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事礼仪常识
外事礼仪常识
一、什么是礼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者敬人也”。“礼”-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仪”就是恰到好处的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形式。“礼仪”是交往艺术,是沟通技巧,也是行为规范。为什么学习礼仪?一是内强素质,二是外塑形象,三是增进交往。《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由于地区和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对于礼仪的认识各有差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逐步形成了外事礼仪规范,也叫涉外礼仪。涉外礼仪就是人们参与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惯例,是约定俗成的做法。它强调交往中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是日常礼仪习惯的升级版,基本原则相同,只是多了一些注意事项。
二、社交中的礼仪习惯 1.仪容仪态(1)注意个人卫生
适时理发,经常梳理,胡须刮净,指甲修剪,鼻毛应剪短,头皮屑太多应洗干净。内、外衣保持整洁,特别是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鞋要打油擦亮。参加涉外活动前应梳理打扮。女士可着淡妆,也提倡着淡妆,不宜浓烈。鞋要舒适,高跟鞋不要太高、太细。男士的衬衣勤换,有条件每天更换。男士的西装外套不用每天换,可以通过更换衬衣和搭配不同的领带来达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男女士都可以适当着淡雅的香水,据个人情况和喜好,西方人包括非洲人体味比较重,所以需要香水这种遮掩剂来掩盖体味,亚洲人体味清淡,不需要浓烈香味来遮掩,太浓了,反而不太习惯,也和我们身体不太匹配。总之,要保持外貌整洁美观。
避免小动作—当着别人的面擤鼻涕,掏鼻孔,挖眼屎修指甲,剔牙齿,挖耳朵等。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捂住口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大声。在参加活动前,尽量不食吃葱蒜韭菜等辛辣食品。
(2)保持环境卫生
不准随地吐痰,不得随地丢果皮纸屑。吸烟时,把烟灰搕入烟缸。吃食品时把骨、刺、牙签、口纸等物,放到盘中或桌上,不得随手丢到地下。个人的不洁物品,应丢入垃圾桶,或放入自己的手帕或口袋中。吐痰应吐在口纸、手帕中装入衣袋。进入地面干净的室内,应先在门口踏擦鞋底再进入。雨、雪天应把雨具放在门外或前厅,不要把雨水、雪水、泥巴等带入室内。
(3)服饰要求 着装原则
外事活动中着装的基本原则有三条,即整洁、个性、和谐。整洁的衣着可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除体现对相互交往的重视程度外,还显示出交往者的文明与修养的水平。
个性原则指根据不同年龄、身份、地位、职业与社会生活环境,来确定服装款式、面料、色彩与装饰物。外事活动中的着装适当体现民族和文化特色是符合个性原则的。
和谐是外事活动中着装的最高原则。在特定场合,如正规会议、礼宾活动、谈判、典礼上,穿西装与环境气氛是和谐的;而在一般生活环境中,西装则使人显得拘谨。在正式场合穿西装时必须打领带,但外出旅游,则不打领带更自然。此外,着装还要与形体和谐,与装饰和谐。
服饰选择的标准
在外事场合,人们的着装大致可分为礼服与便服两种。出席活动前一定要确认着装要求(dress code),按要求穿着前往。中国语境下,礼服有西装,中山装,军队礼服,民族服装。商务便装通常指西服套装不系领带。便装需要确认,可以是各式外衣、夹克、衬衣、T恤衫等,通常商务和政务场合,着衬衣指长袖衬衣非短袖衬衣。
出席正式、隆重的会议、会见、会谈或典礼、签约仪式、宴会等应穿礼服。参观游览时,可穿各式便服。
出席活动前需要与主办方确认着装要求,体现一致性。男士着装注意事项
外事活动中,西装是男士最通常的选择,但是在穿着西装时有一些注意事项: 衣着的颜色大致以不超过3种颜色为首要原则。
西装袖子的长度以达到半腕为宜,西装衬衫的袖长应比西装袖子长出1-2厘米。
穿着西装,在较隆重的场合必须系扣。
袜子一般应穿与裤子、鞋子同类颜色或较深的颜色。要配好衬衫。衬衫的领子要挺括,系扣。衬衫的下摆要塞进裤内。
内衣要单薄。衬衫里面一般不要穿棉毛衫,天冷时,衬衫外面可穿一件羊毛衫。
凡是正规场合,穿西装都应系领带。穿着羊毛衫时,领带应放在羊毛衫内。系领带时,衬衫的第一个纽扣要扣好。领带夹一般在第四、五个纽扣之间。
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一般是黑色或棕色皮鞋。皮鞋要上油擦亮,不能蒙满灰尘。
西装在穿着时可以敞开,也可以扣上第一粒纽扣(亦称“风度扣”)。但不能两粒扣全扣上,西装的袖口和裤边都不能卷起。
西装的衣袋和裤袋里,不宜放太多的东西,显得鼓鼓囊囊,也不宜把两手随意插入衣袋和裤袋里。
穿西装不系领带的时候,衬衫的第一粒纽扣不要扣上。系领带不能过长或过短,站立时其下端触及腰带为宜。可配领带夹也可不配。
女士着装注意事项 外事活动中,女士服装的选择面非常广,按季节与活动性质的不同可穿西装(下身为西裤或裙),民族服装,中式上衣配长裙或长裤,旗袍和连衣裙等。夏季也可穿长、短袖衫配裙子或长裤。2.称呼
外事活动中,如何正确称谓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正式场合下的称谓礼仪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对外场合一般称国家领导人、部长、大使、将军等官员为阁下,称其他男士为先生。但有些国家,如美国、墨西哥、德国,即使对总统也只称总统先生;对于未婚女子,即使单身的老太太也要称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对不知是否结婚的女子称女士。叫女士准没错。
正式场合对处在主宾、主人身份的高职位人员应以职衔相称。在以职衔相称时,不必为了取悦对方,对副职人员以正职相称,而应以原职相称。对于与主宾和主人身份相当或更高的人员也应以职衔相称。
正式场合的称谓可突出学历、职称等资历和荣誉的称号。在具体操作中,博士学位,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将军以上军衔,大使衔都是很受人尊重的,在正式场合可以突出这些资历和荣誉行政称号,特别是当事人没有正式的职位时。
在君主制国家习惯上称国王、王后为陛下,称王子、亲王、公主为殿下。对有爵位的人可称其爵位,如公、侯、伯、子男,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在泰国称佛教领袖、僧王为座下。对于来自古巴、越南、朝鲜、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宾,可称同志。
三、几种不同环境下的礼节 1.谈话时的礼节
谈话时表情自然,仪态端庄,姿势端正。谈话时不要靠人太近,令人有压迫感。说话时可适当有身体语言,但不要过于夸张,给人手舞足蹈之感。不要用手指点对方,不能拉拉扯扯,拽着人家不放。谈话时,嘴里不要咀嚼东西,不要吸烟,如要吸烟,要事先征得别人,尤其是女士的同意。注意不要只顾自己讲,而不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讲话时,要注意认真听,不要随意打断,同时要目视对方,不要显得漫不经心。
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议论当事国的内政。不讥笑、讽刺他人。也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好吗?等等。在西方,一般见面时都免不了寒暄,先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最近如何?”“一切都顺利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到我国来多久了?”“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分别时常说:“很高兴与你相识,希望再有见面的机会。”“再见,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请向朋友们致意。”等。
在社交场合,还可谈论涉及天气、新闻、工作等事情。谈话一般不过多纠缠,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应握手礼貌告别。2.见面时的礼节(1)介绍
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相识。介绍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在正式、庄重的场合,有两条通行的介绍规则:其一是把年轻的人介绍给年长的人;其二是把男性介绍给女性。如果是在一般的、非正式的场合,则不必过于拘泥礼节,假若大家又都是年轻人,就更应以自然、轻松、愉快为宗旨。
(2)握手
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在交际场合中,握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停留时间在3秒左右。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
递送名片时应正面面对递送的对象,必要时站立欠身,并且尽可能双手递送,名片上的文字应朝向对方,如果对方是外国人,还应将外文字面向上。收到名片应详细阅读,然后放入名片夹、笔记本或钱夹中,或者摆放在会见会谈的桌面,以便使用。不应将名片随意扔在桌面,放入后裤兜。中国人常不带名片在身,对于别人的名片一定要接,可委婉表示“名片忘带了”或者“随身的名片用完了”
此外,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在西方,亲人、熟悉朋友之间的见面礼节往往是拥抱、亲吻、贴脸,东南亚佛教国家是双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礼,我国旧时传统是抱拳,信奉伊斯兰教的某些国家,男士不与女士握手,双方见面时,以弯腰、点头微笑作为见面时的礼节,新西兰毛利族人的见面礼是碰鼻子。对这些礼节应有所了解,在一定场合也可使用。(3)致意
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只点头致意即可。对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识者在社交场合均可点头或微笑致意。
在外交场合遇见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或表示欢迎,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只是在领导人主动伸手时,才向前握手问候。(4)微笑的礼仪
在国际交往中,如果因语言障碍无法交流,微笑则是迅速达到交流的“润滑剂”,是善良、友好、赞美的表示。在绝大多数国际交往场合中,微笑都是礼仪的基础。亲切、温馨的微笑能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迅速缩小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创造出交流与沟通的良好氛围。
尽量避免使用手势,同一个手势不同文化有不同解读。比如竖起大拇指表示“好”和“行了”,而在澳大利亚,这个手势是粗野的。
3.涉外交往中的礼节(1)遵守时间、不得失约
这是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
(2)尊重老人和妇女
这是一种美德。在很多国家的社交场合,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上下楼梯、车辆,进出电梯,让老人妇女先行,主动予以照顾。对同行的老人妇女,男子帮助提拿较重物品。进出大门主动帮助老人妇女开门、关门,帮助他们穿脱大衣外套。同桌用餐,两旁若是老人或妇女,男子应主动照顾,帮助他们入离座位等。中西方有差异,《泰坦尼克》《太平洋》巨轮的覆没,最极端的情景下,人性的闪现,差距蛮大的。(3)尊重各国风俗习惯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宗教等因素,各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均应予以尊重。新到一个国家或初次参加活动,应提前做功课了解情况,现场多观察,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仿效别人。
4.就餐的礼节
桌餐、冷餐、酒会等形式。冷餐、酒会等符合西方的习惯,特别适用于人多的情况。按顺序自动取食,不要抢先;取食后可找适当位置坐下慢慢进食,也可站立与人边交谈边进食;所取食物最好吃完;一次取食不必太多,若需添食,可再次或多次去取。
桌餐入席时应有优雅的风度和良好的仪态,手应该洗干净,头发应梳整齐。要坐得端正,双腿靠拢,两足平放,不宜两腿交叠。入座后,可取白色餐巾铺在膝上(餐巾只可擦嘴,不可擦汗)。进餐时应自然、从容,嚼食物时慢些,不要发出大的声响。喝汤时应一口吞咽。若控制不住要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捂住口鼻,低头而向一旁,避免发出声响。在餐桌上不能拧鼻涕,可用手帕轻擦或去洗手间;宴席上的谈话应自由轻松,交谈时既要注意谈话的内容,又要讲究谈话的艺术。正式宴会上,女士一般不宜首先提出为主人、上级、长辈、男士的健康干杯。劝酒要适可而止,尤其在国际交际场合,不宜劝酒。切忌饮酒过量,以控制在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为宜。
桌餐外事场合上基本采用分餐制。在一般西餐中,餐具和菜点都比较简单。一般有九至十道菜点,按上菜的顺序,吃什么菜用什么餐具,喝什么酒用什么酒杯。餐具的摆放和使用都很讲究,感兴趣的各位可自行了解。中餐通常也采用分餐制,如确无条件实现,每个菜品需备母勺公筷,为外宾备刀叉,不要反复向外宾劝菜,提前了解外宾饮食禁忌,不以野味、山禽走兽、动物内脏等招待外宾,地方特殊口味通常也予以调整。兔子肉、鹌鹑等等,外国人通常不接受。
5.引导礼仪 楼梯的引导礼仪
引导客人上楼时,应让客人走在前面,接待工作人员走在后面,若是下楼时,应该由接待工作人员走在前面,客人在后面。上下楼梯时,应注意客人的安全。
电梯的引导礼仪
引导客人乘坐电梯时,接待人员先进入电梯,等客人进入后关闭电梯门,到达时,接待人员按“开”的钮,让客人先走出电梯。
客厅里的引导礼仪
客人走入客厅,接待工作人员用手指示,请客人坐下,客人坐下后,行点头礼后离开。如客人错坐下座,应请客人改坐上座(一般靠近门的一方为下座)。
走廊的引导礼仪
接待工作人员在客人二三步之前,客人走在内侧。
第二篇:外事礼仪论文
浅谈外事礼仪
组员:王欢, 卢东宁,代晓梅
目录
1.基本要求..................................................3 1.1 慎重许诺........................................................3 1.2 严守约定........................................................3 2.尊重国际惯例..............................................3 2.1 不必过谦........................................................3 2.2 女士优先........................................................4 3.个人形象..................................................4 3.1 化妆..................................................4 3.2 仪容............................................................4 4.接触与交谈
4.1善于提问,虚心求教...............................................5 4.2 机智与幽默......................................................5 4.3 中外习惯差异....................................................6 5.各国礼仪
5.1德国............................................................6 5.2 法国...........................................................6 5.3其他国家.......................................................7
6.口译礼仪须知......................................7 6.1着装...........................................................7 6.2守时...........................................................7 6.3见面礼节.......................................................8
浅谈外事礼仪
1.基本要求
守信约定在国际社会里,人们十分重视交往对象的信誉,讲究“言必信,行必果”。1.1 慎重许诺
在涉外交往中,基层公务员对外方人士所作出的所有正式承诺必须量力而行,慎之又慎,切勿信口开河,草率许诺,也不要使承诺大而化之,模棱两可。1.2 严守约定
在国际社会中,信用就是形象,信用就是生命。既然“中国人历来说话都是算数的”,那么基层公务员在涉外交往中就一定要努力恪守约定,兑现承诺,如约而行。
2.尊重国际惯例
尊卑有序在外事交往中,依照国际惯例,将多人进行并排排列是,最基本的规则是右高左低,即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换言之,在进行并排站立、行走或者就座时,为了表示礼貌,主人理应主动居左,而客人居右;男士应当主动居左,而请女士居右;晚辈应当主动居左,而请长辈具右;未婚者主动居左,而已婚者居右;职位、身份较低者主动居左,请职位、身份较高者居右。2.1 不必过谦
在外国人来看,做人首先需要自信。对于个人能力、自我评价,既要实事求是,也要勇于大胆肯定。不敢承认个人能力,随意进行自我贬低的人,要么事实上的确如此,要么便是虚伪做作,别有用心。所以在与外国朋友打交道时,千万不要过分谦虚,特别是不要自我贬低,以免被人误会。
2.2 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里所通行的交际惯例之一。在社交场合,“女士优先”主要应在下列方面得以表现。1.尊重妇女。与妇女交谈时,一律要使用尊称。涉及具体内容时,谈话亦不应令在场的妇女难堪。排定礼仪序列时,应将妇女列在男子之前;2.照顾妇女。在一切社交活动中,男子均应细心地照顾妇女:就座时,应请其选择上座;用餐时,应优先考虑其口味;3.关心妇女。外出之际,男子要为女士携带重物。出入房间时,男子要为女士开门、关门。在女士面前,任何时候都不允许男子吸烟;4.保护妇女。在一切艰难、危险的条件下,男子均应竭尽其全力保护妇女。通过危险路段时,男子应走在前列。在马路上行走时,男子则应行走于外侧。任何危险之事,男子均应主动承担。
3.个人形象
3.1 化妆
在公务活动中,一般要求职员在美容化妆这一事关大局的问题上,必须遵守如下几项规则:规则之一,应当化以淡妆为主的工作妆。工作妆的主要特征是,简约、清丽、素雅,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它既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不容许显得脂粉气十足。总的来说,就是要清淡而又传神。规则之二,应当避免过量地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通常认为,与他人相处时,自己身上的香味在一米以内能被对方闻到,不算是过量。如果在三米开外,自己身上的香味依旧能被对方闻到,则肯定是过量使用香水了。规则之三,应当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尤其是要在工作岗位上当众这样做,则是很不庄重的,而且还会使人觉得他们对待工作用心不专,只把自己当成了一种“摆设”或是“花瓶”。特别需要提到一点,女士们千万不要当着一般关系的异性的面,为自己化妆或补妆。3.2 仪容
眼是心灵之窗,交往时,要行注目礼,目光与对方接触时间累计应达到全部交谈过程的50-70%,目光切忌呆滞、漠然、偷窥、左顾右盼和挤眉弄眼。微笑是接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
4.接触与交谈
在社交场合,谈论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形势,当然是一个经常有的重要的话题。特别是国际上出现重大事件的时候,往往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有时甚至成为一个谈论的热点。其实,社交场合的话题是十分广泛的。除了上面谈到的政治性问题以外,人们所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人口增长、交通拥护、疾病防治;青少年教育、老龄问题等等,以及体育运动、电影电视、绘画音乐、民情风俗、科技发展、未来世界等等,都可以成为有趣的话题。对于中国特有的事物如中医中药、太极拳、气功、京剧、中国菜等等,外国人也常有意谈及。可见,可谈的话题是如此广泛、多样,完全可以结合所处的环境、场所,谈话对象的职业、兴趣、各人的知识、水平,就地取材,引出话题,由浅入深。这样既可以避免“冷场”,又可惜此增进了解和友谊,丰富自己的知识。4.1善于提问,虚心求教
这就要求提问时要尊重对方,要自然适当,不要提出使人为难的问题,也不要使人感到你是在有意探听别人不愿谈及的事情。如果别人对你提出的总是有所回避,就不要一再追问,而应设法转移话题。提问还可起引导话题、转换话题的作用。
4.2 机智与幽默
有时讲几句富有哲理的话、俏皮话,或讲一段笑话,会使谈话活跃、气氛欢快,甚至可以排难解结,使某些难于解答的总是迎刃而解。毛泽东在参加莫斯科会议时,变到与会各国休戚相关的密切关系时,引用了中国的一个通俗故事,说是两泥菩萨,打碎了把泥调和后,重塑了两个,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还劝赫鲁晓夫要团结,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他说:“荷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一个好汉要有在个帮,一个篱笆要有三个桩”。他的这些生动的、富有哲理的譬喻,赢得了许多与会者的赞赏。1692年我国打下一架U-2高空侦察机,许多外国记者想 5
乘机了解中国导弹的发展情况,就向陈毅外长提问U-2飞机是怎么打下来的?陈毅风趣地回答说:“是用竹杆子捅下为的呀!”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从而避免了生硬地回答“无可奉告”。当然,默与讽刺是区别的。人们不应当无端地讽刺与影射对方。
4.3 中外习惯差异
例如,外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您好!”“早上好!”“晚上好!”等等。有些中国人常用的“上哪儿去啦?”“干什么去?”等,迹近查问别人的私事,外国一般不用。在外国熟人之间相遇,相互说一声:“Hello!”作为打招呼和问候,也是常风的。年轻朋友之间还有的只说一声:“嗨!(Hi)”就显得更加随便。别人正交谈,不要凑前旁听;如果你有意参与他谈话,则应视情况相机加入,不可勉强。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适当照顾所有在场人员,不要只同其中一二人攀谈,而冷落其他人。
5.各国礼仪 5.1德国
德国人握手礼 :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 ;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着装 :德国人在穿着打扮上的总体风格,是庄重、朴素、整洁。在一般情况之下,德国人的衣着较为简朴。
男士大多爱穿西装、夹克,并喜欢戴呢帽。妇女们则大多爱穿翻领长衫和色彩、图案淡雅的长裙。德国人在正式场合露面时,必须要穿戴得整整齐齐,衣着一般多为深色。在商务交往中,他们讲究男士穿三件套西装,女士穿裙式服装。德国人对发型较为重视。在德国,男士不宜剃光头免得被人当作“新纳粹”分子。德国少女的发式多为短发或披肩发,烫发的妇女大半都是已婚者。
5.2 法国
吃法国菜的礼节: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假如吃多过一道主菜,吃完第一道(通常是海鲜)之后,侍应会送上一杯雪葩,用果汁或香槟造,除了让口腔清爽之外,更有助增进你食下一道菜的食欲。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应该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进食时身体可略向前靠,两臂应紧贴身体,以免撞到隔壁。吃法国菜同吃西餐一样,用刀叉时记住由最外边的餐具开始,由外到内,不要见到美食就扑上去,这样十分失礼。5.3其他国家
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东南亚佛教国家是双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礼,而中国旧时传统则是抱拳。对这些礼节应有所了解,在一定场合也可使用。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口译翻译个人卫生在参加活动前,不要吃葱、蒜、韭菜等辛辣食品;必要时可含上一点茶叶,以除臭味。
有病的同志不要参加外事活动。比如,感冒在中国不算什么大病,但在西欧、北美等地区的人对感冒很讨厌。脸部、手、臂等外露皮肤有病的人也应避免对外接触,以免引起别人的反感。有口臭毛病的人应注意口腔卫生。
6.口译礼仪须知
6.1着装
服装的种类、样式、颜色千差万别,而个人的着装则因场合不同、季节变化、个人爱好而不尽相同。从原则上讲,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多着深色礼服,而一般场合则可着便服。
对女士而言,按季节与活动性质的不同可穿西装(下身为西裤或裙)、民族服装、中式上衣配长裙或长裤、旗袍和连衣裙等。夏季也可穿长、短袖衫配裙子或长裤。任何服装均应注意清洁、整齐、挺直。衣服应熨平整,裤子烫出裤线。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鞋要上油擦亮。穿中山装要扣好领扣、领钩、裤扣。穿长袖衬衣,要将前后摆塞在裤内,袖口不要卷起。除军人、学生外,女士衣着尽量不要千篇一律,样式花色宜有所差别。女士夏天可光脚穿凉鞋;穿袜子时,袜口不能露在衣、裙之外。6.2守时
口译翻译要遵守时间,不得失约作为主人或客人的随行人员,译员可与主人或客人同时到达;如果自行前往会谈地点,须要早于会见双方到达。
口译翻译在谈话时的礼节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6.3见面礼节
口译翻译在见面时的礼节
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女士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后再握。多人同时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应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685589.htm?fr=ala0_1_1
2.http:// 3.http:// 4.《涉外礼仪教程》
第三篇:外事接待相关礼仪
外事接待相关礼仪
迎送礼仪
迎来送往是常见的社交礼节。在国际交往中,对外国来访的客人,通常均视其身份和访问性质,以及两国关系等因素,安排相应的迎送活动。各国对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正式访问,往往都举行隆重的迎送仪式。对军方领导人的访问,也举行一定的欢迎仪式,如安排检阅仪杖队等。对其他人员的访问,一般不举行欢迎仪式。然而,对应邀前来访问者,无论是官方人士、专业代表团还是民间团体、知名人士,在他们抵离时,均安排相应身份人员前往机场(车站、码头)迎送。对长期在本国工作的外国人士和外交使节、专家等,他们到离任时,各国有关方面亦安排相应人员迎送。
一、确定迎送规格
对来宾的迎送规格各国做法不尽一致。确定迎送规格,主要依据来访者的身份和访问目的,适当考虑两国关系,同时要注意国际惯例,综合平衡。主要迎送人通常都要同来宾的身份相当,但由于各种原因(例如国家体制不同,当事人年高不便出面,临时身体不适或不在当地等等),不可能完全对等。遇此情况,可灵活变通,由职位相当的人士,或由副职出面。总之,主人身份总要与客人相差不大,同客人对口、对等为宜。当事人不能出面时,无论作何种处理,应从礼貌出发,向对方作出解释。其他迎送人员不宜过多。也有从发展两国关系或当前政治需要出发,破格接待,安排较大的迎送场面。然而,为避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非有特殊需要,一般都按常规办理。
二、掌握抵达和离开的时间
必须准确掌握来宾乘坐飞机(火车、船舶)抵离时间,及早通知全体迎送人员和有关单位。如有变化,应及时周知。由于天气变化等等意外原因,飞机、火车、船舶都可能不准时。一般大城市,机场离市区又较远,因此,既要顺利地接送客人,又不过多耽误迎送人员的时间,就要准确掌握抵离时间。迎接人员应在飞机(火车、船舶)抵达之前到达机场(车站、码头)。送行则应在客人登机之前抵达(离去时如有欢送仪式,则应在仪式开始之前到达)。如客人乘坐班机离开,应通知其按航空公司规定时间抵达机场办理有关手续(身份高的客人,可由接待人员提前前往代办手续)。
三、献 花
如安排献花,须用鲜花,并注意保持花束整洁、鲜艳,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花朵。有的国家习惯送花环,或者送一、二枝名贵的兰花、玫瑰花等。通常由儿童或女青年在参加迎送的主要领导人与客人握手之后,将花献上。有的国家由女主人向女宾献花。
四、介 绍
客人与迎接人员见面时,互相介绍。通常先将前来欢迎的人员介绍给来宾,可由礼宾交际工作人员或其他接待人员介绍,也可以由欢迎人员中身份最高者介绍。客人初到,一般较拘谨,主人宜主动与客人寒暄。
五、陪 车
客人抵达后,从机场到住地,以及访问结束,由住地到机场,有的安排主人陪同乘车,也有不陪同乘车的。如果主人陪车,应请客人坐在主人的右侧。如是三排座的轿车,译员坐在主人前面的加座上;如是二排座,译员坐在司机旁边。上车时,最好客人从右侧门上车,主人从左侧门上车,避免从客人座前穿过。遇客人先上车,坐到了主人的位置上,则不必请客人挪动位置。
六、对一般客人的迎接
迎接一般客人,无官方正式仪式,主要是做好各项安排。如果客人是熟人,则可不必介绍,仅向前握手,互致问候;如果客人是首次前来,又不认识,接待人员应主动打听,主动自我介绍;如果迎接大批客人,也可以事先准备特定的标志,如小旗或牌子等,让客人从远处就能看到,以便客人主动前来接洽。
七、迎送工作中的几项具体事务
(一)迎送身份高的客人,事先在机场(车站、码头)安排贵宾休息室,准备饮料。
(二)安排汽车,预定住房。如有条件,在客人到达之前将住房和乘车号码通知客人。如果做不到,可印好住房、乘车表,或打好卡片,在客人刚到达时,及时发到每个人手中,或通过对方的联络秘书转达。这既可避免混乱,又可以使客人心中有数,主动配合。
(三)指派专人协助办理入出境手续及机票(车、船票)和行李提取或托运手续等事宜。重要代表团,人数众多,行李也多,应将主要客人的行李先取出(最好请对方派人配合),及时送往住地,以便更衣。客人抵达住处后,一般不要马上安排活动,应稍作休息,起码给对方留下更衣时间。会见会谈会签礼仪
会见,国际上一般称接见或拜会。凡身份高的人士会见身份低的,或是主人会见客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接见或召见。凡身份低的人士会见身份高的,或是客人会见主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拜会或拜见。接见和拜会后的回访,称回拜。
会见就其内容来说,有礼节性的、政治性的和事务性的,或兼而有之。礼节性的会见时间较短,话题较为广泛。政治性会见一般涉及双边关系、国际局势等重大问题。事务性会见则有一般外交交涉、业务商谈等等。
会谈是指双方或多方就某些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问题,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会谈也可以是指洽谈公务,或就具体业务进行谈判。会谈,一般说来内容较为正式,政治性或专业性较强。
东道国对来访者(包括外国常驻外交使节到任和离任),从礼节及两国关系上考虑,一般均根据对方身份及来访目的,安排相应领导人和部门负责人会见。来访者及外交使节,亦可根据国家关系和本人身份,以及业务性质,主动提出拜会东道国某些领导人和部门负责人。一般说来,礼节性拜会,身份低者往见身份高者,来访者往见东道主。如是正式访问或专业访问,则应考虑安排相应的会谈。外交使节到任后和离任前,还应对与本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驻当地使节作礼节性拜会。外交团间对同等级别者之间的到任礼节性拜会,按惯例均应回拜,身份高者对身份低者可以回拜,也可以不回拜。
一、会见座位的安排
会见通常安排在会客室或办公室。宾主各坐一边。某些国家元首会见还有其独特礼仪程序,如双方简短致辞、赠礼、合影等。我国习惯在会客室会见,客人坐在主人的右边,译员、记录员安排坐在主人和主宾的后面。其他客人按礼宾顺序在主宾一侧就座,主方陪见人在主人一侧就座。座位不够可在后排加座。
二、会谈座位的安排
双边会谈通常用长方形、椭圆形或圆形桌子,宾主相对而坐,以正门为准,主人占背门一侧,客人面向正门。主谈人居中。我国习惯把译员安排在主谈人右侧,但有的国家亦让译员坐在后面,一般应尊重主人的安排。其他人按礼宾顺序左右排列。记录员可安排在后面,如参加会谈人数少,也可安排在会谈桌就座。
小范围的会谈,也有不用长桌,只设沙发,双方座位按会见座位安排。
三、会见和会谈中的几项具体要求
(一)提出会见要求,应将要求会见人的姓名、职务以及会见什么人、会见的目的告知对方。接见一方应尽早给予回复,约妥时间。如因故不能接见,应婉言解释。
(二)作为接见一方的安排者,应主动将会见(会谈)时间、地点,主方出席人,具体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通知对方。作为前往会见一方的安排者,则应主动了解上述情况,并通知有关的出席人员。
(三)准确掌握会见、会谈的时间、地点和双方参加人员的名单,及早通知有关人员和有关单位作好必要安排。主人应提前到达。
(四)会见、会谈场所应安排足够的座位。如双方人数较多,厅室面积大,主谈人说话声音低,宜安装扩音器。会谈如用长桌,事先排好座位图,现场放置中外文座位卡,卡片上的字体应工整清晰。
(五)如有合影,事先排好合影图,人数众多应准备架子。合影图一般由主人居中,按礼宾次序,以主人右手为上,主客双方间隔排列。第一排人员既要考虑人员身份,也要考虑场地大小,即能否都摄入镜头。一般来说,两端均由主方人员把边。
第三排
第二排 7 5 3 1 主人 2 4 6 8 10
摄影师位置
(六)客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迎候。可以在大楼正门迎候,也可以在会客厅门口。如果主人不到大楼门口迎候,则应由工作人员在大楼门口迎接,引入会客厅。如有合影,宜安排在宾主握手之后,合影后再入座。会见结束时,主人应送至车前或门口握别,目送客人离去后再回室内。
(七)领导人之间的会见,或是会谈,除陪见人和必要的译员、记录员外,其他工作人员安排就绪后均应退出。如允许记者采访,也只是在正式谈话开始前采访几分钟,然后统统离开。谈话过程中,旁人不要随意进出。
(八)会见时招待用的饮料,各国不一。我国内一般只备茶水。夏天加冷饮。会谈如时间过长,可适当上咖啡或红茶。
一般官员、民间人士的会见,安排大体上相同,也要事先申明来意,约妥时间、地点,通知来人身份和人数,准时赴约。礼节性的会见,一般不要逗留过久,半小时左右即可告辞,除非主人特意挽留。日常交往,客人来访,相隔一段时间后,应予回访。如果客人为祝贺节日、生日等喜庆日来访,则可不必回访,而在对方节日、生日时前往拜望,表示祝贺。
国家间通过谈判,就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某一领域内的相互关系达成协议,缔结条约、协定或公约时,一般都举行签字仪式。签字人视文件的性质由缔约各方确定,有由国家领导人签的,也有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签的,但双方签字人的身份应大体相当。一国领导人访问他国,经双方商定发表联合公报(或联合声明),有时也举行签字仪式。各国业务部门之间签订专业性协议,一般不举行这类签字仪式。
安排签字仪式,首先应做好文本的准备工作,有关单位应及早做好文本的定稿、翻译、校对、印刷、装订、盖火漆印等项工作,同时准备好签字用的文具、国旗等物品,与对方商定助签人员,并安排双方助签人员洽谈有关细节。
参加签字仪式的,基本上是双方参加会谈的全体人员。如一方要求让某些未参加会谈的人员出席,另 一方应予同意,但双方人数最好大体相等。不少国家为了对签订的协议表示重视,往往由更高或更多的领导人出席签字仪式。
我国举行的签字仪式,一般在签字厅内设置长方桌一张,作为签字桌。桌面覆盖深绿色台呢,桌后放两把椅子,为双方签字人员的座位,主左客右。座前摆的是各自保存的文本,上端分别放置签字文具,中间摆一旗架,悬挂签字双方的国旗。双方参加人员进入签字厅。签字人员入座时,其他人员分主客各一方按身份顺序排列于各自的签字人员座位之后。双方的助签人员分别站立在各自签字人员的外侧,协助翻揭文本,指明签字处。在本国保存的文本上签毕后,由助签人员互相传递文本,相互握手。有时签字后,备有香槟酒,共同举杯庆贺。
各国举行的签字仪式的安排不尽相同。有的国家安排的仪式设置两张方桌为签字桌,双方签字人员各坐一桌,双方的小国旗分别悬挂在各自的签字桌上,参加仪式的人员坐在签字桌的对面。有的国家安排一张长方桌为签字桌,但双方参加仪式的人员坐在签字桌前方两旁,双方国旗挂在签字桌的后面。如有三、四个国家缔结条约,其签字仪式大体如上所述,只是相应增添签字人员座位、签字用具和国旗等物。至于签订多边公约,通常仅设一个座位,一般由公约保存国代表先签字,然后由各国代表依一定次序轮流在公约上签字。宴请礼仪
宴请是国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交际活动之一。各国宴请都有自己国家或民族的特点与习惯。国际上通用的宴请形式有宴会、招待会、茶会、工作进餐等。举办宴请活动采用何种形式,通常根据活动目的,邀请对象以及经费开支等各种因素而定。
一、常见的几种宴请形式
(一)宴会(英文Banquet或Dinner)
宴会为正餐,坐下进食,由招待员顺次上菜。宴会有国宴、正式宴会、便宴之分。按举行的时间,又有早宴(早餐)、午宴、晚宴之分。其隆重程度,出席规格以及菜肴的品种与质量等均有区别。一般来说,晚上举行的宴会较之白天举行的更为隆重。
国宴(State Banquet)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国家的庆典,或为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而举行的正式宴会,因而规格最高。宴会厅内悬挂国旗,安排乐队演奏国歌及席间乐。席间致辞或祝酒。
正式宴会(Banquet,Dinner)除不挂国旗、不奏国歌以及出席规格不同外,其余安排大体与国宴相同。有时亦安排乐队奏席间乐。宾主均按身份排位就座。许多国家正式宴会十分讲究排场,在请柬上注明对客人服饰的要求。外国人对宴会服饰比较讲究,往往从服饰规定体现宴会的隆重程度。对餐具、酒水、菜肴道数、陈设,以及服务员的装束、仪态都要求很严格。通常菜肴包括汤和几道热菜(中餐一般用四道,西餐用二、三道),另有冷盘、甜食、水果。外国宴会餐前上开胃酒。常用的开胃酒有:雪梨酒,白葡萄酒,马丁尼酒,金酒加汽水(冰块),苏格兰威士忌加冰水(苏打水),另上啤酒、水果汁、番茄汁、矿泉水等。席间佐餐用酒,一般多用红、白葡萄酒,很少用烈性酒,尤其是白酒。餐后在休息室上一小杯烈性酒,通常为白兰地。我国在这方面做法较简单,餐前如有条件,在休息室稍事叙谈,通常上茶和汽水、啤酒等饮料。如无休息室也可直接入席。席间一般用两种酒,一种甜酒,一种烈性酒。餐后不再回休息室座谈,亦不再上饭后酒。
便宴 即非正式宴会,常见的有午宴(Luncheon)、晚宴(Supper),有时亦有早上举行的早餐(Breakfast)。这类宴会形式简便,可以不排席位,不作正式讲话,菜肴道数亦可酌减。西方人的午宴有时不上汤,不上烈性酒。便宴较随便、亲切,宜用于日常友好交往。
家宴 即在家中设便宴招待客人。西方人喜欢采用这种形式,以示亲切友好。家宴往往由主妇亲自下厨烹调,家人共同招待。
(二)招待会(Reception)
招待会是指各种不备正餐较为灵活的宴请形式,备有食品、酒水饮料,通常都不排席位,可以自由活动。常见的有:冷餐会(自助餐)(Buffet,Buffet-dinner)这种宴请形式的特点,是不排席位,菜肴以冷食为主,也可用热菜,连同餐具陈设在菜桌上,供客人自取。客人可自由活动,可以多次取食。酒水可陈放在桌上,也可由招待员端送。冷餐会在室内或在院子里、花园里举行,可设小桌、椅子,自由入座,也可以不设坐椅,站立进餐。根据主、客双方身份,招待会规格隆重程度可高可低,举办时间一般在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二时、下午五时至七时左右。这种形式常用于官方正式活动,以宴请人数众多的宾客。我国内举行的大型冷餐招待会,往往用大圆桌,设座椅,主宾席排座位,其余各席不固定座位,食品与饮料均事先放置桌上,招待会开始后,自动进餐。
酒会 又称鸡尾酒会(Cocktail)。这种招待会形式较活泼,便于广泛接触交谈。招待品以酒水为主,略备小吃。不设座椅,仅置小桌(或茶几),以便客人随意走动。酒会举行的时间亦较灵活,中午、下午、晚上均可,请柬上往往注明整个活动延续的时间,客人可在其间任何时候到达和退席,来去自由,不受约束。
鸡尾酒是用多种酒配成的混合饮料。酒会上不一定都用鸡尾酒。但通常用的酒类品种较多,并配以各种果汁,不用或少用烈性酒。食品多为三明治、面包托、小香肠、炸春卷等各种小吃,以牙签取食。饮料和食品由招待员用托盘端送,或部分放置小桌上。
近年国际上举办大型活动采用酒会形式渐普遍。庆祝各种节日、欢迎代表团访问,以及各种开幕、闭幕典礼,文艺、体育招待演出前后往往举行酒会。自1980年起我国国庆招待会也改用酒会形式。
(三)茶会(Tea Party)
茶会是一种简便的招待形式。举行的时间一般在下午四时左右(亦有上午十时举行)。茶会通常设在客厅,不用餐厅。厅内设茶几、座椅。不排席位,但如是为某贵宾举行的活动,入座时,有意识地将主宾同主人安排坐到一起,其他人随意就座。茶会顾名思义是请客人品茶。因此,茶叶、茶具的选择要有所讲究,或具有地方特色。一般用陶瓷器皿,不用玻璃杯,也不用热水瓶代替茶壶。外国人一般用红茶,略备点心和地方风味小吃。亦有不用茶而用咖啡者,其组织安排与茶会相同。
(四)工 作 进 餐
按用餐时间分为工作早餐、工作午餐、工作晚餐(Working Breakfast,Working Lunch,Working Dinner)。是现代国际交往中经常采用的一种非正式宴请形式(有的时候由参加者各自付费),利用进餐时间,边吃边谈问题。在代表团访问中,往往因日程安排不开而采用这种形式。此类活动一般只请与工作有关的人员,不请配偶。双边工作进餐往往排席位,尤以用长桌更便于谈话。如用长桌,其座位排法与会谈桌席位安排相仿。
二、有关宴请活动的几项组织工作
(一)确定宴请目的、名义、对象、范围与形式
宴请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为某一个人,也可以为某一事件。例如:为代表团来访(作为驻外机构,可以为本国代表团前来访问,也可以为驻在国的代表团前往自己的国家访问),为庆祝某一节日、纪念日,为外交使节或外交官员的到离任,为展览会的开幕、闭幕,某项工程动工、竣工等等。在国际交往中,还根据需要举办一些日常的宴请活动。
确定邀请名义和对象的主要根据是主、客双方的身份,也就是说 主客身份应该对等。例如,作为东道国宴请来访的外国代表团,出面主人的职务和专业一般同代表团团长对口、对等,身份低使人感到冷淡,规格过高亦无必要。又如外国使馆宴请驻在国部长级以上官员,一般由大使(临时代办)出面邀请,低级官员请对方高级人士,就不礼貌。通常如请主宾携夫人出席,主人若已婚,一般以夫妇名义发出邀请。我国大型正式活动以一人名义发出邀请。日常交往小型宴请则根据具体情况以个人名义或以夫妇名义出面邀请。
邀请范围是指请哪些方面人士,请到哪一级别,请多少人,主人一方请什么人出来作陪。这都要考虑多方因素,如宴请的性质、主宾的身份、国际惯例、对方对我的做法,以至当前政治气候等等。各方
面都要想到,不能只顾一面。
邀请范围与规模确定之后,即可草拟具体邀请名单。被邀请人的姓名、职务、称呼、以至对方是否有配偶都要准确。多边活动尤其要考虑政治关系,对政治上相互对立的国家要否邀请其人员出席同一活动,要慎重考虑。
宴请采取何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习惯做法。一般来说,正式、规格高、人数少的以宴会为宜,人数多则以冷餐或酒会更为合适,妇女界活动多用茶会。
目前各国礼宾工作都在简化,宴请范围趋向缩小,形式也更为简便。酒会、冷餐会被广泛采用,而且中午举行的酒会往往不请配偶,不少国家招待国宾宴会只请身份较高的陪同人员,不请随行人员。我国也在进行改革,提倡多举办冷餐会和酒会以代替宴会。
(二)确定宴请时间、地点
宴请的时间应对主、客双方都合适。驻外机构举行较大规模的活动,应与驻在国主管部门商定时间。注意不要选择对方的重大节假日、有重要活动或有禁忌的日子和时间。例如,对信奉基督教的人士不要选十三号,更不要选十三号星期五。伊斯兰教在斋月内白天禁食,宴请宜在日落后举行。小型宴请应首先征询主宾意见,最好相机口头当面约请,也可用电话联系。主宾同意后,时间即被认为最后确定,可以按此约请其他宾客。宴请地点的选择。官方正式隆重的活动,一般安排在政府、议会大厦或宾馆内举行,其余则按活动性质、规模大小、形式、主人意愿及实际可能而定。选定的场所要能容纳全体人员。举行小型正式宴会,在可能条件下,宴会厅外另设休息厅(又称等候厅),供宴会前简短交谈用,待主宾到达后一起进宴会厅入席。
(三)发出邀请和请柬格式
各种宴请活动,一般均发请柬,这既是礼貌,亦对客人起提醒、备忘之用。便宴经约妥后,可发亦可不发请柬。工作进餐一般不发请柬。有些国家,邀请最高领导人作为主宾参加活动,需单独发邀请信,其他宾客发请柬。
请柬一般提前一周至二周发出(有的地方须提前一个月),以便被邀请人及早安排。已经口头约妥的活动,仍应补送请柬,在请柬右上方或下方注上“To remind”(备忘)字样。需安排座位的宴请活动,为确切掌握出席情况,往往要求被邀者答复能否出席。遇此,请柬上一般用法文缩写注上R.S.V.P.(请答复)字样,如只需不出席者答复,则可注上Regrets only(因故不能出席请答复)。并注明电话号码。也可以在请柬发出后,用电话询问能否出席。
请柬内容包括活动形式、举行的时间及地点、主人的姓名(如以单位名义邀请,则用单位名称)。请柬行文不用标点符号,所提到的人名、单位名、节日名称都应用全称。中文请柬行文中不提被邀请人姓名(其姓名写在请柬信封上),主人姓名放在落款处。请柬格式与行文中外文本,差异较大,注意不能生硬照译。请柬可以印刷也可以手写,但手写字迹要美观、清晰。
请柬信封上被邀请人姓名、职务书写要准确。国际上习惯对夫妇两人发一张请柬,我国内遇需凭请柬入场的场合每人一张。正式宴会,最好能在发请柬之前排好席次,并在信封下角注上席次号(Table No.)。请柬发出后,应及时落实出席情况,准确记载,以安排并调整席位。即使是不安排席位的活动,也应对出席率有所估计。
(四)订 菜
宴请的酒菜根据活动形式和规格,在规定的预算标准以内安排。选菜不以主人的爱好为准,主要考虑主宾的喜好与禁忌,例如,伊斯兰教徒用清真席,不用酒,甚至不用任何带酒精的饮料;印度教徒不能用牛肉;佛教僧侣和一些教徒吃素;也有因身体原因不能吃某种食品的。如果宴会上有个别人有特殊需要,也可以单独为其上菜。大型宴请,则应照顾到各个方面。菜肴道数和份量都要适宜,不要简单地认为海味是名贵菜而泛用,其实不少外国人并不喜欢,特别是海参。在地方上,宜用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招 待,用本地产的名酒。无论哪一种宴请,事先均应开列菜单,并征求主管负责人的同意。获准后,如是宴会,即可印制菜单,菜单一桌两、三份,至少一份,讲究的也可每人一份。
(五)席 位 安 排
正式宴会一般均排席位,也可只排部分客人的席位,其他人只排桌次或自由入座。无论采用哪种做法,都要在入席前通知到每一个出席者,使大家心中有数,现场还要有人引导。大型的宴会,最好是排席位,以免混乱。国际上的习惯,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右高左低。桌数较多时,要摆桌次牌。同一桌上,席位高低以离主人的座位远近而定。外国习惯,男女掺插安排,以女主人为准,主宾在女主人右上方,主宾夫人在男主人右上方。我国习惯按各人本身职务排列以便于谈话,如夫人出席,通常把女方排在一起,即主宾坐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坐女主人右上方。两桌以上的宴会,其他各桌第一主人的位置可以与主桌主人位置同向,也可以以面对主桌的位置为主位。
礼宾次序是排席位的主要依据。在排席位之前,要把经落实出席的主、客双方出席名单分别按礼宾次序开列出来。除了礼宾顺序之外,在具体安排席位时,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多边的活动需要注意客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政见分歧大,两国关系紧张者,尽量避免排到一起。此外,适当照顾各种实际情况。例如,身份大体相同,使用同一语言者,或属同一专业者,可以排在一起。译员一般安排在主宾右侧。在以长桌作主宾席时,译员也可以考虑安排在对面,便于交谈。但一些国家忌讳以背向人,译员的座位则不能作此安排。在他们那里用长桌作主宾席时,主宾席背向群众的一边和下面第一排桌子背向主宾席的座位均不安排坐人。在许多国家,译员不上席,为便于交谈,译员坐在主人和主宾背后。
以上是国际上安排席位的一些常规。遇特殊情况,可灵活处理。如遇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对他的尊重,可以把主宾摆在主人的位置上,而主人则坐在主宾位置上,第二主人坐在主宾的左侧。但也可按常规安排。如果本国出席人员中有身份高于主人者,譬如部长请客,总理或副总理出席,可以由身份高者坐主位,主人坐身份高者左侧,但少数国家亦有将身份高者安排到其他席位上。主宾有夫人,而主人的夫人又不能出席,通常可以请其他身份相当的妇女作第二主人。如无适当身份的妇女出席,也可以把主宾夫妇安排在主人的左右两侧。
席位排妥后着手写座位卡。我方举行的宴会,中文写在上面,外文写在下面。卡片用钢笔或毛笔书写,字应尽量写得大些,以便于辨认。便宴、家宴可以不放座位卡,但主人对客人的座位也要有大致安排。
(六)现 场 布 置
宴会厅和休息厅的布置取决于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官方正式活动场所的布置应该严肃、庄重、大方。不要用红绿灯、霓红灯装饰,可以少量点缀鲜花、刻花等。宴会可以用圆桌也可以用长桌或方桌(桌次布置见图二)。一桌以上的宴会,桌子之间的距离要适当,各个座位之间也要距离相等。如安排有乐队演奏席间乐,不要离得太近,乐声宜轻。宴会休息厅通常放小茶几或小圆桌,与酒会布置类同,如人数少,也可按客厅布置。冷餐会的菜台用长方桌,通常靠四周陈设,也可根据宴会厅情况,摆在房间的中间。如坐下用餐,可摆四、五人一桌的方桌或圆桌。座位要略多于全体宾客人数,以便客人自由就座。
酒会一般摆小圆桌或茶几,以便放花瓶、烟缸、干果、小吃等。也可在四周放些椅子,供妇女和年老体弱者就坐。
(七)餐具的准备
根据宴请人数和酒、菜的道数准备足够的餐具。餐桌上的一切用品都要十分清洁卫生。桌布、餐巾都应浆洗洁白熨平。玻璃杯、酒杯、筷子、刀叉、碗碟,在宴会之前都应洗净擦亮。如果是宴会,应该准备每道菜撤换用的菜盘。中餐用筷子、盘、碗、匙、小碟、酱油碟等。水杯放在菜盘上方,右上方放酒杯,酒杯数目和种类应所上酒品种相同。餐巾叠成花插在水杯中,或平放在菜盘上。我宴请外国宾客,除筷子外,还摆上刀叉。酱油、醋、辣油等佐料,通常一桌数份。公筷、公勺应备有筷、勺座。其中一套摆在主人面前。餐桌上应备有烟灰缸、牙签。西餐具的摆设与中餐不同。西餐具有刀、叉、匙、盘、杯等。刀分食用刀、鱼刀、肉刀(刀口有锯齿,用以切牛排、猪排)、奶油刀、水果刀;叉分食用叉、鱼叉、龙虾叉;匙有汤匙、茶匙等;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均为瓷器,并配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不同的酒使用的酒杯规格亦不相同。宴会上几道酒,就配有几种酒杯。公用刀叉规格一般大于食用刀叉。西餐具的摆法是:正面放食盘(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食盘上方放匙(汤匙及甜食匙),再上方放酒杯,右起烈酒杯或开胃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餐巾插在水杯内或摆在食盘上。面包奶油盘在左上方。吃正餐,刀叉数目应与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至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应按此顺序取用。撤盘时,一并撤去使用过的刀叉。
(八)宴请程序及现场工作
1、主人一般在门口迎接客人。官方活动,除男女主人外,还有少数其他主要官员陪同主人排列成行迎宾,通常称为迎宾线。其位置宜在客人进门存衣以后进入休息厅之前。客人握手后,由工作人员引进休息厅。如无休息厅则直接进入宴会厅,但不入座。有些国家官方隆重场合,客人(包括本国客人)到达时,有专责人员唱名。休息厅内有相应身份的人员照料客人。由招待员送饮料。
主宾到达后,由主人陪同进入休息厅与其他客人见面。如其他客人尚未到齐,由迎宾线上其他官员代表主人在门口迎接。主人陪同主宾进入宴会厅,全体客人就座,宴会即开始。如休息厅较小,或宴会规模大,也可以请主桌以外的客人先入座,贵宾席最后入座。如有正式讲话,各国安排讲话的时间不尽一致。一般正式宴会可在热菜之后甜食之前由主人讲话,接着由客人讲。也有一入席双方即讲话的。冷餐会和酒会讲话时间则更灵活。吃完水果,主人与主宾起立,宴会即告结束。
外国人的日常宴请在女主人为第一主人时,往往以她的行动为准。入席时女主人先坐下,并由女主人招呼客人开始就餐。餐毕,女主人起立,邀请全体女宾与之共同退出宴会厅,然后男宾起立,尾随进入休息厅或留下抽烟(吃饭过程中一般是不能抽烟的)。男女宾客在休息厅会齐,即上茶(咖啡)。主宾告辞,主人送至门口,主宾离去后,原迎宾人员顺序排列,与其他客人握别。
家庭便宴则较随便,没有迎宾线。客人到达,主人主动趋前握手。如主人正与其他客人周旋,未发觉客人到来,则客人应前去握手问好。饭后如无余兴,即可陆续告辞。通常男宾先与男主人告别,女宾与女主人告别,然后交叉,再与家庭其他成员握别。
2、工作人员应提前到现场检查准备工作。如是宴会,事先将座位卡及菜单摆上。座位卡置于酒杯或平摆于餐具上方,勿置于餐盘内。菜单一般放在餐具右侧。
席位的通知,除请柬上注明外,现场还可:(1)在宴会厅前陈列宴会简图,图上注明每人的位置;(2)用卡片写上出席者姓名和席次,发给本人;(3)印出全场席位示意图,标出出席者姓名和席次,发予本人;(4)印出全场席位图,包括全体出席者位置,每人发给一张。这些做法各有特点,人多的宴会宜采用后者,便于通知。各种通知卡片,可利用客人在休息厅时分发。有的国家是在客人从衣帽间出来时,由服务员用托盘将其卡片递上。如果是口头通知,则由交际工作人员在休息厅通知每位客人。
如有讲话,要落实讲稿。通常双方事先交换讲话稿,举办宴会的一方先提供。代表团访问,欢迎宴会东道国先提供;答谢宴会则由代表团先提供。双方讲话由何人翻译,一般事先谈妥。
三、服务员的工作
服务员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宴请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国际上对服务人员的礼节、服务水平,以至服饰要求都很高,隆重的官方活动,要求尤为严格。服务人员都受过正规训练。
宴请中,服务员的工作大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服饰整洁、熨平,头发梳理平整、指甲修剪清洁。2)讲礼貌,待人和气谦逊,面带笑容。说话声音要轻,语言亲切,用词得当,多带“请”、“您”、“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语言。3)熟悉宴请礼节。客人入座,协助挪动椅子。4)熟悉菜单,掌握上菜速度。正餐上菜,先客人,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先主要客人,后其他客人。如一人上菜,也可以从主人右侧的客人开始,按顺序上菜。隆重的宴会,也有要求严格按礼宾顺序上菜的。上菜时,左手托盘,右手夹菜,从客人左边上。倒酒水则应右手持瓶,从客人右侧倒。每道菜上完第一轮后,待一些客人吃完,再上第二轮,先问问客人:“是否给您添一点?”不要勉强。如不上第二轮,可将余下的菜俏作整理放置桌上,供客人自取,待上下道菜后再撤下,往桌中上菜与撤盘,宜选在两位主方陪客之间进行,并先打招呼,以免不慎碰洒菜汁。
客人吃完,应从右侧撤换餐具。但撤前一定要注意客人是否已吃完(西餐可看刀叉是否已合拢并列,如八字或交叉摆开,则表示尚未吃完,不能撤)。如无把握,可轻声询问。切忌当客人正吃时撤换,这是很不礼貌的。撤换餐具,动作要轻,还需用的餐具如正好放在盘上,可轻轻拿开,再把盘子取走。工作时不吃东西,不抽烟,不饮酒,工作前不吃葱蒜。在一旁侍立时,姿势要端正,不要歪身倚在墙上或服务台上,更不要互相聊天、谈笑。多人侍立,应排列成行。正式宴请,主人或客人发表讲话,应立即肃静、停止上菜、斟酒,在附近备餐间亦应安静,不要发出声音。演奏国歌时就肃立,停止走动。宴会厅内走动,脚步要轻快,动作要敏捷,轻拿轻放。遇招待人员或客人不慎打翻酒水,应马上处理,撤去杯子,用干净餐巾临时垫上。如溅在客人身上,要协助递送毛巾或餐巾,帮助擦干(如对方是妇女,男招待员不要动手帮助擦),表示歉意。
第四篇:赴港招商政治、外事纪律及礼仪常识
赴港招商政治、外事纪律及礼仪常识
一、政治外事纪律
1、严格遵守国家法令和外事纪律及外事授权规定,一切听从指挥。
2、言谈要有分寸,礼貌要合乎常规。
3、严守国家机密,严防窃照、窃听,泄漏国家机密。赴港不得携带内部机密文件,包括记有内部情况的笔记本。
4、赴港人员不得擅自离开驻地。一般情况下不得个人单独行动,如有特殊事情需要通过正当程序向有关领导请假,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与驻香港外国任何机构和个人联系。
5、赴港人员的个人行李物品要严格保管、加锁,提高警惕,发现可疑情况,要立即报告,并进行检查。
6、赴港人员不得进入不健康的场所,不得从事不健康活动。
二、礼仪常识
在港期间,赴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邯郸形象,要切实掌握国际交往常识和社交礼节。
1、尊重香港地位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德。
2、举止端庄,注意言行,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哗、不放声大笑、不要近距离大声喊人。
3、切勿随地吐痰,不要乱扔烟蒂或其它废弃物品。
4、注意不要在有禁烟标志处吸烟。
5、进餐要文雅,切勿高声喧哗。
6、初次相识,一般由第三者介绍或自我介绍。为他人介绍,应把身份低、年纪轻和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士介绍给女士。
第五篇:英语外事常识和纪律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1
在英语国家里,人们见面多以“Hi.”、“Hello.”或“How do you do?”、“How are you?”为寒暄语的开始。根据见面时间的不同,还可以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其中,“Hi.”主要用于同龄人之间或非常随便的场合;“How do you do?”为初次见面时打招呼用语。对以上用语是否如实回答,取决于彼此关系如何及问话人是否真的关心。通常,只用“Fine,thank you.”或“I'm doing fine.”等回答,这一点与汉语大致相同。熟人间别后重逢,除问好外,还可以询问几句“It's a long time I haven't seen you.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with your life?”(好久不见了,过得怎么样?)、“How is your wife?”(您夫人她好吗?)等,以示亲密。
近年来,英美人打招呼使用省略句的情况越来越普通,尤其在彼此相熟的年轻人中间。如:“Hi.What's up?”(没什么,你呢?)“Not too much.I've been pretty busy.”(不怎么样,很忙。)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2
与西方人打招呼,切忌使用中国人的习惯用语。“吃饭了吗?”、“去哪儿了?”、“干什么去?”等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随便、友好甚至亲昵的问候方式,如直接用来问候欧美人士,会很难让对方理解和接受。因为在西方社会,这些都不属于问候语,而是有其实际含义。如“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饭了吗?)一句,就有“你打算邀请他出去吃饭”的意思,而“干什么去?”、“去哪儿啦?”等,直译成英语是:“Where are you going to do?”、“Where have you been?”,欧美人听了很可能会不高兴,可能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在西方国家,要去哪儿或去过什么地方、要干什么或已经干了什么,都属于个人隐私,一般是不允许他人问及的。至于中国人常用来打招呼的“你早!,”如直译成“You're early.”用来问候欧美人士,就更令对方不知所云了。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3 英语中,介绍也包括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两种,但无论哪种介绍,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都很大。我国文化崇尚“自谦”,自我介绍时谦词较多,西方人则力求将个人优势尽可能展现出来。这一点,涉外交往中要多加注意。另外,出于“尊老”观念,中国人在介绍他人时,一般是将年长、位高者介绍给年轻、位卑者,西方文化正好相反,是将年轻、位卑者介绍给年长、位高者。
介绍还有正式、非正式之分。正式场合,无论自我介绍还是介绍他人,都应该说出全名、头衔、职业、职务等,以示郑重。介绍时,往往使用称呼加姓名,不能只提名字。对领导、专业人士或年长者,除非对方要求,通常不直呼姓名。介绍配偶时,不能以“Mr.”、“Mrs.”相称,而应称“My husband”或“my life”。非正式场合,一般说出名字(first name)、身份及与介绍者的关系就可以了。自我介绍时,不能以问对方“What's your name?”开始,而应自报家门:“Hello,I'm…”。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4
西方社会也盛行互赠礼物,特别是出席专为你举行的聚会、宴会时,一般都要带点礼物(赴宴不送礼品,往往意味着你要回请一次)。西方人送礼时象征性的,不讲究花钱太多,一般是一瓶酒、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礼物太重容易让人产生“重礼之下,必有所求”的心理负担)。赠送礼品时,还要说明寓意、特点、用途,让对方明白这是你精心选择的东西。送花切忌送菊花,百合花,黄玫瑰等。在一些欧美国家,菊花、百合花象征死亡;黄玫瑰是亲友分离的象征。他们也不送成对的花(13朵花更是不能送的)。
中国人送礼时常说“礼不好,请笑纳”、“实在拿不出手”、“没来得及好好挑选”等客套话,听者一般不会当真,但欧美人士对此却会有遭贬之惑。他们送礼、收礼很少谦词。中国人受礼时“受之有愧”的习惯说法,也容易被他们视为无礼。
按照西方习俗,接受礼品一般是当面打开(当然,如果聚会规模大、客人多,也可以先把礼物放在一边,找时间再打开供客人欣赏)。主人要一边拆包一边致谢。
军人遇到外籍人士赠送礼品时,按规定应当婉言谢绝;无法谢绝的,时候必须立即向上级报告。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5
“Thank you.”在西方使用十分频繁。任何人帮你做了事,不管对方是上司还是佣人,他们都会说“Thank you.”。回答英美人士的“Thank you.”,一般用“You're welcome.”、“It's a pleasure.(”根据不同语境,可译成“不谢”、“愿意效劳”等)。汉语中相对应得词语很多,如:“没什么”(Not at all.)、“没关系”(It doesn't matter.)、“没事儿”(No problem.)、“过奖,过奖”(You flatter me.)、“惭愧,惭愧”(I feel ashamed.),使用时,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否则,很容易掉进“语言的陷阱”。
有这样两个例子。一位中国女士帮了外国客人的忙,对方致谢:“Thanks a lot.That's a great help.”。该女士不会用“Thank you”,而是按汉语习惯回答:“Never mind.”。她是想表达“没关系”、“不用谢”之意,但客人听了却是“一头雾水”。因为在英语国家,“Never mind.”是对方表示道歉而自己不予介意,安慰对方的习惯用语。
还有一次外宾来访,陪同参观完后,外宾照例表示感谢,中国陪同人员也按习惯作答:“It's my duty to do so.”(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样一句在中国人看来绝非冷淡,而是十分恰当、谦逊的答语,外宾听后照样一脸愕然。因为在英语国家,上述话语另有潜台词:“不用谢,我是没办法才这样做的,因为这是我的职责,否则,我是不会来陪同你的”。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因此,在外语学习和涉外执勤中,一定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6 应邀拜访欧美人士,离开前20分钟就要提醒主人你得走了,然后等时间差不多了再起身告辞。这种道别方式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有点“拖泥带水”,但中国人“说走就走”的做法对欧美人士来说也是太突然了。
西方人告别奉行主随客便。客人要走,表明来访目的已经达到,应尊重客人意愿,即使主人有事相留,也多以征求意见方式,绝不强人所难。
与主人道别,西方人一般不说:“I'm sorry to have taken up so much of your time.”(我该走了,你们一定累了)。按照西方习惯,当你想提前离开,又不想破坏其他客人兴致时,一般是说:“I'm afraid I have to go now.But don't let me break up the party.”(我得走了,但不要因此中断了聚会)。送客也只送到门口。此时,作为客人无须说:“Stay where you are.(”请留步)或“Don't come any further.(”不必远送),主人也不说“Go slowly.”(慢走)一类的话。
结束交谈也需要技巧。比较常见的方式是在合适的时机加上:“It's really nice talking to you.(和你谈话确实很愉快)”、“Nice meeting you.”(认识你很高兴)。在英语中,这即表示你要结束谈话。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7 英美人说“Excuse me.”或“I'm sorry.”的机会很多,问路或打断别人谈话时会说:“Excuse me.”;无意踩了对方的脚,用坏了他人的东西会说:“I'm sorry.”。要学会正确使用“Excuse me.”、“I'm sorry.”或“Pardon.”表示歉意,首先要弄清英美人“礼貌上的道歉”和“做错事之后的道歉”两种不同的道歉方式。如果是违反社交规则,可以用“Excuse me.”弥补礼节上的过失,而无意损害他人财产、权利或情感,以及要对他人的不幸表示同情时,要用“I'm sorry.”。译成中文,前一种方式是“我很抱歉”,后一种方式是“我很难过”。
当听不懂对方谈话时,中国人会脱口而出:“What are you saying.(你”说什么?),这在英美人听来是不礼貌的。正确的说法是:“Pardon.”或“I beg your pardon.”(请再说一遍)。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8 在我国,熟人间见面相互问候身体状况是好意,说明彼此关心,挂念,感情非同一般,但以此对待西方人,却会适得其反。西方人“讳疾忌医”,对他人过多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抱以反感。因为在现代西方社会,身体健康被视作“个人资本”,不容他人有丝毫怀疑。英美人得知他人生病,通常反应时:“Take care of yourself.(”照顾好自己),或“I hope you will be better soon.”(希望早日痊愈)。
对西方人表示关心、关切,切忌按中国人的习惯,以兄弟、父母、过来人的口气问候或提建议。如:“Drink plenty of water.”(多喝水),“Don't drink too much.(少喝点儿酒)”,“Put on more clothes,or you'll catch cold.”(多穿点儿,别着凉)。西方人强调个性独立,除非明确表示需要帮助或建议,否则,他们是不领情的。在他们看来,这些话都带有教训人的味道。他们会觉得你是把他们当小孩了,怎么连走路、穿衣都要你来教导。他们会说:“I know it.I can manage myself.”(我知道,无须你来操心。)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9 在西方国家,赞美别人和接受别人赞美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有时“赞美”只是一种礼貌用语,比如,你能说几句英语,对方会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穿上一件新衣服,对方或说:“You look great today.”;你送上一件小礼物,对方会说:“It's beautiful.I like it very much.”。遇到一位女士,男士往往是说:“You are so pretty today.(你”今天真漂亮)。在西方社会,当面赞美一位女士的长相,才气、衣着等是有教养的表现。
在如何对待他人的称赞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很大。中国人往往表现得很谦逊,常采用否认、自贬的方式作答。如:“No,my song is very poor.”(不,我唱得不好);“The dishes didn't taste good.”(菜不好);“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不,不,很普通的衣服)等。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英美人对此很不理解,有时甚至闹出笑话。一次,一位西方人夸中国同事的妻子漂亮,这位丈夫回答:“Where?Where?”(哪里,哪里),西方人听后大吃一惊,连忙解释:“From head to foot.”(从头到角)。
因此,涉外场合,如何得体地应答对方的祝贺、赞美颇有学问,最好的选择是谦虚适当。如:“We've done our best.”(我们尽力了)、“Hope we'll do much better next time.”(希望以后做得更好一些)、“There'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10 在西方社会,亲人及熟人见面、道别,多是拥抱、亲吻、贴面颊。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之间是亲脸或亲额头;兄弟姐妹及平辈亲友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是亲额头。在欢迎、祝贺等较为隆重的场合,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是纯礼节性的。即使在西方,亲吻也是非常亲密的问候方式,一般只限于夫妻和情人之间。另外还要考虑场合和背景。在带有交际色彩的集会、宴会上可以相互亲吻,但在纯工作场合,一般应以握手方式问候。
握手应由主任、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士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先问候,待对方伸手时再握手。多人同时握手时不要交叉。男士与女士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对方手指部位即可。在外交场合遇见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球致意或表示欢迎,一般也不要径直去问候,而应在对方应酬活动告一段落之后,再走上前去问候致意。
着军装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再握手。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11 西方人时间观念比较强,每天的日程大都是事先安排好的,邀请或拜访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西方人信守个人生活至上,讨厌一切外来干扰。因此,要尽量避免到其私人居所拜访,同时也要尽量避开节假日、用餐时间或过早、过晚时间。
按照西方习惯,邀请他人做客、进餐或参加其他活动时,主人一般要提前一至两个星期发出邀请,以便对方做出适当安排。收到邀请后,被邀请方应该立即做出接受或不接受的明确答复,不能仅说:“Yes,thanks.”。此时,英美人的习惯说法是:“Yes.I'd be glad to.”。如不接受邀请,也要遵循“礼貌第一”的原则。英美人认为“flat denial(断”然拒绝)他人好意,是无礼的表现。得体的做法是:先表示自己很愿意接受邀请,然后话锋一转,道出拒绝的原因。万一找不出理由,可以编造一个“White lie”(善意的谎言)来拒绝,以免伤害对方感情,最后还要附一句:“Thank you all the same.”(同样感谢)以表谢意。
如约定时间和约会时间相距较长,最好在约会前一两天再打电话确认一下。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12 在西方社会,“Punctuality”(准时)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守时即是守信,有计划地行动时有能力的表现,让客人久等则是不礼貌的。地位相同的人相约会面,迟到5分钟要略致歉意,不足5分钟则无关大体,稍有表示就行了。如果迟到几十分钟还没有露面,对方会认为是“insult period”(侮辱时间)的开始。此时,若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彼此间的关系可能就要重新考虑了。
因此,约见、拜访西方人士,一定要守时践约。即,按约定时间、地点会面,不迟到,不失约,也不早到。提前在会面地点出现也是不礼貌的。万一因故不能准时到达,一定要及时告知,以免对方等候。必要的话,还可另行改期,但一定要郑重道歉。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13 英美人姓名的排列顺序与汉语正好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如威廉·莎士比亚,威廉士名,莎士比亚是姓(在图书目录、索引及某些表格中,为了检索方便,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姓后加置逗号)。
英美人的名,因为排列在前,叫“first name(英国人也称“”Christian name”;美国人称“given name”即“教名”)。为书写或称呼方便,名可以缩写或写字头,如查·狄更斯(但姓不能缩写)。还有些人的名是“双名”,即在教名和姓之间加一个名字,称为“middle name”(中间名),一般是以父系或母系某人的名字命名。中间名一般用缩写形式。
英美人的,即“family name”,也称“surname”或“last name”。在文件、表格中则作“forename”。
此外,也有一些父母用自己的名字给孩子取名,为表示区别,在姓名后加“Senior(大,缩写为”Sr.)或“Junior(小,缩写为”Jr.)。如:“I'm referring to George Bush,Sr.;not George Bush,Jr.(我是指大”布什,不是小布什)。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14 英美人之间相互称呼,很少像我们国家这样使用“官衔+姓氏”或“辈分+姓氏”,大多是将无等级的中性词“Mr.、Mrs.、miss”置于姓或姓名前相称。其中,“Mr.”适用于男士,“Mrs.”适用于已婚女性,“miss”适用于未婚女性(“Mr.、Mrs.、Ms.”后不能单独接教名)。英美人的称呼在不同场合大致可分下列五种(以Paul Johnson为例):
1.只称呼名:Paul(一般场合,用于熟人)。
2.名字+姓氏:Paul Johnson(一般、正式场合均可使用)。3.头衔+姓氏:Mr.Johnson(比较正式的场合)。4.头衔+全部姓名:Mr.Paul Johnson(正式场合)。
5.只称呼姓氏:Johnson(仅限公众人物,如:克林顿Clinton,布什Bush,里根Reagan。对一般人只称呼姓氏是绝对错误的)。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15 不同的文化有其特定的谈话空间,距离太近或太远,都会给人不自在的感觉。英美人习惯的交谈距离是0.5-1米(亲朋好友间则是0.15-0.5米)。有时为了表示亲近,中国人喜欢有意靠近对方,但以此与西方人打交道,却有可能闹出误会。在我国,年轻的同性朋友勾肩搭背走在一起,被看做关系密切,但在英美人眼里,却有同性恋之嫌。因此,涉外交往中,彼此间的距离也是需要多加注意的。
按照国际惯例,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距离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私人距离,其距离小于0.5米,仅适于家人、恋人及至交之间,因此被称为“亲密接触”;二是社交距离,其距离大于0.5米,小于1.5米,适用于一般交际应酬,也称“常规距离”;三是礼仪距离,其距离大于1.5米,小于3米,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及接见等,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因此被叫做“敬人距离”;四是公共距离,其距离在3米开外,适用于公共场所与陌生人相处,所以又称“有距离的距离”。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16 英语中,还有“Sir、madam、lady、gentleman、Sir(大写)”几个称呼语。其中,“Sir、madam”是对年长,位尊者的尊称,如不知对方姓名,称呼男性可用“sir”(先生),称呼女性可用“madam”(女士)。“lady、gentleman”,用于集会、演讲等正式场合。但有些女性不喜欢在工作场所被称为“ladies”,因为该词有“贵妇人”和“女士”两个意思,既含尊敬之意,也有依附“gentleman”的意思。“Sir”指爵士,可与名或姓名连用(但不能只连姓),如Eamonn Smith,可称Sir Eamonn或Sir Eamonn Smith,不能称Sir Smith。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女士婚后适用丈夫的姓。如Louise Blake和Edward Dowson 结婚后,便改称Louise Dowson。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尊称、谦称,如“X先生、X老”等,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词语,只能用“Mr.、Mrs.”相称,而不能把“某君”译作“Gentleman X”,把“某老”译作“Senior X”,或“Old X ”、“Respected X”、“Lord X”等。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17 在英美国家(尤其在美国),正式头衔(formal title)一般很少使用,除非某些特定职业的人,如政府高级官员、法官、医生、博士、教授、达到一定军衔的军官及宗教领袖等,可单独称“Minister(部长)”、“Colonel”(上校)、“Professor”(教授)等,也可同时加上姓氏或“Mr.、Mrs.、miss”相称,如Maj.Miler(米勒少校)、Mr.Captain(上尉先生)、Dr.Martin(马丁博士)等。由于英美人十分重视反映其成就、地位的学衔(professional title),对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人,最好在姓前加上“Prof.”或“Dr.”相称为妥。如称呼一位有博士学位的美国议员,称其为“博士”(Dr.),要比称其为“议员”(MP)更受对方欢迎。有的国家队将、元帅等高级军官称”Your Excellency(阁下)“。
但是,行政职务(Official titles)不能与姓氏或”Mr.、Mrs.、miss”等连用。如不能说:Manager Smith(史密斯经理)、Ms.Secretary(秘书小姐)、Teacher Li(李老师)等,这一点,与中国人的称谓习惯不同。其他不能与姓氏连用的还有“engineer(工程师)”、“boss(老板)”、“director(主任)”、“chairman(主席)等。”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美国总统,可以称作:President Clinton(克林顿总统)。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18 在英美国家,家人或亲属间相互称呼远没有汉文化这么复杂。英语中称呼上一辈直系亲属的词只有“uncle、aunt”两个;称呼上上一辈亲属的也是:“grandmother、grandfather”;称呼同辈亲属的只有“cousin”一个。指称上相应也比较模糊,如“cousin”就可以对应“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uncle”可以对应“伯伯、叔叔、舅舅、姑夫、姨夫”五种称谓。此类带亲属关系的称谓仅限于亲属间使用,亲属之外一律以姓名相称,也不在“uncle、aunt”等后面加姓相称。小孩称呼同伴的父母或父母的朋友等大人时,一般是客气地在姓前冠以“Mr.、Mrs.”等相称,如彼此很熟悉,也可直呼其名,以示亲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汉语中一些很有礼貌的称呼语到了西方却变成了不礼貌用语,如用“小+姓”称呼英美人士,就被认为是很失礼的。
小孩称呼父母,一般用“daddy、mummy”,稍大一些,改称“dad、mum”,再大一点,改口叫“father、mother”。兄弟姐妹等同辈人相称,一般用“first name”,而不用“sister、brother”,更不用“third elder brother”(三哥)、“fourth sister-in-law”(四嫂)之类字眼。
按照英美人的习惯,父母称呼自己的孩子,或亲戚、熟人间相互称呼,除“first name”外,还常用“pet name(”昵称,相当于我国的“小名”)。昵称通常是有规律的从“first name”缩写、简化而来,或在其后加y、ie(一般用来称呼儿童)。如Tom-Tommy(Tommie),Susan-Susie。美国前总统James Carter自己署名时,就常喜欢用昵称:Jimmy Carter。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19 使馆(embassy),是一个国家外交代表机关的统称,其主要外交人员职衔及职责分别为:大使(ambassador),全称“特命全权大使”,为一国元首派往另外一国家的最高级别外交代表,可以请求驻在国元首接见。参赞(counsellor),使馆中仅次于大使的高级外交人员。其中,商务参赞(commercial counsellor)为一国经济主管机关向驻在国派遣的代表;文化参赞(cultural attache)为使馆中负责处理与驻在国文化交往事务的外交人员。武官(military attache),一国军事部门向驻在国派遣的代表。秘书(secretary),使馆中介于参赞和随员之间的外交人员,分为一等秘书(first secretary)、二等秘书(second secretary)和三等秘书(third secretary)。
领事馆(consulate),是一国驻他国城市或地区的领事代表机关的统称。领事是一国根据协议派驻他国某城市或某地区,以保护本国及其公民在该地区的权益的代表。一般有总领事(consul general)、领事(consul)、副领事(vice-consul)、领事代理人或称代理领事(proconsul)四级。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20 当双方观点和做法发生冲突时,英美人喜欢“先肯定后否定”,再补充适当理由。如:I'm afraid I can't agree with you.(恐怕我不能同意您的意见。)I beg to differ with you on this matter.(请允许我在这件事上与您有分歧。)Maybe you're right, but don't you realize…(也许你是对的,可逆有没有想到……?)There's a lot in what you say.But it's more than I can answer your question at the moment;I think I should consult this with our leader.(您说得很有道理,但眼下我无法答复您,我想,我应当向上级请示一下。)
当然,非正式场合或若对方有明显敌意,也可以采取直截了当的说法。如:“I don't think so./I wouldn't say that.(我可不这么认为!)I rather doubt it.(我相当怀疑!)On the contrary.(恰恰相反!)That's wrong,surely.(这显然是错误的!)Are you kidding?(你开玩笑吧?)That's ridiculous.(荒唐!)
需要说“No”时,中国人喜欢“直接否定”。如:Never。(永远不!)No,you can't.(不,不行!”)It is impossible./Out of the question.(不可能!)或者,不明确表态,含糊其辞。如:Let me think it over.(我考虑考虑。)I'll put the matter aside for a couple of days.(过几天再说。)对此,英美人大多感到不好接受或摸不着头脑。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21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使用人数达7.5亿。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国家,除英国、美国外,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南非等,使用人数3.4亿;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缅甸、新加坡、津巴布韦、尼日利亚、加纳、纳米尼亚、牙买加、百慕大、马来西亚等。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22 英国全称为:“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其中,Great Britain(大不列颠),指England(英格兰)、Scotland(苏格兰)和Wales(威尔士)三大岛屿。英国的行政区划包括England、Scotland、Wales和Northern Ireland(北爱尔兰)四部分,首都London(伦敦)在England。在国外,很少有人使用“Britain”这一称呼,而大都使用其全称。
英国各个地区的人都很重视本民族的尊严,对“英国人”(English)这一笼统称呼并不认同,认为它以英格兰人等同于其他民族,抹杀了其他民族的个性。因此,在与我们习惯称之为“English”的英国人交往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分别将其称为“English”(英格兰人)、“Scottish”(苏格兰人)、“Welsh”(威尔士人)或“Irish(爱尔兰人)。若”非要统称,最好用“British”(不列颠人)。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23 英国国旗由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三面旗帜组合而成。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承王位后,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英格兰的白底正红十字旗(St.George's Flag)与苏格兰的蓝底斜白十字旗(St.Andrew's Flag)组合,形成最初的英国国旗。1801年,爱尔兰也成为英国的一部分,其白底斜红十字旗(St.Patrick's Flag)也在国旗上体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英国“米”字旗。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24 美国人生性浪漫,喜新奇、重实利、好交际,自由平等的观念比较强。和英国人比起来,他们往往不拘礼节,社交场合也不大讲究外表,说话直率,甚至对初次见面的人也直呼其名。平时,朋友、熟人相见,只是笑一笑,说声“Hi.”或“Hello.”,很少彬彬有礼地与人握手。正式聚会结束,也不一定跟每个人都握手道别,习惯上只是挥挥手,或说句“Well,so long everybody,I will see you tomorrow.”就一走了之。除非亲朋好友,美国人一般不会主动与对方亲吻、拥抱。
美国人与他人交谈时很少废话,答话也比较简洁,有时只说:“Yes.”、“No.”、“Sorry.”、“Yeah.”。待人接物,喜欢在符合礼仪的前提下直来直去。因此,与美国人打交道,如表现得过于委婉、含蓄,或是有话不明讲而代之以旁敲侧击、巧妙暗示,效果未必尽如人意。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25 一般来说,未经本人同意直呼教名(first name)是不礼貌的,得体的做法是先称呼对方姓名,待双方熟悉后,再由年长、位尊者建议互称教名。
大多数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喜欢用“Mr.、Mrs.、Ms.”称呼,认为过于正规。非正式场合初次见面,不管是介绍别人还是自我介绍,一般用“first name”,很少用“family name”或“middle name”。他们往往会主动告诉你如何称呼,如:“My name is Wilson,Paul Wilson,Call me Paul.”以示友好、亲切,甚至对自己的上级、教授等也是直呼其名。
同美国人交往,一般情况下可以随俗,但在正式场合或对于比较拘于礼节的人,一定要谨慎行事。除十分熟悉或地位相当的人外,一般都应以姓氏家“Mr.、Mrs.、Ms.相称。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26 欧美人比较注重“privacy”(隐私),对一些中国人用来表示关心,爱护的话题,他们却讳莫如深。因此,初次与欧美人接粗,除避开“When are you going?”、“How about your healthy?”等话题外,下列话题也要尽量避开:
(1)What is your salary?(收入多少?)欧美人视财产和金钱为个人能力和地位的标志,一般不向他人借钱,也不打听他人收入情况。
(2)How old are you?(多大了?)在西方国家,年龄是一个人的“核心机密”,许多中国人听起来非常顺耳的尊称,如“老人家、老先生”等,他们听来却如诅咒一般。
(3)Are you married?(结婚了吗?)在西方国家,随便问及他人婚姻状况(尤其对异性),极有可能被视为无聊甚至“性骚扰”。
(4)Where do you live?(住在哪里?)欧美人士大都视居所为私生活领地,非常忌讳他人涉足和干扰,除非知己,一般不邀请外人到家中做客,也不轻易将个人住址、住宅电话等纯私人资讯“泄密”。欧美人的名片上就很少有此项类容。
(5)What is your business?(干什么工作?)在西方国家,诸如“From which university have you graduated?(哪一所学校毕业?)”“What have you been doing before?”(以前是干什么的?)等,也被视作“商业机密”,反对别人随便“查户口”。(6)What is your religion?(信什么教?)在西方国家,信仰问题也属个人隐私。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27 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的不同,不同国家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斋月里日出后、日落前不能进食等。对这些风俗习惯不了解,很容易闹出误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要学好英语,就要多了解、多观察。下面是英美社会较为流行的一些禁忌和迷信说法:Lighting three cigarettes from one match brings bad luck to the third person.(一根火柴点三支烟会给第三个人带来厄运。)Opening an umbrella in the house is bad luck.(屋中打伞会倒霉。)To pass under a ladder brings bad luck.(从梯子下面走过会带来厄运。)To break a mirror brings seven-years' bad luck.(打碎镜子会带来七年厄运。)It is unlucky to have a black cat cross the road in front of you.(看见黑猫横穿马路不吉利。)A Friday moon brings foul weather.(星期五的月亮会带来倒霉的天气。)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28 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里,“13”是人们最为忌讳的数字。不管是旅馆房号,还是就餐桌号,很少以此作为序号。不巧碰上此号码的人,往往会有“大难临头”之感。
有关该禁忌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北欧神话。据说,当年诸神在英灵殿堂举行盛宴时,破坏及灾难之神洛基不请自到,结果,光明之神鲍尔德被杀。当时就座的正好是十三位。另一说法来自《圣经》的耶稣基督遇难日。这天晚上,耶稣和他的十二位门徒一起共进晚餐,遭门徒犹太出卖,第二天即被犹太教法庭钉死在十字架上。这顿晚餐因之被称作“最后的晚餐”,而这一天正好是13日,星期五。
“13日、星期五”在西方传说中因此成为多灾多难的日子,被大部分欧美人视为不吉利。甚至处决犯人也常选这一天,星期五因此还被称为“绞刑日”。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29 西方人在一起聊天,也常提及丈夫、妻子、孩子、父母及兄弟姐妹等家庭话题。但是,有的西方人结婚很晚,有的根本就不结婚,因此,在谈及家庭话题时,应先设法弄清对方结婚与否。
一般情况下,从戴戒指的方式上大致可以判断对方结婚与否。戴于无名指为已婚,戴于中指为订婚或单身,戴于食指(或小指)为独身主义者。西方大多数已婚女士佩戴结婚戒指,但这一点并不绝对,有些已婚男女就不愿佩戴戒指。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30 一般来说,母语国家的人大都能容忍非母语国家的人语音或语法上的错误。比如在言及第三者时,中国人经常混淆。“he”、“she”两个概念,对此,英美人士一般不计较,最多莞尔一笑,或在你混淆时提醒一下。但如果是为了练口语,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外”就连珠炮似的问:“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即便你英语讲得再正确,对方的态度恐怕也不会太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警察”用语,他没有犯罪,你有什么资格审问他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据说有位外籍教官来华执教,下课后,上级领导走上前去热情地打招呼:“辛苦了!”这句话被直译成:“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b”。虽然语音、语法都没有错,可这位外教脸上的笑容却一下子僵住了。为什么呢?因为在英语中,此话有两种含义:一是这个班很糟,教官上课很费劲;二是教官的体力或能力很差,上一堂训练课就累得需要休息。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此时的问候语应该是:“Are you happy with your class?(班上怎么样?)”或“How do you like your students?(你觉得学生们怎么样?)”“How are things with you?”(还好吗?)等。
由此可见,相对于语言失当而言,文化的失当更容易获罪于人。要学好一口地道的英语,不仅语音、语法正确,而且要讲得恰当,得体。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31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美人在时间观念上与我国有所不同。在用“前”与“后”分别指称过去与未来时,中国人的着眼点是“过去”,是面对过去看问题,英美人正好相反。如:“We are going ahead of the story.”一句,就应译成“我们说到故事结尾了”(而不是“前面”)。而“the latest news”,是指“最新消息”,不能译成“最后的消息”。
“星期几”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如:“next Saturday”.译成中文是“下星期六”,指下个星期的星期六,但在英美国家却多了一种解释,如果说话时间是星期四,那么“next Saturday”可能指下周六,也可能指本周六,到底哪一天,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32 英美人在饮食方面可谓“心口一致”,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直截了当。要喝咖啡就说:“Yes,coffee,please”,不想喝就说:“No,thanks”,不需主人劝食。这方面,中国人客套话比较多,比如一位中国人到别人家做客,主人问:“喝点什么吧?”(How about a drink?),即使有点儿口渴,他还是回答:不了,别麻烦了。(”No,please don't go to any trouble.)。此时,如果主人是中国人,还是会端上点什么的,但如果是到英美人家做客,却会使主人无所适从,如果继续客套下去,你可能就真的什么也喝不到了。
到英美人家做客,主人一般会征求客人意见:“Would you like some drink?Tea, coffee, or wine?”(想喝点什么?茶、咖啡,还是酒?)如果是客人点咖啡,还会接着问:“How do you like it?(意即“加”糖还是牛奶”。)而在中国,喝茶是大众口味,且不讲究什么时间,只要客人来访,主人一般都会沏杯茶端上。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33 涉外执勤中,准确无误地交流信息十分重要。有时需要明确指出对方理解上的错误,但语气一定要委婉、礼貌,态度生硬会影响沟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比较得体的说法有:I don't think you're right.(我认为是您错了。)It sounds wrong.(好像是错了吧!)
如果对方不懂你的意思,就需要换句话再说。此时可以用:Let me put it another way…(换句话说……。)Sorry, let me explain.(对不起,我来解释一下。)同时,也可以使用提问或质疑性语句让对方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如:Really?(真的吗?)Why is that?(怎么会呢?)Are you sure?(你确信吗?)I didn't follow what you said about…(您说的关于……我没有听懂。)
当双方出现理解上的错误时,应尽量避免下列较为生硬的说法:You're wrong.(你错了!)You must be kidding.(你开玩笑吧!)Impossible!/No way!(不可能!)Come off it!(得了吧!)Cut it out!(少来这一套!)I don't believe a word of it!(我一点儿也不相信。)I think it's incredible.(我认为难以置信。)I don't buy your story.(我才不相信你的鬼话呢!)当然,如果对方缺少礼貌或有明显敌意,也不妨这样说。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34 涉外执勤中,当未听懂对方谈话时要主动发问,不能含混应。听懂时应说:“Yes,I understand now.(是的,”我懂了),或“I got it.”、“I see.”(我明白),不能沉稳无语,毫无反应。中国人在倾听别人谈话时常常会发出“嗯,嗯”的声音,表示专心在听或心领神会,对此,英美人却常误以为:“Okay.I understand.Hurry up and finish talking.”(好,我懂了,不要再说了)。一般情况下,英美人遇到不解之处会立刻打断说话人:“I'm sorry.Would I be correct in supposing…?”(对不起,您是说……?)这种“打岔”现象在英美国家不会被看做失礼,而不“打岔”却是未听懂或根本不感兴趣的表现。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35 一般来说,礼貌的劝说更能打动人,尤其在正式场合,既可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也可以保全对方的面子。比如“Are you quite sure you won't reconsider the proposal?”一句,语气委婉庄重,听起来是在说“你肯定不会重新考虑这个建议吗?”实际上,却表达了“你还是应该重新考虑这个建议!”之意。正式场合表达“劝说”常用句型有:But supposing you were injured.what do you think then?(假如伤的是你,你会怎么想?)That's a good idea,but things are different here.(是个好主意,但这里的情况。)You need a give-and-take attitude to settle this matter.(你们需要采取互谅互让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Maybe you have to split the difference.(也许你们都得忍让一点。)
非正式场合可以说:Don't for God's sake.(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别这样!)You're not going to let me down,are you?(你不会让我失望,是吧?)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36 由于外交礼仪和外事纪律的约束,涉外执勤中不能信口开河,某些厌烦、抱怨或恼怒的情绪,一般不能直接表露,而需要谨慎地选择言辞,婉转地表达出来。
英语中表达厌烦、抱怨或恼怒的方式因场合的不同有所变化。正在场合一般会说:“I'm afraid I've got a complaint about it.(我对此恐怕不是很满意。)I'm not happy about it.(对此我不太高兴。)I'm totally unsatisfied.(我非常不满意。)I'm coming to the end of my patience.(我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I wish you wouldn't be so selfish.(希望您别这么自私。)
非正式场合可以说:How annoying!(真烦人!)I'm rather bored by the rumor.(这种谣言我听够了!)That's the last straw!(真是忍无可忍!)It dries me up.(让人烦透了。)Oh, bloody hell!(真见鬼!)
当对方表现出厌烦、抱怨或恼怒的情绪时,最好先说一些理解、关切或鼓励的话,让对方平静下来,这样,有利于冷静的处理问题。如:Oh,relax.(我说,放松一点!)Come on,there is no need to get so upset.(算了,没必要这么紧张!)Calm down,it's not as bad as that.(冷静点,没那么糟!)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37 形体语言也是一种交流手段。不同的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在各国之间是有差异的。比如点头“Yes”或“No”,似乎世界各个民族都是这样,但印度、土耳其、伊朗和保加利亚的部分地区却正好相反,是摇头“Yes”点头“No”。再比如中国人用手势招呼别人“过来”,常常是手心向下,弯曲手指数次,是招呼动物“过来”。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连成圆圈,表示OK,而欧洲人却视为猥亵下流的动作。美国人用两眼直视对方,表示感兴趣,波多黎哥人表达这种意思却是避开对方目光,以示尊重。非洲尼日利亚人甚至把正视别人看成是对他人不敬的表现。因此,学习英语会话,还要熟悉与之相辅相成的身份语言,这样才能达到深入交流的目的。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38 英语中,对否定疑问句和附加疑问句是答“Yes”还是答“No”,与汉语“是”还是“不是”的用法恰恰相反。比如对“You don't like her, do you?(”你不喜欢她,是吧?)一句,英美人是回答:“No,I don't(”是的,不喜欢)或“Yes,I do”(不,我喜欢)。对此,初学英语的人很容易搞混。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避免出错,那就是,不管对方问话如何,只要自己答话的内容是肯定的,就用“Yes”,相反,则用“No”。
同一概念,有时用英语表达要用肯定句,用汉语表达则需要用否定句,比如英语中的“Keep off the grass”一句,需要用汉语的否定句译成“请勿践踏草地”方才显得贴切。同样,汉语中的肯定句“我叫你,你再进来”,译成英语也必须用否定句“Don't come in unless I call you.”才能达意。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39 涉外执勤中,有时会遭遇挑衅性问话或行为,需要据理驳斥,或提出警告,予以制止。警告语言要视场合、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较为正式的场合一般会说:If I were you.I would be extremely careful of doing that.(如果我是你,一定会谨慎从事的。)I'm warning you,you'd better stay out of this.(我警告你,最好别参与此事。)Well,go ahead if you must,but think of the consequences.(那好,如果飞去不可,你就去,但你要考虑后果。)s 非正式场合可以说:Be careful!(当心!)Behave yourself!(规矩点!)Don't try any tricks!(别耍花招!)Don't get carried away!(不要忘乎所以!)Let it alone!(别碰它!)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40 涉外执勤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威胁语言。正式用语有:You'd better not to say that,or you'll have to pay for that.(你最好不要那样说,否则,你要为此付出代价。)If I were you.I'd be a little polite,or I'll have to report you to your office.(如果我是你,会稍微客气一点,不然,我就只有向你的上司报告了。)I don't really want to say this, but if you don't cooperate, we shall have to cancel the action.(我确实不想这么说,但是,如果你们不合作,我们就只好取消这次行动了。)
非正式用语有:Don't you dare!(你敢!)Just you try!(你试试看!)Don't push me too far,or I'll take action.(不要逼我,否则,我就不客气了!)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41 “热情有度”是涉外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尤其与欧美人士接触时更应注意这一点。欧美人崇尚自立,反对他人对自己过分关心,自己能够办到的事不喜欢他人插手,否则,会认为对方蔑视自己的能力。对此,好客的中国人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热情过分,错将对方的婉拒当作中国式的客套,“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好意。比如,男士之间相互敬烟,在中国人眼里含有敬重或礼貌之意,但对欧美人若再三说:“Please have a smoke.”(请抽烟),就可能招致对方不快。一般情况下,问一句“Would you like a smoke?”(抽烟吗?),就算是特别款待了,一经谢绝,切勿再敬,以防礼多失礼。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42 国际交往中,涉及位次顺序时,一般是以右为尊。行走时,两人同行以前者、右者为尊;三人行时,并行以中者为尊,前后行以前者为尊。进门、上车时,应让尊者先行。乘坐轿车时候,以后排中间为大位,右边次之,左边又次之,前排最小。上车时,最好请外宾从右侧门上车,主人从左侧门上车。引路时,迎宾,主人走在前;送客,主人走在后。上楼时,尊者、女士在前,下楼时则相反。在室内,则以朝南或对门的座位为尊位。会见时,宾主可各坐一边,也可穿插落座。我国的习惯是请外宾坐在主人右边,翻译、记录员坐在主人和主宾后面,其他外宾按礼宾顺序在主宾一边就座,主方陪同人员在主人一侧就座。
按照国际惯例,大型宴会的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右高左低。同一桌上,席位高低以离主人座位远近而定。欧美人的习惯是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为准,主宾在女主人右上方,主宾夫人在男主人右上方。我国习惯按客人本人职务排列以便交谈。如夫人出席,通常把女方安排在一起,即主宾坐男主人右上方,夫人坐女主人右上方。两桌以上的宴会,其他各桌第一主人的位置可以与主桌主人同向,也可以面对主桌的位置为主位。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43 在英语国家里,提供、接受和拒绝帮助,语气都比较委婉,常用“May、Can、Is there anything I can”等开头的疑问句,即是表示客气,也是为了确定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帮助。提供、接受和拒绝帮助,要视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提供帮助时一般可以用:May I help you?/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我能帮你什么忙吗?)Need some help?/Would you like any help?(需要帮忙吗?)
接受帮助可回答:All right,thank you.(好的,谢谢!)I'd appreciate it.(太感谢了!)That would be a great help.(那可帮大忙了!)Thanks.if it's not too much trouble.(谢谢,如果不是太麻烦得话。)
不接受帮助可回答:No,thank you anyway.(不用了,多谢。)It's all right.I can manage.(没事儿,我可以对付。)I'd rather do it myself, thanks.(我宁愿自己来,谢谢。)Please don't trouble about it.Thank you just/all the same.(不麻烦了,不过还是谢谢你。)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44 英美人打电话的方式与中国人有所不同。比如:“是的,我是”,他们不说:“Yes,I am.”,而是说;“Yes.Speaking.”,或“This is …speaking.”;“请问哪位?”,他们不说:“Who are you,please?”,或“Who is calling,please?”,而是说:“Who's that speaking?”。中国人打电话的习惯用语“喂,我是……,我想找……”,不能直译成:“Wei,I'm…,I'm looking for…”,而应说:“Hi.This is …speaking.May I speak to Mr……”。
除此之外,英美人打电话还有许多固定说法。一般情况下,如跟对方很熟,听出声音后即可直呼其名:Hello, is that you, Mr.Smith?(喂!是史密斯先生吗?)。如不熟或接电话的不是你想找的人,可以用:Hello,this is…speaking.May I speak to…(喂,我是……,我可以和……通话吗?),或Is…in?、Is…there?(……在吗?),Is…available?(……有空听电话吗?)
如果想让对方等一会儿,可以说:Hold./Hang on,please.(请稍等。)Don't hang up,please.(请别挂。)He isn't available at the moment,please call him another time?(他这会儿没空,改时间打来好吗?)She is on another line,please call her later,Okay?(她正在通话,过会儿再打好吗?)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45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比喻性词语。有些语义相同,如汉语中的“他是只狐狸”,在英文中就有完全对应的说法:“He is a fox.”。但是,由于社会习俗的不同,像这种形象、喻体、喻意完全对应的比喻词在两种语言中并不多见,如英文中的“She is a cat.”,其喻义为“包藏着祸心的女人”,若直译成“她是只猫”,就完全没有原文的味道了。
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成语、谚语几乎都带有贬义,想“走狗,狗腿子”等。英美民族视狗为忠诚伙伴,爱狗如爱子,因此,与“狗”有关的词语几乎都是褒义。如:Lucky dog.(祝你好运!)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至于把汉语中的“走狗”译成“running dog”就更不确切了,因为在英语中,“running dog”丝毫没有中文“走狗”的喻义。所以,学习英语会话,一定要考虑两种文化的差异,决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机械直译。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46 英美人士特别喜欢谈论天气,尤其在英国,天气是人们的“Dailytopic ”(每日话题)。这当然与英伦三岛天气多变有关,但陌生人之间谈论天气也确实是打开话匣子的好方式。因为它部关任何人的隐私,可以避免尴尬,并由此引发其他话题。因此,初次与英美人士接触,谈论天气是最不容易引起误解因而也是最保险的交流方式。当然,谈论天气也要讲究一点策略,至少是先打声招呼再开始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