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
编辑:春暖花香 识别码:16-68985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2 14:22: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

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和中、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用三年左右时间全面实施教学质量提高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学生关爱工程,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努力缩小与其他学校间办学水平差距,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要求。

二、工作目标

(一)、教学质量提高工程

1、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推进以有效教学和课题研究为主的课堂教学研究创新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以生为本,以培养“八有”学生为目的,培养学生群体的优良学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质量,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焕发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5、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办特色教育,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1、加强校本教研,促进创新型、发展型师资队伍建设。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着眼发展,不断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努力创设能激发教师工作主体意识的平台和搭建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舞台。

4、以师为本,塑造教师集体的优秀教风,努力提升教师个体在教育细节上的品位,树立“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师形象。

(三)、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1、改善条件,继续提升学校的硬件水平,营造和谐、安全的育人环境;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在办学中的重要作用。

2、改建学校门面,亮化学校,提升学校门卫安全硬件设施。

3、进一步完善学校学生中餐及午睡硬件条件的建设。

4、“七室”建设达标,“三网”互联,“班班通”全覆盖,全面提升信息技术运用水平。

(四)、学生关爱工程

1、建立领导机构,组建管理专班。形成长效机制。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3、开展爱心爸爸、爱心妈妈活动。结对子实施“一对一”帮扶。

4、开展“春雨助学”和资助贫困学生活动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教学质量提高工程

(一)注重实效,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1、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学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齐开足课程。要求教师上足、教好每一门课程,不得任意调课,严禁课时、课程挤占现象发生。各学科教师要明确本学科教学任务,把握学科的规律和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加大教学常规管理力度,向管理要质量。对教师的常规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设计作业与批改作业,精心辅导、精心检测。加强过程管理,采取集中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单项抽查相结合,全员检查与个别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检查一次总结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有效课堂”是校本教研的重点,教务处将把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求教师教学设计力求多样化,学生为主体,课堂授课时间把握在20分钟左右,语言要充满智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宽容与善待每一位学生,凸显探究,走进生活,开发、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追求有效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对每课的教学及时进行反思、写课后记,认真设计有层次的作业,及时进行反馈,巩固教学成果。

3、面向全体,抓好学生的素质教育。

(1)继续开展读好书、诵经典活动。“在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感觉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开启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德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校将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将此活动成为全校学生每天都要进行的规定动作形成制度化,以此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做好各个学科的学科竞赛和各项活动开展工作。以学科竞赛为手段,在竞赛中求提高、求发展。一要认真组织好上级部署的各项学科竞赛和征文比赛,加强指导、精心组织,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二要积极做好校内、社会上各类竞赛活动的策划,组织和评定工作,以此让学生展示才华,丰富校园生活。本学期我们还要高度重视艺体活动及竞赛工作,加强平时训练,力争成绩有更大突破。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

(二)关注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每个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体现,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在社会的声誉和形象。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作为教导处中心工作来抓。

1、注重课堂实效。课堂上教师要能抓住重点、难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还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提倡“堂堂清、天天清、单元清”,夯实基础。

2、要求老师建立班级博客,要求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倡导教师建立个性化博客,撰写教育、教学叙事,与家长、学生、同行进行广泛交流、沟通,不断提升专业素质。

3、重视对后进生、留守学生的帮扶工作。对学困生要坚持“访要勤、情要真、心要诚”的原则,创新机制,鼓励教师付出爱心,坚持“爱”字当头,“帮”字入手,推行导师制,师生结对,帮教结合。所有教师要对自己学科中的学困生建立成长档案,利用自由活动时间,给学生做好辅导转化工作,因人而异制订辅优转差计方案,提出转变措施,定期进行动态分析,切实做好转化工作。

4、重视对教学质量监控。结合学期末的质量检查,各个年级从学期初就要做好计划,扎实做好平时教学工作,搞好知识落实,加强个别辅导,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要求教师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法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三)以“春晖少年”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彰显个性的平台。

1、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新《小学生守则》、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以《弟子规》学习实践为载体,结合学校实际,继续开展“文明之星”“校园之星”的评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从本学期开始,在学生中开展三大习惯养成教育,一是主动打招呼的习惯;二是主动讲卫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三是主动学习,搞好自学的习惯。做到学生自愿参加、家校联合教育,做到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总结评比,以此为基础,以一带十,全面开展逐步养成语言、行为、思维三大类的各种良好习惯,以此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

2、继续积极实施“书香校园建设计划”,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继续开展“每周一诗”和“读书角”等读书活动。

3、以“大家唱、大家跳”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好形式多样,具有各年级特点的大课间活动。

4、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特长的课外活动。按照教育部要求,以班为单位,形成体育和艺术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特长。特别是艺术舞蹈的学习,以凸显我校办学特色。

5、组织各类竞赛。

(四)优化阵地建设,搭建一个高水准的德育平台。

1、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全体教师必须都要认识到,教书比育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思想道德观念和思想道德情感传达给学生。各科教师应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真正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2、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作用

(1)通过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值周检查等活动,活跃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素养,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每一个队员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继续落实晨检、班队课的制度,利用班队会时间向学生进行法制、安全、健康、行为常规等教育,注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3、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阳光小站(心理咨询室)的职能作用,建立心理咨询网站,构建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在学生中以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交往两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让他们的心灵永远充满阳光。

(五)重视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宣传校园文明佳事,树立学习榜样,做到榜样育人。使“墙壁文化”不断完善和创新。加强校园橱窗的安排、校广播站的宣传、班级黑板报等文化阵地的监管力度,把好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和教育理念。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建好文化栏,办好黑板报,形成班级特色,力争做到班班有特色,实现班级的净化、美化,班级文化的优化。

3、积极倡导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用普通话,讲文明用语。

4、做好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工作。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领和师范作用,带头作好班级和校园的卫生保洁工作。

5、教育学生爱护财产和花草树木,培养校园小主人精神。

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一)、搭设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不断增压,夯实教学基本功。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希望所在,所以必须苦练教学基本功,积极进行小课题研究,上好一次教学研讨课。学校将优先推荐他们参加各级各类学校的业务培训进修,并且从优秀的青年教师中推荐各级各类的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我校骨干教师在工作中很好地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本学期将继续加大培养名师进程,让更多教师得到成长和发展,充分发挥名师效益,以推动学校的发展与时俱进。培养形式主要为帮带结对,提供展示平台,扩大交流机会,不断反思和总结。

培养科研型的骨干教师。学校所有的各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都要参加学校申报的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从而培养他们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分期分批派遣他们到其它学校学习他山之石,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科引领作用。

(二)加强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1、加强年级组和教研组管理。教研活动重在平常开展,营造浓厚的教研气氛。做好校本培训,加强集体备课,要在课堂教学经常面临的问题上加强研究。做到有计划、有记载、有检查、有落实、有反馈。每次活动做到定主题、定主讲、定时间、定地点、内容形成专题化、系列化。做好资料积累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力求形成特色。

2、开展好学科教研活动。教务处认真组织,负责安排教师教育活动,并做好出勤登记记载,对每次教研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工作。调在开学前做好安排表,开学初下发到各教研组,严格按照计划表执行。

3、健全听课制度。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分管教学校长及教务处主任、副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要认真记好听课笔记,课后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严禁不听课而随意抄袭听课笔记现象。此项工作纳入岗位考核。

4、加强教科研,提高整体研究水平。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强化教研的实效性,构建校内专家指导组、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逐步推行每周半天集中教研,探索好的教研形式,丰富研究内容。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省内外校级交流,开展好教学联谊活动。请进名师来校讲座、授课。

加强课题研究,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的评价机制,加强检查、督促、指导,推动课题研究取得实际成果。

5、以“千日破关,强师活动”为载体,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完善教育思想是时代的要求,是教师发展的前提。理论学习主要是集中与自学相结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做好读书笔记、经常反思、不断提高。每学期读书笔记不少于5000字,教学札记不少于六篇。平时充实教师博客内容,强师论坛每学期不低于20分。

(三)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正师德、清教风”活动为抓手,倡导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2、加强班主任专业化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化进程,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

3、完善《班级量化评价办法》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工作。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开展工作。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随机检查、指导和沟通,不断提高青年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

4、加强政教处与各处室、年级组的工作协调和配合,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德育教育工作,把课堂与相关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德育作用。

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一)、学校形象工程建设。学校在建好校门的基础上,利用2011年暑假改建学校门面,亮化学校形象,提升学校品味。在近三年的时间,修好学校教职工车棚;修好花圃,进一步搞好教室维修和课桌椅配置,逐步搞好学校的基础性建设。

(二)、进一步改善师生生活条件。学校逐步完善食堂的各种设施,做到硬件和管理标准化,进一步完善学生寝室的各种生活设施,保证在校午休的学生有一个舒心的休息环境,为师生服务好。

(三)、逐步推进教育技术装备达标,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加强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完成学校实验室、科学探究建设,学校在近三年内建好学校实验器材,学校仪器保管室等实验室、科学探究室。学校进一步建好图书室和阅览室,购置部分新书。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标准配备多媒体设备,学校实现“班班通”。在近三年时间更新微机室,新购45台微机。加强办公室和教室的设备建设,建成远程网、互联网、校园网“三网”融合的网络平台。

学生关爱工程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对所有学生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对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建立“留守学生”的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的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并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给留守学生点歌。

(二)、实施爱心牵手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建立爱心牵手留守儿童制度。将留守学生分别与社会贤达、学校教师、学生结成爱心联系“手牵手”活动小组,形成了一种全社会、全体人员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局面。所有爱心人员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社会、老师、同学的关爱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三)、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四)、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

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优化环境、齐抓共管。

留守儿童以及残疾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特别是对整个社会的育人环境要求甚高。为此我们要向全社会多呼吁,与各方人士多交流,优化育人环境,通过开展“春雨助学”、“两免一补”、“希望工程”、“手拉手”、“一帮一”等活动,为留守学生、残疾学生办好事,办实事,为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创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开通留守小学生亲情热线电话,确保家长、学校、留守学生信息畅通。

四、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均衡发展”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均衡发展”活动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认真抓好。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责,严格按照活动方案,建立活动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分阶段推进,务求实效。

2、健全保障机制。学校要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均衡发展”活动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做到以健全的机制强化落实,以严格的责任追究推动落实,以周密的措施抓紧落实,以规范的操作促进落实。

3、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好学校宣传专栏、网站等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均衡发展”活动的具体要求和做法,营造良好的创建环境,确保“均衡发展”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二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浅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了巩固提高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内容。该纲要认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想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我们要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然后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监督,最终促进稳定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接受本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的公平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和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背景。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首先是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东部和西部、中部,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第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出的制度背景;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均衡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它要使尽可能多的孩子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要求教育公正地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上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是人本主义的体现,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背景。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义务教育要推行均衡化发展战略,就不能忽视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主要表现为:

(一)区域不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差距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其中各区域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最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西部地区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使得农村儿童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都低于城市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也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也有差异,女童失学率高于男童。

(二)城乡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中心倾向使得我国广大的地区显现出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这使得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状态,并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备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在农村地区学生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拉大。东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使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

(三)校际不均衡。城市中心倾向和精英主义教育思想,使大多数地方政府执行的是重点与倾斜的教育政策,直接表现为在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所谓重点学校倾斜,从而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数量虽少,但是占有的财政资源、教师资源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的薄弱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却越来越少。由此也导致了择校风热愈演愈热,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常上演,同时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大中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还出现大班额问题。而普通学校却越办越弱,师资流失,生源减少。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类学校在生源、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

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也大。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制度性不平等,政治因素是现实原因之一。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包括教育政策之中,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其中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对重点学校的帮扶,普通学校不加重视投入不够,就会直接导致

校际差距。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使各个学校之间、城市和农村儿童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之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区域间、城乡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各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念、办学条件以及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贫因地区,计划生育不但得不到落实,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且优生优育也难以保证。大量早婚、近亲结婚的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口生育的质量,致使低能或身心发育不全儿童大量产生,也对我国普及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增加了负担。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导致教学要求、水平也不同,导致教育发展速度不平衡。还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很低,父母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文化要求也不高,导致有些学生辍学或没有入学,而且贫困地区交通也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不仅增加了办学布局和学生就学的难度,而且也造成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性,由此来看,今后若干年贫困地区必将是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困难的一个环节。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义务教育惠及全民,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作用。“十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及时作出西部“两基”攻坚的战略部署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地区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但要消除地区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拟定相关改进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保障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改变教育观念,减少歧视与区别对待,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择校热问题。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三)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

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当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在教育领域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

目前,国家、政府、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人民都在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着,纲要中的措施也正在逐步实施中,相信在这十年里,只要上下一心加强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定得以改善,逐步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身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出一份力!

第三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是天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天津市紧紧围绕优质均衡和公平普惠这两条主线,通过提升干部教师素质,优化资源配置,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一、提升干部队伍素养

天津市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大都市的地位和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天津市坚持把提高干部、教师素质作为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核心环节予以重点建设。

让校长、教师成名成家。天津市注重优秀校长队伍和教师对伍建设,创造最优越的条件促其成名成家。在实施了两期“十百千工程”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公正、民主科学的原则,从全市遴选200名工作扎实、刻苦钻研、积淀深厚、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校长作为培养对象。用三年时间,分研修学习、深度培养、择优推介三个阶段集中培养,以期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长。

市财政按每人平均10万元的标准,总计投入2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集中投向课程开发、导师指导、境外培训、异地挂职等项目。为促进培养对象自觉发展、竞相发展、早日成才,天津市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包括竞争择优机制、跟进后续培养机制、定期召回机制、开放合作机制以及培养成本分担和成本返还机制等,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培养对象的内驱力。

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目前,“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学员,已经进入深度培养和二期学员的高端培训阶段。一批脱颖而出的优秀学员在“全国第二届未来教育家论坛 ”和学员个人教育专著首发式及推介会上一展风采,赢得广泛赞誉。

壮大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力量薄弱,是(障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为此,天津市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面向农村学校,把工作业绩突

出、愿意扎根农村的教师选入农村骨干教师建设项目的培育对象。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用五年时间,着力培养200名市级、600名区级、5000名校级农村骨干教师,着力建设一支能够在农村地区引领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

天津市设立的农村骨干教师建设项目,“按需施训、立足课堂、强化实践、开放合作”,采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行为跟进”的新型培训模式,在教学中突出案例分析、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和外语培训,重在开阔视野,观念更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引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刻理解和感悟《规范》中提出的 “志存高远,知荣明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和要求,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

如今,天津市农村骨干教师培养项目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广大学员在名师讲堂、学员论坛和志愿者学校研修基地潜心钻研,增长了才干,大幅度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能力,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创建均衡发展合作学区

经过中小学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建设等多方面努力,天津市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学校之间管理、师资、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不争的事实。这既是困扰薄弱校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

天津市创新发展思路,建立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校际合作的新模式,积极开展均衡发展合作学区试验。均衡发展合作学区是根据学校布局,组成的若干学区,每个学区由一所具有先发优势的学校作为中心校,周边3至4所学校为成员校。联合学区以中心校为核心,分层组建由校长、副校长、学科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合作共同体,中心校负责牵头统一进行校本教研、教学观摩、课题合作、学科检测与质量分析等活动。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盘活学区内教育

资源,图书馆、运动场、天文台、各类专用教室向学区内成员校开放,成员校之间可进行干部跨校挂职,教师跨校授课等形式的人员交流,形成共用共享机制。

均衡发展合作学区主要有中心辐射型、点面结合型、校际联动型、捆绑发展型等协作、互助、共赢的活动方式。在硬件共享方面,通过建立学区内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了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均衡发展合作学区实践使所有成员校充分意识到所肩负的共同发展责任;为创新教研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为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均衡发展合作学区是天津市基于自己的教育发展现状而探索建立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非行政性组织,它的运行为创新学校发展模式带来了希望。河西区“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南开区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合体,都是这种合作机制的成功典范。2007年,天津市教委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建立均衡发展合作学区的意见》,把统筹教育资源,组建均衡发展合作学区,逐步建立更具实效性、普惠性的校际合作发展机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三、促进教师城乡对口交流

天津市通过制度设计不断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对口交流工作,一是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乡镇任教服务期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各区县要定期选派城镇骨干校长、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特级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二是落实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计划,要求各区县新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原则上都要到农村锻炼一年,对试用期内到农村锻炼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给予定级和相应的工资待遇。三是建立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帮扶制度,市内六区和市教委直属校分别与农村区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100所城乡中小学结成了对口支援对子,市内六城区每年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到对口区县农村任教。

为配合教师交流制度的实施,今年天津市正式启动“流动教师公寓项目”,在“老五县”距离城镇20公里以上的农村学校,投资建设76套流动教师公寓,覆盖211所学校,惠及600余名教师,切实让城镇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天津并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把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这篇文章做实、做好,为孩子的未来、天津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奠基。

第四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资料】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分析】

一、机制的创新

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当前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一一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学习教育政策的有关知识。

说实话,如果不是沈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我自己应该是不会主动来关注教育政策的,因为,我总觉得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感觉都是在泛泛而谈,很笼统,针对性不够。而且虽然隔段时间国家就会出台新的教育政策,但其实许多根本性的“疑难杂症”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强调,具体有没有实现目标或者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

不过,查阅了之前的一些教育政策或者法规文本,我发现这一次的纲要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那就是很多地方都强调了——机制,都提到了要建立教育的监督,教育质量的评估,均衡状况的保障机制,均衡状况的监督督导制度。经过资料查阅,我找到了,国家在这一“新机制”上建立了具体、详细的标准,简单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制度”。

第一个制度,纲要建立了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制度。在一个区域内重点校或者非重点校的存在,或者差距的扩大或缩小,都意味着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变化的状况,对这个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因此要制定一个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指标体系、评估的方法,要以客观科学的数据来说明各个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程度,它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针对这一制度,最典型的实例就是关于国务院提出的: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的督导评估工作,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在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配置状况和校际在相应方面的差距进行重点评估;对地方政府在入学机会保障、投入保障、教师队伍保障以及缓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第二个制度,建立一个科学正确的绩效政绩的考核制度,也是充分利用这种均衡发展的数据,对各级政府、党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不均衡还是更均衡了,要把这个和对他的政绩的评估、考核结合起来,这需要相关的组织部门在干部考核评估中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政治的高度、老百姓满意的高度,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必须履行的职责。

第三个制度,建立了一个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做得怎么样的公示制度,可以让全国老百姓、让媒体、让社会大众来监督。

第四个制度,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会上,有关负责人就此有明确的说:“对做得好的一定要大力表扬,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工作不力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不是等十年以后看做得怎么样,而是今后每一年或者每几年都要进行评估,看看各地的义务均衡发展状况如何。这其实是以教育政策的评价为基础的,既是对政策执行结果的评价,其实更是对执行情况的评价,由此可以了解政策实行的方向是否正确,或者这个政策实行之后是否正确,是否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以及哪里需要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对比评价”的好处。

我觉得,这些制度的建设与配套执行可以说是我们在未来十年内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措施。同时,对于社会公众,也更加具有说服力,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应的肯定会得到社会的更多支持,那么政策、规划的实施将顺利不少。这样在良性循环之下,国家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将更加有效,更加有益于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内容的全面

机制的创新是这次纲要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亮点。同时,在内容上,教育部门也较全面的分析概括了引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就此系统地提出相应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在校际差距上。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二是在城乡差距上,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十年内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三是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加大对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支付力度,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差异。

接下来,我想结合第一、第二大点,谈谈我的一点小想法。

(一)校际差距

其中,在第一块内容里面,教育部提到了“择校”这一热点话题,这是咱们老百姓“既爱又恨”的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我们知道,学校之间的差距是由历史和现实等种种原因造成的,在这一次的规划中,教育部相应的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从根本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招生政策、规范招生秩序,治理择校乱收费现象,从完善政策角度来缓解城市择校现象。

“从根本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具体实际,我认为,政府应该致力于改造薄弱学校,教师校长的交流制度的建立,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等一系列措施;另外,还可以通过集团化办学,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扩大优质学校的服务半径、覆盖半径等一系列措施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别。按照规划纲要所指明的方向去努力实施,缩小校际差距,“择校”这一问题才有可能有所缓解。

而影响校际差距的一个大因素可以说是——师资水平。哪里的师资力量强大,家长就采取各种“手段”拼了命地往里钻。出现这样的不平衡现象,就是因为城乡师资水平差异太大。针对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从而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逐渐缩小差距。

另外,“加强薄弱学校教师的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待重视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教师信息化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化教师”的标志。这几次的见习下来,我有去过大家口中的像湖师附小、爱山这样的“一线小学”,也去过环渚、龙泉、凤凰等相对薄弱的小学。见习期间,这两类学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教师信息化能力差距甚大。记得有一次去凤凰小学,学校大队部下通知需要各中队辅导员帮助队员申请雏鹰章,而这个活动需要通过网络来进行,我们的指导老师完全不会,也没有意识通过这样的活动去提高自己的信息化能力,而是完全的分配给我们去完成。教师也是“社会人”,更加是社会人的“引领者”,所以现代教师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可喜的是,这次会议中,教育部有提到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要加强师资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也包括我们家长的信息素养。在整个规划纲要当中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能力培训,在里面都有专门安排。

(二)城乡差距

第二块内容主要针对“城乡差距”的缩小,提出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这里我将从两大方面进行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财政投入”和“学校建设”在一定意义上是成正比的,因此可以合为一块讲。国家应该为农村中小学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妥善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人员配置问题;有一个工程非常好,那就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要继续施行;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

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另外,我认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提倡对口帮扶,整体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水平,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等机构应该积极开展面向薄弱学校学生的公益性教育活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努力创造条件,将适合开展薄弱学校学生实践教育的资源开发为社会实践基地。因此,教育部门要统筹安排学校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外活动。

其次是“教师配置”问题,我认为以下五个小策略可以考虑考虑。

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为农村中小学配置各学科教师,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只有这样,加大财政投入与基础设施的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第二块内容里面还提到了“十年内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其中,有一个定语“区域内”,我认为它其实相当的重要。

“区域内”,为什么只是区域内呢?很明显,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而且,一项政策法规的制定原本就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比如2007年的统计:我们国家较发达的某个地区省会城市,小学的平均经费是4314元,最少的某些省,有的是264块,有的是378块,有的是382块„„相差了十几倍,说明我们国家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非常大,这是国家的一个基本国情。国家从整个战略发展来讲,大力加强中西部的发展,使我们全国都能够有一个更均衡的全国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能够达到更高的状态。这个问题的解决因为是一个过程,在我们国家目前实行的是省级统筹,区县为主,这样的话各个省之间财力,以经济为主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带来对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基础教育投入的巨大差距,这个差距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国家对中西部的重视会逐步的缩小,但是可能会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即使在一个省,当我们实现省级统筹,区县为主的时候,在同一个省,包括在东部的发达省市,区县之间的差异也是相当巨大的。所以从解决这个问题来讲,政府以省级统筹区县为主,对一些东部的发达省,我国认为对于那些经济确实比较困难,在短期内经济很难发展起来的甚至应该变为以省为主,来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光靠一个县的财力,光靠目前某些只能解决部分资金的专项支付力度是不够的,从中央政府现在也在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特别对薄弱地区、中西部地区。所以策略上,首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要强调的是,所有目标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因为均衡是相对的,会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会提出更高的均衡发展的目标。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一个美好愿望,也是国家的一个美好愿望,虽然过程很漫长,路上会有各种艰难险阻,但是在相关条例纲要的日趋完善之下,加上社会、学校、个体的共同努力,不敢保证这个“愿望”能够完全

实现、完全达到,但至少会有所进步,有所改善,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一个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肯定能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进行引导、控制和协调,而一个社会本来就是在不断摸索与探险中一步一步进步、发展以及繁荣起来的。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含义: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法与经验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力度,完善制度和机制,改革创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努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普惠政策和目标。

(一)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各级政府持续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认识,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在制度、机制、措施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办学体制创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各地不断探索,深化大学区制、委托管理、联盟办学、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城乡互助共同体等多种办学体制,盘活存量,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北京市推行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一校多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学校捆绑普通学校等多种方式,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吉林省制定实施了《关于在城市推行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指导意见》,多形式、多类型的“大学区”管理方式在全省全面推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组建了15个教育集团,各学校在管理文化、资源调配、教研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享与交流。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创建了“政府+企业+名校”的办学模式,利用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发展和环渤海教育联盟平台,引入多方优质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结构。

二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巩固就近入学制度。各地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江苏省、四川省高中名额分配比例达到70%、50%。北京市取消“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启用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跨学区片流动和二次流动。2014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提升明显。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已有88个对社会公开宣布全面实现了“零择校”。

三是落实教育规划,提高学校布局科学性。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标准化学校,接收核心生态保护区、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入学,使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布局调整、教育扶贫、生态保护三重目标。甘肃省100人以下学校有8000所,但仍结合实际,坚持按需布点、低段分散、高段集中的原则,办好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并提出对无人学校校址保留三年的要求。天津市和平区克服城市核心区发展空间有限的困难,近三年投入16.88亿元,专门用于学校土地置换、学校扩容、改造提升。西藏自治区洛隆县克服山高谷深、土地紧缺的困难,近三年来新增学校用地353亩,为学校布局打基础。

四是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为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多数省份出台或者修订了教育督导条例和办法,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导对促进均衡发展的作用,层层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制订了实施两个“100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完善了首席督学、督学职级、资格认定等相关制度,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山东省研发均衡督导信息化平台和全省义务教育数据库,督导人员人手一机,实现后台数据与现场情况的直接比对,提高了评估信息量和信效度。辽宁省大石桥市创新督导评估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初步构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导、监测评价、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五位一体的教育监测工作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对通过“区检”“国检”的县给予2000-5000万元奖励;贵州省对达标县给予1000万元奖励。

(二)经费投入先行,倾斜保障公平

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统筹城乡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坚持“雪中送炭”,将更多资金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总投入达到1.42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36万亿元,均比上年增长大约1000亿元,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