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_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突出重点
强化措施
全面提升现代农业
示范园区建设的整体水平
各位领导: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群众所盼,发展所需。潘村洼现代农业示范区于202_年开始进行规划建设,也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垦地合作‛的一种新模式、新探索。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主导产业培育已经成熟,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特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尽管如此,我镇示范区与周边现代农业示范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市委、市政府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与‚争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年,我们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四大工程’,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思路,重点围绕争创省级示范区的验收标准,超前谋划,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力争今年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对此,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严格落实规划
潘村洼现代示范区总体规划面积为14.69万亩,核心区面积3.02万亩;辐射区面积11.67万亩。根据‚规模调大、结构调优、品种调佳、效益调高‛的发展思路和‚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发展原则,加快推动潘村洼现代农业示范区各项工作落实。今年,按照既定的建设目标,如入口标识、园区绿化、项目工程以及功能布局、特色产业等,我镇将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切实做到以规划引领建设,减少随意性、杜绝瞎折腾。确保各项工作有机衔接,一体规划,一步到位,推动示范区持续健康发展
二、着力培育主体
培育引进有一定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的经营主体是园区建设的核心。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抓好招商引资,大力引进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参与园区建设。切实做好园区规划布局,紧紧围绕主导产业,认真筛选、包装、推出一批园区项目,加强对外宣传和推介,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雄厚、管理先进、实力强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领办创办现代农业园区,不断壮大经营建设主体。二是抓好主体培育,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务工能人返乡创办农业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支持本地企业、种养大户与引进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三是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专业大户的改造升级。积极创新发展机制,打破地域、行业界限,不断拓展合作社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帮助有经验、有技术、有影响、有实力的产业大户,牵头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园区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教育引导园区现有的经营主体要抢抓政策机遇,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既要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又要消除等靠思想,充分发挥主观作用,多方筹措资金投入园区建设,自觉组建合作组织,增强建设能力。今年,我镇计划新增专业合作社14个、家庭农场15家,进一步壮大经营主体队伍,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三、强化科技支撑
我们将高度重视先进农业科技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对园区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鼓励农技人员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着力构建‚科技人员到点、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二是积极协助农场开展内引外联,引进科技人才,增强园区自身的科技研发与推广能力。鼓励园区经营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广新经验、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技术普及相对较快、生产管理相对规范的优势,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四、推动土地流转
由于我镇人多地少、群众念土情节较重,示范区中规模土地流转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成为规模化经营的最大障碍。下一步,我们将因势利导,多措并举,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土地确权和土地整治项目为契机,整合细碎地块,创新土地流转方式,着力构建园区业主与农户互利双赢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鼓励园区内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合作社集中统一向园区业主供地,让农民既拿租金,又拿薪金或股金。今年,我镇将力争实现土地流转5000亩,努力实现流出一片土地、建成一个园区、带动一批农户,不断扩大园区经营规模,推动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将探索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美好乡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拓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娱乐和传承文化等功能,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园、休闲农庄、休闲农家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示范点,积极策应明光市‚O‛型旅游线路开发,做好休闲、观光、体验、采摘、旅游等农业大文章,实现农村发展与城市需求、现代消费直接对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完善基础设施
立足于完善园区的生产功能,积极谋划项目、争取项目、落实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力促园区水、电、路、渠、沟、桥、涵等配套设施落实到位。尤其是当前要做好6万亩高标粮田稍加改造、千亿斤增粮工程、农业服务化组织三个项目的实施,切实加强与农场、项目主管部门、施工单位的沟通对接,确保每个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充分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且对园区的中心路网进行升级改造,努力形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切实发挥项目的最大效益。同时加强政策研究,用足用活扶持政策,除了市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外,还要用好省市扶持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在品牌创建、信贷扶持、财政奖补、土地流转等方面出台的政策。密切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积极聚合部门项目资源,用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推动园区加快发展。
六、强化组织领导
由于潘村洼现代农业示范区走的是‚垦地合作‛共建新路子,为了充分发挥潘村湖农场这一地域优势,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衔接、快速落实,我们将进一步调整充实示范区指挥部工作机构,镇里主要领导和农场相关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场地两家单位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抽调专职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具体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统筹谋划、推进落实。扎实做好园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协调服务等工作,切实保障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
总之,我镇现代农业示范区起步较晚,面临的差距还很大,争创的任务还很重,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二篇:突出重点 强化措施 全面推进残疾人扶贫工作
突出重点,强化措施
全面推进残疾人扶贫工作
作者:王辉
地址:贵州省绥阳县残联
邮编:563300
绥阳县辖15个乡镇,119个村、居、社区,总人口53万人,残疾人口2.57万人,其中贫困残疾人6424人。实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计划以来,在开展残疾人扶贫工作中,全县上下以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问题为主线,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累计投入各项扶贫资金200余万元,使所有贫困残疾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扶持,部分贫困残疾人走出了困境,帮助广大残疾人树立了“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协调各方,共同促进残疾人扶贫工作县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把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实施各项扶贫项目时,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给予优先考虑和照顾。县政府每年听取一次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专题汇报,安排当年的具体工作,每年都预算专项经费由县残联统一安排;同时把残疾人工作纳入乡镇和各部门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县政府的安排,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安排资金和项目开展便民服务,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给予优先考虑;各乡镇在
1实施安居工程、整村推进、产业发展时,对贫困残疾人进行优先安排,并通过开展“帮、带、扶”活动,对残疾人实施扶贫帮助。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扶贫工作
(一)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成效明显。在开展扶贫工作中,我县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与扶贫开发、易地搬迁、灾后重建等工作相结合,将中央、省、市下拨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和县自筹资金捆绑使用,由县政府统一规划和安排,有关部门和乡镇配合实施,到202_年底,全县共投入资金75.2万多元,对153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进行改造,从202_年开始,将用5年时间,对全县农村贫困残疾人茅(危)房改造完毕。
(二)残疾人整村扶贫基地建设有力推进。202_年以来,我县在旺草镇广怀村开展了残疾人整村扶贫种、养植基地建设,在郑场镇卧龙村开展了残疾人整村扶贫辣椒种植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中,全县共投入资金15元,帮助贫困残疾人发展种植和养植业,为他们购赠良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鸡、鸭、鹅、小猪仔等家禽幼苗,并邀请农技人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内残疾人每年增加收入300元以上。
(三)强化培训,提升素质,促进残疾人就业。为了使残疾人有一技之长,提高生存本能。我县对残疾人培训和劳
动就业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从过去的“输血”方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在开展残疾人扶贫工作中,除了加大资金扶持外,还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办班学习、现场搞技术培训等方式,分类指导农村广大残疾人开展生产活动,使参加学习和培训的人都能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促进了残疾人生产生活能力的提高。到目前为止,全县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151期15892人次,组织选送350多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到重庆仁和压铸公司打工就业,月收入800元至1800元每月不等;同时就近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4987人,为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二是结合上级残联的安排,免费选送初、高中毕业的残疾人到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并推荐到各企事业单位就业,共有86名残疾人找到合适的职业。三是重点关注县残疾人特教学校,从202_年以来,免费送72名“三残”儿童进校就读,县残联累计为“三残”儿童赠送慰问金2.5万元,衣物鞋帽144件套、大米3000斤,食油200斤。四是每年免费选送2名盲人到遵义鑫惠盲人按摩学校培训,目前已有18名残疾人通过培训后在遵义市各家盲人按摩院就业,有2名已取得高级盲人按摩师资格。
(四)重点扶持,抓好示范带动全面。我县对于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的残疾人,在符合有关条件的情况下,实行重点帮扶,原则上帮助他们解决临时困难,促进其不断发
展为目的。通过重点扶持,使一些想办事、能办事的残疾人的临时困难得到了解决,他们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办起了企业,走进了地方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在他们兴办的企业中,既安置了当地残疾人就业,自己家庭也过了上富裕生活,还为地方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比如,蒲场镇肢体残疾人唐先龙、周光秀夫妇,于202_年自酬资金15余万元,创办了水泥砖厂。今年初,由于流动资金困难,向县残联反映,希望能得到帮助;县残联领导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周光秀夫妇反映的问题是属实的,他们的创业精神是可靠的,县残联决定购赠129吨水泥,价值4万元,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在他们的水泥砖厂,解决了12名残疾人就业;现在每天可生产10000片砖,年产值超过100万元。扶持风华镇肢残人高正红(家属是双下肢瘫痪)开办了彩瓦厂,在县残联的帮助下,他的彩瓦能够在煤电化一体化基地建设销售,年收入20余万元。通过重点扶持和他们的带动作用,全县已有残疾人种、养植大户30多户,残疾人创办企业15家;从事商业经营 28户,开展餐饮服务30多人。
(五)认真开展临时救济,为困难残疾人提供及时帮助。202_年以来,我县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对需要帮助的贫困残疾人开展了临时救助工作,内容包括,因治病导致困难、因发生自然灾害导致困难、因子女上学困难、因家庭人员死亡导致困难等等方面,范围涉及全县各乡镇,到目前,共支
出临时救助资金达8万多元。另外,在重大节日期间,还开展对贫困残疾人的慰问工作,慰问物资和现金累计达35万元。
(六)结对帮扶,取得实效。按照县委、政府的安排,县残联多次到挂帮村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在近年来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先后在洋川、蒲场、旺草、小关等乡镇的4个村开展结对帮扶,投入帮扶资金2万余元,帮助当地群众重点是残疾人开展“四在农家”建设活动。
我县残疾人扶贫工作在上级残联的指导和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组织的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工作还是在摸索中前进,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今后,我们不断探索新方法,努力创新,力求把残疾人扶贫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写于:202_年1月4日
第三篇:突出重点 强化措施 全面推进残疾人扶贫工作
突出重点,强化措施
全面推进残疾人扶贫工作
实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计划以来,在开展残疾人扶贫工作中,我村以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问题为主线,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使所有贫困残疾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扶持,部分贫困残疾人走出了困境,帮助广大残疾人树立了“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协调各方,共同促进残疾人扶贫工作村两委始终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把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全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实施各项扶贫项目时,对贫困残疾人给予优先考虑和照顾。村两委每月听取一次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专题汇报,安排当季度的具体工作,每年都预算专项经费由村残疾人协会统一安排;同时把残疾人工作纳入村委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县政府的安排,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安排资金和项目开展便民服务,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给予优先考虑;各村组在实施安居工程、整村推进、产业发展时,对贫困残疾人进行优先安排,并通过开展“帮、带、扶”活动,对残疾人实施扶贫帮助。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扶贫工作
(一)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成效明显。在开展扶贫工作中,我村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与扶贫开发、1
易地搬迁、灾后重建等工作相结合,将中央、省、市下拨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和县自筹资金捆绑使用,由村两委统一规划和安排,有关部门和乡镇配合实施。
(二)残疾人整村扶贫基地建设有力推进。202_年以来的基地建设中,全村共投入资金数万元,帮助贫困残疾人发展种植和养植业,为他们购赠良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鸡、鸭、鹅、小猪仔等家禽幼苗,并邀请农技人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内残疾人每年增加收入300元以上。
(三)强化培训,提升素质,促进残疾人就业。为了使残疾人有一技之长,提高生存本能。村委对残疾人培训和劳动就业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从过去的“输血”方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在开展残疾人扶贫工作中,除了加大资金扶持外,还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办班学习、现场搞技术培训等方式,分类指导农村广大残疾人开展生产活动,使参加学习和培训的人都能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促进了残疾人生产生活能力的提高。二是结合上级残联的安排,免费选送初、高中毕业的残疾人到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并推荐到各企事业单位就业。
(四)重点扶持,抓好示范带动全面。我村对于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的残疾人,在符合有关条件的情况下,实行重点帮扶,原则上帮助他们解决临时困难,促进其不断发展为目的。通过重点扶持,使一些想办事、能办事的残疾人的临时困难得到了解决,他们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办起了企业,走进了地方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在他们兴办的企业中,既安置了当地残疾人就业,自己家庭也过了上富裕生活,还为地方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五)认真开展临时救济,为困难残疾人提供及时帮助。202_年以来,村委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对需要帮助的贫困残疾人开展了临时救助工作,内容包括,因治病导致困难、因发生自然灾害导致困难、因子女上学困难、因家庭人员死亡导致困难等等方面。另外,在重大节日期间,还开展对贫困残疾人的慰问工作,慰问物资和现金累计达35万元。
(六)结对帮扶,取得实效。按照县委、政府的安排,村残疾人协会多次到挂帮村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在近年来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帮助当地群众重点是残疾人开展“四在农家”建设活动。
我村残疾人扶贫工作在上级残联的指导和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组织的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工作还是在摸索中前进,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今后,我们不断探索新方法,努力创新,力求把残疾人扶贫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朱林镇黄金村委会
202_年5月29日
第四篇:抢抓机遇 突出重点 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抢抓机遇 突出重点 全面提升南昌新型城镇化水平
中共南昌市委 南昌市人民政府
202_年1月
近年来,南昌市大力实施“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三大工程,“生态南昌、花园城市”品位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_年与202_年相比,城镇化水平达61.35%,提高了12.51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达283.14万,增加71.5万;城区面积达220平方公里,拓展2.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12元,增长1.6倍;202_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丽的城市”和“十大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
一、突出科学规划先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一是结合城市地域特色,科学定位发展格局。按照“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确定了“以赣江为主轴,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双核拥江,组团式、网络状发展”的城市总体发展空间格局和“发展新城、改造老城、储备扬子洲”及“成片开发、成片改造”的发展思路,科学指导城市发展。二是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全覆盖。市本级财政每年拿出1200万元用于规划编制。三是有序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施了78平方公里的红谷滩新城建设和12平方公里的朝阳地区开发建设。红谷滩新城“三纵五横一环”的水景体系基本形成,打造了秋水广场等重大景观工程,吸引了南昌大学等一批高校的入驻,华中物流城项目、南昌金融大街等42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朝阳州片区已开工建设九条主干道、3座桥梁和5条水系整治工程,完成拆迁面积105万平米,正在抓紧建设125万平方米的还建安置房。同时,将扬子洲及周边共58平方公里作为城市储备用地控制,为城市下一步规划建设预留长远的发展空间。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一是推进城乡交通项目建设,以组团开发拓展城镇空间。完成了省大、南安、昌进、昌峡、昌湾公路建设及红湾、南高公路改造,形成了市、县、区间的快速通道。积极推进乐化、瑶湖、莲塘、九龙湖、湾里等5个组团的开发建设,打造以南昌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构筑起梯度有序、等级分明的更为开放、更为整体的城镇空间系统。二是推进市政项目建设,以路网配套提升城市服务功能。202_年以来,我市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933亿元,建设项目260个。按照“三环十一射”交通战略格局,完成了洪都大道等60余条城市主次干道的新建、改建,架起了生米大桥、英雄大桥,铺就了东、西外环两条绕城高速公路,推进了轨道交通、昌北机场改扩建、昌九城际、杭南长高铁、向莆铁路等项目建设。铁路南昌枢纽西环线已通车运营,新昌电厂两台发电机组已并网发电,天燃气管网一期工程昌北地区实现通气,筹资4.26亿元启动了南昌市城市供水应急水源工程。三是推进民生项目建设,以旧城改造拓展城市服务领域。自202_年以来,累计投资6.3亿元,改造小街巷510条,总长度193公里。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实施低洼危旧房改造,改造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1500套,廉租房建设5000套。四是推进县区项目建设,以重点镇示范带动城乡发展。累计投入近10亿元,推动南昌县等外围县区发展,有序推进了6个国家重点镇、14个省级重点镇、12个市级重点镇的“五整治、三建设”和一批新农村自然村点建设。
三、突出生态环境治理,打造宜业宜居城市。一是以水系整治为抓手,大力打造亲水城市。大力实施“八湖两河”治理和城市水源活化工程,先后投入了14.5亿元,实施了12大项、30个子项的涉水工程建设。完成了青山湖、玉带河、艾溪湖、象湖综合整治和引水活化,全力推进了幸福渠水系、朝阳水系、乌沙河水系等三大水系综合治理和玉带河景观提升、赣江风光带景观提升工程。二是以景观提升为重点,精心打造园林城市。大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新建了青山湖风景区、象湖风景区、湖滨公园、阳明公园等景观。以道路绿化为突破口,精心打造了一批道路风光带。目前,全市城市园林绿地面积7202.11公顷,建成区绿化率36.9%,城区绿化覆盖率41.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6平方米。三是以“三废”治理为突破,长效打造洁净城市。投入3200万元完成了48座垃圾收运设备和34座8吨垂直压缩垃圾站的升级改造,安装了4套15吨水平垃圾压缩设备。投入16亿元新建了青山湖、象湖、红谷滩三个污水处理厂,城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98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5个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完成了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项目建设,生活垃圾填埋气沼气发电厂通过联合国减排部门的碳交易核准。二氧化硫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四、突出强势产业支撑,着力推进产业集聚。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大力实施“退城进郊”、“退二进三”工程,在主城区腾出足够空间,用于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及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全民创业,支持三产发展,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由202_年的130.12万人增加到202_年的202.87万人,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市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二是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城镇化工业园区,使各组团成为南昌都市圈极具功能特色的重要节点,初步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同时,注重县级工业园区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目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八大产业中,有六大产业以南昌为依托,通过促进产业群的发展,推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三是发挥乡镇特色,促进小城镇发展。如李渡的烟花爆竹和医疗器械、文港的毛笔、生米的藠头等特色产业,成为吸引我市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力量,推动我市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五、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注重规划,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编制了《南昌市中心城区中小学网点布局专项规划》(202_-202_年)等专项规划。二是注重均衡,构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从202_年起,我市从市级教育附加费配套每年安排4000万元,支持4个城区每年建设一所义务教育学校。投入近3.3亿元在红谷滩新区完成南昌二中、二十二中两所优质中学的建设。每年从市级财政与教育附加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10个涉农县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补助。202_年以来,累计投入4.2亿元,新建校舍面积148139平方米,维修校舍面积54973平米。三是注重覆盖,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重点医院扩院布点步伐,积极实施市一医院北院改造、市三医院朝阳院区等项目建设。建立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累计投入4.2亿元用于县级综合性医院和中医院硬件设施建设。打造了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和“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四是注重延伸,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八一起义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全面完工并正式对外开放,推进了新四军军部旧址维修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建了南昌县文化中心、新建县小平小道、东湖区方志敏广场等县区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了广福镇、罗溪镇等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顺利完成了上营坊、建设桥社区等1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示范点”建设。五是注重拓展,完善体育服务网络。以承办“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为契机,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南昌国际体育中心馆区主体部分已提前封顶,南昌(湾里)射击中心建设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水上运动中心的建设规划方案计划在今年启动。积极开展城乡体育健身工程,近三年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43个,三项“全民健身工程”583个,占我市社区与行政村配置总数的38.3%。
六、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成立了南昌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健全了部门协调沟通和制止违法建设联动机制。二是启用数字化城管平台,促进城市管理全覆盖。率先在全省试点推行“数字化城管”新模式,在东湖区、红谷滩新区建立了“数字化城管系统”,覆盖城区80平方公里。今年,我们将在全市范围全面启动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三是加大设施维护投入,实施质量优化工程。202_年投入3100万元资金,完成了首批16条主干道25个节点改造和店招整治工程。在阳明路等17条道路上统一安装了新一代节能光源。四是全力开展创建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202_年实施了“城市管理质量年”,202_年推进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年”,突出抓好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文明城市及全国无障碍城市的各项创建工作,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第五篇:强化措施提升餐饮业整体水平
强化六项措施提升餐饮业整体水平
餐饮市场是食品安全整个链条的末端,也是重要防线。202_年3月1日我局正式接管餐饮监管工作以来,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告示法律法规和上级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及换发《餐饮服务许可证》为契机,以举办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班为突破口,举全局之力,积极引导餐饮服务企业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大力改善餐饮环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改变了全县餐饮服务行业的形象,提升了全县餐饮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使餐饮业朝着科学、文明、健康、安全、便捷的方向发展,使县城的餐饮服务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改观。全县餐饮业的稳定发展对方便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我局自接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以来,多次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餐饮服务行业创卫工作,积极主动向县委、县人民政府报告,决定把餐饮行业创卫工作作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措施,作为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局之举,把创卫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首位,举全局之力搞好整改,夯实监管基础。为此,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结合《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要求,制定了《202_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科学有效的整治目标、措施、标准、步骤和时间要求。
二是宣传发动到位。8月18—19日,我局在县城举办202_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知识暨创卫工作培训会。县城区内的学校食堂,大、中、小型餐饮企业的法人或负责人及食品安全管理员、厨师长、餐厅经理等共420余人参加了会议。县创卫生办、县政府办、县“四创”办、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局等部门领导、专家应邀到会进行指导。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负责人就我县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标准和要求作了详实的讲解。培训期间,印了《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教材》,授课老师采取条文分解、列举事例、图文并茂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地向与会人员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餐饮服务单位食品添加剂及其他化学物质管理、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业务知识进行了详细讲解和业务指导。同时,我局充分利用信息简报、县政府对外网站、电视台、我局网站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是力量组织到位。根据县城餐馆数量多、问题多、整改任务重的实际,我局创新举措,每科室除留一人值班外,抽出全局的执法人员组建了工作突击队,分管副局长亲自率队,全体工作人员全部深入一线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同时,构建了县、乡、村“三位一体”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管体系。聘请了县级协管员2名、乡级协管员13名、村级信息员165名,增强了我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力量。
四是责任落实到位。根据餐馆分布情况,将县城区化分成4个责任区域,由4个执法工作小组分别负责一个区域,形成了“分片包干、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分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局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小组长分片抓、工作队员具体抓的良好工作局面,切实保证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责任制的落实。
五是严格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全县餐饮服务单位全面进行登记备案。存在突出问题的,坚决停业整顿;整改未达到要求的,必须关闭吊证。对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及其责任人,依法从重处罚。坚决取缔不具备食品安全基本条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餐饮单位。涉及刑事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六是整改效果到位。自3月1日以来,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共出动执法车辆489辆次,执法人员1070余人次,受理行政许可634件,换发和新办《餐饮服务许可证》526件,不予行政许可65件,责令限期整改146件,现场检查指导980余次,发放培训合格证404份。县城餐饮单位用于硬件建设投入资金达110余万元,整改“前厨后店”157家,添置消毒柜237个、灭蝇灯197个,增设各类水池749个,《健康体检证》持证率达到95%。经过整顿,全面规范了食品原辅料采购索证验收、餐饮具清洗消毒、库房管理、食品留样、从业人员管理等经营行为,进一步强化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守法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推进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强了食品和食品添加剂采购台帐的登记管理,提升企业职业道德修养,有效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有力保障广大消费者餐饮消费安全,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全面推动了餐饮服务单位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县餐饮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