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评论文章
“走转改”的启示(人民论坛)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启,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蹲点”、“一线”、“民声”、“民情”、“体验”,这些“三贴近”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新开设的栏目中,让人有如沐清风之感。
到基层去,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把钥匙。不仅是新闻单位,其他机关单位、党员干部都应该这样,防止和纠正作风飘浮、脱离群众,真正把身子沉下去,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更有效地促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扎扎实实践行执政为民理念。
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领导干部讲话和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一是长,二是空,三是假。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损及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执政主张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
走进基层,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群众关切的文风。坐在机关大楼里感受不到群众安危冷暖,也培养不出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办”。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和就业、就医、就学、养老还有多少困难,社会上还有多少“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才能知道老百姓当前对改善民生是多么的期待,也才能找到我们工作的着力点。现在一些文件、讲话、文章被群众戏称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没味、没用,听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没有回应群众的关切和诉求。
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走进基层,才能掌握和运用群众的丰富语言,养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遣词造句、苦思冥想,语言就会干瘪枯燥,文章就会索然无味。不能和群众谈心,你说的话群众听不懂,怎么会有感召力?怎么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百姓“唠嗑”,才能说出“家常话”、抒发百姓情。深入了群众,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
写文件、作报告、发表文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办法从哪里来?一不能只靠坐在机关大楼里拍脑袋作设计,二不能只靠“笔杆子”查资料编材料,只能从调查研究中来,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来。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对体制弊端了解最多,对民生疾苦感受最深,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有切肤之痛,什么事应当办,什么不能办,什么是当务之急,什么事应当暂缓,他们最有发言权。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通讯手段多么先进便利,都代替不了亲身感知和直接体验。
如果我们的各级机关干部都以基层为念,都能眼睛向下、扑下身子,作风与文风必有切实的变化,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必定更加亲密。
着眼民生“小处” 莫开权力“小灶”(七日谈·一周热点 聚
焦一谈)
【提要】
群众利益无小事,社会管理必须从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着手。群众对“小处”的切身感受,往往是评价政策效果最准确的标尺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9月16日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比如,如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如何夯实基层基础,使绝大多数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如何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等等。
这则事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新闻,成为当日热点,新的决策部署体现出的新思路,引起热烈反响。上周,与社会管理相关的其他新闻也受到关注。
广东中山邀请社会各界特别是外来人口代表列席市委全会,以破解城市二元结构难题,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如何弥合本地人与外来人口的心理差异,提供均等公共服务,依然任务艰巨,是和谐共建的当务之急。中山市寻找“最大公约数”的做法,可供借鉴。
群众利益无小事,社会管理必须从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着手。比如食品安全,就是一个需要着眼民生、常抓不懈解决的问题。
公安机关近期破获的特大“地沟油”案件,揭开了这条黑色产业链,性质之恶劣令人惊心,暴露出来的食用油监管机制漏洞更令人揪心。有关部门联合部署在全国开展严厉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得到社会支持。
令人遗憾的是,据媒体报道,在公众为食品安全问题“纠结”的当下,浙江一些部门和单位却借助权力开辟农产品“特供渠道”,在生态环境优越的遂昌县经营起“自给自足”的“开心农场”。
饱食“特供产品”,何来切肤之痛?这种被打上了“特供”标签的瓜果蔬菜、土猪、鸡鸭,暴露出一些政府官员对食品安全整治的敷衍与漠视,更加剧了群众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焦虑。
食品安全本不应有贫富之差,官民之别。公务人员依仗权力“开小灶”,怎会不严重影响党委政府的公信力?18日晚间,遂昌县农业局作出否认“特供”的回应,但愿这则简短的声明是属实的。可即便如此,媒体调查提供的事实、反映的现象仍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焦虑之余,也不乏让人为之一振的消息。铁路部门上周推出下调退票费、实行动车网络售票、统一铁路客服电话等三项便民利民新举措。新的退票费规定:开车前,退票费由原来按每张车票面额的20%计收下调为按5%计收。
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群众对“小处”的切身感受,往往是评价政策效果最准确的标尺。
年轻干部必须把握国情(声音)
“百村调研”,让中央国家机关的年轻干部感受国情,体会与普通群众的感情,对自己的人生作一些思考,很有意义。
全面地把握国情,对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也是重要的,但不像我们在中央国家机关这么具有战略重要性。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了国情,才能够在参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过程当中,在关系到国计民生一系列重要问题的顶层设计过程当中,做到客观准确,既有理想主义,又不完全理想化,让我们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更加客观。
把握国情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干部来说,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这么一种国情,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国情,到处是高楼大厦的国情,还要很清醒地看到仍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存在贫困落后地区,还有很多困难群众需要帮助的国情。也许不一定非常普遍,但的确是一种国情。把握国情,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年轻干部既要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合理预期,并且保持必须的奋斗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说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朴素感情,这非常重要,对于真正理解我们这么一种政体,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理解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非常重要的。年轻干部应该想明白,在一个高速变革的社会当中,在多元社会职业生涯的选择路径当中,为什么要当干部?这个问题不想清楚就很难有一种思想来自觉要求自己,如何对待我们可能遇到的利益诱惑,如何对待我们需要公正行使的权力。当干部应该有一种公共的理想,一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的理想。
人归根结底要活在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情感关系当中,人归根结底要活在自己喜欢的那份事业追求当中,人归根结底要活在别人对你内心而不是表面的尊重和认同中。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只靠权力,不会带来别人对我们持久的、内心里的那份尊重,而恰恰是你的精神品格、工作水准和真实感情会受到别人内心的尊重和认同。
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变革社会当中,不能回避眼前看到的这么多问题和矛盾,那不是唯物主义者。真正能改变人的行动就三条逻辑:一是信仰,二是利益,三是感情。我们这个社会还是要实现信仰、利益和感情的一种合理的平衡,我们尊重合理的利益,但不能没有信仰和人与人之间最朴素、最基本的感情。所以,希望中央国家机关的年轻干部能够成为有精神追求和信仰的表率,能够成为践行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广大人民群众有朴素感情的表率,能够成为把时代性和历史感结合起来的表率。
党员论坛 服务不能打“折扣”
有
这
样
一
道
数
学
题
:“90%×90%×90%×90%×90% =?”,其答案是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在环环相扣的服务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创先争优活动中,很多党员干部都能处处“顾大局,识大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在规范服务上严要求,在改进服务上争优秀,殚精竭虑为民服务,从而较好地树立了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但需要防止的倾向是,如果党员干部在服务中“抓大忘小”不注重细节,或者服务承诺落实不到位,对服务中存在的“小问题”、“小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现打“折扣”现象,积少成多,就会影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无数事实证明,党员干部一旦脱离群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在脑后,遇到问题当“甩手掌柜”,就一定会消极堕落,最终一事无成。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牢“公仆情”,牢记宗旨信念,时刻保持创先争优的精神状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做到“注重每一个细节,紧扣每一个环节,把握每一个关节”。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把满意送到群众心坎上。
从“解决不满意”到“追求更满意”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某地开展“群众最不满意的事”征集活动,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改起,通过解决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追求群众更满意的效果。为人民群众服务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党员的基本职责。让人民群众满意,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评价标准。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标杆,是方向,体现了创先争优的价值追求。
让人民群众满意,既离不开“量”上的积累,也离不开“质”上的提升,这就要求创先争优不断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从广度上讲,就是各个层面的党组织以及各行各业的党员、各个领域的党员,都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行动起来,让党员先进性处处看得见、时时摸得着。从深度上讲,就是要跳出活动搞活动,敞开大门搞活动,让人民群众不仅感受得到活动的浓厚氛围,而且对活动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不拘泥于办几件具体事情,还要主动深入群众做好服务;不仅要有活动的工作品牌和亮点特色,还要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解决不满意,是基本要求;追求更满意,是不懈追求。满意从来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刻在群众心上的;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体现在行动上的;从来不是一时瞬间的,而是动态持续的。当前,要认真落实中央最近部署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争创活动,牢固树立民生为重、服务为先的导向,把群众放在心坎上,把群众当亲人,以群众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下来的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办好每一件事关民生的小事实事,切实“让群众知情,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由群众检验”,让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真正把创先争优活动办成人民群众满意工程。
“狭隘式”学习不可取
时下,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和或重或轻地滋生了一种“狭隘的学习观”,表现在:有的学习的目的仅仅定在拿文凭、获证书、评职称、谋职位、求提升上;有的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政治理论的学习,有的干脆将理论知识放在一边;还有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想学什么就学什么,看见别人学得不错,就跟着学一阵子,或捣鼓两下子,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这种“狭隘式”学习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折射出一些党员干部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暴露出一些党员干部一种比较肤浅的、短视的、功利的学习思想和动机。
防止和克服“狭隘式”学习的现象,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党员对建设学习型政党战略意义的认识,把学习的目的统一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层面上来,提升广大党员学习的思想品位,提高学习的起点,匡正学习的大方向。要大力推动广大党员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不断转化学习成果,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获,获有所用,用有所为;才能使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目标得以实现。
领导干部要“始终装着问题”(人民论坛)有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您脑子里都装着什么?”爱因斯坦回答说:“我脑子里始终都装着问题。”矛盾无处不有,问题无处不在,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始终装着问题,折射出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
始终装着问题,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是每事问。问题,是推进建设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矛盾和疑难之事。是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衡量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标准、领导方法的重要标志。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的显而易见,有的深藏于复杂的表象之中,有的则通过别的形式反映出来,只有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增强洞察问题的敏感性。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经历一个时间过程,越早发现则问题越小,越晚发现则问题越大,解决的难度就越大,甚至会吃大苦头。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判定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看他能不能主动正视问题,积极揭露问题,老实对待问题。
始终装着问题,关键是要思考问题。人因思想而站立,思想因问题而升华。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思考越经常,思想越丰富;思考越具体,思路越清晰;思考越深入,决策就越科学正确。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不愿思考问题,不善于思考问题。究其原因,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不了思想,拿不出思路;有的精神状态不够振奋,心浮气躁,斗志消沉,热衷于迎来送往,精力不集中,没有心思思考问题;有的思想作风不够端正,要么嘴上喊着问题,本上写着问题,就是不用心思考问题,要么只盯着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问题,不愿触及深层次的问题。不思考问题,就装不下问题;不深入思考问题,就把握不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如此,工作要开展得深入也难,决策要做得对路也难。
始终装着问题,核心是要解决问题。古人云:“为官避事平生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领导干部居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责。首先就要牢固确立发现问题是水平、汇报问题是党性、指出问题是责任、解决问题是政绩的观念。其次则要敢于亮剑,亮剑一靠能力素质,要拿得出解决问题的招数,二靠党性原则,要有敢于出招的勇气。时下一些单位的难点敏感问题长期解决不了,更多的不是拿不出招数,而是不愿、不敢出招,怕负责任,怕担风险,怕一旦决策之后问题解决得不好,会给自己的形象和前途带来不利影响。只有抛开私利、直面挑战,才能把重大问题研究好、敏感问题处理好、棘手问题破解好。
树立问题意识是思考问题的前提,善于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解决问题是根本目的。领导干部只有脑子里始终装着问题,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把握事物特点规律,善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
以制度渠道海纳“参与百川”(人民观点·特别策划·省市
领导纵论政务公开)
□ 政府网站建设是广东的一大法宝。不仅成为互联网时代对接政务公开的重要技 术平台,也是便民利民的有效
办法
□ 人民群众参与政务公开的热情与力量、关注与监督,本身就是推动政务公开、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资源
□ 公开有压力,不敢、不愿公开则是“无力”。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就会有危险
□ 政务公开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凭“三分钟热度”,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编者按:在当前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如何利用互联网推进政务公开?面对人民群众日趋强烈的参与热情,政府部门应当如何回应关切?在制度保障方面,政府做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完善?本期,我们邀请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一起探讨广东省在这些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本报评论部:从202_年出台并实施《广东省政务公开条例》,迄今已6年。在很多人眼中,广东省主要领导一直比较注重“政民互动”,这也构成广东政务公开的一大特色。最新一例是,广州在新出台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试行办法”中,对听证代表的身份及数量有了明确规定,包括公务员不得当选等。我们在“本报评论部”文章中,对这种“制度供给”也给予了正面评价和呼吁。请问省长,政务公开与广东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之间是什么关系?
黄华华:近年来,广东始终坚持把政务公开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拓展内容、丰富形式、完善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行政决策机制日益健全。像预公开制度,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公示、听证等方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提高重大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社会能见度。
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累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1500余项,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三是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全省19个地级以上市、27个省直单位和80余个县(市、区)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或办事大厅。
四是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站点,推动省政府公报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院校。开通运行广东省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网上管理系统,去年全省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就达86万余宗。
实践证明,政务公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政体制改革,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本报评论部:当前,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价值多元、利益多样的时代,面对人人手持“麦克风”,政务公开面临一个如何更好满足不同诉求的挑战。一些地方在推行政务公开时,常苦于找不到突破口。如果请您推荐一个广东的好做法,您首选什么?
黄华华:我首选省政府网站建设。网站建设不仅是互联网时代对接政务公开的重要技术平台,也是便民利民的有效办法,为各级党委、政府联系广大群众、听取社情民意提供了重要渠道。
为适应政务公开的需要,我省于202_年对省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改版,拓展了服务的途径、范围和手段,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办事服务更加便利。特别是开通了“网上办事大厅”,使群众可以在网上便捷地咨询、申报办理事项,并及时跟进办理进展情况。与此同时,网站还专门设置了“民声热线”、“直播访谈”、“政务论坛”、“民意征集”及“投诉举报”等公众栏目,大幅提升了网站的政民互动功能。
此外,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还定期到网站接受在线访谈,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与网民互动交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交办会”等形式落实到具体部门。
本报评论部:这些做法在全国都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尤其获得网民朋友的称赞支持。
黄华华:是的。像今年3月,我们在省政府门户网站举行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实施情况网络调查,吸引了近6万人实名参与。我们从中邀请了提出优秀建议的10名网友,参与省政府召开的座谈会。去年,在第九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综合绩效排名居全国省级政府网站第二位,已成为全省人民了解政务信息、建言谋策的重要平台。
本报评论部:从“举牌哥”到“拇指妹”,一批90后年轻人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既让人们感受到广东群众参与政务公开的热情与力量,也让人看到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表达、参与、监督的新型方式。这对政务公开的压力是否更大?
黄华华: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人民群众参与政务公开的热情与力量、关注与监督,本身就是推动政务公开、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资源。人民群众不仅是政务公开的服务对象,更是评价政务公开效果的重要“裁判”。
我很认同你们“评论部文章”里的那句话:公民参与的力量,善用则为推动力,误用可为破坏力。我们就是应该以制度化渠道海纳公民参与的“百川”。
本报评论部:据我们了解,广东已经把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而且强调“注重整体性和发展性”。这种整体性与发展性究竟如何体现?
黄华华:我们正在朝着体现整体性与发展性的方向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比如,将尽快出台《广东省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办法》,从制度上保证和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水平。又比如,正在积极推动县、镇级政府行政事权改革等。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把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效能监察为一体的政务服务综合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政府自身建设、优化市场经济环境、提供高效便民服务。
本报评论部:我们注意到一种现象,政务公开特别是今年以来的“三公”经费公开,经常受到“围观”甚至挑剔。一些地方或部门因此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公开有压力,公开后压力更大”。广东好像也有类似现象发生。一些地市前两年曾以破冰之勇气在全国摊晒部门预算,受到赞赏时也招来争议。您怎么看这种现象?如何让政务公开有持续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不断推进完善?
黄华华:我想把那句话改成:公开有压力,不敢、不愿公开则是“无力”。或者借用另一句话: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就会有危险。
政务公开要求高、牵涉面广,涉及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凭“三分钟热度”,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广东全省上下已经形成共识:广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就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持续不懈的努力推进政务公开。
观点背景
广东政务公开大事记
202_年5月、202_年4月先后出台《关于在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意见》、《关于在县级以上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
202_年12月,出台《广东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
202_年7月,制定并通过《广东省政务公开条例》。
202_年,相继出台《政务公开内容目录》、《违反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条例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政务公开考核办法》。
202_年7月起,对省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改版并不断完善,努力打造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202_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的意见》,推动办事公开成为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制度。
202_年,开通运行广东省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网上管理系统;主动公开经省人大审议通过的我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及预算表。
202_年,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公开预算信息、增强预算透明度提出具体要求。
如何看待干部年轻化(议言广场)制度选干部才能心服口服
嘉 会
近日,网上不断爆出最年轻市长、县长、镇长等年轻干部,引来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其实,只要程序公开、透明、民主,干部年轻化亦无不可。
选拔干部关键看思想作风、业务素质等是否符合工作要求,苟得其人,虽年轻必举;苟非其人,虽年尊不授。这有助于打破论资排辈的痼疾,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氛围,有利于人才的良性流动和健康成长。
然而,如果缺少严格的选拔程序和考核制度,干部年轻化就可能成为某些地方和部门任人唯亲、谋一己之私的工具,因此,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程序正义保驾护航。“制度选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平息争议;“人选人”就不免引发公众的猜测和质疑。干部年轻化既有打破论资排辈、促进人才成长的优势,又有拔苗助长甚至“以人选人”的危险,要扬长避短,关键在于坚持程序正义,着力提高年轻干部选拔的程序化、制度化、公开化水平。
同时也应看到,公众的理性参与和建设性监督,是促进年轻干部选拔程序化、制度化、公开化的重要助推力。或许,公众应以更具理性、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干部年轻化,质疑之声不应停留于对“潜规则”的捕风捉影,更应追问工作实绩是否严格考核、选拔程序是否严格执行、用人标准是否严格遵循。倘能如此,公众的质疑就能够转化为推动程序正义的良性动力。
年龄一刀切不利唯才是举
木 弓
干部年轻化作为中央用人的一项重要原则,近年来在各地得到大力推行,应当说,这对于培育后备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都有积极作用。但时常出现的“最年轻市长”、“最年轻镇长”,也让社会各界对干部年轻化产生了质疑。
对于年轻人到乡镇这样的基层地方工作,我们无疑要给予坚定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能请来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不算容易,在制度允许的空间内,给予人才一定的优惠措施,应在情理之中。
但这类事件频频引发争议,还是揭示了一些组织部门的认识误区:即干部年轻化=干部低龄化。近日湖北宜都的25岁镇长引发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要求破格提拔正科级职位人选,年龄须在30岁以下,如此准绳之下,这个25岁的女干部成了唯一符合条件的人,连她自己都说感到意外。
这固然是对年轻人到基层工作的鼓励,但既然成了唯一候选人,那么也便不存在什么比较选拔的可能性。我们且不论这里面是不是还有什么人情关系的因素,单就通过年龄一刀切来看,这个办法虽然直观简单,但未见得就是有效选拔干部的方式。因为按照中央对于选拔年轻人才的精神来看,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才是首要标准,然而在年龄关卡前,似乎德行和才干都比不上户口本上的生辰八字。
这样的事实,会让一些雄心壮志、年富力强的干部灰心丧气,不利于干部队伍团结。而且对缺乏历练的年轻干部来说,如此“拔苗助长”,也未见得就一定是好事。
【微博之论】
@真多雨:不反对干部的年轻化,但反对年轻干部选拔的不公开透明,反对让没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位居要职,反对领导干部选拔的不公平公正。
@国储138处苑治国:组织部门既然能“破格”提拔年龄较低的干部,就也应拿出与“破格”相符的有说服力的理由回应公众关切。如果仅拿符合用人程序这样的话来应对公众质疑,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必然不高。
@闪闪红星星: 年龄大小不重要,在乎程序公开、透明、民主。
@语惊奇: 只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那些实绩突出、社会认可、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就不怕争议。群众争议的是有没有后台、背景并且暗箱操作的选拔方法。
@栗子土:一直讲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人才就大胆试、大胆用,身正不怕影斜,时间能证明一切!
@我爱大海:古有甘罗十二拜相、周瑜十四拜将,革命战争年代二十几岁三十左右的高级将领,屡见不鲜,国外更是有三四十岁的总统总理。网络时代的今天,出现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无可厚非。由于选任过程中违规操作造成一些并不突出的干部成了提拔重用对象,才是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核心所在。
@文国云:眼下不少地方都有一种偏浅认识、片面理解,误把“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很显然,20来岁的低龄干部没有经历、缺乏阅历难有说服力、公信力。
@居安思为:干部年轻化要看实绩。实绩好,群众拥护,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要谨防干部年轻化被异化,年轻干部毕竟工作经验、人生阅历较少,20多岁刚出校门不久就把几万人的担子给他(她)挑,有揠苗助长、捧杀人才的危险。
@新安博客:有志不在年高,关键能否担当重任,能否为百姓办实事,能否不负人民重托。
第二篇: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最近,中央新闻做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深入持久地开展好这项活动提出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走得深入、转得到位、改得彻底上下工夫,不断把“走、转、改”活动引向深入。(老师您好:一些领导说的话可以作为文章的开头吗?文章的后面需要再进行总结吗?)
不断深化这项活动,“走”要走得深入。基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是新闻事业生长的沃土,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新闻工作者要真正深入基层、融入生活,不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切实解决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源头和方向问题。走得深入,关键是思想感情深入。要真正俯下身、弯下腰,身入心入,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把握群众脉搏,感知群众疾苦,激发思想的火花,激活创造的灵感。这样,新闻报道才能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与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与时代同频共振,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不断深化这项活动,“转”要转得到位。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新闻宣传的本质所在,新闻工作一刻也不离开人民群众。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同群众的联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切实解决好新闻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转得到位,关键是转得自觉。要转换片面追求所谓“新闻效应”、“吸引眼球”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摒弃漠视基层、远离群众的不良作风,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真心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在平凡人的生活百态中发现真善美的“火花”,在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中反映改革发展成就,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不断深化这项活动,“改”要改得彻底。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新闻的感染力在于鲜活。要倡导讲新话、讲真话、讲短话、讲家常话,切实解决好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问题。改得彻底,关键是改得坚决。要真正摒弃空话套话连篇、官腔学生腔标准腔泛滥的不良习气,用老百姓喜欢听的语言风格,用普通人看得懂的表达语句,多一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一些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使新闻报道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让这个伟大时代的主流价值和鲜活美好走进公众视野和心田。
要建立健全下基层工作制度,完善编辑记者岗前和在岗培训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加强督促检查,以管长远的制度建设,确保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激励引导更多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切实转变作风、改进文风,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第三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刘淇对北京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出重要批示
202_-08-22 23:45: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有4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朱竞若)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总体部署后,北京市委高度重视。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专门对北京市新闻、理论、文艺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到农村去、到社区去、到企业去,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去,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感受广大基层群众的冷暖,更好地履行职责、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讴歌伟大的时代。
刘淇在批示中指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战线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北京市新闻战线要认真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总体部署,扎扎实实地开展好这项活动,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感受广大基层群众的冷暖,更好地履行职责、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讴歌伟大的时代。
刘淇在批示中希望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到农村去、到社区去、到企业去,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去,积极报道全市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伟大实践,采写出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反映火热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的精品力作。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全市新闻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积极参与,发挥优势,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努力为首都科学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也要积极响应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和要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当今伟大时代的传世佳作。
(本文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NF058
第四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 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今天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强调新闻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刘云山指出,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
刘云山强调,“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要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下功夫见成效,自觉贯彻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落实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根本任务。要在把握基本国情、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上下功夫见成效,进一步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着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要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强化领导责任、细化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改进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媒
体格局的变化、队伍结构的实际、业务工作的需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广泛吸引编辑记者参与。要建立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机制,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各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节目的生动报道,赢得读者,吸引观众,正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媒体接到各地要求成为基层联系点的邀请不断。家住丰台区长辛店的刘先生在电话里说:“我们觉得这个活动特别好,邀请你们到我们这儿走走基层,长辛店老镇棚户区改造了,来看看我们这儿的巨大变化吧!” 更加联系实际,贴近基层。北京市社科联将在全市区县、委办局及街道等相关部门成立“决策咨询研究联系点”,建立全市性的决策咨询网络,为专家学者深入了解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情况提供长期追踪的样本,为推动决策咨询研究出实招、见实效。同时组织专家学者面向社区居民、农民群众、外来务工人员和打工子弟,开展专家咨询、赠送图书、知识问答、科普讲座等活动。北京市文联将从9月开始面向基层文艺骨干、社区群众、在校学生,连续举办24期文艺家大讲堂,开展“送欢乐、送文化、下基层”等惠民活动。“好作品来源于生活”,市文联还启动了一系列深入生活的调研采风活动,组织作家到怀柔、张家口、承德等地采访创作,让文艺家们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和群众在一起,创作出更多源于人民生活、反映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本报北京8月16日电(记者吴建群)人民日报社今天下午召开动员大会,对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强调深入开展“走
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力抓手,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联系实际、务求实效,突出特色、确保质量,推动这一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深入基层,才能抓住“活鱼”。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创刊以来,一直坚持“三贴近”,要求记者采访到田间地头,进村入户,“用农民的话,说农村的事”。不久前,在周刊上刊登的山西省副省长的《住村笔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因为文章以生动细节反映了当下农村的真实状况,抓了“活鱼”。
新时期“三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对农村报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编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动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彻,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第五篇:人武部也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人武部也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当前,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广泛开展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社会反响强烈。这项活动是新闻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人武部系统也应积极响应,向新闻战线的广大同志学习,自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了解基层情况、解决实际困难、树立良好形象上下功夫,在推动本区域武装工作科学发展上取得具体成效。
“走”到基层末端。人武部虽然是省军区系统的基层,但也是地方同级党委的军事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具有机关性质,在实际工作中,要随时注意转换角色。除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军事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外,在对辖区武装工作的指导上,要注意运用科学方法,深入一线调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要“走”的勤。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深入一线,就不可能掌握第一手情况。人武部干部要克服那种单纯依靠“在办公室发文、在电话中指导、在视频中见面、在会议中落实”的做法,经常到基层去看看,自觉养成“走”的习惯。还要建立“走”的制度。要明确每名干部在基层的帮带单位和每年到基层检查指导的时间,并督促落实,以制度来确保“走”的勤;二要 “蹲”
—1—的住。基层情况各不相同,千差万别。如果只是满足于“走”的勤,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仅不能正确指导工作,还会损害军队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所以,“走”基层必须要“走”的深、“蹲”的住。作为人武部的干部,就要深入厂矿企业的车间班组、农民群众的田间地头、社区街道的居民家庭,宣传国防法规,普及国防知识。要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掌握广大适龄青年、民兵预备役人员的真实思想状况和基层武装建设的实际情况,便于更好地指导工作;三要 “带”的回。在基层调查了解,要认真分析观察,既要发现先进典型或好的经验做法,也要找出制约基层武装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把基层真实的情况带回机关,反馈给地方政府。还要善于总结提炼,及时宣扬好的经验做法或先进典型,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或对策,这样的“走”基层,才能“走”出效果,“走”出实绩。
“转”向更加务实。求真是科学之要义,务实是发展之要旨。国防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漂浮。人武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应该以更加紧迫的责任感,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精神,自觉做到深入基层察实情、不图虚名说实话、心系群众办实事。一是真抓实干。新形势下,基层武装工作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各种新课题新矛盾需要去研究解决。如果没有一种真抓实干的作风,就难以完成好任务,人
—2—
武部建设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要强化责任意识、标准意识、质量意识,主动筹划工作、完成工作、跟踪问效。人武部党委要从加强辖区国防建设的大局出发,积极协调地方党委政府,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要求,统筹规划国防建设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全局意识和超前意识,对上级安排的每一项工作,要自觉服从,不打折扣,高标准、高质量地按时完成。要坚持深入一线拿办法、搞指导、解难题,坚持一环扣一环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不见成效不撒手,促进基层建设在查缺补漏、固强补弱中不断取得发展进步。二是敢于较真。务实需要较真。人武部党委机关,要进一步端正工作的指导思想,发扬敢于较真的精神,努力叫响“发现问题是水平,揭露问题是党性,指出问题是责任,解决问题是政绩,掩盖问题是渎职”的口号。要敢于正视问题,对制约国防建设发展进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解决,不等靠推诿、望而却步。要以对国防建设高度负责的主人翁责任感,敢于较真碰硬。既敢于跟自己较真,又敢于跟别人较真,不当“老好人”,不怕得罪人,及时纠正和解决问题。三是以人为本。胡主席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人武部作为驻地方的部队团级机关,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心中要始终装着群众、始终想着辖区的武装
—3—
工作。部党委和机关干部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谋略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专业素质,避免乱指责、瞎指挥的情况发生。检查指导时,要预先计划,轻车简从,尽量避开地方重大活动、节假日等时机,不给基层添乱;作为地方的兵役机关,人武部还要主动协调地方党委政府,加大优抚力度,帮助转退官兵和军、烈属解决实际困难,落实各项政策;还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民兵组织严密、信息灵通等优势,支持和鼓励民兵创业致富,并带动众共同致富。
“改”掉冗长浮夸。习近平副主席在202_年中央党校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改进文风,在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很重要。一是短;二是实;三是新”。人武部既要面对上级军事机关,又要协调地方党委政府,还要带各乡镇武装部,汇报总结、通知通报等材料也是完成工作的重要保障。机关在起草材料时,要注意克服那种汇报材料越长对领导越尊重、经验材料越长工作做得越实、通知要求越长领导越重视等错误认识,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实事求事、言简意赅的文风。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材料,正确把握每一篇材料的观点、结构和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不偏离主题、本末倒置,不逻辑混乱、拖沓冗长,不生造新词、硬凑新句,不报喜隐忧、弄虚作假。
—4—
正如习副主席所说:“要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宜短则短,宜长则长。要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有新思路、新举措、新语言,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改进文风,进而形成好的作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