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从《说文解字今释》浅析“示”字部的文化意蕴
编辑:柔情似水 识别码:15-1101289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2 17:57: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从《说文解字今释》浅析“示”字部的文化意蕴

從《說文解字今釋》淺析“示”字部的文化意蘊

(文學院202_級7班卢彩玲 201303140224)

【摘要】《說文解字》是我國第壹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學源的字書,確立了六書理論,創立了漢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編排字書的體制。湯可敬作為語言學和文字學研究的大家其作品《說文解字今釋》詳細的介紹了《說文解字》的原著內容使難認、難讀、難釋、難懂的《說文》成文文理學習皆宜,雅俗共賞之作,本文從“示”字部走進《說文》。

關鍵詞:《說文解字今釋》湯可敬“示”字部

一、《說文》的文化價值

漢字系統,古老而精深,倉頡造字,無須究其有無,漢字的亙古歷史,卻是確鑿的,據出土文物考證,漢字的出現大約在至今的6000多年以前,但從其初創、確認、使用到逐漸規範統壹,卻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淘漉,貢獻了無數代人的聰明才智。漢字產生後,對漢字的各種研究也萌芽和發展,據史籍記載,自周太史籀著《史籀篇》以來,舉其大端,秦有李斯《倉頡篇》漢有史遊《急救篇》等蒙學教材,由東漢古文經學家許慎總集大成的《說文解字》確立了漢字研究的學術規範【1】,因此《說文》在中國文字研究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清代學者王鳴盛在《說文解字正義》序中說“《說文》為天下第壹種書,讀遍天下書,不讀《說文》,猶不讀也。”可見《說文》的重要價值。價值不僅於此,說《說文》是“天下第壹種書”,還在於它第壹本由部首即是根據六書理論建立起來的文字學原則的部首,共五百四十部來編排的古籍,“據形系聯”,始壹終亥。大抵以形體相近為次序,分為十四篇,逐次統攝10516個字(包括重文),是我國字典編纂史上的首創。段玉裁評價許慎的部首制說:“凡字必有所屬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統攝天下古今之字,此前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若網在綱,如裘挈領,討原以納流,執要以說祥,與《史摘要篇》《倉頡篇》《凡將篇》雜亂無章之制不可道裏【2】計”

二、“示”部的文化意蘊 說文曰:“天垂象,見兇吉,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段註曰:“言天縣象箸明以示人,聖人因以神道設教。”《義證》:“‘三垂,日月星也’者,徐鍇日:‘左畫為日,右畫為月,中為星也。’馥按:即三辰。”又日:“‘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者,《易•賁》傳文,虞翻曰:‘日月星辰為天文也,歷象在天成變,故以察時變矣。”“示”是表示上天神靈出現了某種向人們垂示禍福吉兇的征兆,是神祇顯靈的行為。《說文解字今釋》釋為“示,上天垂下天文圖像,體現(人事的)吉兇,(這些圖像)是用來顯示給人們看的東西。從二,(代表天上),三豎筆,分別代表日月星。(人們)觀看天文圖像,察時事的變化。示是神祇的事,大凡示的部首都從示”。從“示”字的本義來看。“示”字部就不乏有許多主要反應與古代祭祀活動和神祇相關的內容。如“示”字部的“祭、祀、祪、祔、祡”等字都與祭祀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當然“示”字部的字中也有關於福和祥的字。如“福、祿、禎”等字,說明了在先人的潛意識裏包含著趨福避禍的心態。因此,說文解字“示”字部反應了我國古人神靈觀念的發展,對於我們研究古代社會文化中的祭祀活動,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以及古【3】代宗法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示”部字的字義分類

《說文解字今釋》中“示”部共63字,根據其字義可將“示”部字大致分為六類:

(一)祭祀類

《說文》的“示”部字中,祭祀類的字是最多,有35字。其中表示祭祀活動的有:禮、斎、禋、祭、祀、祪、祔、祡、禷、祰、紕、祠、礿、禘、祫、祼、撬、祓、禳、禬、禪、禦、祜、禖、禡、禂、禫、禓、禜29字。斎字《說文》曰:“斎絜也。從示,齊省聲。”段註:“《祭統》曰:‘斎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斎戒或析言,如七日戒,三日斎是。此以戒訓斎者,統言則不別也。”湯可敬解釋為“祭祀之前,使鬆散而不潔齊的身心變得潔齊、精神起來,以表示對神的虔敬。”其中的紕字也是屬“示”部其含義《說文》曰:“以豚祠司命也。從示比聲。”《說文解字今釋》中譯為“用小豬祭祀司命神”,此字古今寫法不同古寫作“示”部。這樣也就不難理解了,其中“撬“字也是如此。表示祭祀地點的共有:祖、beng(上彭下示)兩字。《說文》曰:beng:《說文》曰:“門內祭先祖所(半包圍結構,方方)皇。從示,彭聲。”祖:《說文》曰:“始廟也。從示,且聲。”湯可敬今釋為:祖,初始,宗廟。表示祭祀品的有:糈、振、祴3字。表示祭祀者的有“祝”1字,“祝”字何譯為祭祀者呢。《說文》曰:“祭主贊詞者。從示,從兒口。壹曰從兌省。”《說文解字今釋》中釋為:祝,祭祀是主管向神靈禱告的人。

(二)神祇類

神祇類共有神、祇、祕、社、祏、示、右7字。其中神、祇、祕、社、祏表示神祇本身或化身。神:《說文》曰:“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聲。”《說文解字今釋》曰:“神,天神引發萬事萬物的神”祇:《說文》曰:“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從示氏聲。”湯可敬釋為“祇,地神,提引發萬事萬物的神”祕:《說文》曰:“神也。從示,必聲。”《說文解字今釋》“祕,神祕不可宣泄。從示,必聲”祕即神,也屬於神祇類。剩下的“示、右”表示的是神祇的行為。“示”字上文有提到就不多做解釋。其是表示上天神靈出現了某種向人們垂示禍福吉兇的征兆,因此是神祇顯靈的行為。而右:《說文》曰:“助也。從示右聲。”從《說文解字今釋》中可以了解到“右”是上天神靈對人們的右助,因此也屬神祇的行為。

(三)福禍類

表示福禍的共有15字。其中表示祥福的有:福、祿、禠、喜、祜、祥、祉、祺、褆、禎等字“福、祿、祥、祺”易於理解就不在做過多的闡釋。禠:《說文》曰:“福也。從示虒聲。即是幸福的意思。祜:《說文》曰:“上諱。從示古聲。”是已故孝安皇帝之名,福也。祉:《說文》曰:“福也。從示止聲。”也是幸福的意思。“禎”與“祥”同意,為吉祥之意。其中表示災禍的有祅、祟、禍、禁、祲、祅:《說文》曰:“地反物為祅也。”從湯可敬的解釋來看“祅”字大約是指事物發生反常的變異,故應將其納入災禍類。禁:《說文》曰:“吉兇之忌。從示林聲。”祲:《說文》曰:“精氣感祥。從示,侵省聲。”“祲”的意思是,古人認為象徵不祥的雲氣,或者說是邪氣,因此,將其歸入此類。

(四)祈禱類

有“祈、禱、橊”三字。“祈、禱”二字較為簡單,不做解釋。橊:《說文》曰:“祝橊也。從示留聲。”此字較為復雜,但從《說文解字今釋》中便不難理解,其釋為“段註:‘惠氏士奇曰:《素問》黃帝曰:古之治疾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榴也。已,止也。’”可見,“橊”指的是人們為擺脫疾病而向神靈祈求的行為,故屬於祈禱壹類。

(五)對神靈的態度類 僅有“祗、禛”二字。祗:《說文》曰:“敬也。從示氐聲。”表示恭敬的意思。禛:《說文》曰:“以真受福也。從示真聲。”指人們因真誠的態度而得到神祇的福右。

(六)“蒜”字

“蒜”字因與其余“示”部字意義均不同類,故自成壹類。蒜:《說文》曰:“明示以(上竹下弄)。從二示。”《說文解字今釋》釋為“明白指示人來計蒜它”即是計算的意思。

參考文獻:

【1】 臧克和, 《說文解字體系研究法,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 段玉裁, 《說文解字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3】 劉兵, 《說文解字“示”部的文化意蘊》, 華中師範大學湖北武漢 ,202_年

第二篇:《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摘要]: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古老的字书之一,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历代的研究者对此都在不断的分析其各样的含义。祭祀是中国流传至今还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活动。本文拟从《说文解字·示部》为基础,讨论祭祀文化。[关键字]:《说文解字》;示部;祭祀文化

《说文解字》博大精深,涵盖广泛。它将三代到汉朝的的各类文化融合到一本书中,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大荟萃。而祭祀也是从先民时代到现代社会,从未出现个断裂,甚至在专制的阶级社会中还越演越烈。二者的结合为这样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拟从三方面来展开讨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字的产生发展、示部字的简单分类、示部字的祭祀含义。

(一):文字的产生发展 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区域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的起源一直都众说纷纭,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仓颉造字”说。郑玄在《周易传》中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古代的中国,在没有文字的时候都是“结绳记事”的,郑玄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遇见大事情就结一个大的绳结,事情小就结小的绳结。这是最古老的纪事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只能满足简单的事件,遇见复杂的事件就失去了作用。《周易》中也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就无形的表明了文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在《说文解字》的序言中也说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丽天之象。”。在此可以看出文字是源于图画的,还可以看出文字的产生有一点的宗教祭祀因素。中国的文化产生因素中就有一个是宗教,文字与之的关系紧密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示部字的简单分类

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其所收录的九千余字就分别在这些部首当中。在示部当中共有六十三个实际的字,它们共同反映了我国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从其语义来看,这些字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祭祀内容不方面。从其意义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五大意义类别,它们分别是:神祇类(共有二十四字)、祭祀类(共有三十三字)、祈祷类(共有三字)、人对神祇态度类(共有二字)、其他类(一字)。虽然说祭祀文化并不仅限于这一个部首,但是这一部首却具有代表意义,笔者将会在下一节(示部字的祭祀含义)中做相关的叙述。

(三):示部字的祭祀含义

笔者在第二节中对示部字做了简单的分类,但这却并不与本节有太大的关联。现在简要的分类叙述其祭祀文化内涵:

第一,祭祀对象。

神祇类。神,本天上之电。(因为神字本申,如天上雷电弯曲。)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祇,地神也。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天神曰灵,地神曰祇。(《尸子》)修礼地祇,谒款天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说“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提到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社为土地之神的神主。社伯(城隍)故祀以为社(《国语·鲁语上》)其中对社的注释是“社,后土也。”

祭祀的对象还有先人和名人。祖,祖先,从示,从且。这个且是象形字,表示男性的生殖器。那么久有很明显的生殖崇拜,男性的生殖器有繁殖后代的意义,代表着子孙众多,生生不息。是后代对先祖的崇敬。对名人的祭祀也是表示一种向往,和敬意。如“祕”字,本义为神,后来演申为神秘不可知的。《史记·孝武本纪》中就说“其事祕,世莫知也。”

第二,祭祀场所。

祭祀一定要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说文解字》中,“祖,始庙也。”《说文义证》“《考工记·匠人》中解‘营国左祖右社’。”《说文解字注》说“祖宗庙也。”“祔,死后合食于先祖。”即把刚死的人祭放在宗庙当中,与先人在一起。

第三,祭祀活动。祭,《说文》释为“祭祀也,从示,手持肉。”段注“通言则祭、祀不也。”古人认为鲜肉是对先祖的敬意,祭则是左手持滴血的鲜肉。“祀,祭不已。从示,从巳”即为不停的祭祀。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祭祀的重要意义。三代时期,尤其是商朝无论做什么都要请示天神。从时间过去,后世的封建社会逐渐将近义词合用,故祭祀成为所有祭祀活动的统称。

第四,主祭人物。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祭祀这样重大的活动,都必须要有专门的人物主持。“祝”是古代祭祀的专门祭祀者。《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祭主赞词者”。祝指的就是“祭祀时主赞词的人”。《诗经·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祝事孔明。”仲长统《昌言·论天道》就说“巫医卜祝之伍,下愚不齿之民。” [结语]:综上所述,《舒文解字》示部字对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从三代开始就一直有祭祀的或动,甚至在创字之初就有了宗教活动或者巫卜之述。这是一种具有很稳定和继承性极强的文化。这种祭祀文化与文字相结合,人们通过文字来认识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同时也问我们提供了认识这样的文化的一种新的视角。

从《说文解字》来看中国的文化,将祭祀溶于其中,可以说《说文解字》是我们过文字的活的化石,也是传承和记载祭祀文化的化石。它记录了文化,同时这样的文化也在影响文字的形成于发展。二者相互印证,文化与文字水乳交融,可以说二者的关系在《说文解字》中得到了极好的反映。

参考文献: 论文类:

[1]《文化学视角下的“示”部字与鬼神思想》 胡静 [J] 安徽文学 202_(11)272—273 [2] 《试从<说文解字>示部字看我国古代祭祀文化》 赵云涛 [J] 宜宾学院学报 202_(7)108—110 [3] 《浅析<说文解字·示部>字与上古祭祀文化的互现性》 尹玉龙 [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2_(2)26_30 [4] 《祭祀文化与<说文解字·示部>研究》 陈哲 [D]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_ 11 [5] 《<说文解字·示部>与上古祭祀文化研究》 单晓琳 [D]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2_ 6 [6] 《从<说文解字>示部字看上古的自然崇拜》 单晓琳 [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2_年 第一期,53-56 论著类:

[1] 《说文解字》许慎著,徐铉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2]《说文解字注》许慎著,段玉裁注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_年)[3] 《现代汉字学》杨润陆著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

第三篇:说文解字衣字部

浅谈《说文解字·衣部》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不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更是一部记录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历史文化信息的大百科全书。作者通过对古老汉字的解读,揭示了汉字体系形成之际华夏民族的文明程度,以及应用过程中人们赋予汉字的社会意义。借助《说文解字》对汉字进行文化学考察,将深入了解到一个动态的华夏先民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本文以《说文解字·衣部》为例,谈一谈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也可以对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大致的了解。

《说文解字·衣部》共收字116个,其中重文11个,另有新附字3个(据徐铉本)。本文将取正文116字,对其语义及排序进行分析和梳理。

一、《说文·衣部》语义归类

从造字法角度看,“衣”部字除“衣”“表”“衰”“卒”“褭”5字外,其余111个皆为形声。现对它们进行意义系联和归类。

(一)释各种衣服的字

《说文》中衣服的种类很多,有上衣、下衣,长衣、短衣,单衣、夹衣,外衣、内衣等,还有许多较常服不同的特殊服饰。

1.普通服饰

(1)上衣、下衣

古代上衣又简称“衣”,《说文解字》:“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衣”字小篆作,象衣之形。古代“衣”与“裳”常常并举,分指上衣和下衣。《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又《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可见“衣”“裳”二者所指不同。“衣”部中表下衣的字除“裳”(常的或体,本义为人穿在下身的裙装)外,还有“襗”“褰”“襱”“袑”。《说文解字》:“襗,絝也”。“褰,絝也”。“襱,絝踦也”。“袑,絝上也”。

(2)长衣、短衣

“袍”,古代指有夹层、中装絮的长衣。《说文解字》:“襺也”。“袍”字声旁“包”兼有包住全身的意思。许慎以“襺”训“袍”,看似二者同义,严格而言,二者还是有差别的。《说文解字》:“以絮曰襺,以緼曰袍”。絮即新丝棉,缊即旧丝棉,显然“襺”要比“袍”高级些。“襦”是一般人御寒的常服。《说文解字》释为“短衣”,有点像今天的短袄,古代男女皆服。如古乐府《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3)单衣、夹衣

“襌”与“複”对称,分别指单衣和夹衣。《说文解字》:“襌,衣不重”。“複,重衣皃”。“襌”与“複”中的“单”和“复”既表意又表音,襌即单层的衣服,複即夹层的衣服。《释名·释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襌”。

(4)外衣、内衣 “表”,《说文解字》:“上衣也。古者衣裘,以毛爲表”。《说文解字系传》:“古以皮为,毛皆在外,故衣、毛为表”。与之形成反义的字是“裏”,《说文解字》:“衣内也”。“裏”的声旁“里”也有表义作用。

“褻”指在家穿的内衣,《说文解字》:“私服”。《詩》曰:“是褻袢也”。“衷”即里面贴肉穿的私居之衣,《说文解字》:“裏亵衣”。另有“衵”,《说文解字》:“日日所常衣”。《玉篇·衣部》:“衵,近身衣也,日日所著衣”。

2.特殊服饰

(1)特殊图案、颜色

“衮”是古代帝王及上公祭宗庙所穿的礼服,也称“衮衣”“衮服”。

“褘”和“褕”是王后的祭服,天子王后祭服上所绘绣的龙绘、翟纹带有浓厚的图腾色彩,可视为神州大地远古龙图腾、鸟图腾崇拜的遗迹。《说文解字》:“褘,……《周禮》曰:„王后之服褘衣‟謂畫袍”。“褕,翟,羽飾衣”。

“袗”是《说文·衣部》中两种明确标明色彩的服装。《说文》:“袗,玄服”。袗是纯黑色的衣和裳。

(2)特殊材料、样式

“褧”能较好地说明儒家对于服饰的审美。《说文解字》:“檾也。《詩》曰:„衣錦褧衣‟示反古”。(褧,用麻纱做的单罩衣。《诗经》说:“穿着有彩色花的丝织品,再罩上用麻纱做的单衣”有返璞归真的意思。)不愿意自己华丽的衣着太炫耀,与环境不相谐,而覆以质朴的麻料衣服,正是儒家追求的素朴端方之美。

“衤區”是用编织未绩的麻而成的衣服。一般注释“褐”为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苦人所服。

“衰”为“蓑”的本字,《说文解字》:“艸雨衣。秦謂之萆”。小篆的“衰”字,从衣,象蓑衣(一种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的草丝或棕丝冉冉披垂的样子,表现了蓑衣最基本的形象特征。此字后来多用为衰弱之义,与“盛”相对。于是另造“蓑”字代替它的本义,如《诗经·小雅·无羊》:“何蓑何笠”。

“衧”是妇人穿的大袖外衣,《说文解字》:“衧,諸也”。这是款式较特别的衣服。(3)特殊功用、称谓 “襁”是背负婴儿的衣物,《说文解字》:“負兒衣”。“襡”是僮仆穿的长于一般短衣的连腰衣,《说文解字》:“短衣也”。《段注》中“短”作“裋”。“裋”则为僮仆穿的比一般短衣长的麻布衣服,《说文解字》:“豎使布長襦”。《段注》:“竖使谓僮竖也”。

古文字的“卒”字,小篆字形为衣襟下加一短画为指示符号,表示衣上有题识的意思。这种有标记符号的衣服一般用作士兵或差役的制服。

“袚”是少数民族衣服,《说文解字》:“蠻夷衣”。

(二)释衣服部件的字 1.表衣领的字 “襋”,《说文解字》:“衣領也”。“襮”,《说文》:“黼領也”。《段注》:“白与黑相次文谓之黼。黼领,刺黼文于领也”。贵族的衣领上多绣黼文,为“襮”,反映了一种精细的刺绣工艺。这既有耐磨坚固等实用意义,也是出于美观,更是显示尊卑的需要。“褗”“裺”也是古代用来表示衣领的字。《说文解字》:“褗,領也”。“裺,褗謂之裺”。

2.表衣襟的字

“衽”“褛”“衤金”都是指衣襟。“衤金”,经典作“襟”,也作“衿”。《说文解字》:“交衽也”。“衭”,衣服的前襟。《说文解字》:“襲衭也”。

3.表衣袖的字

“袪”“褎”“袂”“褢”四字都指衣袖。4.表衣边的字 “裔”,衣边,《说文解字》:“衣裾也”。5.表缝衩的字

“衤毒”,衣的背缝。《说文解字》:“衣躬縫”。“袥”和“衸”指裙子中间开衩的地方。《说文解字》:“袥,衣衸”。“衸,袥也”。《段注》:“膝者,裠衩在正中者也,故谓之袥,言其开拓也;亦谓之衸,言其中分也”。

6.其他表衣服部件的字

“褍”指衣的正而又直的幅面。“袤”,《说文解字》:“衣帶以上”。《段注》:“此古义也。带者上衣下裳之介也”。“襘”指衣带交结的地方,《说文解字》:“帶所結也”。

(三)释动作的字

1.与“衣”直接相关的动作字 “裨”,《说文解字》:“接益也”。《段注》:“接也,益也”。“雜”,《说文解字》:“五彩相會”。其本义是指各种彩色相互配合来制作衣服。“襞”和“衦”分别指“摺叠衣裳”和“摩压衣绉并使衣服平展”。《说文解字》:“襞,韏衣也”。“衦,摩展衣”。二字互为反义。

“袒”指衣服裂开,《说文解字》:“衣縫解也”。“褫”指剥夺衣服,《说文解字》:“奪衣也”。“襭”和“袺”是两个与衣襟有关的动作。《说文解字》:“以衣衽扱物謂之襭”。“執衽謂之袺”。即把衣襟插在腰带上收盛东西叫做襭,而用手提着衣襟叫做袺。

“裁”和“製”是两个互训的字。《说文解字》:“裁,制衣也”。“製,裁也”。它们都表示剪裁衣服之义。

2.与“衣”关系不大的动字 “袓”,《说文解字》:“事好也”。《段注》:“事好,犹言学好也”。“好”,《说文解字》释为“美也”,言姿色之美。故“袓”的本义是“学那美好姿色”。

“褱”和“袌”两字为“怀挟”、“怀抱”。《说文解字》:“褱,俠也”。“袌,褱也”。此二字为递训。“裝”和“裹”分别指“包裹”、“缠束”,意义接近。《说文解字》:“裝,裹也”。“裹,纏也”。

本部最后一字“褭”,指用丝带系马的动作。《说文解字》:“以組帶馬也”。

(四)释衣服状貌的字 1.衣重

《说文解字》中表重衣貌的字:“衤圍”“複”“褺”。《说文解字》皆训为“重衣皃”或“重衣”。2.衣厚

“褆”是形容衣厚之貌,《说文解字》:“褆,衣厚褆褆”。“襛”,《说文解字》:“衣厚皃”。3.衣长

“衯”“袁”“裵”三字同训“長衣皃”。4.衣破

“襤”,敝衣。《说文解字》:“裯謂之襤褸。襤,無緣也”。5.衣大

《说文解字》:“襑,衣博大”。另有“袳”,指衣服因宽大而张开,《说文解字》:“袳,衣張也”。

6.衣小

《说文解字》:“褊,衣小也”。

(五)其他

“衣”部字中还有一些无法归入以上四类,呈离散分布: 1.卧具

“褽”,卧席。《说文解字》:“衽也”。“被”和“衾”都是被子,但“衾”是“大被”。《说文解字》:“被,寝衣,長一身有半”。2.饰物

“襐”,指襐饰。《说文解字》:“飾也”,即盛大的服饰。“褘”除有王后祭服之意外,还可指用于遮蔽膝前的佩巾。《说文解字》:“蔽厀也……” “袚”也可以表示遮蔽在膝前的大巾。3.人的品质 本部有两个形容人的品质的字:“袾”和“衺”。袾,《说文解字》:“好佳也”。《段注》:“好者,美也;佳者,善也”。“衺”是一种坏的品质,“回邪乖僻”。

4.器物之衣

本部还收入了表示器物之“衣”的字:书衣“裛”。“裛”是书套。5.丧葬衣物 襲,(死者穿的)衣襟在左边的内衣。《说文解字》:“左衽袍”。《说文通训定声》:“凡敛死者左衽不纽”。《段注》:“袍,亵衣也”。

裞,赠送给死者的衣被,《说文解字》:“贈終者衣被曰裞”。褮,给死者脸上覆盖的布巾,《说文》:“鬼衣”。

6.本文无法归类的字 《说文解字》分别释为: 裻,新衣聲。一曰:背縫。

袢,無色也。一曰《詩》曰:“是紲袢也”。裕,衣物饒也。《易》曰:“有孚,裕無咎”。裂,繒餘也。

二、《说文·衣部》列字规律

由前文所划分的义类,我们发现《说文·衣部》在列字上呈现出这样两个主要特点:

(一)据义系联的系统性

从《说文》各部的列字规律来看,一般越是尊贵吉祥的事物,其字越靠前;而越是卑贱丑恶的事物,其字越靠后。“衣”部也不例外。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衣”部中许多表明等级、身份的释衣服或衣服部件之字的排列次序。从“衣”部整体来看,许慎对该部部内之字的次字顺序是有通盘考虑的,各个义类组大致是由贵到贱、先名后事、从积极义至消极义。

而从每个义类组来看,许慎也是尽量地做到“据义系联”。如:“袪”“褎”“袂”“褢”四字相连,且均表“衣袖”之义;“襚”“裞”“褮”,此组字义又皆与死丧有关。再如:“袢”(“無色也”)和“雜”(“五彩相會”)、“襞”(“韏衣也”)和“衦”(“摩展衣”),这两组相邻字都是明显的反向的事理相关。

由此可见,无论是“衣”部的整体布局(各义类组之间),还是各字的直接组合(各义类组之内),都充分体现了“据义系联”的系统性———许慎是把各字置于一定的类别中去的,而各类又有所关联。但由于衣部116字是以“形”为类形成的字族,相互间没有一个共同的意义,所以要把这些字安排妥贴,也确实让许慎煞费苦心。

(二)系统的不完备性

经过对“衣”部字逐字的分析和组合,可以发现,“据义系联”的原则也不是处处落到实处。有的意义相近之字,排序却未能相近。如:“裁”和“製”本义均为剪裁衣服,但两字在“衣”部中的位置却相距甚远(几乎是部首与部尾了)。

有的字紧挨在一起,却找不出意义上的联系。如:“襘”和“褧”,前者指衣带交结的地方,属释衣服部件的字;后者指用麻纱做的单罩衣,属释衣服的字。二者关联不大,却被放在一起。

综上,我们可以说,《说文·衣部》的构形表义系统的确是反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面镜子。尽管就文化内涵的发掘来说,笔者还仅是做了一个不很成熟的尝试,但也足以见得《说文·衣部》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以及封建社会思想观念的密切联系,并且体会到许慎释义解字的良苦用心。

第四篇: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张皓思

***0

【摘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对《说文》中“心”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思想的独特性与传承性。【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字

引言:汉语是汉民族文化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汉民族文化在语言世界的反映。汉字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它的作用更是如此。汉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中心的传统,并认为心在身体各个器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维持着人类的基本生命活动。

一、《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说文解字》全书十五卷,今本每卷分上下卷,则共为三十卷。共收字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为1163个。

许慎把九千多个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找出其中的规律,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把文字按照部首归纳分类,是许慎的一大创举。许慎按文字学原则,从意义出发来安排字的次序,后世则改变成部首检字法,按笔画的多少来安排次序。现在我们字典上所使用的部首检字法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说文》部首的排列是从“一”部到“亥”部,即“始一终亥”,这是按照汉代阴阳五行中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安排的。部首的前后次序,大致是“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例如:“页、面、首”,“惟、怀、惀、想”等。

每部中再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如“心”部中的:恫、悲、恻、惜、愍、殷 等等。虽然其中也有些字的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但总的来说,540部的次序安排,许慎是思考研究过的。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分540部为若干大类,这样就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意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字义。

《说文》按文字学原则,即六书体系(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来分部,只有同一意符的字可以率属于同一部首。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按类别来编排。如木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举木的名字,再列举树木各个部分的名字,如“木,柢,根,末,果,杈,枝”等,其次再列举木制品。水部大致也是先列水名,然后再列与水有关的动词和形容词。

二、《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释字体例先分析部首,说明凡是属于这个部首的字都从这个部首,也就是说它们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再对每个字,先释字义,然后释字的形体结构,有时也指出字的读音。《说文》对一个字的解释,一般只解释一个意义,就是这个字的本意。下面我们来按“六书”对《说文》的释字体例做下简单的讲解: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月

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丄

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

底也。指事。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水。出蜀湔氐檄外崏山,入海。从水,工声。河

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武

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信

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考

老也。从老省,丂声。

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令

发号也,从亼、卪。

久远也。从兀从匕,亾声。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匕。仄者,倒亾也。凡长之属皆从长。

三、《说文解字》心部字

《说文》五百四十部,其中较大的部首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语义场,集中反映一个特定的文化内容,比如“示”部字反映了古代神灵祭祀的文化,“玉”部字反映了玉石文化,“女”部字反映了上古婚姻文化,“米”部、“食”部、“酉”部反映了饮食文化,而“心”部字则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说文》中以心为部首的字共收有263个,重文22个,新附字13个。按照六书理论,心部字有象形字1个,会意字10个,会意兼形声字6个,形声字260个。

《说文》的排序体例隐含着一种规范和秩序,反映汉代人文主义的宇宙观,《说文》部内字也是按照语义标准分类排序,有章可寻的。除前人已经指出的《说文》各部通用的排序体例:部首字列于首位;“与部首反对者,必在部末”;“叠部首为字者必在部末”;“先实后虚,先近后远”;“无虚实远近之可言,则以训义美者列于前,恶者列于后”;意义相近或事物相近的字放在一起,等等编排体例之外,心部字的排序还有自己的特点与文化寓意。依照大徐本《说文》,心部字首列心、息、情、性、志、意、恉、德、应九字。这九个字排在最前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意义非常重要,反映了中固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等这样一些重大的人生问题,其中心、情、性、志、德有着重要的哲学内涵,在我国古代经典中频繁出现,是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键字。在此重点解说一下心部字列于首位的“心”:

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凡心之属皆从心。“心”除了指我们身体中重要的器官——“心脏”外,更有两个颇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意义。一是指五行中的火藏,“藏”通“脏”。传统医学受道家文化影响,以五脏与五行相配:心为火脏,肝为木脏,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肾为水脏。二是指中国古人将思维情感、心理精神等诸多功能都赋予了心,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又有“心学”之称。“心”字总领整个部首,是整个心部字最高一级的上位字,其意义兼具息、情、性、志、意、恉、德、应等字,整个心部字由此展开。

(一)心部字的意义体系 《说文》心部字向我们清晰地展现出一部宏大而又细腻心灵世界。我们可以将这个由两千年前的小篆文字所展现的心灵世界大致地分为心态、心情、心性、心智四类。每一类又像中国的太极图一样分为黑白相对的两个部分。由此,《说文》心部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光明与黑暗交织的人生画卷:(1)心态类 1.1 正面心态

表谨慎,如:慎、愿、恮 等 表恭敬,如:忠、悊、恭、憼 等 表诚信,如:悃、愊、忱、恂 等

表勉励,如:忞、慔、愐、懋、忍 等 1.2 负面心态

表轻慢,如:怚、懱、慢、怠、懈、惰 等 表奸诈,如:憸、憰、恑、憿 等 表贪婪,如:忨、惏 等

表恣纵,如:恣、惕、怳 等

(2)心情类

2.1 积极心情:

表愉悦,如:快、惬、悰、怡、愃、愉 等

表仁爱,如:恕、慈、恩、慰 等 2.2 消极心情

表忧愁、悲痛,如:恤、忧、恙、怏、恫、悲、恻 等 表恐惧,如:悸、恇、恐、惶 等

表愤怒、怨恨,如:慨、愤、闷、忿 等

表愧疚,如:恥、恧、怍 等

(3)心性类 3.1 理想性格

表敦厚,如:惇、恽、恢 等

表淡泊,如:憕、恬 等 3.2 缺陷性格

表怯懦,如:懦、恁 等

(4)心智类 4.1 有智慧

表意志,如:志、意、恉 等

表聪明,如:慧、恔 等 4.2 无智慧

表犯错,如:忒、恶 等

表愚蠢,如:愚、怋、惑、惛 等

(二)心部字的文化阐释(1)心与人的思维活动

古人对心非常重视和崇拜,并认为它是思维的器官。传统的中医也把“思维功能”交给“心”,而把脑则作为听觉、视觉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受这种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心部字里许多字的构造便容易理解。比如“思”字。思,睿也(容也)。从心,囟声。“囟”(脑)与“思”在上古音中分属“心声真韵”和“心声之韵”,它们是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读音相似的。有脑有心才能够称得上“思”,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聪慧的。“从心”就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体现,所以“思”字既可以认为是形声字,也可以认为是会意字,既要有脑又要有心才能够称得上“思”。除此之外《说文》中还有很多表示“思”义的字,比如:念,常思也。(即长久之思);想,冀思也。(希冀所思之);怀,念思也。(不忘之思也),等等。

(2)心与人的情感体验和性格性情

心的表义范围由最初的表示思维活动扩大到了表示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感,《说文》中说:“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情,《说文》中说:“人之阴气有欲者。”《札记·礼运》:“何为人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宋代的秦观说即心无物谓之性,即心有物谓之情。正如上文所列出的,心部字绝大多数都反映了人们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字是用来表示人的性格、性情的,这就涉及到人的性命、本质这类问题,关于这一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传统汉文化认为人的秉性是人生而有之的特性,所以《说文》中这样解释:“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就是人的本性,亦指天性。

结语: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心的思维作用,这些表示人的思维、思念、思考的汉字,每一个都有着它深刻的心理内涵和心理意境。它们的结构与意义中就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表达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侯玲文.“心”义文化探索[J].汉语学习,202_,(3)[2]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3]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4]扬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_ [6]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第五篇:从《说文解字》释字方式看对外汉字教学

金妍希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六书”理论是汉字释形的基本原则。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释字方式的解读,阐释“六书”理论以及引用典籍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说文解字》;“六书”理论;引用典籍;汉字;对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_)04-0254-03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我国的语言文字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其中所呈现的重要文字学理论——“六书”理论,与所引证的古典文献资料对后世学习和教学研究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参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许慎的“六书说”释形方法以及引证古典文献资料的释义方法进行研究,以探寻这两种方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价值。

一、《说文解字》的释字方式

(一)“六书”释形

《说文解字·叙》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分析汉字的结构,归纳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汉字构形方式,即所谓的“六书”,并在书中根据“六书”理论进一步阐释每一个字的形体结构及意义。我们结合段注将“六书”理论逐一加以阐释及分析。1.指事

指事字包括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和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两种。在《说文》中,指事字出现得很少,段注中均已明确指出。例如:

(1)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段注:一之形,於六书为指事。

(2)二,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二之属皆从二。

段注:凡指事之文绝少,故显白言之。不於一下言之者,一之为指事,不待言也。2.象形

象形字可分为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两类。在《说文》中常用“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从某,象某某之形”等用语来说明象形字。例如:

(1)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口。苦后切。

(2)女,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属皆从女。尼吕切。

(3)斗,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斗之形。凡斗之属皆从斗。豆都切。

(4)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属皆从足。

例(1)(2)是独体象形字。凡使用“象形”这种术语的象形字象形意味都很明显,如“口”字。而用“象某形”、“象某某之形”的象形字象形意味则不是很明显,如例(3),段注特别指明此类也为象形字。段玉裁认为,“凡既从某,而又象其形,谓之合体之象形,多不成字,其成字者,则会意也”,如例(4)。3.会意

会意字常常是由象形字组合成的。《说文》中没有明确指出哪些字是会意字,我们依据段注可以得出会意字常用的术语是“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从某省”、“从某,从某,某亦声”、“从某某,某亦声”、“从带主谓句”等来说明。段注认为“从某,从某,某亦声”、“从某某,某亦声”是会意兼形声。例如:(1)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段注:从一大,于六书为会意。凡会意,合二字以成语。如“一大”、“人言”、“止戈”皆是。

(2)吹,嘘也,从口,从欠。

段注:口欠则气出,会意。

(3)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段注:此亦会意也。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凡字有用六书之一者,有兼六书之二者。4.形声

用形声法造的字叫形声字。形声字在《说文解字》中占的比重很大,有人统计《说文解字》所收的9353个正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说文解字》中形声字所采用的术语中,“从某,某声”是最常用的释字形式。“从某从某,某亦声”和“从某某,某亦声”指某字是会意兼形声。而“从某省,某声”是省形的形声字,“从某,某省声”是省声的形声字。例如:

(1)元,始也。从一,兀声。

段注:凡言“从某,某声”者,谓于六书为形声也„„《说文解字》,形书也„„故曰形书也。

(2)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段注:此亦会意也。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凡字有用六书之一者,有兼六书之二者。5.假借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假借是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只有《说文解字?叙》中说“令”、“长”是假借。而在段注中说明了一些假借用法,认为假借必是因同音假借,依声托事。说解假借的专用术语有:“古文以为某字”、“故以某为某”、“以为”等。例如:

(1)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

段注:此引申假借之法。凡以“韋”为皮韋„„以“子”为人之称皆是也。以“止”为人足之称,与以“子”为人之称正同。

(2)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子皆从子。

段注:凡言以为者,皆许君发明六书假借之法。子本阳气动万物滋之称,万物莫麘於人,故因假借以为人之称。6.转注

“六书”中转注的研究历来存有争议。除了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举出“考”、“老”二字之外,在正文中并未提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认为,转注同假借一样是用字之法。

(二)引用资料释义

《说文解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释义方面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保存了大量的古义或本义。我们认为,字形结构呈现的字的本义即文字得形的依据,应是比较原始的意义,这种意义追溯至上古语言,可以看成是词的本义。许慎非常注重利用古文献来说明汉字的本义,进而解释先秦典籍,所以《说文解字》中关于释义方面的精辟解说,多能反映出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并成为后人释读古籍的依据。例如九下而部:“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作其鳞之而。’”“而”字在文献中的用法很多,许慎择取了《周礼·考工记》中的一则辞例,探明了“而”字的记词本义。又如二上走部:“走,趋也,从夭止”,“趋,走也,从走,刍声。”走、趋二字同义互训,本为跑的意思,《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战国策·赵策》“入而徐趋”,皆指此义。《说文解字》中出现了许多同义为训的释例,它们是从早期实际语言中比较归纳出来的,为研究上古的同义词提供了可贵的材料。

二、《说文解字》与对外汉字教学

(一)“六书”理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六书”理论即汉字的构造理论,可以用来进行汉字字形的解读与教学。留学生初学汉字,对于汉字的形体结构比较陌生,不能很快地理解和记忆。有些外国留学生会因为汉字构形的繁琐而产生畏难心理,这种因学汉字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将会影响到听、说、读的训练,从而影响整个汉语学习的过程。汉字的结构教学实际上并不是无根可循的。对外汉语教师可以从《说文解字》的释形方式入手,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的构形方法进行生动地解读,让留学生从源头上明晰汉字的结构规律,了解汉字的各种类型,从而有效地理解和记忆。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进行汉字字形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领会汉字构形的种类。我们中国人自己对汉字的构形特点一般都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但是初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对于汉字形体的构造很陌生,不知它们是从何而来的。因此,教师对所教的每一个汉字都要尽量运用文字学理论,特别是“六书”构形理论,从源头上对汉字进行字形结构的分析,帮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认识汉字。

在独体字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这些汉字都是由一个部分组成的,其形音义都是独立使用的。如“子”是个独体字,我们通过讲解“子”字的写法使学生明白这个字的古字形形象地表示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样子,头大,身体小,因此突出了头部,身体以简单的线条表示。学生明白了这个独体字的字形是以表意为主的,是个象形字。但“子”同时也可以作为合体字如“字、好、孩”的部件,既可表音,也可表意。这就让学生从纵向了解了这个字所具有的不同的功能,使其熟悉这个独体字作为部件时的各种功能以及在合体字中的位置。对于合体字,则更要分析清楚所教的合体字的结构类型。有些汉字发展至今已与古代的构形有了巨大差异,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些汉字时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说文解字》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供教师查阅,其中每一个汉字都对应一个小篆字体,教师可根据古字形为学生理清汉字的发展线索,从而有效地进行汉字教学。如“出”字,学生很容易认为这是两个“山”重叠而成的。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说文解字”的方法,是流俗文字学中的一种依据联想讲授汉字形体的方法。因此这个字用“新说文解字”法来讲解,就可以说“出门见山”,所以是两座山在一起表示“出”。但是这种字形解释的理由实为“穷想”或者说是“胡编”字理,与传统的字理教学法依据汉字构形进行说解不可同日而语。在讲授“出”字时,我们可以用古字形介绍字形的演变过程,更要强调的是,最后的一竖是贯穿整个汉字的,而不能写成上下结构的两座“山”。

可见,“六书”理论对于汉字字形的说解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是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汉字教学中应根据古文字字形进行必要的讲解和阐述,便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二)语言文化资料与对外汉字教学

许慎通过对古文、籀文、经书、古语、俗语、方言、前人所说、群书(《五经》之外的其他典籍)以及秦刻石等文献资料来说解汉字形体与解释字义,使得后代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有了充分而完备的资料,保留了重要的文化遗产。他的这种释字方法,也为日后汉字教学与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说文解字》中引用的典籍,进行简要的拓展,或者选取简单且富有故事性的文献资料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能够对中国古典文化以及中国历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更加生动立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有效地理解和学习汉语知识。

三、结语

汉字教学应是字形、字音和字义三者合为一体的教学类型。由于字音部分涉及反切法等音韵学知识,涵盖内容较为繁复,本文并未对此进行详述,仅以字形、字义为论证对象。汉字教学应对汉字追其本源,求其本义,溯其源流,展其脉络。对外汉语教师应在《说文解字》这部典籍的基础上,寻求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重视《说文解字》的文字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把独特的方块字作为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进行教学和研究,从而提高对外汉字教学的效率,更有效地传授汉语知识,传播中华文化。

从《说文解字今释》浅析“示”字部的文化意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