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农行发展之我见
编辑:夜色微凉 识别码:14-893811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31 17:19: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行发展之我见

农行发展之我见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 ,实行现代银行的企业化经营 ,农业银行必须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构建农业银行新经营和管理格局 ,在稳固现有市场份额的前提下 ,以效益为目标 ,开拓和发展新的业务领域和新的增长点。以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扬长避短 ,准确定位 ,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中间业务定价政策的完善。

发展效益低下,缺乏积极发展的意识。缺乏开展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且无人才培育和管理的专门机构。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手段落后。运作不规范,缺乏完整系统的科学管理。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人才结构

人才是竞争的核心与关键,中间业务面临着国内外各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首先,商业银行要抓紧培育新型的金融人才,使从事中间业务人员的知识全面化、科学化、精通化。加强对现有员工进行在岗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型的综合人才。其次,要建立一种良好的进人、用人和责任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

(2)树立效益观念

商业银行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运作程序和管理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要把目光紧盯市场,推行和强化营销,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夯实现有的市场基础。要摒弃过去那种盲目追求总量扩张、只注重外延发展的粗放型经营观念,在注重外延合理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内涵的有效发展。使投入、规模、质量这些综合指标切实与自身整体效益紧密挂起钩来,以确立合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路子和模式。

(3)加强监管,鼓励和支持银行开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已给监管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银行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的主动性,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与加强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统筹研究,减少无序竞争,引导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良性发展,达到有效化解各种风险的目的。

(4)规范银行内部管理,优化中间业务管理部门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中间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整合与再造,建立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负责制定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负责全行中间业务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和推广,对中间业务进行日常的管理与协调,保障中间业务稳步健康的发展。

(5)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

要按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置,从上到下建立独立的中间业务管理组织机构,打破以存贷款为中心,以产品来设置职能部门的旧框架,并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负责全行的发展战略经营规划,制订明确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定期督导、考核、奖惩中间业务的经营状况,协调各部门关系,搞好市场调查,积极为推行。

(6)加快产品创新,严密防范银行风险

国内银行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要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传统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积极研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坚持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的原则,将中间业务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对信用风险,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级体系,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己对各类风险的承受能力、控制能力和资本实力,真正做到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避免心中无数,盲目跟风,违背发展初衷。

二、在网点建设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网点布局方面的建设

国内网点转型的尝试仍然处在探索阶段,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战略与实践指导和总体规划。很多银行在网点选址、功能分布方面投入不够,国外银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网点选址涉及对特定区域的地理信息、人口结构特点、教育程度、竞争对手情况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由此决定网点类型及提供服务,综合考虑银行服务对象的不同,银行网点差异化设置。

(二)网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国内银行目前很多尝试十分关注在网点布局设计、装修等一些外观的改变和增加网点理财功能,农行面对今后的发展,应该更多重视网络资源优化,网点业务流程改造、员工销售转型和培训、网点绩效考核等可以提高网点效率和服务销售水平的转型等关键核心部分的转变,为客户带来根本性的服务水平提升和提高网点的获利水平。

(三)先进设备装备方面

国内网点的IT基础设施不能跟上业务转型的脚步,向销售转型的员工并没有适合他们使用的销售和服务应用系统,而普遍老化的柜员系统也在阻碍网点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数字媒体和IP电话等一些可以丰富网点服务方式的先进科技也没有被广泛应用。因此,应该大力加强IT基础设施的建设。理清银行网点规划的总体思路。首先,应该有一个总体策略。可以确定银行网点的总体发展策略在银行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应该怎么做,怎么服务于银行发展战略。其次,网点的布局规划的步骤分层次实施。

1、经营范围内的布局

在国内范围的布局应该怎么做。在一个城市范围内怎么做,比如在北京市哥哥区的网点布局怎么布局,网点内部的布局,也就是网点内部的区域怎么划分和布置等。

2、网点类型的标准化和建设的标准化

包括银行网点分哪些类型、建设的规范和形象的规范等。认识到如何提高销售能力网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销售队伍,要赋予销售队伍销售技巧和能力,在国外,最佳的零售银行其销售队伍要占到整个零售业务人员的55%左右。比较先进的零售银行其销售队伍要占到40%,一般的零售银行其销售队伍只占到了30%。

3、强化网点的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主要是优化网点的服务流程,比如开户,从高柜移到低柜,就实现了银行和客户的面对面交流,又如受理和处理流程分开,就是可以在所有的网点、所有的渠道受理贷款,但是处理可以集中到后台进行,通过流程优化提高服务能力。还有就是制定服务标准,比如服务时间、差错率、满意度等。最后就是服务文化的建设。第六,强化业绩的管理,就是制定如何通过业绩来给予相应的报酬。

三、新形势下的员工管理的对策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组织运行方式的变化使得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日益受到重视。当前中国的金融环境逐渐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环境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人才的激烈竞争,员工和组织的关系不在一成不变,人员流动率不断增加。员工在不同的组织间转换以获得职业成长,而组织希望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留住有能力的员工,开发他们的潜能,让员工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商业银行只有把对核心员工培训的重视变成社会、商业银行和员工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为时,核心员工的培训激励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当中。其具体对策如下:(一)识别真正的核心员工。

在培训还未开始之前,首先应进行核心员工盘点,根据银行目前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结合核心员工的定义及其特征来判断出哪些员工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并且他们在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要能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发现和调整潜在的核心员工。(二)树立先进的培训理念。

商业银行应该沉淀凝炼出先进而贴切的培训理念,促使员工从战略高度认识培训的重要性,为员工培训奠定理念基础。也只有这样,商业银行与核心员工才能将核心员工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做,核心员工也才能彻底更新观念,才能为科学而有效的培训奠定稳固的理念基础。

(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商业银行不仅要树立起培训是一种投资的新理念,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对培训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应该重视从日常工作开始,在商业银行内形成一套系统的培训机制。通过系统的思考给核心员工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满足其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提升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同时应将培训纳入管理系统,将培训与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从而满足核心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识别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正确识别核心员工的培训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在满足核心员工主导需求的培训时,要体现核心员工个人职业生涯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关联性,使员工个人的成长规划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相互匹配。

(五)加强核心能力,收集商业银行化核心员工能力。

商业银行应该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收集核心能力,用于对潜在核心员工的培训,注重培养商业银行后备人才,通过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可以避免出现由于商业银行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失而造成的危机。此外,核心员工接受的专业性培训应当具有互补增值性,应多采用团队培训,将个人的核心能力稀释,避免一旦核心员工离开本商业银行,就无法实现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整合互动。

四、加强农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来研究和实施

农行应该根据银行发展战略目标,设计银行企业文化发展的模式框架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和推广机构,对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有效的领导和协调。其职责包括: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工作关系等。

(二)建立“客户至上“的市场经济文化

银行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文化和客户文化,把客户的满意度作为银行的价值追求。首先,组建客户经理队伍,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其次,银行的各种经营活动要围绕客户满意度的构成要素来组织、实施和评价。再次,为客户提供差别化和个性化服务。最后,设立银行客户服务中心,使之成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一个友好沟通渠道。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文化

银行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重视人、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归属感、成就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以,银行应把选择、使用、留住优秀人才作为一项基本的政策来贯彻。首先,必须要用真心去物色,用诚意去聘请人才。其次,对员工实行终身学习和教育培训。最后,根据员工的素质和专长来安排最合适的岗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

(四)培育“银行家”群体为主的企业文化主体

银行家群体的出现和成长是文化建设的关键。银行行长应该是受聘于董事会的职业经理人,不再是政府委派的“官员”。要营造一种环境,使银行家群体和其他企业文化群体能获得一种充分自由成长的机会,通过建立公平公开的竞选机制、利益与贡献相对称的分配机制以及严格的约束机制等,培育出综合素质高的企业文化主体。

(五)建设具有个性特色的银行企业文化

由于每家银行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的差别,以及所处地区不同,银行企业文化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中国农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在共性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专有品牌,着力塑造各家银行不同的管理文化、信贷文化、产品文化、营销文化、服务文化、形象文化等企业文化体系。

五、总结

我国商业银行改善客户服务的突破口首先在于观念创新和转变,以及相应的商业意识和商业技能的创新和引进。一是要坚决树立和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二是要树立新型的操作风险观,要在风险控制与效率提高之间取得平衡,减少不必要的审核与监督;三是要树立新型的一线员工业务处理权观,加大对一线员工和客户经理的适度授权,提高现场处置;四是要树立“先流程后部门”的新型组织观,业务流程设计不应局限于原有的组织范围内,在需要时则应超越现有部门限制。注重产品创新,首先,在金融产品设计上要基于客户真正的金融需求。并在市场细分基础上,根据选定的目标市场以及目标客户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组合,要针对特定大客户或重点客户群开发全新的产品。商业银行要开发并形成核心产品、重点产品和特色产品。其次要关注客户资产负债表的整体优化。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关注客户资产负债的整体状况,在资产方改善客户的资产结构,在负债权益方改善客户的负债结构、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一方面可以挖掘并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自身可以增加业务品种,拓展业务范围。注重 流程创新。首先,流程重组应遵循原则,流程重组一种跨职能的创新,包括:清理规范现有流程,对所有流程进行审视、调整、简化与优化,对业务流程进行彻底再设计,借此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并同时在组织结构、文化和信息技术方面产生变革,从而带来在运作成本、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客户满意度和反应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其次,实现业务流程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实现同类功能的模块化(也就是将从属于不同产品但性质类似的业务流程集合整理为一个功能模块,这样基于不同性质的业务流程就会形成不同的功能模块。),在模块化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也就是将上述不同的模块整合在同一个系统之内,通过这个系统、而不是不同的系统就可以办理不同的业务。)再次,运用“重要性”原则,实行业务流程差异化。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应区分不同业务和不同的客户,按照客户需求和风险程度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流程,在业务处理上应该具有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客户和不同业务在质量与时间等方面的不同要求。第四,转变控制方式,尽量现场办理。应将控制方式改为以功能控制为主,将一个事件分为处理、审批和审核几个环节,尽可能地将一个事件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处理,审批后实施,并对已完成的事项进行定时审核。审核应放在客户服务完成之后,绝大部分业务应只有处理和审批两个环节,将所有可能的客服事项前移至客户服务人员前端处理,以减少环节、缩短流程、加快沟通,提高对客户和市场的反应速度。重视组织创新。不同银行应该根据自身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组织模型。

第二篇:农行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商业银行,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恢复成立的国家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最初成立于1951年,1979年2月再次恢复成立后,成为在农村经济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专业银行。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设,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202_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2_年,农业银行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经营效益明显提升,资产质量显著改善。年末总资产达到70,143.51亿元,各项存款60,974.28亿元,各项贷款31,001.59亿元,资本充足率9.41%,不良贷款率为4.32%,全年净利润514.53亿元。中国农业银行通过全国24,064家分支机构、30,089台自动柜员机和遍布全球的1,171家境外代理行,以覆盖面最广的网点网络体系和领先的信息科技优势,向超过3.5亿客户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202_年,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中,中国农业银行位列第223位,穆迪信用评级为A1/稳定。

作为一家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综合经营的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秉承“大行德广 伴您成长”的服务理念,坚持审慎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立足城市和县域两大市场,充分发挥城乡联动优势,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依托庞大的分支机构、电子化网络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不断朝着为最广大客户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全能型银行的目标迈进。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年—1952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农村金融工作,促进土地改革后农村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任务的实现,经政务院批准,于1951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农业合作银行。其任务是按照国家计划办理农业的财政拨款和一年以上的农业长期贷款,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的发展。农业合作银行成立后,对所赋予的财政拨款和长期贷款业务基本上没有开展,1952年由于精简机构而撤销。

第二阶段(1955年—1957年):

为了贯彻国家关于增加对农业合作化信贷支援的要求,根据当时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和参照苏联做法,经国务院批准,1955年3月成立中国农业银行。其任务主要是办理财政支农拨款和农业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贷款对象主要限于生产合作组织和个体农民,贷款用途限于农业生产,其他农村金融业务仍由人民银行办理。1957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合并。

第三阶段(1963年—1965年):

1963年在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中,国家采取加强农业的措施,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支援。为了加强对国家支农资金的统一管理和农村各项资金的统筹安排,防止发生浪费资金和挪用资金的现象,1963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批准建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的决定,这次农业银行机构的建立,从中央到省、地、县,一直设到基层营业所。但是,在精简机构的形势下,经国家批准,1965年11月,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合并。

第四阶段(1979年—1994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明确提出“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村信贷事业。”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决定正式恢复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后的中国农业银行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农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第五阶段(从1994年4月起):

1993年12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督和管理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密切配合、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安排部署,1994年4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中国农业银行分设成立,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等政策性业务与农业银行分离,农业银行开始按照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逐步探索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1996年8月,国务院又作出《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合作经营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经营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银行认真贯彻执行《决定》的有关精神,在矛盾多、时间紧、压力大的情况下,统一思想,顾全大局,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省级以下分支机构的设立和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的改革。1997年,农业银行基本完成了作为国家专业银行“一身三任”的历史使命,开始进入了真正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的新的历史时期。

项俊波.项俊波,男,1957年1月出生,法学博士。

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

1994年获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8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93年任南京审计学院副院长;

1996年任审计署管理指导司副司长;

1996年至1999年任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员;

1999年至202_年任审计署人教司司长;

202_年任审计署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

202_年任审计署副审计长;

202_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中共中央202_年6月14日批准:项俊波同志任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国务院202_年6月16日决定:任命项俊波同志为中国农业银行行长。

第三篇:京剧发展之我见(范文)

京剧发展之我见

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并于不久前刚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从孕育期的徽秦合流、徽汉合流到形成期,成熟期,最后到鼎盛期。经过了200年的发展,融合了各派的腔调、剧目、表演方法以及民间的曲调,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京剧。

在我看来,京剧代表的不单单是北京一地的文化,而是中国各地的文化的汇集。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它借鉴有豪放的秦腔,也借鉴有婉约的昆曲,将北方的大气与南方的婉转融合在一起,自成一种风格。同时,京剧所涉及到的不仅是唱功。它要求表演者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既有较好的演唱功底,还要能表演,能念白,能武功。京剧在发展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角色的行当划分也越来越具体。最初的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现如今分为生旦净丑,但各行当内部角色划分都比较明确。当然,时代在进步,京剧的发展也不能停滞不前。或许我们可以将京剧中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京剧曲目也可以扩充些,而不是停留在那些老唱段上。

为了宣扬国粹,使京剧得到传承,一些中小学校开设了京剧课,请来戏剧学院的老师教授学生京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功。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我们的国粹会在新一代的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然而,作为90后的我们,大部分还只是喜爱流行歌曲,听京剧的少之又少。或许,也只有等到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我们才会像老爷爷一样,开始闭着眼敲着节奏听京剧吧。想起张国荣的《霸王别姬》,哥哥在里面的表演可谓精湛,京剧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也逐一显露,让人不禁感叹,原来京剧这么有味道。

对于作为中国国粹的京剧,我们既要注重对原有传统形态的保留,传承,精益求精,也要发现它肩负的历史使命。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戏曲,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凝合。

祝愿京剧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也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多接触了解京剧的知识,听听名家的曲目。

第四篇: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

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

国家近几年来尤其重视职业教育,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做出的英明决策。因为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良好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日本国有“科技立国”的国策,中国也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典论述。但是,如何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的确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必须正视并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上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但是从我国现状来看,国家、单位追求高学历,追求名牌大学,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是学习成绩“差生中的差生”。这样,中等职业教育被严重削弱。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大学教育”,冠以大学之名,自然符合人们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心理。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顶尖的“职教学府”,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清华北大等学术研究学府仍是“正统”。

由此可见,不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着“差生中的差生”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现状,虽有长足进步,但是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校自身而产生的问题,也有社会观念,用人制度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关系着祖国的未来。

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是走精英教育的模式,而不是走“差生才上职中”的差生教育模式。因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中,我们要特点重视职业教育,并着力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全社会形成职业教育是“王道”的观念

职业教育与未来职业衔接最紧密的教育种类,因而是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业生产,乃至发明创造有密切联系。职业教育应该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高等学校的科研,必须要企业的生产相结合,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促进科技进步的效能。职业教育也应当是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主战场。应当更好地把高校的“纸上谈兵”般的科研与职业教育“事必躬亲”式的职业探究学习相结合。职业教育不应是差生的“收容所”,应该是品学兼优学生走向成功的“练兵场”。用人单位同样需要改变用人,现在,社会上依然存在着唯学历是用的传统观念,国家有关部门的落户政策也是无一例外地偏袒高学历。这是不科学,更是不合理的。用人单位观念的转变,必须做到任人唯贤,而非任人唯学历。不管是什么学历,只要能胜任工作,只要能有所创造,只要有较好的人品,就可以任用。因而,“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光是古代的科举社会的一宗罪,同样也是现代社会的弊端。

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

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包括教学科研设备在内的硬件的升级。二是包括师资力量、科技实践、科技探索在内的软环境的全面提升。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国家的进一步加大投入。国家对重点高校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县一级的职业教

育学校,提升这些学校的硬件,才能保证这些学校的生源。保证了学校的硬件,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要探索一条囊括教育、职业学习、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换等环节的职业教育培养之路。使职业教育的培养,不能只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职业培养模式,把学生的问题留给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去解决。

三、职业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是未来经济技术发展进步的生力军,只有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技术过硬,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材,才能保证国家未来的综合国力的活水源头。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职业教育中对生源的要求。

如果单纯按照学习成绩和是否遵守纪律,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那自然会有好生和差生的区别。诚然,这种衡量学生的标准是不科学的。所以,就目前职业教育的生源,如果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有的自认为自己是差生,因而不努力学习知识和技术,我们该如何鼓励他们。有的学生自卑,认为普通高中考不上,自己很差,才上职业教育学校,我们又该如何鼓励他呢?

美国科学家把人的智力分为多种类别,学生成绩是智商高的一个方面的表现,社交能力,动手能力,行动能力都是不同智商的表现形式,有个人在学习方面较突出,有的人在社交或者发明创造方面有优势

。现有的评价学生的标准,是极端不科学和没有人文关怀的极不负责的标准。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材,在当今社会尤其显得重要。因而职业教育的学生尽管存在着问题,我们如何教育鼓励他们,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历史任务。这个问题,关系到科学发展,关系到人类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要比学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更加密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真正解放职业教育的顽固思想,用“少年中国”的心态去对待职业教育。相信,不久的将来,职业教育一定会有更加长足的进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得以实施的时候,职业教育朝阳正红。

第五篇:中国足球发展之我见

中国足球发展之我见

8(2)张顺

足球运动是当代最具普遍性代表的集体运动,世界杯的疯狂,欧洲杯的激情,给足球爱好者带来极大的快乐。在中国,足球运动也广受欢迎,它始终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有悲伤,有欢乐,有憧憬,有梦想。02年世界杯前冲出亚洲的那一刻举国沸腾,15年恒大亚冠夺魁之际激情再燃。本文将从中国足球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出发,简要谈谈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足球的历史发展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古代足球起源于中国,流行在唐宋。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人学会了骑马射箭。赵王经常带着其亲信骑马出城闲逛,好不威风。一日,来到一树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数只,国王金口一开,“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惊吓之中,野兔横冲直窜,从马群的夹缝中纷纷逃去,一无所获,众人摇头叹息。一谋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献计道,“大王,这种围堵很有趣,我们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宫门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赵王大加赞赏,“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于是,足球运动便在中国诞生了。但当时还属于骑在马上的运动,称之为“蹴鞠”。到了汉代,有了专供比赛的足球场,称之为“鞠城”,鞠城为长方形(东西宽3里,南北长5里),东西两端各有6个鞠室,互相对称,场地四周有围墙。唐代是蹴鞠活动的昌盛时期,甚至有女子也加入到这一运动当中。这一时期,蹴鞠不仅有了很大发展,而且此项运动开始对外出口,首先登陆的地方是英国,因此,英国成了现代足球运动的先祖。

中国国家足球队始创于1924年,在1931年加入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1958年退出,并在1979年重新加入。从1976年起,中国队连续9次参加亚洲杯足球赛,并于1984年和202_年两度打进决赛,不过都饮恨而归。他们在世界杯上的第一次亮相是202_年韩日世界杯,但是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九球而未进一球,仅因沙特阿拉伯国家足球队于另一小组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12球不入球,从而免于在32强中垫底。中国队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取在亚洲地区获得锦标,虽然在亚洲杯、亚运会等亚洲级别的赛事中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仅出线过一次。足球运动在中国较受欢迎,球迷对国足的胜负看得很重要,在球队表现出色球迷会很高兴,而当球队表现出不尽如人意时,会被认为是“国耻”。202_年世界杯足球赛,大约有累计3亿观众收看了中国参加的三场比赛。在202_年亚洲杯国足同日本队的决赛,有超过2.5亿的观众收看了这场赛事,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单场比赛在中国的收视记录。202_年,中国赢得了202_年东亚足球锦标赛的男子组冠军和澳门东亚运动会的男子足球项目金牌(东亚运动会男子足球项目非FIFA之A级赛)。202_年2月10日,在东亚足球锦标赛上,中国3-0完胜韩国,打破32年逢韩不胜的魔咒。并在2月14日战胜中国香港,获得本次比赛冠军。1998年12月,中国男足获得了最高世界排名——第37位。

二、中国足球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足球最根本的问题,只有国家队或者一线俱乐部球队才被广泛关注,但在二三线球队乃至基层足球却不被重视。这就犹如建在沙滩上的宫殿,投入再多,也会因基础不牢而摇摇欲坠。从根本上说,最终难逃低水平循环的噩运。归结起来,中国男子足球的现状与问题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队。国家队的问题和现状是很明显的,有人才而出不了成绩,花了大价钱请了洋教练,却得不到应有的结果。当然,这背后还会连带出很多没摆在台面上的问题,例如球霸的存在,球员间的摩合问题等等。

2.俱乐部。俱乐部的现状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男子足球的生存现状。中国的足球俱乐部里面,我们排除几支外表光鲜死命砸钱的俱乐部之外,其他的俱乐部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私人性质的俱乐部,多见于中甲和中乙,恒大属于这种;一种是当地政府有安插国有企业进行注资和扶持的,多见于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俱乐部,中超的大部分俱乐部都是如此。当政府对俱乐部直接控股的时候,俱乐部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当一支球队完全被一家企业独资收购之后,他与之前的俱乐部在法律上还有没任何关系?那么,问题就来了。每一个俱乐部都是一个坑,在接受除了政府之外的注资时,俱乐部的欠款是没有对外公布的。例如深圳红钻。万宏伟在接受深圳红钻之时只是想让利用这支俱乐部来给自己的投资公司在市政府的层面上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当时收购了俱乐部的全部股份。后来开始进入到漫长的打官司的流程,为得就是把俱乐部之前的欠款与自己摆脱干净。但遗憾的是,他一场都没打赢„„在万宏伟接手深圳的这几年,他已经陆续投入了一亿以上的资金,而红钻现在还在中甲。说起红钻在中甲这个事儿,还能扯出俱乐部的另一个问题。万宏伟本人是不希望红钻重回中超的,他只希望俱乐部能不死就好了。但是深圳市政府不同意,政府层面上希望深圳足球能重回巅峰,作为城市的一个体育标杆。这就涉及到政府和私人独资俱乐部之间的博弈了。这些并不能从90分钟的比赛中看出来的事儿,才是真正杀死中国俱乐部的症结。再接着就是俱乐部的欠薪问题。基本上,除了绝少数的俱乐部,现在的中国足球俱乐部都正在欠薪或者曾经欠过薪。而球员对此是敢怒不敢言的,回头连球都踢不上了还被圈子内封杀,那就真的是个坑了。所以,归结起来,俱乐部的问题一句话可以概括:后台都有钱,但不用在刀刃上。

3.青训。中国足球的青训是不成体系的,或者说,是不能算作青训的。当然,这之中并不包括根宝足球学校,徐老爷子是真正热爱足球的人。中国足球的青训分为几大块:体校、足球学校、私人教练足球学校则成分较为复杂,政府有开设,也有不少是俱乐部开设,还有根宝足球学校这样的私人性质的学校。私人教练则多是在足球场地上开设的课程,执教教练多为C级教练,但会有一个A级教练压阵。

4.球员。排除了几家豪门俱乐部,绝大多数俱乐部的球员待遇并不好。曾经有好事的媒体将中超的球员收入分为了四个档次,大概是这样的:中超顶级球员,收入在200万至300万之间;各个球队的主力球员,收入在50万至120万之间;各个球队的替补球员,收入在10万至50万之间;年轻球员,收入在10万以下。这是中超的球员,那么中甲和中乙呢?青年队呢?中国女足球员的待遇更低!可想而知,他们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那么点钱如果养活不了自己,还要继续踢球,怎么办?踢假球。

三、中国足球的未来

在风光的中国足球国家队与俱乐部的背后,是沉默的青少年足球。甚至有从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官员与教练预言:中国足球输球的日子还在后面!他们表示,中国足球队今天输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基础连年萎缩的惨痛现状,中国足球可能输掉明天。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0年到1995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202_年至202_年,则降至18万人,而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有5万多人,全国踢足球的女性还不足2千人。相比之下,日本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则高达60余万人,而美国有上百万女性在踢足球。

国内不少足球学校仍然沿用脱离普通学校、集中训练的模式。不少足球学校,其实是把家长管不住的孩子收进来,根本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在足球职业化初期,有一些家长花钱让孩子去踢球,希望培养出第二个范志毅。现在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少了,尤其在大城市,没有几个家长愿意让孩子踢足球。现在足球人才的选材质量大大下降,读书不好,放弃高考这条路,才去练足球。这样下去,中国足球会陷入恶性循环。

众多分管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官员与教练均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体教结合”是一条不错的路。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绝对不能是读不了书才去踢球的人!

中国青少年足球告急!中国青少年女足更是岌岌可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唯有重视中国青少年足球,才能发展中国足球,并让铿锵玫瑰重新绽放。

四、结语

202_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方案》有两大看点,一是足协与政府脱钩,不设行政级别;二是到202_年建设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大幅增加青少年足球人口。通过管理和培养,使国家男足跻身亚洲前列,国家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强队行列。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不管党和国家领导人是真的希望能看到中国足球取得怎样的成绩,但这些被反复臆测的话语依然让一大批的企业蠢蠢欲动。而伴随着中超那些个超强力外援的入主,现在中超的球市的确是十分之火爆,并且在90分钟的比赛里,是真的能让人有心潮澎湃的感觉。但是这些于中国足球的成长来说,用处并不大。只有从根本上地降低足球活动成本,确切地保证每年都能增加足球人口和相关从业者,才能真正地挽救中国足球。要知道,足球并不仅仅是用在观赏,真正地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才是对中国最大的帮助。

农行发展之我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