给家长一份宽容,给孩子一份关爱
希望小学:**
我一度在农村小学任教,认识到了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困难与艰辛,体味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在孩子出现问题时,面对家长的责怪,不理解,令我们十分的棘手。但这时,我们要给家长一份宽容,给孩子一份关爱,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天上早读课时,值日来报告:“老师,平平今天没来上学!”当时我听了,并不是很着急,因为这位女孩平时性格内向,不调皮。我就以为她是生病了没来。我照例拿出通讯录给家长打电话问孩子是不是病了没来?可她爷爷接到电话十分生气地说:“生什么病啊?早就背着书包来学校了。”我心里咯噔一下,坐不住了,连忙叫爷爷从家沿着路途找,我从学校出发。我和她爷爷在途中相遇了,没找着。这时,她的爷爷向我“开炮”了:你当老师的怎么教的?今天,要是我孙女有个三长两短,我非找你和学校不可!当时我一听,火冒三丈,心想:你孙女又不是到了学校后不见了,关我啥事?我还放下班上几十个孩子来找她,有什么错?干嘛在这听你数落!当时就想转身离开。可最终我还是没有离开,我冷静下来,“老人家,别着急,我们回学校问问邻居的孩子。”于是,他爷爷随我一起返回学校,我找来了他邻居孩子了解到:这女孩早上出门被爷爷训斥了几句,有个孩子看见她在学校对面的桥下徘徊。根据这一线索。我们果然在那找到了孩子。当时,怒火中的爷爷就扇了她几个耳光。要孩子认错,可孩子拒不认错。又要跑!我连忙阻止爷爷。可爷爷又是生硬地回答:你当老师的不会教,我来教!气氛一下又紧张了起来。这时,我如果和他“交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事态更严重。爷爷也是着急才会说这话的。于是,我改变了策略,把爷爷和孩子带回了办公室沟通交流。
从和爷爷谈话中了解到:这孩子在她三岁时,母亲就因家里穷而扔下她和嗷嗷待哺的弟弟而远逃了。父亲忠实得外出打工别人都不愿请他。但也长年在外。家里房子四面通风,就爷爷带着姐弟俩,虽为她们付出了很多。但家庭原因还是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还时常顶撞爷爷。听了后,我牵着孩子的手:告诉孩子要体谅爷爷辛苦地为她的付出,要懂得感恩。不来上学是不对的。以后决不允许类似事情发生。并且向爷爷道歉。回过头来明确告知爷爷:我可以体谅你的心情,但绝不同意你的说法和做法,孩子在家没到校,不能迁怒于学校和老师。教育孩子不单方面是学校的事,应该家校共育。孩子犯了错一味地打骂也是绝不应该的,他也应该给孩子道歉。然后我又给他耐心宣传相关的安全责任事故的责任划分条例,帮助他分析孩子不来上学的心理。我的宽容和理解,感动了这位老人。他当即就表示:当时是着急疯了,才把矛头指向老师和学校。打骂孩子的确不对。以后孩子要是有啥问题,一定会先和老师沟通交流,商量对策,绝不会再用这种措施了。
事后,我也进行了反思:一、家校联系工作没有做好。如果经常保持家校联系,多向家长宣传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教育孩子方法,多了解学生在家生活的情况,就不会导致今天家长的迁怒。二我应多关孩子的心理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特别是平平这种单亲孩子。更需要老师关注他们,如果稍微让他们有被疏忽的感觉,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
于是,我决定帮助这孩子。我把孩子家庭情况上报了学校,学校又上报了镇里。镇领导们立即表示要不断地给予她最大的关怀,立即组织了人员到她家去慰问,并送去了钱物。学校也每天为她免费提供午餐,校长还亲自带她到镇卫生院免费进行体检。我也回家将自己女儿的衣物收了些给她。这些令孩子和家长十分感动。在班上我也鼓励孩子多帮助她,和她一起玩。我只要有空时间,也和她聊天,给她渗透一些做人的道理,对她进行心理的疏导。渐渐地,这孩子话多起来了,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他的爷爷在家里耐心引导,发现问题也会电话或到学校来和我交流孩子的情况。我也利用这机会向他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教育孩子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孩子自信了,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他爷爷感慨地说:“多亏了你和学校啊!这孩子变了,性格开朗了,对人有礼貌,还会主动帮我做事情了!”
听了爷爷的话,我更感触到:家校联系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学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工作中,我们应该和家长建立共同引导孩子的共识,并予以互相的指导。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我们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别,这就需要教师的理解,宽容和正确的引导,真正地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才能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