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典故之西王母 集萃作者:回中居士作者 诗题 诗句储光羲升天行贻卢六健听者即王母,泠泠和瑟琴。储光羲 田家杂兴八首君看西王母,千载美容颜。储光羲 题应圣观..." />
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21)古诗典故之西王母集萃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5-1013415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8 17:58: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21)古诗典故之西王母集萃

(21)古诗典故之西王母集萃

原文地址:集萃">古诗典故之西王母 集萃作者:回中居士

作者 诗题 诗句

储光羲

升天行贻卢六健

听者即王母,泠泠和瑟琴。

储光羲 田家杂兴八首

君看西王母,千载美容颜。

储光羲 题应圣观

天鸡弄白羽,王母垂玄发。

刘威 赠道者

过海独辞王母面,度关谁识老聃身。

刘复 游仙

王母何窈眇,玉质清且柔。

刘禹锡 和乐天柘枝

画筵曲罢辞归去,便随王母上烟霞。

张碧 惜花三首

阿母蟠桃香未齐,汉皇骨葬秋山碧。

施肩吾 赠凌仙姥

阿母从天降几时,前朝惟有汉皇知。

施肩吾

赠女道士郑玉华二首

明镜湖中休采莲,却师阿母学神仙。

李商隐

谢往桂林至彤庭窃咏 王母来空阔,羲和上屈盘。

李爱弦 随驾游青城

因随八马上仙山,顿隔尘埃物象闲。只恐西追王母宴,欲忧难得到人间。

李白 寄远十一首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

李白 寓言三首

以欢秦娥意,复得王母心。

李白 玉真仙人词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李白

赠嵩山焦炼师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李白 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

云是古之得道者西王母食之余,食之可以凌太虚。

李白 飞龙引二首

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飒如秋霜。

李群玉

和吴中丞悼笙妓

唯应去抱云和管,从此长归阿母宫。

李义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

莫将秋宴传王母,来比春华寿圣皇。

李虞仲 初日照凤楼

还如王母过,遥度五云车。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乾。

杜甫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至尊顾之笑,王母不肯收。

杜甫 宿昔

落日留王母,微风倚少儿。

柳泌 玉清行

王母来瑶池,庆云拥琼舆。

沈佺期 幸白鹿观应制

唯应问王母,桃作几时花。

法振

河源破贼后赠袁将军 欲朝王母殿,前路驻高旌。

王昌龄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甚悦我皇心,得与王母对。

王维 赠李颀

王母翳华芝,望尔昆仑侧。

王维

赠东岳焦炼师 遥识齐侯鼎,新过王母庐。

王翰 古蛾眉怨

王母嫣然感君意,云车羽旆欲相迎。

赵彦昭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

长年愿奉西王母,近侍惭无东朔才。

陆敬

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都字 缥袟桐君录,朱书王母符。

陆畅 解内人嘲

须教翡翠闻王母,不奈乌鸢噪鹊桥。项斯 送宫人入道

愿随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

鲍溶 会仙歌

王母初自昆仑来,茅盈王方平在侧。

第二篇:西王母石室新说(范文)

西王母石室新说

本世纪以来,有关西王母石室在何处,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诸如天峻关角二郎洞、湟源日月山宗家沟等,究竟如何定论西王母石室,这确实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历史文化问题。

史学家季羡林先生曾提出“立论能不能成立,完全依靠求证,求证要小心,要客观。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来求证,从而考验自己的立论是否正确,或者正确到什么程度,那一部分正确,那一部分又欠缺,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实事求是,以证据为准。”故在西王母石室研究过程中仍需客观、谨慎从事,以求在当代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中反映本来的历史面貌,防止歧义横生。

著文立说 破解谜团

《柴达木开发研究》202_年第四期刊发了阿顿·华多太撰写的《本土文化的扭曲与变形——驳天骏县“二郎洞”之说》,提出“阿郎不是二郎”、“二郎洞不是西王母石室”。该文问世,语出惊人,令读者振聋发聩,感慨万千。西王母石室也同昆仑文化研究一样,也许经历了原本———扭曲———回归的过程。

阿顿·华多太指出:“其实‘二郎洞’(青海省天峻县关角乡关角沟)这个名称,是七十年代铁道兵89210部队48团在此施工时命名的,是一个根据藏语的‘阿郎’读音,以音生意而创造出来的词汇。当时的工程队还将‘二郎洞’这三个字用红漆醒目书写于洞口。从此,很多人把本土民众本原的名称‘甘珠尔洞’置于一边,逐渐被边缘化。而以‘二郎洞’三个字为鉴,心安理得地掘出许多有关二郎神的历史传说,与之匹配,与之对号入座。殊不知它的本来面貌,不追溯其出处来源,使‘二郎洞’之说不胫而走,随之而来的学术‘论证’更是纷至沓来,似乎跃然成为一个早已定论的事实。尚有人就此不甘心,煞费苦心地将二郎洞又‘研发’成什么‘西王母石室’等等,把《汉书·地理志》、《汉书·郡国志》、《十洲记》、《西宁卫志》以及《西宁新府志》对于西王母石室的坐标定位于临羌(今湟源)的记载于全然不顾,执意塑造二郎神与西王母在此活动过的历史背景,俨然将其化为一个史实。更有甚者,借二郎神及西王母的神秘传说把此洞用文学艺术手法描述得活灵活现,浮夸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境地„„近些年来,诸如此类的有关文章及报道更是目不暇接,不绝于耳,致使以讹传讹之说的‘二郎洞’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给学术界造成了一个莫须有的虚构文化,啼笑皆非,实在是个天大的遗憾„„‘阿郎’是格萨尔这个名称在藏族民间所称郎·格萨尔的简称,这个‘郎’字在汉语记音时由于声韵母的差异产生‘阿郎’这样的译音。格萨尔在裕固族、土族等地流传的如《阿布郎创世》、《二郎娶亲》中的‘阿布郎’与‘二郎’都是在指格萨尔,而不是说什么二郎神„„如今,《格萨尔王传》学术界认同格萨尔实为历史人物,因此天峻地区有关格萨尔的传说也与其他藏区一样是古老而富有历史色彩,是具有史实因素的,根本不是什么很近的历史时期的产物。有些学者把该地区这些格萨尔传说说成是‘藏族人民移居天峻后,也有为崇拜藏族人民的大英雄格萨尔王而开始传说的故事’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是那样,最起码把该地区沿用至今的‘疏勒’和‘羌柴达木王’、‘喀喇昆仑山’、‘羌紫山’乃至整个海西地区的古老藏语地名都无法解释的„„由于‘阿郎’与‘二郎’的相近发音,再加上格萨尔与二郎神共同的神话特点及英雄形象,格萨尔在甘青等汉区流传时往往与二郎神相提并论,从而把格萨尔的一些故事强加在与二郎神,创造出另类的故事„„这个故事原形在当地藏人中是这样流传的:‘格萨尔王与霍尔大战时,其弟壤吾叶德合在此战死,格萨尔悲痛之余拔下剑,一刀削下关角山的山头置在山谷中央,又用剑戳成一洞,在洞内静修诵经,为其弟念颂《甘珠尔》108部,历时九年九月零九天,终于将其超渡成仙。’暂且不说《格萨尔王传》的史实成分有多高,不容置疑的是因为这个故事,造就了当地藏族人民称此洞为‘关角智合崆’,为藏语‘甘珠尔岩洞’之意。洞内桌上所置108枚石子和洞外围墙砌的108块长方形石块也被传为代表《甘珠尔》经108部。其所在地的‘关角沟’和‘关角丫豁’皆由此而得名。那座削下山峰的山,更名为果罗山,意译则为‘无首山’,现在位于关角智合崆的北边。”

格萨尔与二郎神为何混为一谈?原来在汉族传说中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同二郎神大战于此,二郎神为藏身,将北山头削下戳成洞,所以叫“二郎洞”。有人认为格萨尔王正是汉族神话故事中的二郎神(《封神演义》中的二郎杨戬)。一是二郎神有72变化,格萨尔王也变化多端;二是二郎神有一条懂人性的狗,叫“哮天犬”,格萨尔亦有一条通人意的狗,名“切当拉”;三是《封神演义》中有个两面派,做间谍的师叔申公豹,格萨尔故事中也有个里通外国,向敌人提供情报的叔父朝同;四是《封神演义》中纣王妃子苏妲己是狐狸精变的妖精,格萨尔故事中有《中华与岭国》一段故事,说的是中华皇帝的妻子是女妖精等。所以说格萨尔就是二郎神,格萨尔的甘居洞(甘珠尔洞)就是汉族中的二郎洞。

不过,二郎神的原形,其来历有五种说法,即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子说,隋代嘉州太守赵昱说,《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记玉皇大帝外甥杨戬说、晋襄阳太守邓遐说,还有一个相传是四大天王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二子独健说,关于二郎神的这些来历有些显示为历史人物,有些则为神话人物,将其供养为守护神,大都集中于如今四川地区,一致尊为灌口二郎神,与天峻县格萨尔大相径庭,风马牛不相及。

有人以所谓“二郎洞”附近曾发现“长乐未央”、“常乐万亿”数块古代的碎瓦片来引证这个推理。阿顿·华多太认为这些不足以证明与二郎神有什么因果关系。把汉代瓦当作为此洞为“西王母石室”依据更是没有根据的。请看看这个地区与汉朝的关系就会明白这个道理。“长乐未央”、“常乐万亿”这两种瓦当可谓是当时的皇帝宫城御用建筑材料。这个地区的古代原住民不管是羌部还是吐谷浑国,都有着向慕华风的思想基础,因此,把这些事件看做一种借丝绸之路,相互文化交流的产物何尝不可呢?况且这个地区还夹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之间。诸如现代社会流行的建筑风格,国度之间、种族之间的相互穿插流行不受地域和时间的制约而进行着,即便它包涵什么族群的文化,如果那样的推理成立,以海西地区出土的古波斯文字和古波斯纹饰的文物也可以引证许多关于古波斯的神话传说了。因此,以这两个瓦当来“引渡”二郎神是说不通的。

不仅如此,而且把这个故事里的山洞言之凿凿地称之为“西王母石室”,把天峻参康说成“昆仑山祠”,强行与二郎神有关的故事匹配,搞了个子虚乌有的话题,实在是无中生有,贻笑天下。

故笔者秉书直言:

(一)在天峻地区首先有格萨尔的传说,然后才有二郎神的故事;

(二)最初的岩洞是根据《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故事即“关角智合洞”,不指“二郎洞”;

(三)西王母是一个部落或邦国的首领,是一个群体,而西王母石室只有一个洞;

(四)据《山海经》、《汉书·地理志》记载:西王母石室地望应是临羌———石室———弱水———流沙———仙海。而不是指“茶卡、天峻之间”。

以误传误,扭曲真象

“阿郎是二郎,二郎洞是西王母石室”的结论,不是空穴来风,溯本穷源,这是在天峻工作多年的陈佐邦先生研究《西王母石室》所得出的结论。他说:“按现在的房间布置,有主房、客房、客厅、卧室、‘侍卫室’等。洞壁四周均为白色光滑自然形成的不规则的长方形、四边形、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的石灰岩镶嵌,成为千姿百态的岩石图案。在古代若以装饰布置,不就成为‘珠玑镂饰,焕若神宫’的王母殿堂吗?洞外还有石围墙,用大小两种石块,大的长三尺,高宽二尺五寸,小的二尺,高宽均一尺三寸,石质很粗,惟琢磨得很光平。墙高五尺许,严整如削,顶上覆以起脊帽檐的石块,形如覆瓦,因为历年很久之故,墙上石花斑斓,接缝不甚显著了。还有石门二扇,在对面山头,不知因何缘故没有运到。在一荒僻山峡中,建筑此伟大工程,不是强有力的人绝难办到,由此可以看出二郎洞实为西王母行宫或曰府邸。”史学家靳玄生感慨万千也发出“俗传的昆仑山祠王母石室,大概就是它吧!”

二郎洞地面暴露的残砖碎瓦首可拾,砖有条砖和方砖两种,当系砌墙和铺地用。瓦有板瓦、筒瓦以及带铭文瓦当数种,最引人注目的是花纹方砖和带铭文瓦当。这种形制折花纹方砖据说在我省还是第一次发现。带铭文瓦当有两种,形制规格大小相若,当径约15.6厘米,铭文分别为“长乐未央”和“常乐万亿”。故我省考古专家卢耀光先生提出:“位于茶卡、天峻之间的二郎洞,无论从那方面看都符合西王母石室的要素要求。”

受此影响,习焉不察,推波助澜,人云亦云,对西王母石室定位起到“催化”甚至“一锤定音”的作用。民俗学专家、青海昆仑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宗福撰文:“关于西王母石室,《汉书·地理志》云: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临羌即今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一带,西北行过日月山(塞),即为西王母石室、青海湖(仙海)、茶卡盐池,湟水发源于青海湖北边。根据考古发现,所谓西王母石室就在天峻县关角乡,当地有一处巨大的自然岩洞,门前有古建筑遗址,并发现为数较多的汉代瓦当等建筑用料,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此处修建有规模颇大的西王母寺。十六国时,北凉主沮渠蒙逊在征战之余,遂循海而西至盐池,祀西王母寺。”

原青海省社科院研究员崔永红先生,虚实相间,陈旧说辞:“西王母寺(祠)的遗迹已于1995年被天峻县地方志办公室和青海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发现并确认。该寺的确切位置在今315国道338公里处,地属天峻县关角乡,在关角垭豁以南的关角日吉沟脑。寺址东西约七八十米,南北约五六十米,发现有‘长乐未央’、‘常乐万亿’铭文的瓦当,这些铭文表达了前凉张氏祈求‘无疆之福’的愿望,寺址对面70米处有一天然石洞,原名二郎洞(又名甘居洞),此洞当即史书所载西王母石室无疑。石洞呈不规则椭圆形,最高处高18米,主洞长12米,宽6米许,另有3个偏洞,合计面积有100多平方米,洞门朝西开,门宽2米,高3米,门外有人工雕琢的大石垒砌的石墙,高1.7米左右。据文献记载,结合实物遗存,西王母石室的位置可以说已不再是谜了,多少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悬案可以终于锤音落定了。关角日吉沟脑的二郎洞正是仙海、盐池附近,与史书的记载恰相吻合。这个石洞应是西母(膜)邦国曾使用过的‘宫殿’无疑,是首领议事的地方,著名的西王母石室。”

由于众多学者专家戏分不多,从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几乎异口同声,孤悬海外,许多关注西王母石室的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学者也听人调侃,虚乌到底。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周星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中写道:“《汉书·地理志》提到‘临羌’,说在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有人认为所谓‘鱼盐之地’即今天的茶卡盐湖,所谓‘仙海’就是青海湖,而‘西王母石室’恰好位于青海湖和茶卡盐湖之间。据说今在海西州天峻县关角吉日沟一座小山,有当年的‘西王母石室’,它由外室、内室和侧室组成,内室有一天然石炕,颇适合人居。这倒自然令我们联想到《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还有西王母‘穴处’的描述。”

拂去尘埃回归历史

阿顿·华多太在否定了天峻县关角乡境内的二郎洞(甘珠尔洞)为西王母石室后,直截了当提出西王母石室在临羌(湟源)新说,不错,昆仑文化研究专家谢佐先生在202_年“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究会”上就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充分借助考古成果,对考古中发掘的古文化遗存要加强研究;二是要认真读懂读通古籍,对史籍记载的文化内容要做到融会贯通;三是要认真研究民俗文化,包括传说、故事。笔者结合谢佐先生论说观点,别开洞天,对临羌日月山下宗家沟西王母石室阐述如下。

从历史典籍看,在战国早期的《山海经》中记载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这里西海(今青海湖)、赤水(今黄河)、黑水(今黑河),这一方园有昆仑之丘,有西王母石室。《大荒西经》中有“在昆仑丘穴处,名曰西王母。”《水经注?河水》中有“湟水出塞外,东经有西王母石室。”《庄子·大师宗》中有“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这里“少广”指西王母石室。《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临羌西北塞上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以上《汉书·地理志》中所指临羌(今湟源)、仙海(今青海湖)。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这里弱水指今倒淌河。《后汉书·大秦国传》记载:“其国西有流沙,近西王母的居。”《淮南子·地形》有“西王母在流沙之濒”,这里流沙指青海湖沙山。《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

以上众多历史典籍是西王母石室地望的最有权威最具说明的诠释,西王母石室方位从东向西即临羌、石室、弱水、流沙、湟水、尘埃落定。

从实地考证看,西王母石室具体地望究竟在哪里?笔者和省市专家和外地考古专家实地考证,符合历史典籍条件的就在青海湖日月山下宗家沟,附近50多平方公里的山陵河谷中就有天然岩洞400多个,其中宗家沟就有108个大小不等天然岩洞。

宗家沟,藏语称“墨次”意为佛像湾,过去建有宗家寺供奉王母娘娘而得名,现在还遗存与西王母有瓜葛的吕洞宾之庙,称“仙人洞”。《西宁府新志》中记载此沟又称“松峡沟”是丹噶尔(今湟源)风景最美的地方。

这里奇峰幽洞,嶙峋怪石,千姿百态,各呈妙趣;苍松翠柏,树木茂盛,郁郁葱葱,鹰啸鸟唱;泉水叮咚,云气晶莹,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石窟众多,著名的有玉岩洞、仙人洞、神仙洞、王母洞、天洞、桃尔洞、菩萨洞、二郎洞„„这一百多个岩洞,有的崎岖婉转,深不可测;有的高大宽敞,宛若殿堂,令人神往„„让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不少洞壁烟熏火燎,黑漆黑一团,似乎都有人体磨损的痕迹,说明这里年代久远,石柱、石林、石峰、石墙、石门勾勒了一副壮丽多姿的石窟仙境,尤其对坡石峰,岿然矗立,笔者爬了上去,从侧面看有一石洞,右边为百丈红砂峭壁,左边为松林缓坡,洞口有崎岖石阶,洞前有一片近3000多平方米的开阔地面,可容纳数千人聚会站立,入口处有两道门隘遗址,走进洞中,洞高20多米,宽近40米,进深15米,估计面积400多平方米,洞内还有耳洞、顶洞、边洞、前洞、当地人称“房子洞”,鬼斧神工,天下神奇,传说这就是西王母石室。世远年湮,荒堞故虚,流传的民谣说:“沟中洞、洞连洞,洞中还有王母洞”。西王母选择这一群洞穴妙处而居,高高大大,王者气派,每在洞中出现,羌民便俯身跪拜,一片欢呼“赤雪洁莫,赤雪洁莫”!她的神秘力量能不让羌民俯首拥戴?这正是西王母率领古羌部落的最佳生活境地。

在宗家沟还有高耸云霄的天洞,有形似桃子的桃尔洞、有栓嗥天犬石柱的二郎洞„„众多的洞群,优美与壮丽同在,幽旷与奇景并存,使游人叹为观止。宗家沟哪条山不是历史,哪一个洞不是故事!西王母石室其古朴、其自然、其斑斓,其众多,让鬼斧神工造访者心魄驰动,一呼三叹。(摘自《群文天地》 202_年第19期)

(作者任玉贵 系青海昆仑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第三篇:古诗文中常见典故(最终版)

典故 听说过的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指盟主。后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

斑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萧萧班马鸣。”

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比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火灾称为祝融之灾。特别的

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其它

南浦 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褒)。

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钓鳌 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怀桔 指孝顺双亲。《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例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柳营 指军营。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尤指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南冠 指办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之。…… 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李白《流夜郎闻不预》:“北阙圣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官职名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仆射 主任或领班的意思。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洗马 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秘书郎 唐代掌管四部书(经、史、子集)的文官。

驸马 “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没有这个称呼。

国子监祭酒 即国子太学的主官,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

常见职官变动词语

授予、提升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调动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

兼职、代理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降职、罢免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 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其它。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翻译为执掌、主持。例如: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96年)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2_年)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勃:人名。)

第四篇:古诗鉴赏中常用的典故、意象

常用典故介绍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20、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 飞。”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3、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6、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常用意象介绍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5、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6、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桔:指孝顺双亲。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8、地点: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9、其他类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后庭花。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总结鉴赏的要点 1. 知人论世 2. 就诗论诗 3. 熟记术语 4. 选择角度 5. 灵活运用

Made by Lene

第五篇:典故之文具篇

【毛颖】参见文明部文具陈玄。O指毛笔。宋陈与义《次韵西郊春事》:毛颖陈玄虽胜流,也须从事到青州。

【生花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O喻文人才思俊逸或文笔优美。清赵翼《疑团》:笑他如豆书生眼,徒诩生花笔一枝。另参见植物部花卉笔生花、人事部睡梦梦笔。【白笔】参见人物部官吏簪白笔。明何景明《送王御史德辉西巡》: 白笔万人看气象,肯令河外有烟尘?

【江淹笔】参见人事部睡梦江淹梦。唐黄滔《喜侯合人蜀中新命三首》之三:内人未识江淹笔,竟问当时不早求。

【班笔】参见人事部志趣投笔。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班笔行看掷,黄陂莫漫澄。

【笔冢】唐李肇《国史补》: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O指人刻苦习字。唐裴说《怀素台歌》:笔冢低低高似山,墨池浅浅深如海。【董狐笔】参见政事部忠直董狐直笔。唐杜甫《写怀》:祸首隧人氏,厉阶董狐笔。【椽笔】《晋书王珣传》:(王)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O喻名家作品或写作才能极高。宋苏轼《三月廿三恭闻皇太后升遐》之一:月落风悲天雨泣,谁将椽笔写光尘?另参见文明部文章大手笔。【管城子】唐韩愈《毛颖传》:秦皇帝使(蒙)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日:‘管城子'。O指毛笔。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陈玄】唐韩愈《毛颖传):(毛)颖与绎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毛颖,笔;陈玄,墨;陶泓,砚;褚先生(又作楮先生),纸。均为假托人名。O指墨。宋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之二:谁教也作陈玄面,眼乱初逢未敢言。另参见文明部文具毛颖、文明部文具陶泓、文明部文具楮先生。【洛阳纸贵】《晋书左思传):(左思)复欲赋三都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及赋成,(皇甫)谧称善,为其赋序。自时之后,盛重于时,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O喻作品风行一时。唐宋之问《范阳王挽词二首》之一:洛阳今纸贵,犹写太冲词。另参见文明部文章三都赋。

【楮先生】参见文明部文具陈玄。O指纸。宋陆游《村居日饮酒对梅花醉则拥纸衾熟睡》:孤寂惟寻曲道士,一寒仍赖楮先生。【铁砚穿】宋何蓬《春治纪闻》: 桑维翰试进士,有司嫌其姓,黜之。或劝勿试,维翰持铁砚示人日:‘铁砚穿,乃改业。'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另《新五代史桑维翰传》亦载。O咏勤学。宋陆游《寒夜读书》: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另参见文明部文具铁砚穿。【铁砚穿】参见文明部学识铁砚穿。宋陆游《寒夜读书》之二;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

【陶泓】参见文明部文具毛颖。O指砚。宋苏轼《次韵范纯父涵星砚月石风林屏》:陶泓不称管城沐,醉石可助平泉醒。【焚砚】《晋书陆机传》:(陆机)弟(陆)云尝与书曰:(崔)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O指自谦文才不如他人。唐冯伉《和权载之离合诗》:息心欲焚砚,自靦陪群英。

【亡书三箧】参见文明部学识诵亡书。清吴雯《哭张三公路之丧而送之十首》之四:亡书三箧君能记,谁备河东顾问来? 【五车书】《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O喻指读书多,学问深。唐王维《戏赠张五弟湮三首》之二: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另参见器用部车船五车、文明部学识五车读。【韦编】《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O指书籍或发奋读书。唐权德舆《郊居岁暮因书所怀》:就学缉韦编,铭心对欹器。另参见文明部学识韦编三绝、人物部圣贤 易韦三绝。

【百城书】参见人事部志趣拥书城。清顾汧《木庵荆岩梅崖枉过夜话分得鱼字》之一:寒窗独拥百城书,客至雄谈慰索居。

【青囊两卷书】参见器用部其他青囊。唐杜牧《赠朱道灵》:刘根丹篆三千字,郭璞青囊两卷书。

【茂陵书】参见人物部人杰茂陵书生。唐崔宗之《赠李十二白》: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诗书焚爇】参见人事部冤怨焚阬。唐苏颋《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诗书焚爇散学士,高阁奢逾娇美人。

【鲁壁书】参见文明部礼乐鲁壁简。唐宋之问《宴安乐公主宅得空字》:箫奏秦台里,书开鲁壁中。

【腹中书籍】《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O指学识丰富。唐严武《寄题杜二锦江野亭》: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另参见人体部肢体袒腹晒书、文明部学识晒腹。

(21)古诗典故之西王母集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