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5篇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15-1098786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0 18:01: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一班

学号:20100121 姓名:张安琪 上课时间:周一、周四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通过六周的国际商务礼仪学习,我了解到在国际商务礼仪文化存在着差异是不争之事实,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有目共睹。因此,对国际商务礼仪文化的比较研究其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差异的根本原因,这样才有利于人们自觉地以平等宽容的气度和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去直面差异、从容应对。

国际商务礼仪文化是人类为社会生存和发展在设计、生产、经营和消费商品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国际商务礼仪文化是人类社会商务实践的产物,脱离了具体的商务运作环境,其文化功能就无从谈起。人类的文化传统、生存的文化环境、文化模式等,都会对国际商务礼仪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要达到有效交际的目标,就必须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了解国际商务礼仪,去了解跨国商务礼仪的差异。概括来讲,造成商务礼仪差异主要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饮食观以及语言习惯等。本文将基于中西文化层面的差异分析国际商务礼仪的差异,希望对跨国商务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

一、价值观差异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人生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社会价值之中,总是把个人或者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否定个体的自我主体性,人生意义常常与“忘我”或者“牺牲”相联系。它追求的是这一种群体和谐的、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可以弘扬个性,但不能将自我置于国家、集体之上;西方则不然,其主张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是社会的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主观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实行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有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有自己生活上的隐私。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它是决定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根本因素。

二、时间观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人们推崇一种环形的时间观念。因此,中国人利用时间比较随意,比较灵活;西方人奉行的则是线形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因此,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强烈,做任何事都有严格的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紧张”的时间观念。这种差异表现在国际商务礼仪中,主要导致例如以下两个方面的中西差别:首先,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候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预约时间,而西方人则注重预约,且严格按照预约时间安排活动。其次,在商务谈判中,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且在谈判中不喜欢停下或者保持沉默,而是习惯于速战速决。然而,中国人则喜好感情投资,喜欢宴请或者送礼物,在交杯换盏中达成一致,商务活动进程一般比较缓慢。

三、饮食观差异

在中国,饮食已经上升到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民以食为天”是其最好的表达。中国的菜肴讲究“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追求美味,而忽略营养均衡;西方人饮食追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菜肴的“色、香、味”是次等要求。他们喜欢清淡少油、原料新鲜的食物,只是将饮食当做一种摄取营养的手段,吃得比较简单,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与客人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然而,西方的宴会则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西方则以“右”为贵,“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是人们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宴席中,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此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语言习惯差异

在中国,谦虚被奉行为一种美德。所以,在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常以“哪里”、“不好”、“不行”、“还不够”等来回应。这不符合西方传统,尤其是美国。西方人会对别人夸奖做积极的回应,常说“Thank you”。另外,中国人讲究贬己尊人,把自己的家叫“寒舍”,自己的作品叫“拙作”,称对方为“您”,对方的意见为“高见”、“宝贵意见”。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词则非常少见,在英语环境里,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等敬谦语。所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国人的谦虚与贬己常常让西方人感到不礼貌。

行为语言差异也是语言习惯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手势语、身势语、目光语、体距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往往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比如,商务礼仪中最常见的非语言习惯首推握手。在西方国家,两人握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

总之,从上述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商务人士要想成功地进行国际商务交往,就必须文化层面理解和认识国际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二篇:国际并购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国际并购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论文综述:

随着世界市场的日益开放和持续的服务全球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日趋复杂,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是历史必然,但是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众所周知,绝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并购后的整合是失败的,这其中的原因被众多学者定位为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差异真的是国际并购失败的罪魁祸首么?文化差异在企业国际化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将根据一些失败案例以及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特点、国际化企业所需管理观念等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字:

国际并购、民族文化、文化差异风险、企业管理

正文:

开篇案例:

“202_年,当华立集团进军美国,收购了飞利浦在美国CDMA研发中心的时候,华立集团第一次直接面临了美国文化的冲击。

当时最大的挑战其实在于收购后双方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正是这一点前些年把一些雄心勃勃在美国收购研发机构的中国企业最终打下马来。在华立集团收购的研发中心里,由一名美国员工Dannis负责CDMA核心技术的研发,汪力成为了表示对其工作的重视,按中国人的习惯,每隔两天就给他发一封电子邮件,询问工作进展。然而没过10天,该员工就向汪力成提交了辞职报告。该员工说:“你每隔两天就发邮件给我,这说明你对我不信任;如果信任我,我会按时完成任务;如有问题,我自然会向你报告。”

经过再三解释,汪力成终于与这位员工消除了误解。此后,双方调整了沟通方式,汪力成不再发邮件,这位员工定期向汪力成做汇报。

经过这件事,汪力成明白了,购并海外公司后,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整合双方的文化冲突。”

相对国际并购整合失败,这是一个很小的案例,但是他却提醒了我们文化差异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由于文化背景、地域差别和各国所面临的不同历史环境,这种差异普遍存在在全球化的企业中,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中国的企业有没有能力来管理好这样一种跨地区、跨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员工的团队和企业,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种挑战了。

在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注重经验与直觉思维方式,并且习惯于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来抵消效率目标,人们总是习惯于生活在先代的伦理道德规范所规定的状态之中,保持社 会的秩序和稳定。这种对于整体价值的适应性认同,大大消解掉了个体追求自我实现的创造 性,形成了依赖性的人格。虽然近几年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科学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在国内采用人本管理方式的等的企业也层出不穷,但是这些原为西方所有的管理方式来到中国后也就本土化了(当然,若是不能本土化,那他在中国也是没有发展前景的),被本土化了的管理方式可能更适合中国,却不一定能适应国际化企业的管理,更何况中国传统待人处事的方式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些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撞,确实如汪力成所说,成为并购海外公司不小的挑战。

一个企业跨出国门要实现商业目标必须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有数据显示,近70%的并购失败案例是因为文化整合不到位。早在1993年,首钢就曾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一座秘鲁铁矿,希望能改造后为首钢提供原料保障,但事与愿违,最终铁矿升级改造滞后,事故频发,而且与当地员工紧张关系升级。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后,其最大的挑战也来自文化差异。联想与IBM都有各自强势的企业文化,中间还夹杂着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联想严格而强调执行力,IBM注重个人,员工授权比较大;联想注重“速度”;IBM讲究程序„„虽然联想PC业务增长迅速,但考验并没有结束。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组织成员为了提高自己群体的相对地位,一般都偏爱自己群体内的成员,而对群体外的成员持否定态度。当感觉到有外部威胁(比如说有人要接管自己的公司)的时候,群体内就会存在一些偏爱或者“我们对他们”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被收购的目标公司组织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就会增加,接管的尝试就有可能被拒绝,另一方面,收购公司的经理们有可能有一种优越感,他们认为被收购公司的员工是他们的下级。在跨国收购中,如果沿用旧文化,仇

外、敌对、怨恨和厌恶的感觉会更加严重。由于文化差异很容易被归因于目标,内部政治和权力斗争也可能被看成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甚至在不是的情况下也会被这么认为。

首钢在秘鲁引起的矛盾几乎可以用此来解释:

首钢用3.11亿美元收购了秘鲁国有钢铁矿冶企业——秘鲁铁矿公司,这是中国钢铁行业在南美最大的一笔投资,但批评家们说这不是一个好榜样。在近14年的经营中,首钢方面曾经因为一再违反环境标准、忽视劳动权利以及违约而受到秘鲁地方、中央政府、NGO和公司内工会的批评。

首钢曾经因为违反环境法规而四次受罚。据当地活动家称,其中最严重的是首钢向附近的圣尼古拉斯湾排放废水,这里坐落着秘鲁最大的深水港。202_年3月,伊卡地方政府宣布在圣胡安〃德〃马克纳实行“环境紧急状态”,这个具有很大象征意味的措施是对首钢的行为表示的抗议。

席尔瓦说,首钢对环境的关注可以从它与工人以及当地社区的关系中反映出来,双方的联系非常少。他形容“首钢就是一块与当地社会、自然环境都没有任何关系的飞地。”

由于首钢的这些做法,公司内拥有720名成员的工会以及合同工人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发起了几次罢工。仅今年就已经发生了四次,每次都使得公司不得不停产,但由于首钢产品储备充足,并没有很深伤及公司的底线。尽管首钢做了一些让步,但工人的工资在秘鲁的采矿部门还是最低的。工会在6月为期8天的罢工给公司造成了400万美元的损失。

双方的矛盾冲突一再加剧,虽然该公司仍然处在盈利阶段,但首钢作为化工业,首先就是污染很重的产业,在北京也因为污染严重外迁,在秘鲁一再违反环境标准受到了四次以上的罚款,因忽视劳动权利受到地方政府及工人的批评反对,是因此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却是首钢不容忽视的难题。

有一个并购七七定律是这样说的: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这个词语太过广泛,而对于中国的很多企业来讲,企业文化里都包含着专制与绝对服从的概念。作为民族企业的代表,联想的文化中,更是明显。

“联想收购IBM PC,一同连渠道、网络以及附属部门的1万人都买了进去。IBM PC在中国的员工也不过200人左右,其余的近1万人都是来自全球几十个国籍,有的IBM人甚至之前都不曾听说过中国联想这个名字。但现在却归属于这个区区不名者,再如何安抚,也着实觉得委屈。

联想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中国人的专制和霸道来了。听听联想人怎么对IBM的PC员工说的:抱歉得很,要么到新联想工作,要么请你离开。

联想谈及对IBM PC员工的安抚,言必称薪酬待遇的稳定政策。显然联想把薪酬看成了锁住IBM PC员工的关键措施,这一点很危险。不是说薪酬不重要,但是对于IBM的人来说,文化的吸引力更甚于薪酬。当然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联想文化之中,物质利益更多于精神利益。

诸多产业人士均认为,到目前为止,联想没有一位高层站出来系统、全面并且承诺性地说过,联想会如何保障IBM员工的利益,会如何留住人才,目前所有对外的宣称都或是过于宏观,或是过于抽象,流于轻描淡写。这无非就两种可能,一是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方案,二是可能要进行一个对IBM员工有较大伤害的方案。” 这种伤害若发挥起来,所带来的结果将是致命的。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争取到。”在企业文化融合的管理中,成功的企业一般都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在使命,远景与价值观方面建立彼此之间的互相信任,特别是合并公司的领导更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取得公司核心团队的信任。

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并购不外乎包括三大阶段,即并购准备、并购实施、并购整合,根据文化本身从接触到交汇到融合的一系列特点,文化差异风险产生了相对三个阶段而不同的作用机制。

(一)并购准备阶段。这是双方文化的吸引阶段,管理者的态度偏重于乐观和幻想。对于并购所能导致的种种前景赋予了较高的期望,文化差异带给双方的是利益的共享和精神的愉悦,成为跨国并购的推动器。同时,该阶段也是文化差异风险的潜伏期。一系列差异带来的潜在风险常常被并购管理者挡在视线之外,陶醉在高收益的期望值中。因此,这是最容易被并购管理者忽视的阶段,也是文化差异风险管理最疏漏的阶段,为日后的并购成败埋下伏笔。

(二)并购实施阶段。这是文化差异风险的爆发期,不同种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冲突或其他文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对立。随着并购进程走向实质性阶段,所有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明确和放大,所有关键性文化差异暴露于眼前。尤其是在跨国并购这种影响面广泛、民族情结敏感的商业事件中,被并购方强烈的民族感会自然地得到强化,对它文化产生的怀疑与排斥不断加深,必定产生种族文化、企业文化的摩擦和碰撞。员工的态度多以自我为中心,从不理解、不愿沟通、到产生对并购的困惑、对并购他方的误解和对抗。在并购实施阶段,文化差异风险急剧上升,这是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高风险性表现较为明显的阶段。

(三)并购整合阶段。这是文化差异风险的缓和期和创新期。文化差异风险依然存在,但人们态度趋向理性,对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可以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体谅。对于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有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预期。各种文化彼此影响,重塑自身,最终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新特点、新活力的企业文化。跨国并购实施阶段积累的风险处理经验使双方并购者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跨国并购能否真正成功的考验阶段,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大好时机,可以使企业跨国并购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文化优势,甚至带来额外的收益。文化差异风险的高收益体现于此。绝大多数失败的并购,都是由于整合的失败,而文化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扮演关键性角色,此时,文化差异高风险性在失败的并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可以说,如果跨国并购成功关键在于并购的整合,并购整合的成功关键在于文化差异的融合与创新,那么文化差异的融合与创新的成功就取决于文化差异风险的管理。

我一直想找一个比较完美的中国企业成功处理文化冲突的案例,但是没有找到,绝大多数公司都在采用完全本地化人力管理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冲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也有很多跨国企业用心在专门的人力培训上,方式有很多,效果也比较明显,这里不想来列举说明,文化理念在企业融合过程中确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中国的企业要想达到真正的国际化必须能够从各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坎坷崎岖的国际化道路变得好走一些。

第三篇: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商务礼仪(小论文)

课题名称:

完成期限: 202_年10月01日至 202_年10月31日

学院名称 外经贸学院专业班级 工商管理21102 学生姓名 江 津 学 号 1014221075 指导教师 陈晓燕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学院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绪论„„„„„„„„„„„„„„„„„„„„„„„„„„„„„„„„„1

一、商务礼仪的内涵„„„„„„„„„„„„„„„„„„„„„„„„„„2

(一)礼貌„„„„„„„„„„„„„„„„„„„„„„„„„„„„2

(二)礼节„„„„„„„„„„„„„„„„„„„„„„„„„„„„2

二、中西语言文化差异„„„„„„„„„„„„„„„„„„„„„„„„„3

(一)中西方礼尚交往的区别„„„„„„„„„„„„„„„„„„„„3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3

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3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4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4

(三)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4 结论„„„„„„„„„„„„„„„„„„„„„„„„„„„„„„„„„5 参考文献„„„„„„„„„„„„„„„„„„„„„„„„„„„„„„„6

绪论

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礼仪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会见亲朋好友或者是在人与人的打交道上,都离不开礼仪。礼仪被认 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一个人若毫无礼仪可言,那么他在学习或工作时都将不会很顺利,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这样一个人相处。如今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形成,各国间的联系加强,商务往来增多,如何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除了需要卓越的能力外,还要掌握有效沟通及妥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优雅的企业形象,此时,商务礼仪便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商务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同时也约束了商务活动中的某些方面。而在商务往来中,任何一个表现都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是一块手表,也许是一顿晚餐。学习商务礼仪最主要的是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比尔盖茨曾讲过,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进而到企业,就是企业形象的竞争,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可见一个人的素养高低对企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啊!其次是为了交际应酬,因为商务活动中毕竟是离不开这个的,在不同的交往活动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而面对不同的人怎样进行交往也是一门艺术,如何让人感到舒服,却又没有拍马屁的嫌疑是非常关键的。最后便是有助于维护企业形象。在商务交往中,个人便代表了整体,个人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是企业的典型活体广告。

东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一、商务礼仪的涵义

商务礼仪是指在商务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和准则。它是一般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在内容上比一般的人际交往礼仪更为丰富。同一般的人际交往礼仪相比,商务礼仪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且与商务组织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商务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方面。

(一)礼貌

礼貌是指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得体的风度和风范。礼貌是礼的行为规范,是指人在仪容、仪表、仪态、语言和动作上待人接物的表现。礼貌主要通过言语和动作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它是一个人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的体现。良好的教养和道德品质是礼貌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自觉的培养和必要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习惯的微笑、主动打招呼、善意的问候、得体的举止等都是礼貌的反映。商务交往中有礼貌的人往往热情大方、待人谦恭、行为举止得体,显得很有教养。在商务会面时,他会自觉地向对方问好,行致意礼或握手礼,说话彬彬有礼,一切礼仪的运用看上去自然和谐。

(二)礼节

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问候、哀悼等惯用的形式和规范。礼节是礼的惯用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比如现代商务交往中,初次见面要行握手礼、交换名片等礼节。礼节从形式上看,具有严格规定的仪式;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着某种道德原则,反映着对人的尊重和友善。在行握手礼时,长辈、上级、女士先伸手,晚辈、下级、男士才能伸手相握;交换名片时一般是地位低的先向地位高的递名片,对方人员较多时,先 将名片给职务高或年龄大的,分不清职务时,按照座次递送名片,这都是礼节。在国际交往中,由于各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的不同,礼节的具体表达具有明显的差异。例如,握手、点头、拥抱、鞠躬、合十、碰鼻子、折肚皮等,都是礼节的表现形式,而且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表达形式不同。礼节是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法”,是必须遵守的表示礼仪的一种惯用形式。因此,我们平时应十分注重不同礼节的具体运用,以避免出现“失礼”行为而影响商务活动的进行。

二、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礼尚交往的区别

近代历史上有两则故事,相信大家会比较熟悉。故事一是: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here?where?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这两个故事都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通过以上两则小故事可体现出: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

跨国商务活动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沟通是极其重要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很容易出现误解。虽然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基本上可以直接而准确传达信息,但是实践中也出现过因语言差异而造成国际商务活动失败的案例。例如,百事可乐公司的“七-UP”(七喜)牌汽水在上海一直销路不畅,经过调查才发现,这个品牌用上海方言来说即为“去死”,上海人当然是不会去买这“去死”牌汽水了。再比如,法国雪佛莱汽车公司对“诺瓦”牌轿车在拉美地区的销售状况很是沮丧,随后才发现该品牌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不

走”。最终,雪佛莱公司只好改变销往拉美国家的汽车品牌。

所以从种种生活中的小例子可体现出:所以说,对商务活动中难以理解事情的分析,从文化背景角度上考虑往往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与其他领域相比,许多国家的商界对跨文化活动 较为敏感。来自《1995国家竞争报告》的研究显示,对跨国文化的理解程度最高的是瑞士,其下依次是新加坡、荷兰、马来西亚和瑞典,中国排在墨西哥之后列第十六位。在跨越文化鸿沟时,要有一双倾听的耳朵,敞开理解的胸怀,这样双方的沟通才不是一件难事。

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三)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情感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能力,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要有运动健美的素质。健美的形体是着装美的天然条件。三是要掌握着装的常识、着装原则和服饰礼仪的知识,这是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

结 论

商务礼仪乃商务人员交往之艺术,只有在商务交往中做到“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才能使商务活动在更轻松更愉快地氛围中顺利进行。可以说,正确运用商务礼仪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又是企业展示形象,塑造企业文化的一种艺术。因此,只有正确掌握商务礼仪才能有助于提高我们自身素质修养。从而,更好改善人际关系,通过自身良好的礼仪展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 汪洪梅.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2_(33)[2] 吕维霞.现代商务礼仪及其发展的新特点[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报 202_(03)[3] 郭 华.浅谈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2_(26)

第四篇:关于英汉谚语中文化差异的探讨

关于英汉谚语中文化差异的探讨

摘要谚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传承并发扬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本文旨在从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宗教信仰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简要分析英汉谚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谚语民族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谚语具有文化特殊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谚语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言简意赅,思想内容深刻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大量的谚语。谚语的产生与存在受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制约,英汉谚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因此英汉谚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文化色彩。我们在学习和认识这些习语的过程中,如果抛开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看待谚语的存在与含义,往往会觉得它在文章或语言中的含义晦涩难懂,从而影响对其传达信息的接受。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英汉谚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本文从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宗教因素、人文因素、道德因素等方面对英汉谚语的差异进行详细分析,使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英语谚语的内涵。历史因素

中英两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汉语和英语中的很多谚语都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典故。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滥竽充数”、“愚公移山”、“拔苗助长”等源于寓言故事;“请君入瓮”、“名落孙山”等来自历史典故。“举一反三”出自《论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其它如:“四面楚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都与中国具体的历史事件有关。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而英语典故谚语的主要来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以及《伊索寓言》等。例如:The Salt of the Earth 一词出自《圣经》,按其字面意思是“世上的盐”,实际是指:社会中坚、民族精华、优秀分子;The Trojan Horse(木马计;暗藏的危险)来自希腊神话;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 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均来自《伊索寓言》。英国是一个善于和他国交流的国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此外,英国著名的语言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为英语谚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就是出自于莎士比亚文学大师的作品。地理环境因素

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其语言中,尤其是言语中。例如,汉语谚语“不到黄河不死心”就明显与黄河有关。中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长期实行农耕制度,因此有很多谚语与农业有关。如“春雷响,万物长”、“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农夫不种田,城里断烟火”等。英语谚语中也有和地名相关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背煤去煤都,多此一举)。英国是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四面临海,对于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所以许多谚语和航海有关。如: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要逃,树倒猢狲散);Any port in a storm(船在暴风雨中不择港口,慌不择路)等等。

此外,由于地理气象上的差别,使east wind and west wind这类词语有了国俗的语义,隐含着民族文化色彩。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北部吹来的寒风,与中国从东海岸吹来的和煦的东风恰好相反,所以英国的西风则和中国的东风相似,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人文观念因素

人文观念和文化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而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人文价值取向。例如 “竹”在汉语里用来喻人,表示人坚强、正直的性格,和竹相关的成语也很多,“胸有成竹”、“青梅竹马”等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英语中bamboo没有任何象征意义。因为“竹”这种植物不是英国土生土长的植物,而是舶来品。再以狗为例,中西方对待狗的态度就有所不同。狗在中国人传统意识里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所以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狗改不了吃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人们视为人类的宠物、伴侣及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与“狗”相关词语多含褒义,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之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a top dog(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等。宗教信仰因素

宗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同时又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宗教主要以道教和佛教为主。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像“鬼”、“道”、“仙”等与道教有关的词语出现在谚语中的也比较多,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对中国影响深远,汉语中有相当多的谚语来源于佛教文化,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等。

基督教在欧美国家绝对占据主导地位,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谚语“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佳节难逢)就来源于在督教。此外,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

一、至高无上的神,在英语谚语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如“:When God closes a door, somewhere he opens a window.”(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处不在)等,宗教文化在英语谚语中留下了浓厚的痕迹。道德价值观念因素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东西方在有些道德观念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在孝道方面:中国是一个以孝为先的国家,所以汉语中就有许多表现孝道的谚语如“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等,英国人虽然也要求儿女尊敬父母,但强调突出的是一些个人方面的东西,家庭观念较为淡薄,例如:“Children are not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不能因父母之过是孩子受到责备)。在对待女子问题上东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卑微,很多谚语都体现了对女子的歧视,例如“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等。在英国,妇女地位不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低下,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一下谚语“:He that would thrive must ask his wife.”(谁想兴旺,就请教妻子),“He, who does not honor his wife, dishonors himself.”(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己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较起来是小利益。因此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等。但在西方国家,和自己相比,朋友是次要的,甚至会带来不便,因此,有这样的谚语: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好自己)。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千万不要接正在落下的刀或正在落难的朋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宣扬的为朋友两肋插到的义气正好相反。

综上所述,语言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对不同民族语言的谚语的比较研究,让我们更深入地领会了两种语言的奥妙,了解了英汉文化的巨大差异,这将有利于我们正确深刻理解英汉谚语的含义,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第五篇:国际商务礼仪

卓越女性课程上,来自瑞士,拥有30年经验的酒店管理专家AndyMannhart主讲了“国际商务礼仪”课。一堂课后,学员们纷纷表示“内容多到记不下来”。原来,如何请客吃饭,如何握手,如何打招呼……这些商务活动都大有讲究!商务宴请应先问客人喜欢哪家餐厅,口味有何偏好。客人到达之前,主人应先到场,并把最好的座位留给客人。客人不能独自用餐。如果对食物不满意,应由主人提出投诉,切记:无论如何不要提高嗓门。用餐过程中一般不能离开和打手机。实在有需要,应在两道菜之间离开。女士一般坐在男士的右手边,左面的人应该照顾右面的人。握手原则女士主动将手伸向男士,年长者主动将手伸向年轻者,上司主动将手伸向下属。别人主动伸手时,不应拒绝。握手时,正视对方的眼睛。问候原则男士主动向女士问候,年轻人主动向年长者问候,下属主动向上司问候。介绍和称呼原则和客户谈判时,如果老板正好来了,应先向老板介绍客户———最重要的人总是最先被介绍。自我介绍时,如你有头衔,不要主动提及。如某人自称芭芭拉,则称呼她为芭芭拉。如果自称为“芭芭拉·布什”,则要称她布什夫人。谁该主动告诉别人如何称呼自己?女士告诉男士,年长者告诉年轻人,上司告诉下属。来源:网易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