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健全制度是基础、落实制度是关键(范文模版)
健全制度是基础、落实制度是关键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既要靠集中教育,又要靠常抓不懈;既要靠思想教育,又要靠制度保障。对于我们这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来说,制度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健全制度是基础——让一切有章可循
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且已经收到了教育引导党员、规范党员行为的实际效果。但是,党内仍存在诸如理想信念动摇问题、宗旨意识淡薄问题、道德修养滑坡问题、腐败问题,尤其是政治纪律观念不强的问题,以及有章不循、违规不纠、监督不实等问题,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靠教育,而且要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党章等党规党法。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文选》,第2卷,333页)他还说:“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同上,第333页)
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把党章要求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我们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完善制定出体现党章基本要求、科学严谨可行的好制度来。
好制度是民主产生的。在制度制定方面,不少同志认为,只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作出相应规定就算完成了任务,结果往往落入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虚构各种规章制度的主观主义和追求表面文章、应付了事不讲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党内法规制度和每个党员息息相关,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的广泛参与极为重要。要对教育活动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使制度既体现中央的要求,也反映广大党员的意志、群众的需求,从而得到党员干部的理解、认可和拥护,进而提高其尊重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自觉性。
好制度是系统而严谨的。要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查漏补缺、查弱补强,防止出现制度的重复和自相矛盾。而我们现有的一些规章制度过于笼统、抽象,缺少系统性,缺乏科学规范,不易于操作。比如,关于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只要求填表,靠领导干部的党性觉悟程度,完全是凭自觉。我认为,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既要注意实体制度建设,更要注重程序制度建设,尤其要在制度细化、程序操作上下功夫。不但体系要全面,覆盖党内生活和党员行为的方方面面,而且还要配套完善执行程序,使每个环节都有据可依。这个体系应是完整系统的,而不是零散无序的;应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朝令夕改的。
好制度是适用而简便的。有些地方借鉴外地经验,出台了不少党员管理、党内廉政建设的制度文件,但执行时却出现“水土不服”。究其原因,一是实际情况与新制度差异太大,二是程序设计过于繁琐复杂。因此,制定制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严谨性与实效性的关系。既要形成互相衔接、相互配套的制度体系,又要确保制度精简、管用,便于操作。二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既要坚持服务大局,又要注重从实际出发,所制定制度的办法和程序要适用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不能生搬硬套。三是适应性与适度性的关系。制度建设要考虑党员干部的承受力,一时无法做到的,暂时不要规定;准备出台的要充分论证可行性,条件时机不成熟,不能仓促出台。
二、贯彻执行是关键——让刚性制度硬起来
制度若不认真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以及党内的各项法规制度,贯彻执行是关键,这也是许多党员群众非常关心的事情。我们有些制度在实际执行中还不尽如人意,要克服和避免制度执行过程中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问题,使刚性制度硬起来,必须认真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这是保证制度真正落实和执行的关键。所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讲的都是这个道理。这些年来一些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受到挑战,一些领导干部应负重要责任。一些人把制度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或者有选择性照射,缺乏公正;有的不是把制度用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而是为小团体谋取利益,甚至为了个人的目的,“好经往歪里念”;有的政策水平差,对制度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执行中失之偏颇;有的领导热衷的不是去维护制度的神圣性、严肃性,而是想方设法去钻制度的空子,如何绕开制度的约束,不执行制度。对此,领导干部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策水平,在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好制度的同时,更要模范地遵守和维护制度,始终如一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以尊重和维护制度的模范行为推动形成全体党员崇尚制度、严格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
培育尊重制度的良好氛围。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但真正的依法治国却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必须深深根植于法治精神的普及,根植于群众对于法律的信仰,法治才能有效地推行。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人情、关系、面子盛行;对制度、法律缺乏应有的尊崇与敬畏,对“潜规则”、“变通”充满热衷与喜好。受这种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把制度当摆设,工作作风等方面另搞一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等党内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也容易受到这一历史观念的挑战。持久地将尊崇制度的理念植入人们的头脑无疑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大力营造“尊重制度、遵守制度光荣,无视制度、违反制度可耻”的氛围,把制度的理念渗透到人们的行为准则、思想观念中去。
坚持持久的跟踪监督。制度建立后并非万事大吉,凡事要有章可循,凡事要有人负责,凡事要有人监督,制度才能得以落实和执行。在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执行和监督载体的落实。要建立和完善制度执行工作责任制,尤其要明确责任主体以及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要落实监督人员,督促制度的执行、监督制度执行的情况、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定期进行反馈;要避免执行制度时紧时松、虎头蛇尾或“雷声大雨点小”等现象,做到执行制度始终如一
第二篇:爱岗敬业是抓落实的关键
近来,我仔细阅读了刘玉瑛的《关键在于落实》一书,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让我深受教育和启迪,受益匪浅。
做一个落实型的员工把每项工作都当成事业去做,“关键在于落实”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落实为什么是关键、怎样落实各项工作呢?《关键在于落实》给我们用生动的例子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落实,首先是一种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落实”观念,不能时时刻刻想到落实,不能时时刻刻注意落实,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忽视落实。就会唱高调,不管实效;就会见到风险躲着走,见到矛盾绕着走,见到困难往回走;就会喊得凶、抓得松。落实,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记得有一句名言说: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布置工作不加落实就等于零”。假如你的文件制定的再正确,如果没有人来给予实施,那就是一纸空文。
抓落实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进发展的必经之途。落实是每一项工作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一名公路养护职工,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保畅通,为广大行旅提供一个舒适、畅通的公路交通环境。
落实是一种责任。对一名职工而言,落实就是对本职工作出色的完成,我们所从事的公路养护行业就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服务理念,为过往行人提供一个顺、洁、畅、绿、全、美的道路交通环境。积极主动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及时处置路面破损性病害,做到安全、文明施工,保持路面干净整洁、边坡顺直美观、沿线设施齐全、绿化协调美观。做好常年养护、预防性养护和及时性养护工作。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要发扬铺路石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放弃节假日,舍小家、顾大家,尽职尽责维护道路的畅通。
其次,爱岗敬业是做好落实的关键。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对本职工作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爱岗敬业,保持高度负责、尽心竭力的精神,就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落实是一种观念,一种责任,一种意志,一种文化,一种有效的执行力,只要我们坚持落实的理念,养成“落实,落实,再落实”的工作作风,我们的安全工作是有保障的。
没有任何借口是具有较强执行力和落实力的表现。作为单位的职工,我们应该明确,以服从组织领导,服从各项规定为天职,是做好落实的关键。
做一个落实型的职工,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必须精益求精。书中这样一个实例让我很受启发:一位年轻人来到酒店当服务员,在受训期间,上司竟然安排他去洗马桶!并要求他把马桶洗得光洁如新!一位前辈给他做出了样子,等到马桶洗干净了,她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当着他的面一饮而尽!前辈的示范给他树立了榜样,从此他安心洗马桶,将工作做得无可挑剔,后来成了世界旅馆大王。
我们无论做任何工作,都应该有这种“擦马桶”的精神,追求精益求精。有人说,公路上的活,不像是工厂或者是车间的活,精益求精,谈不上,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子。假如你要修补一个小坑槽,当你开完槽,清理完槽臂的杂物,准备要将沥青灌入时,这是你是否意识到再把槽臂清扫一遍呢?如果清理不干净,也许在质量上就会出问题,有可能造成前修后坏的现象发生。细节决定成败,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做好落实,贵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解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我们公路行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职工要树立发展的眼光,培养创新的落实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务实创新、开拓进取,正抓实干,以饱满的热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发展现代农业基础保障是关键
发展现代农业 基础保障是关键
周志军
贫困山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健全和完善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一、首要问题是完善农业资金投入机制。
贫困山区,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投入的匮乏。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扶持是关键。如何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机制,至关重要。一是要认真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和完善各项支农补贴政策。二是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政府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稳定资金来源,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把握国家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抓住国家扶贫攻坚和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四是要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对民营企业投资现代农业的项目,优先支持。从而逐步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打破“瓶颈”,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打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瓶颈。
一是要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加
强农村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广播电视光纤网和“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完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用电难题。二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继续搞好山区和半山区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好节水灌溉工程、沃土工程、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三是抓好清洁能源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一池三改”农村沼气建设,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果”和“猪—沼—粮”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建立以“种植业—养殖业—沼气(能源)—种植业”为一体的小型农业循环产业链。
三、扶农扶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力度。
贫困山区,农业兴,科技是根本。
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要普遍健农业技术推广和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服务机构和网络,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同时,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通过信息化建设,为基层和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集约经营、增产提质、转化增值、提升拓展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大规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结合桂东实际,建好一批上档次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使园区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窗口。三是要加强农民科技和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为依托,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要做到科技人员入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三到位”。另一方面,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岗位技能和就业努力,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作者通联:中共秭归县委党校
第四篇:安居乐业是基础 宣扬典型是关键
安居乐业是基础 树立典型是关键
——新农村工作亮点经验材料(驻余食朗村新农村工作指导员:单林斌)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直接反映。安居乐业,是发展和文明的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面对一个资源贫乏、信息闭塞、交通不畅等诸多因素的贫困山村,政策宣传是重点,谱法教育是难点,科学引路是切入点,树立致富典型是关键。
一、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民众认识层面。
为加强余食朗村群众积极主动性,并凝聚力量、加快发展,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来。全村成立了以村支书为组长,村长为副组长的惠农政策宣传领导小组,组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惠农政策宣传小组。一是充分利用农村广播这一载体,每天分时间段把惠农政策传播到每家每户。二是通过召开院坝会、居民小组会、座谈会和个别走访等形式进行宣传,确保全村所有群众都能了解到当前国家的惠农政策。三是组织种养殖大户,组成惠农政策义务宣传员,以摆“龙门阵”的形式进行现身说法、言传身教。通过学习,使群众理解政策的能力更强了,干部与村民群众的距离更近了。用自身联系实际的讲解,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对惠农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探索脱贫致富的渠道、农业增效的途径,努力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推动全村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深入谱法教育,增强民众法纪观念。农村普法教育工作,关系到农村社会治安环境的稳定,关系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使命。主要体会:一是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广大村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二是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促进全村的经济发展。使村民在参与经济活动中,懂得如何依法经营的情况下,懂得如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以法律的杠杆支撑自己的经济的发展。三是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推进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村风正、民风好,村民有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共同富裕的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风貌。四是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创造稳定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加强农村的稳定工作,只有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才能集中精力发展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在一茬又一茬的驻村指导员的普法工作下。余食朗村群众的遵纪守法的意识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三、注重科学引路,拓展群众经济收入。
余食朗村坚持按照“四个坚持”,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一是坚持以发展全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全村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村民需求来谋划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村民得到实惠。三是坚持科学规划。搞好全村建设规划,统筹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先易后难,由少到多,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四是坚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引导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积极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引资回乡搞第二产业。帮助有技术人员自主创业,提高创收能力。引导群众立足现有,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积极倡导科学致富精神,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发展思路。
四、注重突出树立典型,引导群众健康追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带头人,并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迎合广大民众的精神追求,保证民众创造价值的体现。余食朗村认真结合各级通知精神,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和《评选十星级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发放到了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通过开展强化《村规民约》的落实,评选出了知法守法典型,通过评选“十星级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户”活动,树立了致富先进、文明户、团结户、守纪户等先进典型,大力倡导勤劳致富、守法致富、团结致富,同时以典型为榜样,营造相互学习、相互追赶的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国家惠农政策的积极引导,离不良好的团结氛围,离不开科技致富道路的牵引,同时也离不开先行致富的带头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大力宣扬,严格落实政策,余食朗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定会在十二五规划中迈出新的步伐。
第五篇:锻炼身体是关键
锻炼身体是关键
这星期一,我们进行了400米跑步考试,从中我得到了很大的教训。
那天上午第三节课,我们先绕操场(每圈200米)跑了2圈,之后又做了充分的准备运动......过了一会儿,刘老师把我叫了过去,怎么回事呢?原来轮到我了。我和其余四五
个同学站在起跑线上,只听老师一声令下:跑!围观的同学们不断传来加油声,议论声......人声鼎沸。
那么我的感觉又是如何呢?可真糟糕透了!开始第1圈时,感觉倒不错,挺轻松的,有点飘飘然;可到了第2圈时,可受不了了,呼吸不顺畅,两腿像挂了铅似地怎么也拖不动了,全身都散骨架了;跑完后(当然是不及格,是在我意料中的)。可是发生了很悬的事我正在四处与同学走来走去时,突然头晕了,人有点想吐的感觉。过了一会儿,眼中竟下起了黄色的雪花,紧接着就什么也看不清了,到处是一片黄色的沙漠。我赶紧摇摇晃晃地找到了老师,同学扶我到石凳上坐了一会儿......我从这件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身体健康,那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将什么事也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