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相思无用
夜已深沉,深秋的冷雨仍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独坐在窗前,看雨珠在窗台上跳跃,仿佛一群不知忧愁的小精灵在欢快的舞着。玻璃窗上渐渐起雾,朦胧了窗外的黑暗。随手在这片雾气上轻轻划着,凝成水珠的雾气蜿蜓滑落,才惊觉玻璃窗上已写满你的名,反反复复,重重叠叠,一如我纷乱的心。
赤足踩在冰冷的地上,每一步都是彻骨的寒意,却无法冷却想你而沸腾的思绪,泡上一杯浓浓的咖啡,没有加糖,也没有伴侣,从你离开后,便喜欢上在这样的无法成眠的寂寂长夜喝这种苦苦的清咖啡。落了单的咖啡仿佛我落寞的心,浓得化不开的苦涩里更有那痛彻心扉的相思!
还记得你第一次牵我的手,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我以为你温暖的怀抱会是我安全的避风港,我以为你阳光般的笑容会始终为我而灿烂!
曾经虔诚地在佛前祈求:今生,让我做你最爱的女孩。佛却没有理会我的祷告,是否红尘世中太多的爱恨纠葛痴情薄幸让佛也深感厌倦?
秋天还没来临,你的爱却已匆匆凋落,我的眼泪我的憔悴都无法挽留你离去的脚步。我不愿相信曾经这样温柔呵护我的男孩会如此绝情地离去而没有给我任何的理由,我哭着问你为什么,你却冷漠地挂断了电话,不再理会我的伤心的绝望!
以为在你的天空可以做一颗永远的星子,当你的爱已不再时,才悲哀地发现,自己其实只是一颗流星,一个匆匆的过客。你不会知道,当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时,那短暂的辉煌是如何燃尽它一生的灿烂。
从此,每个下雨的日子便都会牵挂劝着我莫名的心痛。
关掉灯,任无际的黑暗将我淹没,咖啡的热气透过杯子温暖着我的手,闭上眼睛,幻想着你就坐在我身边,将我冰冷的手围在你温暖的掌心中为我取暖。可心中空荡荡的痛提醒着我,这只是个幻想!
打开录音机,郑中基的声音在这小小的空间里缓缓流淌,“夜深人静,寂寞来袭,以我孤独的身体,挡不住渴望你的心,谈何容易,从此分离。。。。”
泪,终于滑落。
天知道我说不在乎你说得有多辛苦。
以为逃离了有你的城市,时间总有一天会让一切都云淡风清。思念却是一把刻骨的刀,将你眼,你的唇,你的笑,你的吻。。。你的一切一切,一丝一缕细细刻下,我无力挣扎更无处可逃。每次午夜梦回,缠绕心间挥之不去的,便是这份锥心的疼痛。
“相思无用,相思无用,对我是一种太昂贵的痛,我一腔真情义,总要有个人愿意懂。
。。。”
此刻,你那边的城市是否也有秋雨正在淅沥?你的臂弯中又会枕着谁人的温柔和甜蜜?
在你心底尘封的角落里,是否仍有最初的那一场雨,和那个曾经一身白裙撞入你眸底的女孩?
如果人真的有前世来生的轮回,我愿意在佛前跪求五百年,只求来生能在茫茫人海中再次与你相逢,希望来生我能做你满意的女孩,让你所有的柔情只为我一个停留。
我的一腔真情义,只愿你能真的懂。。。。
第二篇:成功例子--------------无用
1、优秀青年教师李有翔个人成长经历
1999年我从南京师范专科学校电化教育专业毕业,被分配至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原名:南京教育学院附属小学)。从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有六年。2005年9月,很荣幸的被评为南京市第五届优秀青年教师。回顾一下几年来的成长过程,与大家共勉。作为一名电化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被分配到小学,刚工作的前两年,教过除了音乐以外所
有的小学科。直到2000年,省市都有文件对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有了要求,校长对这学科
很重视,自筹资金改造了机房,后来又新建了一个机房。我才开始担任四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区里也渐渐有了信息技术的教研活动,当我们区教研员问谁愿意执教公开课的时候,我第一个报了名。当时想法非常简单,我就觉得我当了近两年老师,到底能不能上好一节课
自己都不知道,想试试看。就这样我执教了我们区历史上第一节信息技术研讨课。对我个人
而言,这是我的第一次公开课,心里没有底,非常的紧张,为了能把课上好,只好一遍又一
遍的磨课,先请校内其它学科的老教师帮着备课,再请学校领导听试讲,再让教研员帮着听
课,连续几周都是在这种一遍又一遍的磨课中渡过,现在想想正是因为这一遍又一遍的磨课,对一位年轻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有了这第一节,后面就有第二节,6年来我执教的各
级研讨课共有10节。通过不断的磨炼,自己的教学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只关注技能的传授,到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从力求创造完美无缺的课堂效果,到让课堂成为学生发
展的天地。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也不断提高。
能有这么多执教公开课的机会,要特别感谢我们区教研员姚卫东老师,从2002年起,他
就一直坚持双周在本区搞教研活动,从不间断。为了让我们这些又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电教
员的学校“忙人”能来参加活动,姚老师帮我们顶住了很多来自学校的压力。同时姚老师也
积极帮我们争取执教市级公开课的机会,我们区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信息技术教师都能获得开设市级研讨课的机会。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通过不断参与教学研究,经历了从不知道什么是好课到主动研究怎样能把课上的更好这样一个过程。每次上完研讨课自己都觉得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2003年,经过姚老师的推荐,我有很荣幸的加入了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研中心组,作为中心组成员,有机会从市教研员那里领会最新的精神、获取最新的信息,有机会向中心组内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有机会去听一些老师的试讲,感觉对自己的提高特别有帮助。陈平老师对我也特别关心,也曾经专门找我谈过心,为我的发展指明方向。在中心组的工作上,陈老师放手让我们实践,把很多重要而有挑战性的工作要给我们。在中心组,我有机会去听全市各区县老师的教研课(包括试讲),有机会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中小学教科书(实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工作,有机会加入到南京信息技术教育讲师团,给南京市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参与到这样一些工作中,就要求自己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得扎扎实实进行实践。我发现了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的欠缺。为弥补这一不足,我曾经为一个讲座中知识点的定义在网上搜索了几百页的相关资料,仔细研究,曾经到利用周末时间到书城,在很少有人问津的教育理论书籍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工作锻炼,感觉自己的收获特别多。特别是去听一些老师的试讲,虽然自己课也不是上的多么出色,还跑去对别人的课指手画脚,现在想来挺汗颜的。不过,我是抱着一颗很真诚的心,属于那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就算言语上有得罪,想必大家也能谅解。这种听课,和参加普通的教研活动不太一样,在听
课过程中,要听、要记,关键还要想。既能吸取到别人的长处,也要注意发现不足(其实平时参加教研活动也应该这样,但是往往做的还不到位)。
通过这些活动的磨练,2004年9月,我被评为建邺区第三届学科教学带头人,2004年底参加南京市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获一等奖。
2005年,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中小学教科书(实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工作。从教材方案的制定,到具体每一课的创作,从教材方案的调整到自己负责部分教材的审定。使自己能从一个更高的层面认识了信息技术教学。
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觉得特别幸运的是从校长到区、市教研员,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信息技术教师如果能认真参加每次教研活动,争取从每次活动中都能有所收益。认真做好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一定能有所有所发展。
2、我叫李先洪,于1999年毕业于成都师范学校,被分配到同安小学校工作至今。
第一年是在村小任教一年级,班里只有22个孩子,但课程却很多,语文、数学、思品、体育,且担任班主任,每天只有一节空堂时间,感觉很累。当看到“老教师们的尽心尽职”,当想到毕业时的憧憬,当看到孩子们的快乐,知识的积累时,我坚持了下来。每天在不停地忙碌着,当教学遇到困难时,就请教前辈,并做好教学反思,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坚持了一学年,所教班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平时的工作都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好评。
由于工作上的努力,获得的成绩,和学校撤并,第二学年我便调至中心校。来到这个“大家庭”,压力更大了,学校的管理更严了,虽只教一个班的语文,带班主任工作,但班额增大,却感觉更累了。只有尽快适应班级,适应学校,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为此我认真学习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积极询问前辈,学习他们的经验、做法,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我很快的适应了中心校的管理。
可新的问题是如何搞好教学,而这一年又是“注提”实验,只有边学边教,学习前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实验方法。
在课余,我认真学习“实验”的要求,实验方法,实验措施,在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我积极参加学习区“注提”实验讲座,教研活动,在活动中认真听取专家的讲座,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地反思、总结,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还积极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课,以此来促进自己的成长。
除了勤学实践,还有就是实干。“注提”实验要求拼音直呼,每分钟必须达到规定的数量,为此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是必须要有所保证的。除了课堂上的叫,还有课后的辅导。因为要求高,所以每天不过关的学生也多,卡片不够用,我就写了不少的卡片,叫过关学生教,自己也亲自教,中午,下午放学,不断地辅导,训练,那一个多月的拼音教学,着实累人,不过“阳光总在风雨后”,经过努力,全班学生顺利通过了学校的测试,使本班的实验,我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拼音教学的顺利,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教学成绩,让我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我的进取心。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和教学环节。
关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我要求严格。
1、要学会整理书包,学习用具,给书包好书皮,作业本填好每一栏,2、是书写,每天坚持书写字帖,做到工整书写,作业本整洁,不乱涂乱画,3、做好课前预习,勾出生子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读顺,并要求学生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4、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发言,5、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6、做完作业检查的习惯,7、写日记的习惯,8、课外阅读的习惯„„在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
在教学方面,我更加严谨。
抓住课改之风,我认真学习课改理念,课改教学方式方法,认真听取专家讲座,吸取经验,改变自己落后的教学模式,努力实践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了解本班学生的基础上,我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充分发掘教材因素,备好课,课堂上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课改的经验,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自我探究学习等教学,以培养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课后做好反思总结,认真辅导,批改作业,充分利用
好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正是课改让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业绩也凸显了出来,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
作为班主任,我关心每一位孩子,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关爱下快乐地学习,成长。我积极与家长们交流谈心,与他们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得到他们的支持,有利于我开展好班主任工作。
闲暇之余,我认真学习课改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反思总结,撰写经验论文,先后有多篇论文获奖。
另外,我还积极参加学历提升,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通过自学,参加自学考试,取得了汉语言文学大专学历,参加了汉语言本科学历进修,也已顺利毕业。
现在我还在教师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前面的路还很长,学习的知识还很多,我努力使自己由工作型教师转变为学习型教师,在教科研道路上有所成就。下面是我的教学成果和荣誉:
2002年3月 论文《三结合促进农村拼音教学》区二等奖,市教育课题研究成果评选三等奖
2002年10月 论文《浅谈师爱的传递方法》市三等奖
2003年9月 论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省三等奖
2004年12月 论文《浅谈“注提”实验教改中的错别字问题》市三等奖 2005年10月 论文《善意的谎言》区二等奖,“三话育人”课题二等奖 2007年3月论文《培养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探微》市三等奖 成都市“十五”课题“三话育人”课题一等奖
2007年12月 论文《浅谈课堂教师的提问》区三等奖
2008年9月论文《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省二等奖
2009年7月 论文《刍议农村小学生听的能力培养》市二等奖
2003年11月 “三话育人”课题第一届赛课二等奖
2005年10月 区课堂大赛二等奖
2003年4月 同安街办“优秀团员”
2003年9月 同安街办“优秀教师”
2003年11月 区“注提实验”“先进教师”
2005年4月 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2006年9月10日 同安街办“先进教师”
2007年9月 同安街办“优秀教师”
2007年区第二届骨干教师
第三篇:无用的吴用
无用的吴用
梁山第一号智囊——军师智多星吴用的名字很奇怪,谁都知道是“无用”的谐音,军师为什么无用?是智多星名不符实胸无一策?或者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又许是手无缚鸡之力被拔山扛鼎的好汉们耻笑?且来看看这位梁山军师智多星吴用。
吴用字学究,学究就是读书人或教书人的意思,吴用似乎以职业为字。长相是“眉清目秀,面白须长”,穿着是一身秀才打扮(第14回),完全一个文人身份。但吴用又是个不合格的文人,首先吴用在乡村民办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很不敬业,自己稍有点事就把学生放假,属于得过且过混日子型的工作态度。再者吴用毫无工作成绩,既没有调教出了不起的学生,也没有总结出教育教学经验,就连业余时间发表些诗词文章都没有。一介武夫林冲尚能作诗,卑猥小吏宋江都有那么多诗词,吴用除了“卢俊义反”这几句鳖脚的藏头顺口溜,楞是一字也没,实在不像个文人。
是吴用水平不够,没能力做一个真材实料的文人?不见得,宋江尚且自称“自幼曾攻经史”,吴用有这般智谋,胸中经史韬略当不会少,教出个秀才举人之类的学生不会办不到。宋时文士位尊,词风大盛,一个秀才,若不论质量,做几篇形式合格的诗词也算不上难事。所以吴用不为文事,不是不能为,是不屑为。吴用的志向在诡谲权诈的计谋,不是雕虫篆刻的文章。
吴用的计谋在整部水浒中几乎无人出其右,不论是晁盖时代还是宋江时代的梁山,每次行动计划都由吴用制定,而且胜多败少。说三阮撞筹已显吴用言辞锋芒,智取生辰纲牛刀小试便大获成功,用蒙汗药原是平常手段,妙在当着杨志的面下药,让对方放心地喝下肚。石碣村拒官兵似袖珍版的赤壁之战,有船有风有火有水战。上梁山挑动林冲火并王伦又如曹操抹书间韩遂,奠定梁山 1 根基。以后对祝家庄、曾头市、大名府、闹华山、两破童贯三败高俅数战中妙计层出不穷,梁山声威大振。
吴用不光计谋出众,而且行事果断决绝,少有拖泥带水妇人之仁。翻翻历史,做大事者除了要有智谋权术,还必需有坚忍的性格,坚即坚持,忍可以是忍耐,也可以是残忍。白起坑赵、霸王杀降,何尝有一丝怜悯,吕后人彘,则天骨醉,未见有半分手软。不管男人女人,在战场上、在权力斗争中都是你死我活,稍存一丝慈悲心自己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吴用比咱更明白这个道理,并努力做到。
为了拉拢美髯公朱仝入伙,吴用使出了让人乍舌的绝后计:派李逵劈了小衙内的脑袋。计策很管用,朱仝只得乖乖跟着梁山走。笨人自然根本想不出这样的“妙计”,即使是聪明人,在考虑断人后路时多半也不会把刀斧对准一个四岁小儿。就算想到,恐怕只是想想而已,想过以后还得自我谴责一下:“如此暴行,断不为之”,可吴用连眼都不眨就实施了这个计策,而且实施得心安理得,毫无愧疚自责负罪感,不由人不佩服吴军师具备做大事的资质。
过不多久大名府富豪卢俊义卢大员外成了梁山拉拢的目标,吴用还是老招:断人后路。如果说林冲的遭遇是官府黑暗所逼,卢俊义的所经所受却不能怪官府什么。客观地说,梁中书抓卢俊义只是公事公办,并不是公报私仇。古代没有疑罪从无的思想,冤无罪者有罪称入人之罪,释有罪者无罪称出人之罪,出人之罪重于入人之罪,所以疑罪往往从有。何况通匪是大罪,梁中书要杀卢俊义并不枉法。
卢俊义的苦难全都拜吴用诡计所赐。假设梁山不陷害卢俊义,那么卢俊义日后的麻烦最多是李固和贾氏通奸,以卢俊义之威燕青之智,李固该掀不起什么风浪。梁山却一面在卢家制造伪证,一面为李固害主提供机会和暗示。卢俊义冤案中,李固只是从犯,吴用却是主谋。从此大名府第一等长者落得家破人 亡,在主流社会无立足之地,不得不与原为自己所不屑的贼寇为伍。此计虽不及杀小衙内残忍,但用意之深之狠却有过无不及,再一次让人佩服吴用出手狠绝,若是得遇其主,当可逞苏张之机,建良平之业。
然而吴用终究没有得遇其主,而他的文人身份又注定不可能自主做出王霸之业,古来流氓能成霸业,武夫能成霸业,要饭花子也能成霸业,独文人不能成霸业,所以吴用一身韬略只作一枕黄粱。
吴用起初是晁盖的人马,吴用和晁盖“是自幼结交,但有些事,便和我相议计较。他的亲眷相识,我都知道”(第14回),两人交情称得上青梅竹马。但晁盖只是一勇之夫,虽然志大,奈何才疏,所以从长远说吴用在晁盖手下打工没有前途。这时上天安排给梁山送来一个领袖级人物——宋江,若论私交,吴晁关系比吴宋关系铁得多,吴用“只闻宋押司大名,小生却不曾得会。虽是住居咫尺,无缘难得见面”(第18回),亲疏厚薄很明白。但前途不能跟着交情走,在和宋江的多次接触中,吴用强烈地感觉到这个江湖好汉尊称为及时雨的刀笔小吏比他光屁股长大的天王大哥厉害得多。反江州上梁山后,右边的宋系人马是左边的晁系人马的整三倍,摆在吴用面前的是一个政治岔路口:如今坐在聚义厅正中的两个寨主哥哥早晚要重新论座,跟谁走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宋江二打祝家庄受挫,吴用主动跑来助战,以后宋江每次出征都带上吴用,二人灵犀一点心意相通,吴用以渐变的方式,明智地弃弱从强,从晁盖阵营转到更具潜力的梁山新领袖宋江阵营。对宋江的坐大和吴用的转向,晁盖自然觉察到了,他要找回这个面子,所以有了曾头市之行。这次出征没有吴用,明显晁盖已经不把吴用当心腹。因怒出战的结果可想而知是惨败,晁盖一死就没有悬念了,宋江和卢俊义之间不存在跟谁走的问题,这次站队游戏吴用做得很正确。
但一次正确未必下次还正确。晁盖固然无人主之才,宋江又岂是雄才大略之主。梁山全体受招安以后,好汉们的处境日见被动,这时的宋江好似当初的晁盖,根本不是朝中权贵如蔡京童贯高俅等人的对手,只有被耍得团团转的份,还整日得提心吊胆防备暗算中伤。这时吴用面临的又是一个岔路口:继续和梁山弟兄同生共死还是审时度势保身全命?其实这也是所有梁山好汉面临的问题。其中不乏聪明的,如入云龙公孙胜,在征方腊前就以随罗真人学道为由脱离了梁山队伍,还有乐和、安道全、皇甫端诸人也奉“朝廷差遣”,半推半就地去了新的工作岗位,和梁山解除关系。可一向机智的吴用却看不清形势,仍然以“大义为重”跟着宋江一条道跑到黑,终于落得自缢于宋江坟前的下场。吴用在关键时候站错队伍,终究洗脱不了出场时的文人身份,到底是个“无用”的文人。
自古以来文人大多仕途不顺,大概是习惯于理想浪漫的思维方式和一身不切实际的书卷气,文人在纸上可以下笔万言,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文人参于政治活动大多以失败告终。三国时魏国宗室纨绔子弟曹爽周围的一帮文人何晏邓飏等想和司马懿夺权,但他们也不自己掂量掂量,几个只知清谈论文,沉湎于服食纵酒的白面书生怎么斗得过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的司马懿,智囊桓范虽然多谋,但没找对主公,和吴用差不多,大方向错了全都玩完,一个个都难逃东市受戮的下场。
如果说何邓等人失败是因为对手太强,但更多的文人是自己脑袋缺根弦。李白李商隐是写诗的绝顶高手,但在政治上同样低能,李白没来由卷进了永王李璘集团遭流放,还好后来遇赦。李商隐一生陷在牛李党争中不得出头,倒霉的是不管牛党李党谁得势,李商隐都没有显达的机会,牛李两党都不把他当自己人。相似情况还有天才绝颖的苏东坡,虽然和新旧两党的领导私交都不错,但他对新旧党都忍不住要提点批评意见,结果两头不讨好,他的工作地点也从黄州颖州一路到惠州儋州,越走越远。发生在文人身上的政治悲剧千年不绝,到了二十世纪,翻译过马恩经典著作的王实味再蹈此辙,他本来和托派没有正式关系,却被一顶托派帽子压得不可翻身,曾经的朋友纷纷和他划清界限甚至倒打一钯,他被当作杀鸡儆猴的鸡,最后在黄河岸边一砍刀杀了。
文人的命运如此坎坷。文人多有傲骨,不肯向人低头,但文人又缺少劳动技能,难以独立生存,所以不得不走上布满暗礁险滩的仕途,若是飞黄腾达则可扬眉吐气一番,不过那也是贵在官而不是贵在人,可惜这种机会小得可怜。或是委身豪门做个帮闲的清客,承欢陪笑以求衣食有地方着落,却是抑人鼻息寄人篱下,有负浩然之气。文人执于事理而疏于人情,不善把握机会,不善躲避危险,难于讨好人而易于得罪人。文人喜欢自命清高,视伶人匠役为下贱人等,可是在当权者眼中,文人何尝不是如倡优蓄之。文人还常常自作多情,自以为是盘菜,其实在主子心里什么都不是。文人有这么多的生存弱点,注定在世上要艰辛困顿。走过长长的历史甬道,文人的背影是那么软弱和悲凉。
第四篇:文科真的无用吗
当我写出这篇文章五天之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4年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通常人们认为,理工科毕业生比文科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但调查数据显示,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重点本科院校,而对于普通本科毕业生而言,其文科毕业生82.1%的就业率反而明显高于71.6%的理工科毕业生。
文科无用吗
我是学文科出身的,学历史让我有时间感,学地理让我有空间感,学政治让我有方向感,综合起来我有现实感。我在读书时遇到一事有兴趣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准确地知道它的周围环境,并能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专业方面的修养让我有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了读书、思考和写东西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立意识,从来不人云亦云,对事物一般能根据事情本身的曲直来分析判断。
说文科生没有用处,可是现在掌握中国航向的七大政治局常委,有六个是文科知识背景,习近平是法学博士,李克强是经济学家,张德江是经济学学士,刘云山早年当过教师,教的也是文科,领导中国的意识形态。王歧山早年在西北大学读历史,还向所有干部推荐托克维尔写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我读了这本书,惊出一身汗,中国当前所处的危局和那个时候何其相似啊。正是这个王歧山,这个具有深刻历史责任感的人推动中国的反腐斗争,让中国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刮骨疗毒向自开刀自我净化的勇气,社会正气正在恢复。张高丽也是经济系统计学毕业的高材生。只有俞正声是理工科毕业。再向前推,十七大的省部级高官百分之七十是文科知识背景,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中的绝大多数是文科出身,这难道是偶然的吗?不是,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时代的需要。
我国的干部轮换经过了军人治国、工程师治国和文经治国的过程。这个过程正好反映了我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毛泽东时期,干部们以军人为主,那是打江山坐江山的中国逻辑,军人作风雷厉风行,适应了当时社会结构单一的计划体制,整个政治带有明显的战争色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工程师治国适应了发展经济的要求。现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走向中高速或中速增长阶段,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中心工作,依法治国和加快改革步伐是治国之两翼,领导工作的复杂性和人文性加强了,需要精通法律、经济、历史、政治等知识的综合性治国人才,理工科长期的思维训练形成的精密细致有余,人文变通不足,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领导人转换也就顺理成章。举一例,2011年教育部长临时换人,袁贵仁走马上任,代替了周济,周部长是精密仪器方面的专家,袁部长是学哲学的,具有统观全局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教育改革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需要一位能够深刻理解中央精神和百姓期待的改革者,袁部长在任期间,教育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新高考制度已经在浙江和上海启动,2018年新高考将河南将实行。
当然,作为普通人,当上领导干部的机率很低。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分化的社会,给文科出身的人提供了更多的舞台。依法治国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许多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措施会陆续出台。比如,法官、检察官职业化成为一种趋势,以前的法官可以由其他岗位转来,以后不行了,必须是法律专业的人才能担任。并且国家规定,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领导中必须有一位法律总监,这是企业高管,待遇和责任要比一般员工高得多。这么多年大学培养的法律人才全部吸收还有好大的缺口。法制社会需要大师的律师为社会服务,律师地位的提高是民主社会的标志。中国现在已经走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中国的开放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具有吸引力,中国文化要与国际文化交流,这需要大量的精通语言和传媒的人才,精通国际贸易和法律的文科人才,精通经济和投资的文科人才。中国的金融业处于刚起步阶段,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很不相称,我国已经把金融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金融市场的建设正在加快,证券市场需要更多精通经济、银行业务和金融知识的文科人才。
十七大报告就已经提出加快社会组织的建设,特别是李克强总理提倡新经济政策中十分关注社会组织和小微企业,鼓励个人创业。文科生学习的是社会科学,在社会组织中将发挥核心作用。在高中还不明显,大学里的社会科学会分得更细,会有几十门。这些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如何发展、如何理解人心、如何与人交往、如何适应社会,并且有十分广阔的空间让人实习,大学的社团十分丰富。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组织一个小社团,也可以在已有社团里争取一个职位去锻炼自己。文科既具有这个专业基础,还有时间,不像理科生那样有做不完的作业和实验。社会组织的领导者的才干在高中和大学能够培养起来。当过某一小团体的领导者,他们会在活动中进行谋划、组织和协调,为这个小团体负责同时为社会服务。现在是互联网社会,世界是平的,互联网社会的一个特征是多中心化,行政的科层结构已经不足以吸引社会人才,你不能成为正式组织里的领导,但可以成为一个社会组织的领导人,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同样能实现个人价值。马云就是一个非政府的中心,他是靠自主创业的,他只是杭州师范学院的英语系学历,数学很不好,复习了两年补录才考上大学。这并不影响他具有巨大的吸附能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建立一个强大的网购王国,他的管理理念具有互联网思维,那就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小太阳。大的事业必有大智慧,大智慧就是哲学思维。
在先进的城市,已经开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就是政府花钱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交给社会组织,让这些专业化的组织去搞比政府有效率得多。我县的公交也是采取了这种方式。比如,对学校的评价、考试、对教师的培训都可以由专业组织去搞。这样更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如果中招体育测试由社会组织来搞,会比教育局搞作弊的人少。这样的组织具有竞争性,如果出问题公众会作出评价,公众评价低下次就失去了机会,而不像政府机关只对上负责,弊端丛生。
社会越发达,第三产业也就越发展,以后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我国只占百分这四十多一点,发达国家达到百分之六七十。第三产业是吸纳人才的重要渠道,文科生从事第三产业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文科就是研究人和社会的,使他们很会与沟通。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百分这三十靠的专业知识,百分之七十是人际关系。我对这句话很认可,我的理科同学许多人在一个技术岗位干,生活无忧也没有大发,而好几个文科同学有几个是个人创业的,还有一个在一家上市公司当副总。这几个文科同学上高中时都没有理科学生学业好。
理科专业就业好,那是理科中工科类,工科是指各种工程,比如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环境工程,食品工程,电子工程等。理科即基础性研究,就业就不那么好,因为那是研究理论问题的,不容易马上出成果,需要极强的兴趣和钻研能力,对于逻辑思维不强的学生不宜。这些就业榜一般只关注过去,很少关注未来。考大学时的冷门专业等到毕业了成了热门专业,而一些热门专业却由于报的人多或产业结构的变迁而成为冷门专业。专业不是绝对的,绝对的还是个人能力。如果以现在来评价文科的未来显然是不合适的,掌握未来的人总是少数,跟风的是大多数。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有多少我们没有料到的事情发生了让人后悔,可总是有人能踩到点上。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还有多少人留恋。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又有多少技术人员失去了原来的工作优势,不得不重新学习。越有技术越依赖技术,重新学习更难。
家长们的意见是什么
家长的意见是什么?根据这些年经验有三类情况,一是随你便,能考上大学就成,将来不要埋怨我。二是,你必须报理科,理科好考,能找好工作。三是,你适合报什么就报什么。第一类家长十分现实,他们由于艰难的生计和文化程度,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去管那么多事。第二类家长可能根据村子里或者亲戚朋友们的经历、听别人劝说作出的判断,这样的作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报什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合什么就报什么。第三类家长有一定知识,他们不盲从,而是查找各种资料,根据学生的性格对孩子的成绩进行分析再结合孩子自己的意愿最后得出一个结果。不管怎样,选择报什么都有风险,原则是风险最小。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女生,高一时理科很好,结果由于班主任动员报了文科,结果学起来十分吃力,对政治和历史的根本理解不了,尽管三大科不错,最后也只得上了河南师范大学。如果报理科最少上一个211大学。我村子里一个学生,高一是班里语文课代表,语文老师是班主任。他的物理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超过40分,还是学了理科,结果第一年没有上二本,复习一年上了南昌大学。而比他差的一个女生报了文科,没有复习就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对于分科一定要慎重,要参考成绩,特别理科排名和文科排名,这是一个客观的数据,不能说明全部至少能够说明你的优势和劣势。2014级抓得最紧,学生比较踏实,不要在分科上造成损失,同学们一定朝着要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这个目标去要求自己,用学科知识来重塑自己。
第五篇:“二战最伟大工程”几乎无用?
“二战最伟大工程”几乎无用
图注:史迪威公路上运输物资的卡车
一、丘吉尔、陈纳德反对修筑中印公路,主张提高驼峰航线的运输量
如《短史记》第172期所述,在日军发动空前规模的“一号作战”时,史迪威却将中国最精锐之驻印军、远征军投入缅甸战场。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盟军终于收复缅北,实现了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的通车。事实上,这条被誉为“抗日生命线”的公路,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极为有限。甚至可以说,修筑史迪威公路是得不偿失的。
抗战爆发后,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使滇缅公路成为中国获得盟国援助的唯一通道。为保持对外交通,早在1940年秋,国民政府就建议开辟一条通往印度洋的道路。但开工时间一拖再拖,至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中印公路的勘测被迫中止。
对于开通中印公路的问题,盟军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史迪威力主修路,陈纳德则对蒋介石说,“史迪威致力于驻印军的训练,即便打开中印通路,亦需时甚久,要在一九四五年后,始能运入物资”,而当时“太平洋与中国战区之战争将迅速发展,史迪威所练之陆军恐缓不济急”。因此陈纳德建议,“加强中印航运吨位较为现实”,“如中印航运每月保持一万吨运输量,则可以满足中国战区的补给。现美援物资在印度堆积甚多,如加强阿萨姆飞机场(中印边界的飞机场),中印航运增至一万吨,则毫无问题。”① 丘吉尔的意见同陈纳德不谋而合。1943年5月,丘吉尔告诉宋子文,中印公路开通后,每月最多也只能运送2万吨物资。因此在他看来,将驼峰航线的运输量增加到3万吨才更“切合实际”。②
美国军方在经过评估后,也对修筑中印公路的必要性表示怀疑。作战科主张,只把缅甸通往云南的小路加以整修,使炮兵与卡车能够通过就足够了。美国空军则表示,向中国输送租借物资的任务,完全可以由驼峰航线承担。③
美国运输机飞越喜马拉雅山(南部余脉)。
二、史迪威不顾反对,修筑成中印公路,但其总运量尚不及空运一个月
以上这些反对意见都没有动摇史迪威打通中印公路的决心。中印公路从1942年12月动工,到1945年1月最后开通。期间美国前后投入了1.7万名工作人员,花费1.49亿美元,使用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劳工12万余人。④
因为在筑路过程中,各国人员克服了当地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而使中印公路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工程奇迹”之称。只是这个工程学上的奇迹,并没能给中国抗战带来真正的帮助。
从1945年2月—7月,中印公路的货物运量分别为1111吨、1509吨、4198吨、8435吨、6985吨、5900吨,总计2.8万吨。这个数字显然与史迪威在筑路之初,预计的每月3万吨相去甚远。⑤ 史迪威对中印公路寄予厚望,缘于他对驼峰航线的不信任。他在1943年5月的一次会议上说,“中国的机场很不错,而印度的机场却很糟糕”,中印间的“空运量从未超过3400吨,而且他认为以后也不会超过7000吨”。⑥让史迪威意外的是,驼峰航线的运量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不断增加,仅当年11月就为中国输送了3.5万吨物资。中印公路开通后,驼峰航线的运量依旧不断攀升,1945年1月为4.4万吨,6月增加到5.5万吨,7月更达到7.1万吨的顶峰。⑦
对于空运数量的增加,有人将之归功于史迪威。在他们看来,史迪威收复缅北,不仅使中印航运免于日机干扰,还缩短了驼峰航线的里程。这个说法固然是成立的,但忽略了两点事实:第一,为驼峰航线肃清敌机,不在史迪威发动缅北之战的战略目标之内,属于“意外收获”;第二,如果要为驼峰航线清扫空路,收复缅北即可,耗费人力、物力修筑中印公路是没有必要的。
更何况,即便没有肃清缅北,驼峰航线的运量同样可以增长。美国陆军航空队当时预计,如果增加150架C-54运输机,968名军官与4326名士官兵,每个月的空运量可以达到8万吨。正如学者齐锡生假设的那样,“若从1942年开始,美国就决定把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注在改善空运工作方面,得到的成绩是否将大得多?”⑧
为改善与史迪威的个人关系,以纪念其功绩之名义,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但其实正如近几期短史记所说,无论是史迪威本人,还是其主持修筑的史迪威公路,都没有为中国抗战提供实际的助益。
注释:
①杜建时:《抗日战争时期蒋美勾结与矛盾》,《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七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78年,第200页。②③⑤⑦⑧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时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481—485页。④马建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327页。⑥吴景平、林孝庭主编:《战时岁月:宋子文与外国人士往来函电稿新编(1940-1943)》,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