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崖山海战不仅仅是一次改朝换代
编辑:清幽竹影 识别码:14-982154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30 23:56: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崖山海战不仅仅是一次改朝换代

崖山海战,不仅仅是一次改朝换代

公元1279年,南宋守军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最后一个据点崖山(今天广东江门一带),与蒙元追军展开了一场生死战,战斗结果:宋军覆灭,十万军民殉国,丞相陆秀夫背着宋朝最后一个皇帝——八岁的宋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这场战役,史书称为“崖山海战”。“崖山海战”不仅是宋亡标志,而且还被很多国外史学家视为“华夏陆沉”“中国古代历史的终结”。即“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依我看来,作为一个地域,中国何时都客观存在,无论统治者是谁,称“宋”抑或称“元”,不能说元不是中国,即便是中国被征服史,也是中国历史。但对中国主体民族华夏族即汉族而言,元灭宋,确是亡种危机,准确地说,是“崖山之后,第二纪华夏人亡(注:第一纪是先秦远古华夏人,第二纪就是以汉唐宋为代表的中古华夏人)”。关于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海战,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历史小说《海啸》描述得惊心动魄:

公元1279年,人类古代史上规模最为宏大、战局最为惨烈的一场海战不可避免的在新会崖门海域爆发。交战的双方一方是由草原兴起的强大蒙古帝国,它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踏遍亚欧大陆,集中全力准备给敌人最后致命的一击。另一方是国力衰落的南宋帝国,积弱不振的它已经苦苦抵抗了近半个世纪。这是两个民族之间异常残酷的一场绝世之战,对垒双方共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600多艘。蒙古帝国已经吞并了大陆上若干个咤叱风云的国家,意图借这场战争彻底消灭这片广袤土地上最后的强劲敌人。而南宋帝国在蒙古铁骑的大举入侵之下, 一批忠贞的大臣拥立幼帝从杭州退到福建,再退至崖山建立起海山朝廷,捍卫着保卫江山的最后一丝希望。

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以“宋末三杰”为代表的壮士们,慷慨赴国难,踏上了历史留给他们的最后舞台。一群宋王朝仅存的精英,就这样置身于这天涯海角的一隅,保卫着风雨中飘摇不定的流亡政权。

然而勇气终究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英雄壮志亦不能阻挡波涛般的蒙古铁骑。宋军在初次交锋得胜后,其被动的战术使自己陷入了敌军的围困。数日后,在滔天的巨浪中,缺乏补给的宋军在蒙古军团强劲的攻势下兵败如山倒,全军覆没,结束了这场持续二十多天的海战。

落日的余晖是何其悲壮!“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被囚禁在元军船中的文天祥,目睹了崖山海战中最惨烈的一幕——无力回天的丞相陆秀夫背负着年幼的皇帝,背负着他为之坚持的沉重理想投海而亡。其余宋朝军民也纷纷投海殉国,七日后,海上浮尸十余万,山河为之变色。田中芳树的这段描述十分生动,但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灭宋的元军,主力不是蒙古铁骑,而多为汉人水军。因为蒙古军队不善水战,所以,这一次是原为宋将的汉人“带路党”张弘范领军主攻。灭宋后,张在崖山石上大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后来有人在这十二字前加了“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表达了“汉人灭汉人”的千古悲愤——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蒙古灭宋,开启了少数民族统治全中国的先河。汉民族遭受了第二次亡种危机,甚至可以说是“亡种之难”。

在宋朝之前,汉民族从来没有被外族征服过,游牧民族虽在汉朝时就很强大,但充其量与华夏并立平行。“五胡乱华”虽然征服了中原,但不足以征服全中国。而崖山海战这一仗,导致南宋政权灭亡,则是中国全境再无一个汉族政权,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彻底成为被征服者,史学界所言的“华夏陆沉”盖因如此。据吕思勉《中国通史》记录,蒙古帝国太宗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当初进占中国北方的时候,本打算是想将北方汉人全部杀掉,因为他的近臣别迭说:“汉人无益于国,不如空其人,以其地为牧地。”汉人没有任何用,不如杀光他们,把地空出来,变成我们的牧场,让我们这里放牛马羊。但窝阔台的另一个近臣,契丹人耶律楚材出来劝阻,说不可,汉人有用,可以给我们种粮纳税。你杀了汉人,谁给你当牛做马?于是,窝阔台打消此念,将汉人当作农奴使用。

史料显示,蒙古人征服前的南宋,人口约6500万,基本全为汉族;北方汉族人口1000万,而蒙古总人口约100万。也就是说,总人口不足100万的蒙古人,征服并统治了7000多万的汉人,人数对比超过1:70。无疑,这是继“靖康之耻”后的又一次巨大民族耻辱。华夏的两次灭顶之灾,旷世之耻,俱为两宋创造。为什么唐朝创造了汉民族无尚荣光,宋朝却两次把汉民族送入羔羊境地?这里从政治层面做个小结:比之大唐总结两宋,至少有国家政治方面的“三大失策”:

其一,保皇权之至高无上,不受“有动手能力者”威胁。就像202_年新编历史剧《精忠岳飞》中,秦桧在宋高宗赵构面前,给出杀岳飞理由的经典台词——“不在于他想不想反,而在于他有没有造反的能力。”此言一语中的,赵宋皇室搞崇文抑武,就是要彻底扼杀国民“尚武精神”及“造反能力”。其二,保皇权之高度统一,思想收紧、儒家接受理学改造。宋朝臣民不仅统一受教儒学,还要戴上更加趋于保守的理学紧箍咒——存天理、灭人欲。

这是比“崇文抑武”更具杀伤力的洗脑运动,令宋版汉人失去“人之本能”,无欲无力,日渐衰萎。对于游牧军队,北宋军队尚有还手之力,南宋军队却已无招架之功。南宋一降,塞外铁骑南下攻城掳掠犹如探囊取物。原因就是“以儒立国”的副作用到了南宋已经积重难返,经过“理学”洗礼的儒教嬗变为“阉割文化”,儒家文化“刚”的一面消失,原来的兵家文化不见了,刚柔相济的华夏文明变成了阴柔见长的雌化物,南宋军民已整体雌化。宋军的功能主要不是抵御外敌而是吓唬国内百姓。

其三,中原文化与胡人文化的融合被割断。大唐中国,奉行对外开放式的“海纳百川”“胡汉合流”,而两宋中国,却奉行自成一统的内敛“小国策”,对于游牧民族部落国,宋人是鄙视加卑微——“牛并孙子着”。

例如,宋人当时对女真统帅的称谓是“狼主”,如果以“狼主”称中原将帅,那可能是一件大不敬的事。中原大臣谁与“狼”粘上干系,那就难逃奸逆贰臣。而在游牧民族当中,“狼主”可以成为尊称,比如在传统评书《岳飞传》中,岳飞老对手完颜宗弼的帐下汉人,便人以“狼主”称之,如此称谓女真统帅,除了表面的“尊重”,不能排除其中暗含对敌首的讥讽。

对于这一点,完颜宗弼可能也心知肚明。不知“狼主”这个称呼是从中原而来还是塞外叫起的,他不拒而笑纳。汉人的嘲讽称谓,丝毫没影响到牧马人的自信心。而历史反复证明:你怎么称呼对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在实力上真正藐视对手。以称呼之污,掩盖现实之怯,其实是一种弱者文化的表征。宋朝由君及臣,既不能战胜敌人,又不想学敌人之强悍精神,只想花钱买和平,在文化上藐视对方,所以最后只能沦为野蛮人的“战俘”。

关于精神,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会被打败。对应海明威这句的,是中国一句古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这一中一外的两句话,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真正的失败,首先不是经济崩溃、军事失败,甚至不是文化落后,而是精神上的消亡。

此言可基本概述出两宋亡因,以及宋版汉民族出了什么问题。宋朝时的华夏文化登峰造极,但却开启了华夏被征服的历史,乃至古华夏人的被灭,正是政治保守、精神衰败、血性消弭的结果。

延伸阅读: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后大宋殒落公元1279年初,在今天的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以南的崖门镇附近海域,曾经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惨烈海战,交战双方是侵宋的蒙元军队和南宋残军。这场战斗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以至于成为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节点,发生在七百多年前的这场战事也可被视作历史的转折点。

是年二月,元军大举进攻在大海中的孤岛崖山苦苦支撑的南宋流亡小朝廷,几番较量,宋军大败,眼见已经无力回天,宰相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王朝彻底覆灭。自公元960年太祖武德皇帝(谥号)赵匡胤建立北宋起,立国319年之久的大宋王朝黯然落幕,消失在历史的烟云 深处。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布征宋诏书后,元军以伯颜为统帅,由多民族混编组成的九路大军水陆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杀奔南宋而来。元军主力由伯颜和阿速率领,经襄阳渡汉水越过长江天险,南宋降将吕文焕充任前锋。蒙军经汉水渡过长江后,南宋鄂州都统制程鹏飞见已无险可守,大势已去,遂率部投降。伯颜领元军东下,只遇到微不足道的零星抵抗,不久兵锋直指临安。蒙元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为强大的武装力量,蒙古铁骑曾让半个地球为之颤抖,帝国创始人成吉思汗和他的“黄金家族”更是被欧洲人称作“世界征服者”,是令人恐惧颤栗的“上帝之鞭”,蒙古马队铁蹄所到之处必会掀起一阵阵血雨腥风,其勇猛剽悍、残酷无情远非辽、金可比。加上南宋水军在刘整、范文虎等人的率领下大部归降,不谙水战的元军如虎添翼,南宋被动挨打的糟糕局势至此已经难以收拾,大厦坍塌只在朝夕之间。1276年初,执政的谢太后和年方5岁的南宋小皇帝赵显(恭帝)投降了元军,赵显的两个哥哥赵昰和赵昺在不愿降元的皇室遗老和吏部侍郎陆秀夫的护送下,逃往南方。元军步步紧逼,衔枚疾进,沿路追击南逃宋室遗孤。

陆秀夫以南宋流亡朝廷的名义,派人知会各路抗元残余力量,他首先想起的就是坚决不愿苟降的张世杰将军和那位面目不清的右宰相陈宜中。早在宋恭帝赵显投降元朝之际,曾为金国将领后来南投大宋的张世杰不愿归降残暴的蒙元,愤而率部离开临安,来到浙江定海一带,决心继续坚持抗元复宋的斗争。

元军派遣张世杰旧部降将卞彪赴定海劝降,得知实情后,张世杰大怒,命人割掉了卞彪的舌头,最后将他凌迟碎剐示众。一接到陆秀夫的信,他二话不说,立马拔营率众往南追赶。右宰相陈宜中本是贪生怕死、墙头草式的人物,宋恭帝投降之时,他本是偷偷溜走,打算观望一阵再另谋出路。碍于张世杰一再催促,摇摆不定的他才勉强随世杰一道南来。五月,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终于在福州会合,经过商议,他们拥立赵昰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封赵昺为卫王,陈宜中任左宰相兼兵马都督;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任中枢密院事。恰在此时,青史留英名的抗元英雄文天祥从元军的监狱里逃出,也辗转来到福州,被任命为右宰相。经过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抵抗力量逐渐壮大,渐显复苏中兴气象。在他们的感召下,各地抗元队伍纷纷汇聚到东南沿海一带,转战于闽粤等地,坚持抗击元军约一年之久,给不可一世的元军造成不小的麻烦,抗元复国的声势一时大振。忽必烈见此情形,心急如焚,赶紧加派大军四面出击,大举进剿,南宋抗元军队损失巨大,抵抗运动又陷入低潮。端宗赵昰率一干南宋遗老遗少退避海上,枢密副使兼兵马统帅的张世杰率军袭击驻扎在潮州、泉州以及雷州半岛的元军,想挽回不利于大宋的战略颓势,谁知元军早有防备,大都无功而返,不能获胜。此时,端宗赵昰的避难船队在珠江口外遭遇猛烈台风袭击,龙船触礁沉没,赵昰落水几乎溺毙,幸而被众人救起。这场台风造成的破坏力惊人,南宋船队损失甚重,士兵被淹死者近半。端宗赵昰虽然大难不死,但肺中呛水,惊恐成疾,不久便一命呜呼。

左宰相陈宜中见大势不妙,心中惊恐不已,忙建议余众逃亡海外,慢慢积聚力量,招纳溃散人马,准备作战物资,以图东山再起。陆秀夫、张世杰等人觉得这也是一条缓急出路,于是派陈宜中去越南占城安排退路,谁知这厮一去便渺如黄鹤,没了音讯。原来早已被吓破胆的陈宜中留在占城当起“寓公”,不准备回来了,哪里还顾得上留在险境中的南宋君臣。文天祥不幸在1278年的一场血腥战役中再次兵败被俘,被关押几年的他严词拒绝了的忽必烈的亲自劝降,激怒了忽必烈,崖山激战后不屈而死。

目睹此景,众人情绪低落,顿感前途无望,许多大臣都嚷嚷着分家什散伙,各奔前程。陆秀夫不厌其烦的劝说大家:“自古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先例,诸位想必都知道历史上‘楚虽三户可亡秦,越甲三千必吞吴 ’的事迹,依靠一队疲兵、一座城池成大事的大有人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奇迹古今不绝如缕。如今我等虽然处于劣势,但帝子(卫王赵昺)尚在,百官大都幸存,排列有序,还有数万军队,大都是身经百战的虎贲之士,复兴大宋仍然大有希望。诸君不要灰心丧气,坚持下去才有最后的胜利!”陆秀夫安抚好众人后,又拥立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陆秀夫接替文天祥担任右丞相,并将朝廷驻跸地迁往新会崖山。崖山,又称厓山,位于新会以南5公里处,背山面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个据险固守的战略宝地。

元廷获知南宋的残余力量聚集在厓山一带,特命汉军统帅张弘范领兵数万,分水陆两军赴粤征讨。大军临行前,忽必烈叮嘱张弘范,能招降最好,如若不降则务必一鼓聚歼之。公元1279年年初,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厓山,对南宋残余势力形成三面包围之势。面对巨大压力,张世杰昼夜苦思破敌之策。有幕僚向张世杰建议:“假如元军用战船链接堵住出海口,我军就会进退两难,若陆上接战失利,连逃往海上的唯一通道也会丧失,大有被敌人“瓮中捉鳖”的潜在危险。何不趁元军新到,立足未稳,尚不知我军虚实,我先抢占出海口。如果首战胜利,是我大宋之福,万一失败,还可往西退避海上保存实力。”这建议是很高明的,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预留后路尤其必要。张世杰担心常驻海上,粮草淡水供给不易,容易造成军心动摇,长期对峙下去,于我不利,必败无疑,兵法有云:“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狭路相逢勇者胜,况敌军远来疲惫,而我军以逸待劳,趁他立足未稳可一举大破之。于是他没有采纳幕僚的意见,而是下定决心同元军决一死战,一战定胜负,方可免除被团团围困的危局。他调集千余艘大型船只,船头朝里,船尾朝外,用粗绳索绑扎缚牢,形成一座漂浮在海上的“船寨,”船队四周,搭起一围高大的楼棚,形同寨栅。士兵们驻扎在楼船上,赵昺和众臣居于中间那艘大舰,是为中军。谁知元军是有备而来,防守严密得水泼不进,宋军几次主动出击均无功而反,反而折损了不少人马,只好退回“船寨”继续抗敌。

张弘范见宋军结船抗拒,想出了一条火攻之计。元军组织火攻,宋军早有准备,船体早就涂满了湿漉漉的海泥,并在各船尾绑上一根削尖了的长木杆,元军纵火的小舢板难以靠近。如此妙招,元军火攻难以奏效,划小船纵火的士卒被宋军弓弩手击杀不少。见火攻不成,张弘范又生一计。他命令水军用战船严密封锁出海口,截断宋军运粮运水的生命线。张世杰帐上那位参谋提出的建议其实很有先见之明,只可惜未被采纳,至有今日之险。这一招果然毒辣,宋军断了粮草柴薪接济,只好吃干粮度日,干粮无水难以下咽,军士们只好喝海水,结果上吐下泻,饥疲不堪,眼冒金星,哪里还有力气打仗。就这样勉强坚持了十几天,军中士气低落,怨气冲天。

张弘范眼见宋军已陷入绝境,无力突围,特地派张世杰的外甥三次去厓山宋营招降,张世杰斩钉截铁的断然拒绝:“我知道抵抗下去一定会死,而归降元朝又能活命、又能加官进爵、又有荣华富贵,但我誓死报效大宋的决心永远不变。你回去告诉张弘范那厮,叫他断了招降的痴心妄想,整兵再战吧。”

张弘范见劝降不成,便紧锣密鼓的加紧准备军械物资,排兵布阵,最后的决战如箭在弦。3月19日,号炮声起,张弘范命副帅李恒率队猛攻宋军营地的北边,自己亲自率精悍劲卒攻击宋营南面。乘着海水潮涨潮落,元军倾巢而出,四面出击,喊杀之声响彻天际,宋军士兵连日乏衣乏食,个个面无人色,只有招架之功,已经没有还手之力,更遑论杀出重围了。两军船只纠缠在一起,双方鏖战正急,元军得势,人人奋勇争先 ;宋军士卒困兽犹斗,个个俱怀必死之心,只为寻机逃出生天。忽然,元军指挥船上鼓乐齐鸣,宋军将士心头一愣,难不成元军志在必得,提前饮酒作乐庆贺胜利?众人心头一凉,不免有些松懈、沮丧。谁知这鼓乐声是元军事先约定发动总攻的暗号。果然,敌船四下里蜂拥而至,无数元军士兵从船舱里冒出头来,用燃烧着的箭矢火石猛攻宋军船寨,一束束疾如流星的火把落在宋船的甲板、桅杆上,元军士兵挥舞利刃,嗷嗷叫着爬上宋军的舰船,逢人便砍,还四处纵火。霎那间,宋军船只被烧毁击沉不少,士卒伤亡甚重。一些宋军将领见状,心内打鼓,胆颤心寒,已无战心。忽然,一艘宋船率先高竖降旗,擅自砍断巨索退出了战斗序列。其他船上的宋军战斗意志顷刻瓦解,纷纷仿效将战旗降落下来,士卒们将武器抛落海中,旗杆上竖起白旗。张世杰见状,心知大势已去,已非自己所能挽回,情况紧急,势如危卵,不容有半分犹疑。张世杰将一部分不愿投降的精壮士兵组织起来,赶到中军想保护赵昺等重要人物强行突围。时已黄昏,风大浪急,又忽然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四下里黑漆漆一片,十步开外就难以辨识,敌我之船混杂在一起,到处都是元军士兵,死尸枕籍,哪里还找得到小皇帝赵昺。入夜,虽伸手不见五指,但元军并未停止攻击,呐喊之声从四面隐隐传来,兵器的撞击声和伤者的哀嚎直刺耳膜。苦寻半夜无果,世杰无奈,只好率十几条伤痕累累的战船斩断大索撤出战斗,在黑暗中杀出一条血路,横冲竖撞突围而去。赵昺的龙船是由陆秀夫负责护卫的。他见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敌船,敌军围困万千重,突围无望,心知南宋气数已尽,已经回天乏术了,他回头对年方七岁的赵昺说 :“官家,事危矣,奈何?天意亡宋,陛下只能以身殉国了。” 年幼的赵昺木讷的望着陆秀夫,眼里满是惊恐,却并无言语。陆秀夫先将自己的妻儿驱赶投入海中,然后毅然背起赵昺,一纵身跃入惊涛骇浪之中,瞬间便了无踪影。赵氏皇亲、众大臣、后宫眷属、数万残余官兵见状,宁死不降,纷纷跳入海中殉难。中华历史最为悲壮的一幕在这荒僻的海畔上演,众多大宋的忠实子民在此决然断绝的慷慨赴死。史料记载,厓山海战结束后的第二天,海面上浮尸十余万,血流漂橹,海水变赤,大宋文武精英玉石俱焚,损失殆尽。残阳血海,混为一色,海水似乎被冲天大火煮沸,天空中点点沙鸥绕圈环飞,发出阵阵哀鸣,盘旋良久不愿归巢。张世杰突出重围后,收拢了一部分溃散将士,不几日便率残兵赶回崖山战场。崖山海面的惨状让众人惊呆,张世杰潸然泪下。他命人将大宋战殁或殉难的君臣将士的尸体打捞上来葬在海滨的山坡上,准备再去寻找、拥立藏匿在民间的宋室之后,继续抗元。说来也怪,一阵猛烈的台风再次呼啸袭来,飓风裹挟着汹涌的海浪将张世杰的坐船掀翻,这位铁骨铮铮的誓死抗元的南宋名将也随之沉入海底,麾下将士也大部分葬身鱼腹,壮烈殉国。身经无数恶战,无数次从死人堆中爬出来的张世杰以这种意外方式成仁,也算实现了他誓死报效大宋的夙愿。

仿佛就在一瞬间,台风一扫而过,戛然而止,海上渐渐归于平寂,风平浪静的海面静谧得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时间终将会抹去一切不祥的痕迹。

公元1279年三月十九日,厓山血战结束,大宋王朝宣告灭亡。历时二十余天的厓山海战是一场不对称的战役,当时的蒙元已占有中华国土的绝大部分,大势已定。南宋残余势力则只剩厓山附近的一小块领地,孤立无援,坐困愁城。南宋虽尚余数十万之众,但大多是文职人员、随军眷属、各类工匠,以老弱妇孺居多,能参加战斗的精壮不过区区数万人,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进行着英勇而绝望的抵抗,其实,大宋的悲剧命运在决战之初便已注定。

历史学家黄仁宇这样描述这一段令汉民族没齿难忘的悲怆往事 :“1279年元军与南宋残余舰队海战于广东新会南之厓山。最后元军合围,宋右宰相陆秀夫负着他所立的帝昺 ——一个七岁的孩子——赴海死,宋亡。这不仅是一个令很多孤臣孽子痛哭流涕的日子,这划时代的1279年也给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伤心的一页。”

一位日本民治维新时期的汉学家内藤虎次郎这样写道:“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用如此惊世骇俗的严重字眼来形容崖山海战、满清入关后导致的悲剧性后果,让人读来惊心动魄,心绪难平。

许多人感觉日本学者此话说得有点过激了,然而,仔细检索史料发现,在崖山,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宋朝遭受如此巨创,民族精英几乎丧失殆尽,堪称时代的绝唱。随着这些人的赴汤蹈海、陨落星散,汉民族的血性义烈与抱团精神似乎也一点点耗尽、远去。一个民族遭受如此惊天浩劫,付出如此巨大牺牲,确实亘古罕有。仔细揣摩日本学者话中深意,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明末东林党魁首、著名学者、诗人钱谦益有诗云:“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诗中的言外之意似乎和日本学者的看法暗合,或许日本学者观点的是受钱老夫子的启发,这也是崖山之战后中国学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有人说,一部洋洋洒洒的宋史,读起来让人感觉窝囊、憋屈、揪心,常有“一篇读罢头飞雪”之感。军事的羸弱让大宋被动挨打,先苦于西夏、辽、金这样的蕞尔小国的连年侵扰,最后又亡于强大的蒙元之手。其实宋朝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冶炼、对外贸易都异常繁荣兴盛,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的一半有多,资本主义已处于萌芽的前夜,那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独特魅力的年代。赵匡胤亲自制定的“偃武修文”的国策虽然有作茧自缚之嫌,但也不是毫无道理,只是面对那些虎视眈眈、信奉丛林法则的强邻,大宋又醒得太早乃至伤的太深。借狄更斯的名言来形容这令人纠结的大宋帝国:“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大宋朝就这样矛盾而鲜活的存在着,接受着各种审视与鄙夷的目光,直至厓山的最后那一刻惊天碰撞。令人讶异的是,蒙古大军灭金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而征服看似柔弱的南宋却用了漫长的四十余年时光,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钓鱼城下被南宋军民击伤致死,汪古部豪酋先锋汪德臣也被宋军射死,如同战争机器一般的蒙元军队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耗时几近半个世纪才最终征服南宋。享有319年国运的大宋帝国,运祚可谓长久,环顾世界范围,又有几个国家、几个朝代能维系如此长的时间?即使被视为孱弱不堪、面积大幅缩水的南宋王朝,也顽强生存了152年之久。所以大可不必过于苛责宋朝的柔弱不武,世界史上,文明毁于野蛮的事例不胜枚举。历史是有局限性的,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难以超越他所处的时代。

中国人正是靠着像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那样坚韧不拔的精神,才在一次次惨烈的杀戮中一步步艰难的走到今天,续写着属于华夏的荣耀与骄傲。正是他们一次次挺身而出,让民族血脉得以融合、文化传承不致断绝,这些人堪称民族的脊梁。

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三月发生的厓山之战,必将在中华浩浩五千年历史上留下沉重的一页,值得国人铭记、追思。↓↓↓点阅读原文,看更多好文!

第二篇:有关宋元崖门海战的传说

有关宋元崖门海战的传说

http://www.teniu.cc 202_-8-16 8:37:29 江门日报

宋帝昺陵墓的神奇传说

位于深圳赤湾的宋帝昺陵园 黄少玮 摄

最近许多游览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的游客意犹未尽地提出疑问: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在崖门蹈海殉国,他的陵墓为何不在这里,反而远在百里外的深圳赤湾?其实

这里面还有一段相关的神奇传说。

陆秀夫背少帝昺

投海殉国

话说1278年,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在元军势如破竹的大举进犯下,南宋景炎帝(即宋帝昰)在众军臣护卫下,被迫沿海路退守至湛江市南面的硇洲岛上,时年11岁的景炎帝终因受不住逃亡途中的艰辛和惊吓,于农历四月十五日病逝。两天后,群臣在帝灵前拥立年仅7岁的卫王赵昺继位,并移师到新会崖门出海水道东岸的崖山,建立行朝草市。景炎帝的遗体也随师运到崖山,在崖山择地修筑简陋的永福陵。九月初一,宋景炎帝总算入

土为安。

但是景炎帝的皇位继任者宋帝昺可没有那么幸运了。次年二月初六,宋元共20多万大军在崖门展开最后一场惨烈的海战。大战以宋军大败,全军覆没,南宋皇朝灭亡而结束。大战中宋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誓不作元军俘虏而受辱,遂在崖门海中奇石附近,把南宋的金玺印信挂在少帝昺身上,再背负着少帝昺投海殉国。

宋帝昺投海殉国后,据《继世大典序录·政典·征伐》和《续资治通鉴·元记》记载:战后,元军清理现场,有一兵卒从海上战死宋军浮尸上搜刮财物时,从一具身穿黄衣的小尸身上取得一“诏书之宝”的印鉴。元军将领张弘范怀疑小尸身即为宋帝昺,急忙派人再找时已失去踪影。据故老相传,宋帝昺虽然投海而亡,但他毕竟是一位受命于天的皇帝,岂能暴尸海面。其时正当北风劲吹,少帝昺的遗骸随海流向东南方向的深圳漂移,突然一群海鸥飞至,将宋帝昺的遗体严密覆盖,在茫茫大海中没了影迹。自始700多年来,宋朝这个最后的皇帝究竟下落何方?身葬何处?成了历史之谜。

宋帝昺的遗骸被发现

704年后的1983年,奇迹出现了,宋帝昺的陵墓居然被人发现在深圳市南山区的赤湾附近。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派员认真勘查后,把陵墓修葺扩建为占地共1500多平方米的宋帝昺陵园,并在陵园内塑立陆秀夫背负少帝昺蹈海殉国的石雕和史碑,还在墓前矗立2米多高的“大宋祥庆少帝之墓”的墓碑。据深圳市政府重修扩建碑记记载:“一九八三年春,我国开发南海油田,赤湾为后勤基地,是时披荆斩棘,宋祥兴帝(即宋帝昺)陵墓赖以发现公布,扩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宋帝昺的遗骸是如何在深圳被发现的,当地民间有如下奇异的传说:南宋末年,深圳蛇口赤湾海边有一座破旧的天后庙,庙中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僧人。宋元崖海大战后数天,正在颂经的老僧人突感心血来潮,坐卧不宁,压抑不住便信步走向海滩,举目遥望海面,发现了一群嘎嘎而鸣的海鸥贴水低飞而来,群鸥下面有一物体随波逐渐漂至岸边。老僧趋前仔细一看,那物体竟是一具小童浮尸。浮尸身穿滚花龙袍,眉清目秀,面如冠玉。老僧想起日前听到宋帝昺投海殉国的传闻,于是认定这浮尸必是南宋皇帝赵昺无疑。他连忙把浮尸移上岸,脱下袈裟盖在少帝尸身上。群鸥见少帝遗体已有僧人照料,遂低飞三匝,飘然离去。老少两僧人合力将少帝遗骸移往庙内,并择日郑重其事地将少帝昺葬于天后庙侧的小南山向阳之处。自此,老少两僧日夜轮班守护墓旁,诵经超度。

现在,人们前来祭陵时,见到墓旁的一大一小两棵榕树,认为这是一老一少两位僧人的化身,所以也都在树前上香致祭,以多谢两僧墓葬少帝和守陵之功。

关于宋帝昺陵墓的发现,民间还有以下传奇性的传说:当时在赤湾开发南油后期基地时,13部推土机一起开动,要铲平陵墓所在地的一处荒山野坡。殊料推土机以排山倒海之势铲到陵墓之处时,竟然同时死火,几经检修,只能后退,无法再前行,令人诧异万分。有一司机下车察看,在凸起的一个小山包的乱石中寻获一墓碑,请考古人员检视之,才知

道这里正是宋少帝昺皇陵故址。

至于宋帝是否浮尸至深圳,并在深圳赤湾安葬、树碑、建陵等还是一宗历史疑案,有待考证,但遗落于新会和散居于国内及海外的宋皇赵氏后裔,每年均有人前往拜祭,纪念

先祖。

驰名的古井烧鹅源自南宋御厨

古井烧鹅以其特别的风味和奇佳的色香味赢得口碑。资料图片

葵乡新会有一驰名省港澳的特色菜肴——古井烧鹅。其外表不单金红亮丽,而且皮脆肉嫩骨香,价钱虽比其他烧鹅贵二三成,但仍畅销城乡,逢年过节,供不应求。

古井烧鹅为何如此美味,深受食客青睐呢?原来它的烤制秘诀源自南宋御厨。但逢节假日,在新会宋元崖门古战场景区附近的多家食店,往往座无虚席。究其原因是因为游客可在此品尝到正宗的色香味俱佳的古井烧鹅。

传说700多年前,在新会县的南海之滨,发生了震古烁今的宋元崖门海战,宋军大败,宋帝昺与丞相陆秀夫投海殉国,跟随南宋皇帝逃至新会崖山行朝的一名皇宫御厨,为躲避元军的搜捕,逃难到崖门出海水道西岸隐姓埋名,凭借一套南宋宫廷秘制烧鹅的手艺,以制卖烧鹅为生计。因其烧鹅专为皇帝享用,所以色香味特佳,被人们传为“奇香烧鹅”,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名声越传越广。这名御厨感念南宋皇太后杨淑妃作为一位女性,却在南宋即将灭亡之际,受命于危难之时,以坚强的意志,挺身而出,在众军臣的拥戴下,先后两次拥立起南宋的最后两位小皇帝并临朝听政,在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逆境中支撑大局,殊死抵抗元军的大举进犯,直至得悉宋少帝昺蹈海殉国后,最后坚贞不屈,悲愤地赴海而死,以身殉国的精神,遂决定这门秘制烧鹅的厨艺传女不传男,后来其女带着祖传的宫廷秘方嫁回宋元崖海大战发生地的古井镇,继续操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井烧鹅厨艺传女不传男的规矩慢慢被打破,男女相传亦无拘了。于是,古井烧鹅这一宫廷手艺也就在古井镇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大约100多年前,这一手艺更得到发扬光大,当时有间叫“奇香楼”的陈姓老板,人称“烧鹅广”的最负盛名。据其后人介绍,陈家由南宋御厨传承下来的烧鹅制作有五大特点:首先是选取生长期不超过60天的优质本地鹅尤以鹅的翼毛出笔后还未平之时的成鹅最佳;二是以上好的汾酒或曲酒浸泡多种药材,作为腌制烧鹅的酒料,这些酒料芬芳无比,大大增添烧鹅的特殊香味;三是特别调配的涂料和调味料,烧制的时候,在鹅的表皮反复用冬蜜为主配制的涂料涂抹在鹅身,又用特制的调味料灌入鹅腹。这样一来,烧熟的鹅身不但表皮红黄色中闪闪泛金,特别脆甜,而且鹅腹内的调味料渗入鹅身,肉骨奇香;四是选取荔枝干柴用作烤鹅的燃料,这种干柴耐火少烟,烧出来的烧鹅表皮成色特好,还带着隐约的荔香;五是加工全过程使

用的均以清纯的地下深井水。

近年来,古井烧鹅以其特别的风味和奇佳的色香味赢得口碑,流传遐迩,其中又以古井平香烧鹅出名,分店遍布江会城乡。现今,省港澳地区甚至京津沪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有不少餐馆店档以“古井烧鹅”为标榜招徕食客,但不管如何,人们还更多地相信新会本土加

工销售的古井烧鹅为正宗。

南宋遗将与新会禾雀花

这里也有形象大小酷似禾雀的花朵,它们的形状成双嘴对嘴。黄少玮 摄

每年三月是旅游淡季,但前往江门五邑的游客却络绎不断。他们大多是为了一睹新会奇葩——禾雀花专程而来,因为那时正是禾雀花漫山遍野盛开的最佳赏花时节。禾雀花是一种野生的藤本奇花,因其外型酷似禾雀而名,又因其率先在新会县棠下镇的小蓬莱山、杜阮镇的叱石山和圭峰山、古兜山等地被发现而被誉为“新会奇葩”。每年三月禾雀花蔓生地,遍野挂满了一串串惟妙惟肖的黄白色花簇,犹如万鸟归巢挂枝头,蔚为壮观,令海内

外游客叹为观止。

禾雀花为何新会特有(现已在省内多处地方移植成功)?这里还有一段700多年前的传说哩。

宋军覆没 “阿公”隐居

据说南宋末年,宋端宗皇帝和一批宋宗室的皇亲国戚,在一批文臣武将的护卫下,为躲避元军的追剿,逃出临安经永嘉(今温州),再从福建的福州经泉州、厦门到广东的潮阳、汕头、惠州、香港逃至现湛江市南面海中的硇洲岛上。当时,跟随南宋流亡朝廷抵抗元军的军队约有17万,除主力坚守崖山外,部分军队布防在新会县境内,其中一支驻守在棠下(现属江门市蓬江区)牙顶山和婆髻山上。

1279年二月初六,崖门海战一役,宋军全军覆没后,南宋灭亡。传说驻守在牙顶山上的一名宋军将领逃至棠下小蓬莱山中,见这里山势挺拔,林深草茂,曲涧流泉,人迹罕至,实为躲藏的好地方,于是便脱去军袍,着上道袍,隐姓埋名,在这山中一处名叫龙口岩的地方搭起一间小茅屋隐居。他身材魁梧鹤发童颜,加上颔下飘逸的灰白胡须,颇有仙风道骨之形象。他常到山下桐井、东溪一带乡村施医赠药,许多缺钱治病的劳苦群众都得到过他的恩惠,因而很受四乡村民的尊敬。见他济世为怀,不求名利,医好了不少病人,但又不知他姓甚名谁,于是大家便亲切地叫他“阿公”。久而久之,他茅屋旁的那条山坑也

被当地人唤作“公坑”。

为“阿公”建庙供奉

许多年后,“阿公”突然不知去向,人们往山上寻觅,唯见茅舍不见人踪。人们感怀“阿公”之德,认为他是济世仙翁,大家在茅舍前跪拜。有病之人接下茅舍附近龙口岩滴下的甘泉,用来煎药,居然疗效特佳,人们感到奇异,互相转告,认为“阿公”显灵庇护一方。“阿公”的茅舍日久坍塌后,乡人相约捐资,在“阿公”的茅舍原址上建起一个叫“公坑寺”的小寺

庙,并供奉“阿公”神像祭祀,香火日盛。

说来奇怪,不久,寺旁的空地上竟长出一株碧绿的藤蔓。这藤蔓生长极快,向上生长的藤蔓,缠绕着周围的树干攀沿而上,向下生长的藤蔓延伸至地下吸收养分,又分枝形成千万支藤干,再也分不清哪条是原来的主干了。如此一来,这藤蔓很快就如一顶巨大无比的绿伞,渐渐地覆盖了“公坑寺”周围数十亩的山林。人们传说此藤蔓是“阿公”的化身,表

示他对南宋先朝和当地村民的不舍之情。

铁拐李的传说

可是,更奇怪的传说还在后头:话说当年八大仙之一的铁拐李游方到此,得悉“阿公”的事迹和当地村民对阿公的虔诚之情,深受感动,觉得藤蔓虽茂却无花,也恨禾雀在稻熟时啄稻为害,便施展法术用“阿公”藤蔓一串串地缚住万千只禾雀,只许禾雀每年清明前后,禾稻青黄不接时才放出来,啄食为祸禾苗的害虫。自此,每年逢农历二月,这延绵一方的藤蔓上长出了一串串形象大小酷似禾雀的花朵来。这些花朵或成群聚枝头,或成双嘴对嘴,或展翅欲飞,或含苞欲放,或绿或白或黄,千姿百态,漫山遍野,蔚为奇观。其花有四瓣,花托似雀头,有两个黑点缀在花托两边,恰恰就是雀的眼睛,正中向上拱起的一瓣如雀背,侧边两瓣如雀翼,底下一瓣伸出如雀尾,花房内还有一摄细长略弯的花蕊象雀的内脏。人们因其形似,便把它命名为禾雀花。奇异的是假若碰折禾雀花的花瓣,损伤处竟会慢慢地渗出红色的汁液,宛如血迹。新鲜禾雀花味甘可口,伴肉片可煮汤或烹调为新会特有的禾雀佳肴,而且其干花入药可去湿健脾。为新会特有集观赏与药膳于一体的异卉。近年来,经有心人士移种培植,已逐渐遍布新会圭峰、小鸟天堂、崖门、古兜等地,甚至恩平、鹤山、开平、广州、顺德、南海等珠三角地区的花农也争相前来觅种培植引种。禾雀花除了黄白色的外,还发现有大量的紫色或红色等品种禾雀花。(黄少玮)

第三篇:最新精品作文:“改朝换代”_500字作文

“改朝换代”_500字

“改朝换代”“哗哗哗”,一股股清澈见底的水流了出来,妈妈用水盆连忙接住,生怕浪费水。“慢慢来。”我说。妈妈对我说:“现在水这么清澈,而且只须开一下开关。这是多么方便啊!以前要用水就要去挑,装满后还要挑回家,这还不行,还要经过沉淀,不然只能洗洗菜,不能用来喝,也不能用来烧饭。想喝,须要放一天,让水中的沉淀物定下来,然后再将水倒入缸中,下面的倒了,水在缸中再沉淀,这水才能用来烧饭。”妈妈说。

妈妈又说:“到了冬天,你爸早早地便去挑水,他冒着严寒,在大冬天吃力的挑着水,有次还应挑水生了一场病,在床上躺了好几天。现在还应挑水落下了病根,他的腰老时痛。如今有了自来水,再也不用挑水了,方便多了。瞧!多好啊。可以睡个懒觉,再也不用在天还没亮时,就去挑水,遇到冬天也不怕。”“你们现在好了,想洗个澡,马上就可以了。有时还浪废水。”“我们家还有更好的自来水,小舜江水比自来水还干净呢,流出的水用放大镜也看部出里面的沉淀物。直接喝也没问题。虽然这水比自来水还好,但这自来水已经不错了,至少不用在水的身上花工夫,不会因为挑水,而搞得浑身上下酸痛。”我们的村子渐渐不再用井水过日子了,井口开始被封,大家都用上了自来水,自来水自来水,第 1 页 就是一股会自己来到每家每户的清澈见底的水。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数不胜数的好处,自来水的到来,为我们节省了许多时间。瞧!妈妈正在用水洗米,煮饭。

第 2 页

第四篇:110米栏改朝换代

110米栏改朝换代?谢文骏差距被拉大 期待刘翔复出

新浪体育讯 今年上半年,世界男子110米栏整体呈现低迷态势。从6月29日起,多名“少壮派”选手突然爆发,先是美国名不见经传的罗尼·阿什跨出12秒99,率先冲进13秒关口,七月份以来,牙买加的帕奇蒙特、法国的拉加特又先后有12秒94、12秒95的高水平表现,突兀之间,该项目似乎已经开始在改朝换代了。

第四次三人同进13秒

翻开本世纪以来各世界110米栏排名,就会再次证明一个规律,即各年整体成绩的优略,基本是以奥运会为转移的。

成绩进入13秒大关,可以说是当今一名顶尖110米栏运动员的标志。从202_年到去年,有四个无人进入该关口;四个只有一人进入13秒;两年各有两人跨进该关口;三年成绩最突出,各有三人进入13秒。

无人进入13秒的是202_、202_、202_、202_年,都是奥运会后的第一或第二年。奥运会是运动员心目中最重要的赛事,自然会认真调动自己、全力争取优异成绩,奥运会之后进入调整期也顺理成章。

去年虽然有莫斯科世锦赛,因为运动员前一年刚刚经历了伦敦奥运会,当年110米栏的世界最好成绩不过13秒,系美国选手奥利弗在世锦赛所创;进入13秒10以内的也仅有5人。

本世纪110米栏有三人进入13秒的年份为202_、202_、202_年。202_、202_年均面临202_年北京奥运会,前一年有中国选手刘翔、美国的阿诺德和阿兰·约翰逊的最好成绩优于13秒;后一年有刘翔、古巴的罗伯斯、美国的特拉梅尔均跨进13秒。202_年恰逢奥运会年,美国选手梅里特当年先后八次跨进13秒;刘翔和另一名美国选手理查德森,也有过打开13秒的表现。

今年是伦敦奥运会后的第二年,按说也属110米栏的相对低潮时期,202_年悉尼奥运会后的第二年,全年就无一人跨进13秒。今年6月29日之前,110米栏的世界最好成绩仅为13秒12,一些专家曾断言,由于刘翔、梅里特、奥利弗等老将或有伤病、或处在调整中,世界110米栏将进入低潮期。

谁料之后形势骤变,短短二十天时间,就有四名运动员创造了8个不低于13秒10的好成绩,其中三人陆续打开了13秒关口。尽管现在距赛季结束还有一段时间,今年却已经成为本世纪第四个有三人进入13秒的110米栏的丰收年。

三人均系首回过13秒关口

本世纪前三次110米栏有三人进入13秒的年份,202_年的刘翔、阿诺德、阿兰·约翰逊之前都屡屡闯入此关口;202_年、202_年,古巴的罗伯斯和美国的特拉梅尔、梅里特和理查德森当年都是首次进13秒,但两年刘翔均在三人行列。今年则不同,因为罗尼·阿什、帕奇蒙特、拉加特都是首回有如此上乘表现。

罗尼·阿什26岁,202_年开始参加110米栏比赛,当年的最好成绩仅13秒44;202_年曾两次跨出13秒19的较高水平,后来成绩一直徘徊不前,所以也无缘重要的国际赛事。应该是多年积累的缘故,今年他状态相当好,5月初就曾跨出13秒20;6月29日在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曼多的一次比赛中,又以12秒99获110米栏冠军,首次闯入13秒以内,也成为美国今年成绩最好者。

牙买加素来盛产短跑选手,以往110米栏水平无法与美国、中国、古巴等相比。今年因为帕奇蒙特跨出了12秒94位居世界第一的好成绩,其110米栏也开始让各国行家刮目相看。

帕奇蒙特24岁,是202_年伦敦奥运会110米季军。202_年以来,其水平一年一个台阶,去年最好成绩已达到13秒05。今年4月到7月,他参加了四次比赛、三次获冠军:4月25日在美国得梅因,以13秒14首先完成比赛;6月17日在捷克的俄斯特拉法,以13秒18夺标;7月5日在钻石联赛巴黎站,又以12秒94力压所有对手,创今年世界最好成绩,并成为第一个跨进13秒大关的“90后”110米栏运动员。

仅仅过了十三天,在钻石联赛摩纳哥站,23岁的拉加特就将自己的最好成绩锁定在12秒95,成为110米栏历史上年龄最小的跨进13秒者。而且,这位法国小将今年曾六次跨出13秒15以内的成绩、其中三次不低于13秒06,表现最为稳定。

谢文骏 有进步差距却拉大

从美欧年轻110米栏选手水平的迅速提高,让人想起了被寄予厚望的中国“90后”选手谢文骏。今年,这位刘翔的同门师弟先后参加了六次国际比赛110米栏角逐,获四次冠军和亚军、季军各一次。

5月18日在钻石联赛上海站,他战胜奥利弗、罗伯斯等名将,以13秒23获第一、创个人最好水平;三天后在国际田联挑战赛北京站,以13秒31笑到了最后。6月上旬到中旬,谢文骏又赴欧洲连续参加了三次国际比赛,6月8日在荷兰亨厄洛举行的国际田联挑战赛,以13秒39获银牌;14日的法国索特维尔鲁昂国际田径赛,以13秒29夺冠;17日国际田联挑战赛俄罗斯特拉发站,又以13秒37获得第三。

他最后一次出现在田径赛场,是7月6日在浙江金华举行的中国、日本。韩国田径对抗赛,110米栏较量,他超出亚军0.12秒、以13秒55折桂。

四次夺冠、两次进13秒30、刷新个人最好水平-----按说谢文骏今年的表现已经可圈可点,但对照一下同龄其他几名外国尖子选手的更快跨越,不能不说谢文骏与他们相比,差距不仅未缩小、反而拉大了。

去年,谢文骏和帕奇蒙特、拉加特都创造了个人110米栏最好成绩,当时,他与后两人的差距分别为0.23秒、0.16秒。今年三人皆再次刷新了最好成绩,谢文骏与上述两人的差距反而依次达到0.29、0.23秒。谢文骏13秒23的个人最好成绩,目前只能排名世界第14。明年北京世锦赛,他进入前八不是没可能,要夺取奖牌却希望甚微。

不过,今年几名少壮派选手相继跨进13秒,并不能断定该项目就一定要改朝换代,因为随着世锦赛、奥运会的来临,梅里特、奥利弗、罗伯斯等老将的状态都可能回升,刘翔明年也打算复出,若真如此,世界110米栏将会呈现新老碰撞、争夺更趋激烈的新形势。

明年北京世锦赛,中国110米欲显强势,还得期待刘翔复出、再创奇迹。

第五篇:游览红崖山水库教案

游览红崖山水库

活动目标

1、在观看水库图片的基础上,感受家乡水库的雄伟、壮观和美丽,启发幼儿用各种材料搭建水库,学习搭建大坝、水闸、亭子的技能。

2、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想象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3、养成幼儿合作交流协商的习惯。

4、教育幼儿懂得珍惜水资源。

活动内容

游览红崖山水库

设计思路

在开展 “我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中,幼儿愉快地畅谈家乡的美景,特别是讲到家乡的水库时,幼儿更是激动不已,大胆的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一些设想。有了这些经验的积累,在结构游戏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家乡的水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设计了这一活动,期望孩子们通过亲身的创建去感受水库的美,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从中享受创作、合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

活动重点

教育幼儿懂得珍惜水资源。

活动难点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想象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活动准备

1、资料准备:红崖山水库图片及相关资料。

2、材料投放:各种塑料积塑,纸盒子、泡沫、矿泉水瓶、木棍、纸筒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提出疑问,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我们的家乡民勤县有一处景色非常美丽,那儿有山、有水、有树、有鱼、还有鸟。经常有很多人去那儿游玩。小朋友们知道是什么地方吗?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呢?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参观一下吧!

1、课件出示大巴车。

乘车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老师讲解乘车安全知识。

2、师:现在我们就出发吧!(播放儿童歌曲一首)

二、基本部分

(一)参观红崖山水库。

1.课件一一出示红崖山水库的景点。(大坝、大闸门、水库中的水、游艇、亭子、库区全景。)老师讲解,幼儿欣赏。

2.幼儿通过观看图片说说大坝、大闸门、水库中的水、游艇、亭子的位置关系。教师注意引导。如:亭子在大坝上、游艇在水中等。

(二)搭建红崖山水库。

1.指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选择不同材料想象建构水库。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请小朋友也来创建一个美丽的红崖山水库,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材料?

(教师引导幼儿认识这些材料。)幼儿:哇,这么多材料,有泡沫、积塑、盒子,纸筒。

2.分小组搭建红崖山水库。

教师指导幼儿搭建水库。

3.小组完成后教师给予评价。

三、结束部分

让幼儿认识到红崖山水库的重要性。

虽然水库中的水很多,但是要浇灌我们民勤的所有土地还是远远不够的。(课件出示本地的沙漠、干涸的土地、干枯的树木等图片)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育幼儿懂得珍惜水资源。

活动延伸

在我们小朋友的爷爷奶奶中有很多人就参加过红崖山水库的修建,小朋友回到家以后一定要问问你们的爷爷奶奶,当时是怎样修建起红崖山水库的。

崖山海战不仅仅是一次改朝换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