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潘神的迷宫》观后感
编辑:静水流深 识别码:15-785706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06 17:38: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潘神的迷宫》观后感

在影片结束后,仔细回想,觉得这部电影其实依旧很俗套,导演依旧在讲着一个不肯被放弃的话题——对光明的永远坚持。这种坚持在片中,被一群人,从童话世界坚持到了现实的人间。听到有很多人老是在讲,影片最后女主人公倒在迷宫中央,揭示了所有幻想的破灭。可我不愿忘记那个很不起眼的最后的最后结局。

画外音讲,有心人才能发现她的足迹。这应是本片最后一个隐喻——的却很浅显,就是讲,我们仍会有一些人,将会为梦想与美好,坚持着走下去。可见,导演希望哪怕有人看不懂其中的一些阴暗的现实,也一定要理解希望的坚持。——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潘神》,或许,导演并未着重于此,仅是我自己不肯放弃对美好结局的向往,而解释出的一厢情愿罢。

其实在看之前就听说《潘神的迷宫》是一部象征意义很丰富的电影。据说,本片的导演也说他在讲一个童话,一个成人的童话。我以为,这还是个突出讲述抗争与冲突矛盾的童话故事,不管其表象如何地貌似残酷,而叫人觉着是如何惊悚。——每部影片都会有个集中讲述的冲突,用以讲述现实的一种矛盾,并最终用以表达一个故事,传达一种精神。应当说,每部电影也不例外,但这部片子传达主旨的方式手法事实上与许多同类影片是相同的,但胜在真正灵活的运用,使其达到类似于“字里行间无一处写春,却能叫人读出个百花缭乱来“的效果。

这才是所谓惊悚恐怖片的真谛和本意——可以阴暗而谓之光明。何况,似乎有学者考证,说此类型片本就是用以缓解人生活之压抑的。所谓否极泰来,方显水平。虽然本片据此依旧有一定距离,但至少在向此靠拢。所以,我认为这部片,已从技术到境界,全面超越国产货,极大多数所谓欧美大片。确实是好久都没有这种叫我想一气呵成的感觉了。

第二篇:潘神的迷宫观后感[定稿]

影片魔幻主义风格的的名字听上去充满了神秘感。潘神,潘神是啥?潘神在希腊神话里一向以荒淫好色著称,并且因为其相貌丑陋总是被仙女姐姐拒绝,潘神的迷宫?莫不是将潘神将仙女姐姐禁锢在迷宫中?

在我个人的理解里,童话跟魔幻主义是完全不搭边的事情。童话都是编给小孩子听的,要充分考虑到脆弱幼嫩心灵的接受程度,而魔幻主义是给大人看的,它以夸张的手段放大现实中某些荒谬的逻辑和现象,其结果是,比现实更为真实。

很多人无法理解《潘神的迷宫》中两条线索并进,但彼此没有什么交待,情节上交叉也不多的状况。在我看来,潘神这条线索,根本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它似乎是一个另类的评论者,在电影的中间,不断地对现实毫不留情地讽刺,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最绝的部分。

首先,奥菲利亚在去营地的途中,捡起那个神像的残部是它的眼睛。眼睛!她把神像的眼睛归位了,让你想到什么了呢?其次,导致古树枯死的蛤蟆,肮脏,贪婪。一个巨大的充满粘液污秽丑陋的蛤蟆,一颗本来郁郁的大树却在蛤蟆的寄生下枯死,本片发生在弗朗哥独裁下的西班牙,这又能联想到什么呢?杀死蛤蟆之后,拿到金钥匙,金钥匙开启的门,可以拿到一把锋利的匕首。第二关任务里,壁画上全部是怪物各种杀人的场面,奢侈的餐桌和盛宴,潘神再三警告不要吃那里的东西——这是在告诫奥菲利亚不要受物质的诱惑。第三关任务里,非常具象征性意义的孩子(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女血统的孩子),为了保护这个新生的孩子奥菲利亚宁愿牺牲自己。

片子中多次提到“父亲”这个概念,奥菲利亚的生母已开始要她叫“父亲”,后来又要求她“服从”他,可是奥菲利亚坚决地说“他不是我的父亲”,在现实线索中,奥菲利亚说“我的父亲是一个裁缝”,而在魔幻线索中,她的父亲是地下王宫的国王。然后在影片的结尾处,奥菲利亚的生母和一个形象特光辉的白胡子老头成为她的父母,她母亲的台词是“到我这里来,坐到你父亲身边去,他已经等你很久了”。

我觉得当奥菲利亚的母亲把曼德拉草扔进火堆里时说得好:“你也渐渐长大了,你会发现生活跟你的童话故事不一样,这个世界是个残酷的地方,你会知道这一点,即使你会收到伤害,奥菲利亚,魔法不存在,对你,对我,对任何人都不存在!”事实就是如此,事实上根本没有童话,童话是比现实更残酷的现实。一个民族,要在强权下重新抬头,要的是擦亮眼睛,认清渊源(父亲),虽然这个新生儿流

淌着一半邪恶的血,但是因为有奥菲利亚(国家的女性指代)的保护,最终会走出现实的迷茫(迷宫),得以生存下来。

我想起赖导谈《暗恋桃花源》的时候提到日本的能剧中场演出的狂言和古希腊悲剧中场演出的羊人剧,都是以喜剧的方式衬托悲剧,暗恋桃花源也是如此。悲喜剧成为组成一枚硬币的两面,彼此以自己的存在,衬托对方的光辉,更因为对比的力量,使自己变得让人更为动容。《潘神的迷宫》也有这个特色。

若没有小女孩单纯的眼睛,那些让人完全放松警惕的精灵和潘神,另一条线索就不会显得那么暴戾和残酷。我在几处杀戮镜头前还闭了眼,细想想,其实也不如一些真正的战争片那么血淋淋。可是有了另一方的衬托,似乎格外让人不忍心。

另一方面,那些战争,枪声,恐怖的雨夜益发衬托出魔幻世界的可贵,那是一个可以逃避现实的去处,事实上,奥菲利亚也确实通过这一方法,逃避她虽年幼却必须遭遇的种种残忍的局面。

潘神的身份很有趣,他自称是奥菲莉亚的仆人,可却握有考察主人的大权,如果主人不能完成任务,他可以把她毫不客气地关在门外。他更像一个先知,一个高高在上俯瞰人类的精神导师,他坐实了人们关于天堂的梦想,并且指出了通往天堂的具体道路。只不过,正如片名所暗示的那样,天堂如同一个迷宫,而公主又在尘世中迷失太久,你走得进去,却不一定走得出来。

先知的小门关上了,公主在尘世逗留太久,已经腐化变质了,潘神愤怒地咆哮道:堕落的人类不配享有高尚的王国!可是,在后世的我们看来,奥菲莉亚又是多么无辜啊,天堂既然不能到达,那就等于不存在,既然注定不能立地成佛,那又何必拿什么天堂来诱惑人,拿什么任务来考验人?在沙漠中追逐海市蜃楼,只有让人死得更快。所谓先知,实际就是个骗子。

转眼之间,奥菲莉亚被所有的人都抛弃了。潘神抨击了一通人心不古之后,消失在角落的黑暗之中。继父维达尔呢,早就把她看成异类了,恨不得给她一脚踹出家门去。卡门,奥菲莉亚最热爱最想帮助的母亲,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女儿的好意,直接把那一套斥为巫术,一把火烧了曼德拉草,可是单靠她自身,又实在不足以分娩未来,在一场剧烈的难产之后,耗尽元气死去了。奥菲莉亚孤独地坐在弟弟身旁,理想主义的所有道路都走到了尽头,她太爱幻想,不能容于现实,她又不能舍弃欲望,也不能进入地下,她想要帮助别人,可最终往往是

害了人家。她一定会怀念那颗曼德拉草,一辈子都梦想变成人形,却从来没能美梦成真。

此时,在奥菲莉亚的世界之外,政府军和游击队乒乒乓乓打得正热闹。影片里的游击队实在谈不上有多正面,他们跟维达尔一样残暴,一样无情,仿佛不是为了正义,而仅仅是一场改朝换代。就在决战前夜,潘神又一次出现了。潘神这次的出现可真是一个谜,既然公主已经变质了,那又何必再来拯救她?就算是要拯救她,天堂又怎么能够接纳她?当奥菲莉亚穿过激烈的战斗把弟弟抱进迷宫,潘神却指示她用孩子献祭时,谜底恍然揭开:理想者有理想者的天堂,变质者有变质者的天堂,只要舍得牺牲“未来”,一样可以有一个堕落天堂。

奥菲丽娅最终用自己的血正确开启了冥界的大门,她的灵魂终于回到她的父母那里。原来那只是潘神和冥界之王对她的考验。最后,身为公主的她在地底下统治了几个世纪„„而现实世界里奥菲丽娅的身体却逐渐冰冷。

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

这绝对不是一部简单的魔幻主义童话,这是理想主义的革命。童话背后的现实太让人绝望。

Ophelia——如果硬要为奥菲利亚的牺牲找一个影子,还不如就到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去找寻一下那个同名的也在矛盾与绝望中死去的奥菲利亚。她也许更应当是影片奥菲利亚的前世今生!

大部分人仅仅是观看了这部电影,而没有思考什么!反映了人性的种种面貌,并不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百度了一下西班牙内战,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1944年的西班牙仍然笼罩在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和内战狼烟阴霾下,军队四处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那个时期的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人士和法西斯独裁者之间的斗争非常跌宕起伏,因而这部电影中的悲剧美源于何处便不言而喻。

奥菲莉娅第一次和“父亲”见面伸出了——左手。

我觉得小女孩可以看做一个游击队的缩影,选择了左倾的方式。所谓的潘神,也只是存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只是游击队想改变现状总是不得其门后寻找的一种希望寄托,是一种外部力量。但是这个力量把你引入未知,不一定帮助你,所以整个影片充满了恐惧,疑惑黑暗的色调。然后如你所说,小女孩每次的任务都是游击队面临困难的考验。最后小女孩选择牺牲自己才保全小孩(也就是未来),然后死亡以后看到的美好景象是因为小女孩深信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而这时候潘神也附和小女孩做出了正确选择。者更加说明,潘神只是想通过小女孩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当小女孩作出正确的决定以后又会依附。这就好像外部势力总是不希望受压迫或者不公平对待的人民暴力反抗,他们希望维持所谓和平以及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们绝对不赞成极端方式解决冲突,但是一旦新势力得权,他们又放弃旧有的急于和新势力达成和谐一致,保证自己在新制度下的利益。我觉得这部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完美诠释了游击队所要经历的一切,也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来潘神要女孩把婴儿干掉(旧统治阶级的余孽,代表和过去一刀两断),但是女孩(代表革命者)因为妇人之仁放过了这个孩子,结果自己惨遭杀害,没有进入理想天堂(革命者为之期望,为之奋斗的未来),而只是进入了自己幻想的天堂(只做到独善其身,作为一个好人死去)。而孩子落入了革命者的手里,将来不出意外也会成为革命者中的一员(披着革命外衣的极权统治残余),预示着未来将是极权统治和革命者的混合(与之前女孩吃了葡萄呼应,革命者也抵抗不了物质诱惑)。

我觉得选择潘神作为引导者,大概也在暗喻现实丑恶,而理想却太诱惑。就是这潘神的笛子,引诱着革命者前仆后继

无可否认,《潘神的迷宫》是一部伟大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潘神是掌管农牧丰收之神,他是自由主义的希腊时代的象征,他的死亡正是信仰时代耶稣诞生之日。所以西方人以“伟

大的潘神死了”来寓意信仰与专制时代的开始。在电影中,潘神存在于地下,对地上的一切漠不关心,而地上的弗朗哥的西班牙正是以恢复天主教至高无上的统治为己任,两者显然是势不两立的。可是影片中的井水不犯河水,也不就寓意了现实世界的救赎永远不会来自童话世界或者是已经消失的时代精神,救赎只能来自于人自身。佛朗哥在统治西班牙三十八年之后留给了卡洛斯二世一个繁荣自由的西班牙的前身,这不也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吗?

一部能让人“想太多”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而它那“不说破”的隐喻正是高明之处。

潘神为什么如此丑陋?躲在暗处无法现身。潘神的指示的神态和语气充满了诱惑,散发出邪恶的味道。因为作为理想的导师本身就是邪恶的,或者说通向理想的道路也许本身是条邪恶的道路。百余年的实验运动,人类非但没有到达理想国,反而许多人成为实验牺牲品。奥菲利亚说我为什么要相信你,潘神说,不要怀疑,要服从指示。如果追求理想的途径不容怀疑,那么我宁愿不要理想。曼陀罗草真的医好了母亲的病吗?潘神可没有这么说吧,那只是奥菲利亚的天真的想法。喂牛奶与鲜血,放在母亲的创下,怎么看都是巫术,那是潘神的李代桃僵的阴谋,妄图用虚幻的未来取代满是沧桑的现实的未来。

理想是不可达的,假扮上帝的都是魔鬼。

我的理解是,从一开始就是小女孩的幻想。还记得最后游击队来就小女孩了,发现在墙上用粉笔画的门。这就是一些都是小女孩幻想的证据。

当然,如果是这样,那么整部电影的基调就实在太阴暗了,我宁愿相信小女孩所想像的世界是真实的。

我想这也是电影想要告诉人们的,这个世界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不过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灵。

小女孩在墙上画的门表达的含义是游击队渴求自由的呼声吧? 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小女孩和母亲去了一个很灰暗的地方,很痛苦的地方,加上自己有点病,想象了很多。最后死了。但是因为小女孩的想象,这成了一部不朽之作。

第三篇:《潘神的迷宫》影评

《潘神的迷宫》影评

刚才看了吉列莫·德·托罗导演的《潘神的迷宫》,有人说它是一部很有思考价值的片子,有的则说是很烂,让人不知所言。

在我看来,其实,这部片子还是不错的。它让我想到了很多问题。许多伟大作家的作品,往往喜欢如鲁迅的药一样,在结尾处加一个希望的花环。《潘神的迷宫》也不例外,它在描写善恶交锋中善的弱势的同时,也想为受挫的善找一个归宿,于是想到了地下王国。善良的小女孩奥菲利亚死了,可她的灵魂却永远留在了美好的世界里。那里与人间的血雨腥风相比,处处阳光明媚,作为女王的奥菲利亚清明地统治着国家,人人都过着幸福的生活,没有血腥杀戮,没有贫困愁苦,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但实际情况是如何的?奥菲利娅最终是死了,一颗善良的心在人间永远消失。死不悔改的恶人虽然最终得到惩罚,可这个代价又是如何的惨重!如果没有奥菲利亚的一抹暖色,这部作品的色调真的是非常阴郁的,充满了对人类黑暗面的谴责和对人类的失望。

作品在上映后,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认为它太消沉了。所以我怀疑,导演的初衷或许没想到会让奥菲利亚的魔幻世界实现,但考虑到许多温情主义观众的需要,加上了这一抹亮色,尽管有些画蛇添足的味道,但也让人感受到导演在创作时取舍的困难。

很多人都不喜欢狄更斯,认为一个深谙社会黑暗的作家最终走上了一条温情主义、乐观主义的道路,是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我一直以来也持这样的观点,既然社会这么黑暗,这么冷漠,为什么非要在作品里虚情假意地构想一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理想,正如奥菲利娅死后升入另一个美好世界。人类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幻想的乌托邦是根本不存在的,言必称乌托邦只是一种懦夫的行为,是对残酷现实的逃避。

但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对许多作家、思想家的乌托邦似乎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看到残无人性的坏人总是得逞,好人却没有好报,心中是愤慨的。结尾时,看到奥菲利亚的鲜血染红了祭坛,想着她或许在导演的安排下,可以很安详地进入另一个世界时,心里就没那么难过。因为这个虚假的结

局必竟给我了稍许安慰,尽管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由此想到,我们也不能过分苛责狄更斯了,正因为他深昧这人间的悲凉,不愿总活在一种消极状态中,因此才在作品中加了好多希望的花环,好让对现实失望的人们在他的作品中获得稍许安慰。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因为直到生命的尽头,他都避免使自己成为一个愤世嫉俗,却对社会于事无补的人。他只是想让自己作品中微弱中烛光能暂时驱散一下人类心中全部的黑暗罢了。乌托邦的真正价值或许也正是如此。

第四篇:迷宫labyrinth观后感

迷宫labyrinth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我看了整整五遍,每一遍都看得我热血沸腾。它朦朦胧胧地唤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理想与斗志。在这部电视剧中,我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学情深;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

在该剧为数众多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便是的毛泽东。在剧中,他白衣胜雪,英姿飒爽。虽然并不帅气,但仅那眼神,就让人为之一振。每每想到他,我就会想到那个豪气冲天在读书会上畅所欲言的毛泽东;那个在北洋军阀包围下英勇无畏的毛泽东:那个看到易永畦生病时无微不至的毛泽东。当然他也有许多缺点:太冲动,太倔强,自以为是等等。但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优秀的、进步的青年。在他身上,我感觉到一种生生不息,知难更进,难以压抑地对理想的崇祯,对祖国的热爱。他已经是我前方的动力和目标。我一定会努力,超越!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我最敬佩的,就是毛泽东那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凌云壮志。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志向。有了一个远大的志向,才会有奋斗的目标,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就不是迷茫的。有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了达到他,才会为此而努力学习,工作。生活,就有了动力。志向,不一定要是具体的。像毛泽东,他也没有想到他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可是他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改变落后的社会、改变饥弱的中国的决心!这就足够了。正因为这个伟大的志向,他焚膏继晷的苦读,他风雨无阻的锻炼,他带领同学们手无寸铁的保卫长沙城!通过《恰同学少年》,我悟出的第一个道理便是:立志为先!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的确是一个自信的人。记得剧中,他去参观岳麓书院时。萧子升感叹书院所出的人才都已经作古,只空留书院的旧址。毛泽东却自信的认为“我们”便会是今日之人才。“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错,如果没有这份自信,他又怎么敢不带分文游历湖南,率领学生军智斗北洋军阀,揽下工人夜学的招生任务。相信自己,就一定可以成功。

以前,我一直认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很傻。变法失败后,他为什么不逃走,白白送死。可现在,我突然理解了,这是一种为了革命坚贞不屈,奋斗到底的气节和品格!孔子在《论语》也说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时候,能为了自己所追求的,所信仰的而牺牲也是一种无限的光荣和满足。毛泽东和同学们印发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传单,去猴子石打北洋军阀的溃兵。到溃兵的阵营去谈判。靠的不就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么?革命需要牺牲,需要流血。假如有一天,我因为革命而落如敌手,那我宁愿轰轰烈烈的死,也不会苟说出有违革命的话来换取生命。如果能换取和平,唤醒大众的觉醒和祖国的崛起。那又有什么是不能够放弃的呢?有了这种敢于牺牲的精神,生亦光荣,死亦光荣!

毛泽东,是一个从容自若的人。考第一师范的时候,别人都十分紧张。只有他不慌不忙的拉着蔡和森他们去吃臭豆腐。说:“是你的,总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了也白想。”当杨昌济老师问他们志向是,他从容的站起来,用那双睿智的眸子盯着老师。一字一顿的说:“我不知道”当溃兵的探子已经揭穿他的计谋时,他还在镇定的品茶。最后,枪都顶到他太阳穴上了,他也纹丝不动。真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毛泽东是勤奋而认真的。黎锦熙说:“一师每天睡的最晚起的最早的就是毛泽东。“可见他是多么的用功。他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每次读书看报纸,一有不会的问题,他就马上去请教同学和老师。连睡着的时候,书都还在手上。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见证了他脚踏实地的学习。书上批注和心得,更字字都刻出了他求学的孜孜不倦。如果说光是学习刻苦,这并没有什么。可是,锻炼身体,他也一样风雨无阻。无论是,太阳高照的三伏天,还是打霜下雪的日子,都丝毫不松懈。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努力,他才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为今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道酬勤!是不是上苍,也被他打动了呢?

第五篇:《彼得·潘》观后感

《彼得·潘》观后感

说起彼得·潘这个名字,你们一定很陌生,下面就听我慢慢跟你们说吧!《彼得·潘》这个名字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的一部小说,而彼得·潘不愿长大成人,七天大的时候就从一扇窗子里逃了出来,飞到了肯辛顿公园里去了。彼得感觉他是一只鸟,长着鸟的模样。岛上的仙子们在准备早餐,不理彼得,他来到流泪的山毛榉树上,挑选了一根树枝,在上面很快睡着了。天亮了,彼得·潘见没人理他,就飞到蛇湖岛,找所罗门老鸦,所罗门老鸦听了彼得的遭遇后长叹一声:半人半鸟的小可怜呀,你再也回不去了。为了生活,彼得跟所罗门老鸦学习了一些鸟儿的习惯。过了一阵子,彼得看见公园里总有孩子在玩,就莫名其妙的陷入了沉思:妈妈,你在哪里?我好想你呀!我好想有妈妈呀!

后来,在仙子公主的成年舞会上,彼得对仙子女王说:我想回到妈妈身边。到家以后,小彼得替代了彼得:妈妈已经忘记了彼得,彼得只好回到了岛上,过上了危险重重的岛屿生活

是呀,有时候,我也会莫名其妙的陷入沉思:弟弟为什么总是在我身上搞恶作剧,而我却一点也不讨厌他。而这,就是亲情,是亲情,让彼得想起了妈妈,是亲情,让我对他不厌恶了,亲情啊,你让多少人因为你而陷入了沉思,你让多少以为把一叠钞票扔在父母的面前再把他们送到敬老院就以为尽了孝道的儿女而感到揪心呀!是你让世人知道:父母对儿女的爱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的爱,连一滴水珠都不如。

我们一定要珍惜父母的爱,不要让他们为我们而着急,因为父母的爱对我们来说,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

《潘神的迷宫》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