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构建区域化党建为着力点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范文模版)
以构建区域化党建为着力点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
——对桐庐经济开发区区域化党建的调查和思考
【内容提要】基层党建是党建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原有的党建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区域化党建就是桐庐经济开发区正在探索与实践的新的基层党建模式。本文对开发区区域化党建实施背景、具体实践、取得成效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对区域化党建工作创新管理方式、促进协调发展、强化支撑保障、探索数字化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字】基层党建 区域化 桐庐经济开发区实践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如何适时转变基层党建工作方式,优化结构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桐庐经济开发区企业集中,资源密集,是我县“工业强县”战略实施的主战场。通过十几年跨越式的发展,经济开发区不仅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党建工作也面临新的境遇。近年来,开发区结合实际对区域化党建工作进行了积极实践,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积累了一定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一、区域化党建工作实施背景
区域化党建是近年来党建工作提出的新理念,它从区域角度去思考和谋划党建工作,形成区域化、全覆盖、多途径的党建工作体系。随着“两新”组织的不断涌现,社会管理和党建重心逐渐移向基层,“两新”组织独立性、变动性、复杂性和逐利性等特点对过去单一的单位党建模式构成了挑战,基层党建工作呼唤空间更广阔、资源更丰富、途经更多样的新模式。
桐庐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4年,辖区涉及城南街道、凤川街道、江南镇等地10余个行政村,面积超过140平方公里。经过1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已入驻企业230余家,从业人数超过20000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12000余人,党员人数268人。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开发区党员群体结构中,年龄30周岁以下占28%,30周岁到45周岁占38%,45周岁以上占34%;党龄在五年以下的党员占49%,5至10年占20%,10年以上占31%。总体上,开发区党员队伍以中青年党员为主体,他们视野较为开阔,思想比较活跃,自主意识、开放意识和关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意识比较强。同时,这一群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大专以上学历占43%,初中及以下只占4%,对党建活动多样性和实效性要求较高。
在推行区域化党建之前,开发区按照行业相近的原则,组建了针织、机械等4个产业联合党支部。但与蓬勃发展的非公经济相比,党建工作与开发区实际情况还存在几方面的不适应。一是党组织结构设置与党建工作不相适应。在推行区域化党建之前,开发区设立了4个产业联合党支部,区域内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少,企业党建几乎空白。由于产业联合党支部覆盖面小、辐射力低,一些党员人数少、产业零散的企业未纳入组织管理,不少党员成为了流动党员或“口袋”党员,造成党组织结构散、党员日常管理难等不利局面。二是党建活动平台与区域党建工作不相适应。推行区域化党建之前,开发区党员活动主要依托企业自身场所和资源开展,党建活动缺少统一规划和平台,各联合党支部资源不平均,党员活动互动不足、效果不明显。三是企业党建积极性与经济蓬勃发展态势不相适应。由于企业主对企业党组织认识不一,有些企业认为员工流动性大,担心建立党组织后活动多影响生产,个别党员党性意识不强,不愿亮出身份,不能正常履行党员义务,加上传统的党建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客观上限制了企业党建做大做强。
二、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在系统分析和总结以往基层党建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区适时提出了区域化党建的工作思路。2010年6月,桐庐经济开发区成立了区域党建工委,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将辖区234家企业分为四个区块,成立4个区块党总支,下辖54个党支部。在层级上,对基层党建工作实行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管理,克服了开发区宏观管理的不便和党支部微观管理的缺失,较好实现党建工作一条线对接;在范围上,打破行业限制,变条状推进为区块规划,做到党员管理不遗漏;在功能上,整合区块内党建资源,变单个企业内循环为区域企业共建、共享;在机制上,以组织设置创新推进党建形式、内容和机制创新,强调互动共建,倡导自主管理。一年多来,开发区通过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了党组织对非公企业的全覆盖,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优化组织设置,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组织模式
按照区域化党建和优化企业党组织设置的要求,开发区在全面摸清党员分布情况基础上,以地域相邻的原则重新组建党组织,将开发区234家企业划分为4个区块,以1到2个核心企业为龙头,成立4个区块党总支,党总支以下再设立若干企业党支部和1个联合党支部,部分建立党支部条件不成熟的企业中的党员统一由联合党支部接纳和管理。经过对区域内党组织的优化设置,构筑起了以区块党总支为核心、企业党支部为基础、区域内党员为主体、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的动态党建工作体系。
(二)整合区域党建资源,构筑共建、共享的党建平台
按照“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方式,开发区逐步整合和完善各级党建资源,目前已建成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2个,各区块党总支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党支部通过自筹资金等方式逐步筹备和充实党建活动室、图书室、放映厅等党建资源,同时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作为党建扩展平台,提高了党建资源利用率,形成基层党建合力。开发区党组织还积极开展“三带三促”活动,以加强党建工作来带动团建、工建、妇建,以抓好团建、工建、妇建来促进党建,形成了党群联动、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来访接待、首问责任、服务承诺等党建工作制度,确保了党员服务中心等党建资源有效运转,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向服务型转变。
(三)畅通日常管理,优化上下互通、左右互动的管理方式 通过实行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管理,非公企业党组织与属地镇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开发区党建工作较好得实现一条线对接、一张网铺开。纵向上,开发区党委主要做好区域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和督查指导,各区块党总支负责该区块党建工作的传达、布置和协调,各企业党支部重点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横向上,设立开发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涉及的城南街道、凤川街道、江南镇等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负责人吸纳进来兼任开发区区域党建工委委员,定期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协调开展区域党建工作和谐共建活动。同时,区域内的非公企业党组织之间结成互帮互助对子,通过“创先争优”演讲比赛、红色电影进企业、党员志愿者活动等载体,实现活动共搞、资源共享,为广大党员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展示平台,形成网格联络、互促互进、全面提升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四)增强示范效应,创建发展好、党建强的企业“双品牌” 充分发挥区域内优秀企业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坚持以大带小,以强带弱,通过企业家协会、业主沙龙等载体发挥优秀企业党支部的示范效应。一是加强对企业主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把业主对党的感情、对党建工作的态度作为评先评优、授予荣誉称号、安排社会职务的必备条件,对党建工作开展的好的业主和党员授予“十佳心系党建企业主”、“十佳党员创新创业标兵”等荣誉。二是按照“党建带动企业发展”的思路,使党员培训管理延伸到企业人才队伍创建中,党员素质提高渗透到企业文化培育中,党组织的作用拓展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党员示范岗”、“党员风采栏”等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企业发展,打响企业发展好、党建好的“双品牌”,让更多企业真心实意地欢迎、关心和支持企业党建工作。
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区域化党建工作较好地解决了新形势下党组织组建难、流动党员管理难、党的作用发挥难等一系列问题,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一是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更广。通过建立开放动态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党建工作逐个企业挨个推进的方式,使区域内的党员及时纳入党组织的管理,对条件成熟的区块和企业逐步建立党组织,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二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细。区域化党建通过区域内党建资源的整合共享,克服了企业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对业主的相对依赖,一方面有效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避免了开发区党员因流动性较大对日常管理带来的影响,形成动态党员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统一的党建平台,有利于制定长期翔实的党员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开展更广层面的教育活动,使区域内党员教育管理效果大为提高。三是党组织作用发挥更好。区域化党建克服了以往的农村、社区和单位党建的局限,充分整合了区域内各类资源,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合力,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空间更大。据统计,今年来,开发区已建成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2个,各类企业党支部活动阵地10余个,有120余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推荐入党积极分子51名,已有21名企业骨干发展为中共党员,营造了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项目不断拓展、企业认同度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当前,桐庐经济开发区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区域化党建工作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活动开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决。
一是党员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培养和发展,党员人数已经达到260余人,但相对于开发区2万余人的职工队伍,党员数量还明显不足,辐射力度较低,还需进一步发挥党员队伍示范带动效应。目前,党员队伍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尚不足一半,高层次高学历的党员人数不足,总体知识结构、水平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迫切需要培养更多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加入党员队伍,在开发区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中坚力量和示范效应。
二是党建工作方式还有待完善。走访过程中,一些企业反映不少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积极性很高,但党建工作方式尚显单一,党员活动缺少统一规划,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成效不明显。同时,如何协调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之间的矛盾、各党组织活动难统一的矛盾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解决。
三是共建共享机制有待拓展。由于各党组织成立时间有先后,组织基础、硬件设施、资金支持等方面参差不齐,导致了各区块党总支和党支部工作开展有差距,各区块内的联合党支部由于没有依靠企业出现缺乏管理的情况。实践中,通过开展“互帮互建”、“村企共建”等活动,互助平台已基本搭建完成,但多数工作仍然依靠开发区党委的政治推动,缺乏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参与的动力机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共建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胡锦涛同志2004年7月视察上海时曾指出,要着眼于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要抓好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回顾一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桐庐经济开发区区域化党建工作已经从“建起来”发展到“活起来”的阶段,下一步需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地探索和研究,对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支持保障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更好的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一)强化区域协同理念,完善区域化党建机制建设
一是完善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开发区区域党建工委的协调和组织管理职能,强化各区块党总支职能和承上启下的作用,理顺以开发区党委为龙头、党总支为纽带、企业党支部为基点的管理体系,构筑区域内以老带新、以大带小、全体党组织和党员共建共享共同参与的党建工作机制。二是完善运行体制,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蓄水池”、“孵化器”的作用,同步推进党、团、工、妇等资源平台建设、使用和完善,结合开发区发展新特点,适时探索研究“楼宇党组织”等党建形式,建立覆盖广泛、功能互补的党组织体系,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活动。
(二)扩大协同效应,构建灵活高效的教育管理方式
当前,开发区党组织规模普遍较小,党员岗位较分散,流动性比较大,加之企业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特性,党员教育管理活动较难安排。针对这一实际,依照“为企业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员工所拥护,为业主所理解”的原则,各区块党组织开展活动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彰显开发区特点和行业特色,体现先进性、时代性。针对党员活动难统一的情况,各区块党组织应将活动计划早规划,活动项目早设计,活动方式早分类,活动信息早发送,探索实施党员活动项目“菜单化”选择和党员积分化管理模式,将党员理论学习、参与活动、志愿服务等情况以积分形式进行记录,党员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党建活动时间、内容和形式,形成工作规范有序、活动丰富多彩、内容不断创新、考核日趋严密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强化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支撑和保障
确保区域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必须解决好党组织所需的人员哪里来、经费哪里出、场地谁提供等实际问题。结合经济开发区实际,一是实施联系企业制度,选派工作能力强的同志担任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培养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同时借鉴党员志愿者的力量来弥补党建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与区域党组织分布相配套的党员服务中心,丰富党员服务中心的设施、形式和内容,依托企业和当地镇村,将党建资源与团建、工建、妇建等相结合,提高资源整合度和利用率。三是加强党建文化阵地建设,充实远程教育系统,拓展网上党建文化阵地,同时对各企业内部交流的党建刊物进行整合,定期编撰开发区党建简报。四是拓宽党建工作经费渠道,采取区域所在党委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出一点、党费补一点、区域内企业筹一点等办法解决。
(四)探索建立区域党建数字化机制
积极引导、鼓励区域内的企业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筹建区域党建工作信息网,在网站上建立内容丰富的区域党建信息、网上党校、党员电教点播、党员风采等栏目,区域内党组织可以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在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收看党建新闻展播片、党课教学片、优秀党员事迹片,在线查阅党建工作的有关文件资料,增强党员学习培训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实效性。并可通过开辟党建论坛、经验交流、你问我答等专栏,尝试网上互动,构建反馈渠道,使数字化平台融入到区域化党建各个环节,提高工作效能,开辟党建工作的另一片天地。
(五)加强区域化党建人才培养和交流
要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更加突出党建人才队伍的培养、交流和合作,建立党建工作人才的科学管理机制。一是健全党务人才的选拔机制,建立区域党务人才库和党员骨干信息库,通过内选、下派、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拓宽党务人才的选任渠道,选派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年轻化的党员充实到基层党务干部队伍中。二是完善党务工作人员配备机制。立足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所在党组织的知识结构、工作风格、性格特点等因素,着力配强基层党务工作者,探索搭建科学的考评体系,形成优势互补的整体合力。三是健全党务人员培训机制。依托党校、远程教育系统和正在筹建的杭州商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等资源,加大培训力度,盘活用人机制,通过结对共建、互培互教、挂职交流等方法,提高其知识水平、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
(六)研究区域化党建向其他领域拓展和应用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社区和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和非公有制企业。这些地区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和党员、群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借鉴和总结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相关经验,在城市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加以拓展和应用,将区域化党建与农村、社区、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有效融合,形成互为补充、共同提高的整体合力,这些工作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第二篇: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武汉市武昌区适应城市社区建设加速发展的新形势,整合党建资源,优化组织设置,规范运行机制,扩大区域互动,着力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资源联享,组织设置网格化
优化组织设置,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区域化的组织体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一是横向渗透,强化领导核心。吸收有影响力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为兼职委员,组建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增强街道社区在区域党务、事务中的核心领导力。二是纵向延伸,完善管理模式。将区直部门驻街科、所、队、站党组织属地化管理,形成业务工作同步、党员教育同管、队伍建设同育的工作模式。按照党员数量相当、地域相邻、志趣相投、行业相近的原则,将136个社区党委(党总支)划小为629个“六型”(单位型、楼栋型、志趣型、流动型、商务型、物业型)小支部,实现社区党组织管理网格化。全面设立街道综合党委,街道分管副书记任综合党委书记,街道相关科室党员责任人以及辖区内有代表性的非公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党委成员,选聘15名专职党群工作者,合力开展体制外各类组织的党建工作。三是整体辐射,搭建共建平台。建立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党建联席会,区党建联席会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街道党建联席会负责组织辖区单位开展社会性、地区性、公益性活动,共同研究辖区党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指导社区党建联系会开展好活动;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定期召开,研究解决实际工作运行中的问题。
机制联建,党建工作规范化
探索建设区域化党建工作制度体系,促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效能化。一是建立区域决策机制。根据职能定位,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制定《街道大工委议事规则(试行)》、《街道综合党委议事规则(试行)》等4个制度文本,明确界定职责权限、议事内容、决策形式和工作程序等,初步建立了决策运行机制。二是健全区域责任机制。实行目标管理,与驻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派发任务清单,促进工作落实。试行项目运作,按照共建双方协商立项、共建单位履责实施、街道工委定期调度、区域成员共同评估的运作模式,促进工作效能提升。强化考评结果,将共驻共建情况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实行单位、社区双轨评价制度,区属党组织和党员的评先表彰必须征求所在社区的意见。三是完善区域联席机制。坚持定期例会制,区委常委会每年召开一次街道书记专项述职会,街道大工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综合党委每两月召开一次通报会,党建联席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协调会,通报工作,共谋发展。坚持包点联系制,领导班子成员每月到对口社区、企业和重大项目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实行党建联络员制,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316名党员干部,联系指导832家非公企业,不断推进非公党建全社会覆盖。
工作联办,党建活动经常化
牢牢把握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利益诉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充分发挥区域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一是党员教育共管。分类建立直管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创办党员素质讲坛,提升党员教育质量。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在商务楼宇、商贸市场等非公企业聚集地,发放宣传单,设置工作点,开展跟踪服务。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行动,按照适时、适宜、适度的原则,发动在职党员立足单位优势支持社区建设,立足职业特点协助社区管理,立足居民需求参与社区服务。二是为民服务共办。将社区吴天祥小组与驻区单位吴天祥小组对接,围绕社区居民需求,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大力开展科普讲座、社会救助、家政服务、法律援助、职业介绍等便民服务。三是文明风尚共创。定期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联谊活动,加强对驻区单位职工、社区居民的公德教育,倡导文明新风尚。四是平安家园共建。统筹协调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政法机构,与辖区单位共同组建义务巡逻队、帮教小组和民事调解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楼院看护、社区联防、纠纷信息反馈等制度,及时消除不安定因素。
资金联筹,阵地保障多元化
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建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实现活动阵地全覆盖。一是区街自建。采取改、扩、租、购、换等方式,力争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在2011年全面达到300平方米。规范党员群众中心建设,实现服务标识、功能布局、设施配置、制度规范、档案资料“五个统一”。添置电子显示屏、投影仪等设备,更新党员电化教育设施,普遍建设防雨抗晒的户外公示栏、文化长廊等,扩展党建宣传阵地。二是区域联建。整合区域功能设施,开放驻区单位的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体育场馆等,挂牌联建社区活动场所,实现单位资源的社会化。采取社区与企业场地共用的方式,解决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的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场地问题。采取分片整合的方式,建立区域性党员职工服务中心,为区域集群性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开辟活动空间。三是园区统建。依托白沙洲都市工业园,投资20余万元,建设200平方米的园区党员职工服务中心,开办“白沙洲街非公经济组织党校”,为党员职工搭建活动平台。四是网上延伸。举行网上组织生活,搭建党员群众网上交流的平台。(作者系武汉市武昌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来源湖北日报)
第三篇: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为着力点(模版)
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为着力点构建和谐文化
摘要:本文从建设企业和谐文化的角度来论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阐述了企业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涵义及构建途径三方面内容。
关键词:企业和谐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不仅要率先奏响“和谐之音”,而且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更多的使命和责任,积极参与,尽心尽力,争做构建和谐社会的表率。
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着力点,通过打牢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构建企业和谐文化,从而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证、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深刻认识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积极促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增强企业凝聚力、创造力。一个企业能否和谐、健康运行,能否成为品牌企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要看这个企业的员工是否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否以公司为家,与企业荣辱与共。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企业和谐的精神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多样化,假如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思想和文化上的和谐,企业的和谐发展就失去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心,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共识,才能形成齐心协力、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
构建企业和谐文化,能为企业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支撑。
企业通过灵活、多样、切实的载体把构建和谐文化的价值观根植到员工的内心中,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员工精神世界、提升员工精神境界、增强员工精神力量、激励员工共创和谐的活力,能够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奋进的氛围和人际关系,为企业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支撑。
构建企业和谐文化,有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企”字无人则止,员工既是和谐企业的主体,又是“和谐”的创造者,员工的和谐使企业构建其他方面的和谐有了根基和依托。企业和谐文化,能引导员工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培养员工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处理问题,避免思想片面化和极端化,有助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优化环境,在企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总之,企业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浸润,需要和谐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和谐文化秩序的维系。和谐文化是发展的润滑剂、是登攀的助推器、是前进的原动力,助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深刻把握构建企业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和谐”是一个古已有之、东西横贯的理念。
据我国现有的文献来看,和谐思想最早出现在《国语》中。《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八年,郑恒公与太史伯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就首次提出“和”的思想。史伯言:“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者也。”意思是,虞、夏、商、周各朝代之所以能够成就赫赫功业,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统治者能够在天地和人事之间创造和合关系。“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孔子所言“和为贵”与“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都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谐思想深深滋润在中化民族的民族精神及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把和谐作为美的重要特征。如哲学家柯玛赫在其《数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之后,柏拉图、黑格尔、傅立叶、魏特林等都有关于和谐的详尽论述。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其中都含有和谐的意蕴。另外,西方早期的和谐思想,很早就被运用在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之中,并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可见,构建和谐既有深刻的思想史根源,也符合人类发展的共同旨趣。
从中西方有关和谐理念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和”就是“中和”,即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谐”即“谐调”,指事物间相宜相生、相辅相成、和衷共济的状态或者关系。所谓“和谐“,就是在“中和”的前提下,事物的状态或者关系达到了相宜相生、相辅相成、和衷共济的美妙境界。
企业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思想为内核,融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形态。企业和谐文化的本质就在于引导企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改进自己,追求一种内外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境界。和谐理念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人际关系,它是从处理各种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入手,强调摆正和理顺企业内外占主导地位的各种关系,统一协调各种利益和价值,强调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更深层次上解决企业经营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构建企业和谐文化应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企业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推进和服务和谐企业为目标,涵盖企业内、外两方面。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其特征,探索其规律,不断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企业和谐文化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作为工作的首
选和创新的切入点,从企业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推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工作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就是要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促进企业内部和外部整体和谐发展。
(一)促进企业内部和谐
企业内部和谐发展,就是在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中,以人为中心创造一种整体与个体高度和谐的公司内部环境,这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前提。轨道公司促进企业内部和谐发展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二是增进员工之间的和谐。
做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意倾听员工的心声,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例如,公司通过搭建企业与员工的沟通平台,定期听取员工对公司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仅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而且也营造出关心尊重员工、满足员工需求的民主宽松氛围和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第二,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争做“知识型员工”等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营造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工作环境。第三,要建立起良好的人才评价与激励体系,让会干的人有舞台,干得好的人有奖台,努力将轨道公司建设成为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培育人才的基地。公司把实施人才战略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战略,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健全了人才培养、使用、分配的科学机制,机制涵盖目标明确的人才培养机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绩效优先、体现价值的人才分配机制。同时,尊重和保障员工权益,积极稳妥地推进薪酬、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通过科学、合理的人事与激励制度,不断激发员工潜能,达到员工知识与能力比翼齐飞的目的。第四,要切实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为和谐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轨道公司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培训机制,着力提高人才素质,通过努力,使全体员工具有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能力,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沟通、公关、协调能力,超前谋事、干事成事的能力,走向社会、自强自立的能力。通过切实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实现人才的多层次协调发展。
为达到员工间关系和谐,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员工互相尊重,相互理解支持,和睦相处。轨道公司刚成立不久,员工来自五湖四海,都有自己的个性、专业,在工作生活中间难免会有不同看法、不同认识,有磕磕碰碰。所以公司倡导员工要有像大海一样的胸怀,海纳百川;要有像高山一样的气魄,敢于承担重担、承担责任;要有母亲一样的品质,仁爱关怀;
要有黄牛一样的精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通过在企业中营造融洽的人际氛围,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促进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进
1、企业与社会的和谐
企业与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企业的和谐有赖于和谐的社会环境。不能只着眼于企业自身和谐建设,而要把自己看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1)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打造“精品工程、阳光工程、示范工程” 公司站在讲政治、促和谐的高度,制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基本工作思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工程建设为核心,用营运的标准审视规划设计、指导工程建设;以工程建设锤炼队伍、打造品牌;以公司自身建设为根本,以一流的队伍创造一流的业绩。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民主决策、科学管理、运转高效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坚定不移地实施以科技创新、以高端人才引领和支撑公司发展的基本战略;坚定不移地践行公司的基本宗旨;坚定不移地完成和实现公司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
在这个基本思路的指导下,公司确定的工作目标是:“一年打基础、两年大起步、三年出精品、五年投营运”。所谓“一年打基础”,就是2008年是公司的基本建设年,重点打好各方面基础;“两年大起步”,就是在2009年要实现一号线全面开工以及二号线的局部开工;“三年出精品”,就是2009年、2010年、2011年这三年,公司要基本完成一号线土建工程和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等工作;“五年投营运”,就是在2012年一号线要正式启动,全面运营。
工程建设是公司现阶段工作的核心。在工程建设中,公司严格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原则,以开展“抓管理、促文明、保安全、出精品”活动和“五一杯”劳动竞赛活动为手段,以五项工程管理制度(承包企业法人代表巡视制度,社会共同监督制度,专家质量咨询制度,“阳光工程”制度,预防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突发事件制度)为载体,倒排工期,科学组织,努力建设精品工程、阳光工程、示范工程。
(2)树立群众就是“上帝”的理念,实现与服务对象的和谐共赢
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问题、谋划发展,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成为“服务业的一面旗帜”。因此,我们努力以“仆人”的身份做好“主人”的工作,把“服务公众”的意识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变成扎扎实实建设惠民工程的举动,在整个建设和运营阶段,要始终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等等。
(3)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营造安全和谐的良好氛围
牢固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的安全理念,“铁面”对安全,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把“珍爱生命,安全无小事”的安全文化根植到每位员工各项工作中去,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铁手腕”抓安全,规范管理制度。结合工程建设的管理要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规程、工作标准、管理标准、预防纠正措施、应急预案等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协调顺畅。“铁心肠”保安全,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安全管理不留死角、岗位责任无缝连接、全员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管理格局,扎扎实实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并做到防微杜渐,狠抓源头管理,狠抓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不折不扣地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
(4)倾听相关意见,汇集众智,合力打造“民心工程”
公司在工程规划、设计及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相关部门及专家的意见,同时也多方听取人民群众对有关站点建设、线路规划方面的建议,为群众参与工程规划和建设提供渠道和平台,使我们的工作能够真正体现百姓意愿、满足百姓需求。这既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可以群策群力,汲取民间智慧,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力争汇集众智,合力打造成“民心工程”。
2、企业与自然的和谐
在构建企业和谐文化时,公司确立了绿色建设与管理的理念,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加大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加强施工过程管理,实现节能、降耗、增效,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公司还通过创建节约型企业的活动,使广大员工更加自觉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努力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构建企业和谐文化,促进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整体和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与时俱进的。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一段时间的和谐产生了,一个局部的和谐产生了,会有新的失衡和不和谐出现,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解决了旧的矛盾后,肯定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一段时间的和谐,不代表永远的和谐,一个局部的和谐,不能说明整体完全和谐。所以,不断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的过程。只有不断改进,不断阶梯型的上升,才能从一个和谐走向一个新的和谐,即:和谐—不和谐—更高一层新的和谐。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递进过程,这样,企业就能不断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第四篇:雁北街道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实施方案
雁北街道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区关于探索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的具体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组织设置全覆盖、组织领导区域化、组织管理双重性”要求,全面推行区域内党组织之间的“联建、联动、联系”机制,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整合区域内各种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手段,以充分发挥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各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为推动街道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目标任务
以“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为工作目标,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区域党建工作,共同促进区域和谐稳定、科学发展。
三、组织构架
按照“有利于开展党的工作,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原则,构建“1+3”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即1个街道“大工委”,党工委领导下设置行政组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企业综合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居民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3个工作机构。各组织成员名单如下:
街道大党工委:
在保持街道党工委职能和委员职数不变的基础上,组建雁北街道“大党工委”,工委班子由15人组成,书记、副书记和街道党工委委员8人为专职,其余5名兼职委员从驻区单位、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中产生。
行政组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组 长:曹建平(街道办事处主任)成 员:张宏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费芳洲(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凤华(街道劳动保障所所长)
宗 静(街道司法所所长)
刘 琼(街道党政办主任)马 炜(街道综治办主任)安希明(街道城管办主任)
(辖区行政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企业综合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组 长:陈瑜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成 员:(街道工会主席)
吕雁军(街道党政办副主任)李文芳(街道经济办主任)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负责人)
居民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组 长:冯兰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副书记:刘 琼(街道党政办主任)
张 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
邓铁军(中河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赵 婷(雁滩路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王 博(雁滩大桥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
四、工作职能
街道大党工委:讨论和决定街道建设与管理、发展与改革、社区居民自治、“城中村”改造、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全面领导和统筹协调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
行政组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协调解决街道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现共驻共建共创共赢。
企业综合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街道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及驻街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换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及驻街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居民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指导各社区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做好居民的文化、体育等服务的工作。
五、实施步骤
雁北街道充分学习借鉴其他街道的成功经验,结合街道的党建工作实际,拟分三个阶段进行区域化党建工作。
1、筹备阶段(2011年5月底前)
抽调专人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摸底,登记单位、负责人、资源共享等相关信息;组织机关、社区、辖区单位、“两新”组织召开筹备、动员宣传会议;利用黑板报、专栏等多种形式宣传区域党建工作,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2、实施阶段(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
(1)按照“1+3”模式完成区域党建组织网络和工作网络建设,覆盖辖区内各类组织、各个领域,基本形成区域化党建体系。
(2)打造“三项”区域党建工程。一是共建工程。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党员结对帮困”、“党员进社区”等活动,构筑区域共建体系。二是服务工程。开展“党员承诺制”、“志愿者服务”活动,打造街道区域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三是民生工程。按照“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富我为”的服务方针,提升党员志愿者服务水平。
(3)创评区域党员“五星”主题活动。通过创评“诚信之星”打造倡导诚信经营之风;通过创评“服务之星”提升服务群众意识;通过创评“双带之星”,鼓励下岗党员带头创业,带动下岗职工就业;通过创评“慈善之星”树立爱心人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典型;通过创评“共建之星”推动区域文明共建工作深入开展。
(4)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宣传典型,扩大影响,使党建工作做到整体推进、共同提高。
3、深化阶段(2011年6月以后)
不断完善和创新区域化党建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例会、汇报、建议案、统筹协调、考核监督等五大制度,建立健全双向服务、结对共建、党群联动和资源共享等四大机制。街道“大工委”和各协调委员会在若干党建制度或机制中,形成具有雁北创新特色的党建制度或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和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
五、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区域化党建工作有序推进。街党工委成立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和督查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区域化党建试点工作由街道党政办负责组织协调。
2、理顺内部关系,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四项制度。建立健全4项制度,逐步理顺关山街区域党组织内部关系,完善区域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各项例会制度,包括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各级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并定期召开。二是建议案制度,规范行政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企业综合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居民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定期组织党建工作调研,深入了解、及时解决区域内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街道“大工委”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是统筹协调制度,充分发挥区域大工委在居民区党的工作中的统筹作用和综合协调作用。四是考核监督制度。街道“大工委”定期对三个协调委员会进行检查督促,确保工作落实。
3、创新活动载体,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动机制。建立健全4项机制,不断创新以组织联建、活动联动、资源共享为特色的区域党建活动载体。一是双向服务机制。动员单位党组织、社区党组织、“两新”组织党组织之间广泛开展双向服务,提升社会和谐度。二是结对共建机制,促进社区、行政机关和“两新”组织之间共驻共建、统筹共建的互动机制。三是党群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资源,实现信息联动、工作联动、服务联动。四是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党的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体系,提供资源上的保障。
4、广泛宣传动员,优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社会氛围。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宣传教育作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促进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顺利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注重树立典型,加大舆论引导和宣传力度,及时推广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社会普遍关注、共同参与区域化党建的氛围。
第五篇:努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努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索耀乐
《 人民日报 》(2012年10月09日18 版)
区域化党建,就是把一定的区域范围作为整体,对各领域党建工作实行统筹规划、通盘部署、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开展区域化党建,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有效举措。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传统的党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新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适应形势,在探索中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理念。近年来,包头市立足于破解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新问题,积极探索各领域党建协调互动的有效方法。2009年10月,市委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意见》,为基层党组织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依据。在实践探索中,包头市逐步形成了开展区域化党建的工作理念。一是明确目的。区域化党建要推动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不断融合,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目的。二是理清思路。区域化党建应包括“城市区域化党建”和“城乡区域化党建”(即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两个方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要经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阶段,最终实现城乡党建一体化的目标。三是抓住关键。以“统筹”、“联动”作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主要手段和实现形式。四是强化保障。必须有人力财力支持,搞好硬件建设,搭建各类党组织沟通交流的平台,承载区域化党建理念。五是落实责任。市委和旗(县、区)委是抓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市级层面主要是抓宏观、抓规范、抓督导。旗(县、区)级层面主要是抓落实、抓创新、抓提升。
统筹联动,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区域化党建的核心是“统筹”和“联动”,包头市在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以“三级统筹、三力支撑”为重点的工作机制。所谓 “三级
统筹”,就是在城市搭建旗(县、区)、街道(镇)、社区三个层面的统筹平台,推进区域内的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在旗(县、区)层面,以地区性党建工作联席会为载体,建立区域统筹的宏观协调机制。在街道(镇)层面,以非建制性“区域党工委”这个包头市独创的“大党工委”制度为载体,建立共驻共建的具体操作机制。在社区层面,全面改建社区党委或党总支,并实行社区“大党委”制度,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和服务群众机制。所谓“三力支撑”,就是发挥建制性党组织的核心力,非建制性党组织的联动力和街道社区“三有”(有人有钱有场所)为重点的保障力作用。在形成以“三级统筹、三力支撑”为重点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基础上,包头市推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重点抓住了两个切入点:一个是大力开展城乡党组织联建活动。推行以产业关联为纽带、资源互享为基础、双方受益为目标的非建制性联合党组织设置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另一个是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将其作为承载统筹城乡工作理念、落实统筹城乡工作措施的载体。注重实效,提升区域化党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包头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区域化党建全面提升了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区域化党建工作通过统筹的办法,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联动起来共同推进,破解了党建工作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难题。比如,区域党工委的建立,既保证了街道党工委在街道区域各项事务中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也切实增强了驻区单位参与区域事务管理、推动区域共建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二是区域化党建为基层党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找到了着力点。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契合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总要求。旗(县、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等建制性党组织的核心力加强了党的领导;非建制性党组织的联动力推动了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街道社区“三有”为重点的保障力强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区域化党建提高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目前,包头市已建成18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搭建起了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综合平台,在推
动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很好的承载作用。城乡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广泛联建,使城市资源不断向农村流动,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作者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