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适度模糊
适度模糊——班主任工作的应有情怀
铁马冰河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信息时代和转型时期,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逐年增多,隔代教育和家长的过分溺爱,造成了现在的中学生接受新事物快、兴趣广泛、敢想敢做、个性张扬,同时也有性格叛逆、偏执、自私、做事不计后果等共性的缺点。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地管理好班级、管理好学生?作为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除了将爱融入学生,用爱心管理班级,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心去引导和鼓励他们健康成长之外,还需要掌握班级管理艺术。作为班主任,难免要天天和各种性格类型的学生打交道,俗话说,世上有三狂,猴子、学生和山羊。面对大错三六
九、小错天天有的问题学生,班主任是严防死守、强抓硬管、冷面无私、上纲上线、睚眦必报;还是刚柔相济、宽严结合、难得糊涂?我以为学生所犯的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班主任以模糊的方式处理为佳。因为学生很多错误都是成长中的错误,是阶段性的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逐渐意识到以往的幼稚可笑之处,以前不懂事时所犯的错误,班主任若能以发展的眼光宽以待之,他们必会对教师心存感激,而有所回报的。适度的模糊管理,不是纵容学生的错误放任不管,而是一种“冷处理”,是一种耐心引导、春风化雨,是一种柔情万种。适度模糊,也是班主任工作应有的一种情怀。班级管理中如何做到适度模糊?下面谈一些体会,敬请方家指教。
一、重新审视教育对象——看学生的分数模糊些。
没有哪一个班主任不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而且由于受“晕轮效应”影响,产生对学生认识上偏差。但凡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智力很高、聪明、热情、灵活、有创造性的学生;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再顽皮捣蛋,往往会被班主任认为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每个人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每位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学生智能的发展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优势智能的差异。有的学生在某一种或几种智能上表现突出,而另一些学生则在其他智能上表现突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也都有自己的劣势智能。传统意义上的以考试分数划分的“好学生”、“差学生”,只是代表这些学生在语言或数学逻辑智能上的好坏,而不能说明其他智能的发展状况。因此,从多元智能理论上讲,“差生”是不存在的。
我班有个叫张元的学生,由于父母忙于做生意和爷爷奶奶的溺爱,他经常迟到甚至旷课逃学,整天打架斗殴、抽烟喝酒、上网成瘾,成了全校人人皆知的“坏学生”,老师们对他毫无办法。去年我接手该班后,我经过对张元的认真观察,发现他虽然成绩不好,但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关心班级荣誉。在学校举行运动会时,为了班级能取得好成绩,他不但积极主动地参加比赛,而且还跑前跑后地照顾其他运
动员、组织啦啦队,最终我们班取得了本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赛后,我对他的良好表现进行了充分肯定,对他的集体荣誉感进行了高度赞扬,并号召全班同学学习他的这些优点,对他的肯定和赞扬使他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并深受鼓舞。我趁热打铁,在接下来召开的几次学生代表座谈会上,我特意吸收他参加,并就如何珍爱班级荣誉、热爱班集体、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应该建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对他进行鼓励和引导。我的爱心使他的内心起了很大的震动,其思想和行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今年他已经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里的体育委员,往日的“坏学生”一跃成为了班里的“好学生”。我也感到莫大的荣耀和欣慰。张元的成功转变,证实了我不以分数论英雄的模糊逻辑的管理方法是对的。在这种模糊逻辑的指导下,又有几个“差学生”分别担任了班级的卫生委员、劳动文员等职务,班级的班风正、人心齐,班干部凝聚力强,我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政令畅通,班级运转正常有序,我的班主任做的轻轻松松、游刃有余。
二、允许学生犯错误——看学生的错误模糊些。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更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能力上都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你不必为学生的一点点“出格”就检讨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不严格,而后决定从严值班、杀一儆百;也不必为学生的“屡犯屡教,屡教屡犯”而痛心疾首,痛用重典。其实,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了错,教师为何不能多给学生一点真诚的、情感方面的宽容和同情呢?
连日来,宿管员老师反映我班总有个别学生在熄灯铃响过后,偷爬墙头出去上网吧,很晚才回到宿舍。白天到学校围墙去巡查,果然发现墙边叠放着许多砖块、石块——不用说,这是翻墙者的垫脚石了。如何处理?我陷入了沉思。中午读书忽然看到一个故事:一座禅院里,有一位学僧心猿意马,经常在晚上偷偷的爬过院墙出去游乐。一次,禅师夜里巡查时,发现墙角有一高脚的凳子,才知道有人溜到外面去了。于是,禅师就站在放凳子的地方默默的等学僧回来。夜深的时候,学僧回来了哪里料到脚下的凳子已被移走,结果一脚踩在禅师的头上,随即跳下地来。仔细一看,竟然是禅师,惊慌的不知如何是好。可是,禅师却毫不介意的安慰说:“夜深露重,小心着凉,赶快回去多穿件衣服吧。”禅师从没向他人提起过此事,但自那以后却再没有人出去夜游了。
立刻便有了主意。晚上,熄灯铃响过好久后,我来到墙边搬走了砖块换上一把椅子,在那儿默默的等着。事情的发展就如故事里一样,当我把外套披在陈涛的肩上,轻轻的问他:没摔着吧?竟然感觉到他的双肩在微微颤抖-----,那以后,再也没听到宿管员老师反映我班有翻墙外出的了。
三、淡化教育痕迹——师道尊严的意识模糊些。
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千百年来我们一直推崇“师道尊严”,倡导一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慈父严师式的教育,学校也俨然成了等级森严的“科层化”机构。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被赋予神圣的光环,成为真理的化身,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唯有唯唯诺诺,俯首帖耳才是为师者眼中的好学生,稍有不恭,就会被认为欺师犯上。其实,学生也有有意或无意冒犯为师者的时候,如何处理,结果却大
相径庭。
有一天晚上值班。我带着手电筒照例到操场上转转,没想到竟发现了一双背影在墙角影影绰绰,看到了我,背影立刻隐藏了起来。从背影可以看出是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我脑子里一闪:早恋的学生。我故意装作走远的样子,一会儿就听到这两个学生竟然直呼其名的谈论起我,一时真的非常气愤,想打开手电筒扫射过去,看看是哪两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冷静了几秒钟,便咳嗽了几声,打开手电筒故意向别的方向照去然后迅速熄灭。我的突然出现把两个学生吓坏了,我没有武断他们在早恋,但也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委婉地讲了一些对学习如何如何危害的话。宿舍熄灯了,我让他们回去了。过了几年,我早把这事忘了。然而,有一天我却收到了一封信,一封奇怪的信。怀着好奇读完了信之后,才知道信是那个女生寄来的。信里涉及的内容是关于那个晚上的。她说,老师,那个晚上,被您抓住后,我很害怕,我一直担心着一件事,就是您手中的手电筒,我怕您会突然间拧亮它,然后毫不留情地照在我俩的脸上,我是在惶恐中熬过那几分钟的,手电筒在您的手中始终没亮。这些年,我一直忘不了这件事,今天我要郑重地对您说声:谢谢您!其实,我在那个晚上,心底里并没有感觉到亮不亮手电会对那件事产生多大的意义。现在想想,就是这样的一个小细节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是多么大的尊重。想起一个典故:楚王宴请群臣。席间,突然一阵风吹熄蜡烛。漆黑之际,楚王爱妃许姬悄悄告诉楚王,刚才有人乘机摸了她的手,而她也扯断了
此人的帽带,点亮蜡烛就可以知道此人是谁了。不料,楚王听了之后,不仅命令不要点烛,还对众人说:“大家都把帽子摘下来痛饮。”后来蜡烛重新点燃,大家都不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后来楚王伐郑,有一健将独率数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逼郑的首都,使楚王声威大震。这位将军便是当年被许姬扯断帽带之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一种无痕的教育。所以,老师们,请别把“师道尊严看得那么重,请给孩子们无痕的教育吧!
你们身在校园融入校园已久,可能我的理解有些偏执,如有不能共鸣之处见谅。让我们总感觉心中久违的教育情结教师最缺少的恰恰不是金钱与外部的教育环境,对大多数中国教师而言,缺少的是一种虔诚的、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怀。而中国教师中极小部分过于聪明的强势群体,则依靠教育及学校的资源而风光而自肥甚至而损人,他们早已经踏上了小康之路,过上了教师贵族的生活„„因他们的存在,遮蔽了教育本来的神圣和光辉,使那些本安于岗位的教师内心变得浮躁起来,灵魂变得粗俗起来。教师只有具备“超越世俗的高远的追求”,才能脚踏实地教书,春风化雨地育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地感人。
第二篇:浅谈阅读教学的“适度模糊”
浅谈阅读教学的“适度模糊”
四川省渠县望溪乡第二中心小学 陈光军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度定量化、技术化、精确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课堂教学死抠章句,以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这种教学抑制了学生潜在的联想本能和创新冲动,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活力。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提倡适度的模糊性,让阅读教学回归到对作品理解欣赏、体验感悟的固有真义上来。
一、适度模糊 培育悟性
在文本中,有许多语言材料的意思无法定量或外延不够明确,不能给出绝对精确的定义,语义朦胧。课堂讲解不应拘泥于文字考证、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上,要彰显其不确定性,充分发挥隐喻联想在语文学习中的联结功能,引领学生在“亦此亦彼”的多维形象天地里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
如教学《猫》一课时,其中有一句“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这句话中的“蹭”写出了猫惹人喜爱。“蹭”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给出的解释是“摩擦”,可从文本看,不光是“摩擦”那么简单,于是我由此展开教学:
师:老舍爷爷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请同学们把“摩擦”一词代入句中读一读,与原句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生:用“摩擦”就没有猫可爱的感觉了。生:用“摩擦”就没有猫温柔可亲的味道了。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不仅仅是“摩擦”。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这句话,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蹭”是轻轻地“摩擦”。如果很重的话,会弄疼老舍爷爷的。
生:“蹭”还是一种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生:还很亲热呢,这只猫可真会撒娇!
师:说得真有趣!你看,猫还“伸出脖子要求给抓痒”呢!同学们,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亲热地蹭老舍爷爷的腿,还“蹭”出些什么?
生:(急切地)“蹭”出了笑脸。生:“蹭”出了友谊和感情。
生:“蹭”出了 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动人画面!师:说得多有味!同学们,“蹭”是什么意思很难表达清楚。但此时此刻,我们的脑海里都会有一幅人猫嬉戏、丰富多姿的动人画面,这难道不是对“蹭”最好的理解?让我们再一次读这句话,感受这“蹭”中之形、“蹭”中之趣、“蹭”中之情和“蹭”中之美。
以上案例说明:当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本信息时,可容忍适度的模糊,巧用学生喜爱的方式传递形异而质同的信息。教师不应死抠词解,而是通过比较、揣摩、品味、发现、想象等方式,让学生在适度模糊的理解中诱发语感,领悟精妙,凸现形象,感悟内涵。
二、适度模糊 流淌人性 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过程的,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要引导学生按照“读文—感物—体情”的顺序展开阅读,在学生反复诵读和教师的引导中,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七自然段“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部分内容,这是一段凄美的包含浓浓人性的语言文字,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个标点都浸润着作者对邱少云生死与共的阶级感情。我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段文字后,提问:
师:如果你在战斗现场,亲眼目睹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活活地受煎熬,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的心如刀绞一般。
师:请细细体味这个“绞”字,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痛。
生:刀刺进胸膛,再来回搅和几下的那种戳心的、要命的痛。师:有刀吗? 生:没有。
师:文中指什么像刀绞一样绞我的心?
生:火烧到邱少云身上,如果邱少云突然跳起来或叫起来,那会给部队造成多大的损失。这种担心如刀绞一般绞我的心。生:眼睁睁地看着与自已生死与共的战友活活地被火烧而不能救他,这种心情如刀绞一样绞我的心。
生:邱少云在烈火中像千斤巨石一般纹丝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多么勇敢,多么坚强,多么伟大!我被这种精神所感动,这份感动如刀绞一般绞着我的心。
生:我的心碎了,这样的战友不能牺牲„„(动情地哭喊)师:(饱含深情地)是的,这样的战友不能牺牲!但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这位战友在烈火吞噬中咬牙忍痛,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他经历了生命中最无情、最痛苦、最残忍的考验。年轻的生命换来了部队战士的安全,“三九一”高地战斗的胜利。这样伟大的战友!怎会离我们而去?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教学时,我遗弃了常规的以作者的情感发展线索为纲,进而把作者的情感逐一从文本中分离出来进行理性剖析的教法。而是整体调控,适度模糊作者的情感,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潜心诵读,忘我入境,体察感情,流淌人性。在心灵对话的平台上求得真知,获得精神上的感动、充实和鼓舞。
三、适度模糊 放飞灵性
文本与学生之间存在双向的互动联系,学生对一部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感悟,作品大多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的“期待空间”,召唤学生去想象,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顺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方向进行发挥性想象,以自已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延伸,张扬个性,放飞灵性。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处,渔夫表示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抚养,他说:“„„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时,桑娜坐着一动不动,渔夫感到不解:“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这时,作者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此时,学生还急于想知道渔夫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安详地睡在床上的反应,但作品到此却戛然而止,结尾朦胧。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已的想象,去延伸结尾,深入体味人间真情。
师:当渔夫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已经在床上熟睡了的时候,他会怎么样?
生:渔夫看到两个熟睡的孩子,和桑娜相视一笑,说:“看来,咱们穷人的心是相通的呀!”
生:渔夫转脸一看,床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七个孩子,他们睡得那么安详,脸上露出笑容。
生:夜,静悄悄的,海浪拍打海岸的声响一声声传来。桑娜和渔夫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们在等待新的黎明的到来„„
很显然,在这样的地方恰当地运用模糊理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课文原旨出发,去联想、延伸、拓展,往往要比明确的表述和笼统的概括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模糊性不是不可捉摸的玄思奇想,不是浅尝辄止的治学态度,不是心神恍惚的茫然心态,更不是黑白颠倒的悖理缪论。它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充满着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灵气。语文学科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阅读教学中的适度模糊是从另一角度对文本的全面精确理解。提倡适度模糊并不是遗弃精确性、严格性而迁就模糊性、不确定性;相反,提倡合理适度的模糊是为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确,进而达到“模糊便是精确”的辩证统一的境界,这不是语文阅读教学所呼唤的吗?
第三篇:适度议论文
关于适度的素材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杀鸡取卵
放长线钓大鱼
适度,不是中庸,而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
真正的强者在交往的过程中一定会把握“火候”适可而止,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置人于死地;真正的演说家会适可而止,留下悬念来吸引听众;真正的武林高手会适可而止——点到即止。篇二:适度包装作文 适度包装作文
适度包装作文
福州一中 高二(10)班 施佳宏 《小王子》中的狐狸曾对小王子说过,眼睛看见的,往往不是事物最真实的那一面。的确,在红尘中奔忙的芸芸众生总是只来得及看到外在的包装,却无法分辨藏在包装下的内在品质。因此,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如何包装自己,显得尤其重要。
过度的包装近似伪装,用泡沫般喧腾的虚名与浮华掩饰实质的空虚,如此包装最不可取。
全无包装看似坦率淡然,却不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放弃包装可能埋没人才。
庞统恃才傲物,初见刘备却不愿出示诸葛亮与鲁肃的推荐信,以至于一开始只被任命为县令,大材小用;王昭君自负美貌而未向画师说情,几次选妃都未被汉元帝垂青,若非远嫁和亲,恐怕只能落个老死冷宫的凄凉结局。他们并非没有真才实学,却都险些因放弃自我包装而失去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当今社会能驻足守候美丽的人越来越少,胸怀才情之人若因清高而拒绝包装自我,往往只能因不为世人所知、缺乏实现理想的平台而碌碌终生。
适度地包装自己,给才情一个被人欣赏的机会,才是活在今天的人们最理性的选择。
诸葛亮借水镜先生、徐庶等好友之口向刘备道出了自己的品行,没有虚假夸张亦非忸怩遮掩,适度包装求得三顾茅庐,以定天下大计;王维在席间向太平公主弹琴,以才学和风韵折服在场众人,正确的包装使他科考顺利,得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中国之声”夜间节目《夜空守望者》在周五晚零点开播,若全无包装则听众寥寥,若过度宣传亦适得其反,日间新闻节目中恰到好处插播几句宣传语则引起听众的好奇与共鸣,而今已有30万人熬夜守候收音机里传出的美好??适度包装可以让他人更好地认清自己,通过能展现自身品质的包装向社会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过度包装、拒绝包装最终都无法赶上时代匆匆的脚步,唯有真实可信,坦然勇敢地适度包装自己,才能走向社会、实现理想,让外在的美丽与本质的芬芳一同盛开。
【名师点评】
近几年来,对高考作文中的“小文人语体”及宿构套题现象,上自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们下至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感到痛心。矫正文风的呼吁,在福建高考中最鲜明的体现,就是2011高考作文对文体的限制。毕竟,时代需要的是善于思辨、善于创造的下一代,而非浮华造作者。这一篇《适度包装》正是很好地体现了据事论理、适度思辨的良好文风。
从题意来看,虽然马未都先生贬斥现代茶叶包装,但一个值得思辨的问题隐含其中:怎样的包装才是适度?尤其在包装成风的现代社会,这个问题更值得大家思考。小作者能够从正反两面入手,有破有立,从商品引申到人的包装,思辨历史及社会生活的种种包装利弊,言之凿凿,文章在“丰富”与“深刻”方面均较突出。文章的语言平实,而以达意精炼见长,颇多可圈可点之处。只是拟题不够精巧,过于直白。本次作文较佳拟题,如“‘包装’何时清如许”、“‘包装’渐欲迷人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包装’”等,能化用诗句而成题,更值得品赏。《适度包装作文》篇三:快与慢议论文 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纪伯伦 追踪着鹿的人是看不见山的。
——佚名 慢慢走,欣赏啊!
——阿尔卑斯山口的路牌 这是一个高速的世界,我们出门有高速公路,我们就餐有各式各样的快餐,我们打开书报有各式各样的文化快餐,我们打开电脑更可以几分钟这内“网尽天下”??但是,高速就一定那么好么?品味上面的三句格言,以“快和慢”为话题写
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2.字数不少于800字。快比慢好? 三(1)郑雪飞 兵家有云:“兵贵神速。”红军正是因为赶在了敌人援军之前 到达了卢定桥,才能夺下卢定桥。古今的事例很多。所以就有人认为快好。快确实好。二战时,德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那么大的胜利,主要在于他们强调了一个快字。德军通过快速反应装甲部队在短短的几十天内,攻占了大部分的欧洲国家,此行动被合名为“闪电计划”。这次行动开创了一种战术思想,那就是依靠装甲部队出奇致胜。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有了速度,就有了竞争力就多了许多的成功。在学习上,快预习、快作业、快记忆、快温故知新,我们就能牢牢抓住学习的主动权。做学习以外的事也要快,快吃饭、快洗衣等,又能使我们节约大量的时间投入学习,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而在足球场,快也是大有用处的,为何皇家马德里这么受人欢迎,很多人都喜欢看他们的比赛,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的进攻快,再加之流畅的配合,皇家马德里可谓攻无不克。快,压制了对方,使对方的防守阵形被打乱,使对方顾此失彼,疲于应付,丧失进攻的机会。快比慢好?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大跃进时期的中国,正是因为盲目追求速度,而导致生产的停顿,使得中国的实力更加落后与其它的国家了。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稳”字当头,一步一脚印,慢慢的推进改革,才有了快的发展速度,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球场上有句话:“谁控制了比赛的节奏,谁就控制了整场比赛。”而节奏的控制关键就在速度的把握,该快则快,快如闪电;该慢则慢,慢得让对手心焦。让对手跟着你的节奏打,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尤文图斯能取得意甲冠军,原因在于他有强大的中场,善于控制比赛的节奏,穷于应付,从而嬴得胜利。生活中,快使人活泼、反映敏捷、做事迅速,不拖泥带水,但往往还会使人毛躁、粗心,失误连连。慢使人沉稳、细心,做事有条不紊,但会使人死板、拖拉,错失时机。所以我们应该懂得控制节奏,该慢的时候就要慢,该快时一定要快,这样才能在人生中游刃有余,获取更多的成功。
击风雨,不断加速才可使我们的双翼更加丰满,更加坚韧有力。是啊,快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种企求。进入高三,我们只有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加速学习,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的实力。迎风直上,站在前列,才有可能获得胜利,慢一步,你会永远被落下;慢一拍,你就很难跟上集体的节奏。一百一十米跨栏奥运冠军刘翔正因他快速飞跑而使外
国人惊叹。由此而言,快,确定应当为世人所亲睐,所追求的了。诚然,快是一种挑战极限,那么慢则是一种稳抓稳打。就拿这会来说,离考试结束也不过只剩下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就我所在考场中,已经有一大部分人做完了试卷,坐在座位上无所事事,甚至有的在睡觉。相比而言,我承认他们速度比我快多了,但这样真的是好的吗?如果能做既快又好也就罢了,如果不能呢,与其错误一大堆等到后来复查,还不如做的时候细心认真呢!慢一点,你或许可以更仔细一点,避免一些无谓的失误,那样不也是赢得成功的方法之一吗!我们应当拥有一个有快亦有慢,快慢适度的人生,那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品味人生 快速向前,一切美好消逝在身后;慢步欣赏,留一颗心结自己,一切美好铭记于心。每个人不过是人生过客,短短数十载,又何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太过匆忙的步伐只会令你失去很多,不妨放慢脚步,甚至停一停,坐下来,同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漫谈,品味人生的真谛。和珅人人皆知。他的一生总在“忙碌”着,不停地追逐名利、金钱,快速前进的步伐未曾停过,然而,他却是孤独空虚的,他没有推心置腹的朋友,没有真情至善的亲情??都是因为他过于匆忙和快速,无视身旁的一切,一生辛苦追逐,却换来后人的唾弃,千古的罪名。一味地向前,快速向前,有时会使你失去一切。囫囵吞枣,我们不会有所收获;含英咀华,却使我们大受禆益。总是求快,冷却了人与人之间的热情,稀释了多少人间的温馨。亲情也需我们慢慢品味。小时候,路口有条小沟,那时的我是可以跃过去的,但每次哥哥总会蹲下来背我。我并不拒绝,哥哥背着我,慢慢地跨过小沟。经过小沟时,我都会放慢脚步,然后哥稳稳当当的背上我。这就是亲情,包含着哥哥对小妹的疼爱,小妹对哥哥的信赖。如果,每次我都快步走在哥哥前头,而跃过小沟,也就没有机会体会到哥哥对我的疼爱。慢慢地体会那是一种享受。追踪着鹿的人是看不见山的,不停地追逐的人是漠视一切的。我们都需要停一停,无论你是多么的匆忙,注意身边曾经漠视的一切,你将会发现,原来天如此蔚蓝,树木如此苍绿,父母已如此憔悴?? 匆匆一生,你将后悔自己:什么也未曾带走,什么也未曾留下。生活需要快和慢相益结合,人生更是如此。
放慢脚步,世界原来别样
“汽车刚驶出高速地段,车里的乘客有的无聊地听着随身听,有的不耐烦地看着报纸,有的干脆扶着前面的座位瞅着,妻子坐在我的身边,无精打采地看着地面。我坐在窗口,突然一地鲜花映入我的眼帘,五彩缤纷,煞是好看。于是我请示司机停车并答应只要采一束花的时间就够了。刹车一拉,全车人诧异地看着我,待我从路边采来一束美丽的花给妻子时,她开心极了,他随即将它们分给车里的每一个人,顿时车里春意盎然??” 这是我曾经看到的一篇文章,它给我启发很大,也因此想起了席慕容的一段话: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总会变成明日的失,今日朦胧的幸福也总会变成明日朦胧的伤悲,今日的拥有总也赎回不了昨日的过错。可是,无论如何,我总是努力而认真的生活过了。
第四篇:六年级适度书目
六年级适度书目 沈石溪:
《斑羚飞渡》《最后一头战象》《和乌鸦做邻居》《第七条猎狗》《戴银铃的长臂猿》《再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
杨红樱:
《流浪猫和流浪狗》《没有尾巴的狼》《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亲爱的笨笨猪》《神秘的女老师》《笑猫日记》系列 郑渊洁:
《皮皮鲁和419宗罪》《皮皮鲁和罐头小人》《皮皮鲁和金拇指》《皮皮鲁和幻影号》《皮皮鲁和巴拉娜》《皮皮鲁和沙漠潜艇》 伍美珍:
《外号像颗怪味豆》
《做好学生有点累》
《我的同桌是班长》《单翼天使不孤单》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系列 名著:
《海底两万里》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西游记》
《水浒传》
《红楼梦》
《三国演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撒哈拉的故事》《城南旧事》《昆虫记》
《八十天环游地球》
《佐贺的超级阿嬷》和其续集(共两本)
第五篇:关于适度的素材
关于适度的素材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舍小利以谋远,关键在一个“舍”字,只有舍得,才能获得。可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依旧屡见不鲜。股市的急转直下,潮起潮落,让一些人顿失方向;楼市的风起云涌,水涨船高,让一些人倾囊赴火。许多人在追逐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不能预料到日后长远的行动方向,因此常常“因小失大”。股神巴菲特在谈到自己“滚雪球”的盈利的时候,就谈及过在最初投资阶段的不如意,但他面对不顺心,面对蝇头小利却不动心。舍小利以谋远,终成伟业。竭泽而渔
杀鸡取卵
放长线钓大鱼
适度,不是中庸,而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
真正的强者在交往的过程中一定会把握“火候”适可而止,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置人于死地;真正的演说家会适可而止,留下悬念来吸引听众;真正的武林高手会适可而止——点到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