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西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202_)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5-1042977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0 16:54:4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西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202_)

西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6分)

châ tuì

ã tóu

bá shâ

zhù lì mó câng lián yī()()()()()()jì sì

qiâ yì róng yù

jīng zhàn

diǎn fàn

ní jiāng()()()()()()

二、用“—”画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6分)潮夕()

全愈()

碧波荡扬()徒峭()

拔涉()

万古长清()清列()

凄残()

笑遂颜开()疙嗒()

拐仗()

如冤如诉()

三、写同音字组词。(6分)

凛()()围

荣()

()曲 liâ()士

fàn

罪()

()报

gē()膊()人

广()

(合()自

四、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3分)

A、灌入;B、(精神、力量)集中;C、记载,登记;D、用文字来解释字句。

1、老羚羊静静地注视着,待汽车发动起来,才缓缓离去。()

2、本商标已由我公司注册,未经授权,不得擅自使用。()

3、这本书阅读起来很方便,凡是书内难懂的字句,都有注释。()

五、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4分)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尽管••••••还是••••••

与其••••••不如••••••

1、()考试时临阵磨枪,()平时好好努力。

2、()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加倍珍惜时间。

3、他()取得了冠军,()打破了世界纪录。

4、()冬天雪花纷飞,满山的松柏()那么苍翠。

六、按要求写成语。(5分)

1、写出描写“绿”的范围的词语:

2、仿写: ①小心翼翼(ABCC):

②无声无息(ABAC):

③千姿百态(含两个数字):

④欣喜若狂(表示人物心情):

七、按要求改写句子。(12分)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缩句:

2、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母亲!改为反问句:

3、苏娜说:“我不能呼吸,请帮助我!” 改为转述句:

4、大雪纷纷扬扬地下起来。改为比喻句:

5、喂,快让开,我要过去。改为礼貌用语:

6、我们不该抄袭别人的作业。改为反问句:

1、中国的汉字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写成打比方的句子

2、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改成陈述句

7、修改病句。

①、她穿戴着新衣服,漂亮极了。②、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③、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就飞向天空。

④、妈妈围着一条白纱巾,一件紫红色大衣,显得更漂亮了。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少年闰土》一文中,讲了关于闰土的 件事,这些事是。

2、《示儿》的作者是

代诗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精神。

3、《母鸡》一文中,“我”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是。

4、叶挺的《囚歌》一诗中“地下的烈火”指的是

,“活棺材”指的是。

5、颐和园的长廊,可以说是

艺术和

艺术的集中体现。

九、课内阅读,完成练习。(8分)

记住 小家伙 他微笑着 意味深长地说 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 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 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儿用也没有 纵然办成了也无须自夸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⑴加标点。(2分)

⑵解释词语,并任选一个造句。(3分)意味深长:

自吹自擂:

⑶把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1分)⑷读了这段话,你想对作者说:

你想对自己说:

(2分)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5分)《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xuâ

xiã)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tà tā)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zá zā)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zhàn

chàn)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2分)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关联词。(2分)

3、用“~~~~”画出总领全文的句子。(2分)

4、文中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

。(2分)

5、“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为什么说他们“无比幸福”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写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父亲的外貌的句子,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作文:(25分)

(一)把一件令你最感动的事写下来。《令我感动的第一件事》 要求:

1、选材要真实,感情真挚。

2、语句通顺,语言流畅。

3、中心突出。

(二)题目:《 让我》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爸爸,让我懂得爱是什么;读书,让我受益匪浅;那目光,让我愧疚;那句话,让我至今感动等。

2叙事清楚,内容具体,感情真实。3.书写工整,400字以上,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三)童年有太多太多值得自己回忆的事。想起这些事,你就感到高兴、幸福,还是后悔、难过呢?请你选择一件生动具体的事写下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语句通顺,标点准确,书写工整。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以上。

(四)在这样一首歌:“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站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和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在你的心里,一定也有自己佩服、崇敬的人,你一定也期望长大后成为他(她)那样的人,请以《长大后我将成为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语句通顺,层次分明,中心突出。

3、字数不超过500字

(五)提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一定享受过浓浓的亲情。请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你的亲人诉说你的真情,表示对他们的谢意。题目自拟,写出真情实感,语句通顺。(不少于500字)如<<妈妈,我想对你说>>等

(六)题目:____________ 的变化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补充人、事、景、物等。(2)写一篇字数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

(七)、习作百花园。(30分)

“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未来。”好习惯,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好习惯,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伴侣;好习惯,是我们受用一生的珍宝„„你的好习惯是什么?你是怎样养成这个好习惯的?这个好习惯给你带来了什么益处?请自拟题目,围绕“好习惯”写一篇作文,力求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第二篇: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期末考试是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测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fènɡ xì xià xiǎng dǐ kànɡ xiàng qiàn kōng kuàng ròng yù bá shè chún pǔ qī cān cì hou

二、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6分)

还{hài()

huán()弹{tán()

dàn()粘{zhàn()

nián()着{zhāo()

zhe()圈{quàn()

juàn()模{mú()

mó()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9分)

前 赴 后()()逐颜开 惊魂稍()()首()耳自吹自()慢条()理 望而生()苍翠()滴身先()卒

四、按要求写词语(6分)

近义词

焦急---()惊讶---()称赞---()耸立---()隐蔽---()观赏---()

反义词

清楚---()熟悉---()节约---()慌张---()平凡---()简单---()

五、选择合适的关联词(6分)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如果……就…… 无论……都……只要……就…… 不仅……还……

1、()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能克服。

2、水()会变成气体,()会变成固体。

3、周总理()和我们永别了,()他永远在人民心中。

4、()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

5、()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

6、()妈妈星期天有空,()会带我们去西湖观赏菊花。

六、把下面每组中不同类的一个划去(5分)

1、工人 农民 军人 学生 青年

2、汽车 火车 轮船 水车 摩托车

3、黄鹂 画眉 麻雀 喜鹊 鸟类

4、草鞋 布鞋 皮鞋 拖鞋 溜冰鞋

5、照相馆 美术馆 图书馆 天文馆 博物馆

七、修改病句(5分)

1、每个小学生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表演了文娱节目和大合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的一双手,几乎完全冻僵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体老师、班主任和我们一起参加升旗仪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把句子补充完整(5分)

1、____不能淫,___不能移,___不能屈。

2、义之所在,_______,________。

3、____而不学,____而不学,____而不学。

4、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

5、人不可有傲气,________。

九、把下列人的性格特点和名称用线连起来(5分)

十、判断正误(5分)

1、北京的颐和园是著名的七大景点。这句话是对的。()

2、中国神话故事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等。()

3、金字塔建在埃及首都罗马。()

4、颐和园的整体造型像一只倒挂的蝙蝠,象征着“福”到了。()

5、宋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

十一、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8分)

示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是____朝诗人_____写的。

2、诗中______一词用作中国的代称。

3、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

十二、快乐阅读。(15分)

人体内的江河

①人的体内有奔腾的江河,它是鲜红色的。这红色的江河就是血液。

②人体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呢?这是因为人的血液里有大量的红血球,红血球充满了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当它吸取新鲜的氧气时,带铁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就使血液变成红色。也许你会奇怪,铁与氧结合会变成锈,为什么人体中的铁不会生锈呢?原来,血液中的铁被锁在血红蛋白的复杂结构里,可以吸收和放出氧,却无法与氧发生化学变化,因而就不会生锈了。

③人的血液里还有白血球,白血球是圆形的。其实,它不是白色的,而是无色的,医生在验血时为了看清它们,才将它们染上白色。白血球是保护人体健康的勇士,它主要有中性白细胞和淋巴两种类型。中性白细胞能够对细菌展开攻击并加以吞噬,淋巴细胞能辨认感染外来细胞及其他外来物质,并参与身体的免疫反应作用,对抗这些外来物质。

④血小板是人体血液的另一组成部分。它的外形和边缘规则的平板不同。血小板多数是两面凸起的椭圆球体,还有些是不规则的碎片。血管只要受伤,它们就会在伤口处聚集,将伤口塞住,随后血浆中的化学物质就会促进血块形成,将伤口封起来。

⑤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是三种不同的血细胞。这些血细胞悬浮在血浆中,就构成人体的血液。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

A.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

B.人体内奔腾的江河。

C.人体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D.人体血液的构成。

2、本文第二自然段中的说明顺序是()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部分

C.从结果到原因

D.从主要到次要

3、为什么说“白血球是保卫人体健康的卫勇士”?在文中用“~~”画出来。

4、第④自然段中加点的“它们”指代的是_______。

5、从文中找出能恰当、准确表达下列语意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写在()里。

⑴形容血液中的铁被封闭在血红蛋白的复杂结构里。()

⑵说明血细胞在血浆中不沉下去,而是以运动状态存在。()

6、阅读全文可以了解到,人体的血液由______和_____组成,说明在具体些,血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构成。

十三、习作。(15分)

题目:我爱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人、事、物。

2、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第三篇: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

第一好题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小五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部分

1、用“╲”把加点的字的错误读音划去。

巢穴(xuãxuâ)泥浆(jiāngjiàng)眩晕(xuán xuàn)荆棘(jíjì)绯红(fěifēi)栅栏(shànzhà)

2、看拼音写汉字。

Yízhǔwú gōngjiā yáobiān jī

()()()(3、组词

彻()渗()粘()矿()

砌()掺()沾()旷()

4、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用其中的一个词语造句。

按()不()无()可()自()自()()不可()疲()不()()心()目

5、按要求写句子

(1)我会写出一条描写人物气节的名言————————。

(2)连翘花开花了。(我会把它改为拟人句)————————————————————————————。

(3)提那些事干什么,每个母亲都会这样做。(我会把它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孩子,像五线谱,第一好题网----免费试题、教案、课件下载

像风吹杨柳……(仿写句子)

——————,像——————,像——————…….(5)春节快要到了,爸爸准备让你为家里写一幅对联,你准备写什么呢?——————————————————

(6)这学期通过课文的学习,你一定认识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课文中介绍的什么地方,说说你的理由吧!————————————————————————。

二、课文内容填空

(1)你从《耕荒》一首诗中,你想到了什么?——————————————————————————————

(2)“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可能会走向反面。”这句话的选自《》意思是——————————————————————————————————————。

(3)《心田上的百合花》一文中,断崖上的百合努力开花的原因是——————————————,从这篇课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死去元知万事空,————————”这首诗是()代诗人()写的。你还知道该诗人的哪些诗句,写出其中的两句—————————————————————。

(5)《阳光很活泼》中,父亲和儿子将一幅画和一封信带给老师,你觉得老师看到画和信后会想到什么?

—————————————————————————

三、短文阅读,回答问题。

(一)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怎样表现它的速度之快呢?作者(),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的快速奔跑。快到什么程度呢?作者(),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这样就把快具体化了,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是跑得快啊!马蹄踏在飞燕上,飞燕竟(),可见这匹马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匠心独运安然无恙构思奇妙

2、画出描写骏马速度快的句子。

3、这篇短文描写的是我国古代一件稀世宝物,你能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吗?——————

(二)————

我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们都很看重我,同学们也很佩服我,使我不禁有些飘飘然,滋长了骄傲情绪。上学期发生的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使我认识了自己。

放假之前的一次队会课,班里要评选优秀少先队员。我曾连续几年都被评上了,今年一定是我的,我心里美滋滋地盘算着。可是提名的时候,一连提了五、六个人,还没有听到我的名字,我不禁有些发慌了。这时,忽然听见夏萍

说 :“ 老师,我选苏怡。” 我兴奋极了,心想,夏萍不愧是好朋友,够意思。出乎意料的是,经过举手表决,我的票不如夏萍的多,落选了。我的泪水顿时充满眼眶,是委屈,还是悔恨,我觉得两者都有。我仿佛听见同学们在讥笑我;邻居们在议论我;爸爸妈妈在责备我。

“大家还有意见吗?“老师微笑着问。“老师,我有意见。”突然有人站起来说,又是夏萍。她不等老师说话,便滔滔不绝地讲下去:“苏怡虽然在自觉遵守纪律方面以身作则不够,而且有骄傲情绪,但这些是可以帮助她改正的。除此之外,他敢于批评班里的不良现象,有工作能力。特别是她学习努力,成绩一贯优秀。它符合优秀少先队员的条件。”班里安静极了,很久才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最后表决,三十支胳膊齐刷刷的举起来,同意夏萍的意见。

我不由地又落泪了,这是高兴的泪,也是惭愧的泪。我心胸多么狭窄,只顾想自己怎样,不能正确地对待荣誉。而夏萍心胸宽阔,品德高尚,能当面指出我的缺点,这才是优秀少先队员。想到这里,我猛然站起来说:“我不够格,真的!我又加重了语气:“到现在我才感到我不如夏萍!”老师听完笑了 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这次评选中确实长大了要记住正确的认识自己就是进步的开始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2、给最后一段中加黑部分加上标点。

3、文章中有几处描写小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请找出来,有----画出来。

4、文章的中心句是——————————————————————————————。

5、文章先写了小作者——————————,然后通过——————————————这件事让小作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6、找出和“我不由地又落泪了,这是高兴的泪,也是惭愧的泪”照应的句子————————————————我知道作者落泪的原因———————————————

7,你从这篇短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习作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第四篇:西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课:看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准备

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五、完成以下作业

(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

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反映古诗美景的教学挂图。(学习课外收集杜甫、王安石生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

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读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幅美景:两岸青山相对耸立,江水与天相接的远处,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飘移过来。

2请同学们自己回忆曾经读背过的古诗,口中吟诵诗句,头脑中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3抽2~3名学生背古诗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二、学习本课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

1出示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2教师范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字典注意读正确。3 重点解决“倚yǐ”的读音。注意“簇”字的读音。

4读诵这首诗。

5理解本诗意思。

(1)解题: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同学们收集了杜甫的相关生平,能在班上将`你收集的资料交流交流吗?

(2)学生交流杜甫生平资料。

(3)教师归纳介绍: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来到了成都,建起草堂,有了自己的住所,感到十分欣慰。春暖花开,他独自沿江散步,看到江畔的美丽景色,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题目中的“江”,指成都的锦江,“寻花”是赏花的意思。

(4)理解诗的第一、二行。

①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黄师塔”、“江水东”。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一、二行所描写的景象。

③教师归纳小结这两行诗的大意:在黄师塔前,锦江水向东流去,和煦的春光加上暖烘烘的微风,让人感觉困倦。

(5)理解本诗的三、四行。

①理解“无主”的意思。

②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行诗的大意:不知是谁家的一簇桃花开得十分艳丽,让人不知是欣赏深红色的好呢,还是欣赏浅红色的好。

(6)引导学生美读全诗。

①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②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③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停顿、节奏相机作指导。

④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7)体会诗的感情。

①同学们感觉全诗写出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景致明快,可见其心情怎样?字里行间,看出杜甫对美好春天和江畔美景是一种什么态度?

③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三、学习本课第二首诗《书湖阴先生壁》

1以学生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汇报,引入课文的教学。

①学生汇报有关王安石的生平资料,大致了解王安石生平。

②解题: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诗《元日》《泊船瓜洲》等。《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③教师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出“书„„壁”这种句式。

2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大意,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相机解惑。质疑预设: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花木成畦:花木一畦一畦,整齐美观。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把绿色送进庭院。

3引导学生说这首诗的大意。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

4指导学生美读全诗。

(1)通过第一、二行中的“静无苔”“花木成畦”,感受庭院的洁静幽雅,注意读得轻松愉悦。

三、四行注意“绕”“送”等动词,读得高昂跳跃一点。

(2)让学生想象画面,反复美读。

(3)体会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之情。读出赞美愉悦的语气。

5拓展延伸。

(1)了解古诗常有“书„„壁”“题„„壁”等句式作题目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诗词,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2)背诵其他写景古诗,强化诗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四、作业设计

1把每个生字写三遍。

2默写课文。

3选课文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写景的片断,写好以后,还可以根据描述的内容,画一幅风景画。

第三课: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理解“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能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仿照批注,批写课文描写的三峡秋天的特点及感受。

4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课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

领悟在不同时间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均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说三峡

1教师放三峡美景的录像片断,配音简介三峡。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193千米。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长江三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读:陡峭巨蟒眨眼驳船摇曳朦胧清冽光晕划开凌空飞降

(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2.浏览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词,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的(1)学生浏览,勾画。

(2)学生汇报交流。课文是按照一天中的早晨、中午、晚上等不同时段描写三峡秋天的美景的。

(3)作者写早晨的三峡美景之前和在文章的末尾,还各有一段,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两段在文章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第一段:总写了三峡的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文末的一段,点明所写的美景正值中秋。这两段首尾照应,构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批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借助书上的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2)汇报交流。

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批注明确三峡的秋天具有成熟、丰硕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批注:自己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三峡秋天的成熟特点的。这段总写三峡的秋天,抓住了果实的特色、清香来体现成熟。

2.这篇课文主要写三峡秋季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美景,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3.学生汇报交流。(以下是教师预设课堂,可根据学生汇报而改变交流的顺序。)

(1)汇报课文写早晨的段落:

①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早晨的三峡秋色最美,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美的?(透明的露水、峡风的凉意、新鲜而闪烁的阳光。)

②你从以上词语中发现早晨的三峡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景物特别明丽。)

③你在文中都批注了些什么?(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肯定,引导学生补充批写景物及景物特点,或者批写自己的感受。)

④教师小结:三峡的早晨,沐浴在阳光之中,清新凉爽明丽,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这一段。

(2)汇报课文写中午的段落。

①学生闭眼,听教师朗读这一片断,头脑中想象这段话描写的画面。

②请学生说说,从自己想象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以下词语中感受形象画面: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巨蟒翻滚呼啸,奔腾流去,波光荡漾。

③感受中午时候的三峡特点。引导学生从动词“跳跃”“翻滚”“呼啸”“奔腾”“荡漾”感受三峡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让学生带着欢快、热烈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⑤让学生体会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批注出这几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美读这段课文。

(3)汇报写下午的段落。

①学生自读这段课文,想一想,三峡的黄昏有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这些特点的?把自己想的,批写在文章的旁边。

②与同学交流学习这一段的情况:说特点,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这些特点的。

③学生自己小结自学这段的方法,批注在文章的旁边。

(4)汇报写夜晚的段落。

①齐读课文后,说说三峡的夜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峡夜晚的特点是:幽静。

②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轻读。“渔火和灯标,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③请问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让学生体验三峡之夜的宁静、清幽。

④品读这段课文,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4小结第2~6段。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所描写的不同时段的景物,从形象的语言中,体会特点。

(2)体会课文分时段写在条理方面的作用。(围绕三峡的秋天美景,分时段写出其特点,显得条理清楚,让三峡秋色之美更具丰富的内容。)

(3)回顾自己的批注,体会批注在学习课文中的作用。

5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作用。(通过讨论明确:点明时间,照应开头)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回顾全文内容,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讲讲作者写三峡秋天之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说说你对三峡美景的感受,或写一段赞扬三峡秋色的话,与同学交流交流。

4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表达。

(2)通过景物,展示其不同特点。

(3)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

第四课:游漓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

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学准备

漓江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漓江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吧。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全长437千米,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曲折。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3千米,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兼有深潭、险滩、飞瀑、流泉。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说。这样的美丽,同学们想去欣赏吗?好,咱们一起去游历漓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达到识字和理解新词的目的。

3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同学交流,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

5全班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总写了漓江山峰的独特神奇,然后按乘船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象鼻山、斗鸡山、画山的独特景象。

三、品读课文,同游漓江

1作者游漓江,介绍了哪些有关情况?(生平第一回游漓江,天气情况,利用游船望两岸风景。)

2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读第二段,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像„„竹笋、宝剑、屏风,直挺挺地冒,像„„盆景)

(2)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没有斜坡,直挺挺地拔地而起。)

(3)作者这里写的山峰,具体指的哪座山峰?叫什么名字?读课文第一、二段,学后说一说。(作者没有具体写哪座山峰,而是总写山峰特点。)

3与作者同行,游漓江美景。

(1)指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5段。

(2)这三段,作者游历了哪几个具体的景点?(象鼻山、斗鸡山、画山。)

(3)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你就进入课文的相关段落,跟作者一同去欣赏漓江山峰的独特美景。

(4)学生汇报自己欣赏的段落。

①象鼻山景点。

A汇报象鼻山景点的样子:一块长方形的岩石,在伸向江心时,中间像被谁挖去了整整齐齐的一大块,那剩在江水里的一根石柱,不正是大象的鼻子,插进漓江中尽情地吸水吗?

B能把这奇特的画面画下来吗?(学生画简笔画,引导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文字内容。)

②斗鸡山景点。读第四段,抓住词语“对峙”、“拍打着翅膀”、“窥视着对方”、“啄过去”想象斗鸡山的样子,感受其神奇与独特。

③学习第五段。引导学生读这一段,理解画山得名的原因。抓好以下语句的朗读与感悟:“分明是高悬在江上的一幅图画。”(似画而非画。)上边画着九匹骏马,有的默默地伫立,有的悠闲地嚼草,有的扬蹄疾走,还有的昂首嘶鸣。(画`山的不同姿态,让人感受到天然山峦峭壁的神奇。)你可以幻想那里有多种形态的马,也可以幻想其他形象,能让喜欢思索的游人,自己去领会和创造迷人的图画。(体会想象的作用,领会画山的神奇是人们的想象而产生的。)

(5)再读第3~5段,整体感受不同景点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景点的不同形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独特神奇。)

4读课文最末两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思考,作者在这两段中告诉我们什么?(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阳朔的风景会比本文写的景区还要美,祖国的江山到处有美景。)

(2)作者写这篇课文,把漓江美景展示给读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赞扬祖国山河的无比秀美。)

四、回归整体,体会表达方法

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描写漓江山峰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边读课文,在头脑中边产生形象,体会形象描写给人形象感受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设计

1摘写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词句。

2想象自己头脑中熟悉的一处景点的形象,思考它有怎样的特点,用形象的描写把这个景点写下来。

积累与运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描写自己熟悉、喜爱的景物。

2引导学生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积累写景佳句。

3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4自主阅读《拉萨的天空》,感悟文章抓住拉萨天空湛蓝的特点写得优美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抽学生读课本上的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展示的景物画面。

2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用“——”画出拟人手法的语句,用“~~”画出比喻手法的语句。

3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4让学生从本单元或其他读物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抄写两三个这样的句子在摘抄本上。

二、语海拾贝

1读课本中的古诗名句,达到正确断句,有节奏地朗读的效果。

2想一想这些名句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都是写景佳句。)

3开展“你对诗人知多少”的资料交流活动。(学生自主介绍有关诗人刘嗣绾、雷庵正、苏轼、宋新的相关资料,介绍课本上写景佳句的出处,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4背诵课本上的古诗句,头脑中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三、互动平台

1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师生的对话,熟悉相关内容。

2分角色读师生对话。

3讨论,本单元课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在写?

举例:

①《三峡之秋》总写三峡秋天,从色彩、景物、香气中体现出什么特点?(成熟的秋天特点。)

②《三峡之秋》写早晨,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明丽。)

③《游漓江》写斗鸡山的段落,作者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把对峙的两座山的山势形态,比作两只斗鸡,形象地展示了山势神奇的特点。)

小结:写景的文章,必须在全面观察景物的基础上,抓住其主要特点,将主要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才能让读者对所写景物的特色有所感触,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4本单元所学课文,在写景时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引导学生举例介绍出来。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5引导学生感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恰当修辞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

四、综合性学习(课前布置收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

1学生自主分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安排。

2各组成员组内交流自己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相互启发,达到对自己图片的内容、特点有较为正确、全面的了解的效果。

3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的方法,把自己图片上的风光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来,作为自己图片的解说词。

4组内组织“世界风光展”。学生展示组内成员带来的图片,各自作自己图片的解说员,介绍自己的风光图片。同学给解说员的解说作客观评价。(注意从抓景物特点和表达方法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5班上举办“世界风光展”。相互观摩图片,图片主人主动向观摩者解说。

6评出最佳解说员若干。

五、习作百花园

1细读课本要求,进入生活情景。

(1)学生读课本对这次习作的提示与要求,思考:这次习作主要写什么内容?(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2)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要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有:抓住景物的特点作形象生动的描写;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注意运用一些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

(3)走出课文,走进生活中的自然美景。课文描写的美景,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清晰的形象,那山,那水,那树„„是那么生动,那么独特。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美景也一样的富有特色,一样的让人流连忘返。请同学们回忆,你的家乡的山、小河、村落,你家乡的广场、公园、草坪、树林„„你旅游时见到的名山、古刹、湖泊„„把这些自己游览过的或者自己家乡的美景,选一处你最喜欢的,向同学口头介绍介绍。讲述时注意抓住景物在形状、颜色方面的主要特点及自己的感受,有条理地讲。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或经历过的美景。教师同学倾听,并评价。相互引导学生讲清特点,形象地描述。

2引导学生自主习作,学会修改。

(1)通过自己的讲述和听同学的讲述评议,确定自己写作的内容。

(2)自拟题目,想好自己所写景物及其主要特点,想好写作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作时突出景物的美。

(3)学生写作。

(4)仔细读自己的习作,看是否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展示了景物的美好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是否用得恰当?是否有利于展示景物的特点?边读边想边修改。也可以请同学听自己的习作,相互评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激情导入,阅读短文。

教师:同学们知道拉萨吗?拉萨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站在那样的高原之上看天空,一定有不同的发现和不同的感受吧。想知道高原上看到的天空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别吗?请仔细读《拉萨的天空》。

学生:初读短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把自己读后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相互启发。)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再读短文,看看围绕拉萨的天空,作者是怎样写出其特点的。作者用了哪些好词佳句,或者修辞方法,在书上勾画圈点出来。

(2)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抓住短文内容、景物主要特点、优美词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汇报交流。)

(3)再读短文,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4摘抄短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五课: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捅马蜂窝、纠缠、褂子、捣毁、痊愈、沉甸甸、惊魂稍定、粘上去)提示学生: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3理解词意。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纠缠:绕在一起。

捣毁:砸坏、击垮。

4学生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顺的程度。教师相机检查指导,对拗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5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教师:这篇课文的1~7段,写了“我”捅马蜂窝的经过;8~11段,写了“我”对马蜂性格特点的认识和对捅马蜂窝的忏悔态度;第12段,表达“我”盼望马蜂重建家园的愿望。

1学习课文1~7段。

(1)学生自由读1~7段,想一想哪些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体会以下句子:“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体积、开头及马蜂家族的“人口众多”。)“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来。”(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

(3)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4)重点研读第6段。

①抽生读第6段,思考“我”捅马蜂选在什么时间进行。(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②“我”作了哪些准备?理解相关动词。“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六段,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第6段。)

(5)重点研读第7段。

①请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边读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②交流勾画的语句,体会捅马蜂窝的具体细节和紧张气氛,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描写方法。感受细节描写的语句:“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紧张,突破性。“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以上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细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动作、神态,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③重点词句研读后的小结: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

2学习课文8~12段。

(1)学生默读课文8~11段,想一想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①马蜂有毒,蜇人后伤势严重。(第8段)

②马蜂具有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的特点。

③马蜂具有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的勇气,令人佩服。

(2)抽学生读课文第12段。感悟“我”思想的转变。理解句子:“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表达了作者对马蜂的惦念。“它们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表达了作者盼望马蜂重建家园,也反映出对自己捅马蜂窝行为的忏悔。

(3)小结第8~12段内容。以上段落,反映出马蜂的生性特点和“我”了解其特点后对马蜂的忏悔、惦念之情。

四、回归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1再次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故事的前因后果。

2引导学生采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加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和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2作一次小练笔:想象马蜂重建家园的情景及艰辛。

第六课: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惬意”“深谙”“暗忖”“功亏一篑”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叔叔说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揣摩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怎么钓鱼吗?体验过钓鱼的乐趣吗?当鱼儿咬住鱼钩,你用力向上提鱼起来时,鱼儿在水中用力挣扎,那颤动的渔竿,绷紧的渔线,钓鱼者激动的心情,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写钓鱼的课文,去体味一下钓鱼的乐趣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词作上符号,反复读几遍。

2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跋涉惬意深谙甩出诱饵鼓励塞到手里若无其事欣喜若狂慢条斯理功亏一篑意味深长自吹自擂注意听学生读字、词的发音,相机正音。

3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深谙:课文指叔叔很熟悉哪儿有小鱼。

暗忖:心理暗暗地想。

若无其事:装作没发生什么事一样。

欣喜若狂:高兴得不得了。

意味深长:话语含意深远。

慢条斯理: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慢,不慌张。

自吹自擂:自己吹嘘自己。

4仔细默读课文,大致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逐段默读课文,在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简述课文内容。课文开头总写了第一次钓鱼让人难忘,接着写那次钓鱼的具体经过和钓鱼给“我”的启示,最后再次强调这次钓鱼所明白的道理令“我”终身受益。

(2)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三、深入研读,悟情悟理

1研读第2~5段。

(1)自由读第2~5段,说说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①这几段主要写了钓鱼的时间,当时的怡人景色和钓鱼的经过。

②提问:第2段介绍钓鱼的时间和怡人的景色是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那是初秋时节的一天,和煦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树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阴影,使我们觉得格外凉爽惬意。一路上,树叶苍翠欲滴,十分悦目;花儿鲜艳可爱,芬芳醉人;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叫不已。”

③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中的词语:

惬意:快意,舒适。

苍翠欲滴:绿色非常饱和,像要滴出来似的。

④这段景色描写的话,写了许多景物,把当时的环境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有绿树、有阳光、有阴影、有鲜花、有鸟儿的欢叫,可谓形、声、色都作了描绘,作者这样写,表达出当时的心情怎样?表达出当时作者的兴奋与愉悦。

⑤请学生带着兴奋愉悦的感情读读这段环境描写。并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提问学生,课文和句子具体写钓鱼的经过情况是怎样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和句子了解钓鱼的经过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眼巴巴——大为失望——恳求叔叔——满脸沮丧“我模仿着别人钓鱼的样子,甩出钓线„„眼巴巴地等候鱼儿来咬食。”(抱有极大希望钓鱼。)“好一阵子什么动静也没有,我不免大为失望。”(希望变成了失望。)“我望着叔叔,脸上露出恳求的神色。”(无奈下的求助。)“我掉转头,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钓到了一条!’‘还没有哩。’叔叔慢条斯理地说。”(一有动静“我”激动不已。)“我满脸沮丧地一屁股坐在草滩上。”(非常气馁,并为鱼儿逃走和自己的盲目吹嘘而沮丧。)

②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叔叔的一段话:“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也无须自夸,这不是明摆着吗?”组织学生读这段话,讨论交流这段话的含义。引导学生明白:事情没办成就四处张扬,吹嘘是不可取的,只会带来烦恼和沮丧;做事要养成谦虚务实的好习惯。

2把2~5段完整地读一读。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这段课文,思考并说一说这段话与课文第一段有什么联系。(结尾强调这次钓鱼使“我”终生受益,与课文首段介绍钓鱼难忘相互照应,对体现作者思想,保持文章结构完整有着积极作用。)

四、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像“我”一样的冒失与冲动。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生字新词。

2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

3找出课文前后照应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第七课:藏羚羊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老羚羊与小羚羊、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藏羚羊的挂图(或《可可西里》中关于藏羚羊的录像片断。)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藏羚羊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藏羚羊

1教师出示藏羚羊挂图(或录像片断),向学生介绍藏羚羊。

藏羚羊,别名长角羊,羚羊,属牛科。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7~10万只。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野生动物。

它一般体长135厘米,身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雄性藏羚羊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进一步了解藏羚羊。

3提示课题。刚才大家交流了有关藏羚羊的资料,了解了一些有关藏羚羊的知识。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藏羚羊身上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音,记住形。驱使车厢碾碎敷伤口气息奄奄蹭后腿噙着眼泪湿漉漉渗着血水

(1)抽学生读勾画的字词,相机正音,注意“眶”“渗”的读音。

(2)找出难读的字,同桌相互分析识记字形,注意“敷”“噙”“漉”的字形。

(3)学生课堂写生字词。

2默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条理。课文先写一只老藏羚羊冒死截车,向过路行人求救的无助与悲哀,接着写科考队员耐心细致地救助受伤的小藏羚羊。后来小藏羚羊伤愈回归大自然,回到老藏羚羊的身边。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思想

感情过渡语:前面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1研读1~4段。

(1)学生自由读1~4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老羚羊动作、神态的词句,思考:从这些动作、神态中,你悟出了什么?

重点体会的词句:

①一只藏羚羊从对面的草坡上飞奔而下,一直奔到狭窄的路中央,“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体会老羚羊内心的急迫。)

②那只老羚羊纹丝不动地跪在车前,并用一种乞求的眼神盯着他俩。(体会老羚羊的无助与哀求。)

③它缓缓站起身来,一步一回头地往草坡上走。(老羚羊为救小羚羊冒死拦车,为人带路,让学生体会其对小羚羊的关心和对人类的信任。)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3)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

2学习第5~7段。

(1)学生齐读5~7段。

(2)学生勾画出描写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的动作的词,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汇报交流救助小羚羊的动作词语。

科考队员的哪些动作让你感动?拿矿泉水给小羚羊喝。找出一些消炎的药,碾碎后,敷在小羚羊的伤口上„„又用纱布,小心翼翼地把伤口裹好。将受伤的小羚羊抱回车上。

(3)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科考队员热爱动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课文第8~10段。

过渡语:同学们,科考队员在归程中,把痊愈的小羚羊放回原先的草坡上,小羚羊欢快的叫声引出了那只老羚羊,它们又团聚了。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激动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朗读第8~10段。

(1)读了这段话,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从以下词句体会:

①“那只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很多。”(体会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牵挂。)

②“活蹦乱跳的小羚羊,围着老羚羊边跳边叫;老羚羊慈爱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扫来扫去,还不时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后腿。”(体会团聚后的两只羚羊的欢悦和它们之间的亲昵之情。)

③找出写科考队员神态动作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科考队员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2)引导学生抓住“噙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等词语,体会科考队员被老羚羊的行为所打动,被羚羊间的爱所打动,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让学生说说发生在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这件事的大意。

2回顾老羚羊的行为举止,感悟出老羚羊对小羚羊的慈爱,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

3回顾科考队员的所作所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引导学生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5美美地读课文,读出感情。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用“肃然起敬”“小心翼翼”造句。

2写出读了本课后的感受。

第八课:蝈蝈

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积累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明确有“像”“好像”的句子并不都是比喻句这一语言现象。

2积累相关词语,丰富词汇。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4能在口语交际中与同学交流自己曾经干过的“傻事”,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5能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选一件感受较深的事写一篇记叙文。

6自主阅读短文,通过阅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教学时数

3~4课时。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出示课本中四个句子,学生自读这些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句子都带有“像”或“好像”,它们都是比喻句吗?(明确其中1、3是比喻句,2、4不是比喻句。)

3想一想,比喻句有什么特征?比喻句是打比方的句子,往往要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如课本中的第1句,把“马蜂窝”比喻成“一只大莲蓬”;第3句,把“光芒”比喻成“明洁的丝绸”。而第2、4两句虽然也带有“好像”“象”,但它们不具备打比方的特征,也找不出打比方用的甲事物和乙事物。第2句中的“好像”带有判断的意思,说明“听到爷爷在屋内的呼叫”不是很确切;第4句中的“像”带有推测的意思,说明“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的看法,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推新。小结:让学生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特征,不能把是否有“像”“好像”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

4师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带有“像”“好像”的句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

举例:

(1)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比喻,把马蜂比作战斗机。)

(2)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钱。(不是比喻句。)

(3)我首次钓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不是比喻句。)

(4)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比喻句,把长江比作巨蟒。)

5再自由读课本中的四个句子,加深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印象。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本栏目中的词语,反复读几遍,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绿”的色彩的词。)

2再读,看这些写“绿”的词语又有什么不同点?第一排三个词语写绿的形态;第二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花园;第三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时间。

3背诵这九个词语,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4师生互动,再找出一些写“绿”“红”或“蓝”的色彩的词语,分别归类在时间、范围、形态三个方面,再读一读。

三、互动平台

1读课本中本栏目的对话,想想自己明白了什么。秦学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郝思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也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方法。

2理解句子的含义,用上面两种方法很不错。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注意举例说明。还可以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上”这句话中,“沉重地压”这个词,就充分地暗示出了作者为伤害了马蜂而后悔和难受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本栏目中的对话,加深对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的理解。

4作业:归纳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四、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打开思路。

同学们,《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挨蜇的趣事。作为小孩子,谁没有这类淘气的经历呢?你们也一定干过一些幼稚、顽皮、莽撞的“傻事”吧。仔细想一想自己儿时的一些“傻事”“趣事”,选一两件讲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啊!

2同桌交流,互说“傻事”。教师巡视引导,要求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特别要把“傻劲”或“趣味”体现出来,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可以提问题,可以评价,可以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3小组交流,评选优秀故事。以小组为单元互相交流讲述“傻事”“趣事”,并相互评价,各组推选一名最满意选手在组上交流。

4班级交流,讲述“傻事”。各小组推荐的选手在全班交流讲述“傻事”,同学们可以发言评论,也可以讲自己听完后的感想或启发,还可以讲其他“傻事”“趣事”。

五、习作百花园

1细读习作要求,明确写作范围。写作范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可以是快乐、幸福、喜悦的事,也可以是烦恼、悔恨、忧伤的事,还应表达经历这件事后的感受。习作要求:以记一件事为内容,题目自拟,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2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广泛选择材料。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在我们个人的记忆里,一定留下了不少难以忘记的事件,如淘气遭到父母的责罚、无知摘掉邻家盆花、偷偷抓来别人的小狗、瞒着父母用化妆品在自己脸上涂画„„这些充满稚气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经历了这些事件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来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

3学生自己确定题目并写作。

(1)教师巡视,发现选材、叙述有新意的,可向全班同学介绍,以启发引导其他同学。

(2)完成草稿后,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3)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4佳作赏析,再改习作。

(1)出示学生中的佳作。(用投影仪。)

(2)朗读习作。(作者自己读。)

(3)同学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受到启发,产生再次修改自己习作的愿望。

(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5)誊写自己的习作。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学生自由读短文《那倾斜的伞》。要求边读边勾画,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可以批注在旁边,优美的词句、疑难的词句,也可以作上记号。

2小组交流。

(1)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哪些词句令你最受感动?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3)有什么疑问,向同学提出来,互相交流解决。

3说说自己读了短文以后有什么收获。

(1)说说文章内容给你什么启发。

(2)说说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给你什么启发。

4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或片断,抄写在摘抄本上。

第九课:母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尖锐”“凄惨”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积累优美词句。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品味有关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

难点: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由讨厌到不敢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了解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

学生:观察母鸡乱叫时、下蛋后、带小鸡时、保护小鸡时的样子。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出示挂图或课件认识母鸡。)

同学们回家都认真观察了母鸡的一些生活习性吧?把你的所见所闻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母鸡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2.再来读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作上批注。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朗读。惊恐田坝疙瘩警戒颤颤巍巍预备啄食尖锐凄惨如怨如诉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四、熟读课文,感悟母鸡

1.再读课文,边读边做上批注:作者对母鸡前后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2.小组交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的理由。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五、细读课文,品评母鸡

出示:“我一向讨厌母鸡。”深入品味文章。学习第1、2段。

1.自读第1、2段,边读边勾画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词句。

2.结合作者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补充,说感受。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第1段:抓“嘎嘎”“没完没了”“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第2段:抓“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自大、爱炫耀。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2段。学习第4~7段。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2.读课文第4~7段,思考: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边读边用笔做上批注。

3.小组内交流相关的语句和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提炼品评。负责:出示句子: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读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不论„„还是„„总是”体会到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歪着头”“挺着身”“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体会母鸡的机警、负责。)

(2)师范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再读句子,说说用上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好处。

慈爱:

(1)自由读第4~7段。思考: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母鸡的慈爱?

(2)交流感受。(“一点儿”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你还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交流汇报。

勇敢: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母鸡的勇敢?

(2)交流:“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辛苦:交流:“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第4~7段。学习第8、9段。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生自由读。

2.师范读。

3.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5.自由朗读第9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我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六、拓展升华,感悟母爱

1.说说对“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

第十课:一只贝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及难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搜集一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物的小故事。

学生: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看看各种不同的贝壳或贝壳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贝壳,揭示课题

1出示贝壳和珍珠。

2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一只贝》。(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新词,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小组交流,记忆字形。师重点指导:誉、腻

5.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细读品味,升华感情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初读了课文,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2.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体会体会。

3.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文第1段。

4.再读出示的第1段文字,边读边想象: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段。(播放海边音乐。)师相机指导理解:旋涡、啮掉

5.它们即使生命结束,壳上仍留有人们喜爱的色彩,难怪会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人们的称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第2段?(生自由练习。)

6.抽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3~10段。

出示: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1.生自读句子。

2.这只贝还有绚丽的色彩吗?还有精美的图案吗?读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生交流感受。

4.再读第3段,说说这段文字中的哪个词一下子就打动了你?再读读,体会一下。

5.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理解:默默、荣誉

6.相机抓住“折磨”这个词语理解贝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7.生理解“折磨”的意思。

8.再读课文,透过“折磨”这个词你还能读出什么感受?想想石子在贝的身体里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9.生读课文,谈感受。

10.你们都在认真地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透过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11.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只贝所受的折磨用表情、声音表现出来。老师引读: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生跟读中间部分)„„教师:一年,两年,它的壳上——读,但他——

12.再读课文,再体会体会,在“可怜”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13.思考:“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四、学习写作方法,拓展迁移

1.作者写贝,赞颂的仅仅就是一只贝吗?

小结:文章借物喻人。

2.说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

3.把你想对这只贝说的话写下来。

五、总结并提出希望

1.生展示搜集的同类人的故事。

2.希望你们也做一个像这只贝一样的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

第十一课:狼群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默契”“俯首帖耳”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4.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2体会狼群的团结、勇敢。

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使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狼的多媒体资料(文字)。

学生:收集一些狼的有关资料、图片等。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开篇,导入课文

1.出示介绍狼的生活情况的多媒体资料。

2.师:同学们,这就是狼的生活,把你看到的介绍一下吧。

3.师:是啊!一只狼是孤独的,它苦苦挣扎在食物链的终端;一群狼是强大的,它们有资格笑傲“江湖”!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狼选择了群居生活,共同进退,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我们一样过着群居生活的狼的世界。(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生字,注意:“撤”是翘舌音,“逻”的声母是L,不是N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了解词语的褒贬色彩。呼啸退避三舍默契俯首帖耳身先士卒

5.请同学们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说说狼群给你留下的印象。

6.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7.再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语句旁作批注。

8.学生交流。

三、熟读课文,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狼群的生活习性?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四、精读感悟,交流体会

1.自由读课文。

2.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并读关键语句。

A.(1)找出描写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边讨论边板书: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B.(1)找出描写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狼群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原因。(边讨论边板书:团结)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C.(1)找出描写头狼权利和义务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头狼权利和义务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头狼的权利和义务。(边讨论边板书:抵抗敌害、调解纠纷、巡逻报警、踏路探险)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五、总结延伸

面对如此勇敢、团结的狼群,它们的确有资格“笑傲江湖”!关于狼的集群生活,你有什么看法?

1.生交流汇报。

2.同样是过群居生活,人类从狼的生活中受到些什么启发?

同学们,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人类也像狼群一样勇敢、团结合作、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那么,我们才有资格笑傲“江湖”!

1.拿出你们的笔,写下你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独特感受。

2.交流。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狼群》。

愿狼群勇敢、团结的精神永伴我们左右。

第十二课:美丽的眼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关爱之情。

2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议一议”的方法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走进海豚的心灵深处,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关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海豚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海豚救人的美好传说。你们想听吗?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腊时,一些贪财的水手想在船上杀死他。阿里昂见势不妙,就祈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然后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海。谁知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了一群海豚的注意,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这位音乐家,一直把他送到海岸上。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已久,但是许多人仍感到难以置信。可是,近代关于海豚救人的报道也不胜枚举。《美丽的眼睛》一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根据课后第一题的要求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讨论。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说说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细读课文,质疑解疑

方法:

1小组合作,边读边议,根据课后题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派代表汇报。

2各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整理达成共识。

(1)课文几次提到“美丽的眼睛”?

(2)为什么说那是“我”这辈子所看过的最美丽的眼睛?

(3)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策略,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策略学习。(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提供一些学习的策略供学生选择。

如:①读一读,议一议。

②读一读,讲一讲。

③读一读,勾一勾等。)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讲述有关人与动物之间互相关爱的故事。

2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成几句话,送给可爱的海豚。

积累与运用

(三)教学目标

1.巩固学过的成语,体会成语的意思及感情色彩的不同,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2.积累各种谚语,体会谚语的含义,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3.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乐于用普通话文明地讨论交流保护青蛙的方法,能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能抓住要点。

5.认真观察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拘形式写下所见所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6.培养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有所获。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并在生活中运用。

难点:了解阅读方法,鼓励个性化阅读。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收集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和谚语,查找有关青蛙的资料。

教学时数

3~4课时。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读成语。同桌相互读。

2.抽读。

3.小组讨论两组成语的特点。(都是有关动物的成语。第一组:贬义;第二组:褒义。)

4.再读,感悟它们感情色彩的不同。

5.在实践中去运用、感悟。

(1)分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动物的成语,并注明它们的感情色彩。

(2)全班交流。

6.全班齐读成语。

二、语海拾贝,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谚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检查,要求读准确。

3.小组内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动物的谚语,组长做记录。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类似的俗语、谚语,并把这些句子记在“采蜜集”中。

三、互动平台,学会方法

1.学生自由读对话,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读了这段话后的收获。

3.小组分角色朗读,找一找,勾一勾,议一议:有哪些读书方法。

4.全班交流阅读方法。

5.除了书上列举的阅读方法外,你还知道哪些阅读方法?

6.再读对话,把这些阅读方法记下来。

四、口语交际,自主表达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谈蛙”。(配乐朗读辛弃疾的《西江月》)

教师: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对青蛙的了解。

2.小组内交流资料,互相补充,并选一名成员上台演说。

教师:青蛙对人类那么重要,可近几年来青蛙的数量却显著地减少了。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小组交流讨论:怎样保护青蛙?请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方案。

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有条有理,态度大方。其他同学专心倾听,认真思考。

3.小组间评比,相机指导。大家评议。语言要文明谦逊,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设计方案,抓住要点把意思表达清楚。

4.总结方案,深化话题。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为保护青蛙出一分力,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更加舒适,更加美好!

五、自主阅读,培养能力

教师: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知道了青蛙是庄稼的朋友,是捕虫的能手,今天我们再走近青蛙,去了解一下青蛙。

1. 学生自由朗读,了解内容。

出示自读要求:

(1)想想文中介绍了青蛙哪些方面的知识。

(2)找出写有关青蛙知识的语段读一读。

(3)分组讨论文中介绍了青蛙哪些方面的知识。(青蛙的种类、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是两栖动物、青蛙的生理结构)

2.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习。

3.交流汇报。

六、习作百花园

出示图画。

1. 仔细看。认真看图: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2. 尽情想。看着图画,发挥自己的想象,构思自己打算写的故事情节。

3. 大胆说。

(1)小组讨论写作方法,把握图画的重点部分。

(2)小组互相交流故事,注意倾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

(3)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说一说自己的故事内容。

(4)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4. 认真写。

(1)自拟一个新颖的题目。

(2)把你想写的精彩故事写下来。

(3)师巡视,个别指导。

5. 耐心改。

(1)自读自改。

(2)同桌互读互改。

(3)全班重点评议修改不同水平学生的文章。

6. 品味读。把自己作文中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以肯定、表扬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第十三课: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3.读懂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闰土)形象,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插图。

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故事或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引出闰土

1.展示“看瓜刺猹”图,教师朗读,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

2.学生谈初识闰土的印象,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闰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闰土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笔做上记号。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如写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与作者初次相识的闰土,和我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看跳鱼儿、捡贝壳的闰土,和我分别的闰土。相机板书记忆、相识、相处、分别)

2.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并梳理出课文结构,其间注意生字的读音和长、难句的指导。

(1)你觉得你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部分?为什么?

(2)这四个部分当中哪个部分写得最详细?(相处这部分。)

三、顺学而导,了解闰土

1.找出文中带有“啊”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有哪些稀奇事。

2.以闰土语言为突破口体会人物特点:

(1)指名轮读闰土的话,让学生明白闰土的话中包含着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四件事。

①找出闰土和我的对话,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品读其中有哪些有意思的事。

②这些有意思的事,你们经历过吗,听过吗?像这样没经历过的事是什么事?(板书:稀奇事)

③如果是你,你最想干哪件事?为什么?

(2)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问:你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生读,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 “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采用“情境渲染、联系实际、引入背景资料、对应比照”等多种方法理解感悟、入情入境朗读。

① 引出自己最想做哪件事。(如“看瓜刺猹”)

② 在书上画一画,边读边想,也可以写上一些批注(通过举例理解品读,体会其中的稀奇、有意思。)

③ 如果你和闰土一起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会看到些什么?(周围环境、闰土动作神情、猹的反应等)学生体会读,教师适时导读。

④ 闰土和我,这两个好朋友看瓜刺猹又谈了些什么?(体会闰土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说,我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的场面。)从哪里感觉出来的?

3.问:在闰土和“我”的对话中,“我”的语言很少,只有一些感受,你能根据“我”的想法想象出“我”当时说了什么吗?写出“我”的感受。

4.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

四、多元解析,记住闰土

1.师小结,引导学生比较“我”与闰土的异同。

(1)我听了闰土这些话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同学们一起看看第15段,看看你读懂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吗?

(2)借助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图片对比、联系生活等)体会“四角的天空”的深刻内涵。

①交流学生的理解。(文中的“我”确实是饱读诗书,而且深深感受诗之精华,而生活中是单调的,狭窄的,没有闰土的丰富,我想作者是想衬托闰土的见多识广。)相机板书。(无穷无尽)

②面对一个聪明能干的闰土,面对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面对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读第15段)

2.引导生回扣第1段并背诵。教师引:闰土这位新朋友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这位与众不同的朋友和他讲的那些稀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生读第1段)

3.试背第1段。

教师小结:了不起,就让这位不凡的朋友,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五、小结全课,升华认识

少年闰土回忆-----相识-----相处------分别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第十四课:弹琴姑娘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段和第6段。

3.读懂课文,感受弹琴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

4.学习课文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弹琴姑娘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的文章《弹琴姑娘》。从课题你了解到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生:弹琴姑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阅读,听写词语。(淅沥淅沥——可以表示哪些声音?锲而不舍——什么意思?钦佩可以用什么词代替?猜猜这里谁钦佩谁?俊秀——形容谁的?)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想一想,课文围绕弹琴姑娘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强调学生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姿势。)

3.学生汇报,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教师: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走进那条长长的胡同里,去认识那位让儿童文学家也钦佩的弹琴姑娘。

三、聆听琴声,敬意产生

教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儿童文学家的心,让他对一个小女孩如此钦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1.生默读勾画,师巡视。教师:同学们,现在咱们交流。哪些词语和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作者的心?

2.学生汇报。学生:读“不论清晨、夜晚„„老是听到„„”(这段话是弹琴姑娘持之以恒地练习给作者留下印象。)

教师:咱们再往具体想,你认为哪些场景让作者印象更加深刻?先不要说,再读读。

3.生自由读弹琴姑娘四季弹琴的部分。

4.汇报我四季听琴的感受。

① 生汇报,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师相机引导“只要„„就„„洒在„„洒在„„也洒到„„”读出这琴声让春雨有了活力,我相信作者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② 汇报夏日听琴的感受。(是啊,闷热的夏日里,窗口动听的琴声仍不断,难怪作者会边走边想边钦佩这弹琴人。)

③ 是谁又让天高气爽的秋日更加静谧恬静呢?生汇报。琴声声声入耳,我是赞叹不绝。

④ 汇报冬日琴声迎接风雪夜归人的感受。(琴声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让作者有怎样的想法?)

⑤ 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教师:同学们,作者是一位儿童文学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在这一年四季听琴感受中情感变化也不同。他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情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总结:这一部分通过“我”听琴声的感受和情感变化来间接描写小姑娘的品质。小组交流读书感受,并汇报。可串读创设情景,生说感受。说说锲而不舍可以用什么词代替?赞赞这弹琴人。

师相机板书(猜想-钦佩-赞美-想见)

⑥作者四季听琴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⑦读课后2题的句子,体会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美妙感受。

四、谋面解惑,虔诚祝福

教师:作者达成心愿见到了让她赞叹不已的那位弹琴人了吗?课文哪些语句直接描写了弹琴的小姑娘?

1.生勾画出描写姑娘的句子,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眼前的小姑娘给你怎样的印象。

2.课文直接写小姑娘的地方不多,都是通过琴声或作者的感受描写的,写得简略。作者有几次见到小姑娘?两次见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五、深化感情,联系生活

1质疑理解“虔诚”一词。

2小组探究“我”为什么“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用课文中的句子作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3指导朗读“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情景读)

(1)春天的日子多雨„„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2)夏天的黄昏„„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3)秋天天高气爽„„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4)冬天的寒夜„„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4总结: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收获。

5试着背一背第2段和第6段。

第十五课:高斯智断瓶中线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工整书写。

2.读懂课文,感受高斯的聪明才智。

3.学习前面部分描写为后文做铺垫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太阳灶的有关知识。

学生:搜集与故事有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数学题引出主人公。

教师:虽然是语文课,但是老师要给大家出一道数学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题目是1+2+3+4+„+100=?(5050)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

教师:有一个小朋友在小学一年级就通过思考很快算出这道题,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通过这道巧算题目你觉得高斯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作答。(机智、聪明、爱动脑筋)今天就来学习有关他的一个小故事。

2.揭示课题。

(1)读题,本课的主人公是谁?(高斯)

(2)课题中也有一个字给予了高斯很高的评价,是“智”。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生字,检查预习。

(1)教师:这篇课文中易错的生字、生词不少,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读得准哦。出示第一组词语:一枚沁出啪嗒紧张聚焦困境 适时表扬读的同学,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鼓励同学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2)教师:两个字的能行,四个字的就不一定都能读得好。出示第二组词语:恭恭敬敬聪明才智炎炎烈日风马牛不相及教师相机理解词语意思,这些词有的形容人物,还有的形容天气。猜想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怎样智断瓶中线的?)善于提问题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也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希望你们都成为这样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并把课文读好,当然,如果你有问题也可以随时提出来。

3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朗读,你了解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吗?(生汇报)

5整个故事中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高斯)从课题我们就看出了他是一个非常机智聪明的人。难怪当地的人们都称他为天才。

三、品读课文,探究智慧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找高斯智断瓶中线的那一部分读一读。(第7段)抽学生朗读这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高斯是怎样断瓶中线的,断瓶中线的必要条件有哪些。(太阳光、老花镜)

① 默读课文第1~6段,找出描写太阳光的句子,想一想它在文中的作用。品读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如:一天,高斯顶着烈日„„赶去。太阳光是那么的强„„炎炎烈日下。品读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第4段,高斯紧张地„„石板路上)讨论: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找出描写老花镜由来的段(第5、6段),品读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铺垫)

2高斯的哪些表现令人敬佩?快速默读勾画,读一读勾画的部分,想想你为什么画这些句子。

3小组交流,谈谈你的发现。

4全班交流。

(1)第1、2段,“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大大出乎高斯的意料”“一时间,他不能解决这个难题”“他认认真真地动起脑子来”。相机指导学生理解体会高斯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沉着镇静,冷静思考。理解“风马牛不相及”,适时质疑这个问题是哪方面的难题,相信大家学了课文会找到答案。

(2)第3、4段。教师:在小镇街心,高斯就这样认认真真地思考着,瞧他还是皱着眉,眯着眼,紧盯着那个玻璃瓶。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分钟、2分钟、3分钟„„10分钟,这时除了难题在困扰高斯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干扰他?

①围观的人多。引读“这时,街中心„„如何走出别人给他制造的困境”。如果是你面对挑衅者的起哄,你的心情如何?

②天气恶劣。

教师:加上此时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高斯„„

学生:(接读)紧张地思考着„„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教师:可以看出此时的天气是(恶劣)的,此时的高斯心情是(紧张)的,此时高斯思索的神情更是(凝重)的。(3)第5~9段。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为高斯捏出了汗、憋足了劲,最后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难题的呢?在解决问题中高斯的哪些行为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学生汇报。

适时介绍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补充太阳灶、太阳能利用的有关知识。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呢?(条件:阳光、老花镜、物理知识。利用了阳光这一自然资源,巧妙利用了老花镜,结合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为什么说高斯很聪明机智?谈谈自己的看法。

5这篇课文除了高斯以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文中也有几处描写老人的语句,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关键人物?(与旁人的行为对比、缓解高斯的紧张情绪给他鼓励、为高斯解决问题带来启发。)再读,感受这位慈祥的老人给予高斯的安慰。

四、朗读课文,感受品质

1学了这篇课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们?

2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片断?读一读。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六课: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 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

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观书有感》。

积累与运用

(四)教学目标

1. 了解形容词重叠后的表达作用,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心理、情感的四字词语。

2. 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在习作中自觉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 能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们,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言清楚流畅。

4. 巩固边读边批写的读书方法,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

搜集优秀的外貌描写片断、搜集读书的名言警句。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同桌对比读这三组句子,纠正字音。

2.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规律和特点,谈谈你的发现。(词语重叠后,所表达的意思加深了。)

3.试着说一说类似的句子。

4.男女生对比齐读三组句子。小结:是呀,“认真”“恭敬”“痛快”重叠后变为“认认真真”“恭恭敬敬”“痛痛快快”让整句话在表达意思上程度加深,起到强调的作用,在我们平时说话和写作时,正确地运用叠词,就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主读词语,不理解的通过查字典,与同伴讨论解决。

2.说说每组词的共同特点和各组的特点。(共性是描写人物的词语。特点:第一组是描写神态;第二组是描写人物心理感受;第三组是描写人物的情感。)

3.用多种方式记住这些词语(抢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尽量读熟。游戏:我说你对。(老师或同学说词语的前面两个字,其余生说后两字。)

4.你知道哪些这类的词语,根据每组的特点说词语。可以小组搜集整理,集体展示。

三、互动平台

教师:刚才我们在语海拾贝中积累了不少描写人物神态、心理、情感的词语,接下来我们要与郝思、于蓝一起走进互动平台,共同探讨你印象最深的外貌描写。

1.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对话(可同伴分角色对读、自由读),读通顺。

2. 说说你在对话中懂得了什么。

3. 把你读到过的课内外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片断介绍给大家。

小结:“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因此,认清人物的外部特征,就可能有助于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读有关人物外貌描写的文章时,我们必须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然后再根据这些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去认识人物。

四、口语交际

教师: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他告诉我们“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大文豪莎士比亚也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那你爱读书吗?最近你都读过什么样的书?让我们一起分享彼此读书的收获吧!

1.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引导学生明白向别人推荐书应介绍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自己读书的体会。

2. 引导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书。思考:我准备向同学们推荐什么书?怎样推荐才能使大家想读、爱读?

3. 学生在小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组内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教师巡视指导。

4. 向本组以外的好朋友推荐自己喜欢的书,教师参与其中。

5. 民主评选出数名推荐明星,请小明星上讲台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6. 教师出示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读书、读好书。

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我身上所有优秀的品质都要归于书籍。——高尔基

7. 课后延伸。

(1)向你的小伙伴或家人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2)阅读同学推荐的好书并和同学交流读书的体会。

五、习作百花园

1.启发谈话,唤醒学生记忆的表象。教师可采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在这些人中,有你熟悉的人,有你喜欢的人,有讨厌的人,有你崇拜的人„„能不能把他(她)们介绍给老师呢?今天先把你最崇拜的那一位介绍给大家。他(她)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还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人呢?你崇拜他什么?为什么崇拜他?请你按要求写下来。

2.读题,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3.习作指导。

(1)分四人小组互议,交流,说说你准备写哪一个让你崇拜的人,他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崇拜。

(2)读写联系,领悟写法规律。学生的习作素材有了,紧接着教师要通过抓读写联系,帮助学生领悟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3)启发学生从学过的写人的课文中、读过的优秀习作中领悟写法。同学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是描写人物的,想一想:在这些课文中,是怎样通过外貌描写写出他的性格特点的?同桌先讨论一下,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4)启发谈话:教师揭示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第一,要抓住具体的事写人,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质”,可以是“一人多事一品质”,也可以是“一人多事多品质”。第二,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4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创设情境,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都想把自己最崇拜的人介绍给老师,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可能听同学们一个一个来介绍。如果你们将自己最崇拜的人写下来给老师看,不就行了吗?现在我们开展一次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在起草前先构思一下,然后再起草,凡能在25分钟时间内完成初稿的同学可获得“耕耘奖”。(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快速表达的能力。)

(2)学生独立构思起草,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3)对在25分钟内完成习作初稿的同学授予“耕耘奖”。没有完成习作初稿的同学可以继续写,已经完成习作的同学可以尝试修改。

(4)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a)启发谈话:美玉是琢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你的习作初稿写好以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你有信心把自己的习作初稿修改得更完美些吗?改得好的同学还可以获得本次习作的“百花奖”呢!

(b)学生自改习作。先进行错别字和病句的常规修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这一要求进行重点修改。

(c)同桌或分小组相互传阅习作,与对方商讨需要重新修改的地方,然后根据对方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d)课堂交流。指名交流时,教师可要求按“原来怎么写的——现在怎么修改的——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的顺序说出自己修改的过程和理由。

(e)评议“百花奖”。先分四人小组评议,再进行全班评议。

5.指导评赏,成就激励。

(1)启发谈话,激发评赏的兴趣。启发谈话:当你手里抓一把沙土放在太阳光下一照,就会看到点点金光。同样,各人的作文都有闪光之处,哪怕是写得不够理想的作文,也有一两句优美的句子或几个闪光的词语。你的习作通过自己几次修改,一定有许多成功之处。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成功的欢乐。如果你认为自己全文写得好,就读全文:如果你觉得只有某一片断写得精彩,就读这个片断。对评赏得好的同学,老师将授予“浪花奖”。

(2)示例评赏,启发自我评赏。教师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断组织学生评赏,然后分组交流自评,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3)结合评议意见,学生对习作进行再修改。

6.誊抄习作。注意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

六、自主阅读园地

1.激趣引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批读文,其中学习了勾画、边读边批等方法。边读书边批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本册一单元课文《三峡之秋》,就对边读书边写进行了示范,你愿意运用这种读书方法吗?

2.读课题,明白要求。

3.学生自读短文,根据要求边读边批。

4.学习汇报自己的批注,大家进行评议,对好的加以肯定。

第五篇: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4分)

一、我能拼,我能写。(共6分)。

yuan

zhi hui

yang

shen

xian

埋()

()()望

()至

()少

二、我能用“

”画出句子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3分)。

原来圣诞树就是给(ɡěi jǐ)予树,它给(ɡěi jǐ)小朋友们带来新年的祝福(fú

hú)。

三、我能看清每组字的区别,看我来组词。(5分)

辨()仰()戴

()脸()绪()

辩()柳()带

()捡()堵()

四、积累词语我最棒,我一定能填正确(4+2分)。

水()石穿

没()打采

迫不()待

气急()坏

兴高()烈

争()恐后

()不绝口

()积如山 我还积累了不少这样的四字词语,我可以再写出两个。

()()

五、先连线,再写句子,请注意把线画好。(6+4分)。

人心齐

疑则思问 博学多识

泰山移

早开的红梅

保护地球家园 小葱拌豆腐

吹面不寒杨柳风

生命呼唤绿色

一枝独秀

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清二白

我还会写二句类似的句子:

六、下面的句子是病句,我能把它改正过来。(4分)

小亮是我们班成绩最好最优秀的学生。

七、我会仿照例句,写一处景物或活动。要用上精彩的词语。(3分)。

例: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樱;有的眼晴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

八、我会默写《元日》。(4分)

十、本学期,我们知道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节日”。我了解了中华传统节日有

、、等。(3分)

第二部分

阅读积累与运用(26分)

一、我会认真地阅读课文片段,然后按文后要求回答问题(12分)。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1、这是一个神话故事,我还读过别的神话故事,有《

》、《

》。(2分)

2、我发现这段话中有很多意思相反的词,你能找出来吗?(3分)

()——()

()——()

()——()

3、形容速度很慢的词语有很多,文中就有两个,你能够找出来吗?(2分)

()

()

二、我会认真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14)

画眉,全身羽毛金褐色,颈部和背部有暗褐色条纹,腹部白花花一片,眼晴四周画了一条白色眉线,依依可人。

翠鸟,碧绿的羽毛,点缀(zhuì)着蓝色和金色,羽毛的颜色特别美丽。

鸟儿不仅羽毛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

你看:大雁飞行的时候

队形

次序都有一定规矩

大雁打头

幼雁居中

老雁压阵

头雁在前紧拍翅膀,使气流上升,为的是让幼雁靠气流滑翔,飞起来省力。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1、作者抓住了鸟儿羽毛的 来写出画眉和翠鸟的美丽。(1分)

2、请给短文最后一段空白处填上标点(3分)。

3、短文介绍了

、和

三种鸟。(3分)

4、请仿照“白花花”一词的形式,再写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2分)

5、朗读下面的句子要用什么语气呢?请你选择(1分)。

欢快

赞美

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6、“鸟儿不仅外表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2分)

7、你最喜欢短文里的哪种鸟?为什么?(2分)

第三部分:

习作(30分)

那儿真是一个好地方

向大家介绍你去过的一个地方,可以介绍那儿好看的景点,好玩的活动,好吃的美食。要让大家看完你的介绍后,也想去看一看,玩一玩!

要求:先把题目抄下来;文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不少于250字。

西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202_)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