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202_年是定南摆脱全球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寻求定南经济新的跨越式发展的一年。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立了差异化发展战略,建立了“三进区、四基地、五名县”的工作体系,明确了“小县大县城、小县大产业、小县大财政”的发展目标。全县上下各部门各单位树立长远谋事,朴实做事,科学办事的理念,大力推进我县产业园区建设。
一、必须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性
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一个地区要实现大发展必须狠抓工业,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而大力发展工业,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又必须强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需要,是产业集聚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定南经济跨越发展战略任务的主要平台。
总之,产业园建设是我们定南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发动机,是建设“四基地、五名县”,定南能否在赣粤边际率先崛起、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定南的出路及希望所在。
二、要充分肯定我们通过奋斗所取得的成绩
广大干部群众紧扣“抓三化、保稳定、促和谐”工作主线,着重坚持“树立三个理念”、“把握三个方法”、“解决六个问题”,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市建设投入超历史、进度超历史、1变化超历史;各产业小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取得了较大进展,设立了台商创业园;工业、农业、旅游、物流、教育等产业园建设取得了省市的高度关注和支持,进入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视野,吸引了诸多投资者目光……经济发展呈现出“三快、三稳”的特点。“三快”:GDP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项目快速增加。定南的发展迈上了新的高度,站在了新的起点,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三、我们要认识到当前推进产业园建设存在的困难
一是国家用地政策有了新的变化,包括林地、山地使用都将更加严格,这对招商引资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二是国家货币政策趋紧,融资越来越困难,各产业园开发建设资金安排难以到位,导致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三是工作任务更繁重,工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狠抓落实,抓好产业园建设
产业园区作为工业聚集和招商引资的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平台,说到底园区建设是筑巢引凤。因此,园区要上规模,要有特色,要有吸引力,要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环保型方向发展,能够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从而形成区域化生产和专业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尊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重点园区、特色园区和发展前景好的园区要重点培育和扶持,使这些园区在短时期内上档次、创水平。同时对乡镇建设工业区(小区),应该因地制宜,不搞一个模式,防止急功近利,防止超过实际承受能力,建设园区。
一、合理规划布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规划没做好,将留下永久的遗憾,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我们要坚持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超前做好规划工作。园区规划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调整,使其品位更高、功能更全、后发效应更长,发展空间更大,形成一批特色园区、精品园区,努力提升园区的品位。要以特色的思路来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园区特色优势,构筑园区龙头地位,凸现园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二、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优越的硬环境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是不争的事实。以高标准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因为资金制约就降低建设标准,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适度超前;坚持从实际出发,滚动发展,依托项目建设园区,根据入园项目的多少科学合理安排,杜绝“轰轰烈烈圈地、冷冷落落开发”的行为。
三、高水平经营管理园区。
产业园建设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理清关系,明确职责,统筹管理,提升工作水平。一是要处理好管委会、主管局、投资公司、规划分局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各产业园负责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当领导,统筹布局、全面工作。要理清
工作任务,做好工作计划;要合理安排工作力量,落实工作责任;要科学安排进度,明确时间节点要求;要强化调度,明确推进手段;要科学考核,明确激励机制。三是要处理好园区与片区的关系。园区带动片区的繁荣,片区推动园区的发展。四是要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我们要以务实冷静的心态、统筹推进的方法和科学健全的机制,正确把握好工程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与速度,既不能贪求数量、急于求成,影响项目质量;也不能拖拖拉拉、推诿扯皮,影响项目进度。运用市场法则,通过科学经营管理,增强园区自我运行能力,实现“投入--产出--回报”的良性循坏。
四、强力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的生命线,园区建设初期要争取大小、内外资项目一齐上,在较短时间内尽快形成园内工业聚集规模。随着园区的发展,要适时调整招商思路,把重点放在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上。并充分挖掘园区的特色和优势,利用特色、优势招商,做好项目包装和推介,实现园区招商形式多样化。
五、落实优惠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我县已经制定了优惠政策,要对现有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完善,并认真彻落实,同时,要搞好政策研究,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抓住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对重点扶持的园区采用“一园一议”的办法,制定更为灵活有效的政策。
六、加快科技创新。一要建设一批高新技术型园中园,重
视园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二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三要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扩张产业链、产品链和技术链,增强园区的聚集效应和联动效应,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七、营造良好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是园区竞争制胜的重要保证。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审批行为,改进市场准入、投资审批制度。二要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有关部门要对园区涉费项目彻底进行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三要进一步建设信用环境,建立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努力打造诚信定南。四要进一步确保社会稳定,维护园区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力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探索多渠道安置失地农民的方法,让农民失地后安居乐业。
第二篇:加快农村产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强力推进两区同建 实现兴农富民强县
——关于加快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去年下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镇化进程、破解土地制约瓶颈等一系列问题,把“两区同建”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突破一点、带活全局”的关键举措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捷径,作出了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县上下已掀起了“两区同建”工作的热潮、形成了浓厚氛围。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事关当前、受益长远,将强力推动xxx实现兴农富民强县。“两区同建”工作的调查研究,对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战略”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我们按照“摸清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要求,经过近期的调查研究,形成本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两区同建的内涵和意义
两区同建是指通过农村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变革,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建设进程,最终构建起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两区同建是我县提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美丽xxx的创新性实践,是把宏伟目标、上级要求与实际行动有机结合的产物。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可以完善农村社区配套,丰富公共服务内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社区人口规模、密度不断增加,农民转变为市民。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可以让农业生产向园区集中,工业项目、农产品物流向产业园区安排,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加快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不仅住上新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真正享受到富裕体面的新生活。同时,通过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还能让城市生活方式、现代文明、基础设施等向农村延伸,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均等化。
二、我县两区同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两区同建工作,于去年11月23日,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两区同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两区同建指挥部及各镇街、园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抢抓国家、省市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机遇,把城镇化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和动力,按照“一年见成效、二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五年广覆盖”的工作目标,和“产业向城镇和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社区有序转移”的整体思路,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产业园区、农村社区“两区同建”战略。目前,两区同建各项工作进展较为顺利,有部分群众已经感受到这项工作带来的实惠。
根据规划,我县的632个行政村,将合并建设67处社区;同时,将在全县建设产业园区78处,其中工业园区23处、景区2处、物流园区8处、农业园区45处。202_年计划完成31个产业园区和28个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力争创造3——5处全市新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实现农民职业化、居住社区化、生活市民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并进、同步提升的发展之路。到202_年,基本达到全县人口社区化广覆盖,基本建成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丽xxx”。
(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02_年各镇街规划建设社区共20个,其中新建6个,续建14个,到目前为止,已启动建设15个,还有5个尚未启动,启动率仅为75%。其中,工作进展较快的有司马、卜集、马庙、兴隆等镇。司马镇领导重视,强化项目包保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老李寨社区3栋居民楼现已建至第五层,4栋居民楼建至第四层,3栋老年房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内外墙粉刷,力争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卜集镇坚持“干字当头,争字为先”,明确工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卜集社区一期回迁工作已基本完成;卜集社区二期的两栋居民楼目前已完成二层主体,百姓大舞台已建好,1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正在进行二层主体建设。马庙镇金谷社区已完成2栋住宅楼的内外墙粉刷,同时做了广场、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兴隆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强力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今年启动了总投资2.1亿元,占地170余亩的兴隆社区二期项目,着力提升集镇驻地人气,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二)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1、三大工业园区
县经济开发区、济宁化工区和食品园区,这三大工业园区目前区域范围、产业方向、空间布局等已经明晰,区内道路、供排水、管廊管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均已具备承载大项目的能力。
开发区自202_年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两年,围绕建设“省级一流的百亿园区”的目标,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持续开展项目攻坚。目前,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5家。202_年,规模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完成75.2亿元、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72%;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2亿元,同比增长91.1%。济宁化学工业开发区紧紧围绕“高端化工、国内一流、千亿元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持续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力度,重点培育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四大产业集群。目前1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达到了“九通一平”;总投资51.7亿元的济矿民生煤化、热电联产一期工程运营正常;总投资16亿元的阳光颜料、科蓝化工等项目已试生产;总投资51亿元的凯赛生物、52亿元的盈德气体、38亿元的黑猫炭黑和天赛化工、力德嘉新材料、新戊二醇等项目正加紧建设;总投资120亿元的青岛博尔玛、石墨烯、针状焦等一批高大外项目已签约落地,总投资近100亿元的煤制乙二醇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济宁食品工业开发区作为济宁市打造千亿级食品产业的重要基地。目前,中纺集团、雨润集团、北京稻香村、新加坡翱兰集团等36家知名企业,源治阿胶、美国益宝生物等7家生物科技企业已经入驻,辽宁大好大、贵阳老干妈、杭州娃哈哈等知名企业已达成入园意向。
2、各镇街产业园区
目前我县重点推进的xxx街道金南产业园、高河街道金东产业园、马庙镇金西产业园、鸡黍镇金马产业园、王丕镇康桥产业园等镇街园区规划方案已经完成,征地拆迁、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并积极招引有实力、上规模的企业入驻产业园区。
恒昌钢构、百事特食品、九鼎纺织等十余家规模企业已入驻马庙金西产业园区。化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金绿迪二期项目开始建设,食用菌繁育中心设备正在采购、锦绣纺织项目设备开始安装。王丕镇继续完善有机蔬菜种植计划,推进李楼村生态循环农业200亩起步区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园。高河的千亩生态畜禽养殖示范园,依据现有路网布局,目前已建成200亩的养殖区,初见规模效应,现正在积极吸引大型养殖户入小区养殖。羊山工业园已落地的3家企业,正在进行围墙建设及厂区地面平整。鸡黍镇金马产业园区内盛辉电动车、永盛木业、方能电动车等8家企业已投产运营;凯美娜建材、福运面业、安驰电动车配件、长城农贸、济联建材等5家企业正在加紧建设。投资900万元、面积8000亩的卜集高效农业产业园区主要道路、排水沟渠土方工程已于202_年3月完成,绿化工程于4月完成,目前正在进行道路硬化和桥涵建设。
(三)三大新城建设情况
金北新城:总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设计容纳人口约7万人,控制范围以大义为节点,北至南谢线,东至北大溜河,南至莫桥,以105国道以西为发展主方向,南谢线北侧控制发展,涉及胡集、羊山、卜集等三个乡镇。目前,代北、代南等5个村、1503户、23万平方米的房屋征收工作一次性完成;“三纵三横”骨干路网正加快建设;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回迁安置社区已全面开工,社区服务大楼、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将陆续启动建设。计划2至3年形成集聚规模,建成生态宜居、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市级示范镇、省级百强镇、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综合配套区。
健康新城:位于我县城区东部规划建设面积11平方公里、设计容纳人口10万人,正按照“健康动城、灵秀水城、活力之区、魅力之都”的城市定位,秉承“树精品意识、建精品工程、筑精品城市、创精品事业”的发展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强力推进工程建设。目前,健康新城16个单体项目中的奥体中心、住建大厦及住建佳苑、蒜都传媒大厦、社会福利中心、奥体商务中心和金东花园等10个项目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202_年实施的“三纵三横”路网工程中有金珠路、开元大道、南外环、莱河滨河路、太康路、奥体大道5条道路正在紧张进行施工。
生态新城:规划用地面积约17.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4.4平方公里)、人口约9万人,东起金曼克大道,西至金沙路,南起南外环,北抵新万福河。目前,生态新城城市设计暨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委托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并完成初稿,按照合同约定第二批设计费85.5万元不能及时到位,规划设计被冻结,影响了新城建设整体进度。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福德大厦、山东金诚大厦正在办理审批手续、规划或选址;金兴路升级改造、金沙路北延正在施工建设,金沙路南延计划下半年开工;李海村、三里堂、小侯庄的拆迁、场地清理工作已完成;迈源商业街、四星酒店、商城(金沙路西侧金源大道北段商业街)项目设计方案的审查及报批已完成,目前该方案正在优化中。
三、两区同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县的两区同建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工作推进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社区建设方面的问题
1、镇街对社区建设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较差。个别镇街没有把社区建设工作作为战略任务、民生工作来抓,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过去欠帐没解决,不能再有新欠帐的思想;还存在着没钱不能办、群众上楼难、事务性工作多时间精力有限等畏难发愁、疲惫厌战、应付了事的思想;还存在着怕出力、怕操心、怕欠帐、怕麻烦的思想。
2、工作推进慢、成效不明显。无论是在拆迁规模、建设速度、时间跨度,还是在推进力度上,与领导的要求和组织目标差距都非常大。到目前为止,个别镇街的社区建设还未启动,就是启动建设的镇街,有的也严重滞后于年初上报的时间节点;同时,纳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村庄拆迁进展缓慢,如再不加大工作力度,不仅影响增减挂钩项目的验收,影响置换土地指标的使用,还会使即定的建设规划很难付诸实施。
3、资金短缺瓶颈未突破、筹集不到位。由于县财政增减挂钩项目20万元/亩的资金未及时完全拨付到位,加之多数镇街社区的建筑商实力不强,镇街又没有能力垫付建设资金,再加上近期建筑材料价格和人工费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致使镇街社区建设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是严重影响了建设进度的客观原因和主要原因。在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个别镇街出的力多、操的心多、付出的多、贡献的多却也欠的帐多、作的难多的现实问题。
4、社区规划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健全。目前,我县已建成的镇街社区普遍存在着规划不科学、标准不高、品质不精、配套不健全等问题。规划标准低,致使刚刚建成就已经落后了;个别社区只注重建设居民住房,不注重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基层组织办公场所、警务室、卫生室、超市、健身广场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给群众带来服务管理及生活的不便;个别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群众感觉居住很不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造成部分群众不愿搬迁。
5、农民进入社区生活成本增加。调研发现,许多农民反映农村社区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虽然生活环境好了,但是生活成本提高了,生产不方便,习惯也难以改变。部分农民反映,以前部分蔬菜瓜果都可以在庭院里自己种,现在什么都要到市场去买,增加的费用主要是蔬菜瓜果、禽蛋等基本生活支出以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开支。而且许多农民反映,社区建成后,离自己的耕地较远,农具、粮食等也不方便存放,生活上还不太适应,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习惯于原来独门独院的生活。
(二)产业园区发展方面的问题
1、三大工业园区。县经济开发区、化工区和食品园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单体项目建设进展慢、项目投资强度低、企业缺乏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家特别是本土企业家思想不解放、部分企业不能开足马力进行正常生产等问题。在单体项目建设方面,三大工业园区目前已经具备了承接项目的能力,但是真正入园的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多,能形成良好税收的项目更少,从综合治税方面反馈的信息显示:今年1——4月份,三大工业园内有的企业税收只有几万元、十几万元,三四家企业加起来的税收还不如一个饭店交的税多。在项目投资强度方面,园区内有的企业占地面积大、而生产车间面积太小,甚至所有车间的面积加起来还不如企业的院子大,这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在生产运营方面,园区内能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的企业还不多,有的蒜制品企业一年正常生产运营的时间只有四五个月。在企业管理方面,一些企业家、特别是本土企业家思想还不够解放,“有车坐、有饭吃、有酒喝就行”这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依然存在,能够聘请高级管理人才、制定企业远景发展规划的企业很少。
2、各镇街产业园区。金东、金西、金南、金马、康桥这5个重点推进的产业园区以及其他镇街产业园区由于受资金和土地指标等因素制约,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对社区建设的支撑力和农民群众增收的带动力还不够。除此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各镇街负责产业园区建设的干部,真正懂行不多,有的干部甚至对项目入园的审批程序、各项指标的控制等不清楚、不了解,对招商引资方面我县的优势和优惠政策不熟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三)三大新城建设方面的问题
健康新城、生态新城和金北新城在规划、定位上各有特色,各项工程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认识不足,推进不力,部分项目建设落后时间节点;个别项目、工程因资金、手续办理、迁占不及时等因素制约,影响了建设进度;融资不足,各管委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自我造血的功能还没有形成。
四、推进两区同建工作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推进两区同建工作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任何工作的落后都是思想认识落后的体现,只要思想认识上去了,工作热情激情就上去了,办法措施也就有了。实际上,不管是农村社区建设还是产业园区建设,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上级有要求、群众有期盼、跨越发展有需求,既是经济工作、又民生工作、更是政治任务,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要树立“克难攻坚、迎难而上、敢打必胜、奋发有为”的信念,凝聚干劲,自我加压,以更大的力度和气魄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决不能等闲视之。
(二)两区同建关键在“同”。建设社区不但是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广大农民搬进新居后要住得好、幸福指数高,必须能够稳定就业并有持续的收入来源,这就需要产业园区的同步建设作支撑,没有配套的产业园区,新建社区就会形成新的“空心村”。因此,两区同建工作必须坚持农村社区与产业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依托产业建园区、围绕园区建社区,做到安居与富民齐头并进。
(三)顶层规划设计、强化为民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树立“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高标准规划、严要求建设,真正做到用心去做、超前考虑,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特别是社区建设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确定社区选址、户型设计,做好拆迁安置入户调查、成本核算、房屋价值评估等工作,签定拆迁安置合同,确定施工队伍,完备开工手续;工程建设期间,先做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社区综合活动场所、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再组织项目竣工验收,让村民住上放心房,为群众创造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园区建设应依托当地传统、资源、区位和现有的产业优势等,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四)多措并举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的问题。实践证明,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做好两区同建工作的关键所在。钱从哪里来?
1、县财政增减挂钩项目20万元/亩的资金建议及时拨付。
2、进一步加大上级政策性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的争取力度,创造性地开展专项资金争取工作,用足用尽政策性和金融资金。
3、将现有涉农资金集中打捆整合使用,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倾斜。
4、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建设资金。除了现有的招引有实力的企业垫资建设镇街社区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用其它地块土地出让金支付企业垫资外;公共服务设施中的幼儿园、商业超市、医疗服务设施、网络通信设施、公交站点等,也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由经营业主投资建设。
5、号召社会各界,尤其是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和在外成功老乡进行帮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人往哪里去?
1、每个社区附近的产业园区吸纳社区群众就地就业。
2、通过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到工业集聚区,用于哪个企业发展,必须吸纳当地群众到企业打工。
3、社区服务业要全部使用社区群众。
4、通过土地流转,农业公司和农业合作社要吸纳部分群众作为农业产业工人,在公司从事农业生产。
5、结合我县全民创业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创业增加收入。民生怎么办?
1、通过务工薪金、土地流转租金、入股股金和惠农补贴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群众收入。
2、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群众办理集体土地房产证,责任田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切实维护群众的产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其中房产证允许在本县范围内交易、转让、互换、抵押、继承。
3、通过组织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优质、高效的服务。
4、全面做好群众的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工作。
(五)成立镇街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搭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大户、农民合作社、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让“想种田的有田种、不想种田的有人种”,从而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合作化、产业化、职业化。
(六)进一步加大对两区同建工作人员和企业家队伍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建议由县委党校牵头负责对我县特别是各镇街负责两区同建工作的同志进行定期不定期培训;大工业运行指挥部及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负责,挑选部分思想解放、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特别是本土企业家通过外出参观、专题讲座、高校进修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为企业下步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七)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两区同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强化要素保障,积极稳妥推进。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协调、密切配合,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强化督导、严格考核,强力推进两区同建、实现兴农富民强县。
xxx县决策咨询中心
202_年12月
第三篇:关于加快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去年下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镇化进程、破解土地制约瓶颈等一系列问题,把“两区同建”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突破一点、带活全局”的关键举措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捷径,作出了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县上下已掀起了“两区同建”工作的热潮、形成了浓厚氛围。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事关当前、受益长远,将强力推动金乡实现兴农富民强县。“两区同建”工作的调查研究,对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战略”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我们按照“摸清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要求,经过近期的调查研究,形成本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两区同建的内涵和意义
两区同建是指通过农村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变革,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建设进程,最终构建起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两区同建是我县提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美丽金乡的创新性实践,是把宏伟目标、上级要求与实际行动有机结合的产物。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可以完善农村社区配套,丰富公共服务内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社区人口规模、密度不断增加,农民转变为市民。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可以让农业生产向园区集中,工业项目、农产品物流向产业园区安排,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加快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不仅住上新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真正享受到富裕体面的新生活。同时,通过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还能让城市生活方式、现代文明、基础设施等向农村延伸,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均等化。
二、我县两区同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两区同建工作,于去年11月23日,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两区同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两区同建指挥部及各镇街、园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抢抓国家、省市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机遇,把城镇化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和动力,按照“一年见成效、二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五年广覆盖”的工作目标,和“产业向城镇和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社区有序转移”的整体思路,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产业园区、农村社区“两区同建”战略。目前,两区同建各项工作进展较为顺利,有部分群众已经感受到这项工作带来的实惠。
根据规划,我县的632个行政村,将合并建设67处社区;同时,将在全县建设产业园区78处,其中工业园区23处、景区2处、物流园区8处、农业园区45处。202_年计划完成31个产业园区和28个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力争创造3——5处全市新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实现农民职业化、居住社区化、生活市民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并进、同步提升的发展之路。到202_年,基本达到全县人口社区化广覆盖,基本建成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丽金乡”。
(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02_年各镇街规划建设社区共20个,其中新建6个,续建14个,到目前为止,已启动建设15个,还有5个尚未启动,启动率仅为75%。其中,工作进展较快的有司马、卜集、马庙、兴隆等镇。司马镇领导重视,强化项目包保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老李寨社区3栋居民楼现已建至第五层,4栋居民楼建至第四层,3栋老年房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内外墙粉刷,力争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卜集镇坚持“干字当头,争字为先”,明确工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卜集社区一期回迁工作已基本完成;卜集社区二期的两栋居民楼目前已完成二层主体,百姓大舞台已建好,1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正在进行二层主体建设。马庙镇金谷社区已完成2栋住宅楼的内外墙粉刷,同时做了广场、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兴隆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强力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今年启动了总投资2.1亿元,占地170余亩的兴隆社区二期项目,着力提升集镇驻地人气,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二)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1、三大工业园区
县经济开发区、济宁化工区和食品园区,这三大工业园区目前区域范围、产业方向、空间布局等已经明晰,区内道路、供排水、管廊管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均已具备承载大项目的能力。
开发区自202_年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两年,围绕建设“省级一流的百亿园区”的目标,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持续开展项目攻坚。目前,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5家。202_年,规模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完成75.2亿元、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72%;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2亿元,同比增长91.1%。济宁化学工业开发区紧紧围绕“高端化工、国内一流、千亿元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持续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力度,重点培育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四大产业集群。目前1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达到了“九通一平”;总投资51.7亿元的济矿民生煤化、热电联产一期工程运营正常;总投资16亿元的阳光颜料、科蓝化工等项目已试生产;总投资51亿元的凯赛生物、52亿元的盈德气体、38亿元的黑猫炭黑和天赛化工、力德嘉新材料、新戊二醇等项目正加紧建设;总投资120亿元的青岛博尔玛、石墨烯、针状焦等一批高大外项目已签约落地,总投资近100亿元的煤制乙二醇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济宁食品工业开发区作为济宁市打造千亿级食品产业的重要基地。目前,中纺集团、雨润集团、北京稻香村、新加坡翱兰集团等36家知名企业,源治阿胶、美国益宝生物等7家生物科技企业已经入驻,辽宁大好大、贵阳老干妈、杭州娃哈哈等知名企业已达成入园意向。
2、各镇街产业园区
目前我县重点推进的金乡街道金南产业园、高河街道金东产业园、马庙镇金西产业园、鸡黍镇金马产业园、王丕镇康桥产业园等镇街园区规划方案已经完成,征地拆迁、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并积极招引有实力、上规模的企业入驻产业园区。
恒昌钢构、百事特食品、九鼎纺织等十余家规模企业已入驻马庙金西产业园区。化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金绿迪二期项目开始建设,食用菌繁育中心设备正在采购、锦绣纺织项目设备开始安装。王丕镇继续完善有机蔬菜种植计划,推进李楼村生态循环农业200亩起步区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园。高河的千亩生态畜禽养殖示范园,依据现有路网布局,目前已建成200亩的养殖区,初见规模效应,现正在积极吸引大型养殖户入小区养殖。羊山工业园已落地的3家企业,正在进行围墙建设及厂区地面平整。鸡黍镇金马产业园区内盛辉电动车、永盛木业、方能电动车等8家企业已投产运营;凯美娜建材、福运面业、安驰电动车配件、长城农贸、济联建材等5家企业正在加紧建设。投资900万元、面积8000亩的卜集高效农业产业园区主要道路、排水沟渠土方工程已于202_年3月完成,绿化工程于4月完成,目前正在进行道路硬化和桥涵建设。
(三)三大新城建设情况
金北新城:总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设计容纳人口约7万人,控制范围以大义为节点,北至南谢线,东至北大溜河,南至莫桥,以105国道以西为发展主方向,南谢线北侧控制发展,涉及胡集、羊山、卜集等三个乡镇。目前,代北、代南等5个村、1503户、23万平方米的房屋征收工作一次性完成;“三纵三横”骨干路网正加快建设;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回迁安置社区已全面开工,社区服务大楼、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将陆续启动建设。计划2至3年形成集聚规模,建成生态宜居、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市级示范镇、省级百强镇、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综合配套区。
健康新城:位于我县城区东部规划建设面积11平方公里、设计容纳人口10万人,正按照“健康动城、灵秀水城、活力之区、魅力之都”的城市定位,秉承“树精品意识、建精品工程、筑精品城市、创精品事业”的发展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强力推进工程建设。目前,健康新城16个单体项目中的奥体中心、住建大厦及住建佳苑、蒜都传媒大厦、社会福利中心、奥体商务中心和金东花园等10个项目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202_年实施的“三纵三横”路网工程中有金珠路、开元大道、南外环、莱河滨河路、太康路、奥体大道5条道路正在紧张进行施工。
生态新城:规划用地面积约17.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4.4平方公里)、人口约9万人,东起金曼克大道,西至金沙路,南起南外环,北抵新万福河。目前,生态新城城市设计暨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委托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并完成初稿,按照合同约定第二批设计费85.5万元不能及时到位,规划设计被冻结,影响了新城建设整体进度。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福德大厦、山东金诚大厦正在办理审批手续、规划或选址;金兴路升级改造、金沙路北延正在施工建设,金沙路南延计划下半年开工;李海村、三里堂、小侯庄的拆迁、场地清理工作已完成;迈源商业街、四星酒店、商城(金沙路西侧金源大道北段商业街)项目设计方案的审查及报批已完成,目前该方案正在优化中。
三、两区同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县的两区同建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工作推进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社区建设方面的问题
1、镇街对社区建设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较差。个别镇街没有把社区建设工作作为战略任务、民生工作来抓,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过去欠帐没解决,不能再有新欠帐的思想;还存在着没钱不能办、群众上楼难、事务性工作多时间精力有限等畏难发愁、疲惫厌战、应付了事的思想;还存在着怕出力、怕操心、怕欠帐、怕麻烦的思想。
2、工作推进慢、成效不明显。无论是在拆迁规模、建设速度、时间跨度,还是在推进力度上,与领导的要求和组织目标差距都非常大。到目前为止,个别镇街的社区建设还未启动,就是启动建设的镇街,有的也严重滞后于年初上报的时间节点;同时,纳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村庄拆迁进展缓慢,如再不加大工作力度,不仅影响增减挂钩项目的验收,影响置换土地指标的使用,还会使即定的建设规划很难付诸实施。
3、资金短缺瓶颈未突破、筹集不到位。由于县财政增减挂钩项目20万元/亩的资金未及时完全拨付到位,加之多数镇街社区的建筑商实力不强,镇街又没有能力垫付建设资金,再加上近期建筑材料价格和人工费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致使镇街社区建设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是严重影响了建设进度的客观原因和主要原因。在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个别镇街出的力多、操的心多、付出的多、贡献的多却也欠的帐多、作的难多的现实问题。
4、社区规划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健全。目前,我县已建成的镇街社区普遍存在着规划不科学、标准不高、品质不精、配套不健全等问题。规划标准低,致使刚刚建成就已经落后了;个别社区只注重建设居民住房,不注重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基层组织办公场所、警务室、卫生室、超市、健身广场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给群众带来服务管理及生活的不便;个别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群众感觉居住很不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造成部分群众不愿搬迁。
5、农民进入社区生活成本增加。调研发现,许多农民反映农村社区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虽然生活环境好了,但是生活成本提高了,生产不方便,习惯也难以改变。部分农民反映,以前部分蔬菜瓜果都可以在庭院里自己种,现在什么都要到市场去买,增加的费用主要是蔬菜瓜果、禽蛋等基本生活支出以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开支。而且许多农民反映,社区建成后,离自己的耕地较远,农具、粮食等也不方便存放,生活上还不太适应,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习惯于原来独门独院的生活。
(二)产业园区发展方面的问题
第四篇:筠连县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筠连县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筠连县政府办课题组
产业园区是实现工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的核心根本和重要平台,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是助推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途径。筠连县按照“调结构、促转变、上水平”的总体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和运作模式,着力破解园区管理体制、开发模式、建设资金、招商引资四大制约瓶颈,倾力打造巡司产业园区、海瀛产业园区、维乐产业园区和镇舟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园区快速发展,力促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目前我县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
筠连县立足煤炭资源优势,着力延伸煤炭产业链,加速实施煤炭开采、煤电、煤化工、建材等资源综合利用型产业开发,实现多产业、多产品、多功能组合及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根据《筠连县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筠连县产业园区含巡司产业园区、海瀛产业园区、维乐产业园区、镇舟产业园区。其中:巡司产业园区是列入市政府202_年批准的全市13个产业园区之一;镇舟产业园区属市级规划产业园区,已启动项目前期基础工作;维乐产业园区已经启动部分项目,尚未开展规范的产业园区规划;海瀛产业园区地处筠连县北大门,项目启动工作已开展。目前,园区建设已完成巡司110KV输变电双回路工程。巡司产业园区已纳入《四川省产业园区发展(202_-202_年)规划》。目前园区内的进场公路和跨河大桥已竣工,已基本完成河堤整治计划和防洪沟建设,铁路桥预计于12月底竣工,道路建设、给排水及跨河大桥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海瀛产业园区首期道路交通路线已完成评审,正在加紧进行桥梁、公路、防洪堤建设,现已有9户企业主意向入驻。镇舟煤化工产业集中区作为全省煤化工基地已得到省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函”,现已完成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
二、我县产业园区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筠连县产业园区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推动“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产业园区建设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园区后续发展资金不足,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对滞后。筠连县产业园区重点项目都是围绕煤炭、石灰石资源布置项目,项目地处山区,很难实现 “七通一平”(完成土地平整及水、电、气、通讯、环保、消防管网铺设、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时,县级财政承受能力也还有限,要按照市上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建设园区困难较大。
二是对外交通严重滞后,运输能力有待提高。筠连县地处成渝经济圈的边缘,特殊的区位造成的远距离运输将使我们的资源竞争优势减弱。随着筠连煤田的不断开发,新维、船景、青山、武乐等大型煤矿的将相继建成投产,现有的金筠铁路、S206省道的运输能力不能满足需要,加之电力设施的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县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评估体系不健全,部分入园项目的质量不够高。由于产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四是管理机制不够顺,运行机制不够畅。外地成功的园区有规范的编制,园区人事、财务权利和行政执法权相对独立,对产业园区管委会实行高规格、高标准设立。
三、加快我县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科学规划是前提。要坚持用“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的规划设计理念,按照省重点产业园区的要求,从大局出发,依托矿产资源,科学规划产业
园区的项目布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配套,扎实开展对在建项目的服务指导工作,对拟建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基础设施是根本。产业园区要继续扭住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坚持“筑巢引凤”的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创新园区建设模式,打造优越的招商引资平台,展现现代化产业园区形象。及时启动的跨定水河大桥、河堤建设、园区一期道路、标准化厂房建设,有利于带动企业的入驻。在前期园区建设的“七通一平”中,可以考虑先由政府投资建设、企业租用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促进园区建设。巡司产业园区要集中打造好物流的配套设施建设,做好火车站台建设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项目建设是关键。项目是集中区的灵魂,筠连产业园区地处山区,地理区位优势条件不明显,多数项目都是依托矿产资源建设的资源依托型企业,我们坚持“围绕项目建园区”是既是科学环保的,也是经济可行的。目前,巡司产业园区的规划和环境评价已经完成,鲁班山南矿、北矿已建成投产,日产4000吨干法水泥厂,汉林汉林机械厂等正在抓紧建设,逐步形成以煤炭开采为基础,发电、建材为主导,配套发展机械制造等产业;海瀛产业园区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西区的规划和环境评价已经完成,为企业落户奠定了基础。四川汇丰能源公司的甲醇项目和尿素项目,烟草仓储项目、玉壶茶叶专业合作社、特色牛肉深加工项目、东富盛公司二期工程等相继落户;镇舟煤化工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已完成,正在编制各配套子规划、编制环境评审、煤水资源评审及后勤保障基地规划等工作;维乐产业园区建设也积极储备了大型洗煤厂、煤矸石电厂、110KV变电站一座、合成氨-尿素项目。
(四)创新发展是动力。要积极创新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机制。探索采取财政资金投入和国有集体土地折资注入的方式,成立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和工业发展融资担保公司,每年召开1-2次政银企联席会议,实行“政府投资推动、企业
融资活动、项目引资推动”三管齐下,为建成产业集群融资提供“套餐”服务,真正让进入产业园区的企业长得大,留得住。
第五篇:产业集群发展与园区建设的思考
产业集群发展与园区建设的思考
欠发达地区作为一个特定的相对区域,其基本经济就是区域竞争力的弱势。青海属欠发达地区,要提升区域竞争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它不仅能够优化配置区域内自身的资源要素,而且能够吸纳更多的区域外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转化。那么青海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是什么?这就是产业集群在青海的具体应用形式----园区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逐步取代以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福特制模式。凭借其强大的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和扩张优势,产业集群成为新时期组织工业化的一种新型而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成为欠发达地区快速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种新型而有效的发展道路。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发的市场机制起着主导作用的过程,那么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一个政府起主导作用下的积极参与区域乃至全球竞争和分工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资源要素在更大的范围内迅速流动,使欠发达地区在更广阔的区域和空间获取更多的生产要素成为可能。欠发达地区如何积极对接、良性互动,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扩散效应,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这无疑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几十年来许多国家和产业中的企业通过积聚方式所产生的竞争力,以抗衡大企业因规模经济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工业园区是多样的,但不论工业园区的形式如何,它实际是众多实现工业化途径或进程中的一种。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的青海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于要同时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青海跨越式发展不能像一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而只能选择有一定历史跨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六大报告)。一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这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二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这是发挥后发优势的核心。三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人本地位,这是后发优势的根本。
一一一
一、产业集群在推动青海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机理
1、产业集群在化解青海经济总量小、投资能力不足矛盾方面的作用机理。首先,由于集群内部复杂而强大的企业间联系,使得该地区内一个企业或部门的增长,带动区内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增长。其次,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大,其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对区外企业和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加,新的中间投入的使用者、生产商和供应商不断加入,这些反过来又将导致新的加入者和更强的专业化,形成强大的累积效应,促使集群化的良性循环发展。此外,在集群化的过程中,群内企业会不断从周围地区就近获取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供给,集群化的深入发展还会导致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在空间上不断拓展,其扩散作用将带动越来越多的区域加快发展。
2、产业集群在形成企业竞合关系、提高青海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作用机理。青海企业特征是规模普遍小,产业层次低,融资渠道少,缺乏竞争力。产业经济学认为,改变这种状况的路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资本优势、技术优势扩大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形成寡头垄断或近似的寡头垄断来占领市场。青海经济总量小,资本和人才相对匮乏,加上知识贫困的固有特征,短期内要在这一条路径上有较大作为极为困难。二是通过联合协作方式扩大产业规模,利用整体竞争优势抗衡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逐步抢占市场份额。这种路径不受单个厂商资本、技术条件的约束,不受行业进入退出壁垒的影响,对青海更具有可操作性,这种路径的有效实现方式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优势在于把大小不等的各厂商和各类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各厂商只是该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面对市场的首先是产业集群本身,其次才是各具体企业。
3、产业集群在促进要素导入、增强青海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机理。①产业集群的前提是开放型发展,通过要素的流动实现关联产业集中化,形成产业聚集平台,有利于改变青海开放程度低的状况,有利于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导入。②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区域按劳动分工理论形成专业化产业区,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集群通过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或规模经济形成专业化产业区,使大量企业集中于一个主要产业,以生产经营性企业为主,同时包括关联类、依附类、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通过劳动分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③产业集群战略能放大“乘数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集群战略强调企业在本地的“根植性”,在发展形式上,不仅强调大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尤其重视中小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不易发生区位移植,更具有地方“根植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避免了过去一些专业化地区产业和区域经济相脱离的“二元制”结构,即专业化大企业和区域经济关联度很小的情况发生。
4、产业集群在克服青海知识贫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机理。首先,产业集群有利于增强产业的有效需求与供给。集群内相关产品众多,不仅降低了顾客对产品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而且增加了作为买方力量的议价能力,降低了交易费用,使集群利用整体力量通过共谋或串谋的方式形成产业集团,容易增强政治力量,获得政策支持。其次,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的持续创新。集群依靠本地企业与关联企业间、企业与支撑机构间集聚形成“区域创新系统”,形成一个由完善的、发达的供应商、有经验、挑剔的客户群、有垂直、水平联系的众多企业和各个支撑机构之间共同作用的综合体,形成知识和技术创新极其有效的扩散系统。再次,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形成共同进化机制,克服产业衰退。产业的发展通常要受产品生命周期的约束,而产业集群是由众多企业构成,通过协同效应,形成类似于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共同进化机制,企业容易通过收购兼并、战略联盟、业务整合,实现价值链活动的空间分工,使产业不断升级换代,继续维持价值链活动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从而延缓产业衰老,或尽早实现产业转型,维持产业的持续发展。
5、产业在加快青海农村工业化、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方面的作用机理。发展经济学理论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紧密相关、互为支撑的,工业是城市化的首要驱动力,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产业集群、人口聚集,必然推进城市诞生、变迁和繁荣,而城市化又为产业栖息创造条件,提供环境和市场,从而推动工业化向横向扩展和向纵向延伸。推进农村工业化是加快青海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一一,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途径有多种,便捷可行的是引导农民就地创办小企业,促使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这一路径已经在浙江、江苏等先发展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但青海农村创办小企业面临着资金、技术、设备、管理和人才等问题,可谓困难重重。而产业集群中技术溢出和衍生企业的便利性能够促进新企业不断产生,公共服务部门的职业培训、技术支持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企业的先天不足,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可以不断改善本地基础设施条件与经济发展环境。可以说,产业集群是促进农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工业园区是青海实现产业集群的基本载体
(一一一一)青海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我省自1992年开始先后建立了园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甘河工业区、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等四个园区。“十五”期间园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和软环境建设的力度,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据商务部《关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2_年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情况的通报》,中西部15个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价结果:我省园区综合指数为12名;综合经济实力为15名;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为15名;经营成本情况为7名;人力资源及供给为15名;社会及环境情况为10名;技术创新环境为10名;体制建设情况为10名;发展与效率为9名。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投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我省四个园区规划总面积48.4
42平方公里,规划用地已全部形成开发用地,90%的用地已完成各类项目建设或正在建设。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具备了引进大工业的条件。
----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实现了较快经济增长。目前园区累计批准入驻企业442户,其中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182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146户、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90户、甘河工业区24户。入驻企业注册资金28.33亿元,从业人员达1.05万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8亿元。
----园区外向型经济取得初步发展。四个园区共批准引进境外资金项目13个,投资总额9918万美元,合同外资9454万美元。目前园区已经吸引了包括加拿大、德国、台湾、香港等地的投资商和省外的投资商,省外企业占入园企业的比重达70%。初步形成了包括机械加工、纺织、生物制品、藏药、特色资源开发、食品和精细化工等产业在内的生产体系。
(二)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依托工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青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工业园区是新时期工业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在新经济条件背景下,工业化的组织方式正在实现以下转变:从割裂区域经济活动的整体性,企图通过某一所谓的主导产业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转到重视产业联系,注意产业协调发展和跨部门整体的发展;从政府管理的视角,转到企业发展的视角;从片面强调硬环境转向发展软环境,逐步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培养;在发展政策上,已从国家和区域内部的视角,转向从地方和全球相互作用的视角;从游离的企业个体,转向地方产业集群;从片面强调培育大集团,转向促进大中小企业形成生命共同体。在这一转变中,因工业园区作为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相关机构的栖息地,政府职能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示范基地,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过程中流动资本的黏合区,地方产业集群的载体,中小企业的孵化地,世界各地大都把工业园区作为适应这种工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转变的载体,工业园区日益成为新的经济条件下工业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另一方面,工业园区还是政府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较好着力点。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政府把这一块区域分割出来作为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窗口,进行一系列的体制革新和制度创新,实现园区发展软环境的优化;把这一块区域作为政府掌握的资源的集中投入之地,通过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园区发展硬环境的优化。因此工业园区成为政府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参与区域竞争的一个着力点。
(三)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产业集群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相关产业和支撑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因而,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集群效应得到发挥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性。工业园区就是政府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大量企业进驻和发展,使工业园区内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远远高于非工业园区,这样就为形成产业集群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准备了条件。另外要使包括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等方面的内容在内的产业集群效应得以有效发挥,还应具备一些条件,例如,形成产业配套,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物质和技术联系;企业间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环境;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从而构建区域文化。而工业园区恰恰有利于这些条件的形成。政府组建班子,有针对性地按照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对工业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在企业引进上就考虑到产业的配套和企业的联系;通过设立中介机构和提供各种交流场所、交流机会,规范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秩序,增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设立研发机构,通过政策激励,推动企业联合技术创新;把园区当作社区来经营,加强工业园区文化建设……从我国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来看,大部分工业园区都能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培育和发展,在政府的作用下,工业园区有利
于产业向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工业园区是形成集群的有效载体。
(四)工业园区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环境
首先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政策环境。工业园区是以园区为单位,以提高区域经济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并相应实施系统的促进政策和引导政策。园区企业一方面可以享受各种特殊的优惠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等成本,提升园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园区企业还必须接受一些特殊政策和法规的约束,以规范其发展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其次为一种特殊的生产环境。园区内企业分工合作,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产业配套、集中经营以及资源共享,也能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取得竞争优势。
再次为一种独特的创新环境。工业园区利用其具有的强大物流融通能力方便科研开发,吸纳高技能、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流入,为产品相关科研、产品更新换代和新产品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
最后为一种特殊的市场环境。工业园区容易形成群体优势和突出的产业特色,从而引起市场的关注和重视,激发消费群体的信任感和亲和力,园区中各个生产者形散而神合,可以共享区域品牌效应,自然成为最大的受益群体。
三、青海工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一一一一)工业园区建设
1、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地建设园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培育园区经济增长点。
2、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方向:以现有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以组建股份制或私营企业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形成多产业多门类的综合性园区。科学规划、适度扩容、着力提升、培育特色,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3、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按照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进行创新。以政府为主导,分为三个管理层次,第一层是决策,即领导小组,由政府的领导组成。第二层是管理层,即管委会。管委会是政府派出机构,实施园区的建设、发展规划和入驻企业的审批,并管理园区企业。第三层是经营服务层,由开发建设总公司、创业服务中心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组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为创业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项目,降低创业成本、促进创业发展。
4、工业园区发展中的难点:①园区是政府主导型,缺乏自主发展潜力。因为主管政府的级别不同,各园区所能享受的政府条件差异巨大,造成发展机会不平等;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措施,对产业发展缺乏有效调控,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产业缺乏特色、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和分工、园区内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欠缺、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环境;发展平价指标片面,重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额等数量指标,轻视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从而进一步助长了粗放型的工业园区。②园区存在外来经济成分与本地产业网络如何相互融合的问题。③园区内企业之间缺乏必然的产业联系。实际情况是企业之间的关系如同现代高楼公寓里的邻居,几乎不产生任何关系,园区管理机构偶有的促进企业交流的行为也只是浮于表面,无法促进企业和其他机构之间产生真正有实效的交互作用。④园区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际上结构调整是在市场资源配置的条件下,政府引导扶持的行为。要使外来投资企业本土化,和当地形成一个产业链,来实现产业化,应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本土产业国际化,这是园区建设互动体系。二是建设中高起点和可行性的关系。三是处理好集中和分散的问题,园区建设的目标是集聚产业,是一个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4(二)产业集群发展
1、政府应及时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中的企业集群,要为业已形成的企业集群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施行鼓励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通过专业化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快速升级;重视吸引与本地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来园区落户。
2、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推进优势企业集群化。青海更多的是具有矿产资源、水资源、畜牧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因此,要充分认清并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持续集群。与此同时,要不失时机的积累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不断地提升比较优势,促进企业集群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升级。
3、迅速扩大企业集群规模,以取得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产业规模作支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主线,推进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企业集群成长,形成一批新兴的企业集群。
4、产业基地建设的落脚点是产品和企业集群。以产品创新作为促进基地建设的切入点和基本导向,建立以产品为中心的研究开发基地重点扶持开拓国内外市场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的产业化,产值规模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的位次达到中等水平。
5、按照经济规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对有条件的企业集团,组织扶持一批产、学、研联合的示范基地,争取在近几年内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并为创新提供全过程的服务。
6、企业集群只有根植于本地,才能获得高效率的竞争力。有关专家认为,企业集群有利于获得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但是,即使形成了企业集群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企业集群是产业应有的生态,它不是靠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优惠政策所能培养和复制的。因而在吸引外来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重要的是培养本地人才、培养本地供应商和孵化本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