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致富路上领头雁
编辑:海棠云影 识别码:14-1074885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2 19:06: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致富路上领头雁

致富路上领头雁

——记党员致富带头人谭玉刚

谭玉刚现年43岁,1993年高中毕业,202_年10月入党,202_年12月被任命为福阳村总支副书记,两委成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能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创业,带领全村群众致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普通党员的闪光风采,嬴得全村群众的信赖,202_年被评为蓉花山镇优秀共产党员。

福阳村位于蓉花山镇西北部,全村共1470多户,4579人,有可耕地面积13000亩,林地6600亩。过去,由于这里地处偏僻,村情较差,不仅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发展经济意识也不强,经济收入较低。

谭玉刚是一名思想解放,头脑灵活的新型农民,他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从下学后他就开始他的创业之路,赶集卖服装、跑出租车、雪糕批发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些买卖越来越没有了优势。202_年春天他又干起了蘑菇种植,并带动周边的10户农民一起致富,农民年可增加收入3万余元,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并多次进行宣传报道。由于村上的工作十分繁忙,作为副书记的他只能放弃了这一个用工特别多的致富项目,一心地铺在了工作上。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市、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战略部署的实施,谭玉刚迷失在大海中的帆船见到了灯塔一般,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何不承包建大棚,种植蔬菜制种呢?在他苦口婆心的说服下,取得了家人的支持和赞成。202_年他租了本屯的一块20多亩的耕地,自筹资金50万元,建起了18个蔬菜大棚,主要是制西红柿、辣椒、黄瓜等蔬菜的种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谭玉刚在无悔追求,无私奉献中,用不怕苦,不怕难的坚韧不拔毅力,在蔬菜制种的实践中,归纳总结种植经验,不仅成为当地靠种植业致富的典型,还成为群众人人争学效仿的榜样。仅去年一年,他家仅靠蔬菜制种就获纯利近10万余元。

富起来的他知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村里人都富了,才是他最大的心愿。随着他的蔬菜大棚的效益越来越明显,众多乡邻前来讨教技术,有意从事蔬菜种植行业,不管是谁,谭玉刚都毫无保留地传授,邻居任延福身体不好,患有腰肩盘突出、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不能外出打工,只能靠种地养活家里人,生活十分困难,谭玉刚看在心里,主动找到他,动员他做大棚制种,针对他对资金、技术和销路的困惑,谭玉刚主动用自己名义给他贷款4万余元,并且在技术上对他进行跟踪指导,还帮助他联系销路,在他的帮助下任延福建起了4个大棚,当年就收入2万多元。现已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蔬菜制种大棚80多亩,他还在生产中不断地为其他蔬菜种植专业户提供市场信息、新品种、种苗和技术服务。

同时,他接纳了周边100余名贫困群众参与季节性工作,每年可以增加他们经济收入8000余元。本村妇女曲振春,丈夫患有腰肩盘突出,不能外出打工,孩子在沈阳读大学、婆婆常年患病、至今未婚的大伯哥也在一起生活,家里生活的重担压在她一个人的身上,生活十分困难,谭玉刚就让她到他的大棚进行打工,年可收入一万多元,缓解其经济困难。

展望未来,谭玉刚又在规划新的致富项目,养貂业、苗莆行业等,在他的带动下必将使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中共蓉花山镇委员会 二〇一三年七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致富路上领头雁

致富路上领头雁

——记安德乡和丰村党支部书记、退伍军人刘云

□本报记者 夏云阶

在安乡县安德乡,说起和丰村党支部书记、退伍军人刘云,都赞个不停,大伙称他是“发家致富的领路人”、“退役军人的好榜样”。

1965年,刘云出生在安德乡和丰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里,由于环境因素,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好品格。1982年12月,刘云参了军,在部队的培养下,他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11月,他退伍回到了家乡。

“要治穷,就要吃苦,吃苦中苦,苦中有乐。”这是刘云的苦乐观。上世纪八十年代,刘云的家乡正处在穷则思变的改革浪潮中,妻子无职业,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两个读书的孩子,如何才能使家早日富起来,他苦思冥想。少年的磨难,部队的锻炼,培育了他敢于吃苦,不畏万难,一往无前的军人性格。于是,他和妻子每天起早摸黑,养起了猪,喂起了鹅,饲养起牛蛙,寻找一条依托本土资源脱贫致富的路子。然而这些生计,除了勉强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外,所剩无几。

1988年,在安德乡修防会的扶植下,刘云承包了外洲1000多亩荒山。他在荒山上种植油菜、麦子和芦苇。这年雨水来得早,下得猛,1000余亩油菜颗粒无收,投入的十几万元都打了水漂。他没有在无情的灾难面前妥协,第二年继续种植,家境很快有了起色。有了一定积蓄后,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承包更多的荒地,植树造林,作长远投资。他的想法得到了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202_年,在妻子的支持与鼓励下,他又承包了3000亩荒地,并聘请了10名劳力,开始植树造林。每天,他和农民工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起开荒种树。刘云的吃苦耐劳精神成就了他的事业,如今,走进刘云的林地,只见郁郁葱葱,绿树成荫,一片绿色的海洋。

“自己富了,不能忘记支持过我的乡亲,不能忘记养育我的这片土地。”这是刘云的心声。202_年,他和其他4个股东多次上四川考察榨菜加工项目,想法成熟后,一起建成了安德乡芦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每年与乡里签订5000亩榨菜种植基地,产值达1000万元,还解决乡、村60名农民的长期就业。

刘云的事迹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大家的尊重,202_年,他们的公司被常德市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本人被全国“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

第三篇:创业致富的领头雁

创 业 致 富 的 领 头 雁

记顺州乡板桥上恩浦村党员致富典型高剑明

在顺州乡板桥村,提起种植能手高剑民,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年来,他凭着一股韧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村党组织的关心帮助下,经过数年的打拼,在经济林果种植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先后受到县残联“自强模范”、乡党委“农村发展带头人”等表彰奖励,以他任会长的顺州乡经济林果技术经济合作协会于202_年被县科协评为“先进单位”。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普通党员的闪光风采,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信赖,为顺州乡广大群众创业致富树立了典型模范作用,成为顺州乡创业致富的领头雁。现年46岁的高剑民,因从小患有小儿麻痹,走路一拐一瘸,成了一个残疾人,尽管他常常梦想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他一生的命运,但是学习成绩优异的他最终还是没能跨入大学的校门。但意志坚强的他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为了摆脱家庭的贫困,为了自己深埋在心里的理想而一直努力着,奋斗着。一直以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他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202_年他才终于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村上他不仅积极参与村党支部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202_年他还率先在自家的山坡地上种上了柑桔,通过几年的辛苦努力,扩展到

1了一片38亩的柑桔基地,在他的带动下,本村及临近几个

村庄好多人家也在自家的山坡地上种上了柑橘、石榴等经济

作物,近年来他还通过网络、远程教育等科技媒体学到了最

新科学种植知识和技术,把远近几个村庄的经济林果产业搞

得红红火火,年收入超过了8万元,今年预计收入超过10万

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作物种植致富能手和技术能手,202_年在他的带领下还成立了顺州乡林果技术经济合作协

会,会员达到了300多人,在当地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

用。

曾经的他,生活过得十分艰难,由于家境贫困,加之要

供两个孩子上学,欠了一屁股的债,沉重的债务常常压得他

喘不过气来,望着勤奋好学的两个孩子,心中不由一阵一阵

酸楚,强烈的责任心使他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但同时他也

意识到只依靠家里的几亩地是很难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就在他苦苦寻找致富门路的时候,乡党委为他指定的“结队

帮扶”人给他送来了几本《党的生活》和《致富天地》刊物,书中一篇篇致富典型和创业成功经验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

有了通过在自家大片山地上种植经济作物脱贫致富的想法。

有了主意他便开始忙活起来,首先得知道这片土地到底该种

植什么作物,为此他拖着病腿到县农科部门进行咨询,得知

这片土质适合种植柑桔。回来后他和家人不分白天黑夜的挖

坑、修水渠水池,这些基础工作做好后,可买树种的钱从那

里来,他犹豫了。但资金短缺并不能阻挡他摆脱贫困的想法,他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又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了

15000多元,买回了2500株满载他希望的第一批鲁拉碰柑苗,这一次共种植桔苗12亩。

由于第一次种植柑桔,缺少种植技术和经验,桔苗长势

很差。一年起早贪黑忙活下来,看着一大片黄而瘦小的果苗,别说能盼望赚到钱发家致富,还清所欠的债务看来也希望渺

茫了。高剑明开始后悔了,原来种植经济作物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他退缩了,不想种了,就在他心灰意冷,打退

堂鼓的时候。乡党委指派的同志又一次来到了高剑明家,为

他带来了关于介绍柑桔种植技术的学习资料,还给他介绍可

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其它地区种植柑桔的一些经验。并且耐心的劝他再努力试试,高剑明的信心再一次被激励起来。一有

空闲时间他就到临村的农家书屋或到乡上的网吧查阅有关

柑桔种植技术,并不惜资金到外地请来了技术员,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很快掌握了柑桔的种植技术。

不懂太多文化的他该怎样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

实践中呢?就在他再次一筹莫展的时候,乡党委又为他从县

科协请来了技术员,手把手给高剑明指导种植技术。在乡党

委的协调帮助下,高剑明的种植技能提高了。这期间,他的心中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依靠科技才能致富。通过学习他

懂得了“什么时间种植?什么时间修枝打杈?什么时间浇

水、施肥?”三年过去了,他的辛苦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

种植的柑橘卖了2万多元钱。看着一大片绿叶掩盖下的桔红

色果实,望着手中一张张崭新的人民币,高剑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尝着甜头的高剑明,还清了借款后,利用剩余的钱又租

下了临家的几十亩山坡,在乡党委的大力扶持下,他又种上

了黄果、蜜桔、石榴等其他新品种,短短几年,他的橘园已

发展到了50多亩,每年纯收入达到了8万余元。

高剑明率先致富后,没有忘记村里的其他百姓,他时常

告诫自己“一人富,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裕了,谁缺资金,他就借给谁,谁缺技术他就手把手耐心地教,还

带领大家参观他种植的经济林果。经常组织群众开展种植科

技培训。目前,他已带动本村的河东、河西、下恩浦及临近的锦江村委会等地群众种植黄果、柑桔、石榴等经济作物350

亩,产品主要销往丽江、昆明、攀枝花等地。

富起来的高剑明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又搞起了果树嫁接

和苗圃种植,并取得了成功。在他的带动下激起了其他群众

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增收致富的信心,成为顺州乡有名的经济林果种植能手。

在他几年的种植实践中,他摸索出两条成功的经验:一

是依靠科技种植。为了弥补自己文化水平低的不足,他常常

聘请农业科技部门的技术人员帮他传授技术,一点一点地虚

心求教,一遍遍地寻根问地,硬是学会了种植、修枝打杈、日常管理等一整套技术。二是立足市场,了解品种上市时期。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吃一堑,长一智的高剑明深知这一点,他注意收集市场信息,综合分析,降低种植成本,同时,他还精确地掌握各种品种最佳上市时期,种植效益明显提高。他的技术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

这就是高剑明,一个朴实,厚道,乐于助人的普通党员,在他身上没有多么伟大的事迹,但是却有着最质朴的情怀,作为一名普通农村无职党员,他身上体现的是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是一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个缩影。他“引”着农村广大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走在群众的前列,“逼”着他们在发展经济、科技致富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促”着他们必须做一名共同致富的战斗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进一步激发了党组织“细胞”的活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四篇:“百强村”的致富领头雁

“百强村”的致富领头雁

——记秦岭铺村致富能人张怀生

在我们黑龙口镇,有这么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从一个穷小子成为拥有几十万资产的屠宰厂的厂长;从开始主持村委会工作仅仅一年时间,在换界选举时就以唯一候选人全票通过,并被推选为区人大代表,成为黑龙口镇村委会换界选举以来唯一群众只提一名候选人的候选人;从开始争创致富能人到底时就被区政府命名为“致富能人”,他所在的村更是成为首批创建“百强村”成功的村之一,他就是黑龙口镇秦岭铺村村主任张怀生。

张怀生今年44岁,是一条土生土长的黑龙口汉子,他的少年是在贫穷和艰辛中度过的,七岁离开了父亲,十四岁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在农业社里参加集体劳动,每天只能挣四个工分。艰苦的生活使他学会了吃苦耐劳,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更激发了他脱贫致富的决心。

从1990年开始,他针对本地生猪生长周期长、无污染、肉质好、色泽鲜、口味香,所产白条肉深受西安市民的青睐,在省城有一定市场,而秦岭铺村民又有饲养生猪的传统的特点,决定从事生猪屠宰,开始时是小打小闹,没有什么规模,但他却从中取得了经验,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第五篇: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头雁

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头雁

在河溪镇阿娜村,有一位享誉四方的科技致富女能人,她就是该村共产党员高七妹。近年来,她依靠科技发展城郊高效农业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被群众誉为“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头雁”,曾多次被州、市评为“科技示范户”和“优秀共产党员”。

看到其它村农民纷纷富裕起来,高七妹再也坐不住了,她勇探农业种植新模式,发展“瓜—稻—菜”连作和大棚蔬菜致富,成了村里科技致富排头兵。

98年以前,阿娜村农业主要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型农业,每亩田最高产值不到500元,农民守着良田熬穷日子。而周边的马鞍、农科等村农民通过发展桠柑、西瓜纷纷富裕起来。看到别人的钱包渐渐胀了起来,高七妹再出坐不住了。她立足阿娜离城近、交通便利的优势条件,通过对市场深入的调查分析后,决定从稻田改制上着手,提升稻田复种指数和产出效益。1998年初,她凭着多年积累的农业实践经验和胆量,率先在村里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搞了2亩“瓜—稻—菜”连作示范。在镇农技站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精心培管,当年获得了亩产西瓜2200公斤、产稻谷423.5公斤的好效益,2亩田就收入了5000多元,比种谷子的收益提高了5倍。初尝科技甜果的她,第二年将家里3亩坪上田全部改种了西瓜,为夺取更高效益,她积极选种早熟优质的州优2号、西农8号等新品种,并采取三蔓式整枝技术,普施壮果肥,产量、产值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她还积极号召村民种植,大家看她种瓜确实划算,都纷纷发展“瓜—稻—菜”连作生产,202_年她所在的组稻田改制面积达120亩。

“瓜—稻—菜”连作在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基础上可说是跨了一大步,但对于热爱钻研农业科技的高七妹来说这只是迈出的第一步。为拓宽自己眼界,探索出更高效的科技模式,99年她第一批参加了镇里举办的“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班。在上蔬菜课时,她从老师讲课中获得吉首蔬菜基地被开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前景广阔的信息后,又萌生了搞大棚蔬菜生产的念头。于是她积极向政府申请,通过政府与蔬菜局衔接,99年底她又在全村率先安装了3座大棚。为搞好大棚蔬菜生产,她订阅了《长江蔬菜》、《湖南农业》、《湖南科技报》等多种报刊杂志,如饥似渴地学习蔬菜栽培知识,白天她钻进棚里,反复实践摸索种植技术,晚上挑灯学习技术。她还5次跑到蔬菜局向专家请教技术,并把老师请下来实地指导。得知河溪镇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后,她多次跑来请教相关技术,查阅相关信息,远教站也把她作为重点技术扶持对象,按农事季节为她提供相关技术信息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202_年春季,高七妹以茄子、西红柿、黄瓜为主的第一批早春蔬菜上市了,由于上市早、价格高,平均每公斤在2—3元之间,第一季菜收入就达6800多元,3个棚全年共收入11000多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年底全家5口人,总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人平纯收入达到4200元,比全村人平高出1000多元。群众笑着对她说:“高七妹,你爱钻科技,真的是钻出金(精)了。”

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为村民发展高效农业探路踏桥。

高七妹对高效农业种植相当内行,是村里出了名的“土专家”,因此,村里推荐科技示范户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报上了她的名字。当上了科技示范户,就得为村里农业发展探好路,把好关。高七妹在农业科技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对每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她都带头做示范,详细记载物候特征,为村里引进技术、品种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试验、示范不可能每次都成功,这也给她带来不少的经济损失,她总是笑着说“牺牲点个人利益是小事,关键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不足,让村民得实惠是大事”。202_年,她为引导菜农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在村里开展了大棚蔬菜施用沼气肥试验。由于没有经验,施用浓度过高,一片长势喜人的白菜全部脱水枯死了。当时市场菜价很好,给她造成了202_多元的损失。她没有一点后悔和抱怨,而是马上跑到蔬菜局等技术部门寻找答案。总结原因后,202_年开春,她又继续开展试验,由于掌握好了浓度,试验相当成功。于是她马上把其它菜农请到自家的棚里来,手把手的把技术传给乡亲们,使阿娜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向无公害方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现在村里只要有试验示范项目,她都积极参与。几年过来,她先后参与开展了“稻田免耕洋芋、白菜、小麦栽培试验”、“西瓜嫁接栽培试验”、“特色红薯试种示范”、“生物菌肥试验”等10多项试验,推广了“瓜—稻—菜”连作、“猪—沼—菜(果)”等高效农业模式5项,引进南丰蜜桔等新品种20多个。为阿娜村发展高效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致富不忘群众,高七妹把自已艰辛探索出来的“致富经”无私奉献给了乡亲们,让大家走上了共同致富道路。

高七妹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和大棚蔬菜致富,成了全市有名的科技示范户。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深知党员要带头致富,更要带领群众一起致富

奔小康。在全村党员大会上说:“我虽然先富了,但作为科技示范户,如果不能示范带动大家致富,我这个示范户也就算白当了!”为了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她把自己艰辛探索出来的“致富经”无私奉献给了乡亲们。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期间,高七妹积极利用村里开展“一联三帮五带头”帮扶活动的契机,在搞好村里各项工作的同时,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为群众传授

技术。阿娜蔬菜大棚基地的许多农民不懂技术,更不晓得种什么菜,为帮助他们发展蔬菜生产,她经常踩水过河为大棚基地农民传授经验,解决生产难题。为了带动其它组发展地膜西瓜,她在8组坪上租了2亩田开展“瓜—稻—菜”连作示范,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地膜西瓜推广到全村9个组面积达300亩,(其中“瓜—稻—菜”连作200亩)。同时,她还有充分运用“阿娜村先进性教育学习中心户制度”,召集周围的党员群众,在自己家里办课堂,既学理论又学技术,家里的影碟机成了村里的“电教员”。通过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现全村发展椪柑1600亩,人平达到1亩多;以西瓜、香瓜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300亩,以大棚蔬菜为主的商品菜生产面积200亩。她带出了周明友、田富云等一大批种植大户,户平纯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现在,阿娜村民靠发展西瓜、蔬菜、桠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2_年全村人平收入达到3200元,较1998年增长2倍。

自家的日子和村民的日子都红火起来了,高七妹的科技致富梦却还在延续。谈及今后的发展,高七妹的目标是,从明年起,按照镇里提出的“农业观光园”建设发展思路,要在西瓜生产上实现引种个小、质优、美观的珍品瓜、礼品瓜;在大棚蔬菜生产上,实现引种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价值的“名、优、特、奇”新品种,并租10-15亩稻田开展“湘西红提”示范,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致富,推动全镇“农业观光园”建设和发展。

致富路上领头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