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编辑:静默星光 识别码:15-979575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8 23:35: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黄交军

(广西师范 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贵阳学院,中文系,贵州贵阳 550005)摘 要:以《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中“凤”的形象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发现“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糅,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象征。

关键词:《山海经》;《说文解字》;凤;先民文化;形象流变 中图分类号: H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8105.[ 6 ] 黄交军.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2_,(4): 13-17.40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4卷

收稿日期:202_-08-29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说文解字》与中国先民文化意识(2007106020501M44资助)

作者简介:黄交军(1980-),男,湖南新邵人,广西师范 大学语言文字学硕士,贵阳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文字训诂学、方言音韵、古代汉语语法及《说文解字》文化学研究。

On Graded Image of Phoenix Reflected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from ShanHaiJing to Shuowen-Jiezi

HUANG Jiao-ju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terature,Guangxi 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Dealing with graded image of phoenix reflected ancient Chinese people culture from Shanhaijing to Shuowen-Jiezi,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culture.Image of phoenix go through graded processes from single to mixture and more multivariate, which contain rich ethics virtues.It embody phoenix reflected ancient Chinese people culture whose prototype is chicken and evolve into a compound image which include perse virtues and compatible with beasts and birds.With Cathaysian ethnic fusion and furth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hoenix turn into art product of historical processes, which eventually become common totem and symbol of Chinese nation.Keywords:ShanHaiJing;Shuowen-Jiezi;phoenix;ancient Chinese people culture;graded image

第二篇: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

第24卷 第1期202_年2月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

———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黄交军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贵阳学院,中文系,贵州贵阳 550005)摘 要:以《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中“凤”的形象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发现“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糅,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象征。

关键词:《山海经》;《说文解字》;凤;先民文化;形象流变

中图分类号: H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8105.[ 6 ] 黄交军.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2_,(4): 13-17.40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4卷 [ 6 ][ 5 ]

第三篇: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祭祖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祭祖文化

一、绪言

夫天地悠悠、岁月轮转,吾中华大国延续千年不绝者,乃祖宗高明广博之大德、大智、大行庇荫也,而此大德、大智、大行能沿传不息者,则赖于子孙崇孝重祭之功也。祖宗述经典彝伦,有圣德,行天道;是故悠久护佑子孙,中华民族得以万世隆昌。子孙崇孝道、重祭祀,代尊祖宗教诲,谨守祖训家道,方致辈有圣贤,英才代出。师父上人于讲席中开示,恢复祠堂,以复家庭教育;恢复城隍庙,以兴因果教育;恢复孔庙,以弘传统教育。三者恢复,中华复兴指日可待也。万事以孝为本,而祭祀乃行孝之要务,是故中华民族所以繁荣昌盛者,祭祖之功大矣哉。

二、祭祖略述(分五)

一、祭祀简述(分二)

一、释礼

昔在三皇,以道而治,天下大同。迄于周,周公摄政,制礼作乐以为治国化民之用,万邦得以协和、君臣得以相安。礼之用大哉。

礼有多种,祭为之本,亦为之先。《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礼有五经,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吊救荒之礼;军礼,军制征伐之礼;宾礼,待宾朝见之礼;嘉礼,食射婚贺之礼。诸礼之中,莫重于祭(吉礼),故礼字从「示」,从示表祭祀,「豊」者乃盛放祭品、行礼之器也,「履」言礼乃人之所依也。「行礼」,乃人祭祀祖先神灵以求吉祥福慧,故曰所以事神致福也。此「礼」字之本义。

《说文解字》之中,凡从「示」之字多关乎祭祀。如:祓(音福),除恶祭也;禳,磔禳祀,除疠殃也;禬(音贵),会福祭也;禅,祭天也;禂(音祷),祷牲马祭也;禖(音媒),祭也(求子祭)。上言祭祀之种类。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礿(音越),夏祭也。以上言祭祀之时也。

斋,戒,洁也;禋(音因),洁祀也。以上言祭祀之诚心。

禷(音类),以事类祭天神;祡(音柴),烧祡焚燎以祭天神。以上言祭祀之方法。

禧,礼吉也;禛(音真),以真受福也;祯(音真),祥也;祺,吉也。以上言祭祀而得吉祥也。

以礼字之说解,可知礼最初为祭祀也。综上述,可知祭祀乃古人日用而不可离者也。而后,礼之种类渐而增多,乃至于《中庸》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者也,然皆源于祭祀耳。

二、释祭祀

《说文》:「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之字形,指后人祭祀时以手持肉(祭品)以祭也,故为一切祭祀之称。《说文》,「祀,祭无已也。」祭无已,言祭祀沿传不止之谓也。统言之,祭、祀皆言祭祀;析言之,祭乃当时、当世之祭祀,祀乃指后世之祭祀,代传不绝之祭祀也。

祭祀必有文辞,以告祖先神灵也。《说文》:「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乃指祭祀时读告词之主祭人也。此祝字之本义。祭祀之对象有多类,今述其要。《荀子.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是故历代多有供奉「天地君亲师」者也。此外,祭祀之对象有日月星辰、列星风雨、山林川泽、社稷城隍诸神灵等,所含广而博,乃古人对天地万物之敬重也。祭祀之由,有求子、求雨、求平安、祈福等事。观上可知,古人逢大事必祭祀也。此释祭祀。

二、祭祖略述(分二)

一、释祖

《说文》,「祖,始庙也。从示、且(音居)声。」始庙言供奉始祖之大庙也,祖之古文为且,其形如立于台上之祖宗牌位也。由始祖引申为一切先祖、列祖列宗。「宗,尊祖庙也。从宀(音棉)从示。」段玉裁注云:「《传》曰:宗,尊也。」凡尊者谓之「宗」。尊之则曰「宗之」。尊莫尊于祖庙,故谓之「宗庙」。宗,从宀从示,示谓神也,宀谓屋也。后引申为凡所尊皆曰「宗」;所尊皆重要,故又引申为主旨、纲要。「庙,尊先祖皃(貌)也。」段玉裁注曰:「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故曰宗庙。诸书皆曰:庙,皃也。」《祭法》注云:「庙之言皃也。宗庙者,先祖之尊皃也。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

二、释祭祖

祭祖者,祭祀祖先也。《礼记.祭义》云:「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古者祭祖必于庙,《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自君王以至于庶民,皆以祭祀为重,君臣崇孝道,重祭祀,民德自然归厚,国家自然太平也。

三、祭祖意义略述(分三)

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云:「孔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当春秋时,礼教衰微,民多薄于其亲,故曾子讽在位者,但能慎终追远,民自知感厉,亦归于厚也。《礼记.坊记》云:「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又《祭统》云:「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与。」 「言君者,以曾子言民德,民是对君之称,盖化民成俗,必由在上者有以导之也。」

二、子孙昌盛,祭祀不辍

《道德经》五十四章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言子孙能重孝道,重孝道则重祭祀,重祭祀则能行先祖之教,守先祖之道,如此则能使后裔延续不衰,故曰子孙以祭祀不辍也。于此可知,中华民族能延绵五千余年者,乃历代子孙祭祀不辍之功也。

三、祭为礼本,唯贤能任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净空老法师重视祭祖,讲席中屡屡提及此事,蒙老法师及有识之士多方护持,近年于香港等地多次举行祭祖法会,盛况空前,国家、社会皆受其益,参会大众因此而学孝道、复祭祖者多矣。贤公上人每年无论事之忙闲,路之远近,定回乡祭祖,此贤公现身说法,示大众应重视祭祀也。综上述,可知祭祀之有无,关乎国家之兴衰、民族之存亡也。有志之士,当效法古人,崇孝重祭,虔敬行之也。

四、祭祖方法略述(分六)

祭祀之仪程含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嘏(音古)辞(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祭祀之方法、祭器之规制、祭品之种类,皆毕载典籍,此不赘述。若能依古,固善;若无所依,则因时因地因人,或从俗、或从简,或请示通人,若秉承于善,无违于恶,可斟酌用之。以下述其概要。

一、祭前斋戒,以净身心。

凡祭祀,内心当诚敬洁净,祭前应斋戒净心。《礼记.祭义》云:「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官既备,夫妇齐(同斋)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慌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飨之。庶或飨之,孝子之志也。」

《礼记.祭统》云:「及时将祭,君子乃齐(斋)。齐(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zhāi。不齐(斋)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斋)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斋)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斋)七日以定之,致齐(斋)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斋)。齐(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能竭诚以祭,斋戒净心,则能通于神明,蒙获福慧也。

二、体仪端肃,容貌和缓

凡祭祀,当具足威仪,体态端正严肃,容貌和缓,方能以礼化心,以礼正身也。《礼记.祭仪》云:「孝子将祭祀,必有齐(斋)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服物,以修宫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必恐,如惧不及爱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诎,如语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静以正,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将复入然。是故,悫(音确)善不违身,耳目不违心,思虑不违亲。结诸心,形诸色,而术省之。孝子之志也。」其此之谓乎。

三、祭则如在,身亲莅之

祭祖不可请人替代,祭祖之时,当如祖在己前,如此则祖宗之教自记,谦恭之心自现也。《礼记.祭义》曰:「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祀之忠也。」《论语.八佾第三》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此言夫子祭祀之诚意,不使人摄祭,不然,则肃敬之心无由而发也。

四、不数不疏,依于中庸

《礼记.祭义》曰:「祭不欲数(音硕),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凡祭祀,不宜过于频繁,不然,则心烦而不敬,有违于祭祀之虔敬之心矣。然亦不宜过少,少则怠慢而忘祖矣。是故圣人制礼,合乎中庸之道。《礼记.祭义》又曰:「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此四时之祭,后演变为「春节、清明、七月之望、十月之朔」,祭祖之期遂成定例,沿传至今也。

五、心存诚敬,以祭为尊

凡祭祀,心当至诚至敬,祭器祭品当取洁净无染,为己最尊贵者。《礼记.曲礼下》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可知宗庙贵与居室,祭器贵与众器,宁贫不卖祭器,宁寒不穿祭服,此古人重祀之谓也。

六、谨言慎行,完善道德。

夫祭祀,不仅行之于祭祀之时,要在平日积功累德,谨言慎行,使己之烦恼习气日有所减,乃至于无;德行智慧日有所增,乃至于全,则可谓为真孝子,真祭祀也。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及于亲,敢不敬乎。」是故,完善德行,立身行道,存希圣希贤之心,效大圣大贤之行,则能使祖宗、己身得大利益也。

五、佛弟子祭祖方法略述(分三)

一、积德累功,念佛回向

印祖云:「佛弟子祭祖先,固当以诵经、持咒、念佛为主。若能令慈亲与己,并及家眷,同出娑婆,同生安养,同证无量光寿,同享寂灭法乐,同作弥陀法王子,同为人天大导师。方可尽其孝慈之心,与夫教育之谊。」念佛之功德利益,备载佛经祖论,师父上人时时开示,不须赘述,若能虔诚念佛修德回向,祖先必能获福无量、得真实之利也。

二、祭品用素,勿用肉祭

印祖示曰:「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谓为不然,亦任彼讥诮而已。」又云:「仁人祭祖,尚求仁者之粟,今求屠刽之肉,是焉得为诚敬乎。由是言之,杀生以祭天地,是逆天地好生之德,天神地祇,岂以此诸秽物为香洁,而歆飨之乎。盖祭者,欲藉此以食其祭品耳。至于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当思有益于祖宗、父母、宾客,方为合理。今以极惨酷之杀业,为我致诚敬之表示,令祖宗、父母、宾客同膺杀祸,此之诚敬,是祸害,非诚敬也。而况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加救济,反为表我之诚而加杀害乎。」

「爱惜物命,不享肉食之祭。凡用素者,则锡之福祉。若用荤者,即示以祸殃。」

「世人只知现世,不知过去未来,故杀彼之身,充我之腹,以为理所应当。若知其生生世世,互相酬偿,及我与此诸物类,互为父母、兄弟、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勿道不敢自食,即祭天地、祖宗、奉父母、待宾客,亦不敢用肉。以肉乃精血所成之物,谓天地神祇飨此,何异诬人食污。祭祖、奉亲、待客,何异杀过去祖宗、父母、宾客,奉现在祖宗、父母、宾客,又令祖宗、父母、宾客,永劫常受杀报乎。且勿谓人畜轮回,渺茫难稽,史鉴所载,多难胜数。即就近见闻,亦复不少。固当深信,勿造杀业,以既造杀业,必受杀报。」

「余姚周善昌,自归依后,不食荤腥。以明年值办二十九世祖柳庵公祭,向之祭品,均有定例,不许改革。彼预与其族叔祖楚瑺公,议其办法。瑺公,乃明理通人,极为赞成。遂于冬至日,聚合族通过,从明年起,以后祭祖,概用素品,不用荤腥,大家通皆允许,永为定例。」

三、大事从佛教,小事从常道

印祖云:「焚化箔锭,亦不宜废,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即定其即往生,亦不妨令未往生者资之以用耳。」又云:「锡箔亦不可废,亦不必一定要烧多少。须知此济孤所用,佛菩萨,及往生之人,了无所用。亦当以佛力、法力、心力,变少成多。若人各得一,纵数千万万,也不能遍及,以孤魂与鬼神遍满虚空故也。若知变少成多之义,则济孤之心亦尽,而且无暴殄之过。是在人各至诚以将,则心力周遍,冥资亦随之而周遍矣。」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言语异声,风俗莫同,难于尽归于一。若祭祀之法之程无害仁善,无违因果,毫无所过者,从当时当地之风俗可矣。

三、结语

当今之世,习主席大倡传统文化于上,官员民众落实于下,师父上人教化于四方,仁人志士辐辏而应之,社会大众群起而效之。仁君善政,高僧化民,大众向善,举世皆崇孝道,重祭祖,坚信吾中华泱泱大国必能协同世界走向和谐,习主席中国梦之理想必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必能实现伟大复兴,而吾炎黄子孙亦必能福慧昌隆、永续不息也。

第四篇:美哉,中国动画——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

美哉,中国动画——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

作者:佚名

时间:202_-11-25 12:37:00

关键词:本土文化、文化生态、动画形象、动画教育

内容提要:

当下,中国动画艺术处于低谷时期,由于国外动画的大量引入,动画形象在中国年轻一代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提倡中国动画形象的本土化,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动画形象,并作为一种文化战略举措开拓中国自己的动画市场。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动画形象必然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传统艺术形象在造型语言的背后深深地传递出传统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尺度。本土文化确立了一种和谐相生的文化生态关系,这恰是现代动画艺术语言所要借鉴的资源,所以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中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动画艺术与本土文化资源的结合必须通过动画教育改变动画从业人员的创作理念,提高对民族本土文化的亲和度来实现。因而动画教育不但要解决动画创作的技术和方法问题,还应该加强对民族本土文化的认同教育。

从20世纪60年代起,动画开始了自己文化商品产业化的探索之路,逐步诞生了美国、日本、英国、荷兰等动画制作强国。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动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市场开始逐步趋于饱和,出现萎缩现象,鉴于这种情况,动画大国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动画强国进军尚处于萌动时期的中国动画市场,极大地促进和繁荣了我国的动画事业,同时也间接地培养了一批新生代的中国动画工作者。这批专业人士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成长起来,扩展了文化视野,尤其是受到西方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影响,对动画的认识从根本上转换了思维方式。应该说,为开辟中国本土化的动画市场,迎接中华民族化的动画产业明天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然而,正像民众所关注的那样,目前我国动画产业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牌动画形象。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动画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国外,当代流行的像米奇、史诺比、凯蒂猫、圣斗士、青春美少女等等,已经成为青年人眼中新时代的视觉偶像,这是值得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重视的现象。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我们生活的时段发生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它伴随着动画形象向具体生活环节的层层渗透,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是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在这里,它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一个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已经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

中国动画从中国本土文化风格的《大闹天宫》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开始,就注重对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的借鉴和探索,并开始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审美语言、造型风格和艺术符号。可以说,中国动画人在立足传统、注重本土、开发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动画强国的压力之下,我们愈来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放弃了自己的传统,丢掉了自己市场和民族文化观念,失去应有的观众群体。这看似是市场的因素所导致的,但究其根源是丢掉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与动画教育中缺少本土文化教育内容也有直接关系,教训是深刻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咤闹海》等动画形象影响了一代人,而又一代人却迷上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现在的孩子更是时尚,竟把外国的动画形象融入自己的感情世界,甚至到了迷恋的程度,而中国本土的动画语言符号在这一代人身上似乎没有传播的可能。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动画片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缺乏创新,轻视市场,缺少关爱,总之缺乏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由此便引发我们深刻的反思,动画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朝阳产业,我们虽然暂时落后,但借助文化的优势和迅速增强的经济势力,应该有能力赶上动画大国的发展步伐。这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市场和观众的需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动画原创这一条生命线,笔者认为,中国的动画产业应该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艺术形象。为了占领中国的动画市场,美国的动画业不断从中国文化中寻找动画艺术主题,《花木兰》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难到不足以引起我们中国动画业界人的反思吗?为什么美国动画设计师能够从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找到动画基因,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阐释中国的文化现象,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关键问题是我们没有摆脱文化的殖民心态,没有重视自己文化,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文化传统,长期的西方文化中心观念制约着我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使之缺乏信心,缺乏责任感,缺乏原创性。弄清当代中国的动画艺术问题,首先应该理顺文化与商业观念,在民族文化上多思考,多做文章,否则永远处于模仿和照搬的局面,而动画艺术缺乏生命力、时代感和民族性。但是借助民族本土文化,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并不是一味回到“古装戏”状态,而是从本土文化中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生态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血脉联系。也就是从文化生态体系中,寻找当代人所缺、所想、所需的精神和文化境界,并想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动画问题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超越了动画产业自身的范畴,如果我们不从文化层面上去思考、调整和研究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策略,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动画业面临的问题。

我们所关注的“文化生态”包括有形的文化资产与无形的文化资源,涵盖着文化与现代人群的关系,文化与民众生活方式之间关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境界等相关的文化存在。自西方古希腊科学思想的完善,到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人们在极力追求物质财富的丰裕,追求创造文明,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地下能源,科学技术改变了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科学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一些人类无法抗拒的来自自然界的报复的悲剧也在一次次上演。大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被打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失控,新生疾病出现,自然资源被肆意利用而匮乏,人类的伦理道德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人类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是以科学理性的世界观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当运用这种观点去发展科学的时候也破坏了自然生态。而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以适应自然为标准,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亲切的,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自身的关系始终是协调发展的。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祖先懂得了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那就是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存,这表现出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并影响了中国审美思想的形成。历史塑造了中国人重人文轻数理的思想,但同时也塑造了一种中国人的人文情怀和人格精神。21世纪科学技术是否已发展到与人类社会相处的极致状态,文化的冲突是否愈演愈烈,人类社会正在呼唤和平、呼唤人文关怀、呼唤科学与情感精神的结合。人类生活需要物质的繁荣,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弘扬;需要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活享受,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优秀的文化生存环境也需要与人来共存,并能互相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完善,相互依存,共同持续发展。如何总结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把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整合统一,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生态共荣,与文化生态共存的和谐空间,或许这种创作理念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人类追求自身尽善尽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更不能丢掉几千年文明的成果,保持我们的文化生态关系。在动画创作中我们所借鉴的东西可以说不胜枚举,那些曾在中国人心理上崇拜的精神文化,那些衣食住行直接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其宝贵的人文资源都可以运用动画创作之中。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我们决不能重复要科学就忽视人文,要现代化就要丢掉传统文化的愚昧做法。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动画似乎一夜之间被技术所取而代之,动画的手工时代需要技术,现代进入电脑时代仍需要技术来不断完善动画艺术,但动画的文化原创、艺术原创仍是动画的生命和灵魂。我们认为对文化生态的认识与保护,应借鉴国际社会对自然生态保护的经验,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立起尊重文化的时代风尚,认识现代化建设与文化生态的关系。如果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文化会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那么弘扬民族文化就成了一句空话。传统艺术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一种文化遗存,是工业现代化的前身,在信息社会仍会有它生存的空间。21世纪世界经济将更加趋向一体化,但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需要个性化发展。如果我们把动画定为一种文化产业,从中可以开发一些有益的创作理念,把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符号转化为现代动画原创的基因,以此引导市场,引导观众,就能构建传统与现代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文化生态观的定位方面,笔者主张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利用宝贵而丰富的本土艺术资源发展动画事业,同时业内人士有必要从根本上改变视传统文化为“封建迷信”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纠正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念。我们的创作与研究要站在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里去体味动画语言的亲情和温暖,否则面对本土文化,我们当代人就无法接近它、理解它、认识它,就会用片面的现代化的价值观去丢弃它。如果认识不到位,我们不但不能拯救一个文化产业,反而会加剧破坏已经濒临灭绝的文化生态。

由于动画市场的日趋繁荣,近些年来,中国的动画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相关动画专业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相继红火起来,但目前投放市场的优秀作品还不多,尤其是原创性较强、艺术生命力感人的动画作品非常少。虽然有动画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但从根本上来看,仍是动画造型方面存在着问题。我们关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保护的目的,就是解决如何利用这些有益的东西丰富我们的文化产业开发,以此充实包括动画创作在内的文化产业,否则传统文化的精神就无法传承给当代人和后人。就我国动画造型艺术创作而言,社会各界和业内人士仍缺乏认真的研究和探索,说到底缺乏一种文化责任感,无论是对动画剧本的解读,形象的塑造,造型语言的探索研究,还是对动画艺术的认知程度,大都浮在表面,艺术水准还不高,造型形式模仿意味较重,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一些单调而重复的造型语言充满荧屏,无论是动画片还是卡通动画形象,因缺乏原创而总觉缺乏艺术生命力。近些年来动画创作的原创性的确存在问题,对本土文化的造型形式认识不够,运用起来总有模仿之感,对外来动画形象借鉴更是简单模仿,让观众接受起来缺乏认同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优秀的文化人做后盾,同时又需要有志于文化产业的开拓者。中国动画队伍的现状是老一辈的动画师相继退役,而年轻一代刚刚进入角色,面对动画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如何在动画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确不容易。动画产业的一线人员,大多是近几年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掌握了美术或相关学科的知识,但专门从事动画行业的知识和经验严重不足,还有一批是从计算机、绘画、影视等专业转行从事动画行业的新兵。因国内目前还缺少该行业的职业培训,所以动画行业的主力军业余人员较多。对新兴的现代意义上的动画行业来说,人才短缺是个严峻的实际问题,人才结构的非专业化也存在潜在的问题。从动画艺术设计人员来分析,他们接受国外动画艺术样式的影响较大,对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缺乏感情,而对美国、日本等国外的动画却情有独钟,这种情况也是单一时尚文化传播的结果。如果让他们接触中国本土文化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的确存在一些文化认同问题,而目前正在就读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学生,大多只注重艺术表现和技术的开发,所学的动画创作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专业模式,中国本土艺术形象内容的课程在动画教育中没有占应有的位置。从课程设置上看,中国动画形象的内容太少,缺少真正意义的动画专业课程,实务性课程和项目设计课程较薄弱,把传统艺术的课程运用于动画之中缺乏针对性。针对中国动画产业的人才需求,其本科教育结构有待调整,而大批的职业教育人才更显短缺,应作为重点来发展。所以说,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动画艺术方面专业人才更需要加快培训的速度,提高培训质量,调整专业结构,营造动画专业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认同和感情,并致力于创造具有中国本土文化风格的优秀动画作品。

在动画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多年来,一提到民族化、本土化、中国风格,许多人总认为是落后的、陈旧的,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观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然而这种认识在当今动画艺术创作领域又是极具普遍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专门的研究,尤其关注诸如剪纸、年画、刺绣、皮影之类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类,研究的思路也是从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切入的,但是真正把这些审美因素导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创新就太少了。以动画创作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的塑造创作动画片都比较优秀,但没有沿着此路走下去,更没有创新,所以今天重新提出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大量深入的调研中,我们开始逐步感受到本土艺术具有较强的审美意义,其造型形象有待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中国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能化为动画造型形象,使之把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倍受当代人所喜爱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创新的动画语言。应该说这一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一个时期以来,艺术界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不是“拿来主义”,就是“虚无主义”,对于艺术创作更是如此,缺乏深入的研讨和现实的分析。动画借鉴传统造型形象有利条件较多,因为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比较恒定,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从文化传承的血脉上是无法割断的,尤其是艺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承传着文化脉络的基因,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如何把这些无形的资源开发利用好,适用于动画造型之中,应该说上是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的一大命题。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的确需要有识之士从研究入手,从创作开启,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并融入市场之中,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注重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动画产业,借鉴传统也是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并非是照搬照抄,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的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片上,或许永远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也就无法找到动画的本土文化基因。如果照搬敦煌壁画、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玩具等的具体形象,将无法脱离它自身的功能特点,或许又走入模仿抄袭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在造型的形态、制作工艺、技术加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不能形成动画的一个整体,那么动画造型艺术再美也无生存的价值。动画是一个形象化较强文化产业整体,动画形象是其灵魂,动画技术是血脉,是连接艺术与技术因素,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所以说,在动画造型形象选择的同时又不可忽视相关因素的制约。我们所主张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应该是那些文化品位较高,民族风格鲜明,造型型制独特,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新生代的动画设计者,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的木版年画、木雕、砖雕、石雕、刺绣、皮影、剪纸等都有动画所需求的造型因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既需要文化上的整合,更需要符合动画技术的规律,动画艺术形象转化的过程即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应该说中国本土文化中包容着深厚的创作理念、创作过程和创作形式,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也是很完整的参照,对于动画形象的创作也是如此,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动画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影视艺术形象,它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开发会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动画创作人员就更应该思考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所应该向社会承担的责任,我们有责任保护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益的本土文化,让它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找寻到自己新的家园,丰富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并非只是动画从业人员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文化事业。而这项事业的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理性的动画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来实现。动画教育是解决动画形象与民族本土文化结合的关键所在,其目的是树立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又是给动画本土文化特色定位和扩大影响的主要环节。如果我们能够从民族本土文化生态体系中挖掘动画资源,借助良好的动画教育体系和市场运作机制,把动画艺术看作是一项文化系统工程,可以说,美哉,中国动画。

第五篇: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悍妇形象

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悍妇形象

目录

摘要„„„„„„„„„„„„„„„„„„„„„„2 Abstract„„„„„„„„„„„„„„„„„„„„„„„„3 前言„„„„„„„„„„„„„„„„„„„„„„4 正文„„„„„„„„„„„„„„„„„„„„„„4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悍妇形象„„„„„„„„„4

二、悍妇形象形成的根源„„„„„„„„„„„„5

三、悍妇形象的文化分析„„„„„„„„„„„„6

1、对男权绝对权威的挑战„„„„„„„„„„„„„„„„„„6

2、泼妇的存在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女性定位„„„„„„„„„„„„6

3、绝望中非理性的抗争手段„„„„„„„„„„„„„„„„„7 结语„„„„„„„„„„„„„„„„„„„„„„7 参考文献 „„„„„„„„„„„„„„„„„„„„8 致谢„„„„„„„„„„„„„„„„„„„„„„9

摘 要

在男权制社会,男性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女性长久地被压抑在“第二性”的

附属地位。对一夫多妻制的反抗和自身生存危机的焦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女性便开始大胆地僭越男权中心文化。强势、凶悍甚至毒辣的女性形象应运而生打破父权制相对稳定的秩序。男性本位意识根深蒂固的男性作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塑造这种反面的“悍妇”形象,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两性观。女性和男性一样也能撑起半边天。

关键词:中国文学;悍妇形象;强势;男权文化;反抗

Abstract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 men have the absolute right to speak for

women, long suppressed in the “secondary” in a subsidiary position.Resistance to polygamy and the anxiety of their own survival crisis,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self-consciousness gradually awakening of women began to boldly overstepped the center of the patriarchal culture.A strong, aggressive and even sinister image of women came into being to break the patriarchal order.Male-based deep-rooted awareness of male writers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to consider the shape of this negative image of “shrew”, which itself is an unhealthy gender concept.Women and men the same can also hold up half the sky.Key words :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shrew image;strong;patriarchal culture;rebel

前 言

男权社会里女性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没有自己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备受压迫。其实她们也是封建社会下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倔强好强的女性突破男尊女卑的固有秩序为自身利益反抗。其反抗在本质上是正当而合理的, 在形式上却是不正当的或是变态的, 在当时看来就是泼悍乖戾的。因为她不可能根本否定封建制度对广大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她没有那样高的思想认识和要求。“悍妇”,这一令人谈之色变的不雅称谓很早就进入文学作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首先我们来盘点一下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典的悍妇形象。

正文部分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悍妇形象

中国北宋时期的文豪苏东坡,曾“创造”了一个即有嘲谑意味又富有幽默感的成语“河东狮吼”,来譬喻悍妇。据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条记载:“陈糙,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陈妻柳氏,缘于杜甫《可叹》诗:“河东女儿身姓柳”。明清的戏曲和小说对塑造泼悍女性形象颇为热衷。《狮吼记》中的柳氏,《疗妒羹》中的苗氏,《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和童寄姐,《醋葫芦》中的都氏,《聊斋志异》中的江城(《江城》)、尹氏(《马介甫》),《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和夏金桂都以强悍泼辣著称。另外现代文学中,鲁迅《**》里的七斤嫂,老舍笔下的虎妞《骆驼祥子》、老舍的《柳屯的》,曹禺戏剧《北京人》中的曾思懿也如出一辙。

醒世姻缘传》以明正统至成化年间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主人公的前身晁源宠妾虐妻,逼妻子计氏自缢身亡。在一次围猎时射死一只狐仙种下孽因,后狐仙转世为薛素姐,计氏转世为童寄姐,前世的妾变为童寄姐的婢女小珍珠。薛素姐对狄希陈初夜即拒之门外,新婚大骂、鞭笞、针刺到后来的钳子拧、口咬牙撕、设床头监狱、炮烙、棒打、火烧、箭射,七十二般酷刑般般试演,狄希陈经常一养病就个把月,避之唯恐不及。江城是《聊斋志异》

中众多泼悍女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男主人公高蕃为家中独子深受父母喜爱,江城与之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后来江城一家搬走,再相遇时江城俨然已长成一个艳美绝俗的女子。两人分手时还私赠信物,暗许以情,在经过重重阻隔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这段很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并不美满,江城婚后泼辣无比,经常殴打丈夫,辱骂公婆,“反眼若不相识”、“生稍稍反其恶声,女益怒,他挞逐出户,阖门扉”[2]。

二、悍妇形象形成的根源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悍妇”这一文学类型,可谓自塑与他塑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女性的自塑而言,“悍”成了表现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对屈辱的历史地位进行抗争的手段[3]。

自塑方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便是悍妻对夫权制度的反抗。鲁迅曾一刀见血地指出,封建家庭关系中男女双方的低位不过是主子和奴隶的区别而已。在传统的社会中阳刚阴柔的二元对立渗透着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妇女是男人的附属品,必须严格遵守贞操,而男人允许有外室甚至狎妓却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女子却要忍气吞声、从一而终甚至要违心地做出贤良的姿态压抑自己的愤怒。但是拥有独立意志、桀骜不驯的女性会打破沉默,对男权至上的观念和体制进行强烈反抗。以《红楼梦》为例,王熙凤第一次因为在自己生日时撞见丈夫贾琏和鲍二媳妇私通突发了一场“大撒泼大吃醋”的激烈冲突,这可以说是对封建社会性自由特权的一次正面的、直接的自发性的挑战,却被同样作为女性的贾府最高统治者轻轻弹压下去。第二次撒泼也是因为贾琏的好色引起,他偷取尤二姐另立门户。这严重威胁熙凤的低位,这次她改变了策略试图利用王法家规对贾琏进行威胁避免上次那样的正面冲突,唆使张华到督察院状告贾琏,并利用秋桐借刀杀人。其实她对贾琏并不是没有温情的,第十三回贾琏奉贾母命令护送黛玉到苏州奔丧,凤姐对他很是挂念,每晚与平儿一起屈指计算贾琏行程。人们在对尤二姐报以同情的时候也深深地替凤姐悲哀,如果要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就不得不变得泼辣、凶悍。封建制度赋予男性一妻多妾的特权正是培养泼辣女性的基础。他塑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社会经济因素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我国明代中期以后以纺织业为主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她们的经济收入在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而科举考试作为知识分子里鱼跃龙门的唯 5

一途径,大部分人都是屡败屡战不事稼穑以至家里一贫如洗,妻啼子哭,男性的权威倍受削弱。女性经济人格独立起来后敢于向男性挑战。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后,旧的伦理道德和传统观念开始走向崩溃瓦解,女性开始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敢于与传统的束缚背道而驰的女性就出现了。

矛盾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主体,外因对内因起促进作用。因而,男性性格上的缺陷或道德上的不足也会逼得一个本分的女人丧失最后的底线。《江城》中高蕃三番五次狎妓等也使江城恨之入骨。

从作者创作角度看“悍妇”的文学个性是男权文化为了维护自己的男权统治为妇女实施教化而塑造一个反面的典型,以杜绝毁人伦坏家庭的女性出现。

中国的女性由于几千年来封建压迫过于沉重,虽然也意识到追求自己的人格价值、自由和幸福。人性解放的程度不同,看待悍妇形成的角度就不同。中国的作者多从狭隘的宿命论来解释悍妇泼辣的原因,是缺乏科学根据的。[6]

三、悍妇形象的文化分析

(一)对男权绝对权威的挑战

从传统文化和婚姻体制对男性欲望的放纵和对女性欲望的压制这一立场来看,悍妇的存在确有其不同于传统文化内涵的另类价值。作为个体的悍妇凭借她们的体力和胆量,公然地凌驾于男子之上,从精神和肉体都严格控制男子的行为,从而一扫传统文化全力打造的男性“阳刚”气势,使其异化成为与传统角色决然相反的“弱者”、“傀儡”。这一切,对整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道德与社会秩序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挑战。[5]在这种挑战中,语言成为悍妇体现其力量的有力武器,她们尖利的语言和凶狠的谩骂,足以从精神上对对方构成巨大的威慑。除了言语力量,泼悍的妇女往往是极有才智和胆略的,她们大多擅长权术和计谋,在智力、胆略方面丝毫不逊于男性。她们凭借自己的才干超越男权社会为女性所制定的“三从四德”的规范,横扫男性的权威而树立自己的威望。

(二)泼妇的存在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女性定位。

传统文化中的女性温柔和顺、逆来顺受、自我牺牲而忽略自我的人格而隐藏自我等等都是有悖人性的。女性总是以弱者的形象楚楚可怜地获得强大男性的的“保护”,女性的服从使他们产生强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4]泼妇的出现使女性认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和男性平起平坐的半边天,她们同样也可以叱咤风云、所

向披靡。

(三)绝望中非理性的抗争手段

虽然悍妇的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他们对传统妇女行为规范的反叛,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但悍妇的行为本质就是利己主义。她们具有强烈的个人欲望,不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维护既定的男主女次的社会和家庭秩序。当自己的存在受到威胁时,她们会不择手段去捍卫它。除了怨恨丈夫,她们把愤怒转嫁到与丈夫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物,特别是其他女性身上,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和排斥。这些妇女虽然是为了维护自身权利,有值得同情和肯定的一面,但她们没有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对男权加以声讨和扬弃,她们因敌视传统道德观念而肆意破坏原有的社会秩序,却又按照旧的模式建立起一种同样不平衡的畸形变态的新的男女秩序,从而最终满足个人目的。所以,悍妇的思想行为,表面上看似是一种先进的追求,实质上并不能构成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四、结语

“悍妇”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大多是众人否定的文学形象。但如果仔细分析悍妇产生的家庭原因、情感原因和时代原因,人们就会对悍妇的凶悍撒泼有不同的理解,或许她们并不是完全无理取闹、刁蛮耍横,而是对自身生存处境的极度担忧和绝望状态下的孤注一掷,是对人性欲望的过度张扬和对不平等地位的极端抗争。在我们透视“悍妇”文学类型在文学史上的虚假镜像,就是为了从性别视角重审女性在男权传统文化中的角色意义,使女性从扭曲、割裂的人格中走出来,重新整合为不再是道德符号,而是具有真正意义的自我。真正意义上的人性阐扬,依赖于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伴之而来的男女两性的进一步理解、尊重和合作。只有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才能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建立一种双性文化,从而达到“在两性和谐共处的基础上争取人的最大限度的自由”.我们有理由相信:到了那样的阶段,“悍妇”文学现象将成为历史的陈迹。

参考文献:

【1】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M].三联书店,1995

【2】赵俊,李淑琴.浅论《醒世姻缘传》中的悍妇形象[J].社科纵横, 1995.【3】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判[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中国现代文学史 【5】明清小说和戏曲选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童静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多次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祝各位老师,合家幸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