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朱淑真诗词意象及其女性意识浅析范文大全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15-1105544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6 03:20: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朱淑真诗词意象及其女性意识浅析

朱淑真诗词意象及其女性意识浅析

摘要

作为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朱淑真的诗词成就引人注目。她用诗词记录了曲折悲惨的人生,也用诗词展现了她的不屈与抗争。她作品中饱含深情的意象刻画了她的心路历程。本文试图通过对她诗词意象和女性意识的浅析还原她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 朱淑真,诗词,意象,女性意识

目录

一、朱淑真生平和作品概述„„„„„„„„„„„„„„4

二、朱淑真的文坛地位有待持公证正„„„„„„„„„„4

三、朱淑真诗词意象概述„„„„„„„„„„„„„„„4

四、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意识„„„„„„„„„„„„„5

(一)敏感纤弱的爱情主题„„„„„„„„„„„„„ 5

(二)执着不屈的反叛精神„„„„„„„„„„„„„ 5

五、从多变的意象看朱淑真的心态„„„„„„„„„„ 6

(一)供厨不虑食无钱——闺秀生涯„„„„„„„„„ 6

(二)分付萧郎万首诗——粉嫩初恋„„„„„„„„„ 7

(三)良辰美景具成恨——婚姻生活„„„„„„„„„ 7

(四)从宦东西不自由——漂泊游离„„„„„„„„„ 8

(五)鸥鹭鸳鸯不相宜——分居生活„„„„„„„„„ 8

(六)至死不渝叙旧情——情曝摧伤„„„„„„„„„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9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朱淑真就像她的号那样“幽栖”于岁月长河的一隅,寂无声息,婉丽孤绝。数百年封建礼教的严厉苛责和贬损妄图将这位孤高坚毅的才女埋没于时光深处,可历史不会忘记冲破重重藩篱,书写女性性灵的她。虽然如今朱淑真仍不如李清照那样声名煊赫,但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尝试走进她的万世凄凉,体会其间发自女性内心无助而又强烈的呼喊。

一、朱淑真生平和作品概述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1)朱淑真生活于南宋初年莺歌燕舞的都城临安。她出生于中等官宦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2)度过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后,她奉父母之命嫁给一个俗吏,丈夫不解风情,她知音难觅,婚姻生活痛苦不堪,只能将满心的忧愤寄意于诗词。中年时期抑郁投水而亡,诗稿被父母焚毁。经后人搜集,传世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等,共诗337首,词33首。

二、朱淑真的文坛地位有待持公证正

“断肠集里断肠泪,苦涩之中苦涩味”。朱淑真作为苦命的闺阁女子的一员诉说深切的愁情怨恨。刻骨铭心,错综复杂的“愁”赋予她的作品无限的感染力。但由于她的身世之谜,婚姻不幸,思想叛逆和创作偏离正统,使她在其后很长时间里鲜为人知。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她研究的升温,这位闺中之秀的艺术魅力正在得到更多的肯定。她的作品极具代表性,她的文学成就不容忽视。诚如香港学者黄嫣梨所说的那样“对于这位女诗人、女词人,除了同情她的《断肠》情怀,赞赏她的横溢天才外,还要探隐索微,持公证正,给予她在我国文坛上应得的地位和评价。”(3)

三、朱淑真诗词意象概述

传统社会的积淀使得男权之上,女子只能生活于闺阁后院,即使是内心再丰盈的女性所留恋关照的也只能局限于以庭院为主的狭窄空间。她的诗词意象较为单一。结合孔祥云在其硕士论文中的统计,笔者经过计算概括了较为常用的意象数据:

植物类:与梅相关40次(其中梅28次,梅花4次);与柳相关34次(其中柳10次);与竹相关13次(其中竹7次);与草相关10次(其中芳草7次);海棠10次;与荷相关7次(其中荷5次);梨花5次;

动物类:与燕相关18次;与莺相关18次(其中莺9次);与蝶相关13次(蝶8次)

四时类:与风相关24次;与雨相关46次;与秋相关14次;与月相关14次;与春相关12次;雪10次;

建筑类:与楼相关9次;与窗相关9次 器物类:与灯烛相关9次。

(1)孔祥云,《千声落叶断肠听》,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_年4月,第1页第1行;(2)(宋)郑元佐注;冀勤辑校,《朱淑真集注》,中华书局出版,202_年1月,第1页;(3)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2_年6月,第3页第15-19行;

在朱淑真近400首的作品里,许多意象多次重复,它们穿插于这位绝世才女不幸的情感经历之间,因而同一意象尽显多重色彩。“梅”的礼赞生命或孤傲高洁;“柳”的轻柔温婉或离别缠绵;围绕“春”有少女的闲适,有少妇的哀怨;通过“月”寄爱情梦,抒相思愁;“莺莺燕燕”带来过春的气息也舞出了爱的孤独;“楼”“阁”“窗”“栏”蕴藏过憧憬希望也伴随着沉郁感伤。这些意象不是作为单独的客体存在,也不似宫体诗的咏物自娱,而是朱淑真细腻情感和内心呼喊的载体。

四、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一)敏感纤弱的爱情主题

自此朱淑真的《断肠集》问世,人们对于其人其作的褒贬就纷至沓来,期间的贬抑之词更是比比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当然首先可以摒弃董毂在《碧里杂存卷上》里的论断“自汉以下,女子能诗文者,若唐山夫人、曹大家,立言垂训,词古学正,不可尚已;蔡文姬、李易安,失节可议;薛涛倚门之流,又无足言;朱淑真者,伤于悲怨,亦非良妇;窦滔亦笃于情者耳,此外不多见矣。”这是男性批评家为了抹杀女性在历史文坛上的地位而作的曲解。但是对于朱淑真诗词立意风格的批评也不容忽视。如“出于小听挟慧,拘于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笔墨狼籍,苦不易读”,“伤于悲怨”,“出笔明畅而少深思”,“遣语容易也”,“闺阁之习”,“浅弱”,等等。(4)相比于在政坛、文坛上叱咤风云的男性,相对于他们崇尚的“典雅、高古、温和敦厚”,相形于他们孜孜以求的作品的深广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朱淑真诗词的主题的确单纯――反映缠绵痛苦的爱情生活,风格确属单一――始终萦绕着肝肠寸断的愁情。但这绝不足以动摇她在词坛上的地位,相反这更奠定了她作为女性词人坐标的基础。以衡量男性词作的标准来评价女性词人的作品结果当然是否定的。父系文化系统下的女性无法接触到男性所能触及的视野;社会责任、历史担当的大门对她们无疑是紧闭的。当她们将所能见到想到的一切以她们的细腻,纤弱,深婉的特色尽情展现的时候,难道还要用男性的制约,男性的评判来横加指责吗?

朱淑真只是用她特有的方式来抒发她心中千言万语,或许她当时远未考虑到她的这一家之言已将几千年来压抑着的女性意识以敏感的性灵结合如火的激情的形式冲击了男性文学的思维定势。

(二)执着不屈的反叛精神

谈到朱淑真的女性意识,除了她诗词特有的女性的口吻声情,更为现代女性 称道的是她朦胧的觉醒意识,是对封建礼教的质疑和挑战,是她对悲剧命运的不屈与抗争。从“烟愁露泣”(《清平乐》)(5)的悲哀到 “深院重关春寂寂”(《浣溪沙》)(6)的压抑;从“杨花搅乱少年心,怕雨愁风用意深。休与酒杯浑不管,纵教天气作春阴”(《又绝句》)(7)的骄横到“东君负我春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问春古律》)(8)的不羁;朱淑真将心中太多的不被理解的苦,太深的难

(4)胡元翎,《男性诗论与女性诗人的“隔”——朱淑真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求是学刊》1998年第2期,第80页第12-13行;

(5)-(8)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2_年6月,分别为附录第58,61,2,3页;

以割舍的情化作被世俗所不容的叛逆。

闺中时她就大胆的有了心仪的对象:“初学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到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9);“尽是刘郎手自栽,刘郎去后几番开。东君有意来相顾,蛱蝶无情更不来。”(《窗西桃花盛开》)(10)。嫁给粗鄙浅陋的俗吏后,她对丈夫的不满溢于言表:“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可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圆子》)(11);“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愁怀》)(12)。面对痛苦的婚姻,她断然与丈夫分居并追求真爱,演绎了惹人非议的婚外情:“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我因无好况,挥断五湖秋。”(《秋日述怀》)(13);“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夜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清平乐·夏日游湖》)(14)。

她对浪漫爱情的执着追求,她对流言蜚语的无所顾忌,是多少封建牢笼下的女性从未想过的,或是她们即便敢想也断不敢做的壮举。

五、从多变的意象看朱淑真的心态

朱淑真心中复杂的情感欲宣泄而出,于是她的所见皆带上了浓重主观色彩,汇聚于笔下形成了她为数不多但变化多端、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的诗词意象。细数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她的诗词意象与她渐醒的女性意识融会贯通、浑然一体。

(一)供厨不虑食无钱——闺秀生涯

“拨闷喜陪尊有酒,供厨不虑食无钱。”《江上阻风》(15)

朱淑真出生于中上层的官宦家庭,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天性聪颖,年少时才华横溢又天真活泼。这一时期她作品的意象轻快明丽,不似后来的沉重抑郁。

先来看她诗词中常见的“春”:“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风和烟暖燕巢成。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浣溪沙·清明》(16)。看夭桃吐蕊,试薄罗轻衫,眼前风和日丽,春燕筑巢,词人心中荡漾着对春的生机的欣喜。尽管她也怪“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但这正体现了她留恋春光,陶醉春色的小女儿心情。此时的春带着淡淡的闲愁,安逸,平静。这位待字闺中的少女在满怀期待地静候她的未来人生。

她诗词中的“东风”意象此时与“春”意象发生重合。“柳丝拂拂弄东风,日色春容一样同。嫩草破烟开秀绿,小桃和露拆香红。” 《春日杂书十首》其二(17)。期间的“东风”应该就是“春光”“春色”的意思。

“园林经腊正凋残,独尔花开烂漫鲜。借间陇梅知幸否,得陪春卉共时妍。”《腊月踯躅一枝独开》(18)。梅花盛开在腊月,严冬中的腊梅没有给人傲霜雪的寒,却让作者想到了梅花是春的使者,预示着春的脚步渐近,诗人心中的春也渐近了。

(9)-(18)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2_年6月,分别为附录第20,12,30,27,20,58,43,56,5,44页;

这段时期朱淑真用敏感的女儿心体察着闺阁中的四时光景与花草树木。正如 她的年纪处于人生的春季,她的内心深处无不涌动着春的盎然。于是她诗词的很多意象,不论是春天的风还是冬天的梅都折射着如少女恋春般的欣喜。当然,年少的朱淑真也表现出不同于平常女子的用词的洒脱。“夏日初长候,风棂暑夕眠。衣轻香汗透,睡重翠鬟偏。颦绿攒眉小,啼红上脸鲜。起来无个事,纤手弄清泉。”《夏枕自咏》(19)。“淡红衫子透肌肤,夏日初长水阁虚。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文书。”《夏日游水阁》(20)。“衣轻香汗透”,“淡红衫子透肌肤”透露出她用词的大胆,“起来无个事,纤手弄清泉”“水风凉处读文书”又显示了她志趣的非凡。

(二)分付萧郎万首诗——粉嫩初恋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中秋抱满月,分付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21)

仔细揣摩此时的朱淑真似乎已心有所属。

“尽是刘郎手自栽,刘郎去后几番开。东君有意来相顾,蛱蝶无情更不来。”《西窗桃花盛开》(22)这是朱淑真追求恋爱自由的心声。这位英俊潇洒的青年敲开了朱淑真少女的心扉,带给她无限美好的希望,但也使她从此开始了一生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斗争。屈原改定的《九歌》中有《东君》一篇,其间“东君”指日神,而宋代以丈夫为日,妻子为月。朱淑真以“东君”借喻自己的意中人,似乎已把他当作夫君。“东君”的意象以这种内涵出现有很多诗词:“春心自得东君意,远胜玄都觀里桃”《杏花》(23);“举杯无语送春归,分付东君欲去时”《暮春三首》(24)。

“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支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探梅》(25)在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诗里,在温暖如春的氛围下,折寒梅插于云鬓,笑问身边人潇洒似谁?寒梅虽然开在冬季,但戴在发间令诗人心中春意浓浓。俏皮,活泼,又于字里行间洋溢着幸福,满足于对青春的赞美。“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本段初提到的这首《秋日偶成》中圆月升华为追求美满情感的心理期待,诗作将朱淑真心中对月圆人合的憧憬完美展现。在如诗如画的中秋之夜,和心中的萧郎谈论诗文,花前月下,恩爱浪漫。传统的女性婚姻应为家族利益服务的观点丝毫不能渗入这甜蜜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婚姻应建立在夫妻精神契合的基础上的认知。

在当时的环境下,女子的婚姻由家长做主,一旦发现闺中女子自由恋爱,对于其本人或是家族都是不光彩的事件,但这时的朱淑真开始大胆地享受爱情。同是闺中生活,与

(一)不同的是:她的愉悦心情不再是因为泛泛的春光,而是都有了明确的对象。无论是暗喻情人的“东君”、传情达意的“寒梅”还是寄意美满的“圆月”,都因为那个人的存在,她的生活才缤纷多彩,幸福甜美。从这些

诗中我们可以想见朱淑真追求的理想的婚姻生活与她追求这样的生活的尝

(19)-(25)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2_年6月,分别为附录第36,36,20,12,12,7,41页

试。她心中所向的婚姻是建立在共同的志趣爱好的基础上的,一起赋诗写词,一起赏花弄月。

(三)良辰美景具成恨——婚姻生活 “苦没心情只爱眠,梦魂还又到愁边。旧家庭院春长锁,今夜楼台月正圆。凤带空垂云锦帐,兽炉闲爇水沉烟。良辰美景俱成恨,莫明新年与旧年。” 《诉愁 》(26)。

命运没有像垂青李清照那样眷顾朱淑真,纵然她与初恋情人情投意合,但最终她还是尊父母之命嫁于一个追名逐利的俗吏。如陈霆在《渚山堂词话》所说:“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于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27)

在婚姻的初期,她也尝试着接受她的丈夫,但她的努力被冰冷的现实无情地击破。丈夫不解风情的庸俗和她与有情人难成眷属的苦楚,从根本上扼杀了她的热情。她所剩的只有在深深庭院中写诗作词,排遣她的悲伤,痛苦与哀怨。

她婚后的词作哀凄怨婉,忧恨重重。此时即便是原先生机盎然的“春”也带着沉重的寂寞萧瑟之感。极具代表性的是《减字木兰花·春怨》:“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28)春带给她的不再是快乐,而是料峭的春寒。侵入作者心中的寒意通过连用5个“独”字加以渲染,使得顾影自怜的凄婉情态醺意阑珊。愁病交加,寒夜难眠,嚣张的孤独如同剧毒一般要耗尽这女子的神思。春从未有过这般令人窒息的寒,故而作者只能怨,怨春还是怨人,自不待言。

面对曾经给予她活力的春,而今的她除了怨甚至还有了恨。“客里逢春想恨浓,故园花木梦魂同。”(《春色有怀》)(29)“春来春去几经过,不似今年恨最多。”(《春日杂书十首》其一)(30)“暗把后期随处记,闲将清恨倩诗嘲。”(《恨春五首》其三)(31)。“风劲云浓,暮寒无奈侵罗幕。髻鬟斜掠。呵手梅妆薄。少饮清欢,银烛花频落。恁萧索。春工已觉。点破香梅萼。”《点绛唇(冬)》(32)冬日里女子用炉取暖,可暖炉再暖,终究暖不了女子彻寒的心坎。她抬起双手微微呵气,却不知自己髻鬟斜掠梅妆薄,朱颜惨白。还是回屋饮酒,等酒意融了心头的怨愁,只怕那枝头的梅苞也已散发幽香,春工复动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虽然也是梅动暗香,春工已觉,但令读者回味的仍是坠在蚀骨之寒里的女子内心那一波又一波的孤独流转。

“独宿广寒多少恨,一时分付我心头”《秋夜闻雨三首》(其二)(33)月的寒意穿透本能的感知刺痛主体的内心。孤独袭来,覆没她,弄伤她,击垮她,她的心理底线崩塌后,郁积的情感再次宣泄。

(26),(28)—(31),(33)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2_年6月,分别为附录第27,57,4,5,7,17页;

(27)陈霆,《渚山堂词话》,香港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3页.(32)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2_年6月,第75页;

如果不是文学史书清清楚楚的记载,没有人会把上面的这些诗词与

(一)(二)里那个阳光、活泼、无畏的少女相联系。春不再令人活力四射,梅不再令人联想到春,而月更是洗脱了团圆的喜气,散发着窒息的寒光。一场封建婚姻,让爱的理想破灭了,爱的追求失败了。这个曾经那么勇敢的女子此时犹疑在寂寞和孤独里,她的世界由色彩缤纷到暗淡无光。她内心想做些什么,但她又能做些什么或是她还没想到能做些什么。诗词成了她唯一的派遣的工具,所有的意象渗透着冰冷的寒意。

(四)从宦东西不自由——漂泊游离

“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月落鸟歌空美景,花光柳影漫盈眸;高楼惆怅凭栏久,心逐白云南向浮。”《春日书怀 》(34)

据诸多史料记载,朱淑真曾随夫宦游,常年颠簸在外。由于山水阻隔,她与双亲手足久失联络,身边的丈夫在情感上又形同陌路,这极大程度上加深了她孤独。

在这首《春日书怀 》里,月落鸟歌,花光柳影的春景浸透了她的思亲之愁。在那段流离的日子里,她时常登高远眺,凭栏惆怅。尽管父母做主的婚姻如此不幸,孝女的天性使她不会迁恨于父母。她明白错不在父母,而在这个悲剧的时代。她还是深深地依恋、挂念着双亲。

(五)鸥鹭鸳鸯不相宜——分居生活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愁怀》(35)

诗中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自己与丈夫的不相容。她用诗词发出对包办婚姻的质疑与抗议,对无爱婚姻的反抗与控诉。随着与丈夫关系的日趋恶化,在丈夫终日在外寻欢作乐之后,朱淑真面对名存实亡的婚姻终于愤然决绝。“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我因无好况,挥断五湖秋。” 《秋日述怀》(36)“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37)

不论是为她选错丈夫的父母,还是她所嫁的丈夫,都不是她仇恨的真正对象,她真正恨的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残害、扭曲。“作恶东风特地寒”、“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一天飞絮东风恶”。她已经不再把“东风”与带来勃勃生机的司春之神相联系,她将愁情恨意转嫁于“东风”,将其作为封建礼教的象征而厉声喝骂。

“梅花恣逞春情性,不管风姨号令严”(《雪二首》)(38),她似乎向整个封建礼教宣战,什么三从四德,什么三纲五常,她将自己幻化为傲立霜雪的梅,誓言她将不畏一切,坚守她的高洁品格与情感。

《中秋夜不见月》:“不许蟾蜍此夜明,始知天意是无情。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光辉万里清。”(39)她在指斥天地的无情,召唤吞云吐月超自然神力的同

(34)—(39)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2_年6月,分别为附录第33,27,20,51,23,38页;

时渴求突破困境获得理想的情感。她要冲决现实羁绊,开辟一方情感的净地。

痛定思痛她不再徘徊于孤寂间,她与生俱来的坚毅使她选择反抗。不仅是分 居,她更要将一腔愤怒发泄于将她陷入愁苦深渊的封建礼教。她的诗词意象成了她愤恨的载体:她要向“恶”“东风”宣战,要以梅花傲霜雪的姿态向社会宣战,要借用超自然力向云雾和天意宣战。她的反叛精神此时达到高潮。

(六)至死不渝叙旧情——情曝摧伤

在桑濮之行被暴露,遭到夫家严厉苛刻的限制后,她曾到一个寺庵暂住。但她命有大劫,她依然不能渡过内心执念的坎。大约于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左右,朱淑真投水而死。

六、结语

女性一生的愁情怨恨在中国古代是普遍的,但能像朱淑真那样对其从深的层面上有所揭示,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却是罕见的。走入这本《断肠集》,穿梭在变换的意象间,流连于她用泪水浇筑的,痛苦而觉醒、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是如此的感伤与震撼。她的大胆与执着造成了她被世俗所不容的不幸,而她的大胆与执着也造就了她为世人所称道的成就。

飞蛾扑火,烟花焚城,在爱里遗世孤立地趟过了滚滚红尘,她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参考文献: 1.黄嫣梨:《朱淑真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4月出版; 2.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3.(宋)郑元佐注;冀勤辑校:《朱淑真集注》,中华书局,202_年12月出版; 4.孔祥云:《千声落叶断肠听》,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_年4月出版; 5.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2_年6月出版; 6.胡元翎:《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特色》,《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7.胡元翎:《男性诗论与女性诗人的“隔”——朱淑真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求是学刊》1998年第2期; 8.夏向军:《朱淑真诗词中“东风”、“东君”意象探究》,《大众文艺》(理论),202_年第5期; 9.魏玉莲:《论朱淑真诗词中月亮的情感内涵》,《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_年第11期,第31卷(11期)。10.李广宽:《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意识》,《长城》202_年第1期;

第二篇:李清照与朱淑真

李清照

女性视角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并赞美自我形象和人格精神;

二、追求爱情,袒露自己的爱情体验;

三、南渡后,以自身飘零的切身感受反映民族灾难,抒发家国之痛。

一.

(一)当女性从沉重的男权社会中觉醒,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人生时,她发现的第一个美好的形象就是她自己。那些优秀的女性作家无不在笔下描写着自己的形象,在这种描写中显示出对自我性别的认可,对自我形象的欣赏。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心路历程的记录,带有自传的性质,因而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内容,如“绣面芙蓉一笑开”“素约小腰身”等,更多的时候这种自我形象是通过咏花委婉含蓄地展示出来的。

如《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历来人们只激赏它比喻用法的工巧别致,实不知李清照在写相思之苦时,也没有忘记对自我形象的美化。西风中,满蕴着愁苦、无力摇摆的菊花,正是被思念煎熬得骨瘦肌削的女词人。这里没有蓬头垢面,没有百无聊赖,而是像菊花一样,虽不能摆脱万千愁苦,却仍怀着期冀在枝头凄楚地美丽着,这美让人怜,让人痛。

这里最具代表性的该是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词的好处亦非仅在“绿肥红瘦”的新巧,更在篇章转折处表现出女词人对花的怜惜,对青春的悼惜。青春,还有爱情都像花一样美好,也像花一样难禁风雨的无情摧残。那无限凄婉的叹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可看出此时花的香消玉殒,是怎样深切地触动了女词人心底的生命之弦。

(二)李清照笔下的自我形象还有其内在的一面,这就是对美好的精神人格的追求。纵观李清照的咏花词可以发现,她吟咏最多的是梅花、银杏、桂花和菊花,这些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不是寻常的桃花李花可同日而语的,而是某种精神气质的象征,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故而李清照不仅突出它们与众不同的颜色、姿态,更注重挖掘它们的精神意蕴。

她说桂花“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铺,太鲜明”(《摊破浣溪沙》),又赞美它“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桂花正是因为具有平和淡泊,隐迹留香的精神气质,赢得了李清照的青睐,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在它身上看到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而这,正是女词人的理想人格。梅更是词人最爱,中国人历来喜欢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梅花,称它为“花魁”,名在“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列。李清照有咏梅词十一首,数量虽不是宋人中最多,但她对梅的感情丝毫不比那位“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逊色。李清照以柔弱之躯,纤细素手亲种江梅无数,“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梅已成为女词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成大《范村梅谱》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李清照咏梅,亦重其风韵天成、超尘绝俗的精神气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满庭芳·小阁藏春》等都是咏梅杰作。“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梅花这种淡雅高洁、冷峻清幽的风韵正是词人芳洁自爱的精神品质。在这些作品中,李清照以花自喻,表现出她对超俗逸尘、高洁自恃、孤芳自赏的人格的追求,使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的卑弱性格,具有了名人雅士的千古风流。

二,女性视角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特别丰富细腻的情感,因而它特别擅长描写爱情生活。但是,爱情对中国古代女性来说,既是生活的全部又是一种奢侈。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剥夺了从事社会活动的权利,“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观念决定了女性的全部生活内容和生存空间都被局限在家庭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女论语》就明确规定:“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⑥ 在这种封闭的生活中,爱情和婚姻成为她们生活的全部内容,甚至女性的性别特征也主要是通过爱情婚姻得以体现。然而,由于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女性的心理和行为深受压抑,她们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和青春激情,在有限的古代女性创作中,真正涉及爱情的并不多。

李清照是一个特例,她毫无顾忌地大胆热情地书写着对爱情的追求和爱情生活的种种体验。她写少女对爱情的憧憬渴望:“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她写初恋的矜持羞涩:“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她写新婚的幸福甜蜜:“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丑奴儿》)她写伉俪小别的相思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她写爱侣早逝的悲凉凄绝:“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这些词作,连篇痴语,满怀至情,自然率真,体现出女性纯真细腻的灵光。

李清照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她自觉地接受了她的性别,从女性的感觉和需要出发,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叙写了爱情生活的全过程。这使得她的词与一般“男子而作闺音”的艳情词截然不同。后者大多还停留。

在浅层地对女性容貌服饰以及居住环境的描写,或者借男女之情写君臣之意,抒发男性创作者自己的胸中块垒,即使某些优秀之作能曲尽人意地摹写女性的情感世界,终归隔了一层,不像李清照以我手写我情自然真切。但是李清照的这些爱情词却引起了男性世界的震惊,他们一面不得不认可她出众的才华,说她:“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 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⑨ 一面又诋毁她:“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10]这种批评显然不是针对语言而是因为李清照的词违背了封建规范,冒犯了当时的禁区——爱情。

在这个意义上看,李清照的爱情词冲破的不仅是对女性的禁锢,还有时代的藩篱,因此不独在宋代,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亦很罕见。

三,女性视角的再一个特点是深藏在女性外衣里的阳刚之气和忧国忧民的大我意识。

如果说同时代的男性词人通过直接描写历史事件、直接抒发政治豪情来反映时代风云,李清照则以女性固有的细腻敏感的视角,深刻地感知和记录了离乱中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

当然,李清照的女性视角是在宋朝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的观察人生和社会的方式,必然带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她这种视角毕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审视,看到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曙光。

1、刚健洒脱的阳刚之气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历经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凄凉的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 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将自我触目惊心的感受化做让人痛绝的篇章,字字肺腑,句句铿锵。其中不 乏充满遒劲豪逸的阳刚之气的作品。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 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作表现了她的自信自负,然而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那又有什么用呢?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就连“甘心老是乡”的生活也由不得自己。李清照又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女子,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她以女子的身份、柔中带刚的品性向蹂躏女子权利的 封建制度发出最震撼的呼吁。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胸襟洒脱,俊爽刚健,充溢着弱女子身上浓烈的阳刚之气,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清醒的性别平等意识。

2、忧国忧民的大我意识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 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身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她晚年的词作,非常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她精神生活的变化。

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 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 国情怀的文化淑女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 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 康的意义。综上所述,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重视自我,发抒 女子的真性情,以人性中爱情至上的女性情结和为争取女性精神解放的抗争 精神,蔑视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 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的积极精神和女性性别意识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与众不同。

出处:张江龙【论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

王玉玲【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李清照的诗词文】

朱淑真:

出处:刘伟【试论朱淑真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朱淑真有着不同于男性的女性特质。从其作品看,她对情爱的大胆追求和不顾一切的叛逆行为,显示出朱淑真自我意识、平等意识的觉醒。同时,朱淑真还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女性 笔调书写女性情感,表现出女性的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这些都共同构成了作品强烈的女性意识。

在宋代著名女词人中,除李清照被李调元《雨村词话》赞为“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

七、黄九之下”外,还有被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誉扬为与李清照“均善于言情” 瞄】的朱淑真。她不仅在被称为“诗余”的词中,而且在被尊为正统的诗中大量而集中地描写自己独特的爱情经历和婚姻生活,向世人袒露那一片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 她又与那些浸透了对男性的依附意识的女性不 同,她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1.在封建时代,女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大多数女性对自己的人生命运逆来顺受,男尊女卑的思想紧紧地捆住了她们的手脚,“三从四德”的封建 礼教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到她们的意识深处,因而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但朱淑真却不愿听凭命运的摆布,她要冲破藩篱,挣脱枷锁,唱出自己的心声。她对情爱的大胆追求,体现出她的平等意识。

朱淑真自小聪慧过人,才色双绝,工诗词,擅书画,通音律,年少时同其他怀春的少女一样 憧憬过自己的白马王子,可现实中的她却嫁了一个不解风情的俗吏。婚后她的感情生活极不如意,终日抑郁寡欢。朱淑真的部分作品后来被魏仲恭辑集起来,名之以《断肠集》,并在其序中说朱“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旬,有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朱淑真的《断肠集》中大部分是她对爱情婚姻的描写。她的家境优裕,从小受文学艺术的熏陶,终日赏花弄月,赋诗抚琴,过着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在诗中她塑造的开朗活泼的少女形象充满了青 春的活力和对理想爱情的憧憬。

如:《暑月独眠》: 写初夏的一个中午,女诗人在自己的闺阁沙帐内解却红裙睡在凉凉的竹席上,帐外香炉上已燃起了缕缕烟雾,帐内的少女肌肤上散发出荷花般的清香,写出了少女悠闲的生活。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闺中少女午睡图。“解却红裙”、“冰肌生汗”这对封建 礼教的规范是多么勇敢的挑战与蔑视,是多少男性作家所欲言又止的领域。又如《探梅》: 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枝插鬓翼,问人潇洒似谁么。这首诗写出了青春觉醒的少女的浪漫情怀,暖暖的冬日到郊外游览,此时怒放的梅花已漫山遍野,欣喜之情难抑,顺手摘下一枝插在头上,问同游者潇洒的样子象哪个,其深层的希望是谁有我潇洒。满山春色浸染着女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盎然的春意激起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朦胧期 成年后多情敏感,富于幻想的她本想找一位能诗善赋、才貌双全的夫婿,能够“分付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的佳偶。可惜她这样一位有才情又有高度文学修养的女子,不幸生于封建礼 教趋于严酷的宋代,在婚姻上所适非偶,演出了 一幕“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的悲剧婚姻。这种身不由己的婚姻,是她的时代甚至整个封建社会几乎所有女性概不能免的。尽管朱淑真努力过、抗争过,然又如何能“免俗”?在那个时代,女子谈情说爱被视为不守妇道,有失闺范而遭斥责。如李清照,她真诚地抒写夫妻之爱与两地相思,被王灼说成是“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更何况朱淑真是描写婚外之情,怎能被时人甚或后人所包容、所理解。然而朱淑真毕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她没有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女子那样逆来顺受,满足于锦衣玉 食的物质生活,而是争取人格独立平等,当渴慕 己久的爱情到来之时她紧紧抓住,为了爱,她已不计后果,她用那充满灵气的笔勇敢地谱写了一曲爱情赞歌。

如《清平乐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这首词写一对相恋情人幽会的过程。在含烟带雨的黄梅季节,相约来到湖边手牵手漫步欣赏 湖中的荷花,无意中下起了细雨,于是来到密叶遮雨的层林深处,此时女主人公无限娇媚、不顾羞怯地倒入情人怀抱,如醉如痴地享受两情相悦的幸福。相聚是短暂的,离别使人无奈,因而她说“归来懒傍妆台”。这令道学家黯然失色的诗句 正是朱淑真无视礼教约束的直抒胸臆之作。她的“娇痴不怕人猜”,对那世俗的眼光、森严的礼教 藩篱,全部置之不顾,任凭爱的火焰燃烧,在燃 烧中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升华人生的价值。在 强调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她的这种大胆不顾一切的爱,可谓惊世骇俗。

正如缪钺先生在《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其<断肠词>》中说:“中国古代女子在作品中倾吐爱情,以民歌最为大胆。„„至于有文化教养之女子,大都是出以含蓄蕴藉之笔法,像朱淑真《清平乐》词这种毫无顾忌而大胆倾吐者,可谓绝无仅有。”中国封建时代的婚姻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而缔结的婚姻,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朱淑真在这种情况下由父母做主,与她根本不爱的陌生俗吏结婚。

不幸的婚姻使她陷人了极度的痛苦之中,她需要的是达到心灵共识与默契的真爱,而不是婚姻的形式,她大声地宣称“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 舞秋风”。(《黄花》)这是何等决绝的态度!分明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蔑视。正因为她对爱有着如此强烈、坚决、不隐忍、不苟合的态度,才能在理学渐 炽的宋代与丈夫离异而归家。魏仲恭的《断肠集序》 中隐晦的暗示了她的结局:“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 九泉寂寞之滨”,可知她是投水而死,而其非正常死亡又与她的感情生活有极大的关系,既然与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既然与丈夫不能沟通,她便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路,这显示了 她超拔的独立个性与主体意识。

2.总而言之,诗词是表达一个人思想感情的最佳方式。虽然朱淑真的身世比较隐晦,但她的诗词作品却较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以“自我”为中心的女性形象,我们更能从中感受到作为一个受尽挫折却依然勇于追求爱情的女人 对于命运的抗争,以及她在抗争中所体现的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

针对当时女子备受歧视的不合理现实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儒谬说,诗人大胆地提出抗砚非吾事,锈折金针却有功。”(《自责二首》),诗人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对自己舞文弄墨,吟风咏月作自我批评,自我否定,实际是正话反说,对封建礼教强加于妇女的束缚提出严厉抨击。从诗中可见,诗人当时对自己的境遇有清醒的认识,她知道当时社会,女子只能“锈折金针”,“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但是,“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耳。”(《掬水月在手》序)因此,诗人要“磨穿铁砚”,饱读诗书,吟风咏月。《自责》诗,表面上是诗人责备自己的忏悔之诗,实际是“他责”,责备现实社会的不公,愤怒地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语意曲折,含有鄙夷 愤怨之情。这些诗句富有个性,表明了朱淑真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对精神自由的自觉追求,表现 了诗人敢爱敢怨敢恨的形象。

词格即人格,诗品即人品。许多托物言志的作品也都表现了朱淑真高洁不同俗流的品质。她在《代谢人见惠墨竹》中云:“纷纷桃李皆凡俗,四时之中 唯有竹。”在《对竹一绝》中云:“百竿高节拂云齐,千亩谁人羡谓溪,燕雀漫教来唧噪,虚心终待凤凰 栖。”道出了作者不羡桃李妖艳色,不随俗流的雅洁 高远之志。再看《菩萨蛮木樨》:“也无梅柳新标 格,也无桃李妖娆色。一味恼人香,群芳怎敢当。情知天上种,飘落深岩洞,不管月宫寒,将枝比并 看。”桂花虽然没有梅花柳絮的标格,也没有桃李的妖娆,但若论芬芳馥郁,百花群中却无与伦比,桂花之所以芳香无比,乃因为是从月宫“飘落深岩洞”的“天上种”,岂凡间俗花可比?这就曲折委婉地表现了在险恶污浊的环境中,作者孤芳自赏、超凡脱 俗的品格。朱淑真的诗歌中还洋溢着超越一般女性的生命意识:鸿鹄之志。鸿鹄之志在男权社会中多为士人学子的专利,而朱淑真却渴望打破社会施于女性身、上的封闭式的精神束缚,积极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她的《春日亭上观鱼》写得气凌霄汉:春暖长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她也希望能象须眉男子那样能有机会发挥一己之才,成就经天纬地之大事,实现自己的抱负与价值。

此外,朱淑真还非常关注现实和历史,尽管诗人对自己的婚姻家庭极为不满,但她不只是一个沉浸在个人家庭生活不幸之中的弱女子,其感情和视野并没有完全囿于家庭生活的圈子,其心灵也未完全被个人的不幸所淹没,诗人非常关怀同情农民的命运。如《喜雨》一诗,当诗人看到“赤日炎炎烧八荒,田中无雨苗半黄”时,内心焦急万分,迫切地希望天能下雨;而“六月青天降甘雨”、“高田低 田尽沾泽,农喜禾无枯槁伤”时,她又为“九州尽解焦熬苦”而欣喜万分,全诗充满对农民的同情。而《苦热闻农夫语有感》一诗则展现了一幅农民抗 旱救灾,与大自然搏斗的图景,农民冒三伏暑热,喉咙焦干,洒着汗血,竭力车水救田,播种耕耘。诗人非常关心社会和农民,看到饥渴焦急的农民面 对着“云霓不至空白忙”的现实,唱出了们恨不抬头向天哭”的悲歌,诗人则怀着激愤的心情质问“纶巾羽扇”的富家子弟,“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另外在《咏史》中,对项羽、韩信、张良等历史人物用时代的眼光也给予了评价,才华胆识超人,气势恢宏。

朱淑真个性中有柔亦有刚,刚柔相济,形成了她复杂的有多方面秉赋和丰富内涵的具象,展示了传统中国文化所造就的典型女性心态及囿于 这种文化而产生的认识上的超越一对于朱淑真 来说就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3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女性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文很多,但男性作家写女性、多以旁观者的态度模拟女子情态,有的甚至是带着玩赏的心态去描写女性的音容体态;有的则是借用描写女性命运喻君臣之遇,以表达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失意。即使是那些真正为女子代言、反映她们的痛苦、同情她们的不幸的作品,也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视角不同,感受力也就不一样。“男子作闺 音”,总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比较来说,在女性作者的作品里,女子的心 态、情绪显现出另一种意义,那就是,它不再是作者对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客体的主观描摹和表现,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作者自身形象、自身情感的直接外化。在这一点上,朱淑真是有代表封建时代的妇女,由于长期受礼教束缚,以“三从四德”为行为规范,思想上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自然而然地,她们把男子奉为生命的主宰,于是形成了一种合理定势。实际上,多数古代女作家早已习惯于用男性世界的道德标准和伦 理观念去感知一切,在封建正统思想和礼教的重压之下,即使有所不满,也只敢“怨”而不怒,发出委婉的哀怨之声。朱淑真则打破了男性作家的话语和声情,采用第一人称的“我手写我心”,以女性意识表现生活,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独特 的生活视角,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让真我与艺术契合,展现其女性风情。从女性视角看,朱淑真因其女性意识觉醒得 早,个人生活又有诸多磨难,使她能以女性的敏 感、细腻和灵气去观察生活,因而在抒写自己对生 活的认识和感受上,有着女性作家特有的口吻声情,作品中人物情态的生动,心理层次的深细都是男性 作家无法企及的。这种表现手法,遍及朱淑真所有的作品。

如《菩萨蛮》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霄不忍圆。”这 是作者抒发孤寂情怀,思念情侣之作。月圆人圆,生活幸福美好;月圆人不圆,乃人生之缺陷,面对 孤苦无伴的词人,连月亮都不忍心团圆!只有寂寞 深闺无人倾诉的女词人,才能有如此敏锐的体察和 如此深细的感触。又如《画眉》诗:“晓来偶意画愁 眉,种种新妆试略施。堪笑时人争仿佛,满城将谓 是时宜。”初看诗题,以男性的思维定势,很可能认 为女主人公成为“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般的 慵懒佳人,情节或为由笑问“画眉深浅入时无”所 演化来的充满调笑的闺房之类„„。读尽全诗却出 人意料,诗中的主人公竟是一个闲极无聊、略带顽 皮、蛮有思致、颇具个性的鲜活女子。这皆因男女 作者的不同视角、不同侧重所致。

此外,从审美感受来看,朱淑真的作品也表现出鲜明的女性特点。如《谒金门》:“春已半,触目 此情无限。十二栏择闭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春天,总是和人的青春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整日整年被锁在闺阁庭院的女词人来说更是如此。大自然的每一细微变化,每一轻微律动,都会在词人内心引起回应和共振,目睹成双成对的莺燕,满院的飞花落红,“触目此情无限”,体现了女词人艺术 感受的细腻绵长,具有女词人独特的口吻声情,全词充溢着难以排遣的愁绪。总之,朱淑真以女性笔调书写女性情感,充分表现了女性生命意识复苏所 带来的女性的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朱淑真对情爱的大胆追求、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独特的女性视角构成了作品强烈的女性意识。朱淑真在女性普遍迷失了自我的时候,冲破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站出来大声地呐喊,以清醒的女性意识向世人宣称自己是作为有内感受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玩物和被观赏者,在后人面前展示了一个深沉的女性世界,在中国女性中是尤为可贵的,可以说朱淑真是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文学特色的女作家之 一,在文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⑵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⑶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⑷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⑸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2]

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其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

白头吟,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同时表达了失去爱情的悲愤和对于真正纯真爱情的渴望,以及肯定真挚专一的爱情态度,贬责喜新厌旧,半途相弃的行为。

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光明。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今日犹如最后的聚会,明日便将分手沟头。我缓缓的移动脚步沿沟走去,过去的生活宛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当初我毅然离家随君远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凄凄啼哭。满以为嫁了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了。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钓竿那样轻细柔长,鱼儿那样活波可爱。男子应当以情意为重,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都无法补偿的。[1]相传司马相如在事业上获得稍许成就后,产生了纳妾之意,给妻子送了一份十三字书,卓文君倍感伤怀,便回了这封著名的《怨郎诗》

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绚烂的色彩掩盖了素洁的颜色.琴声依旧在奏响,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人在弹奏了.锦江中有相伴游泳的鸳鸯,汉宫中有交援伸展的枝条。他们都不曾离弃伴侣。

慨叹世上的人,却迷惑于美色,喜新厌旧。朱弦断,知音绝。明镜缺,夫妻分。朝露晞,缘分尽。芳时歇,人分离。

白头吟,伤离别。希望您吃的好好的不要挂念我。

对着浩浩荡荡的锦水发誓,从今以后和你永远诀别

司马相如飞黄腾达后,渐渐耽于逸乐、日日周旋在脂粉堆里,直至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在锦衣玉食之时弃糟糠而慕少艾时,”使得司马相如大为不忍,想到了当年的患难相随,将卓文君接到自己身边。

第三篇:诗词意象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三、古诗意象的欣赏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的欣赏,指的是我们在阅读与理解诗歌作品时,首先抓住诗人选进诗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点到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我们就不难分析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下面以《雨霖铃》来做一下示例分析。这首词的上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选取了三个典型意象,着重渲染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蝉”声是“寒”冷的、“凄切”的,送别的长亭在“骤雨初歇”的傍晚也透着凉意。“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别离的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接着诗人又在虚想的画面选取了三个典型的意象:千里烟波、沉沉暮霭、空阔的楚天。千里烟波浩淼绵长的特点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这一些意象使得诗人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词的下阕,设想别后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捕捉了三个意象。它们是西沉的残月,栽满杨柳的汴河岸,还有渐起吹醒痴情词人的晓风。“月”前着一“残”字,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杨柳代表惜别与依恋,是令人伤感的。这三个意象,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在意象分析法的运用中,我们要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认识意象,知道什么是意象,意象于诗歌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二是学习分析意象,评论意象。先抓意象,其次准确把握意象的特点与意义,既要联系全诗,作宏观的把握,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意象的内涵。最后要注意学习一些鉴赏方法,如意象的并置(即将既相关又各自独立的多个意象并列一一展现)、融合(即意象间的交汇与结合)、叠加(指诗歌中的多个意象围绕某一核心,前后出现,因寓意相同,而叠加在一起)、流动(指诗歌

意象流动变化,表现丰富思想感情)、意象的超时空组合等。

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三是积累意象,梳理意象,将意象分门别类。梳理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将同一意象的不同意义找出来。如杜鹃在“杜鹃啼血猿哀鸣”中表忧愁,在“杜宇一声 春晓”中表欢快与希望。二是将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不同意象找出来。如同是表离情别绪,有杨柳(“昔我往矣,扬柳依依”),有东流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有晓风残月(“扬柳岸晓风残月”)等。

三、中国古典诗词常用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高洁脱俗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

(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

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金风: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5、器物类

玉:高洁地重游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6、颜色类

白:纯洁无暇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桔:指孝顺双亲。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8、地点: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9、其他类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后庭花。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诗中的节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名字,我们应该首先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以上就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学习诗歌意象有帮助参考作用。

第四篇:朱淑真《阿那曲》原文及赏析

阿那曲

朱淑真

梦回酒醒春愁怯。宝鸭烟销香未歇。

薄衾无奈五更寒,杜鹃叫落西楼月。

赏析:

清代舒梦兰(字白香)选辑了从盛唐至清初绵延一千年之间词坛上共五十多位名家的词作计一百首,其中就有朱淑真的作品,并注明朱淑真“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为了证明朱淑真词艺高妙,还从前人的笔记文学中详引了一段故事,大意是曾有人“扶乩”时,朱淑真阴灵为之“乩书”成“《浣溪纱》一阕”,以及“转眼已无桃李,又见荼蘼绽蕊。偶尔话三生,不觉日移阶晷。去矣去矣,叹惜春光似水”的词作。“扶乩”云云,当然不必确信;所书之“叹惜春光”的词作,倒颇符合这女词人的特有情愫和颖异风格。现在评析的这首《阿那曲》即为女词人的优秀代表作。

首句“梦回……”,“梦回”是从梦中醒来。全句是唱叹抒情主人以酒浇愁朦胧入睡,但好梦不成,而不久即被惊醒;而惊醒后因春愁难遣以至心绪更加忐忑不安。读到此句,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南唐中主李璟《摊破浣溪沙》中的那个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这句词曾受到王安石的赞赏,也曾受到王国维的贬抑。说它好,好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思妇对远人的深沉思念。朱淑真顺手牵用又巧作改饰,将旧句之秋凉易为新句之“春愁”,使它更贴合女词人的独特情性。春天本是“芳草”“和气”,“柳眼藏娇”(连同下面所引,均为朱淑真吟咏春景的诗句)的大好季节,曾以“莺唇小巧轻烟里,蝶翅轻便细雨中”的如画美致焕发人们“聊把新诗记风景,休嗟万事转头空”的生活热情。然而,由于人世的多艰,迫使女词人在见春,感春时反而既愁闷又畏怯。这样,这句词就包熔了更丰厚的人生内涵和更深广的思想底蕴,从而更耐人咀嚼和寻味。接着写那铸制成宝鸭形的铜炉(用以熏香,取暖)内,香料(“烟”)经燃烧已熄灭而香气却还在室内弥漫。这就既绘影绘形地描摹了女词人的室内情景,又功到自然地暗示了女词人方才睡梦之浅短,因为炉中香料是居室主人刚刚入睡后才熄灭的,那“烟”已消而香仍在,可见时间之短、空间之窄,益显女词人愁思之深、愁绪之激。春夜睡眠无需厚衾,“薄衾”本来足可御寒。然而现在却无可奈何于五更天的寒气侵袭。人之畏寒,正是人之体质羸弱、形单身瘦的换笔形容;而人之所以弱不禁风,则又缘于愁思郁结,苦梦难遣。唐人戴叔伦就有过“金鸭香销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的意境。读至此,人们自然又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的名句“罗衾不耐五更寒”。那个饱有才气却不幸论为亡国之君的悲悒之句早已传响人口,所以女词人亦随手借用,可以因熟生热,迅速唤起人们的心理共识和感情共鸣,且又精巧地把“罗衾”改为“薄衾”,删汰了原句的庸俗富贵气而代之以更具常人生活实感的形态,从而使词句平添了现实人生的朴素意味。虽只一字之变,竟有点铁生金之妙。“无奈”亦比“不耐”更富有生活的质感和情味。抒情主人愁思萦怀幽绪缈缈,于春夜的阵阵寒气中拥衾独卧却辗转难眠,直至明月西沉、东方欲曙……。偏在这怫郁凄楚的境界中竟又传来杜鹃鸟的声声悲鸣。杜鹃又名杜宇、杜魄、子规。据晋·阚骃《十洲志》等记载,古时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让国出走,时值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或说杜宇之魂化为子规鸟,故称为杜魄,悲啼以至口中流血,因此古代文学常借以刻画悲苦境界。如《唐诗纪事》中引有“望乡台上秦人去,学射山中杜魄哀”,白居易有“杜鹃啼血猿哀鸣”;后人还有“杜鹃啼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心长”的佳句,可以参照比较,共赏艺术家刻镂形象时遣词句的审美技巧。

本词于首句点示一个“愁”字为题旨,但“愁”毕竟是心灵中的隐在意绪,究竟怎么个“愁”法,“愁”成什么形态呢?朱淑真深懂艺术之壶奥,于是随后铺排出富有典型意蕴的一组情境,以具象显示抽象,用实境表现心境,从而把人引进她的艺术氛围之中,令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乃至感同身受地为之一洒同情之泪。这就昭示人们:诗词之美,美在艺术家创造的富有魅力的意境。所以王国维论词时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诚哉斯言!

第五篇:诗词鉴赏意象

诗歌常见意象归类

(一)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拟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1 / 9

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故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无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

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二)动物类

1l.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凿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202_年北京春季卷所选诗歌两首:

/ 9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1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故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

1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1)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三)器物类

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在酒精的刺激下引发人的想象,使一个现实生活中严谨刻板的人冲破理性的藩篱而进入感性的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同时,酒又能让人袒露出真实的情怀。故酒成了诗人的一种抒情言怀的媒介,诗人常常借酒抒情、借酒言志。

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在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四)气象地理类

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上述四者都是借助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夕阳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 9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19.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详和,企望幸福 ——苦雨:历时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1)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原初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喜雨诗的一般特征。

①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②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③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2)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雨造福,但也为祸。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在原始神话中,现在的人类总被描绘成洪荒后的遗民。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水浩荡而不息”的洪水神话,而造成洪水泛滥的最为直接的祸根,无疑是淋漓不绝的淫雨。唯其如此,原始神话中既有祈雨的巫术,也有止雨的宗教性礼仪。如果说祈雨意味着拯救与希望的话,那么止雨仪式则可以折射出另一种意义:绝望与幻灭。这种宗教仪式的循环往复同样陶铸着诗人对雨这一物象的另一情感模式——苦雨。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如:

②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着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如:

20.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 9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萧杀,有一种悲凉的氛围,故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秋”也成了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郁的情绪相组合,是一个离愁悲怆的意象。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飞的秋景,最终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在,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3)秋天,天高、气爽、云淡,故诗人又常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21.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1)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2)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及追思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诗歌意象的分类(2)㈠、送别类意象

⒈ 杨柳。“柳、留”谐音,古人送别,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深情,传达怨别怀远情思。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⒉ 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⒊杨花。象征离散

⒋ 长亭。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成为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⒌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⒍ 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⒎ 酒/杜康。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王维《渭城曲》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㈡、思乡类意象

⒈ 月亮/桂魄/蟾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⒉ 鸿雁/大雁/青鸟:鸿雁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戴复古“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 9

也代指书信。“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⒊ 莼羹鲈脍。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马星野《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⒋ 双鲤。以鲤鱼代指书信。《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⒌ 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⒍登高。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⒎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⒏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⒐烛。相思、别愁。⒑ 浮云。漂泊的游子。

⒒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㈢、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⒈ 梧桐。凄凉悲伤,愁思的象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⒉ 芭蕉。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⒊斑竹/湘妃竹。泪水,悲伤。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⒋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⒌ 流水。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⒍ 猿猴。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⒎ 乌鸦。衰败荒凉。也代小人。

⒏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因眷恋旧巢的习性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⒐ 杜鹃鸟/子规/杜宇。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⒑ 鹧鸪。“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旅人的羁旅愁怀和旅途艰难。“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代表着离愁伤感。“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⒒寒蝉。悲凉,离愁别绪。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也有高洁之意。

⒓ 斜阳/夕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㈣、抒怀类意象

⒈ 桑榆。比喻人的晚年。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9

⒉ 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饮露餐花寄托自己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⒊ 梅花。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意深。

⒋ 丁香。代哀愁、愁思或情结。戴望舒《雨巷》“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象征着诗人的低徊和迷茫。

⒌ 红药。代悲苦。姜白石《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触目而伤怀,心中悲凉。

⒍松柏。以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傲岸和顽强的生命力,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品格。

⒎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有“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象征气节和独立。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的禀性。

⒏兰。高洁。

⒐叶。绿叶代表着生命力、希望,黄叶表示凋零。

⒑黍离。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诗经》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古都,悲叹宫廷毁坏,长满禾黍,作《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

⒒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⒓风。东风表示春天、美好。西风表示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表示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⒔霜。表示人生易老,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也表示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⒕ 雪。表示纯洁美好。也表示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⒖露。表示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⒗大漠。苍凉、旷野、凄清。

⒘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只有春光枉自明媚,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⒙蝉。蝉餐风饮露,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⒚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⒛马。马的奔腾代表追求。

㈤、爱情类意象

/ 9

⒈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⒉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深长思念和爱情纯洁。

⒊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爱情的忠贞。

⒋巫山神女/云雨巫山/云雨。写恋情。也咏怀古迹。

⒌梅子成熟。喻少女情怀。

⒍连理枝、比翼鸟。比喻恩爱夫妻。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⒎鸳鸯。忠爱的夫妇。

⒏画眉。此形容夫妻相爱。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㈥、战争类意象

⒈投笔。指弃文从武。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⒉长城。指守边的将领。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⒊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⒋关山。指遥远的地方,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⒌柳营。指纪律严明的军营。

⒍请缨。喻杀敌报国。岳飞“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⒎羌笛/胡笳。羌笛凄切之音,让征夫怆然泪下。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⒏碧血/丹心。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⒐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天狼”表示有战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⒑商女/歌女。指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

⒒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⒓折腰。喻指屈身事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⒔汗青。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㈦、闲适类意象

⒈五柳。隐者的代称。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⒉东篱。表现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情致。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⒊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9

⒋采薇。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⒌东山高卧。指隐居。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⒍赤松子。表现寻仙访道的思想和生活。

⒎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急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⒏化鹤/归鹤。表人生变幻,反映消极的出世思想。

⒓梦蝶/化蝶。比喻做梦、梦幻。陆游《闲游》“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⒔金乌。代太阳。

/ 9

朱淑真诗词意象及其女性意识浅析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