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八怪
编辑:静默星光 识别码:14-976630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6 18:32: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八怪

扬州八怪纪念馆

“扬州八怪”是活跃在清代画坛上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扬州八怪纪念馆设在金农曾寄居的老城区驼岭巷西方寺内。

由文昌阁向北,过四望亭不远有一石砌牌坊,上刻“扬州八怪纪念馆”,这就是驼岭巷。驼岭巷南面一抹石基老墙,是百年前的县学旧址;巷北一棵大树,虽枝叶深绿,却老干中空,虬枝突兀,这是南柯一梦的旧物——原唐代槐古道院的国槐,生长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了。

国槐向西不远就是西方寺。西方寺原是隋代建于江边的避风庵,据传,唐贞观年间庵前出土三尊佛像,轰动了朝野,唐太宗李世明取佛地为西方净土的意思敕名“西方禅寺”。唐太宗赐名的西方禅寺后来毁于战火,我们看到的“西方寺”是明代洪武年间迁址重建的,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扬州八怪纪念馆由市文管会于1993年在西方寺基础上修复而成,同年11月22日开馆,这一天是郑板桥诞辰300周年的纪念日。纪念馆横匾由中华诗词协会发起人之一的江树峰教授题写。

门厅中间有漆刻屏风,屏风正面是晚清画家凌霞《天隐堂集》中关于扬州八怪的题诗,背面是郑板桥的书法作品“歌吹古扬州”。纪念馆主要由门厅、回廊、大殿、展厅、金农寄居室及东园六大部分组成,环抱的回廊内镶嵌着几十帧八怪作品的石刻,鲜活生动的画面簇拥着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楠木大殿,使重檐歇山顶的明代大殿显得格外高古不凡,这也是我们扬州现存最古老的大殿建筑。

殿前的庭院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铁镬,相传是南北朝萧梁时代的镇水之器,也有专家认为是隋代行宫中消防用的盛水之器,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扬州的铁镬前后共出土了九个,分别存放在瘦西湖徐园、天宁寺、史可法纪念馆和盆景园、水文化博物馆、我们八怪纪念馆。

铁镬后面的大殿檐柱上挂着两副黑底金字的抱柱楹联,内侧是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主要意思是说书法讲究架构,像秋风扫落枝叶的树干;绘画贵在出新,像引领百花争妍的报春之花。外侧是金农76岁“人与笔皆老”的作品:“三千余岁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讲的是诞生文字以来的三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上,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

扬州八怪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两位大家不仅绘画有韵味,题款内容深刻,书法上也是独树一帜,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在大殿前双星闪耀,令人大饱眼福。

进入大殿,是扬州八怪群雕塑像。扬州八怪的“八”并不是指八个人,“八”是江淮官话中的虚数,泛指多的意思,扬州八怪前后共产生了十五位有代表性的画家。扬州八怪的“怪”,是指这群画家打破陈规,以“敢将墨汁貌先民”的精神勇于突破,开创了中国画一代新风。“八”在当地方言中含有贬义,其意如南方方言中的“十三点”、北方方言中的“二百五”,而“八怪”更是贬义,说的意思类同“神经病”,这是当时那些自以为正统的迂腐文人,学用我们当地方言蔑视的语言,而正是这些被贬为“八怪”的文人群体,代表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中国书画崇尚自然、贴近生活的新篇章。“八怪”一词也逐渐变成了无上的褒奖。

这十五位画家基本都生活在清代康、雍、乾时期,康乾时期是我国经济繁荣、国力比较鼎盛的阶段,俗称“康乾盛世”。但是,盛世的京城为什么没有产生“京城八怪”?天堂的苏杭为什么没有产生“杭州八怪”、“苏州八怪”呢?那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大殿四周陈列的资料去解读产生扬州八怪的时代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

【扬州八怪的产生】

有着2500年历史的扬州从公元前486年诞生起,就一直是中国古代水路交通的枢纽,从墙上这张《清代水路交通图》就不难看出扬州占有多么重要的地理位置,千里运河在这里交汇万里长江,扬州成为中国最繁忙的商业港口。海盐、茶叶、珠宝和中药材四大物流集散,业盐、漕运、河务三大要政集聚,徽商占着地域的便捷迅速扩张,晋商抢先成立了扬州的 几位画家,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清代集中在扬州的名画家就有八十多人,裱画店就有百家之多。康乾盛世时的扬州,除了以此为生的大批字匠、画匠外,众多儒商也都有丹青传世,扬州对诗画的创作和欣赏,有着厚重的社会基础。

扬州八怪大都布衣,仅少数人有仕官生涯。贫苦的生活,失意的科举,使八怪的诗画贴近生活,赋有哲理,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扬州八怪除了高翔、罗聘是扬州人,其它大都是客居扬州。以画为生的现实生活,注定了他们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创作方式。一边大量地创作,一边不断地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只有推陈出新,才会有更好的市场效应。

他们既针砭时事,刻划入木三分;又常常超然于现实,富有禅意。扬州八怪建树了中国画的一代奇峰,成为“领异标新”的佼佼者,对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扬州八怪简介】 【金农】(1687~1763),号冬心,浙江杭州人,晚年寄居扬州。金农早年屡试不 七十年之久,是扬州八怪中绘画生涯最长、存世作品最多的。黄慎生性开朗,取号“瘿瓢”,以庄子的“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自喻。作品以人物画为主,由工笔、小写意、大写意一路发展而来,风格泼辣豪放,后世学者认为达到了“纵横传神,天机流露”的大化之境。从这里展出的一幅复制的《钟馗图》就可以看到,眼部的传神、须发的质感和衣褶的线条都达到了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

被称为“风神独绝”的黄慎草书,单个字很难辨认,从大篇结构看却“满纸苍藤,怪石奔涧”,字中有画。

【汪士慎】(1686~1759),号巢林,安徽歙县人。

汪士慎嗜好喝茶,擅长画梅花,作品廖廖数笔,便枝影横斜,再配以万蕊千花,以繁花取胜,满纸冷香。汪士慎擅长隶书和行书,所用印鉴也大多为自己所刻,是一位诗书画印都有很高成就的画家。

五十四岁时左眼失明,刻印一方:“尚留一目看梅花”,六十七岁时双目失明,自谓“从此不复见碌碌常人,觉可喜也”,仍写狂草大字,被好友金农称为“盲于目不盲于心”的奇人。

【李方膺】(1697~1756),号晴江,扬州府南通人。雍正年间受保举,历任山东乐安和安徽滁州、合肥等六地的知县,终因不知攀附,得罪上司,两次被弹劾丢官,后往来于扬州、南京间卖画。

也许和李方膺近二十年的宦海生涯有关,他以画“四君子”为主,也许更和他两次被罢官有关,他特别喜欢画狂风中的松和竹。“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都出自他画中的题款。

【李鱓】(1686~1762),号复堂,扬州府兴化人。

李鱓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后出知山东临淄、滕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再至扬州卖画为生,与同样在山东当过县令的郑燮关系最好,郑板桥戏称“卖画扬州,与李同老”。

李鱓绘画受石涛笔法的影响,生性狂放不羁,画题广泛,崇尚写意,形成任意挥洒、水墨奇趣的独特风格。喜欢在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画面有趣。李鳝的行楷与金农的“漆书”、板桥的“六分半书”、黄慎的草书并称齐名,一方“卖画不为官”的印章也是他坎坷一生的写照。

【高翔】(1688~1753),号西唐,是八怪中土生土长的扬州人。高翔终身布衣,与明代皇室后裔、“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交谊

深厚,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

高翔是一位诗书画印的全才,除擅写隶书,著有《西唐诗钞》外,石涛曾请其制印,金农的印鉴也大都出于高翔之手。当然,高翔终究是位画家,所画梅花疏枝瘦朵,以韵取胜,简练的画面与汪士慎的繁梅被称为“梅花二友”。

高翔晚年右臂残废,遂以左手作画,常以扬州园林风景、郊外风光为题材。这里复制的《弹指阁图》是高翔山水画的代表作,构图工稳,意境深遂,古树、萝藤、阁楼、竹篱,老者柱杖,后生微趋,加上“弹指阁”的题款,隐含禅意。一幅画,让人读,更让人想。

【罗聘】(1733~1797),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扬州,但年少丧亲。一生布衣,为金农入室弟子,是扬州八怪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罗聘所画人物、山水、花卉无所不精,尤其擅长画人物,其《鬼趣图》曾轰动一时。由于《鬼趣图》手法夸张,讽刺犀利,罗聘也被称为我国绘画史上的 废后,改用左手书画,笔墨独具拙趣。

【边寿民】(1684~1752),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人。

少年时家境贫寒,以授课为业,工诗、擅画,尤以泼墨芦雁驰名。为观察芦雁的神态,曾“结茅苇际”,与雁为伍,笔下芦雁,不仅形态真实,而且能反映出它们的生活习性,人称“边雁”。雍正为亲王时,室中就曾悬挂过四幅“边雁”。

相对于八怪其他同道,边寿民的境况要好得多,可谓“一招鲜,吃遍天”。

【李葂】(约1691~1755),安徽怀宁人,少年考中秀才,名列 化魅力的“名片”。

【西方寺大殿】

我们这间八怪主展厅是明代初年重建西方寺时的大雄宝殿,受明末天启年间六级地震的影响,四根顶梁柱已有明显错位,由于是楠木整体框架结构,大殿依旧安然无恙,显示了非常优秀的抗震性能。

大殿顶部横梁上的缠枝花彩绘是明代留下的,线条流畅,红、黄、兰、绿,色泽鲜明,六百多年前的颜料都是纯天然的,几百年来依然清晰依旧。1993年在重新修复时,这一部分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我们扬州是非常重视古迹保护的。

西方寺和其它寺庙最大的不同,是大树不长在大殿的前面,而是长在大殿的后面,出大殿北门就看到一花一树,花是扬州市市花——琼花,树是扬州市市树——银杏。高大的银杏长在大殿的后面,不是和尚当年种错了地方,而是先有的大树,后有的大殿,大殿六百多年,大树已七百多年了,树龄排到了我们扬州古树的前十名,每年都累累实实地结很多白果。

【金农寄居室】

银杏树的西面是方丈室,也是我们金农的寄居室,金农没有出家,怎么住到方丈室里了?门厅过道里的《简介》说明了情况。

原来金农前来寄居的时候寺庙已非常破败,金农曾题诗“无佛又无僧,空堂一点灯”,说明既没有佛像,又没有了和尚,一片凄凉。七十岁的老人住在这么破的庙里,如何卖了画买点米回来是唯一的梦想,再没有其它什么念头,便自云:“妄念都绝”。既然没有妄念,又住在庙里,就和出家一样了,金农给自己取了个号叫“如来最小弟子”。七十岁的老人怎么叫最小弟子呢?大概金农觉得“先进山门为大”吧,人家寺庙里都是出家人,自己只不过是“心出家庵粥饭僧”而已。

金农在这里到没白住人家寺庙,一边卖画为生,一边念经、写经,还画了大量的佛像。也是在这里收了几名弟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当年才24岁的罗聘。收罗聘两年后,也就是乾隆25年(1760年)的秋天,73岁的金农写了现在檐柱上的对联:“且与少年饮美酒,更窥上古开奇书。”

对联的字体融汉隶和魏碑为一体,又充满金石之气,方整古拙,虽是墨笔,却入木三分,被称为“漆书”。

寄居室面阔三楹,前后两进,中有庭院,前进为金农的念佛堂,中间佛龛里的佛像是金农自己画的,佛像的身后是数百字的长篇题款,使不动的佛像有从垂挂下来的条条经幢中走来的动感。最令人惊奇的是金农在“空堂一点灯”的清贫中以700多字的题文,记述了中国佛教的传播、发展,以及我国历史上40位名家为各寺庙绘制佛像的事情,反映了金农晚年对佛教的深入研究。两边对联非常准确地描述了金农晚年的生活:“写经满百卷,画佛亦千尊”。

寄居室后进三间,东为卧室,是按照扬州一般民居的陈设放置的。中为客厅,正中墙壁上是金农的自画像。金农生于“以湖山胜”的浙江杭州,年少负名,深为前辈期待。可后来因父死而家骤贫,30岁那年遭逢一场大病,生活倍加拮据,吃饭都成了问题,加上又屡试不 出版社专门出版了《李亚如画集》。中华诗词学会学术主任江树峰教授曾赠诗称赞:“扬州八怪有遗珠,诗书画章融一炉”。从此,亚如先生就被冠以“八怪传人”而誉满画坛。

1997年7月,先生将100幅精致作品捐赠给扬州八怪纪念馆。【东园景区】

在陈列厅前有一方水池,名叫“鹤池”。金农寄居西方寺时有“以鹤为伴”的爱好,他曾携鹤踏雪,留有“月夜画梅鹤在侧,鹤舞一回清人魂”的诗句。

转过“鹤池”,就来到“竹泉亭”。竹泉是一口井,金农寄居西方寺七年,很喜欢竹林边上这口井的甘冽,把井水比作泉水,还给自己刻了个“竹泉”的闲章。

沿着竹泉小径往南是一座“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真言”的六角型经幢,现仅存上半截。经幢刻于五代十国时南唐李璟保大四年(946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竹泉东面有一处园林小品,门内墙角有芭蕉、叠石,一弯月牙形的池水,长着睡莲,墙上嵌着汉白玉的行书石刻“莲池映月”,让人感到非常的恬静和雅逸。

“莲池映月”连着的长廊叫碑廊,镶嵌着近六十幅精选出来的八怪传世作品,我们看到以郑板桥的书法最多,尤其是板桥为自己的作品开价的《板桥润格》也在这儿,“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这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板桥66岁时的作品,两百五十年前就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了,看来郑板桥有很好的经营意识。

扬州八怪纪念馆虽然只有四千多平方米,举步之间就让大家看到了隋代的铁镬、唐代的古槐、五代的经幢、元代的银杏、明代的大殿、清代的八怪、现代的传承,扬州不愧是一个从古看到今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篇:扬州八怪纪念馆

扬州八怪纪念馆

多少次与扬州八怪纪念馆擦肩而过,“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和汪士慎八位画家。他们是清代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日前得暇,来了个“春风得意车轮疾,半日踏遍广陵花”,骑车拜谒了扬州八怪纪念馆。

八怪纪念馆座落在扬州繁华的文昌商业圈,是利用“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曾寄居的西方寺古建筑群而建,纪念馆占地4000多平方米,有“千年银杏”、“鹤池窥冰”、“莲池映月”和“竹泉幽境”等特色景点,步入馆内绿草如茵,洁净清幽。700年前的楠木大殿为主展厅,集中展示扬州八怪的成因及艺术成就。大殿构架为楠木制成,其彩绘在扬州地区少见,大殿梁架之上遍施彩绘,梁檩枋的彩绘为宋代风格。东西廊房陈列有“扬州八怪”书画,表现每位书画家的个性创作;金农寄居的方丈室恢复原貌,重现金农晚年创作生活的情境;近60幅的“扬州八怪”书画刻石,再现中国传统碑刻之神韵。“扬州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第三篇:扬州八怪纪念馆导游词

扬州八怪纪念馆导游词

八怪纪念馆位于金农故居西方寺内,展厅中陈列有“八怪”书画,供游客品赏。下面是扬州八怪纪念馆导游词,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扬州八怪纪念馆导游词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我是大家此行的陪同导游==。

扬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几度繁荣,积淀了厚重璀璨的扬州文化。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曾经在扬州为官、游访,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曾先后在扬州生活。康乾时期,以郑燮、金农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我们今天参观的就是扬州八怪纪念馆。

现在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关好车窗随我依次下车。大家要记住我们所乘车辆的停车地点、车牌号以方便集合,现在我们随着前面这条驼岭巷往前走就能到达八怪纪念馆。扬州街巷有三个特点:多而奇、短而窄、曲而幽。

顺着路往前,在我们的右手边可以看到一棵唐代古槐树,已有一千三百年树龄,这是南柯一梦的旧物,在汉语中有一句成语叫“南柯一梦”这个成语来源于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现在我们来到纪念馆门口了,纪念馆设在金农曾寄居的西方寺内。西方寺原是隋代建于江边的避风庵。据说,唐贞观年间,庵前出土三尊佛像,轰动朝野,唐太宗李世民取佛地西方净土的意思敕名为“西方禅寺”。唐永贞元年迁到这里,后毁于兵火。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寺”是明代洪武五年重建的,扬州八怪纪念馆是1993年在西方寺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同年 11月22日对外开放,这一天正好是郑板桥诞辰300周年纪念日。纪念馆是唯一一个集中介绍八怪的地方,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纪念馆由门厅、回廊、大殿、展厅、金农寄居室及东园六部分组成。门厅背面是郑板桥的书法“歌吹是扬州”。

过门厅在我们正前方的就是西方寺的大雄宝殿,这是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楠木大殿,也是我们扬州现存最古老的大殿。在大殿前有一个储水的器物叫铁镬,扬州曾陆续出土了九只,这说明早在1500年前,扬州的铸铁技术就相当发达了。

进入大殿,正前方是扬州八怪群雕塑像图,扬州八怪是指活跃在清代画坛上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物,前后共产生十五位有代表性的画家。八怪并不是指八个人,当时在扬州卖画为生的也不仅仅是这十几位。这里的“八”只是一个虚数,泛指多。“怪”是指这群画家打破常规,勇于突破,开创崇尚自然,贴近生活的一代新风。在扬州八怪生活的年代,在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宫廷画家,八怪画风与正统画派格格不入,他们就拿八怪这个词鄙视这群在扬州的民间画家,称他们是书画界的丑八怪,但现在的八怪则是对这群文人的高度赞赏。

扬州八怪生活在清代康雍乾时期,康乾时期我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俗称康乾盛世。扬州从公元前486年诞生起,就一直是中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大运河、长江在此交汇,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以盐业兴盛,扬州富甲天下,成为两京之间最重要的经济城市。经济繁荣也促进文化的兴盛,再加上清代官吏崇文,盐商养士,形成天下文士,半集维扬的文化景象。

扬州八怪大都布衣,其中只有郑板桥、李方膺、高凤翰等做过小官。贫苦的生活,失意的科举,使八怪的诗画贴近生活,富有哲理,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扬州八怪只有罗聘和高凤翰是扬州人,其他都是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注定了他们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创作方式。一边大量创作,一边不断寻求艺术上的突破,成为领异标新的佼佼者。

扬州八怪虽逢盛世,却命运多舛,三位少年丧亲,四位中年丢官,多人晚来残疾,十几位流寓扬州,但他们坚持笔耕,大胆创新,无古无今的八怪创新精神建立了中国画的一代奇峰,他们以八怪之名成为古城扬州一张富有文化魅力的名片。

扬州八怪以“怪”驰名,“怪”是他们最大的特色,也是他们最为吸引人的地方。首先,是他们的行为举止与众不同。其次表现在他们的艺术特点上领异标新,题材多样,风格各异。郑燮,号板桥,他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举人,乾隆的进士,虽做官十多年却两袖清风。后因灾荒被革职,回到扬州重操旧业,以卖画为生。起伏的人生阅历使他写出“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富有哲理的作品。此外如罗聘,年少丧父,一生布衣,是扬州八怪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擅长画人物,有一幅《鬼趣图》曾轰动一时,罗聘也被称为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漫画家。其他人也是各有独到之处,如汪士慎嗜好喝茶,李方膺以画四君子为主等等。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金农寄居室。出了大殿我们可以看到扬州的市花——琼花,市树——银杏,这座大殿有600多年历史,而这个银杏树有700多年树龄。银杏树前面是方丈室,也是当年金农寄居的地方。当时金农寄居的时候,寺庙已经非常破败了。他曾题诗“无佛又无僧,空堂一点灯”,说明这里是一片凄凉。七十多岁的老人住在这么破败的庙里,也没什么其他念头,便自云“妄念都绝”,就和出家一样,金农给自己取了个号“如来最小弟子”。金农住在寺庙,一边卖画为生,一边念佛、写经,还画了大量的佛像。

金农寄居室前后两进,前面一进是金农的念佛堂,中间佛龛里的佛像是金农自己画的。金农生于杭州,年少时非常聪明,深受前辈期待,但后来因父亲去世,家境骤变,30岁那年又生了一场大病,生活更加拮据,又屡试不第。这幅画中金农穿着红鞋,手中又撑着一竿竹子,也有撑破苦海,踏破红尘的意思。两边还有一副楹联“恶衣恶食诗更好,非佛非仙人出奇”,是金农赠给双目失明的好友汪士慎的,意思是说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但诗却越写越好;不是佛不是仙,但人很出奇。

最后我们去参观一下东园景区,在旁边有一方水池,名为“鹤池”。金农生性爱鹤,居住在西方寺时,常携鹤左右。以卖画为生,又以鹤为伴,金农生活贫苦,以养鹤作为精神寄托,也为孤寂的生活增添情趣。纪念馆依照他的诗句在此凿了“鹤池”,取名为“鹤池窥冰”。往前走有一个亭子叫竹泉亭,旁边有一口宋井。金农擅长篆刻,曾经刻了一方闲章,取名“竹泉”,金农常与友人在此喝茶赋诗。后人就在此井之上建一亭,旁边再种些竹子,取名竹泉亭。

竹泉亭前面有一座六角形经幢,现在只有上半截,刻于五代十国时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扬州八怪纪念馆虽然只有四千多平方米,却汇聚了隋代的铁镬,唐代的古槐,五代经幢,元代的银杏,明代的大殿,清代的八怪,以及现代的传承,让我们从古走到今。

篇二:扬州八怪纪念馆导游词

一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铁镬,我看到旁边的注解了解到,这其实就是一口铁锅,它是在南北朝时期用来镇水的宝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们扬州总共有九口这样的铁镬,分别存放在瘦西湖、史可法纪念馆和八怪纪念馆等名胜古迹内。我们沿着长廊向北走来到了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楠木大殿。殿内有一群清朝的人物石像正在“谈画论诗”,听导游介绍,扬州八怪其实是清代时期活跃在扬州的一批风格相近的革新派画家的总称,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这八位画家。楠木殿内的四周陈列着八怪们的手迹,其中以金农和郑燮的才气尤为出名,金农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还独创了“漆书”字体,漆书体笔画粗细悬殊,横粗竖细,写出的字别有意趣,金农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墨梅图》和《月花图》等。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画的竹子很有特色,人称“郑竹”。他的个人作品是以情入画,以情写作,代表作有《竹石图》《板桥文集》等。在楠木殿的北门口悬挂着一幅《八怪神聚图》,只见八怪有的登峰觅句,有的饮酒品茶,有的醉卧在花丛中,还有的仰伏在岩石上,画得人人活灵活现,仿佛这群画坛怪人都活了过来。让人叁拜不及。穿过了楠木殿,我们来到了金农的住所,金农在七十岁后就居住在这里,这里也是他和其它志同道和的画友们的相聚之地,住所前后两进,中为客厅,左为画室,右为卧室,客厅悬挂着他的自画像,左右上下联分别有他独创的漆体题写到:“恶衣恶食诗更好,非佛非仙人出奇”,从中可以看出金农的晚年生活十分的简陋,但是他还是仍然十分酷爱写诗作画。

接着我们还参观了饮茶亭和画壁长廊。扬州八怪不仅给世人留下了精美的诗句和绘画作品,更向世界推荐和宣传了我们扬州。扬州八怪真不愧是一张扬州对外的“文化名片”。

篇三:参观扬州八怪纪念馆导游词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八怪纪念馆。刚刚来到了八怪纪念馆门前,就被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吸引住了,那是利用西方寺的古建筑设计建成的。迈入正堂,便看见十来余尊塑像,这些塑像神态各异,有的手握毛笔,好像正要伏案疾书;有的手捧酒杯,好像正要一饮而尽;有的低头思索,好像在构思如何作画;有的面露微笑,好像见了乡音知己......我仔细端详着这些塑像,忽然我看见了一个正在低头思索的人,爸爸告诉我,那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书画家,“傲世奇才”——郑板桥,他是我们扬州人的骄傲,他最爱画竹,在他少年时,在他的茅屋的南面有一片竹林,到了秋天和冬天,他便在窗户上糊上白纸,日光月影中,竹影就会出现在纸上,郑板桥说他画竹“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郑板桥不仅画奇,书法也奇,自成一家,颇有造诣。爸爸指着一幅书法作品说:“这就是郑板桥著名的”六分半书“,你仔细看看”。我认真地端详这幅字,发现这是将楷、草、隶、篆各体窜合在一起,十分独特、优美。爸爸还告诉我,毛主席曾对郑板桥的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会感到苍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姿啊!”“是呀,他的字看起来真有自己的风格,怪不得人们把他列为”八怪之一“啊!”我不仅赞叹道。妈妈又补充道:“'八怪'这个词在当时的老百姓的眼里可不是一个褒义词,当时一批”正宗“的画家看不惯扬州画派,说他们是书画界的'丑八怪'”。

爸爸俏皮地说:“你看到现在,你赞同他们的看法吗?”我摇摇头说:“我不赞同,他们的画派独树一帜,不拘旧法,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非但不是”丑八怪“,应该是书画界的”精英“呢!”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走出八怪纪念馆,回首遥望那尊尊塑像,不禁想起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让我们永远铭记“八怪们”那种正直、顽强的品格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四篇:扬州八怪纪念馆导游词

主要游览路线:

南柯古槐、西方寺 —— 陈列大厅 —— 金农寄居室 —— 金农茶室 —— 东园景区

【南柯古槐、西方寺】

扬州为自古繁华之地,多少王侯将相、巨豪商贾、能工巧匠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而它令人神往的无限魅力自然也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李白用“烟花三月下扬州”向往它,欧阳修用“琼花芍药世无伦”赞美它,徐凝给予了它“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太多的文章、太多的画卷在描绘它、称颂它。可是细细品来,也许与扬州关系最密切,最有影响,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还得算是这样一个文人集团——扬州八怪。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扬州八怪纪念馆”近距离的感受、认识这些卓尔不群的文人雅士们吧!扬州八怪纪念馆座落在历史悠久的古巷,驼岭巷内,我们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往前走的时候,千万别忽视了身边这棵千年的老槐树,它可是与著名的成语“南柯一梦”紧密相关哦!传说,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家就住在扬州,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有一次淳于棼过生日,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不觉沉沉睡去了。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他兢兢业业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皇帝下令,让淳于棼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可怜淳于棼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棼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棼撤除职务,下令遣送回家。淳于尊气

一场梦,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而挖开大槐树下的树洞,“大槐安国”原来只是个蚂蚁窝,唐朝文人李公佐将此故事写成《南柯太守传》,到了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又将这一故事改编成剧本《南柯记》并入《临川四梦》,毛泽东的著名诗句“蚂蚁缘槐跨大国”用的也是这个典故。故事里的大槐树就是我们眼前的这株了,您看,这株古槐繁枝茂叶、槐香四溢,历尽千年依然挺拔茂盛,面对这株唐代名木,我们就能感触到扬州历史的悠长和文化的蕴涵,朋友们赶紧合影留念吧!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纪念馆门前,扬州八怪纪念馆建于1993年11月22日郑板桥诞辰300周年之际,它是国内唯一以展示和弘扬“扬州八怪”艺术成就与创新精神的专业性纪念馆,那么馆址为什么选在小巷当中呢?这是因为“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金农晚年曾寄居于西方寺,而扬州八怪纪念馆就是利用西方寺古建筑改造建成的。西方寺是不是西方人建造的呢?当然不是,西方寺始建于唐代,唐代的扬州富甲天下,而这座寺就在横贯市区中心部位的大街附近,是扬州繁华富裕的集中体现,堪称“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人间仙境,再加上在此又发掘出了三尊佛像,于是便有了“西方寺”的称号。下面就请大家与我一起进纪念馆参观吧。【陈列大厅】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西方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它外观气宇轩昂,内部构架是珍贵的楠木,在扬州极为罕见,而今它就是我们八怪纪念馆的主要组成部分“陈列大厅”。

我们先来看看大厅前的这一对铁镬,我们在瘦西湖的“徐园”中就已经见过它们的兄弟姐妹了。扬州共出土九个铁镬,关于铁镬的用途有三种说法:有人说扬州因地处长江、运河交接处,河网纵横、水患不断,萧梁时铸此镬置水边以作镇水防患用;也有人说隋炀帝残暴铸铁镬是作刑具用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军将广兵多且战事颇繁,铸铁镬是为行军煮军粮用的。无论它们的真正用途是什么,它们都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代表,就像大厅前的这幅金农的楹联所说的中华文化是

八十一家文字奇”,“三千余年”指的就是中国的悠久历史,“八十一家”则是指历史上涌现的无数文化精英们,此联写的纵横古今、大气磅礴,还很好的表现出了金农“漆书”的特点,他写字用重墨,横粗竖细,直笔多,曲笔少,形同漆匠用扁刷刷出来的笔画,因此得名。而抱柱上另一幅郑板桥的对联正总结了金农漆书和扬州八怪这个文人集团最大的特点和精神内涵“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世人皆爱春夏挺拔茂盛的树木,而郑板桥独爱秋天之树,因为它删繁就简,与众不同;世人皆爱灿烂盛开之花,而郑板桥独爱二月新花,因为是它们最先打破寒冬的束缚,是春天的使者。这幅对联用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表现出了“重视创新,追求创新”的审美意境,而“创新”也正是扬州八怪最鲜明的特点和艺术理念,是对八怪思想最佳的总结。其实,时至今日,“创新”不也同样是我们正在追求的境界吗?

走进大厅,我们眼前这些或站或坐的雕像,就是清朝康乾年间活跃在扬州的一群师法自然、勇于创新的文人——扬州八怪。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了,雕像明明有15尊怎么会是八怪呢?其实,扬州八怪的“八”在这儿不能当数词来解释,“八”与“怪”合在一起是一个不可拆分的形容词,在扬州方言中“八怪”带有贬意的色彩,是“丑八怪”的意思。在扬州八怪生活的年代,在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宫廷画家,他们就拿“八怪”这个词来鄙视这群在扬州的民间画家,称他们是书画界的“丑八怪”,故名“扬州八怪”。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扬州八怪”的价值终于得到了承认,而今“扬州八怪”中的“八怪”是对这一群卓尔不群文人的高度赞扬,由贬义变成褒义了。这下我们就明白了,其实,八怪并不是实指八个人,而是指一个群体。关于扬州八怪成员的说法据史料记载共有13种之多,而今我们选择了金农、郑板桥、李鱓、高凤翰、华喦、黄慎,李方膺、罗聘、汪士慎、高翔、边寿民、陈撰、杨法、李葂、闵贞这十五位作为这一群文人的代表。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扬州八怪”的几位主要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品。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艺术成就佼佼者。他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扬州兴化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的职业画家。雍正十年,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后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无一积案,无一冤民,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郑板桥擅长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人们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郑板桥的绘画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他极力主张学画要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个不同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而“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所以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是安徽休宁人,他寓居扬州,擅画花卉,随意勾点,清妙多姿。精画兰竹,尤擅长画梅,笔致疏落,超然出尘,笔意幽秀,气清而神腴,墨淡而趣足,其秀润恬静之致,令人争重。金农称他画梅之妙和高翔异曲同工,高翔善画疏枝,汪士慎善画繁枝,都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的趣味。汪士慎老年一目失明,尚能挥写自如,不失当年风韵。在一目失明作画时,自刻了一方印“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都失明了,但仍挥写自如。金农称赞他“盲于目,不盲于心”。“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扬州梅花岭下史可法墓前,一幅巨型梅花刻漆螺钿落地屏气势壮观,长歌如诉,这就是“扬州八怪”汪士慎著名的“汪梅”了。这位汪伦的后人,半生踏歌扬州,清高狂傲,他梅花屏上的繁枝梅花,在南北枝头次第开放,“横枝大干走龙虬,万蕊千花心

人,寥寥几笔,一枝寒梅扶摇直上,一枝横斜而出,却又冷香四溢,树树香光落满衣裳。他的才学令人敬佩,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让我们感动不已。唐代诗人李贺被称为“鬼才”。“扬州八怪”中也有一位画家被称做“五分人材,五分鬼材”。这倒不是他的画风像李贺的诗风那样冷峭,而是因为他善画鬼,并且自称能白日见鬼的原故。他就是罗聘,“八怪”中班辈最小的一个。罗聘,字遯夫,号两峰,雍正十一年生于扬州,罗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征:眼睛生得碧蓝,晶莹可爱,家里就替他起了小名叫“阿喜”。他曾住在扬州彩衣街弥陀巷内,自称住处为“朱草诗林”,其堂为“香叶草堂”,至今保存完好,是“扬州八怪”中唯一保留下来的私人住宅。罗聘是金农的入室弟子。他和金农、高翔一样,一生未做官,游玩也是他的爱好。罗聘的长项是人物、佛像、山水和梅竹。尤以画鬼著名,《鬼趣图卷》是他的旷世名作,《鬼趣图》一共八幅,第一幅是满纸烟雾中隐隐有些离奇的面目和肢体;第二幅是一个个短裤尖头的胖鬼急急先行,后面跟着一个戴缨帽的瘦鬼,像是主仆的样子;第三幅是一个穿着华丽而面目可憎的“阔鬼”手拿兰花,挨近一个穿女衣的女鬼说悄悄话,旁边一个白无常在那儿窃听;第四幅是一个矮鬼扶杖据地,一个红衣小鬼在他的挟持下给他捧酒钵;第五幅是一个长脚绿发鬼,伸长手臂作捉拿状;第六幅是一个大头鬼,前面两个小鬼,一面跑,一面慌张回顾;第七幅是一个鬼打着伞在风雨中急去,前面有个鬼先行,还有两个小鬼头出现在伞旁;第八幅是枫林古塚旁,两个白骨骷髅在说话。真是光怪陆离,无奇不有,看了使人既耸然又发笑。画家以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实际上这正是对当时社会的无情讥讽。他的画继承师法,但是不拘泥于师法,笔调奇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妻子方婉仪和两个儿子允绍和允缵都擅长画梅花,有“罗家梅派”之称,清代文学家袁枚和姚鼐均为之题诗称赞。

“扬州八怪”个个都身怀绝艺,而且特点鲜明,李鱓生平狂放不羁,画题广泛,特别擅长用水,一方“卖画不为官”的印章正是他一生的写照。黄慎号瘿瓢子,是远近闻名的孝子,虽出生贫寒却从不向生活低头,精进不懈,最终成名成家。“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李方膺的《风竹图》代表了他高超的技艺和向困难挑战的勇气。高翔精于书画、篆刻,画梅花“全以意胜”,晚年

以左手代书仍然创造出了不少佳作。关于“扬州八怪”主要人物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就陈列在我们身边的橱窗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欣赏。【金农寄居室】

走出陈列厅,我们面前有一株参天的银杏树,这株银杏树已有780多岁了,是扬州超过五百年以上的十大名木之一。银杏树,又称白果树、公孙树,所谓公孙树,就是指前人植树至孙辈方能获益,银杏树生长缓慢,眼前如此粗壮的这棵树该经历了多少风雨的考验啊。银杏叶呈扇形、雌雄异株,所结果实叫做白果,可以入药。银杏树一年四季树貌变化很大,尤以深秋时,树叶金色辉煌随风飘落煞是壮美可观,故称为“公孙洒金”。在银杏树的对面就是扬州市的市花琼花了,传说隋炀帝下扬州就是为了看琼花,“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琼花的美名传遍了天涯!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七十岁时开始寄居生活的地方,这也是西方寺方丈所居之处。金农,康熙二十六年生于“以湖山胜”的浙江仁和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市。金农英才早发,年少即负诗名,深为浙中诸前辈欣赏,可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可能是因为父死而家境骤贫,金农进取的愿望没有能实现。金农30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是恶性疟疾,“寒热互战,肤悴而削”。当时生活又十分窘困,“一月闭门恒自饥”,且不说治疗,吃饭也成了问题。在贫病交迫中,他发出了“中岁以往万事输”、“早衰吾欲称老夫”的感慨。病中,金农“寒宵怀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国辅‘寂寞抱冬心’之语以自号”,号“冬心先生”,显示出了金农心境的凄凉。35岁那年,金农第一次来到扬州,金农这次在扬州,对扬州的风光之美,人文之盛,图籍之多,印象是深刻的,第一次来扬州他就爱上了扬州,为今后的常来扬州和定居扬州立下了根基。后来在京师求取功名的时候,金农下榻于前门外樱桃斜街一处客店,各省应举的人来的不齐,先到的人只有客店里等,靠清廷发给的一点伙食费勉强维持着。拖了好一阵才开考,待到揭晓,金农和他的友人厉鹗都落榜了,金农不胜唏嘘,是别人搞的闹剧呢,还是自己做的一场梦?自己是50岁的人了,跑来赶这种虚热闹,不是自讨没趣?他梦醒了,“世无伯乐”,“功名”不是为他们这种人准备的,他也决不再图什么“功名”。他要真正遂他的林壑之志,决定“以布衣雄世”,从此“掉头独往,免得

64岁的金农开始定居扬州,起先住在谢司空寺之别院,所谓谢司空寺,就是今天的扬州天宁寺,70岁的时候迁居至“西方寺”,乾隆二十八年秋,77岁的金农在寂寞中与世长辞。比起“八怪”中其他的人来,金农的画路较宽,不蹈袭他人,独辟蹊径、自出心裁,这和他的学问、才情、胸襟是分不开的。由于他一生未做官,但在所生活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极富盛名,因此就有了“三朝名士大布衣”的雅称。

晚年的金农就生活在这前后两进,面阔三间的小院之中。当时西方寺己萧条衰败,一片凄凉,金农曾题诗:“无佛又无僧,空堂一点灯”。此时的金农已年老体衰,评价自己:“妄念都绝”,称自己是“如来最小弟子”、“心出家庵粥饭僧”,一面卖画为生,一面念经、写经、画佛自娱。走进金农的念佛堂,我们从这座佛龛中的五字联:“写经满百卷,画佛亦千尊”,可以想见当年金农的处境与心态,中间的佛像是金农画的,这幅佛像画的很精采,衣服褶折结构所用的线条是富有“金石味”的书法用笔,如“金错刀”,似“锥划沙”,凝重浑厚中亦见灵动,脸部用“墨拓”法带线勾勒,十分传神。最有特色的是以二十余行700多字作背景,如一条条写有禅语的垂联飘带,其内容记述佛从何处来、佛对人们的作用、历史上四十个大画家分别为各寺庙绘制佛像的事情,还有自已对佛学的认识及作画时的情景记述,可以称得上金农画佛中的扛鼎之作。念佛堂四周是金农与罗聘当年在此所绘作品的图片,每幅均配有赏析短文,我们来看这幅《香林洒扫图》,此图从背影中生动地刻划了小沙弥香林扫搭的形象,佛门清静,洒扫是常事,题跋为“香林有塔扫而洗,洗而又扫,舍利放大光明,不在塔中而在手中矣。”这充满哲理的文字正是金农“佛即我心”的佛学思想的体现。

寄居室前后进之间有一个小庭院,有百年的桂花树两株,西边靠墙种笆蕉,竖怪石。是依金农的《蕉石图》拟之的,虽小却很有意境。寄居室后进三间,东为卧室、中为客厅、西为画室。卧室墙壁上挂着金农的《采菱图》、《自撰七绝漆书》。客厅正中墙壁上的一副对联“恶衣恶食诗更好,非佛非仙人出奇”,是金农集唐人句赠送给老友汪士慎的,汪士慎一生布衣,命运坎坷,晚年双目失明,金农称赞他人奇、诗好,体现了两人志趣相合、互为知己的挚情,实际上这副对联不也正是金农自身的写照吗?我们看中间的这幅自画像形神兼备。大家注意看画像的如此打扮呢?我觉得这也许表现的就是金农“踏破红尘”的愿望吧,您说呢? 左右两壁挂着四张书画,分别是金农的《壶天春色图》、汪士慎的《梅枝图》、郑板桥的《题画诗》、罗聘的《竹石图》。画室中陈列着书橱、多宝橱、画桌,画桌上还有一幅尚末完工的梅枝图,仿佛主人刚刚离去一般。走出金农寄居室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清代,有一位诗名甚大的名士先生客居扬州,成为各大盐商竞相延致的座上客。一次,一位盐商在扬州平山堂大宴宾,这位名士先生被奉在主宾席上。席间有人提议每人做一首有关 “飞红”的诗句来助酒兴,依次轮到这位盐商时,他苦思了好一阵未想出一句。众客要他罚酒,他忽然说我有了,随口念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听了大笑,齐说是他胡诌的,白雪似的柳絮,能“片片红”吗?要他交出出处来。正在尴尬间,名士先生起身说道:“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他引用得很正确”。众人不信,要这位名士先生念出全篇,这位先生从容诵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是啊,在夕阳的返照之下,柳絮自然就被染红了啊。众人听了,一致对这位先生的博学表示叹服,而事实上,这首诗是这位先生自己即兴作成为盐商解围的。受窘的盐商当然很高兴,过了一天,送了不少银两给这位先生作酬谢。这则故事,出自清人陆长春的《香饮楼宾谈》,文中交待得很清楚,这位先生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

【金农茶室】

寄居室西南是金农茶室,在这里我们将从金农和号称“茶圣”的汪士慎的书画作品中了解到许多有关茶的文化。前面向大家介绍过汪士慎晚年双目失明,失明的原因有的学者就认为与他嗜茶过度有直接关系,看来物极必反,茶虽好,饮之也不能过度啊!

这幅《玉川子煎茶图》是金农仿宋人摹本而绘,画中煎茶之情形,再现了最初茶的制作方法。这幅《玉川子嗜茶》书法作品中著名的“茶歌”是唐代诗人卢仝对饮茶七个境界的描述:“一碗喉咙润;两碗破孤闷;三腕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

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以后凡是研究茶的人都喜欢引用此诗,因为茶对我们中国人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早已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和一种生活状态的标志,深深的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了。

大家请向茶室西面看,一排青竹依墙而生,疏密有致,洁白的墙面右上方以“漆书”错落变化地写着金农的“画竹题句”:“余六十岁后始学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宅之东西种植修篁以千万计,每当高舂夕晡时就以日影写其状,即以此君为师也”。款字下立石笋两块,景致独特。一方小院,一面白墙,因有青竹、奇石、漆书,似乎将“八怪”领袖金农的意念与自然构成一幅浑然相融的画面,从而成为了“翠影补壁”一景。大家可以在此合影留下这美好的意境。金农晚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七年,这期间24岁的罗聘拜他为师,作“诗弟子”并学画。其实,年轻的罗聘绘画的技法并不在金农之下,那他为什么拜金农为师呢?传说,金农到了西方寺安顿下来后,为了生活曾在附近的县学旁租下一间店面房,雇几个下人经营灯笼生意,金农便画或写些作品贴在灯笼上。一天,下人告诉金农:“这几天生意特别好,灯笼一大早挂出去就被一位年轻人全部买走了。”金农想:“我又没题上自己的款,盖上自己的印,是谁这样做呀?”隔日,金农事先坐在店里,欲看个究竟。果然如下人所述,一位英姿勃发、秀气过人的小伙子出现了,就在他买下灯笼快要出门时,金农说道:“后生请留步一叙”,年青人转头发现是金农,立即从随身包裹中取出数十张临习之作递给金农,金农见罢很受感动,原来画的都是已卖出的灯笼上的书画作品。年轻人诚恳地说:“我敬重先生,意欲拜您为师。”金农大喜,当即认徒。这是一段佳话,因为金农晚年寄居西方寺,其情其景都是很孤寂的,这期间收下罗聘为弟子,却增添了诸多的生活乐趣与创作活力。这也使“八怪”中有了一对师徒,罗聘是八怪中的殿军人物,他的加盟使扬州八怪在扬州的活动时间又延续了好多年。七十七岁的金农客死于寄居室后,隔年就是由他的弟子罗聘扶柩葬于杭州临平黄鹤山中的。

【东园景区】

在扬州国画院名誉院长,著名画家李亚如先生的书画陈列厅前有一方水池,名叫“鹤池”,也称“鹤池窥冰”。金农寄居西方寺时有“以鹤为伴”的爱好,他的诗句“我今常饥鹤缺粮”就记载了其当时生活的贫困及与鹤同甘共苦的境况。金农养鹤为孤寂辛酸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情趣,“月夜画梅鹤在侧,鹤舞一回清人魂。”他曾携鹤踏雪,并题诗于壁:“此时何所想,池上鹤窥冰。”高士情怀可见一斑。

转过“鹤池”,就来到“竹泉亭”。这是一座建在西方寺水井上的四角亭。金农在西方寺寄居七年即用此井中之水,水井四周有叠石假山、清竹、卵石小径,构成了“竹泉幽境”。金农一生爱竹,晚年更是以画竹为乐事。井水亦称泉水,故名“竹泉”,当年金农常用的一方闲章就叫“竹泉”,现在我们建亭于古井之上,以追寻金农高古雅逸的情怀。

沿着竹泉小径往南是一座“五代经幢”,此经幢刻于五代保大四年,其内容为佛学中的“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真言”。经幢呈六角型,背面无字可以想见是靠墙而立的,现存上半截。所见百余字,楷中寓行、字型工稳、点划分明、气韵生动,对研究佛学和五代书法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这条长廊叫做“碑廊集粹”,从传世的八怪书画作品中精选了六十一幅,经镌刻、墨拓展示在长廊的两侧,这些碑刻拓片不仅能映现八怪们的创新理念,又能代表各自的艺术特点。郑板桥的书法作品选刻较多,其中就有脍炙人口的“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歌吹古扬州”等等诗句。碑廊东北面有一处园林小品,我们称之“莲池映月”,透过这类似瘦西湖徐园中的葵窗,竹荫下这块太湖石多像金农在拜佛啊,顺着悦耳的泉滴声我们看到一弯呈月牙形的池水,这里睡莲点点、小鱼在水中穿行,抬眼望,一块汉白玉上刻着行书“莲池映月”,让人感到非常的恬静和雅逸。

第五篇:扬州“八怪”新考

扬州“八怪”新考

[摘要]:扬州八怪由来已久,但其中 “八”之含义饱受争议。本文列举各家之言,并阐述自己的看法:“八”并不是贬义,在“扬州八怪”这个名词中饱含了百姓对个性十足的几位名家的喜爱与赞许。[关键词]:八怪 吉祥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八个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还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的画家并不止八人,约有十五、六人,“八”并非确数。最早提出“八怪”这一名称的,是扬州当地书画家兼学者汪砚山 ,崇尚正统的汪砚山在《扬州画苑录》中如此评价这派绘画:“另出偏师,怪以八名,画非一体。似苏(秦)张(仪)之捭阖,偭徐(熙)黄(荃)之遗规。率汰三笔五笔,覆酱嫌粗;胡诌五言七言,打油自喜。非无异趣,适赴歧途。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乎百里。”“扬州八怪”在艺术创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怪”,在当时画坛正统派的眼里,无非是他们背离了传统观念所谓的“正宗”、“正派”,不师古人,不遵古法,大有离经叛道之嫌,故称他们为“怪”,有的甚至称他们为“狂怪”。究其实质,他们主张有不受古人“六法三品”的约束,要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扩展个人的广阔而自由的天地,这实际是向传统绘画艺术的挑战。实践证明,“扬州八怪”画派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实践,承前启后,一扫当时画坛的沉寂,开创了新一代的画风,确实在多方面超越了前人,在清代画史上留下了永久闪光的一页。但是为何用“八” 来代指全部清代中叶出现的体现扬州地域特点的诗坛画界的整个文人群体,而不是用“六”或“十五”?对此,各家学者存在多种看法。最早突破“扬州八怪”为八家之说的为陈衡恪《中国绘画史》(1922年版),他取李玉之说的八人加上闵贞而为九人。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26年版)亦从此说。俞剑华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中写道: “愚以为是诸人者均曾树帜于维扬之画坛,当时虽有八怪之名,而其实人数不止八人,并无固定之人名,后人遂不免稍有出入。今列其同者于前而列其异者于后。以其人均为当时之名家,而其画亦足以当怪之名而无愧也。”俞氏列举郑昶、秦仲文、陈衡恪着作中所说“八怪之名不甚一律”的状况,采取了并存说,即“八怪”为金农、罗聘、郑燮、李鱓、汪士慎、李方膺、高翔、高凤翰、黄慎、闵贞十家。《扬州八怪研究资料丛书》依据并存说的精神,合各家所云“八怪”而成为15人,即以上十家加上边寿民、华晶、陈撰、李敬、杨法五家。但“扬州八怪”已成了历史的名词,久已被大家习称,故仍采用之。有人认为“扬州八怪”之“八”字并不是确数而是约数。于广元在其著作《汉语修辞格发展史》的《释八》一篇中说到:“古籍中的‘八’及其

十、百、千、万倍数,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不是实数而是虚数,表示为数之多。”“古人还有一个习惯,常常以‘八’计人,而实际人数往往不是‘八’人,‘八’也是表虚数。”《说文·八部》:“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这是“八”的本义。高名凯在他的《汉语语法论》中根据《说文》从“八”部的字,推断出“八”的本意是“分半”。他认为古代的数目系统里曾经有过十六进制的系统。我国旧制衡量以斤为单位,一斤即十六两。而且根据高名凯的推断,在十六进制的系统中,一斤“分半”为“八”两,正好引申为表示十六的半数之“八”,这是顺理成章的,因此,成语亦有“半斤八两”的说法。“八”是一个中间数,中间数往往可以表示虚数。吕叔湘《语文杂记》“五七”条指出:“从三到七,是比较居中的几个单位数,所以常常在这里边连缀两个数字来表示一个不太大也不太小的概数,而跨过一数说‘三五’或‘五七’,正是增加这个数目的泛概性,是很有用的一种说法。”这就是说,使用中间数两个数字连缀能表示虚数。但不仅仅如此,中间数在单独使用的时候也能表示虚数。这样看来,在十六进制的系统中,正好处于中间位置的“八”完全可以表示虚数。从十进制的数目系统看,“八”能作虚数,表示为数之多,甚是明显。俗语说:“八九不离十”,“八”同“九”差不多,很接近足数“十”,可见其多。又如“八方”表多个方向,“八辈子”表许多代,“八成”表可能性之大,“八达”言通途之多,“八面威风”形容威风极盛等,也是因为这个道理。也有学者认为“扬州八怪”之“八”字不一定是数词,王伯敏《中国绘画史》(1982年版)云:“据扬州八怪的说法,‘八怪’就是奇奇怪怪,与‘八’的数家关系不大。所以‘扬州八怪’,八人也好,九人也好,就是十五人也好,反正是这些‘怪’画家,或称之为‘扬州画派’。”李亚如也持了相同的看法,他在《试论‘扬州八怪画派’的形成》一文中根据扬州方言中“八”与“怪”皆有贬意,将“八怪”解释为丑陋之意。如其所说,“扬州八怪”就可以不必限定八人。其实在扬州方言中,“八”有时不作数词用,而是用作形容词。如形容某人智商低,可以叫做“八折”; 形容时间很晚叫“八更八点”或“八更八卯”;谓人固执叫“八”,谓人愚不可及言作“此人有点八”;还有“八世”形容某事难以实现,“八辈子”形容永远、总归之意,等等。“八”作形容词可以重叠为“八八”,指“糊涂”之意,例如“八八钱”、“八八货”、“八八生意八八做”等。而且“八怪”最初在扬州话里并不是指八个人,而是说一个人不遵守佛家“八戒”(佛家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引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便称这个人为“八怪”,后慢慢演变成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合规范,便称这个人或这种行为为“八怪”。王世华则认为:“八怪”者,“魃怪”也。以“八”代“魃”是写了一个同音别字;或者说得高雅一点,是写了一个通假字。《说文解字·九上鬼部》:魃,旱鬼也。从鬼犮声。《诗·大雅·云汉》中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魃”与“怪”在意义上有关联,都有“鬼怪”之意。从语音上看,魃,蒲拨切,并母末韵,而八,博拔切,帮母黠韵,二者古音不同。但“八”与“魃”在现代扬州方言中却是同音字,所以可以推测“八怪”就是“魃怪”,是一个表联合关系的词语。以上各位学者大多认为“八”代表的是贬义,而笔者认为在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民俗信仰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八”是一个吉祥的数字,是一个包容宇宙万物的数字。最早崇拜“八”的应该是佛教。相传,佛教圣祖释迦牟尼苦修多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打算放弃苦行,此时见到一位牧女,送他乳糜,释迦牟尼食后坐在菩提树下沉息,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从此,佛教界就将“八”视为一个神圣数字。民间的腊祭日也依此逐渐演变为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我国哲学的源头《易经》即以 “八”为其基本框架。《易经》中所说的八卦,是宇宙间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宇宙间共有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易经有言:“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八卦既象征八种自然物,又象征人伦关系、人体器官、动植物、时令和方位,还象征事物的功能属性。可以说八卦的象征意义包罗万象,万事万物都被和合在八卦的卦象之中,条理井然,顺理成章。八卦阳九爻、阴六爻的变化构成一个圆形的变化圈,给人们一个天地八方统一,四季更递变化,人伦关系和谐美满的意象。八卦的变化又具有化生万物的功能,“万本于八”即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在民俗信仰中,“八”字也具有丰富的象征含义,影响到世俗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些象征意义对于世俗百姓更多的是含蓄的、潜意识的影响。人们把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称为“八字”,“看八字”是世俗百姓一生中的重要活动。一个人的命运由他出生的“八字”决定,一个家庭内父母、子女的“八字”是否相合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兴旺与否。合则和,不合则不和是普通老百姓的习惯心理。在世俗生活中,以“八”来称的物名不胜枚举,如皇帝的制宝称为“八宝”,所设的官吏中有“八位”,诏书称为“八诏”;食品中有八珍、八宝饭、野八珍之称;地名中称为“八眼井”、“八蟠岭”、“八仙桥”的则更多;风景中以“八景”命名的也很多,如潇湘八景、吴淞八景、西湖八景等等。在粤语方言中,“八”又与“发”音近,“八”成为兴家发财的吉祥数字。据说“8”在西方人眼中也是个吉祥数字。欧洲人对“8”有种流行的解释:从形状上看,“8”字是由两个“O”组成的,它象征着稳定、友谊、和谐和完备,而横写的“8”字与数学中表示无穷的符号“∞”相似,因此数字“8”又暗示着成功、幸福和满足,两者意义相加,就是“幸福绵绵,无穷无尽”。由此可见,人们称产生于康乾盛世的这些名家为“扬州八怪”并无任何贬义,相反,正是这亲切的扬州方言贴切的表达了人们对这几位名家的喜爱与尊敬。

参考文献:

1、王世华、黄继林.扬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2_

4、于广元.释八.汉语修辞格发展史 [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2_

5、王振世.扬州名胜录[M].江苏古籍出版社 202_

6、王世华.说“魃

(八)怪”.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2_,(9)

7、黄启泰.亦南亦北扬州话——扬州方言述略.档案与建设[J].1999,(3)

8、赵昌智.扬州文化概述.苏州大学学报[J].202_,(1)

9、顾人和.扬州的地域文化精神.城乡建设[J].202_,(12)

10、王伟康.清代鼎盛期扬州经济文化辉煌的缩影——《扬州画舫录》研究书述略.扬州广播大学学报[J].202_,(1)

11、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科学出版社.1957

12、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光绪丁酉年京都兴盛斋刻本

13、李亚如.试论“扬州八怪画派”的形成.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