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临床医学检验考试辅导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14-534685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0 13:55:37 来源:网络

第一章

微生物绪论常见考点

第一章 绪论

一、微生物的分类及命名

1、微生物的分类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分类系统是伯杰分类系统。

2、根据微生物的大小、结构和组成不同,分为三大类型:

(1)非细胞型微生物:此类微生物无细胞结构,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衣壳组成,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又称朊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此类微生物由单细胞组成,细胞核分化程度低,无核膜、核仁,染色体为裸露的DNA分子,缺乏完整的细胞器。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此类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完整的细胞器。如真菌、单细胞藻类。

3、每种细菌DNA中的G(鸟嘌呤)+C(胞嘧啶)含量摩尔百分比有一定范围,变化不大,DNA(G+C)mol%可以作为细菌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4、微生物命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中文命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拉丁文则相反。

如: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中文名:

种名

+

属名

例:

结核分枝杆菌

二、微生物的发展

1、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微生物。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3、1929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1940年Florey和Chain将青霉素分离提纯,应用于临床。

5、德国医生郭霍证明了微生物是传染病的致病因子。

第二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常见考点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1、细菌个体微小,通常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形态有三类:球菌、杆菌、螺形菌。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2、根据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不同,用革兰染色将细菌分为G+和G-两大类。

3、磷壁酸是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的结构,壁磷壁酸为革兰阳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膜磷壁酸为黏附因子。

4、外膜层是革兰阴性菌特细胞壁的特殊成分,从外向内依次是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其中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内毒素,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部分。

5、由于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组成成分的不同,两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一样。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有五肽交联桥,是青霉素作用的部位。

6、中介体:又称中间体,是细胞膜内陷折叠而成的管状囊状结构。其功能类似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有人称之为类线粒体。

7、质粒:是细菌染色体(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为双链闭环DNA分子,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F质粒控制性菌毛的产生、R质粒与细菌的耐药性有关。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

2、菌毛:主要出现在革兰阴性菌中。分为性菌毛和普通菌毛。

仅少数革兰阴性细菌具有性菌毛,较普通菌毛少,只有1~4根,比普通菌毛长且粗,呈中空管状,是两菌之间传递遗传物质的通道。带有性菌毛的细菌称为F+菌或雄性菌,无菌毛的细菌称为F-菌或雌性菌。细菌的耐药性及某些毒力因子均可通过这种方式转移。

3、荚膜:通常在机体内和营养物质丰富的环境中形成,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界限分明,且不易被洗脱的黏稠性物质。

4、芽胞:主要为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核质浓缩脱水而形成的一个遮光性很强、具有多层膜状结构、通透性很低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细菌L型即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在人工诱导(少量青霉素、头孢菌素存在)或自然情况下,细菌L型在体内或体外均可产生。

细菌L型在含血清的高渗低琼脂培养基中能缓慢生长,可形成“油煎蛋”样菌落(典型L型细菌):菌落较小,中心致密并深陷人琼脂中;四周较薄,由透明的颗粒组成,在低倍镜下观察菌落呈“油煎蛋”状。

细菌L型保留了亲代的遗传特性,可返祖,可致病。

二、细菌的生理

1、细菌的基本化学组成: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细菌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

2、细菌有带电现象,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约为pH2~3,革兰阴性菌的等电点约为pH4~5。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控制、遗传及变异

1、细菌根据营养类型的不同,分为自养菌(以无机物作为原料)和异养菌,异氧菌又根据所需营养物质的不同分为腐生菌(以无生命的有机物作为原料)和寄生菌(以宿主体内的有机物作为原料)。

2、细菌生长繁殖的主要条件有:

(1)充足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2)合适的pH:大多数细菌的最适pH为7.2~7.6,有个别例外,结核分支杆菌在pH6.4~6.8、霍乱弧菌在pH8.4~9.2的环境中生长最好。

(3)合适的温度:

35~37℃

(4)必要的气体

根据细菌对氧气 需求不一,分为:

①需氧菌:必须在有氧(空气)的情况下才能生长。

②微需氧菌:在5%~6%的低氧环境中才能生长。

③厌氧菌:必须在无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④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

3、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1)细菌一般一无性二分裂的方式繁殖。

(2)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繁殖一代,结核需要18~20小时才繁殖一代。

(3)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四个时期:

①迟缓期:适应阶段,此阶段细菌几乎不繁殖。一般约1~4小时。

②对数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都较典型,可以用来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染色性、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一般约8~18小时。

③稳定期:细菌繁殖数与死亡数大致平衡。

④衰亡期:细菌死亡逐渐增多,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4、细菌合成代谢的产物主要有:热原质、毒素(革兰阳性菌合成外毒素、革兰阴性菌合成内毒素)、侵袭性酶类、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是:1ml水中的细菌总数不超过100cfu;100ml水中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

5、细菌的控制:

(1)消毒: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

(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

(3)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者其他操作对象的方法称为无菌操作。

(5)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压力为103.4kPa,温度为121.3℃,维持15-30分钟。检测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细菌是嗜热枯草芽孢杆菌。

(6)用于牛奶等物品的消毒方法是巴氏消毒法。

(7)紫外线杀菌的主要机制是干扰DNA的复制。

6、正常情况下,人体与外界相同的器官都有细菌,机体的胃、骨骼、肌肉、血液、脑等无菌。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调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7、细菌常见的变异现象:

(1)形态与结构变异:如细菌L型。①荚膜变异,从有到无;②鞭毛变异(H-O变异),从有到无;③芽胞变异,从有到无。

(2)菌落变异:S-R变异,细菌菌落光滑型与粗造型之间的变异。

(3)毒力变异:包括毒力加强和毒力减弱。

(4)抗原变异

(5)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药物从敏感变为不敏感。

(6)酶活性变异

(7)生化特性的变异

8、细菌的R质粒是耐药质粒,可通过细菌间的接合或通过噬菌体进行传递。

9、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融合等。

(1)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的过程。

(2)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受体菌基因改变的过程。

(3)接合: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所带有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

(4)溶原性转换:是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遗传型变异。

(5)原生质体融合: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混和可发生融合,融合后的双倍体细胞可发生细菌染色体间的重组。

10、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染色体,为一条环状闭合的双螺旋DNA。质粒也是细菌的遗传物质。但不是主要遗传物质。

第三章

微生物致病性与感染常见考点

1、病原微生物能否致病与病原体的毒力、数量、侵入么户、机体的免疫力、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2、细菌分泌的侵袭性酶类主要有:

(1)透明质酸酶:分解结缔组织的透明质酸,易于细菌扩散。

(2)胶原酶:分解细胞外基质的胶原蛋白。

(3)神经氨酸酶:分解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间质。

(4)磷脂酶:可水解细胞膜的磷脂,破坏组织细胞。

(5)卵磷脂酶:分解细胞膜的卵磷脂。

(6)激酶:将血纤维蛋白酶原激活为纤维蛋白酶,以分解纤维蛋白,防止形成血凝块。

(7)凝固酶:使血浆发生凝固,保护细菌不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杀灭。

(8)IgA蛋白酶:与细菌的黏附有关。

3、细菌毒素根据来源、性质和作用特点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1)外毒素的特性:①主要是革兰阳性菌产生;②具有菌种特异性;③毒性作用强;④毒性作用有组织选择性;⑤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外毒素经过0.4%的甲醛处理可失去毒性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变为类毒素,可刺激几天产生抗毒素;⑥不耐热;⑦都是蛋白质,易被酸及蛋白水解酶灭活。

(2)内毒素的特性:①主要是革兰阴性菌产生;②化学性质是脂多糖;③抵抗力强,耐热、耐酸、耐碱、耐强氧化剂;④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⑤毒性及免疫原性均较外毒素弱,不能用甲醛处理成类毒素。

4、内毒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有致热作用、白细胞增多、感染性休克、DIC等。

5、细菌全身感染在临床上常见以下几种情况:

(1)毒血症:致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2)菌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但不在其生长繁殖。

(3)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

(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大量繁殖。

(5)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

第四章

细菌检验技术常见考点

一、细菌染色标本镜检

▲染色标本检查的基本程序是涂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

(一)革兰染色

1、革兰染色为两种染料先后进行染色,为复染色法。

2、染液:结晶紫、卢戈碘液、95%乙醇、稀释苯酚复红液或沙黄。

3、染色步骤:初染1min(结晶紫)→流水冲洗→媒染1min(卢戈碘液)→流水冲洗→脱色20-30s(95%乙醇)→流水冲洗→复染0.5-1min(稀释苯酚复红液或沙黄)→流水冲洗→干燥→镜检

4、意义:鉴别细菌、指导用药、指导临床治疗。

5、结果判定:染紫色为革兰阳性,染红色为革兰阴性。

(二)抗酸染色

1、抗酸染色也是两种染料先后染色,也是复染色法。

2、染液:苯酚复红、3%盐酸酒精、吕氏碱性亚甲蓝

3、染色步骤:初染5~8min(苯酚复红加热)→流水冲洗→脱色(3%盐酸酒精)→流水冲洗→复染1min(吕氏亚甲蓝)→流水冲洗→干燥→镜检

4、注意事项:①苯酚加热冒气即可,切勿煮沸或煮干;②脱色要脱到无红色染液脱下为止。③痰标本需要经过酸或碱处理后,使痰液化后接种。

5、临床意义:一般用于分枝杆菌属的检查,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杆菌等。

6、结果判定:染成红色为抗酸菌,染成蓝色为非抗酸菌。

二、细菌不染色标本镜检

▲压滴法、悬滴法、暗视野聚光法均用于观察细菌动力。暗视野聚光法使用暗视野显微镜可观察螺旋体及其动力。

三、细菌接种与培养技术

1、液体培养基是在肉浸液中加入1%蛋白胨和0.5%NaCl,调pH至7.4,蛋白胨的作用为提供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氮源。

2、半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2%~0.5的琼脂。

3、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3%的琼脂。

4、细菌L型的培养基必须采用高渗(3%~5%NaC

l、10%~20%蔗糖等)低琼脂培养基。

5、制备好的培养基放于4℃活冷暗处一般可以保存一周,最多不超过2周。

6、平板划线接种法一般用于含有多种细菌的标本,利用此接种法可以得到单个菌落,分为分区划线法和连续划线法。

7、分区划线法下一区应与上一区接触3~4次,此方法多用于含菌量多的标本,如粪便、浓汁、痰液等标本。连续划线法多用于含菌量少的标本。

8、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纯种增菌及保留菌种或生化反应。

9、穿刺接种法可用于观察细菌动力,有鞭毛的细菌可沿穿刺线扩散生长。

10、液体接种法多用于普通肉汤、蛋白胨水等液体培养基接种。

11、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有三种,分别是:①混浊(大多数细菌);②沉淀(链状生长的细菌,如链球菌、炭疽芽孢杆菌等);③菌膜(专性需氧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等)。

12、血琼脂上的溶血现象:

α溶血:又叫草绿色溶血,菌落周围血培养基变为绿色环状。

β溶血:又称完全溶血,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

γ溶血:即不溶血,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红细胞没有溶解或无缺损。

双环:上层溶血环,内层为θ溶血,外层为α溶血。如产气荚膜梭菌。

13、倾注平板法用于水、牛乳、饮料及尿液等液体标本的细菌计数。

14、常用的厌氧培养法有:①疱肉培养基法;②焦性没食子酸法;③厌氧罐法;④气袋法;⑤厌氧手套箱法,⑥气体喷射法。

15、最常用的营养培养基: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

16、鉴别培养基:如糖发酵管、三糖铁培养基、枸橼酸盐培养基、克氏双糖铁琼脂(KIA)、伊红-美蓝琼脂和动力-吲哚-尿素(MIU)等培养基。

17、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或抗生素以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而有助于需要的细菌生长,此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如SS琼脂,其中的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因而使沙门菌、志贺菌容易得到分离。

18、增菌培养基: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的生长需含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霍乱弧菌的增菌常用碱性蛋白胨水。

19、特殊培养基:包括厌氧培养基和细菌L型培养基。巯基乙醇酸钠是特殊培养基。厌氧培养基如疱肉培养基;细菌L型培养基是针对细胞壁缺陷的细菌L型,由于胞内渗透压较高,培养基必须采用高渗低琼脂培养基。

20、细菌血液培养使用的抗凝剂为聚苯乙烯磺酸钠(SPS)。

四、细菌生化鉴定技术

(一)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

1、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包括:糖(醇、苷)类发酵试验、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甲基红试验(MR)、V-P试验、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七叶苷水解试验。

2、甲基红试验的原理是细菌发酵葡萄糖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至4.5以下,加入甲基指示剂变红为试验阳性。

3、V-P试验出现红色为阳性,ONPG出现黄色为阳性,七叶苷水解试验出现黑色为阳性。V-P试验常与甲基红试验一起使用,因为前者阳性的细菌,后者通常为阴性。

4、七叶苷水解试验主要用于D族链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前者为阳性(黑色)。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

1、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包括:靛基质(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2、吲哚试验是由于细菌有色氨酸酶,可以分解色氨酸而产生吲哚,与对二甲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本试验呈现红色为阳性。

3、硫化氢试验是细菌能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的H2S与Fe2+反应呈黑色为阳性。主要用于肠杆菌科中属及种的鉴别。如沙门菌属、爱德华菌属、亚利桑那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细菌,绝大多数硫化氢阳性,其他菌属阴性。沙门菌属中也有硫化氢阴性菌种。

4、尿素酶试验是细菌分解尿素生成氨,使培养基呈碱性,指示剂变红为阳性。

5、苯丙氨酸脱氨酶的阳性结果为绿色,氨基酸脱羧酶的阳性结果为培养基从黄色变为紫色。

(三)碳源利用试验

1、碳源利用试验包括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和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2、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的阳性结果为深蓝色,阴性为绿色。

3、丙二酸盐利用试验的阳性结果为深蓝色。

4、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在肠杆菌科中埃希菌属、志贺菌属、爱德华菌属和耶尔森菌属均为阴性,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通常为阳性。

(四)酶类试验

1、触酶试验:细菌能催化过氧化氢生成水和氧气,出现气泡为阳性。

2、氧化酶试验:某些细菌具有细胞色素氧化酶,能将二甲基对苯二胺或四甲基对苯二胺氧化成红色的化合物,出现红色为阳性。

3、凝固酶试验:主要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

4、DNA酶试验:细菌产生DNA酶分解DNA,是菌落周围出现透明环。葡萄球菌、沙雷菌、变形杆菌均为阳性。

5、硝酸盐还原试验:出现红色为阳性。若加入试剂后无颜色反应,可能是:①硝酸盐没有被还原,试验阴性;②硝酸盐被还原为氨和氮等其他产物而导致假阴性结果,这时应在试管内加入少许锌粉(还原剂),如出现红色则表明试验确实为阴性。若仍不产生红色,表示试验为假阴性。

(五)其他及药敏鉴定试验

1、CAMP试验:B群链球菌能产生CAMP因子,可促进葡萄球菌的β-溶血素溶解红细胞的活性,因此在两菌(B群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交界处溶血力增加,出现箭头状或矢形(半月形)的溶血区。在链球菌中,只有B群链球菌CAMP试验阳性,故可作为特异性鉴定。

2、胆汁溶菌试验:胆汁或胆盐可溶解肺炎链球菌,可能是由于胆汁降低细胞膜表面的张力,使细胞膜破损或使菌体裂解;或者是由于胆汁加速了肺炎链球菌本身自溶过程,促使细菌发生自溶。

3、O/129抑菌试验:O/129抑菌试验为药敏试验,0/129(二氨基喋啶)对弧菌属细菌有抑制作用,而对气单胞菌属细菌无抑制作用。

4、杆菌肽试验:A群链球菌对杆菌肽几乎全部敏感,而其他群链球菌绝大多数对其耐药。

5、奥普托欣(Optochin)试验:几乎所有肺炎链球菌对奥普托欣试验敏感,而奥普托欣试验对其他链球菌则无抑制作用。

五、细菌毒力鉴定

▲内毒素

常采用鲎试验——内毒素激活鲎试剂中凝固酶原转变为凝固酶,凝固蛋白原生成凝固蛋白。

▲外毒素

常用体内及体外毒力试验检测,也用ELISA法测定。

第五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一、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一)β-内酰胺类

1、常见药物主要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和卡芦莫南)。

2、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相似,均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致使细菌死亡。

(二)氨基糖苷类

1、作用机制:①依靠离子的附作用,吸附在菌体表面,造成膜的损伤;②和细菌核糖体30S小亚基发生不可逆结合,抑制m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造成遗传密码的错读,产生无意义的蛋白质。

2、种类:①链霉菌属: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核糖霉素、巴龙霉素、新霉素;

②小单胞菌属:如庆大霉素、福提霉素;

③半合成氨基苷类: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地贝卡星等,氨基苷类抗菌药物对需氧G-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G+球菌有一定的活性。

(三)喹诺酮类

1、作用机制:①通过外膜孔蛋白和磷脂渗透进入细菌细胞;②作用于DNA旋转酶,干扰细菌DNA复制、修复和重组。

2、种类:①第一代:为窄谱抗菌药物,对G+球菌无作用;主要作用于大肠埃希菌,且迅速出现耐药,较少应用于临床。

②第二代:对G-和G+细菌均有作用;比较这类药的抗菌活性强度依次为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罗美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

③第三代:对G+菌作用高于第二代的4~8倍,对厌氧菌亦有作用;司帕沙星、妥舒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格帕沙星、莫西沙星等。

(四)大环内酯类

1、作用机制:可逆结合细菌核糖体50S大亚基的23S单位,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和肽链延伸;

2、种类:国内常用有红霉素、吉他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有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氟红霉素、阿奇霉素和乙酰麦迪霉素。

(五)其他抗菌药物

▲磺胺类:竞争性第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阻止核酸形成。

▲四环素类:阻止酰胺基转移酶RNA与mRNA核糖体的受体位点结合。分为短效(土霉素、四环素)、中效(地美环素、美他环素)和长效(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氯霉素类、林克霉素类:能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蛋白质合成呈可逆性抑制。

▲糖肽类:属于杀菌剂,能与一个或多个肽聚糖合成中间产物形成复合物,阻断肽聚糖合成,阻止细胞壁合成。包括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杆菌肽等。

◆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是抑菌剂。

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细菌多抗菌药物的敏感分为三种现象:敏感(S)、耐药(R)、中介(I)。

(一)扩散法(K-B法)

1、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一种半定量的方法。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涂布法。

2、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反映待检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与该药对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3、含药纸片贴于含菌琼脂表面时应注意:①各纸片中心距离不小于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应大于15mm;②一旦碰触培养基就不可再动;③平板最好单独平放,不超过两个叠放。

4、采用标准菌株是进行质控的主要措施。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粪肠球菌ATCC29212或ATCC33186。

5、纸片扩散法的培养基要求其pH值为7.2~7.4,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影响药物效能。碱性可扩大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抑菌圈,酸性可扩大四环素类药物的抑菌圈。

★其他高频考点

1、MBC为最低杀菌浓度。

2、体外联合药物敏感试验的FIC(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指数<0.5

协同作用;FIC指数0.5~1相加作用;FIC指数1~2

无关作用;FIC指数>2

拮抗作用。

3、抗结核分枝杆菌的首选一线药物是异烟肼、利福平。

4、产ESBL菌株临床上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曲南)治疗无效。

5、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无效。

6、产AmpC酶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曲南)及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耐药。治疗有效的药物主要有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和第四代头(头孢吡肟、头孢匹罗)以及某些喹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7、药敏试验时,采用的菌液浓度为0.5麦氏比浊度,相当于1.5×10^8/ml含菌量。

第六章

各菌属特征汇总

●葡萄球菌属

1、葡萄球均属是一类触酶试验阳性的革兰阳性(G+)球菌,无鞭毛和芽胞,某些菌株能形成荚膜。包括金黄色、表皮、腐生、溶血葡萄球菌。

2、葡萄球菌触和链球菌鉴别用触酶试验,葡萄球菌触酶阳性,链球菌是阴性。

3、葡萄球菌的致病性用凝固酶试验,致病性葡萄糖球菌为阳性,还可以分解甘露醇产酸,耐热DNA酶阳性。主要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4、葡萄球菌的细胞壁上有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以与人类IgG的Fc段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试验。

5、葡萄球菌抵抗力强,耐热、耐干燥、耐高盐,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细菌。

6、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的表葡菌(MRSE),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霉素的表皮葡萄球菌(VRSE),MRSA的首选抗生素为万古霉素。

7、表皮葡萄球菌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是导致血培养污染的常见细菌之一。

8、腐生葡萄球菌是导致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

★看到凝固酶、耐热DNA酶阳性,就选金黄色葡萄糖球菌。

●链球菌属

1、链球菌属是一大群触酶试验阴性、在液体培养基上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G+)球菌,但在陈旧培养基或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常呈革兰阴性(G-)。无鞭毛、无芽胞。

2、肺炎链球菌矛头状排列,由于其能产生自溶酶,菌落呈脐窝状,鉴别试验:奥普托欣试验(Optochin),阳性、胆汁溶菌试验阳性、荚膜肿胀试验阳性、草绿色溶血圈。本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菌。

3、A群链球菌用杆菌肽试验鉴别,为阳性。可产生溶血素和红疹毒素,前者在血平板上形成β-溶血环,后者引起猩红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90%属A群。

4、B群链球菌可以水解马尿酸和CAMP试验阳性。

5、D群链球菌七叶苷试验阳性。

6、草绿色链球菌是引起亚急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

7、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疾病为风湿热、肾小球肾炎,为Ⅲ。

8、化脓性链球菌产生的酶有脱氧核糖核酸酶(链道酶)、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链激酶(溶解纤维蛋白酶)。因为有这几种酶的的产生,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的病灶范围广、脓液稀薄、边界不清。

9、根据溶血现象的不同,将链球菌分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溶血)、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丙型溶血性链球菌(γ溶血)。

●肠球菌属

1、肠球菌属是肠道的正常栖居菌。G+,成双或短链状排列的卵圆形球菌,无芽胞,无荚膜,部分肠球菌有稀疏鞭毛。

2、肠球菌能在高盐(6.5%NaCl)、高碱(pH9.6)、40%胆汁培养基上和10℃~45℃环境下生长;

●奈瑟菌属

1、G-,呈肾形,坦面相对,双球菌,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内(或胞外),无鞭毛,无芽胞,有菌毛。专性需氧,氧化酶阳性。

2、在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或EPV琼脂,置5%~10%C02环境中,35℃培养18~24h后可见圆形、灰褐色、湿润、光滑、边缘整齐、直径1~2mm的小菌落。

3、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用麦芽糖发酵试验区别,前者不发酵乳糖,后者发酵乳糖。

4、奈瑟菌属初次分离需要5%-10%二氧化碳。营养要求高,要用巧克力平板。

5、脑膜炎奈瑟菌定植于鼻咽部,引起流脑,少数还可引起败血症。

6、淋病奈瑟菌人类是唯一宿主。怀疑奈瑟菌感染,标本需保温保湿送检。

◆卡他布兰汉菌:氧化酶和触酶阳性,产DNA酶,大部分菌株还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18~20℃即可生长,借此可与奈瑟菌属相鉴别。

●肠杆菌科

1、肠杆菌科共同特征: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酶阴性、触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为阳性。

2、肠杆菌中志贺、克雷伯、鼠疫耶尔菌属、EIEC没有鞭毛,也就是说它们的动力阴性。

3、O抗原和H抗原是肠杆菌科分群及分型的依据,4、乳糖发酵是区别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致病性不发酵乳糖,非致病性发酵乳糖。

●埃希菌属

1、G-,短杆菌,多数有周鞭毛,有菌毛,有荚膜或微荚膜。兼性厌氧菌。

2、大肠埃希菌在EMB平板上是带有金属光泽呈蓝紫色的菌落,麦康凯和SS琼脂上呈粉红色菌落。双糖铁发酵管(KIA)产酸产气,IMViC试验结果++--。

5、大肠埃希菌肠道外感染以尿系统感染为主,常见肾盂肾炎。

肠道内感染:(1)产毒素性(ETEC):主要引起旅游者腹泻、婴儿腹泻。

(2)肠致病性(EPEC):婴儿腹泻。

(3)肠侵袭性(EIEC):类似志贺菌肠炎的症状。里急后重。

(4)肠出血性(EHEC):常见血清型O157:H7,引起出血性肠炎,主要见于婴幼儿,还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症。

(5)肠粘附性(EaggEC):婴儿急性水样腹泻。

●志贺菌属

1、G-,短小杆菌,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需氧或兼性厌氧。

2、志贺菌属是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菌,中国最常见的是福氏(B群)和宋氏(D群)。

3、志贺菌属用SS培养基或中国蓝(麦康凯)平板,菌落为红色或粉红色。

4、由于志贺菌没有鞭毛,所以它没有H抗原,有O抗原、K抗原。

5、志贺菌引起的腹泻常为里急后重。

●沙门菌属

1、G-,直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周鞭毛(除鸡沙门菌),多数有菌毛。

2、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约2~4mm的透明或半透明菌落,对胆盐耐受。产H2S者在SS琼脂上形成黑色中心菌落。

3、伤寒沙门菌的抗原主要包括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

4、伤寒沙门菌检测用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副伤寒甲、乙H抗原稀释后与被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的含量,来判断机体是否受沙门菌感染而导致肠热症并判别沙门菌的种类。

5、菌体(O)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H抗原则以IgG为主。

6、伤寒沙门菌感染1周取血液标本,2~3周取粪便,3周以后取尿液。

7、所致疾病:肠热症,即伤寒与副伤寒病、食物中毒、慢性肠炎、败血症、沙门菌的局部感染如颈部、腰部等。

●变形杆菌属

1、G-,杆菌,多形,有周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2、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呈迁徙生长。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阳性使其重要的生化鉴别反应。

3、变形杆菌X19、X2、Xk等类型的O抗原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可发生外斐反应。

●耶尔森菌属4、普通变性杆菌引起食物中毒,奇异变性杆菌引起婴幼儿肠炎

1、鼠疫耶尔森菌是鼠疫的病原菌,我国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

2、鼠疫耶尔森菌为G-,杆菌,球杆状,两极浓染,有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3、鼠疫耶尔森菌在血平板上菌落柔软、黏稠,在液体培养基中,开始为浑浊生长,24小时后为沉淀生长,48小时后形成菌膜,摇动后呈钟乳石状下沉。半固体穿刺呈纵树状生长。

4、小肠结肠耶尔森菌22~25℃培养有周鞭毛,呈翻滚螺旋运动;35℃时培养该菌无动力,最适生长温度为20~28℃。

5、小肠结肠耶尔森菌是人畜共患病原菌。

●弧菌属

1、弧菌科氧化酶都是阳性,动力阳性的G-细菌。包括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等。

2、霍乱弧菌根据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分为古典生物型和Eltor生物型两个生物型,两个生物型的抗原同属O1群霍乱弧菌。

3、O1群霍乱弧菌根据菌体抗原含有A、B、C

3种抗原因子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小川型、稻叶型和彦岛型,以小川型和稻叶型为常见流行型。

4、霍乱运动呈穿梭状或流星状,排列呈鱼群状,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是褐色菌落,培养基是碱性蛋白胨水。主要致病物质是霍乱肠毒素,患者大便呈米泔样便。

5、霍乱弧菌的鉴别培养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平板(TCBS)。

6、霍乱弧菌在碱性蛋白胨水上生长迅速,最适pH为8.4~9.2。

7、霍乱弧菌的O1群、O139群引起霍乱,O2~O138群只引起人类胃肠炎,称之为非O1群霍乱弧菌。

8、霍乱弧菌的生物分型

9、霍乱弧菌采集的标本若不能及时在碱性蛋白胨水中增菌,应置于文-腊二氏保存液活卡-布运送培养基中由专人运送。

10、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菌,常存在与海水及海类产品中,是沿海地区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病原菌。

11、副溶血性弧菌与霍乱区别用蔗糖发酵试验,前者不发酵蔗糖,在TCBS上呈蓝绿色菌落,后者呈黄色菌落。

12、副溶血性弧菌能使人或兔的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称为神奈川现象。

●其他菌属主要特征及高频考点

1、肺炎克雷伯菌动力和鸟氨酸脱羧酶阴性、黏液状菌落用接种环可拉丝是主要特征。

2、小结:志贺菌IMViC(-+--),大肠埃希菌IMViC(++--),产气肠杆菌IMViC(--++)。

3、气单胞菌属运动活泼,在血平板上形成大而扁平的β溶血性菌落。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可发酵阿拉伯糖。

4、邻单胞菌属引起水样腹泻,与志贺菌类似,也是引起食物中毒。

5、假单胞菌属、产检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不能发酵葡萄糖,均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6、铜绿假单胞菌为专性需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有生姜味,可产生水溶性的绿色素,在血平板上产生透明溶血环。该菌42℃可生长,可通过该试验区分其他假单胞菌。

7、铜绿假单胞菌可引起泌尿道、皮肤、呼吸道、烧伤创面感染等,还可以导致菌血症、败血症、心内膜炎、囊性纤维变性及婴幼儿严重腹泻等。

8、不动杆菌属有三阴特征,即氧化酶、动力、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

9、流感嗜血杆菌能产生自溶酶,生长需要Ⅴ、Ⅹ因子。培养有特殊要求,营养要求高,初次分离需要5%~10%CO2,用巧克力平板。有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可产生Ⅴ、Ⅹ因子)时候,会出现卫星生长现象。

嗜血杆菌的菌落呈露滴状。

副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菌落与 流感嗜血杆菌相似,也能产生卫星现象,在生长过程中只需要V因子而不需要X因子。

10、军团菌属培养要求特殊,培养基中必须含有半胱氨酸和铁,培养基用活性炭-酵母浸液琼脂培养基(BCYE)。传播途径为空气。

12、布鲁菌属是人畜共患病原菌,包括羊、牛、猪、狗、绵羊布鲁菌等。引起布病。如果在做题看到有什么草原养羊、羊接触史的话,就选布鲁菌感染。

13、弯曲菌属,不分解糖类,氧化酶阳性,分离培养时,培养基中需含有大量抗生素,初次分离,须在5%O2、10%CO2、85%N2的气体环境中生长。

14、幽门螺杆菌呈海鸥状弯曲,脲酶强阳性(快速分解尿素)是特征,标本采集部位是胃,十二指肠。

15、白喉棒状杆菌特异性标志是异染颗粒,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是黑色菌落,培养基选用吕氏血清斜面和亚碲酸钾,致

19、炭疽芽孢杆菌在每毫升含有0.05~0.5U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可发生形态变异,形成大而均匀的圆球状并相连如串珠状,称为串

抗酸染色分级报告标准:①-:连续观察300个视野未发现抗酸杆菌;②±:1~2条/300视野;③1+:1~9抗酸杆菌条/100个视野;④2+:1~9条抗酸杆菌/10视野;⑤3+:1~9条抗酸杆菌/每视野;⑥4+:≥10条抗酸杆菌/每视野。

27、麻风分枝杆菌,典型的胞内寄生,所在细胞呈泡沫状,称为麻风细胞。犰狳对本菌高度敏感,为本菌的良好动物模型。抗酸染色为阳性杆菌。

28、厌氧菌属,特征是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怀疑厌氧菌感染用疱肉培养基培养。

29、破伤风梭菌,严格厌氧,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呈正圆形,宽于菌体,位于菌体顶端,细菌呈鼓槌状。本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外毒素,包括破伤风痉挛毒素和破伤风溶血毒素,引起强直性痉挛。

30、产气荚膜梭菌可以引起气性坏疽,在牛乳培养基中是汹涌发酵生长是其主要特征。

31、肉毒梭菌引起食物中毒,致病物质是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神经外毒素。怀疑食物中毒,从患者血清中检出毒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32、艰难梭菌可以引起腹泻和假膜性肠炎。

33、衣原体,细胞内专性寄生。有独特的发育周期:①原体有高度感染性,无繁殖能力;②始体(网状体),有繁殖能力,没有感染性。每个发育周期是40~72h。

34、沙眼衣原体培养用McCoy细胞,鹦鹉热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用Hela-299细胞培养。

35、沙眼衣原体引起四种疾病:①沙眼;②包涵体结膜炎,致盲的主要因素是包涵体结膜炎;③泌尿生殖道感染,非淋菌性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男性尿道炎的常见病因。④性淋巴肉芽肿:又称第四性病。

36、鹦鹉热衣原体,气溶胶传播,引起非典型肺炎(人畜共患病原体)。

37、肺炎衣原体,呼吸道传播,主要引起肺炎。

38、支原体,无细胞壁,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能通过细菌滤器,是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典型特征是菌落为“荷包蛋”样。治疗药物首选红霉素。

39、肺炎支原体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40、解脲支原体通过性传播,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

41、立克次体,细胞内寄生,头痛,发热,皮疹以及中枢神经是本病特征。立克次体一个重要试验是外斐试验,是非特异性凝集试验。

42、立克次体不能人工培养,检测是利用变性杆菌的公共抗原检测(共同抗原),OX19对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OX2对应斑点热,OXK对应恙虫病。

43、钩端螺旋体通过疫水传播,是典型的人畜共患病,鼠和猪是最常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治疗药物首选青霉素。

44、梅毒螺旋体为密螺旋体,用镀银染色。

45、梅毒三期分型,一期硬下疳,二期梅毒疹,三期梅毒瘤

46、早期梅毒传染性强,破坏力小,晚期破坏力大,传染性小

47、梅毒通过性传播,输血传播,垂直传播

48、梅毒检查非特异性试验用牛心类脂质。WHO推荐用VDRL(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RPR(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做筛查,确诊试验是TPPA。

49、放线菌患者病灶有硫磺颗粒,菌体呈菊花状,菌落由R型转变为S型。

50、诺卡菌属主要有星型诺卡和巴西诺卡致病,星型诺卡菌落表面无白色菌丝,巴西诺卡表面有白色菌丝,诺卡菌属抗酸染色是弱阳性,诺卡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有细长的菌丝,菌丝末端不膨大。色素小颗粒压碎染色镜检,可见颗粒呈菊花状。不同种类可产生不同色素,如橙红、粉红、黄、黄绿、紫以及其他颜色。巴西诺卡菌七叶苷、黄嘌呤、肌醇、甘露醇均为阳性。星型不分解黄嘌呤。

●真菌常见考点

1、真菌检测的标本如皮屑、指甲、头发等,需要用10%KOH处理。

2、真菌培养一般选用沙氏培养基。

3、白假丝酵母菌鉴别要点:①芽管形成试验(+);②厚膜孢子形成试验(+);③脲酶试验(-);④不能形成假菌丝;⑤革兰阳性。

4、新型隐球菌鉴别要点:①墨汁染色,在黑色背景下可见到透亮菌体和宽厚荚膜;②沙保弱培养基上可生成酵母型菌落;③脲酶试验(+)。

5、艾滋病人最易合并感染的真菌是卡氏肺孢子菌。

6、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可以致癌。

●病毒常见考点

1、病毒是非细胞型微生物,基本结构是核心、衣壳。

2、流感病毒是有包膜的RNA病毒,包膜上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是重要的表面抗原,其中HA极易发生变异。此病毒的命名方式HXNX(X为型号,比如H1N1、H2N2等)。

3、麻疹病毒是单股的有包膜的RNA病毒,可以引起病毒血症,发病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白色外绕红晕的黏膜斑(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之后患者皮肤相继出现红色版丘疹。常见并发症为肺炎。

4、腮腺炎病毒是有包膜的RNA病毒,感染后可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青春期感染者,男性易并发睾丸炎。

5、甲型肝炎病毒(HAV)是无包膜的RNA病毒。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引起甲肝,还可以引起病毒血症。产生的甲肝抗体为IgM,ELISA检测用捕获法。

6、乙型肝炎病毒(HBV)是DNA病毒,引起乙肝,严重可发展为肝癌。

常见考点:①HBV的大球型颗粒(Dane)有感染性;②乙肝两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③大三阳指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此种模式为急性乙肝,传染性极强;④小三阳指HBsAg、抗-HBe、抗-HBc,此种模式感染趋向恢复期;⑤乙肝的保护性抗体指抗-HBs;⑥HBeAg阳性表示乙肝的传染性极强;⑦抗-HBs、抗-HBs、抗-HB。

16、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鞭毛、菌毛、荚膜、芽胞

临床医学检验考试辅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