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养老模式“搭伙养老”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据统计我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如何养老,如何建立一整套完善、灵活的养老模式,以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是我们必须慎重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搭伙养老”的含义
“搭伙养老”这个新名词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义,在网络社区中比较流行。2011年初,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帖《谁愿意和我奶奶“搭伙养老”?》。帖子称:“爷爷刚去世,剩奶奶一个人在家,我们很不放心,想在小区找一户邻居,最好也是老人一个人住的,我奶奶可以照顾她,也互相做个伴。”在“华侨路茶坊”一位网友发了这个“征互助养老”帖,引起网友热议。“搭伙养老”一词也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其实“搭伙养老”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热词,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生命力,天津的“AA制”养老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据报载,天津市三位丧偶老人实行AA制在一起生活已有5年了。三位老人中,大姐87岁,小妹张韵琴也已79岁高龄。三位老人住在一起,生活实行AA制,不仅有了伴儿,也不再“折腾”子女了。如张韵琴有5子1女,虽个个孝顺,但他们生活工作都很忙。5年前,三位老人先后丧偶独居,因子女不在身边,在居委会的扶持下,他们组成了一个新家庭。每逢周末,三位老人就被各自的子女接回家。
由此可以看出“搭伙养老”实质是一种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式养老,它解决了许多年轻人的烦恼,备受年轻人追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搭伙养老”的优越性
(一)充分有效利用了老年人力资源。
庞大的老年群体通常被人认为是脆弱的、依赖性强的群体,但实际上大多数老人是健康的、自立的,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据调查,城市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9.9%,79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占6.7%,而80岁以上则为33.1%;农村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9.3%,79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7.5%,而80岁以上则占30.4%。高龄老人的需求较高。如此我们就可以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让“年轻”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这既缓解了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也满足了老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己虽然老了,但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还能照顾别人,增强老人的自信,使老人老有所为。(二)有利于老人心理的健康发展。
人是群居性动物,一个人时容易产生孤独寂寞之感,老年人尤为严重,长期的压抑无处排遣,对老人的健康很不利。“搭伙养老”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两个或者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年人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家庭,大家相互照应、相互倾诉,一起干着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其乐无穷,自然也就没了寂寞的感觉,老人老有所乐。三、“搭伙养老”的可行性
首先,“搭伙养老”符合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得到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家庭是老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情感的主要寄托,在家颐养天年是大多数老人所希望的。对于老人来说,能够在自己熟悉的家里养老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慰藉。留在家中还能维持原先的社会关系,便于得到他人的支持。对子女来说,由于平常工作繁忙,不能时常关心照顾老人,给老人找个伴搭伙养老,既能安心工作,也能对老人尽孝,一举两得。
其次,“搭伙养老”的成本相对低。如今,绝大部分老年人都有退休金和政府补贴,加上子女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老人搭伙费用实行AA制,基本能够维持体面的生活。这一方面减少了政府投入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缓冲了当前情况下老人赡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子女的照顾成本,不需要子女牺牲工作时间和雇佣人员给老人提供日常照顾。
再者,这种养老模式已经有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上述天津的AA制搭伙养老充分显示了其可操作性和优越性。国外也有与之相似的“互助养老”,德国很多老年人共同购买一栋别墅,分户而居,由相对年轻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瑞士也建立了很多“结伴而居”的“室友之家”;还有的地方安排了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由大学生照顾老人。
四、“搭伙养老”的实施困境
虽然“搭伙养老”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实行的可行性,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困难。比如网上征“老伴”,两个陌生的老人在性格、脾气和生活习惯方面可能存在许多差异,而这些习惯已经伴随老人大半辈子,想改掉几乎不可能,这就使两人之间的磨合产生难度,使搭伙的关系难以维持,只能再次寻找合适的人。在茫茫人海中,能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也是需要缘分的。还有责任监管的问题,在互助过程中,资金如何分配、出现问题后的责任落实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