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Facebook效应》读后感五篇
编辑:星月相依 识别码:15-709619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3 02:48: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Facebook效应》读后感

产品-体验-用户

终于读完《Facebook效应》这本书,我只说四个字:值得一读,收获很大。脑中残存一些零散的记忆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Facebook效应》作者近距离地采访了Facebook的创始人、员工、投资人、合作伙伴等。这是真切详实的访谈,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精巧的叙事结构,解密了Facebook如何从哈佛的宿舍里萌发,创始人的内讧,权力之争,如何放弃华盛顿邮报的投资,怎样争取到第一个广告客户,而第一轮融资又如何获得一亿美元的估值,让人痴迷的图片产品如何上线,面对Twitter的竞争,与Google的世纪之争„„一个创办仅7年,就拥有5亿活跃用户,年收入超过5亿美元,一个年仅26岁的的“娃娃CEO”,不得不让人惊叹。激情澎湃的创业精神,智慧传奇的融资经历,一个聚合世界的社交帝国向你彻底开放,让我受益匪浅。

互联网是一个充满机遇、泡沫、风潮的行业,这里以最快的速度涌现着无数的公司、无数个富豪,无数次生死。它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将一家公司推向顶峰,也会以最快的速度将之抛弃。Fackbook 的开放,创新,透明化活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facebook的文化中充斥着创新和冒险精神,颠覆性的图片功能,feed,开放API,开放信息流API,定制式的广告,神奇的like按钮…这些功能和战略很多都是打破传统的,个别甚至是冒险的,但正是这些东西让facebook发展的更快,变得更有价值,甚至可以说超越了一个网站和一家公司。

Mark Zuckerberg说,“我觉得那些最成功的科技公司的领导者们最关注的永远是产品。”这使我想到我们公司前台新近上架的极品,处在高速发展轨道上的大龙,很有必要借鉴前人的得失和经验,关注我们的产品,就是为了让客户有好的体验,就是为最终达到客户满意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在与彼得泰尔的交谈中,马克扎克伯格说,“我们讲究效用,我们并不是想让用户在网络停留尽可能长的时间,我们所做的是让人们可以在网站拥有好的体验,使他们在上面所花的时间有价值。”

作为海外坐席客服,我们的宗旨就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体验,让我们的产品服务用户,最终给客户满意的体验,读了这本书,我深刻感觉到客服身上肩负传递满意到客户身上的关荣使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适应社会节奏,造福每一位客户。

第二篇:《Facebook效应》读后感

《facebook效应》书中表明扎克伯格和他的同事们开发facebook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在网络上和现实中认识的人保持联系——你的朋友、熟人、同学或同事,尽管很多人使用的目的不是这个。facebook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开放、透明和直接的网站,或者说,它意欲成为这样的网站。

在facebook效应下,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在发生改变。它正在改变世界,我们不能把这种改变简单地看做互联网行业的一次技术变革。facebook改变的是人们最为基本的交流方式,甚至它已改变了社会的基础架构。

初衷永远无法决定以后的走向。我个人认为facebook虽然流行,但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我和我真正的好朋友们其实还保留着原始的联系感情方式,短信电话。微信红起来之后,甚至会几个好朋友开个群聊不亦乐乎。

我个人不玩facebook玩类似的——人人网。的确,我加了好几百个好友,也有好几千的来访数,可是我似乎从不在上面与之联系闲聊维系感情,只是发布状态和照片,更多是自己生活的记录,让自己能随时往回翻一翻回忆。可笑的是,有人热烈地参与sns却又愤怒地喊着隐私隐私,这是我实在不能理解的。曾经参加过一个社团,我是pr,有一个搜集所有成员的微博地址和人人地址在群内发布通讯录的任务,本来很简单,可是却有个成员不愿配合,质疑我说为什么要给,这是他的隐私,应该要尊重每个人的隐私权。我当时的感觉非常诧异,你都开了人人账号开了微博账号,无论你是否设置了权限你放上去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公开透明的,这就是互联网,这就是sns,何为隐私?这是我困惑的。

facebook其中一个特征就是用户必须以真实身份注册,在发出的邀请得到对方确认后才能与之联络并分享一切——它将是你现实中人际关系图的网络映射。我们在上面分享第一时间听到的新闻和八卦,分享自己的心情、新买的东西或照片。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发布消息。在这个庞大的交互生态里,你参与进来,那么facebook就会开始扫描你的个人档案,要记得,你是自愿的。

不得不说,我个人是很佩服马克这个人,我认为他其实相比乔布斯更具有冒险精神。马克在facebook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未曾被商业化的社会洗脑,始终保持理想主义,追求自己长期的梦想。他曾放弃过无数次的短期回报,他没有卖掉公司,没有贪婪的做广告,没有出卖用户的信息。

第三篇:facebook效应读后感

创业成功所具备的条件

—读《facebook效应》有感

我是在得知马克.扎克伯格结婚新闻几天后才看完此书的。首先,要恭喜这个商界精英事业爱情的双丰收。然后,看完此书,借马克的例子,我想谈谈创业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首先,伟大的项目开始就不能考虑如何挣钱,如何盈利。或者退一步说,至少创业者在金钱利益方面不能期望过高。马克.扎克伯格之所以能从宿舍一步步打造facebook至全球范围的网络帝国,一方面是他办网站的初衷,或是说理念,与绝大多数竞争对手不同——“我们在判断一个网站的好坏不是看它能赚多少钱,而在于其是否有趣。”这位28岁的年轻CEO如是说。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一开始不带任何商业性质的目的,facebook才能在之后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多次“并购威胁“中成功摆脱,摇身成为与谷歌并驾齐驱的IT巨头。

其次,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在初始阶段非常重要。马克扎克伯格是一个Geek,是一个大男孩,虽然天资聪颖,才华过人,但是也不是神人,天才也要有贵人相助。当Mark遇上肖恩.帕克,才算是真正开启了他的财富之门。是肖恩.帕克这个同样天才级的英雄帮Mark商业化了他的Facebook公司,除了技术上的天才,商务运作上同样天才的肖恩帮Facebook掘到了第一桶金。在遇到肖恩.帕克以前,马克的周围还有着一群亲密无间的朋友。克里斯.休斯扎克伯格大学好友,Facebook 联合创始人之一。亚当.德安杰罗,扎克伯格高中时的好友,曾同扎克伯格一起研发了Synapse 和音乐推荐软件,曾任Facebook 首席技术官。是马克身边的这些战友们帮助了他,也是这个团队使Facebook更加野蛮的生长。英雄相惜,身边能有一帮同心同德的天才朋友,才会有马克的成功。

第三,放弃短期利益,关注长期发展。马克在facebook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未曾被商业化的社会洗脑,始终保持理想主义,追求自己长期的梦想。他曾放弃过无数次的短期回报,他没有卖掉公司,没有贪婪的做广告,没有出卖用户的信息。facebook能够发展为今天这个巨鳄,并且保持着良好的声誉,跟他们的目标有直接关系——放弃短期利益,关注长期发展。

第四,革命。facebook的文化中充斥着创新和冒险精神,颠覆性的图片功能,feed,开放信息流API,定制式的广告,神奇的like按钮…这些功能和战略很多都是打破传统的,个别甚至是冒险的,但正是这些东西让facebook发展的更快,变得更有价值,甚至可以说超越了一个网站和一家公司。

第五,创业者需要有一技之长。例如马克,众所周知,编程的计算机天才。当然,一个好的创业者,一技是远远不够的。年轻的马克还是击剑好手,高中时代曾多次获得校锦标赛冠军。不仅如此,扎克伯格还精通法语、希伯来语、阿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按原书上说,“他几乎赢得了在高中时期能赢得的所有荣誉和奖项,获奖科目中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和古典语言。”

第六,也是最后一点,facebook能主动地去改变消费者,而不是一味地去奉承他人的喜好。就如广告方面,谷歌公司做到的只是将特定的广告向部分感兴趣的人开放,而facebook却能通过对所有人开放简约的广告制造出一种影响,让消费者慢慢理解并接纳销售者的理念。这是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在我看来也是今后广告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总之,创业成功远没有一双阿迪达斯人字拖或是一条七分裤那么简单。成功的创业者在很多方面需要都需要较好的条件。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

第四篇:Facebook效应 感想

敢于做梦

——《Facebook效应》

有人说Facebook的故事,就是一群非常聪明,追求完美的人在一起做一个事业,不仅为了钱的回报,更为了一个使命:改变这个世界。

最开始了解到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尔伯格这个人并不是通过这个现已开创网络新时代的社交网站,而是一部以他的经历为蓝本的传记电影“社交网络”。电影里这位富有才华,不羁出格的哈佛天才“马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赢得了本对这部电影不抱期待的马克本人的高度赞誉,认为他自己被演绎的很出色。

电影中,“马克”不分时间场合永远穿着明显过大的卫衣,脚踩一双拖鞋;在电脑方面自信甚至于自负,对于别人的质疑指责给予毫不留情的反驳;漠视规则,行为出格,只遵循自己的原则;一切以Facebook为重,甚至不惜伤害最好的朋友......这也是现实中的马克吗?带着好奇,我翻开了《Facebook效应》。

实际上,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于198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白原市长大,从小就是个电脑神童。高中时,他便为学校设计了一款MP3播放机。之后,很多业内公司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包括微软公司。但是扎克伯格却拒绝了年薪95万美元的工作机会,而选择去哈佛大学上学。

他的事业正正起航于哈佛。在上哈佛的第二年,他侵入了学校的一个数据库,将学生的照片拿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供同班同学评估彼此的吸引力。黑客事件之后不久,他就和两位室友一起,用了一星期时间写网站程序,建立了一个为哈佛同学提供互相联系平台的网站,命名为 the Facebook。the Facebook在2004年2月推出,即横扫整个哈佛校园。2004年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突破一百万。

这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是莫大的成就,有人会觉得如果是自己就不能祈求更多。但马克认为Facebook不仅仅是一个网站,它将要改变世界的沟通方式。于是他干脆从哈佛退学,全职营运网站。短短数年,这一网站迅速风靡全世界,如今,它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交网站之一,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政界要人都成了Facebook 的用户。马克本人也因这一成功创业,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通过《Facebook效应》,我发现了电影与现实的许多出入,但两者有着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充满了年轻一代相信自我、企图改变世界的热情与冲劲。

书中记叙了马克与大学宿友为Facebook日夜奋斗的许多故事。这群年轻人清楚自己的爱好,目标明确,积极追求,甚至大言不惭:要靠自己改变世界。有人认为,这恐怕就不太符合中国的国情了。中国的大学生不应该这么不切实际,而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搞好人际关系,找份体面的工作。听起来,好像确实如此。

但是一个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年轻人,就这样被现实紧紧束缚,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我从不提倡每天只做白日梦,但一个连梦都没有的人,又能有什么追求,有什么成就。

理想信念指引着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着奋斗动力。只有把梦做大并付诸实践,我们才能到达更高的境界。我们不一定真的想改变世界,也未必能够改变世界,但要想成就不一样的人生必须要先敢于改变世界。

最重要的是要把改变世界的热情传达出去,凭借微小的变化,带动整个系统持久巨大的连锁反应。罗辑思维的罗老师曾说:“在这个时代不要问什么是靠谱,一个人一旦立定一个坐标,做一件事情,只要这件事情你做得方式让别人看见,即使这件事情本身失败了,放心,你的后半生自然有人接盘。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每一个人心里想的还是安全或者不安全这五个字的话,那就真的不理解这个世界的精髓了”。

我总是时不时就翻看“社交网络”这部电影,只为再感受这一份热情与野心,从中获取力量,支撑自己在平淡的生活中坚持做梦,不懈追求。

第五篇:facebook 演讲稿

0

1看到这张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

这就是我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一家社交网站,**目前,这家网站在全球拥有8.45亿活跃用户

**同时他又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点,每天上载850万张照片。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专业照片分享站点,如Flickr。

**2010年3月,在美国,这个网站的访问人数已超越Google,成为全美访问量最大的网站。**2010年6月,他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

**在2010年世界品牌500强中,他超越了微软,位居第一。

0

2**有些同学可能已经猜到了,这就是 facebook,中国译名为 脸谱

**Facebook于2004年2月在哈佛大学成立,仅仅到了月底,半数以上的哈佛本科生已经成了注册用户。

之后,网站被推广到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和波士顿学院。到4月,就囊括了所有长青藤院校和其他一些学校。

**2005年12月11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学也加入了Facebook,至此,Facebook中共有超过2000所大学和高中。后来,德国,以色列,香港,台湾等地的学校陆续加入,队伍更加庞大。

2006年9月11日,Facebook对所有互联网用户开放,有数据表明,2011年,仅在香港地区Facebook用户人数就达到367.36万,即每两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拥有Facebook帐户。

**在今天,Facebook全球注册用户超过10亿,活跃用户达8.45亿。

0

3**说到facebook,就不得不提一提他的创建者:马克 扎克伯克

**扎克伯克,1984年5月1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家境不错,所以他有大把精力和资本去折腾,再加上天资聪明,所以电脑玩得很溜。

**在扎克伯格高中时代,微软与美国在线 就已经想要招揽并训练他,不过扎克伯格仍选择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起初,他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网站,放上两张男生照片和两张女生照片。让浏览者选择哪一个更受欢迎,并且根据投票结果来排名。这位同学还黑掉了学校的服务器,为的就是弄到几张照片,但是这个竞赛只进行了一个周末,到周一早晨,就被校方关闭,因为哈佛的服务器被灌爆,因此不准学生进入这个网站。此外,很多学生也反映,他们的照片在未经授权下被使用。扎克伯克为此公开道歉,并且在校报上公开表示“这是不适当的举动”。在此同时,有些学生要求把扎克伯克出于好玩的这个网站发展成一个包含照片与交往细节的校内网站。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并且决定如果学校不干的话,他要干,他将会建一个更棒的网站。

**就这样,2004年2月24日在哈佛大学的宿舍里,发起了Facebook这样一个以照片为核心的社交网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交流,学生们可以列出彼此的基本资料,比如班级、学年、交友偏好、电话号码等。

**2010年12月,扎克伯格凭借facebook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10年风云人物”。截止2011年,他的个人资产估计为135亿美元。

0

4**像扎克伯克这样的人物,我们现在有一个新的定义——GEEK **什么是GEEK?GEEK就是指那些保持好奇心,不断尝试创新,内心始终希望这个世界因为有自己的存在而变得有些不同的人。

**能称得上极客的人物一定拥有强大内心和坚定目标,比如 电脑业界与娱乐业界的标志性人物,MAC电脑、iPod、iPhone、iPad等知名数码产品的缔造者。曾七次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被认为是当时全球最为成功的计算机科学家以及商人之一。2007年,被《财富》杂志评为了最强有力商人。他极大地影响了硅谷风险创业的传奇,将美学至上的设计理念在全世界推广开来。没错,苹果教父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前行政总裁 史蒂夫·乔布斯

还有13岁开始编程,并预言自己将在25岁成为百万富翁;一个商业奇才,独特的眼光使他总是能准确看到IT业的未来,独特的管理手段,使得不断壮大的公司能够保持活力;他的财富更是一个神话,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13年登上福布斯榜首的位置,他就是著名电脑科技公司 微软创始人、前总裁、首席软件设计师

比尔·盖茨

互联网搜索、云计算及广告技术巨头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一个是美国密歇根大学荣誉毕业生,是密歇根大学工程学院的国家顾问委员会(NAC)的成员,曾获《研发杂志》 “发明家”,并在 2004 年入选国家工程学院。

另一个由于“领导索引和检索等有关搜寻系统的快速发展”,获选进入了美国国家工程学院,这是“在工程师中最高的荣誉”。2003年,这两人因为“具体表现了企业家精神,以及展现创建新公司的动力”,获得西班牙皇家研究院的企业管理硕士名誉学位。2004年,两人收到了马可尼基金会的“最高工程奖”,并被推举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董事。

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Oracle(甲骨文)的CEO劳伦斯·埃里森等等。

05

**不管是乔布斯,还是比尔盖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这些也是他们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 **出色的技术

**再加上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才是这些GEEK们改变世界的支点。谢谢大家。

《Facebook效应》读后感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