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庆市大同区同萨社区“牵手”志愿者服务队
大同镇同萨社区牵手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08年8月,服务队围绕“爱老、敬老、助老、扶贫、助残、助学、社区服务和公益宣传”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人数从当初的20人发展到现今的150余人,总服务时间超过1000小时。
为了让空巢老人重新感受亲人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服务队自08年开始,就一直坚持开展了以“暖夕阳”为主题的关爱行动,志愿者们定期到老年人家中,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收拾房间、理发、剪指甲、检查身体、表演节目之外,还制作了爱心卡片,把志愿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交到了老人的手里,如果老人有什么需要,随时拨打电话,志愿者会第一时间赶到老人的身边,为老人们服务。
老年人继承并发扬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愿检查身体,失能老人在社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服务队陪伴失能老人及其家人度过了四年的时光,为老人到家中义诊,陪同老人的亲人共同到医院挂号、检查,有时家属有事,志愿者们轮流陪护老人。社区退休干部田作兴老人,患有膀胱癌,常年卧床不起,虽然儿女们为其请了保姆照顾老人,但常年累月,总有疏忽的时候,老人大小便失禁、不能翻身,为了老人干爽、舒适,志愿者们走进老人的家,代保姆买菜、为家里免费换液化气、为老人理发、清理家务、陪老人聊天、听老人讲述往事,田作兴老人现在以不在人世了,但他走的时候非常安详,他为国家做了一辈子贡献,走的时候得到了众多“儿女”的孝敬,老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感动着身边的人,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回报了老人家。像田作兴老人的家庭状况社区居民及志愿者们都尽心尽力的施以援手。“众人拾柴火焰高,失能老人有照料。家有难事找牵手,奉献之心人人有”。在传统两节、母亲节、端午节、父亲节、重阳节、国庆节等国家的传统节日,牵手志愿者服务队都会开展“尊老爱幼、发扬传统、继承传统、爱在社区”的主题志愿活动。服务队组织志愿者走入街头、走进家庭、走进广场,倡议人们敬老、爱老、助老、扶老,不管是志愿者还是义工都毫无怨言,社工、教师、退休干部、老党员、学生纷纷加入牵手志愿者服务队,和谐的社区之歌唱响社区的每个角落
牵手志愿服务队还组织志愿者们与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双残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定期捐助生活费、大米、白面、豆油、服装和其它的生活用品。高中学生小强在高考的前一天失去了患病的父亲,母亲是二级肢体残疾,一家人的低保金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高额的大学费用使小强望大学门而却步,志愿者们了解了小强的家庭情况后,不但为小强捐款为父亲办理后事,而且走单位、进社区为小强筹措学费,两个月的时间内机关干部、教师、社区干部、地产商、退休工人、打工仔、农民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四万元的学费交到小强手中之时,小强及其母亲落下了感激的泪水,小强哽咽的表示,一定要在大学刻苦学习,将来回报好心人。
2011年9月,社区回迁户小杰因精神病发作,将家门口的幼儿园大门玻璃砸碎,园里的孩子们被吓得哭声一片,牵手志愿者们自发的来到小杰家,病情发作的小杰见谁骂谁,见谁跪谁,家中的电视、碗筷扔得到处都是,病情极为不稳定,可是经过两天的接触,她对志愿者们的依赖强于家人,志愿者们分成三组,一组陪小杰聊天,一组负责小杰的生活照料,另外一组与小杰的丈夫及儿女谈话,了解小杰的病史,同时走访小杰的姐妹及邻居,通过志愿者们一周左右的调查,了解到小杰的丈夫对小杰缺少关爱,小杰每天独自一人在家,同时想念在外地打工的一双儿女,受到外界的刺激,极易病情复发。志愿者们协助社区的社工,对小杰及家人进行了专业的辅导,用爱围绕这个家庭进行关爱,通过将近三个月的精心照料,小杰的病情得以稳定,一双儿女经常打电话问候小杰,丈夫也对她关爱有加,志愿者们把问题家庭对象首次纳入到服务范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此“爱”温暖着社区内的每一个问题家庭和个人。2011年5月初,社区艺术团成立了,团员们经常和志愿者们看望空巢、失能老人,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艺术团成员在社区主任的陪同下,来到社区“三无”老人董桂芝的家中,为其带去了米、面、油,同时团员们为老人家打扫了室内卫生、修理了床、椅、电器等,最后大家为老人家献上了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老人家自始至终笑不拢嘴,姑娘、孩子叫个不停。“牵手”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大到空巢老人、小到夫妻矛盾,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是“牵手”服务的身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志愿者的价值追求中,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充实自己、影响他人,正在成为社区倡导的新理念。“牵手”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配合社区工作站,走千家,串万户,积极宣传、动员社区居民投身到创建工作中来,开展了“卫生城市我有责、文明城市我奉献”的公益宣传活动,在五好家庭、文明家庭以及居民文明素质提升方面,服务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年多来,牵手志愿者服务队的服务事迹在中国社区网、中国老年生活网报道,社工张立军的体会文章在青翼社工网发表多篇,并被百度、新浪、网易、搜狐转载,队长张立军同志被大庆市委宣传部授予“百名优秀志愿者、年度优秀志愿”称号,大庆传媒集团授予其“爱心大使”称号,大庆市委市政府表彰其为“优秀志愿者”,2012年初黑龙江日报做了“洒向社区都是爱”的专访。如今,牵手志愿者服务队已成为社区老人的拐杖、残疾人的助手、社区的参谋,有了“牵手”,相信社区的明天会更好。
第二篇: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差异性作业设计
安庆市宜秀区大枫初级中学方明
引语:
今天周末,语文课代表问:“老师,这个周末的作业是什么?”“没作业,你们看书吧。”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欢声雀跃。在一片欢呼声中,却有几位发出了异样的声音:“怎么能不布置作业呢?两天呢!我们就白耗了”。循声而去,原来是七八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们准备考重点高中。他们唯恐作业少、训练量不够,影响了自己的成绩。此刻我想:我这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正确吗?是多布置作业,还是少布置作业?是布置统一作业,还是分层布置作业?„„。
我深深地思考着„„
本文想通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差异性作业设计的做作业的动力、做作业的质量、做作业的难度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以达到切切实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不降低教学质量。
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正是如此,世界才变得精彩。这句话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很有启迪。“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当今高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新课程理念下,在新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的吹拂下,我们有必要坐下来探讨一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差异性作业设计”,以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在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尽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下面我就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差异性作业设 1
计来谈谈个人见解。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差异性作业设计的目标指向性:尊重个体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能是不一样的,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一个人的智能都有特色”。―《有效学业评价》p28(光明日报出版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学生无所谓“差生”,可谓“差异”。每位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且存在着智能差异。我们教师在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一把尺子”(中考、高考)的衡量下,不得不把差异的学生培养成同一产品,这实际上是对人的生命个体的极其不尊重。教育部在《教师专业规划》中明确要求“中学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求;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中学生。”不言而喻,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业设计的目标指向性十分明确,要让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更让学生得到主体性发展。“教育教学的终极意义是致力于主体精神的唤醒,从而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同时,学生主体精神的尽早唤醒,可实现学生自主、能动、高效地发展”。―《有效学业评价》p29(光明日报出版社)“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我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导语之后,检查了预习情况,按老套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读课文,以往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按照一个模式进行作业布
置:如你们怎样看待这位皇帝?这一类的问题。但我今天的教学却进行了微调,根据学生差异性布置听读异性作业:画出文中有关描写你喜欢的人物的句子并做以评价?这样看来,这一题就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差异性作业设计联系起来了。更有启发意义的是,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过程中,听读的同学都情不自禁的发出笑声。我在以前的阅读教学中曾为这“笑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拿出了师道尊严的那一套,大谈课堂教学秩序和纪律,结果课堂教学效果极差,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反思我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上没有更好地进行差异性作业设计。所以,我在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上就采取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差异性作业设计。当学生分角色朗读完之后,我的第一题作业就是:请同学们说说刚才在听读时发出的笑声?我的问题一提出,也有几十秒中的冷场,后来我强调这是作业,不是批评。于是,课代表回答:我笑皇帝太愚蠢了,竟脱光了衣服,那多丑啊!甲同学说:我笑皇帝虽愚蠢,可那班大臣就更愚蠢和虚伪了。„„作业做开了,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同学认识肤浅,有的同学谈得很深,但不管怎么说,虽然只是一个题目,却能凸显差异性作业设计。因为我“尊重心理体验的原始意义和知识经验的后天加工”,集中体现了学生的“整体人格和个性化心智”。—宋志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差异性研究》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差异性作业设计的效能达成性:异步达标,减负提质。
大家都知道,语文阅读教学差异性作业设计不是降低语文阅读教学的课程标准,而是要准确达标,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我想,“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我们的学生就好比“西湖”,他们具有“西子”一样的丽质,我们通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差异性作业设计来达到这样的效果,让每一位学生达到“人文美”。下面就我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为案例来谈上述问题。以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统一作业:①字词认读抄写;②本文的作者是谁?③文中作者回忆的人物是谁?④找出文中描写阿长的语句;⑤结合课文,说说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⑥设计一个语段阅读练习。
现在我在教学中初步尝试语文阅读教学差异性作业设计。将全班48人分为A、B、C三组进行作业布置:A组完成:①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②结合课文对阿长进行评价。(理性化反应的且家有电脑的)B组完成:设计文中一个阅读语段练习。(阅读欣赏能力强的)C组完成:①文中作者回忆的人物是谁?②请画出描写这个人物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这个人物哪一个细节?(童话式阅读反应的)A、B、C三组共同完成掌握字词和理解词义。
很明显,我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作业设计是按照三类“差异性心智”的学生设计的。通过以往的统一作业设计与现在尝试的差异性作业设计的比较,我可以得出:首先能赢得学生们的欢迎,减轻了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其次,同学们来校进行交流,能达到异步达标,减负提质的效果;再次,减少了重复机械的训练,删去了简单而无需提
问的问题。如“查找有关作者资料”这一作业,A组完成后拿到班上交流,全班知晓,无需全班都去查找。又如“本文的作者是谁?”这样的题简单而无味,所以删去。最后,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差异性作业设计的解读思维差异性:生活体验与语文素养。
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他们的生活体验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常说“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高低,特别是阅读理解的到位是与该同学的生活体验有着直接关系,从而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形成该同学对文本的解读思维的差异性。因此,针对解读思维的差异性,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了差异性作业设计。如这样一个案例:
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甲同学答案:我喜欢的句子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因为从中能感受到这一家人的亲情,感觉很温暖。(因为该同学的父亲真的背过他奶奶,属于生活体验型的)
乙同学的答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点明了中年人的责任。(因为这位同学属于理性化反应型)
„„
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同一题作业,有了差异性的回答,我想这就已经起到解读课文的效果。这正是差异性作业设计的具体体现。又如我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在同学们阅读“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一段时,我只保留了“请写出这段文字所具有的记叙要素和这一段有什么描写?”删去了我以前设计的作业题:“文段中几次写到酒店里的人对孔乙己的‘笑’,这说明了什么?一题。因为此题对于我们远离那个半封建社会已经很遥远,学生年龄尚小,没有生活体悟,我们自己读到这段时也会发“笑”,让他们去理解这样的题目确有难度,如果学生长大后,有了生活积累,他们再读《孔乙己》一文时,就一定由新的感悟。
总之,我觉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差异性作业设计值得更深层次研究,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第一线教师应有职责,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长,让我们课堂万紫千红,书香满溢。
第三篇: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谈作文教学中的选材和写作方法指导
内容提要: 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缺少生活体验,缺少积累;一是不知如何写。如果能解决学生没话说、不知如何说这两个问题,那么学生的作文水平将会得到很大提高。经过多年探索,我认为,培养学生仔细观察,重视平时积累材料的习惯,并且把课文和课外佳作当作范文,按照“诵读——精思——模仿——创新”的思路去训练学生,这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的两种有效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仔细观察,重视积累
首先,分析现象,研究对策; 其次,对症下药,学以致用。
让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个用来记录所见、所闻、所感,一个用来摘抄名言、佳句、美文。
二、诵读——精思——模仿——创新
其一,诵读——分析——模仿课文写作;
其二,诵读——赏析——模仿课外佳作创新。
上述两种方法必须同时采用,缺一不可。当然,教学有法,亦无定法。如果我们既不固守俗套,也不盲从时髦,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钻研和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行之久远。
关键词:观察
积累
模仿
创新
很少有学生不怕写作文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肚里没“米”,缺少生活体验,缺少积累,即不知道写什么;一是不知如何把“米”做成饭,即不知如何写。这是由于初中学生少不更事,生活范围比较单一,整天由校到家之间穿梭,经历简单,再加上对身边的人和事大多熟视无睹,甚至充耳不闻,因此一到写作文时绞尽脑汁也写不出生动感人的内容来也就不足为奇了。有的学生看到作文题目,即使能够立即想到相关的人物、故事和景物,但是由于阅读面不广,读课文又不够耐心更谈不上积累,因此也不知怎么去组织成文。每当写作文,老师指导难,学生写作更难。很多学生提“作文”色变,“怕作文”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我曾对执教的两个班八十二人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不怕写作文的只有寥寥几人,真叫人感叹不已。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师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我们群力中学语文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初步形成了以下一些认识。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仔细观察,重视平时积累材料,并且,把课文和佳作作为范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模拟课文和佳作完成习作,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唐联合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和端晓燕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就是在方面进一步的尝试。
无话可说,是学生作文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按照以下步骤对学生进行训练:
首先,分析现象,研究对策。
我们通过分析,先让学生明白作文中存在一个“材料雷同,一用再用”的现象。比如写到关于亲情的文章,动不动就写父母给自己送伞,宁可淋湿自己也不把伞往自己身边移一移。1 再不就写父母深夜背着生病的自己上医院。在当今社会,这些材料明显都很假。即使是真的,这么多人都写,也毫无新颖之处。然后让学生了解大千世界,生活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科协的材料很多。但若不注意观察,万事万物就会从眼前一闪而过,不留痕迹。因此,在平时生活中,要细致观察人物、事态、场面、景物等。不仅要用眼耳鼻等器官去感知,还要用大脑去思考、感悟,并反复体会、研究,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其中值得描绘的人物、故事和景物。比如端晓燕老师的作文课《重视作文材料的详略处理》就是一例。她在评讲一篇题为《童年趣事》的作文时引导学生明白:这篇作文是写“我”小时候和小朋友偷爷爷种的西瓜,可是“趣”字体现得不够明显,对原文事件进行修改才能突出这是一件趣事。学生恍然大悟,修改时删除了和伙伴游泳等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增加了对西瓜形状和因天热偷西瓜闹笑话过程的细节描写,并且将原来平实的语言改为生动、风趣的语言,这就使人感觉饶有趣味。今天上的《爱在细微处》也是典型的例子。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仔细观察,也就无从体现细微二字,更不用说写出细微处的爱了。端老师就在评讲中抓住关键词“细微”二字,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细微处的爱。她选用的一些优秀学生的范文段落,也对一部分学生起了示范作用。其中
1、我发现爷爷对奶奶的爱,它藏在奶奶针灸时,爷爷紧握奶奶手的细微处。(史美俊)
2、我发现爸爸对姥姥的爱,它藏在姥姥下车时,爸爸把手放在车门顶部的细微处。(端胜男)
6、我发现父亲对我的爱,它藏在我生病时,父亲双眉紧锁的细微处。(周云蕾)
7、我发现妈妈对我的爱,它藏在每天早晨,妈妈为我准备的一杯白开水的细微处(章莉)都是我们每个同学几乎都亲身经历过的。
4、我发现我对乞者的爱,它藏在我弯下腰往破碗里放钱的细微处。(章宏)
5、我发现妈妈对我的爱,它藏在突然停电的夏夜里,妈妈用蒲扇为我送来凉风的的细微处。(朱希婕)
9、我发现母鸡对小鸡的爱,它藏在野猫来袭时,母鸡拼死护小鸡的细微处(吴源东)
10、我发现荷叶对荷花的爱,它藏在两片靠拢的荷叶像一把伞为荷花遮风挡雨的细微处(陈晓青)
这几种爱也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孩子经常见到的,但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注意到的。这就说明生活中很多内容都值得一写,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对一些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进行生动而具体的描写。但是经过端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知道:紧握手是爱,手放在车门顶部、双眉紧锁、准备白开水、弯下腰放钱、用蒲扇扇风、母鸡护小鸡、靠拢的荷叶为荷花遮风挡雨等等这些看起来几乎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是爱,甚至见到蚂蚁绕道走也是对弱小生命的一种关爱。他们就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值得写、可以写的素材,写起作文来内容就不会空洞,也不会千篇一律了。
其次,对症下药,学以致用。
仅仅让学生明白写不出作文的问题在哪里是不行的,还必须鼓励并带动他们去实施观察、积累的方案。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这么做的:让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本子用来记录平时所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以及这一切带给自己的启示和感悟,并且每半个月一次从书刊报纸甚至电视电影等视听媒介或座谈访问中收集材料,记录下来,以备作文时用。一个本子让学生摘录名言、佳句、美文或者有文学价值的文章段落,以备写作时使用。例如,在学了《雨说》这首诗后,我让学生写一篇题为《听雨,我真陶醉》的作文,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学生们纷纷打开自己积累素材的记录本和摘抄本,挑选自己认为符合要求的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在班级交流。事实证明,按上述方法去做,百分之九十二以上的人,都有素材,其中百分之七十的材料都切实可用。其中有一篇作文写景、叙事、抒情都写得非常出色。根据作者介绍,她就是平时仔细观察和聆听了不同场景的雨并且随时记录下所听、所思和所感,这才形成这篇文章的。而里面引用优美的诗、词、句,比如“留得残荷听雨声”,2 “帘外雨潺潺,春雨阑珊”,“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雨里鸡鸣一两家”等,也给文章增色不少。这都归功于她平时摘抄的太多,要用时就信手拈来,写文章也就不愁没话说、说不好了。我引导学生说,设想一下,如果这位同学没有细心的观察和体验,没有一定时间的储存和积累,怎能有如此丰富的材料和深切的感受,又怎能写出如此真切感人、生动优美的文章呢? 没“米”即没话说的问题解决了,还需解决如何把“米”做成“饭”即如何说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新大纲明确指出“传播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语文作为凭借。”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要发挥课文的范文作用。在单元课文教学前,我们总是先研究本单元的作文题目和要求,把作文题布置下去,然后再进行课文教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字词的音形义、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写作特色之外,还注重引导学生准确读好课文、仿写作文。
比如今天唐联合老师上的这节作文指导课,就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他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复习《猫》这篇课文和校本阅读教材《珍珠鸟》,归纳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列出结构安排。在学生对课文和教材基本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你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形状、颜色、大小等),你与它之间发生了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这样的启发和提示,学生大致上能找到题材,并理清写作思路。而唐老师的另一个问题:从这些事中可看出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一个词概括),则进一步明确了选材范围和主题思想从而达成这一课的学习目标之一,亦即通过作文实际,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通过这样的模仿写作,学生大多能仿写出较好的习作。比如平时作文水平一般的某同学写的《我有一个朋友》,内容是写她与一只小狗的友谊的,这里选取片段如下: 它是一只可爱的小狗,是我最好的朋友。它的毛很柔软,颜色是黑白相间的。它爱摇着短小的尾巴,伸出粉色的舌头对别人撒娇。它活泼好动,有时会像孩子一样“急走追黄蝶”,“飞”入采花无处寻;有时又会在妈妈脚边一边打滚,一边玩毛线球;有时对家里的玩具猫虎视眈眈,甚至令人哭笑不得地和它打在一起。
在双休日,当家人都有事走了的时候,它就会善解人意似地来到我身边,先在我膝盖和腰之间打滚,然后对我摇尾巴。它滑稽的举动,总是逗得我开怀大笑,所有的寂寞和孤单顿时都荡然无存了。
结尾,此文更是模仿《珍珠鸟》写道:它在我怀里睡觉了。它就像个孩子,那么天真,那么可爱。我不忍心叫醒它,就看着它睡觉。午后的阳光照进房间里,这一刻简直可以用享受来形容。我想,在我和它之间已经建立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了吧。或许只要我们像它一样把任何事想得简单一点,对别人信任一点,也会比现在更快乐一点吧。
可见用好课文,就会让学生懂得写什么,如何写。
至于我,在每次作文教学前,都要求学生搜集题材类似的佳作,多次朗读,让学生试着欣赏、体会。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的多了,听的多了,自然也就能写一写了。郭纯武先生说:“真正能够读的通,也就应该能够写的通;真正能够读的好,也就应该能够写的好。”此话极有道理。当然,这并非说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课文或佳作的特点。结合作文的要求,有目的地选择其精要片段来诵读,然后让学生来借鉴、仿写。如选择记叙文中的描写、抒情、议论片段诵读,体会其优美的意境、细腻的情感、深刻的主题,《芦花荡》、《邓稼先》、《老王》等都是典型;选择议论文中的说理片段进行诵读,学习其严密的逻辑性和精辟的分析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就是榜样,选择说明文的有关片段诵读,琢磨其准确的语言、多样的说明方法,《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等便是标准。
例如在学习《芦花荡》前,我先让学生明确这一单元仿写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各 3 种描写手段认识人物。在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课文时,重点引导他们在众多阅读中熟悉人物,继而走近他,喜爱他,敬佩他,同时感受到孙犁文章语言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通过反复诵读,细心揣摩,同学们终于领悟到:可以从体态、衣着、面容神情、动作等方面写人的外貌。写好外貌要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还要依照一定的顺序。只有这样,才能为塑造出个性鲜明独特的人物、表达中心服务。正因为作者平时注意观察,写作时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等方面的特征,才使读者既了解了老头子的外貌形象,也感受到了老头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把握住了他的性格特点。经过诵读、揣摩、讨论、交流,再让学生去写人物外貌等其它方面的特征,就容易多了。
同样学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对几位著名作家尤其是左拉的外貌描写,以及《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的外貌描写和《列夫·托尔斯泰》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后,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别模仿课文进行人物外貌的片段写作。学生依葫芦画瓢,基本都能写出反映人物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外貌来。
朱熹说过:“读得韩文熟,便做出韩文的文字;读得苏文熟,便做出苏文的文字。”他还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能熟。” 模拟应该是学生学写作文的一条途径。当然,所谓模仿,并不是全文照抄,而是摹仿描写手法、题材、论证过程等方面。例如写人物可摹仿《芦花荡》的手法,《邓稼先》的结构,《老王》的选材。至于议论文的写作可摹仿《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提出论点的方法、论据的选择和论证的过程。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贵在坚持〉〉时,我第一步是引导学生研究《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怎样开头的。学生学过课文后总结出是通过列举名人的种种事例开头,并指出在举例时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列举,不能简单罗列事例。我就要求学生模仿着写几个名人坚持到底取得胜利的事例开头。第二步是引导学生顺藤摸瓜,揣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如何通过国内、国外的情况对比论证的,然后要求学生写出论证的部分(当然,在这之前要发动学生搜集名人锲而不舍成功,庸人锲而舍之一事无成的事例)。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如何结尾。指出是在前面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
除了课文,还有很多课外的佳作,包括名家名篇、学生优秀习作等,也可以通过“诵读——模仿——创新”的思路去训练学生。就这样,通过反复摹拟,教会学生如何仿写,逐渐领悟,开拓思路,综合提高,最终达到写出完全属于自己的文章的目的。
如果让学生从进入初中开始就长期坚持同时用以上的方法进行作文教学,相信效果一定显著。不过,要使学生作文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除了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多积累,还要多写多改。学生学习作文,一定要多练笔,勤写作。仿写的多了,修改的勤了,语言自然就能流畅生动。当然,教学有法,亦无定法,除此以外可能还有更科学、更实用的方法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但如果我们在初中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既不固守俗套,也不盲从时髦,不断创新和钻研,紧跟时代步伐,相信我们的作文乃至语文教学一定会行之久远。
参考资料:
1、《中学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一期
2、《语文教学通讯》专刊 2007年第十期
3、《特级教师这样教作文》 2007年七、八合期B 2010-5-26 4
第四篇:“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随丁老师探索“闲人”的心迹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的清闲,入寺寻友,步于中庭里的悠闲,月光澄碧、竹影斑驳中的安闲,随着丁慎杰老师的娓娓道来的引导和讲解无不让我们感受到苏轼这一“闲人”的心迹。
缓入文本。始读文本,930年前的一轮明月照进了苏轼的心境,也照出了学生心里的诸多疑问,丁老师顺势提出:“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谜”,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细寻文中的词句来捕捉关键信息,实现了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情感的目标。丁老师敏锐地抓住 “解衣欲睡”一句学生读得很缓慢这一细节,提出:“你为什么读得缓慢,并说说理由”。可学生回答不到位,丁教师适时出示苏轼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朗读,阅读资料,轻松地得出这样一种认识:被贬黄州的苏轼是清闲的。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以读带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读中达到“感受作者微妙心境”的目标。
渐入佳境。再来读文本,此时的语调稍缓,学生开始入境,渐渐读出了别样的味道。在体会苏轼的处境时,学生朗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重音放在了“欣然”上。学生领悟到是月色入户时的喜悦心情。教师采用动作模仿朗读法,如“头微微摇,眉上翘,会心的,愉悦的起行”。通过引导朗读,“清闲”的苏轼跃然心中,更仿佛走到了我们眼前。
在引导学生体会月色之美时,丁教师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来朗读,一生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各抒己见看到了什么?一生描绘:“月色之下,几间茅屋,如碎银一般的院落里,树影斑驳„„”教师适时表扬了学生的想象。为进一步品读,教师此时又采用了句式变化的方式来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得出原句好的结论。这样学生对“安闲”的体会便水到渠成了。
深入主旨。《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5个字,叙事简洁,但“字唯其少,义唯其多”。丁老师在本文阅读教学中,恰当选用“短文深教”的方法,通过补
充阅读背景材料,通过“增删、调换、联想、想象、吟诵、配乐”等品读的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鉴赏语言,反复诵读,深入主旨。如:解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的“欲”字,丁教师适时补充“乌台诗案”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当时作者心境和情绪的理解与想象。引导体会“为什么要寻张怀民”时,教师补充张怀民被贬黄州的背景,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苏轼到承天寺寻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朋友,同赏月,共聊天,彼此慰藉的心境。
悟入心迹。关于苏轼,有太多的内容可以说,要理解这一课,关键就在要真正读懂“闲人”两字,这“闲人”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是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但对于这些丁老师并没有过多的去讲解,而是及时的推荐了几部关于苏轼的文章和书籍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许“闲人”两字需要等学生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到一定程度才能真正领悟。
诚然,课堂本身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磨课就是进步的过程,丁老师的课堂中也有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
导入时丁老师问学生:青岛的月亮美不美,结果学生的答案是:不美。这就与老师的设计产生了背离,但老师就直接切入到文章的月色中去了,这样导入就失去意义。
其次丁老师在课堂上对重视生成不够,如在课堂中学生提问“也”“盖”等虚词的释义,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师生共同完成对文章中的虚词的梳理,告诉学生: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意义较为复杂,提请同学们注意整理和记忆。
再次丁老师在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方面做的还不够深入,有些环节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得问题处理的有些肤浅,学生感受不深,与预设效果有点差距。
附:《初中古诗文教学渗透的人文素养》
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具有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优秀素材。
一、古诗文中的人文关怀
1、文化传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这座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核舟记》让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扁鹊见蔡桓公》则赞颂了我国民间精湛的医术。《陈涉世家》让我们看到了第一次农民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曹刿论战》记载了以弱胜强的智慧,《石壕吏》写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优秀的诗歌、散文,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认识历史,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未来。
《诗经》是一部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离骚》则反映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对美好政治的理想。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看到了陶渊明的率性自然和田野心意,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看到了李白的壮志未酬和浪漫情怀,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我们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和情真意切。
学习这些篇章,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斗志。
2、教育价值
教育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
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他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吟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十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座右铭;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曾益其所不能”,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彭端淑的《为学》、王安石的《伤仲永》,这些文章都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言诗文具有无法估量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助于加强其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学习了蒲松龄的《狼》,明白了人的智慧可以战胜一切的道理,教育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坏人、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扁鹊见蔡桓公》告诫学生对待错误要防微杜渐,不可亡羊补牢;《愚公移山》则让学生明白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自然为人类服务;《木兰诗》把家庭责任和国家社稷的安危联系在一起;《岳阳楼记》进一步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人翁精神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同样,柳宗元的《黔之驴》,让学生看到了不学无术者的可悲下场。
3、审美培养
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就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中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好的诗歌散文,特别是诗歌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记诵,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读《静女》、《蒹葭》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的气势;杜甫《春夜喜雨》的“喜”与《春望》的“忧”带给读者截然不同的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初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盛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妙不可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景象宏大,美不胜收。《桃花源记》引起人们无限的向往,《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又带给人们不尽的留恋。李白笔下的“水”多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尺,惟尽长江天际流”;王维笔下的“水”多清新秀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美丽如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
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
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读中悟。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
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按诗歌节奏朗读,让学生“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
2、悟中感。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我们学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体会诗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送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又如《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则于节奏明快、声音铿锵的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深厚而鲜明的爱国情感。教学这五首诗时,第一,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第二,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指导其调动自己的思维,展开联想,欣赏其景趣、情真之美。如从“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中的“压”“低”,引导学生联想到似锦的繁花缀满枝头的盎然春景。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尽”两字,体会诗人怅然若失,面对长天碧水的落寞情怀。从《示儿》一诗中的“悲”字,体会诗人弥留之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凄凉之景。从《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喜欲狂”,想象诗人的手舞足蹈,喜极而泣;第三,指导情感朗读。老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听课文录音、观看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
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堤两岸的杨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中,悠闲的放起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朗诵全文。学生早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了。
3、感中品。古诗表情达意,通常用夸张、比拟、对比、对仗等修辞方法,加上凝炼而简约的语言,往往是言已尽而意未穷。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领悟诗人写法的巧妙。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达情感提供借鉴。比如《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却反映了无边的春色。《游园不值》中由“一枝红杏出墙来”而推知“满园春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写依依不舍的话别,而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无际流”作结。这些名句将积淀于学生的精神中,成为学生人格的底蕴。
4、品中用。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积累、表达、运用。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他们的古诗文素养定能得到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健康人格也能得以养成。经常采用的活动方式有:“每周一诗”或“每课一诗”的方法让学生背诗;定时举行古诗文背诵比赛;分专题搜集古诗文名句;组织学生举办有关的比赛,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习作中经常使用古诗文等。
初中是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采取正确的方法,搞好古诗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一定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习了《打招呼》这个专题,一幕情景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走出校门,一个又一个地被家长接走了。我的女儿脸上洋溢着欢笑走近我。跟她一起走出校门的是教他们数学的许老师。许老师微笑着向我点头。女儿开心地告诉我,她跟老师打招呼的时候,许老师关心地问她家长是否来接了。女儿聪明伶俐,可就是胆小、不善于表现,像她这样不引人注目的学生,心灵是敏感的,很会感触关怀和“伤害”。看看像小鸟一样的女儿,我深深地感谢这位许老师,她是一位成功的老师,至少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这点上。同时也反思自己的言行。身为班主任的我有时为了赶时间,匆匆出入校门,无暇顾及学生灿烂的笑容,不屑于学生甜甜的问候。难怪在管理班级时,我一直缺乏亲和力。
小学生的心灵像一张张白纸,任何触动他们内心的事物都会在上面刻下印记。一切关心的细节都会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如:学生脸上有泥印,你关切地问一问,学生的书丢了,你帮忙找一找,学生病了,你抽空去看一看,学生调皮了,你启发地拍一拍肩。。。这些细微之处见真情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稚嫩的心田上开花结果。
一声会心的回应,一道赞许的目光,一个甜甜的微笑,都是关怀备至。面对学生的打招呼,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老师才有如此心与心的沟通。正如郑板桥的佳句:“一枝一叶总关情。”重视这关情的“一枝一叶”吧,它就是我们教育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