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小学简短文言文(大全)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15-961127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5 11:51: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简短文言文(大全)

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译文: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提示]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掩耳盗铃

解 释 :掩:遮盖;盗:偷。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近义词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 开诚布公

[提示]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间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普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chuí)——槌子。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了,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南辕北辙

释疑:“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揠苗助长

解 释 :比喻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孟子》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⑤趋——快走。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干枯。

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反义词:循序渐进

[提示]

“拔苗助长”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我们都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为戒。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译文: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画蛇添足

[原文]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

——《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②舍人——指待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能,哪能。

⑦遂——就。⑧亡——失去。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说明】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译文: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 假龙。

说明: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第二篇:小学文言文

小学文言文大全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回答者: m梦幻伊雪e | 一级 | 202_-7-10 13:54

1.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

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第二个贤为名词。事:为„„做事,事奉。

【译文】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

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比喻以至诚之心做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语出《孟子·离娄下》。语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引自《孟子·梁惠王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第三篇:《小学文言文》

《小学文言文》

一.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小学文言文》

二、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î,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注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焉:在那里。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小学文言文》

三、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9、趋——快步走。9、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小学文言文》

四、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3.相谓:互相商议。

4.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6.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6.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7.安能:怎么能;哪能。7.为:给;替

8.遂:于是;就。8.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9.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10.终:最终、最后。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小学文言文》

五、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6.而:表转折,此指却 7.曰:说。8.北人:北方人。9.以:用来。10.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11.仕:(仕途)在„„做官。12.啖:吃。

13.并壳:连同皮壳。14.啖:食用,此可指吃。15..何:哪里。

16.识:知道。17.答:回答。

18.护:掩饰。

19.短:缺点,短处。20.席:酒席

21.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寓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小学文言文》

六、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注释字词

更:改变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缘:因为

空:空口 薄暮:靠近傍晚 具:准备好,准备 口爽:口味败坏 昔:从前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文言知识

适。“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返”通“反”,是通假字,意为“反而,反倒”。

第四篇:《小学文言文》

《小学文言文》

1.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

8、法: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鉴赏 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2.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î,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注释 舍:住处。嬉:游戏。是:这。

所以:用来。焉:在那里。

处:安顿。

复:再,又。

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小学文言文》

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 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文言知识 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揖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斥责,重者处刑。

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3、揠(yà)——拔。

5、谓:对„说

2、长(zhǎng)——生长,成长。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9、趋——快步走。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3、寡:少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4、耘苗:给苗锄草

16、益:好处。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小学文言文》

4.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3.相谓:互相商议。

4.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6.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6.子:对人的尊称,您;你。7.为:给;替

7.安能:怎么能;哪能。8.遂:于是;就。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8.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9.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14.终:最终、最后。17.成:完成。

15.引:拿起。

18.余:剩余。

21.为:给,替。

16.且:准备。19.足:脚。足:画脚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0.亡:丢失,失去。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小学文言文》

5.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5.或:有的人。8.以:用来。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7.北人:北方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7.曰:说。9.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12.并壳:连同皮壳。15.识:知道。

10.仕:(仕途)在„„做官。11.啖:吃。

13.啖:食用,此可指吃。14..何:哪里。16.答:回答。

19.席:酒席

17.护:掩饰。

18.短:缺点,短处。

20.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寓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6.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注释 字词 更:改变

缘:因为

闻已:听罢 空:空口 昔:从前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薄暮:靠近傍晚 具:准备好,准备

口爽:口味败坏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小学文言文》

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文言知识 适。“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返”通“反”,是通假字,意为“反而,反倒”。

第五篇: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中华文明古国,在其浩如烟海的文化传承和教化育人中,文言文起着重要作用。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文言文却又有其独具特色的古朴之美——文美、韵美、意美、境美和时代塑造的含蓄、幽深的内涵。因此,文言文素养是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小学文言文教学,是小学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有益尝试,但由于其特殊的内容和阶段,又一度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它是非常陌生的,不仅难读(单音节词较多,读起来咬口),而且难懂(古今词义差异较大)。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文言文,与现代的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较大的差别。一般人,一听见“文言文”就会头昏脑胀,觉得“之、乎、者、也”之类挺麻烦的,搞不清楚,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它对于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更是一大难点。

那么,如何改变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状况呢?我认为,教师应教而有法,并且做到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渗透学法指导,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尽可能多的文言文学习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时,就注重从思想上打

消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的顾虑。首先,我让学生与之前学过的文言文《夸父逐日》进行比较,得出“《两小儿辩日》的篇幅长了,难度大了”的结论。然后,我告诉学生,初中将学习篇幅更长、难度更大的文言文。在学生面露惧怕之色、发出一片“啊”的惊叹声中,我微笑着说:“大家不要怕,只要我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步骤,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边学习边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步骤。” 这样,课堂一开始,我就先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文言文,同时又让他们觉得学文言文并不太难,是“有法可依”的,从而认真地对待这节课。

接下来的整节课,我力求给学生创造出轻松、自主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一起探讨出学习文言文的四个步骤——读准读通、弄懂会译、分析理解和启智明理。

(一)读准读通

课堂上,我这样问学生:“不管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我们第一步都应该先干什么?”大家都知道应先读,因为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但是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难免断句不当,出现错读,断读,没有韵味等问题。初学文言文,教师更要注重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我在一开始就注重创设情境,在古筝的伴奏声中为学生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出停顿,然后出示正确的停顿标注,让学生对照改正。这样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学生才容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二)弄懂会译

“一篇文言文,我们在读通后,接下来该干什么了?”“翻译。”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这样第二步就被我板书在黑板上了。小学文言文教学,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我在教学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让学生参照,并且鼓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意思。这一环节,我先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然后再让学生提出疑难当堂交流解决,接着让学生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课文意思。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轻轻松松地就弄懂了文言文的意思。

(三)分析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两小儿”为什么辩斗?

2、他们各自的观点和里由各是什么?

3、结果怎样?你怎样看待孔子?

4、你喜欢文中的“两小儿”吗?为什么?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启智明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这样设计导入语:“不管是一篇白话文,还是文言文,我们除了学习文中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受到教育和启发。”接着,我在板书学习文言文的第四步“启智明理”后,让学生思考讨论“辩日启示”。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畅所欲言:“我感受到孔子很谦虚,也很诚实,他敢于在小孩子面前承认自己不知道,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文中的两个小孩善于观察、爱思考,值得我们学习。”……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也能明白“宇宙无限,知识无穷,我们应不断学习”的道理,接着我又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引导学生明白“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的道理,从而知道两小儿之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在总结完全文后,我这样说:“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很大,学习了课文,懂得了知识,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同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步骤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总结了出来。”然后,我让学生齐读我板书在黑板右上方的内容——

1、读准读通

2、弄懂会译

3、分析理解

4、启智明理。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说,学习文言文难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难”。然后我又说:“是啊,只要我们以后按照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步骤来学习,就一定会觉得轻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再看学生们,个个面露收获颇丰的喜悦之色,再没有了课堂一开始的那种惧怕。

总之,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篡权谋位”,要“授之以渔”,不能“授之以鱼”。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步骤,创造轻松、自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对文言文乐学、会学,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简短文言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