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大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
大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自我个性”的表现
内容摘要:
一个人的个性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出生后在生理发育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前期幼儿的一些个性特征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多直接的影响,将成为以后幼儿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很多幼儿都存在着不同的行为特征,比如说:有的幼儿个性很强、常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儿孤僻内向,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更不愿意亲近老师,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还有的幼儿性格倔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表现出不尊重同伴、自私自利、骄横无礼、爱闹矛盾,家庭的过分溺爱,使他们成为现代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等现象。关键词:自我个性,大班幼儿 一.意义和背景
金山区干巷幼儿园张中妹园长曾在《我和家长的故事——特殊孩子的教育个案》的发言中指出:幼儿的个性特征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手段加以改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持有这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是否正确地认识幼儿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是否掌握科学的教学手段。同时,我们要深入贯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培养幼儿的人格健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还提到,“教师应面向全体幼儿,关注幼儿个体差异”,这里的“关注个体差异”应该也是自我个性教育的一个层面,那么自我个性教育应该是指对于那些比较个别的、很容易引起老师注意的个别孩子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富有个性地发展,还是指面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针对他们的能力、已有经验、学习方式和存在问题给予的教育呢?
我们班在自主游戏中调查发现有个别幼儿容易和同伴闹矛盾,当出现问题时,老师耐心的教导,他总是表现出置之不理、东张西望、不加以改正、仍旧我行我素,对于有这种现象的幼儿,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引导。
(一)大班幼儿自主游戏自我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 1.环境方面的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影响。家庭因素对个性的影响,是指家庭的经济与政治地位、父母的文化素养和言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自我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其父必有其子”,就形象地说明了家庭因素对人的
自我个性的影响。同时,社会实践对一个人的个性培养和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且可以说是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自我个性的形成。除了上述这些因素以外,年龄也会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影响,不同的年龄段,个性都会有明显的区别,这与人的思想发展、知识面扩大、经验的丰富有关。
总之,一个人的个性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变化的。
(二)大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自我个性教育的内容及表现
自我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从其结构上来看,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动机、兴趣等方面,一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动机、兴趣等方面,二是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不难看到,上述这两方面都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点或品质,每个人的个性往往有其独特性。由于个性有好有坏,所以作为自我个性教育,是指帮助每个幼儿发展良好个性的教育。能帮助幼儿发展良好个性的教育必然是尊重每个幼儿的教育,必然是民主的科学的教育。因此,自我个性教育的实质是在教育的理念上,只有在正确理念下实施有效的方法,才是自我个性教育。“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决定了他是否能真正尊重儿童个性”,这抓住了自我个性教育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个体差异(或说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不同个体间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到,个性差异是归属于个体差异的,只不过它更多关注个体间心理方面的差异。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的第五条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是要求全面关注每个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差异,而重点则是放在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上的。自我个性教育的确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但需要注意的是,关注了个别差异未必就是自我个性教育。
在正确的教育观念下,“让每个儿童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享受到教育的快乐”。在指导儿童时,尊重每个儿童的学习方式,头脑中时时有“关注幼儿个体差异”这根弦;非常重视活动的过程,努力为幼儿提供能促进其发展的各种支持,甚至为没有能够细致地观察到孩子自主解决问题这一关键环节而“深感遗憾”;通过设置有层次性的玩具材料来满足不同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幼儿操作的的需要,让幼儿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进一步发展,等等。如果从自我个性教育的视角出发的话,可能需要对现在的工作来一番全面的由表及里的审视。比如,着眼于幼儿个性差异的教育,而不仅仅只着眼于能力(个性的一部分)差异的话,可以对在游戏区域中有层次地设置玩具材料,按能力水平引导幼儿的做法有所反思,看看有没有与个性化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想法或做法,进行调整或者改进。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观察幼儿的能力之外,同时高度地关注这样的活动方式对不同水
平幼儿各方面的影响,如幼儿的态度、动机、兴趣的发展,幼儿自身学习特点和性格形成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以真正确保在这一教育活动中实施修改化教育。
《纲要》中首先指出的是面向全体幼儿,那么我想自我个性教育是不是就比较偏重于刚才提到的第二种情况。举个例子,我们在游戏区域中设置的玩具材料都是具有层次性的,用来满足不同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幼儿操作的需要。对于一种材料,我们在制作和投放的过程中,把它分为难、一般、容易三个层次。一个幼儿,如果能够比较顺利地操作较难的层次,我们就知道他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强的;如果能够比较顺利地操作中间的层次,我们就知道他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如果幼儿连操作材料的“容易”这一层次都有困难,我们就能够了解他在这方面(材料所要发展幼儿的能力)的能力可能还有待加强。那么能力强、能力一般、能力弱的这些幼儿实际上是三个群体,在这三个群体中,教师面对的依然是全体幼儿,只不过是把全班幼儿更加细化,然后在小群体中再关注个体。
(三)家庭教育对大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自我个性形成的因素
家庭教育与幼儿的个性形成关系密切,并将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个人成长。幼儿的个性并非是导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前提条件,如果家长善于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是可以改造儿童个性中的弱点和缺陷的;反之,如果家庭教育不得法,有的幼儿也可能出现行为异常。当前,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倍受社会所关注,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往往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小祖宗”,他们习惯于无条件地得到想要的一切东西,且不懂得和他人分享。因此说,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常常是培育利己型孩子的温床。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使孩子难以产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将来形成互助、互爱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的基础,也是谦让克己美德的源泉。
在独生子女教养问题上,其弊端可以概括为过度教育、过度保护和过度照顾。所谓过度,就是事无巨细,安排得好好的,管得死死的,父母总是围着孩子转,眼睛总是盯在孩子身上,担惊受怕,并由此产生许多无谓的烦恼。对孩子娇惯、溺爱往往又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又一特点,孩子要吃什么就买什么,穿得要华贵,用得要高档,这种一味迁就,百依百顺的过度保护和照顾必然会娇宠孩子,造成孩子任性、不尊重别人,不懂礼貌。
做家长的应该使孩子体验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要相信孩子能独立地处理好自己的生活琐事,能够自由地探索周围世界,可以支配自己的行动。开放型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也有利于孩子创造意愿的产生和创造活动的进行。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抚养者和第一任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正确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重要性和有关知识;同时要注意发挥家长的表帅作用,做到对孩子既爱护又严格教育,既宽容又不放任,在树立家长的教育责任心的同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大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自我个性教育采取的有效措施
1.在自主游戏中应正面教育,防范在先。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我们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把道理给孩子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是对的。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办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2.冷处理。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可以先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例如,孩子在地上打滚,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大人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我们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3.激将法。我们不能一味地严格要求孩子们去做任何事情,要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让孩子们多吃点苦,多经历点风风雨雨,这样他们以后才能坚强。对于孩子,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哄,什么都听他们的,而应该采取一些激将法来面对他们。比如,对于那些比较调皮的孩子就应该用激将法。在适当的情况用一些激将法去对待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现在的孩子比较叛逆,他们的自尊心也比较强,我们可以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情况下采取一些可用的方法去教育他们。
4.适当惩罚。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一会儿他饿了要东西吃的时候可以适时教育,告诉他这就是不好好吃饭的结果。当然,任何“惩罚”都应以不影响幼儿生长发育为前提。还应该强调的是,教育孩子的时候,成人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教育者的意见要统一,要有坚持性、如果一会儿严,一会儿宠,那么孩子的任性只会愈演愈烈,很难得到改正。
二、最后,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自我个性表现在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言行中。而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决定了他们是否能真正尊重幼儿不同的自我个性,让每个儿童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享受到教育的快乐。
第二篇: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地位
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地位
202_-3-7 来源:教育论文 作者:幼儿园 【大 中 小】 点击:1968 次
浅谈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地位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
一、回归“百草园”
鲁迅笔下有一个“百草园”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他们在里面是欢乐的、自由自在的,“百草园”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智慧。如果让幼儿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之外,按照成人的安排来生活,那么就如同鲁迅小说《故乡》中活泼、机灵、可爱的闰土慢慢地变成了木呐的、循规蹈矩的成年闰土。所以孩子们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审美欲望及创新冲动都能够得到发展。教育就是需要这种符合幼儿生活本性的教育。
二、游戏让幼儿自主选择,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式的学习活动,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强,但是到了教育过程中,行为往往就会偏差于目标,目标与过程就偏离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幼儿的活动,只要孩子与老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的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往常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游戏常常由我们老师来精心安排,孩子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的机械的听从调动,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在组织游戏活动,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却只是在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并不觉得是在进行游戏活动。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
1、自己选择“今天玩什么”。
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地进行的活动,所以我经常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游戏呀?”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样一来,孩子们会觉得:游戏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他们选择的游戏,可能是一些无太多乐趣的游戏,也可能是一些已经玩了又玩的游戏,但却是他们所钟爱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就应该尽可能去满足他们游戏中学习的欲望。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选择后,他们才会玩得尽兴,学得开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自己选择“怎样玩,如何玩”。
游戏都有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可以在孩子选择了“今天玩什么”后,再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呢?”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玩是最好的”。例如:玩游戏《哪队跳得好》时,幼儿提出了很多种跳的方法“双脚跳、单脚跳、跨跳、前进跳、后退跳„„”通过实践,孩子们发现:“双脚跳跳得快”、“单脚跳容易摔倒”、“后退跳找不着方向”„„当孩子提出的规则要求没办法完成或是很难完成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这样玩是不行的!”。实例证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了行为方式,才能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毫无拘束的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一切。
3、自己选择“我来做××”。
角色是幼儿游戏的主要部分。孩子们主动去玩的游戏常常是角色游戏。但其他游戏中也有角色的存在:平时在玩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会根据幼儿各自特点、和幼儿自身的条件来分配角色,这往往忽略了能力差孩子的表演欲望,抑制了这些孩子表演能力的发展,作为我们老师就应该给予他们自由选择角色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而大胆地去表演。也可让他们通过多次选择不同的角色表演,去试一试,去比一比,挖掘自身优势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角色。由于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担当了角色,把自己当作别人来意识。这时,他即是“别人”,又是自己,他在自己和别人对比中,也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
4、自己选择“用什么玩”。
孩子对游戏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他们的外表形象,而在于这些材料是否能成为玩具,是否能利用这些材料能够进行游戏。游戏材料虽然是代替品,但孩子们对他们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他们常常自发的就地取材,周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拿什么作材料。如拿积塑搭高楼大厦、火箭、机器人等等。我们不必强加一些要求给孩子,束缚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要相信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5、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玩,玩多久”。
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孩子们常常玩了还想玩,总也玩不够。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游戏前先问问:“你们愿意什么时候再玩这个游戏?你们还想玩多久?”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来继续玩。实践表明,只要你遵守了,孩子就会遵守,这也从客观上加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和责任感。
三、教师的指导
平时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幼儿的游戏,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权。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要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幼儿是游戏活动真正的主人。
第三篇:论文《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 》
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 游戏 健康 成长
摘要:近年来的幼教改革,人们十分重视教育观、儿童观的转变,并且更加重视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游戏,是幼儿近年来的幼教改革,人们十分重视教育观、儿童观的转变,并且更加重视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游戏,是幼儿自由意志的体现,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是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活动。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幼儿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学习活动蕴含在生活、游戏活动中,而幼儿游戏既是幼儿认知、个性、情绪、社会交往能力等发展的途径、手段,也是幼儿发展的真实写照。因此,它被确定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基本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既能操作各种材料,又能与同伴交往,其动作、言语、思维、想像、情感等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贯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原则的同时,游戏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习之于嬉”的观念日渐人心。因此,在实践中要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善于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教育机会,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操作、探索、发展。
一、游戏设计
游戏设计一:3-4岁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差,但是他们乐于操作、探索,于是我们教师安排了认识“冰”的活动。教师给每个幼儿都准备了一盘冰,有大、有小、有厚、有薄,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玩一玩等方法探索冰的特征。孩子们在玩一玩后,都争先恐后地说:“冰是凉凉的”、“硬硬的”、“容易碎”、“滑滑的”。
游戏设计二:春天来了,我们教师带领幼儿到公园踏青,让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孩子们在公园中奔跑玩耍,捉迷藏。
教师问:“那你们说春天来了吗?”幼儿说:“春天来了。” 教师问:“谁能说说春天在哪儿?”有的说:“小草变绿了,小树上长出叶子了。”有的说:“迎春花开了。”有的说:“天气不冷了。”有的说:“我看书上说燕子在春天会飞回来。”有的说:“在冬天睡觉的动物会醒来。”有的说:“那叫冬眠。” 教师接着问:“你能说说哪些冬眠的动物在春天醒来吗?”有的说:“有青蛙、有熊、有蛇。”有的说:“还有乌龟。”有的说:“我上动物园时看见很多的小动物从它的房子里出来了。” 教师接着问:“我们出去玩时,衣服上有什么变化呀?”小朋友说:“不用穿棉衣了。”还有的说:“不用戴帽子,不用戴手套了。
反思与体会:在谈话中没想到孩子们把春天说的这么具体,并且情绪高涨,可见家长已经带孩子进行了观察或者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这就增加了教师进行此项活动的信心。游戏设计三:玩色玩纸系列游戏,团纸拓印—小树开花了的游戏。开始我只是把它设计成“玩纸系列”之一,可当我发现幼儿对游戏的某个结果—“红花”印在“黄花”上,花的颜色就变了感兴趣时,马上调整了自己的设想,把玩色融入到游戏中去,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在游戏中我添加了“变色纸”,“会跳舞、画画的小球”等内容,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还培养了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视觉感受力和动脑思考的能力。
二、在游戏中启发、引导幼儿
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此时教师的指导意识并没有失去,但已不是作为教师,而是幼儿游戏的伙伴,共同处于幼儿愉快的游戏世界的指导。幼儿喜欢独自游戏,自由结伴游戏,他们不需要也不愿意成人的过分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或不喜欢和教师的共同游戏。许多教师的经验是: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更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致。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但前提是教师此时是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教师的童心、游戏心会使幼儿备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当然,教师始终不能忘了自己的角色地位、参与游戏的目的所在,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游戏为前提,以幼儿游戏的快乐为根本,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教师直接点拨给幼儿建议帮助的显性指导。这是教师在幼儿游戏之外,插入的有目的教育指导。强调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也并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适度插入的教育教学,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而更好地开展游戏,只不过这时的游戏已暂时转变为教学,融入了教师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意图。
三、游戏总结与反思
在游戏的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难题,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观察表格作观察记录,便于分析总结,及时调整教育或游戏的目标方案。
同时,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教师就及时对幼儿行为进行调整,避免或阻止可能产生的不安全后果。游戏中出现了过激的行为时,如幼儿为了争取游戏、争演角色、争夺玩具打起来了,有些幼儿专门干扰别人游戏,破坏别人的玩具,教师必须介入阻止并加以协调。幼儿在游戏中有求助时,教师要予以帮助。如两名幼儿同时要玩同一游戏角色或玩具互不相让,请教师给予裁决等。我们真正感受到:在游戏中,幼儿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而不是“要我玩”、“要我学”。因此,其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而不是无聊、厌烦、无所事事等消极状态,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活动材料、伙伴、方式、方法,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具体游戏活动为载体,要让游戏活动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获得发展,达到“看似无教育,其实有教育”的境界。
第四篇:大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角色体验专题
大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
角色体验之我见
——以大班表演游戏“三打白骨精”为例
四川大学华西幼儿园
韩珺
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游戏。传统意义上的表演游戏一般指幼儿按照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情节、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表演游戏的剧本中角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在进行表演时,需要扮演故事或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而非角色游戏中的“角色”,那么,这就需要孩子们需要更多对故事角色的认知、理解和认同感才能较好地进行表演游戏。这里我以大班表演游戏“三打白骨精”为例,谈一谈我在表演游戏的开展中可以怎样帮助孩子认知、理解和认同自己扮演的“角色”的。
我认为以下四个方面:
1、角色的选择,2、角色的装扮体验,3、角色的形表体验,4、角色的台词体验,可以帮助到幼儿。
一、角色的选择
角色的选择,我认为要先从文学作品、故事、剧本的选择开始考虑,选择一个幼儿喜欢的故事,是幼儿乐意选择角色表演的前提。所以我班开展了系列活动师幼、家长共同选择了我班表演游戏的文学作品“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
1、首先大班下期初,我们开展了“故事大王”的活动,举办此活动的目的,在于了解幼儿喜欢哪种故事类型、什么样的故事是孩子喜欢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孩子的书面语、口头语表达的能力,锻炼孩子的的胆量,同时感受体验到讲述完成后的成就感。
2、其次,评选出最会讲故事的孩子之外,我们也同时票选出孩子们最喜欢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来源,都来自于孩子,那么把这些票选出的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脚本,鼓励孩子们将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演绎出来,这样孩子们更能激发出孩子对于表演的兴趣,会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表演游戏中来。
3、选出“最受孩子们喜欢的故事”作为表演的脚本后,除了让孩子们尽可能熟悉故事的情节发展,接下来就是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只有孩子自己选择的、喜欢的的角色,孩子们才会在游戏中更愿意表现和演绎这个角色。
在系列活动中,我们还充分发挥了家园共育的作用,邀请家长们来讲故事,帮助幼儿熟悉故事情节的同时,还用声音演绎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角色的特点,说话的方式更贴近角色。
二、角色的装扮体验
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就是准备表演的服装、头饰、道具等等。幼儿通过形象逼真的服装道具,能刺激孩子更积极主动了解认识剧本中的各个角色,更快更直观地认识自己和同伴表演角色的不同,并且能够在游戏过程中一直坚持进行表演,不会有随意性情况的发生。例如,当孩子穿上孙悟空的服装、戴上金箍、拿上金箍棒的那一刻,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再现孙悟空的形象,在表演游戏中说的话、做的动作都在向观众展示我表演的角色是“孙悟空”。
三、角色的形表体验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演绎角色,我们也开展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方法。
1、让幼儿为“西游记”的儿歌配上动作,孩子们一边念、一边根据角色特点、儿歌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
2、利用各种过渡环节或餐前活动,调动大家一起来表演指定角色的某个情节,例如“孙悟空三个打死白骨精”的动作会是怎样的?请愿意表演的小朋友都来表演,让其他孩子说说看谁的动作学得最像、表情是什么样子的?白骨精又是怎么反应的?集体表演中,孩子不会容易害羞,同时还能相互学习不同的表演形式。
3、邀请多个孩子表演指定角色的标志性动作,再请台下的幼儿当评审,说说谁做得更好。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找到角色的特点,在游戏中能够将特丹表演出来。
4、观察、模仿动画片&真人版演绎的故事情节,动画片版本是最容易让孩子们接受的,通过观看动画片,学一学角色的动作、听一听该角色说了些什么内容、看一看角色之间是怎样互动的。还可以观看真人版的西游记,这个版本更逼真,更容易让孩子观察、模仿角色的表情、语气等等细节。
四、角色的台词体验
因为“三打白骨精”故事的特殊性,剧中的角色众多,于是我们先从人物关系、称谓方面入手,先帮助孩子们梳理唐僧师徒四人的称谓:
1、唐僧自称“贫僧”,称徒弟悟空、八戒、悟净:见到男的称“男施主”、见到女的称“女施主”。
2、孙悟空自称“俺老孙”,称唐僧“师父”、八戒“呆子”、沙和尚“沙师弟”。
3、猪八戒自称“老猪”、称唐僧“师父”、孙悟空“大师兄、猴哥”、沙和尚“沙师弟”。
4、沙和尚:称唐僧“师父”、孙悟空“大师兄、猪八戒“二师兄”。
还因为剧中各个角色的台词复杂且冗长,且还带着个别古时候的语法、用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则违背了表演游戏中的“游戏性”,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也更体会不到游戏的乐趣,背不出台词还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和参与游戏的积极度。所以,我们允许幼儿用自己的话代替剧本中的台词,但在用自己的语句时,表达的意思要符合剧本以及故事的情节发展。以上就是我在开展表演游戏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当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再商榷、再改进,对于表演游戏的研究开刚刚开始,之后还会通过研究更深入的学习表演游戏相关的理论、经验文章等,透过对专家学者的著作或经验性文章的学习,更好地开展我班的表演游戏。
第五篇:论文《浅谈在逻辑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论文 :
浅谈在逻辑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林口县第三小学教师
蓝水晶
观察是获取周围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因此,捷克著名教育专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上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幼儿从一出世起,就积极的想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纲要》指出:“三岁儿童对什么都感兴趣,总是向成人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等各种问题,而对眼前的变化‘视而不见’,这让孩子失去了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幼儿自主探索学习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是智慧开启的重要能源。
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四下查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学会选择观察,有顺序的观察、全面的观察和抓住事物的静态和认识事物的动态等观察品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
“逻辑狗”思维游戏走进我班孩子的生活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五颜六色的画面,五彩缤纷的游戏内容,五光十色的模扣操作,是孩子们乐此不疲参与游戏的重要原因。“逻辑狗”作为一种视觉游戏材料,只有细心的观察,孩子们才能探索游戏、进行游戏,同时也是提高游戏质量的基础条件。逻辑思维从训练孩子的感知能力开始,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去感知,并将感知和思维想结合,训练孩子们有序精心的观察。幼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其实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只要我们观察、倾听就会发现,因此,我们要把握时机,正确引导幼儿去观察,去发现。我在孩子们快乐的笑声中分享着“逻辑狗”带来的快乐,同时在教学中大胆尝试,探索在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时机和方法,以下是我的点滴之谈。
一、从兴趣入手,引导幼儿乐于观察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观察的前提是“注意”。但幼儿期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只有对某事某物产生浓厚兴趣才会集中注意力,即观察往往受兴趣支配。因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最好形式。”既然从兴趣出发,就应先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幼儿喜欢看色彩鲜艳的物体,观察事物常从兴趣出发,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目的性不强,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充分利用思维游戏中五颜六色的画面,五彩缤纷的游戏内容,巧妙地创设出某种特定情景,使教学从内容上去促进孩子精细的观察,去进行分析综合,去进行连接,推理和判断,总是进行这样的活动,孩子的智慧能力不就提高了吗?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玩中学,学中玩,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发展,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逻辑思维中的每一张卡片都是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好玩的游戏,而每一个游戏都会在孩子的头脑中画一个大大的问号,教师可创设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情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使幼儿很快的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每一张卡片都具体、形象、生动,由静态的变成动态的,符合幼儿的特点,所以孩子们做了一遍还想做一遍,手脑并用,在每一次活动中教师应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发现观察的广度和深度。
二、创造丰富多彩的墙饰互动,创造近在眼前的观察时机。
为了激发孩子们观察材料的兴趣,我们班里充分利用墙饰,创设丰富多彩逻辑思维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他们有的和同伴一起观察、讲述,有的互相帮助一起游戏,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将“逻辑”游戏渗透到一日生活,同时丰富孩子们观察内容,每每过渡环节,总会吸引许多孩子的目光,孩子们有的讲述图片内容,“你看!这两只小鸭子一定是去郊游了,然后在野外放风筝了”;有的一起猜测游戏玩法,“图片上有雪秋、雪人身子、堆好的雪人,我猜一定是排序游戏!你信不信?”这时,旁边的小朋友也表示赞同的点点头;还有的用手指玩迷宫游戏……孩子们都沉浸在快乐的逻辑思维游戏中。
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儿童的重要智力结构,它为儿童的探索、操作,提供了最直观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做事的细心品质和探索精神。丰富多彩的墙饰互动,满足了幼儿随时观察、随地游戏的需要,将逻辑思维游戏贯穿一日生活的同时,很好的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引导幼儿尝试多种观察方法、发展孩子的观察技巧
有了观察的兴趣,还必须在观察方法上加以引导。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幼儿的观察条理差,如果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而是东看看、西瞧瞧,就会把要观察事物的重要特征遗漏掉,不但达不到观察的目的,还会形成不良观察习惯。因此,就会幼儿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让幼儿学会有目的、自主全面的、细致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是有必要的。
在五彩缤纷的“逻辑思维”游戏中,我和孩子们共同探索了一下几种观察方法,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游戏。
1、顺序法
顺序法指以一定顺序来进行观察。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 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按物体的特点:比如按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动作的前后等方法。例如数学活动《找一找有什么不同》,画的是两幅差不多的图,其中有部分动物、事物不同,让幼儿找出两幅画的不同之处。根据从上到下的顺序、从左到右的顺序,引导幼儿观察找出两幅画的异同之处。还有《计算游戏》中物体数量的点数,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就难以完成。因此,我们不强调幼儿掌握哪种顺序,只要有细致观察就行了。
2.比较法:
比较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点。分析出图像之间的区别与差异。这种观察方法一般用于比较游戏和分类游戏。例如,在《动物园》“找妈妈”的游戏中,我先提问“你们看到了几种猴子?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孩子们很快观察出了每种猴子特点的细微差异,根据小猴的外形、颜色去找不同,培养精细的观察能力。在《在农庄里》(第三阶段)的游戏中,就是同一动物小绵羊的不同形态的辨别。游戏前,我先引导孩子们观察卡片的内容,鼓励孩子们说一说小绵羊在干什么?问题已经提出,孩子们便认真地观察起来说,“有的在吃草,有的说话呢,还有的回头看呢……”于是我又提出:“请下朋友比较一下两只回头看的小羊,有什么区别?”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一只头在左边,另一只头在右边。”就这样,孩子们在快乐的观察中游戏着,同时提高了孩子的比较观察能力。另外,在逻辑思维游戏中,还有同一人物分辨不同动作的游戏。例如《我要上学了》中的卡片,图片上的芬妮买了一大包糖果,高兴的照起了镜子!镜子里和镜子外的芬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于是我引导孩子们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并在教室里放了一个大镜子,请孩子们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孩子们很快就把握il镜面图的特点,运用比较性观察的方法,从芬妮的不同动作找到了镜面图案,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多角度性观察法
角度性观察就是引导幼儿根据每件物品,每处风景所在的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发现其方位的特点以及空间对应的关系,扩展其深度和广度。在《逻辑游戏》“这里应该是谁”的游戏卡中,小房子里分布着许多的格子,每个格子放着相应的玩具,游戏要求幼儿把模扣对应位置的玩具找出来。我设计了“小动物找家”这个游戏,引导幼儿联系实际将房子看成三层楼,每一层的每一个房间里都住着不同的小动物,然后请孩子们说一说每层楼的每间房子里都住着谁,使所学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的生动有趣,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感知方位,从而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掌握学的内容。最后我出示卡片,提出问题“谁能告诉老师,红色模扣住在几层楼的第几间房?”孩子们很快的回答:“第三层第二间房”。于是我又鼓励孩子们我去找对应的房间的玩具,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游戏的答案。
排序游戏是我班孩子的难点,为此,在逻辑狗《逻辑游戏》“接下来是什么”活动中,我采用了分组游戏方式。先引导孩子们观察钱币上的不同图案,说一说分别是什么动物形象,然后鼓励孩子们运用角度性观察,从前向后一次说出钱币上动物名称,读了一边,豆丁就大声说:“老师,你快看兔子、刺猬、小鸟后又是兔子、刺猬,最后的小鸟哪去了?””那小朋友们快从右边找一找呀?”我顺着豆丁的话题又提出了新的游戏要求。一经提出,许多孩子马上动手游戏起来。游戏结束后,我还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了排序的游戏方法,孩子们说:“老师,我发现了钱币上的小动物都是一个一个有规律的排队的。””你说的真好,下次小朋友在玩排序游戏时,就可以尝试今天我们用的从前向后的角度方法观察。”引导幼儿找出排列规律,讨论能够快速解题的方法。这次活动后,每遇到排序游戏,都会看到孩子们用手指从前向后一次观察,发展了孩子们的空间方位与排序的能力。
在《买东西真有趣》游戏中,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图片,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幼儿给物品分类,比较物品的多少、轻重,发展幼儿的比较、分类、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性观察法
儿童在做每件事时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自己感兴趣的物象和活动。引导孩子将“逻辑狗”游戏的内容与自己生活经验相结合,运用自我情感为中心的推理,尝试判断做事的先后顺序,这对幼儿的逻辑性思维发展有很大益处。在教学中我鼓励幼儿合理推理与判断画面关系。《买东西真有趣》“水果沙拉”游戏是关于制作水果沙拉顺序的图片排序,游戏前我先引导孩子们猜测制作水果沙拉的方法,孩子们兴趣十足。讨论好方法后,再引导孩子们理解每一张图片的内容,观察人物的动态,辨别做水果沙拉的顺序是:买水果-——洗水果——削水果——切水果——拌沙拉酱,让幼儿了解事情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忽视或者颠倒了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个工作就做不好,从而培养观察的顺序性、精确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述、推理做事顺序,孩子们都得到了爱的鼓励。
一天,潘成锦在墙展区目不转睛地看着《逻辑游戏》“今天做了什么”,一张关于一日生活顺序的游戏卡片。不一会儿,他就拉我到图片前和她一起游戏,他高兴地说:”老师,你看这些图片都是一个小男孩,有穿衣、吃早饭、洗漱、还有洗澡、睡觉,我猜这就是排图片游戏,对么?”我赞同地说:“对,你观察的真仔细!”他接着说:”我记得你说过小朋友要想一想自己怎么做这些事情,我想出来了,我每天先起床、洗漱、上幼儿园、吃晚饭、洗澡后睡觉,我做对了么?”我看到历历自信的表情,我很欣慰,并且高兴地告诉她:"恭喜你!答对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4.跟踪观察法
跟踪观察法指让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的、有系统的观察,使幼儿对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认识。例如;春季在种植园地播种马铃薯后,让幼儿间断性的观察并记录。了解马铃薯从发芽——生长叶片——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及丰收马铃薯在种植这种生物循环的规律。这种方法的持久性,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耐心、敏锐性、细致性,对培养幼儿的观察习惯和对科技的兴趣具有独特作用,而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感性经验又为逻辑思维训练的正常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巧设问题,引导幼儿边观察边思考
通过训练之后幼儿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但他们因知识和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的限制,观察往往是表象的肤浅的。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认知能力,边演示边提问,引导幼儿边观察边思考,使幼儿的认识逐渐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提高幼儿观察的深刻性。
如在《计算游戏》中“学习6的加法”,既要引导幼儿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有要渗透加法的交换率的感念。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表象,帮助他们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我请一名幼儿左手拿5只气球,右手拿1只气球,问移动有几只气球?孩子们很快就列出了算式:5+1=6。我请拿气球的幼儿背对着大家再演示,让幼儿观察列出算式:1+5=6。然后再对照两道算式,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导幼儿自己总结出:加号两边的数字换一下位置,大树不变的结论。由于运用了具体操作,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了色彩鲜艳的气球,幼儿学起来既不感到枯燥,还能很好的理解加法的交换率。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逻辑狗”思维游戏的介入,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增加了同伴间、师幼间的交流,给孩子们带来了愉快地游戏体验,最终促进了孩子们观察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发展。我也在与孩子们的共同游戏学习中,一起探索、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