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悲剧之美
编辑:心如止水 识别码:15-1145181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9 17:03: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悲剧之美

悲剧之美

——以亚里士多德理论为主要依据

美是什么?美是早上的第一抹温暖的阳光,美是春风里摇曳着的青草上悬挂的晶莹露水,美是雨后挂在天上的彩虹„„美是积极的,美是多彩的,美是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东西。悲剧是什么呢?悲剧是愤怒,悲剧是泪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又怎么能称为美?而美又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整体性”。并不是那些我们生活中明亮的、快乐的部分是美,那些忧郁的,难过的东西也是美。美不仅是需要由我们的外在规则来构建它还需要与我们的个人认识相符合。而我们的个人认识里不仅有那些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地感受,同样也会有那些负面的阴暗的东西,由此而言,将“悲剧”隔离在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完全否认悲剧之美是完全不合理的。

一、悲剧何以带来审美感受?

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从审美方面来说悲剧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必然具有“严肃性”、“完整性”和“规模性”,也就是说悲剧从始至终都要由一系列的行为贯穿下来。而这恰好映射着他本人关于“美是整体性”的观点。悲剧动作的运行,先是充满期望,而且过于信赖这种期望,然后走向错误,一切希望终成泡影,逐渐有所认识终而至于完全失败。这个悲剧的整体运作有着美所应该具有的客观上的规范,并使得我们的个人认识随着这个整体而变化,从而诱发出我们的情感波动,引发出我们的审美感受。

二、各种悲剧类型所带来的审美感受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等四种类型。由于如此划分的抽象性略高,故在本文章中我将从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三个方面来说明其所带来的审美感受。

(一)、命运悲剧

所谓命运悲剧主要是指在神秘力量左右现实人生情况下所产生冲突所造成的悲剧。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为例,著名的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出人意料地娶到了十分漂亮、知书达理的米行老板千金陈家珍,却在婚后赌掉了徐家的全部家产;以为练出钢铁来就可以天天在大锅里吃到红烧肉,却很快就面临大饥荒;当他把一家的希望都寄托在跑步跑出名次的儿子有庆的身上时,有庆却死于一场意外„„命运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以一种喜剧的荒诞捉弄了福贵,给予他希望,却马上带给他新的一轮绝望,以他为中心小说创设了把一个又一个美丽人生撕碎践踏的人生大悲剧。对于读者而言,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会自动的代入到小说所设定的情境之中,进而因为福贵身上发生的一些带有希望色彩的事情而感到开心,同时也一步步看着福贵在这种期望中,一步步绝望,彻底失去生活的意义。我们的整个审美感觉都随着这个整体性的悲剧运作而变化,最终由剧中人物悲惨的一生而对当时背景下农民的生活有了整体的感悟,虽然具体的审美感悟会因人而异,但是我们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也的确是获得了悲剧带来的“审美快感”。

由“命运”这种不可物化的东西所引领出来的悲剧不仅会使我们有因为主人公悲惨经历而伤心等负面的审美感受,也会使我们有更加珍惜自己生活,努力改变命运的积极力量。

(二)性格悲剧

性格悲剧即因性格内在冲突所引起的悲剧,特指莎士比亚创作的一种悲剧。多写某贵人陷一困境,后其性格某弱点或偏见被揭示,此为悲剧基本契机。悲剧主人公行动关系本人和整个民族命运,处尖锐斗争中心,有巨大道德勇气,体现文艺复兴巨人性格及诗人理想。结局一般彻底毁灭。性格悲剧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在面对父亲被毒杀、母亲被仇人霸占、王权被盗取、国家被侵占的家仇国恨时有着强烈的复仇愿望,并且付之于行动,在复仇过程中他的性格特征不断被展现。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又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性格是什么样子,也就决定了命运是什么模样,这是真理。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最终的悲剧命运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着他,复仇充斥了他的生命。这就是悲剧,其根源在于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这就是性格的悲剧。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导致了一个人生的悲剧。哈姆雷特的悲剧性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通过我们对其悲悯、义愤,引发我们情感上的波动进而产生悲剧美的审美体验。

(三)、社会悲剧

社会悲剧是因社会不平等,不合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冲突造成的人生悲剧。说起社会悲剧,不得不提到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笔下的祥林嫂为例。“祥林嫂”勤劳、朴实、坚强、善良、充满了活力,但她逃不出当时那个时代的思想局限性,她不是知识分子,也没有很高的学识,只是一个旧中国农民的普通形象: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而造成这种悲剧的的原因就是①“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些社会宗法制度;②封建社会礼教(孔孟之道);这两个因素是造成“她”思想局限性的原因,也是造成“她”悲惨命运的原因。对于社会悲剧这一类型,我们的审美感受不止停留在对于某个人物的怜悯上,而更多地停留在对于整个社会背景的思考与反思上,这种审美体验使得我们更加全面的贯彻“美的整体性”概念。

三、悲剧美特点

悲剧美,就是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也就是悲剧的崇高感。人们在欣赏悲剧时伤心流泪,是因为在悲剧中,美受到摧残,更显示其光辉品质。悲剧会使人悲痛,但革命的悲剧是人从悲苦中产生一中力量,使人们从先进人物的苦难和毁灭中认识到真理,鼓舞人们战斗,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激发人们从事伟大实践斗争的决心和信念,使人获得崇高体验,心灵的得到净化和陶冶。

综合以上三种悲剧类型下人们产生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总结出悲剧美的如下特点:(1)悲剧人物一般来说是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正面人物,亦即是好人;(2)悲剧人物的苦难或灭亡必须是社会矛盾冲突或生产斗争或由于人性的某些弱点引起的;(3)悲剧必须能使人奋发向上,提高精神境界,产生美的愉悦,即化悲痛为力量。

悲剧所具有的特殊审美功能。它对陶冶人的情操,升华精神境界;对鼓舞人们的斗志,增强人们为美好生活而斗争得勇气和信心;对提高人们对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坚定地追求真、善、美均有特殊的作用。

四、体验悲剧美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悲剧必须具备六个成分,即:情节、性格、措辞、才智、情景、歌曲,而其中情节为最重要的一环。由此对于我们而言,若想更好的体验悲剧之美,便可从这六个方面入手。以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戏剧的主要情节:官家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与贫苦儿梁山伯为同学,二人情义相投,相交甚笃,后祝被梁认出女儿身,两人遂私定终生,但这一愿望遭到祝家的激烈反对,并为祝英台另外安排了婚事,祝誓死不从,最后两人唯有以死相殉,化蝶双双飞去。继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再结合电影的台词、配乐等多方面从整体上感受作品。从而使自己对于此悲剧故事有更深刻的审美体验,不仅停留在对于二人凄美爱情故事的伤感,更可以升华到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一个整体性的感悟。总而言之,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悲剧所展示的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冲突构成了悲剧的美学艺术。悲情、悲态、悲剧以及悲剧性是悲剧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外化。悲剧所构筑的艺术范畴使得悲剧在崇高中走向死亡,也在崇高中选择新生。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我们要认可悲剧对于美学研究的价值,同时更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美学感知能力,使得悲剧这一艺术形态可以更丰富的发展下去。

第二篇:悲剧美教案

教学内容:悲剧美

教学目的:1.能认真聆听本课音乐作品,感受和体验悲剧音乐的意境和美感。2.从歌曲中回看历史,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歌曲《松花江上》的悲剧性内容及表现这一内容的音乐语言进行分析。.2.难点:理解悲剧美的深层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孟姜女哭长城》学生边思考边感受: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

(凄惨、悲凉、痛苦)

提问:这个作品该属音乐美的哪种范畴?

(悲剧美)

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对,是悲剧美,这悲凉、凄惨、悲愤的情感也正是悲剧美音乐作品的特点。音乐的悲剧美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二、作品欣赏

1.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

思考:你是否能联想起造成悲剧的历史事变? 学生思考回答: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怎样的悲剧呢?歌曲作品《松花江上》就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幕。2.感受

(1)播放《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

提问:你认为歌曲的哪一部分最具有悲剧美,最能引起你内心共鸣?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A.《松花江上》背景简介: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生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华战争序幕,张寒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恨写出了悲剧歌曲《松花江上》,以此为形式记载了这一些悲惨的历史,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打油诗:“江山宝藏躬相送,血淌尸横填松江。”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悲惨啊!B.曲式结构分析:三段体式(这首歌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对故乡和亲人无比的怀念之情。

第二段:对日本帝国主义罪行深痛控诉,对悲惨景象伤痛万分。第三段:呼天喊地的哭喊声把情节推向高潮。爹娘啊...欣赏作品二 《周总理,你在哪里》

首先我先给同学听一首歌《你是这样的人》。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为谁而写的么?(周恩来总理)同学仔细看看的他的歌词,戴玉强把这首歌诠释的很好。现在我们来欣赏悲剧美作品《周总理,你在哪里》 这是诗人柯岩的长诗《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写于1977年,作曲家施光南谱曲后由李光羲老师在1979年传唱中国,其中在法国也赢得一致赞扬。

提问:①本诗感情基调(深情的呼唤,急切的寻找,无尽的怀念)

②到哪些地方寻找了总理?(板书:高山 大地 森林 大海 广场)

总理的六无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无怨。六是去不留言。

说到总理我希望大家也不要忘了我们的朱镕基总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朱镕基总理说过:我是一个孤儿,从小无父无母,我不怕得罪人。我准备了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自己。

欣赏作品三 《罗密欧与朱丽叶》

大家有看过这个舞剧么?莎士比亚经典悲剧名著。

故事说的是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两大家族,互相仇视。一对仇视家族中的一男一女戏剧性的相识 相恋后来遭遇很多打击的考验,但并没有破坏他们牢固的感情,但最后因为误会双双殉情,双方家族摒弃仇恨,讴ou歌了人类伟大的爱情以及诠释了世俗的残酷。

现在请大家欣赏《罗密欧与朱丽叶》02:02:00

01;04;00 视频讲述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先服假毒,醒来发现罗密欧自尽,也相继自尽 歌词翻译如下:朱丽叶之死。

为何要在这里?你已不在的世界待到老。我是否有选择的能力,当我给你的爱死去,不要试图理解我们,不再找寻自我,将你留下的爱烧成灰烬,但留藏在你冰冷的身旁。我为爱而死 我为爱而死

罗密欧 罗密欧 没有你生命只是个代名词 罗密欧 我是如此爱你

为了夜晚的来临 在我的口中没有你的味道 罗密欧 罗密欧 我来了高高的在天上等我 罗密欧 为了明日的来临

在我的唇上没有你的味道 也许你很难过

我为你感到如此怨恨,我把与你的恨放在一起,然后让我和你一起远离。我为爱而死 我为爱而死!欣赏歌曲《黄河怨》

提问:这首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凄惨、哭诉、悲痛。)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曾巨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总结:鲁迅曾说过:“悲剧美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而音乐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光彩的一部分,它能使人们获得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强烈的震撼。悲剧美不是叫人悲观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使人奋发向上、斗志昂扬,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使人们在悲痛之中由情感上的巨大震撼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得到审美愉悦,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崇高之感。

第三篇:说 课 稿《悲剧美》

说 课 稿——音乐的悲剧美

一、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在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创造和表现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同时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淡化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注重艺术实践,设定适当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等,发展学生想象力,进行音乐实践创造。

二、教学内容:

《音乐的悲剧美》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从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六个基本范畴中体验音乐的美。在前面我们已经体验了音乐的优美、壮美、崇高美和欢乐美,为本节课体验、分析音乐的悲剧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选材上,由于学生对国外的作品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基础,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所以选取了近代中国声乐作品《松花江上》,作品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容,学生在情绪上容易产生共鸣。

三、教学对象:

高中生他们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教学过程可将视听、演唱结合,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在情境中感受作品的音乐美。

四、教学目标:

1.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认真聆听歌曲《松花江上》,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从而获得音乐悲剧美的体验。

2.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悲剧美的音乐语言。3.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片段,以及进行简单的创作。

五、教学重点:

主要是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音乐语言的特点, 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悲剧美。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电脑平台 钢琴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营造适当的课堂氛围,我采用了课前播放音乐的方法,播放了华彦钧的《二泉映月》。这样的设计意图是:

希望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更有易于学生对音乐悲剧美的最初体验。

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两幅体现悲剧美的绘画作品。第一幅是油画《南京大屠杀》

这整幅油画由 “屠”、“生”、“佛”三联组成,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整座尸山的背景是奔流滚滚的长江。油画左侧一联为“屠”: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其中一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中间一联为“生”:在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为“佛”:一位佛门弟子正拖起一位惨死老人的身躯,画家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含义。整幅油画震撼人心,一种悲悯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导入到同样是表现抗战时期东北人民悲惨生活的绘画作品《流民图》。

通过一个设问:音乐——作为一种流动性的艺术又是如何让我们从听觉上获得悲剧美的体验的呢?

——导入课题: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这两幅绘画作品,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悲剧美,因为从视觉上获得的情感体验要比听觉上获得情感体验来的更快、更直接,从而为后面的教学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接下来的过程呢,就是欣赏声乐作品《松花江上》。首先是播放歌曲,让学生有个完整的体验。接着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简单地讲讲9·18日军突袭东北、沈阳,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三省的人民流亡关外,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的悲苦怨愤之情。以及作者张寒晖谱写作品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介绍,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了解,使学生从创作背景中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就让学生探讨:

这首歌曲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音乐语言来表现内容的? 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在整体把握了音乐作品之后,就进行下一环节: 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及音乐表现。

这里主要是从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基本层次去分析,而每一个层次,都分别从歌词内容和音乐要素方面进行体验。

比如说第一层次:怀故。

学生通过朗读歌词,可以体会到作品采用了描写家乡的美丽富饶方法来诉说,再加一声“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悲凄之情不堪忍受!

而音乐要素方面,可以听出是由两个基本重复的长乐句构成,教师再将节奏列出,×·×

× -∣ × ×·× ×·× ∣× ×-∣

让学生明白作品通过从容而深沉的音乐特点,描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再让学生哼唱级进下行的旋律,体会出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悲痛心情。

那么第二层次、第三层次,都可以让学生朗读歌词,分析旋律、节奏等特点,教师再加以归纳和补充。

如第二层,旋律在小调上展开,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带有呼号、哀伤的色彩;内在而压抑及悲愤交加的音调,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而第三层,是歌曲的高潮,让学生反复吟唱:“爹娘啊,爹娘啊”,体会这种向亲人声声呼唤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并在全曲的最高音处形成爆发性的高潮。最后力度逐渐减弱,在较长的连续下行中将声泪俱下的悲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通过歌词内容的解读,音乐要素的分析,使学生达到情感的积淀,为下一步演唱作品奠定感情基础。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演唱作品呢?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然后学生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有感情地演唱三个片段。

设计意图:因为音乐的语言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体会得更深,让学生将情感体验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动情的演唱进一步切身体验音乐的悲剧美。

接下来的环节,是拓展表演。

教师在举例其他的悲剧作品。如:戏曲《窦娥冤》、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器乐曲《江河水》、《葬礼进行曲》等等之后,让学生分两组,登台展示课前准备的作品。1组:

小组演唱:歌曲《小白菜》

2组:

配乐朗诵: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

设计意图是:通过表演,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情绪,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

最后是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要点:悲剧美的音乐表现和内涵。教师最后做结束语。

九、教学反思:

本方案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第四篇:《雪国》生之悲剧与美之徒劳

《雪国》

——生之悲剧与美之徒劳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长长的隧道引导人们在黑暗中通向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川端康成为我们营造的雪国就这样在一个长久的期待之后蓦然出现在眼前,突兀而静默。生长在东京,研究西方舞蹈,但又坐食祖产、无所事事的岛村,却是第二次来到这个地方,来谋面那个他用食指来记忆的姑娘——驹子。而他在火车上看到的叶子,和驹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从车窗中观察叶子的神情举止,车窗后转移变幻的实景和镜面映现的虚像让岛村如梦如幻,虚与实的转换似乎映照着雪国与现实之间的虚实对比。人渴望活在虚境当中,但终究不得不回到现实,这亦可谓是一种生存的悲剧与徒劳的挣扎。

在雪国中,驹子无疑是最美的,她有雪一般干净白皙的身体和火一般热情淳厚的性情,娇艳动人,热爱生活。岛村第一次见到她时,她还是一名旅馆的女侍,而等他再次来的时候,她却已经因生活所迫成了一名五等艺妓了,但对岛村的爱慕仍旧一如既往的浓烈与炽焰。纵然她明知道岛村不会回馈给她同样的爱恋。她未必不是骄傲自矜的,也未必不是心比天高的,从文中的一些细节不难看出她也曾有过优渥的处境和生活:直桐木的柜子,华美精致的针线盒,弹得极好的三弦琴,还有岛村言语间“城市的败北者”的暗示。但她仍旧在为自己生活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而经营。这在岛村看来,便化为了唇角边反复咀嚼的徒劳二字。她沦为艺妓为病重的行男治病是徒劳,她记得很多本日记和读书笔记是徒劳,甚至连她对岛村的爱也是徒劳,这些对她而言都是无法抵达的彼岸,她却以自己的淳朴和爱来孜孜不倦的持之以恒。这样看来,这种徒劳也是美的,因驹子的灵与爱而美,生存的苦难轮回和挣扎无望在雪国独特的背景下被驹子演绎成为了一种凄美的存在。

雪国另外一个清冽明净的姑娘叶子,在行文当中没有明显的情节表述,而着重对她的体态,性情和声音的描写。她不主导情节,但却如影随形地一直存在。岛村对她感到好奇,驹子却不愿意过多的谈及她。驹子的境况随着岛村的三次探望每次都有不同的改变,而叶子却始终如旧,她无疑是潜在着的另外一个驹子,她的声音甘美纯静,性情也内隐冷冽,她代替驹子照顾行男,为行男上坟,代替驹子向岛村说出她不敢说的话,她比驹子更明白生存的徒劳与绝望,也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之前的她一直如行云流水般的存在,而最后在火中,却聚焦了一切视线,化作火焰中一只惊鸿,将徒劳的凄美衍化成为绝美的终结。驹子是火,明亮恣意,在雪的映照下顽强的生存着,而叶子是雪,冷冽严谨,在火中被融化。叶子的离去,也代表了从前的驹子不可逆转的消逝。

岛村的存在,更像是一个超脱于文本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一直都那么超脱与冷静。这种冷静在面对驹子的爱情时甚至有些无情。他似乎看破红尘,心如止水,看透世间一切繁华凋敝,富贵草芥的存在与奔波不过是悲剧无望的人生当中的一种徒劳。但这种看破并不一定是好的,因为看破,所以痛苦,所以逃避。他看到了驹子和叶子的徒劳,而这种徒劳成为了他心底不断割扯的隐痛和同情,他也看到了自己的徒劳,只能观望,却无法救赎任何一个人。所以驹子的爱成为了他无法承受的负担,在一场大火过后,他决定要逃避这里,回到城市,独留下已经完全结束的驹子和已经完全结束的叶子,和仍旧是白雪覆盖的凄美如幻的雪国。

《雪国》起笔于1935年,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国侵华战争的阴云密布时期。川端康成把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了远离东京的亦真亦幻的雪国和悠闲避世的温泉旅馆,在平缓哀伤的叙述中也铺陈展现了一副日本北国风光的风情画,体现着日本特有的文化现象。“雪”正代表了川端康成寒冷、干净而冷艳的内心世界与寄托。他在文中描写了女性的纯洁的美,并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同时,《雪国》也包含了川端先生对这个转变中的工业日本的独特思考和认识。将自己在生存之多艰中极力跋涉的探索溶注到

了这个愈哀愈美,亦真亦幻的异域情境中,引发了人们不断的遐想。

第五篇:《音乐的悲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

耒阳市第二中学 林飞龙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歌曲《松花江上》和乐曲《一个华沙幸存者》,体验、分析作品表达的情感,感受其音乐的悲剧美,激发痛恨法西斯的情感。

2.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的片段,体验、表现作品的悲剧美。3.积极参与讨论,能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相关艺术形式,对具有悲剧美作品的音乐表现手法和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

教学重难点

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悲剧美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二胡与乐队演奏的《江河水》片段,观看音乐、舞蹈作品《悲怆》片段,提问:同学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

《江河水》的音乐如泣如诉,十分悲恸,此曲体现了一种悲剧的美。

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编的舞蹈《悲怆》,表现人生的哀伤、绝望、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2.导入本课主题——音乐的悲剧美。在人类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斗争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与奋斗牺牲,人民大众饱受压迫和痛苦,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经受磨难、献身捐躯,这一切都是悲剧美音乐作品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二)欣赏《松花江上》

1.创设情境

(1)提问: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最大的灾难是什么?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提问: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你联想到什么悲剧? 1

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等悲剧。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南京,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的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南京沦为人间的地狱。

(3)你了解哪些反映日寇侵华悲剧的歌曲呢?能为大家唱几句吗?

有《黄水谣》、《黄河怨》、《嘉陵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今天我们欣赏《松花江上》。

2.简介《松花江上》创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1936年,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着眼泪写出了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歌曲《松花江上》。

3.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松花江上》片段边看边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它是通过何种音乐语言来表现的? 4.讨论分析歌曲的内容、音乐特点及历史作用

(1)歌曲分析:(分析时由老师或个别同学演唱相关片段)

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苦、国难之痛的民族悲歌。歌曲为3/4拍,属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第一段旋律以反复咏唱的方式,描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又以级进下行的旋律,表现了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悲痛心情。

第二段旋律在小调上展开,带有呼号、哀伤的色彩;内在而压抑及悲愤交加的音调,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

尾声“爹娘啊„„”向亲人声声呼唤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把北方‘娘们’哭丈夫、哭儿子的哭声演变成该歌曲的曲调了。”)形成爆发性的高潮,表现了收复失地的强烈期待,把感情推向了最高潮。

(2)歌曲的历史作用:歌曲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欷欺。歌曲的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

“西安事变”前夕,在东北军的一次会议上,为鼓舞士气,周恩来建议大家唱支歌,在他指挥下,会场里响起了《松花江上》悲壮的歌声,将士们都哭了,眼泪使胸中的抗日烈火燃得更旺。“西安事变”爆发后,西安城里到处可以听到 2 《松花江上》的歌声。由于它唱出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心声,所以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

5.演唱、感受

全体同学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三)欣赏《一个华沙幸存者》

1.导人: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令人发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法西斯的滔天罪行同样罄竹难书,纳粹在各地建立了许多集中营,杀害了约五百万波兰人和近六百万犹太人,这是20世纪人类最大的悲剧。

(1)投影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提问画名和内容。、(《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为抗议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而创作的巨幅油画,作者采用寓意、象征等手法揭露法西斯的残暴,表现国家对灭绝人性的暴行的强烈愤慨以及对死难同胞的深切同情。)

(2)观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片段。

美国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描写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军入侵波兰,德籍高人辛德勒设法雇佣了大量犹太人,使他们幸免于难。影片片段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法西斯的暴行,其音乐也极富悲剧色彩。

(3)美术、电影是这样表现法西斯暴行的,那音乐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你了解哪些有关作品呢? 2.简介《一个华沙幸存者》的创作背景

奥籍犹太作曲家勋伯格根据这一题材,用现代技法写出了一部震惊世界的音乐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

身为犹太人的勋伯格始终关注着犹太同胞的遭遇。1947年夏天,勋伯格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战争期间纳粹迫害犹太难民的报道。其中描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当纳粹士兵强行集合起犹太人,欲将他们送进毒气死刑室的时候,面对死亡的犹人突然齐声唱起了古老的犹太宗教歌曲《听吧,以色列人》。这歌声激起了难民们作为人的自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他们永生的信念。73岁高龄的勋伯格读完报道激动不已。就在那几天里,他又会见了一位从华沙犹太区侥幸逃生的犹太难民,亲耳听到该难民讲述他们苦难的非人的生活经历。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促使勋伯格拿起笔来,在12天里一气呵成写完了包括全部歌词和 音乐的杰作《一个华沙幸存者》。1948年,这部作品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布盖格尔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使指挥家和演奏家们不得不将长达8分钟的全曲又重演了一遍。此后,这部作品无论在世界何地演出,几乎都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该作品以一个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亲身经历,揭露了德国纳粹法西斯用枪托驱赶、殴打、辱骂犹太人的男女老幼,逼迫他们走向屠场,并要他们大声报数的令人发指的残暴罪行。

3.聆听三个音东片段,对比其不同的音乐、语言和语气

(1)幸存者叙述事件发生当天的经过,用英语。

(2)纳粹军官的喊叫,用的是德语。

(3)犹太人走向死亡时演唱的众赞歌,用希伯来语。

4.聆听全曲(同步投影朗诵词和歌词)

边听边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情景?采用何种表现手法?你听了有何感受? 5.讨论、分析(分析时可再次聆听典型音乐片段)(1)音乐表现:采用朗诵、合唱、乐队综合表现的形式,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乐曲开始处小号以尖锐、恐怖的音调描绘出已成废墟的犹太人居住区冰冷、慌乱的景象。之后,乐队演奏的激动不安的音乐衬托着朗诵者的声调,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乐队以打击乐器中的军鼓、大鼓、木琴和镲来强调纳粹军官的野蛮嚎叫;音乐中出现由加弱音器的圆号引出的一个短小的犹太歌曲音调,突然爆发出面对死亡的犹太人的同声高唱,乐曲进入戏剧性的高潮,乐队的合奏、尖锐强烈的音响和感人至深的音乐语言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该作品采用十二音作曲技法并通过乐器、人声的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力度,来表现悲剧美。

(2)作品的意义:作品深刻揭露了希特勒残酷迫害犹太人的罪行,激起了全世界人民对法西斯的仇恨。

(四)讨论、小结

世纪的今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悲剧美的音乐作品有何特点?有何作用?21天我们聆听《松花江上》和《一个华沙幸存者》有何现实意义? 4

悲剧音乐作品通过沉缓、滞重的节奏;如泣如诉、婉转低回,或暗淡、深沉,或刚烈、悲愤的旋律;爆发式的力度变换及音乐色彩的变化来表现难以名状的悲剧性的美。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以其强烈的效果与表现力,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慷慨激昂的音乐感受中,获得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强烈的心灵震撼,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今天我们聆听《松花江上》和《一个华沙幸存者》,不仅体验到悲剧的美,还提醒我们不忘国耻、警钟长鸣,我们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期盼世界永远和平。

课后反思:

70年,开始时有的班的同学们对此 1.《松花江上》这首歌创作距今已有歌不感兴趣,甚至还有人欣赏时嘻嘻哈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先用《江河水》和《悲怆》的音乐,导入到悲衰的气氛之中,再观看“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联系历史课所学的相关知识,把学生带回到历史的悲剧之中,激起同学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这时再来欣赏、演唱、分析《松花江上》,同学们都十分投入、十分动情。

2.《一个华沙幸存者》是一首采用现代技法写成的器乐作品,同学们听不懂朗诵词,对其音乐表现手法也不熟悉,较难理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该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比较直观的美术、电影作品导人——了解德国法西斯残杀犹太人的滔天罪行。

(2)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意图——揭露法西斯的罪恶。

(3)先聆听三个音乐片段——了解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人声,不同的语气,初步感受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

(4)聆听乐曲时同步投影全部朗诵词和歌词(设置幻灯片时要计算好时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5)讨论、分析时,再次聆听典型的音乐片段,有利于深入分析作品,了解、感受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

3.这堂课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师生共同感受到:优秀的悲剧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能打动人们的心灵,使我们在痛苦悲哀或慷慨悲壮的感受中得到激励和启示。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音乐了解了日、德法西斯的滔天罪行,体验了音乐的悲壮美,而且还意识到要不忘国耻、警钟长鸣,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4.音乐教师深入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启发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对提高音乐鉴赏的水平大有帮助。进行本课教学前,我翻阅了高一的《历史》和高二的《世界近现代史》,听了历史老师上的“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课,对我有很大启发。

悲剧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