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风化雨
《春风化雨》观后感
10体育教育5 杨兵 201005034166 今天,我们在赵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美国电影《春风化雨》,这部影片正像片名一样,春风化雨般的感染这我们每一个人。主人公基廷老师以改革先驱者的化身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教育着一群既朝气蓬勃又困惑迷茫的青年学子们,使 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朝着理想的目标迈开了新的步伐。
电影的内容是: 一群新生来到美国弗蒙特州韦尔顿学院,开始了新生活。在第一堂英语课上,教师基廷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耳目一新。基廷大胆挑战狭隘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爱,受到学生们的拥戴。从学校的一本旧年鉴上,学生们发现了基廷在学生时代主持过的一个诗歌团体??死亡诗社,决心重建,恢复它的活动,经常在山洞里举行诗歌朗诵活动。学生尼尔不顾父亲反对,偷偷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演出虽然十分成功,但父亲强迫他转学,尼尔愤而自杀。为掩盖丑闻,校方把基廷当成替罪羊,基廷被迫辞职。在他离去之前,学生们用特殊的方式向基廷表示对他的热爱和“死亡诗
社
”的团
结。
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在他们之间究竟什么有是值得我们去深思?
电影中基廷老师的几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一,在基廷老师为学生上第一诗歌课时,他就告诉学生“我们读诗和写诗并不是玩,我们是人的一分子,是有激情的„„”,“只有在梦中,人才会有真正的自由。”,这位充满激情的教师把他对诗歌的最深刻理解用简单的话告诉学生。其二,当校长用很不满意的口气问基廷老师,为什么要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走来走去,而不是在课室里上课。基廷老师的回答是:“教育的根本是学会自我思考”,这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真实地反映了基廷老师的教学理念,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深的思考。老师的愿望总是美好的,总是希望带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但有时却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会产生了惰性,把自己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真正地交还给学生,我觉得能培养出“会自我思考的学生”才会是成功的教师。电影中有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托特是一个怯懦、沉默寡言而又勤奋学习的学生,但他平凡的外表却隐含了激情。基廷老师要每个学生写一首自己的诗,并在课堂里读出来,托特却没有勇气读出来,他谎称自己没有写,基廷老师这时用亲切的目光看着他,说:“你认为你想法是没有价值的么?” „„然后让他上台表演“野性的咆哮”,他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之下,终于能如实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在剧终,基廷老师要走了,托特突然站在桌子上,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 是什么使性格怯懦的托特变的如此勇敢,是爱,是基廷老师对他的关心和鼓励。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学会欣赏学生,其实鼓励是学生最需要得到的。有时课堂上一句:“你说得很有道理。”“你的发现很重要。”„„可能给学生带来了他举行努力的动力,继续学习的勇气,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这些鼓励孩子的话。
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很值得我们回味,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因为它隐藏了很多深刻的教育理念,把这些理念真切地贯穿在平实的故事中。
第二篇:春风化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自育自学”课题实验中的个人经历和心得
阜阳市七里河小学郭晓凡
202_年8月,我校无比荣幸地被“自育自学”总课题组正式批准为该课题组的实验学校,由于当时我们许校长外出学习,没能到会,深表遗憾,特让我转告何主任自己的歉意。我和教导处张亚颍主任有幸参加黄山“自育自学”课题年会,聆听了何炳章教授的报告,收获非常之大,回来后,我们按照何主任的工作部署安排,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我校是农民工子弟学校,我们全体教师在许巍校长的带领下,认真践行何主任“自育自学”的理论精髓,从原点出发,视生如子、关怀备至,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下面我将结合学校课题研究的实际状况及自己的工作经历作一粗浅叙述。
1、从原点出发
一是开设亲情教育课。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统一组织“留守学生”分批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吃、睡、炼”的安排计划及实施情况,了解父母在外工作、劳动、身体等情况,接受家长的教育与要求。学校要求各班主任利用节假日把学生接到家中,像父母一样关心照顾,让他们重新体验到家庭的温暖;我校老师以亲情般的温暖和“留守儿童”沟通,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动人,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班内有这样一位“留守儿童”,名叫金义雪。因为家里女
孩多,在她出生时就被寄养在她姑奶奶家,她常年跟年迈的姑奶奶生活在一起,特殊的家庭环境造成金义雪同学性格孤僻,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见此情形,我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瞅机会就跟她聊聊。每到课间我给她补课,她虽然不怎么跟我交流,学习总算慢慢在进步。节假日里我带她到我家小住几天,我们一起逛超市,一起看动画片,一起听音乐„„记得当时听盲人歌手杨光唱歌时,金义雪很触动的样子,她偎在我身边,像我自己的女儿一样亲热,她低低地说:“老师,我比杨光要好一点,因为,我身体的每个零件都完好无缺,虽然我没在父母身边,但我有您,老师——妈妈,„„”当时,看到她那幸福而有灵气的眼神,我心里暖暖的。在一次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中,一向性格孤僻的金义雪同学竟以她出色的表现,赢得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校长颁奖的那一刻,孩子哭了,我也哭了„„此情也感染了在座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这一切,怎一个“情”字了得?
开展学生“结对子”活动,鼓励父母在家且家庭和睦的同学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便于平时的作业辅导、生活关心、思想交流;以宣传栏、团队活动为载体教育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解决学生集体荣誉感弱、道德品行低、学习成绩差等问题。为了给“留守儿童”一个大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少先大队部特意开设了“红领巾”广播站这个栏目,每周一至周五上午课间休息的时候,这群孩子可以在这里诵读诗文,讲讲故事,读读表扬稿„„对于那些特别内向的“留守儿童”,老师总会先告诉她:“孩子,别怕,这里只有你
和老师,先读给老师听„„”当他们读的时候,我悄悄地把他的“播音”录了下来,等节目结束的时候,再拿给他们听。“瞧,你表现得多棒啊!全校师生都听见你的声音了。”我亲切地说。这时孩子的那份兴奋之情早已溢于言表了。有了第一次的演练,孩子的胆量自然就会日益见长了。四是建立家校联系卡。整理好学生详细信息并建成家校联系卡,代理监护人和学校各持一份,定期电话联系和家访,把“留守学生”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反馈给代理监护人。这样,跟踪思想教育,共同管理好留守生。
每学期的家访是我们每位班主任的必修课,尤其可贵的是校长亲自到留守儿童家里去看望他们,若是赶到节假日,校长总会自己掏腰包给孩子带点吃的,有一次,校长去了我们五一班的一名留守儿童张心怡家里,我也陪同去了,这孩子的父母离异了,爸爸不在身边,她常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们在麦地里找到了她的爷爷,七十多岁的老人,正弯着腰,汗流浃背地收麦呢,见此情景,我们一阵心酸,校长则一边主动帮他们收麦,一边和他们攀谈了起来,那亲切劲仿佛是多年的老朋友,作为老师,有这样的榜样,我们怎能不感动,怎能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呵护这些孩子呢?
2、关注“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每周开设一节心理教育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指导。二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三是采取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或设立“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等个别辅导方法,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四是采取
正确引导、善于等待、坚持不懈、对症下药等策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这学期,开学之初,一(1)班的老师找到了我,我班的魏泽浩同学,现在跟奶奶生活在一起,上课没有好习惯„„第二天的下午,魏泽浩随张老师一起来到心理咨询室,一进门,我看到一个衣衫不整的孩子,他怯怯地躲在老师的后面,我拉着他的小手跟他玩了一个游戏,慢慢地他对我亲近了许多,我帮他擦好鼻涕,告诉他,要做一个讲卫生、注意听、好学习的好孩子,他郑重地点点头,我顺势抱起他说:“老师喜欢你这样的好孩子,当时孩子有点受宠若惊的样子,不过从他那红红的眼圈中,我看出了他的感动,以后我又连续给他做了两次咨询,他真的慢慢改变了很多,每当我经过他教室的时候,他都会下意识地做好,看到这一切,我是多么欣慰啊!
3、提升“留守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是自主规划,引导学生描绘人生理想,厘定优势和不足,确定发展目标,拟定发展计划,规划发展行动,时时对照、检查,看其是否偏离发展目标。二是签订自律承诺书,鼓励学生找出自身不足,向大家承诺限期有计划地改正,并写明改正的具体措施,接受集体的监督。三是鼓励自我评价,教师要让学生用各种方式,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反省,与社会、家长、老师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对照,找差距、找原因。
4、“自育自学”出成果,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在各项工作步入正常轨道的坚实基础上,我校又开设了经典诵读、心理健康教育、绘
画班、音乐班、乐器班、英语角„„丰富多彩的特长班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培养了一大批特长生。这不,绘画班的作品登报了,英语角的同学能排演出精彩的话剧《猴子捞乐》、《白雪公主》等,音乐班里的孩子们组成合唱团也唱出点名堂了:六一儿童节那天,在王瑛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合唱团的孩子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个个英姿勃发,他们款款步入舞台的中央:一曲嘹亮的《红星歌》唱出敬党、爱党、颂党的心声,《鸟归林》歌声清新婉转、意韵悠长,专业而甜美的唱法赢得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经过激烈地角逐,我校在全市三区五县十六支代表队的高手林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最终以9、74分的最高分取得一等奖中第一名的好成绩。用市委宣传部耿玲部长的话说:“七里河小学的孩子们不简单!”
总之,教育教学的本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法关注的就是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水平,返璞归真,从原点出发,注重感染熏陶,追求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自育自学”课题实验中的个人经历和心得
阜阳市七里河小学郭晓凡
第三篇:春风化雨
春风化雨
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Keating)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拉丁文:carpe diem,英文:seize the day),并以该原则行事。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的生命的真谛。[2]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另译:古人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但不久后,学校发现这个小组,校方对基廷老师教育方法十分反对。[3]
基廷的学生尼尔(Neil)热爱表演,并在一次演出上大获成功。但他父亲坚决反对,并将他带回家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尼尔极度痛苦却无法倾诉,在当晚自杀了。小组成员之一卡梅隆(Cameron)出卖了他们。校方逼小组成员在声明上签字,将责任推卸与基廷身上,将他开除出学校。在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们站立在桌上,并说著“哦,船长,我的船长!”,以表达老师传达给他们的信念会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
“非主流”的好莱坞导演
电影在情节的安排上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喜剧式的上半场和悲剧式的结局使得观众的心情也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跌宕起伏。在本片中,导演彼得·威尔更深入地涉及到成人与小孩的矛盾冲突,妥协服从与自我实现的无奈对抗,禁锢的思想与年轻生命的对立。
影片从1988年11月14日开拍至1989年1月15日结束,历时两月整。故事虚构了一所位于佛蒙特州的威尔顿预备学院,而影片的实际拍摄地是位于特拉华州的圣安德鲁学校。电影剧本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一所位于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影片中基廷老师的角色灵感来自于康涅狄格大学的英文教授萨缪尔,是作者托马斯·舒曼曾经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读书时的老师。电影的另一个灵感来自于詹姆士·希尔顿的小说《再见,基普先生》,该书至少4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8] 更改的结局
原著中故事的结尾,佩里先生控告基廷毒害了内尔的心灵,要求学校赔偿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损失。托德和其他死亡诗社的成员联合起来为基廷老师进行辩护。此时身患白血病的基廷老师病情日益严重,孩子们也被留校察看,最终基廷老师死于白血病,但是却对孩子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导演更改了原著的结局,更加突出了孩子们的个人成长经历,但他同时表
示他希望当时遵循了原著的意思。同时,该片成为北美高中英文课上的电影教材。为了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孩子们之间友谊的微妙发展,以及他们对基廷老师日益增长的敬佩之情,导演特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拍摄。[8]
关于演员
当年在选演员时,比尔·莫里和达斯汀·霍夫曼都是基廷老师的人选,但是杰夫·凯纽打算执导这部电影后,就让罗宾·威廉斯出演了该角色。事后达斯汀·霍夫曼对罗宾的试镜大为赞扬,认为他一定会比自己演的更加出色。
罗宾·威廉斯饰演一位50年代的英文老师基廷,他热爱文学、爱好诗歌,鼓舞年轻人发挥个性的。他尽量收起一贯的搞笑伎俩,但他的即兴幽默已经深深融进基廷老师的教学风格当中,他出色的表演为本片增色不少。
当年年仅18岁的伊桑·霍克饰演一个害羞、缺乏自信的好学生托德(Todd),并在片中大放异彩。在采访时他对导演彼得·威尔盛赞有嘉,认为导演对他的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对导演的第一印象是“他讲话很有意思”,尤其是当时伊桑还没怎么遇到过澳大利亚人,但是他很快明白了导演想要的效果,他也交出了自己完美的答卷。
影片9分40秒的开场,由103个镜头组成,其中80%为特写或近景镜头。通过典礼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动作和表情,为观众营造出学校所特有的严肃呆板的气氛。典礼结束,人物开始走动,镜头也不再像之前一样固定。通过人物和镜头的综合运动,剧情发展到宿舍内部阶段,镜头语言已经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辟的对话,剧作的功力得以展现。[9]
《死亡诗社》是一部人物众多的影片,且各有特色和性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潮,例如安德森课堂吟诗,诺克斯追求到了心爱的女孩,死亡诗人俱乐部聚会的情景等等。尼尔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自杀的一段成为全片的高潮,他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也是教育制度下的牺牲品,背负着父母的厚望,尼尔始终在抗争这个残酷的现实,他在基丁的鼓励下,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可惜的是,尼尔在听到父亲要他转学的决定后,绝望的选择的自杀的道路。尼尔的死给影片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也为最后基丁的离校作出了铺垫。[6]
影片结尾想表达的是一种为了自由而产生的抗争,这才是死亡诗人俱乐部的真谛,也是诗的真谛。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5]结尾在提到课本撕掉的那几页时,基丁笑了,这一笑本来可以作为全片的终结,但影片要表达的是抗争,所以一些学生必须站出来。影片用了近40个镜头表现这种抗争,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镜头分切如此之碎,是前面片子所未有的。影片最开始镜头也是很碎,分切很快,表现对典礼的准备,结尾这种快速分切的镜头正好和开头形成对照,在节奏上首尾呼应。
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模式化的教育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影片所讲述的不仅仅是这样的现实,更多的是反映出学生们对自主学习的向往,影片的结尾,导演将镜头从基丁的裤下穿过,看见了学生们骄傲的站在课桌上,这才是精神的胜利。
第四篇:春风化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作者:牛桂舟
闻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和关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能撑起一片天空。”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的都是教师职业的精髓就是“贡献”和“爱心”。是呀,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如果没有爱,任何千遍说服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惟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驱除黑暗,收获硕果。尤其是中职生,他们大都是纪律、学习上的双差生,这就要求我们给他们一份特别的爱,而且这份特别的爱要一直漫延在学生的四周,永远都不消失。
一、尊重与信任搭起爱的桥梁
一般来讲,后进生会主观地认为老师瞧不起他、不信任他,同时对自己也缺乏信心。许多时候,他们会觉得,我就那样,进步不了了;他们想努力上进、改过自新,却既管不住自己,又怕别人讽刺、挖苦,这个时候,后进生更需要的是老师的尊重的眼光,信任的目光。针对后进生这样的特点,我就抱着尊重与信任的态度去迎接他,让他去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小A同学平时常迟到、惹事生非不说,学习更是一塌糊涂。但是我观察到他脑子还可以,尤其是语文方面,一些基础知识能够掌握好。一次叫他来重默时,我就私下对他说:“小A同学,虽说你对好多知识不能够都掌握,但老师发现你对基础知识有点偏爱,而且通过你的努力,这种偏爱会越来越明显,老师想看到你更多的偏爱!永远信任你,加油!”这句话或许让他感到了我的尊重和信任是对他进行教育转化的途径,所以小A每次默写这些知识前,都会精心作好准备,每次默写后,我都会写下:“你进步了!老师为你高兴!”“再努力一点,相信你能行!”等词句进行沟通,让涓涓细流汇成一条无形的爱的纽带,架起一座爱的桥梁,而更多的是在口头上表扬他,适时地在全体学生面前亲口夸奖他,让他找到了学语文的自信。此时,小A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表情,这快乐的表情说明后进生已感受到由于老师的尊重与信任才使他做好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树立起了要进步的勇气。使我欣慰的是,通过他的全身心的努力,后来每次语文考试都能考到及格,这于他来说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了。
教育就是尊重与信任,在热爱学生的教师心目中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我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这一点,善于捕捉到了小A身上的闪光点,也让他明白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对他没有偏见,用与其他学生同样的眼光去对待他,让他体会到了做后进生的尊严,尝到了后进生一样可以得到老师尊重与信任,一样可以赢得老师的鲜花和掌声,一样可以博
得老师的关切和呵护,我也因此成为了他可依赖可信任的朋友,于是后进生的转化便从这里开始了。
二、理解与宽容点燃爱的火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些。”宽容能触及人的自尊心最敏感的地方,只要学生不是出于恶意,教师谅解他们一时存在的缺点和所犯的错误,也会使他们深深悔恨,主动正视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错误。我教过一位学生小胡,成绩一向较差,平时专爱捉弄别人,同学们都很讨厌他。多次教育引导,效果不大理想。有一天中午,他用讲台的粉笔去掷人,我知道后,就罚他买回两盒粉笔,并写检讨书,当他将粉笔和检讨书交给我时,他的脸上露出了不对头的自得神色。我看了检讨书,没新问题。最让我欣赏的一句:“我保证以后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或者损人不利己的事。”当我打开袋子看到那两盒粉笔,我火冒三尺,粉笔全被人全折断了,小胡竟笑出来,显得更自得了。我压住了怒火,我想以罚代教,不行,我要来个表扬的。我说:“你能买回两盒粉笔,并且保证以后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或者损人不利己的事,我感到兴奋,不管你买的粉笔质量如何。我欣赏你能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举动。这时他没有笑了,脸红了,很尴尬的样子。第二天,我的桌子又多了两盒完整无缺的粉笔。
三、严格与关心扩大爱的内涵
后进生是班级中的“另类人群”,所以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温暖和热爱是一个教师的崇高的道德情感,对后进生严格要求则更能体现出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上课铃响了已有二三分钟,小A同学才慢吞吞地来到教室门口,之前已有迟到过的现象,这种不守纪的行为使我大为恼火,因为一方面影响了上课,更主要的是对后进生来说,在全体学生面前又多了一条“罪状”。依据这些情况,课余我先叫他写下迟到心得,签好姓名,写下日期,一式两份,我和他各存一份,彼此都记住这份心得,引起两人的警醒,然后跟他进行心与心的交谈,交谈时面前放着他写下的迟到心得,严肃批评,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同时注意了批评的措辞温和,态度诚恳,那次谈话后他能准时进教室一段时间。之后,又出现一次迟到,我再次叫他写下心得,找他谈话,面前依旧放着一份迟到心得,而这份迟到心得是他进步后的心得体会,交谈时我肯定他取得的点滴进步,再一次对他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还及时地告诉他最重要的是付出行动。有了良好的开端就有了成功,直到现在,我去上语文课他没有迟到过,两份前后不同的迟到心得、终于换来了来之不易的三个字“不迟到”!这个不起眼的事例让我更充分相信了“严是爱,松是害”的重要性,对后进生的防微杜渐马虎不得!
“爱之愈深,责之愈严”,只有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好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小A的事例中,我将严爱相济作为后进生转化的催化剂,如一缕缕春风滋润他干涸的心海。天越来越冷了,小A同学衣服穿得非常单薄,我关切地送上一句:“这几天天气很冷,要多加点衣服,注意身体!”看到小A桌上的书本、文具凌乱的样子,我和他一起收拾有序,有时只是简单的一句“饭吃好啦”的问候,也会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爱又增添了一分。多年以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当老师的严格要求被学生看作是出于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时,他就会愉快的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并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和进步的。严而有格,爱而有度会使后进生转化得越好越彻底。
四、耐心与等待收获爱的惊喜
每个后进生不论是在思想品德方面还是学习成绩上的后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发展的结果,其形成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所以给予后进生鼓励和宽容是转化后进生关键的一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对小A同学在学习上所作的任何一点点努力,都给予极大的鼓励并对他寄予期望,因为在我的眼中,每一个后进生都希望自己能够进步。小A同学的转化过程中,鼓励起着支持鼓舞的作用,因为我知道对他的抱怨与惩罚往往只能起破坏性的作用。一次期中考试,小A又考了60多分,我找到他说:“前一阶段你的努力没白费,合格的成绩已能证明这一点,为你再次鼓掌,期待下次有更好的消息发给我!”期末成绩也出来了,小A果真带来了好消息,又一个合格的分数摆在我俩的面前。小A是学校有名的后进生,语文笔记、作业等几乎为零,很使我头疼。在这种情况下,我先从思想上稳定他,跟他有共同语言可谈,反复和他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随之在知识的记忆方面,不要求他像其他学生那样将所有的知识都要去掌握,而是给他将所有的知识进行条理化、层次化,只需他记忆一些基础的、重点的就可以了,因为他要掌握这些知识,是和其他学生掌握所有知识付出的努力是相当的,有时甚至会比其他学生付出的努力还要多,要把这些知识吸收、消化、运用的难度可想而知,小A却能做得非常好,这就是宽容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产生的效应吧。事实告诉我:与其要求后进生难上加难地掌握他们所不能掌握的知识,不如退而以宽容的态度,量他们的力而行去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习,何乐而不为? 后进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的苛刻和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转化小A同学,我常手持爱的灯盏,用我鼓励和宽容的美丽眼神为之引路,为他的每一次进步喝彩,为他点亮了一盏心灯,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给后进生
一些鼓励,一些宽容吧,有了你的鼓励宽容,后进生才能在一次跌倒后又一次站起来。同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耐心地等待他带给你的惊喜。“十年树人,百年树木”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小A同学在周记里这样写到:“我现在感觉到了自己原先是那样的不懂事,老师您一直没有放弃对我的教育,我觉得很愧疚,我一直在努力学习,我一定要努力出色地表现自己。老师,我想起你对我的尊重和信任、严格和爱护、鼓励和宽容,我就信心倍增,请你一定要相信我!”那一刻,我深深地理解了什么叫“春风化雨”。
爱写出来是一个字,思考起来是一片海,奉献出来是一团火,“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是的,甘为人梯,吃也也清淡,穿也素雅,面对大千世界,我们心怀淡泊,像春蚕,像蜡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生命谱写无怨无悔的人生。虽然平凡,我们却背负着祖国未来的希望;虽然清贫,我们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
第五篇:春风化雨 - 副本
春风化雨,雁过无痕 ——观摩王崧舟执教《孔子游春》有感(202_-11-15 15:26:18)
转载▼
标签:分类: 学习日志
王崧舟
课例观摩
教育
(课文)孔子游春
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
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静,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子路问道:“老师在看什么呢?”
孔子说:“我在看水呀。”
“看水?”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
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
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过了一会儿,弟子们三三两两散开了,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有的戏水,只有颜回和子路在陪伴着老师。孔子说:“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温文尔雅的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孔子说着,将琴推到颜回面前,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弦,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春风化雨,雁过无痕
——观摩王崧舟执教《孔子游春》有感 接到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高晓玲校长的通知,11月15日上午,我来到华工附小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孔子游春》,整堂课听起来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让人流连忘返。王老师把语言的感悟跟积累、应用整合,使语言的积累化成了在语用视野下的一种无痕积累。“春风化雨,雁过无痕”。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从写景入手,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的育人智慧和对弟子的关爱,以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课文不但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春天到来时泗水河畔的美景,而且把孔子带弟子们游赏,与他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作为重点进行描述,以水为话题,叙物明理,内涵十分丰富、厚重,这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其深层的人生哲理。课文的教学难点就是启发学生对孔子所说的一段饱含哲理的论水的话语的理解。
对于这类具有较强情节性的说理文章,许多教师会以“赏春、品水、言志”为思路展开教学活动,拘泥于对道理的理解,把“理解”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特色的分析与借鉴,忽视了对人物个性特征的感悟与提升。
王老师的这节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他紧紧抓住课文中描写“课堂”和“课文”两个部分,依托课文的重点句段,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设计成课堂练习,通过自己跌宕磁性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带着同学们引读、和着优美的古典乐曲品读,把孩子们带到了孔子的课堂上、书本中,从熟读成诵中感受和理解水的品格,进而感受和理解君子的品格,感受到孔子这位老师的伟大形象。
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王老师一次次的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整堂课,王老师没有过多的对字词的理解,没有太多的朗读指导,这一节课就在王老师创设的语境渲染之下,孩子们学会了太多太多„„也让所有在场听课的老师感受到太多太多„„
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我们总能借着美妙而恰当的背景音乐,循着他跌宕起伏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体验着王老师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的境界。王老师的课堂体现出来了整体的“诗意”的享受。无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完全沉浸在了课文文本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给我们带动无穷的信息和思考。王老师的课堂不矫揉造作,没有煽情和绚丽的画面,所有的只有语言和文字的表述。王老师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语言的魅力,诗意的教学。课后,王老师指出,课的定位决定教学方向,我们的教学应体现人文性与语文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能运用好语言文字,但是语用教学应从表层到深层,将感悟、积累与应用进行系统设计,不可割裂,同时要将语言的积累与情感的陶冶、学法的指导融合在一起,只有在语用视野下的积累才是积极、灵活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王崧舟老师这样回答:“‘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
是啊!语文课区别于品德课和简单的故事课,必须透过语言文字,习得表达方法。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更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课的尾声部分,王老师感叹道:“我多么向往成为孔子一样的老师!”而听课的老师们也在心中默默感叹着:我多么向往成为您这样的老师。我想,一位教师的进步与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内驱力在作用着呢?借用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话,便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