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角色很好的定位
教师角色很好的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第二篇:浅谈新时期教师角色的定位
浅谈新时期教师角色的定位
福州第三十七中学吴晓红
新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角色也相应重新定位。
一、由传统的“授业者”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新时期,“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赞同。当今社会,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教师要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就需要开展教育研究。因此,教师必须把教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教师的研究是对实践进行的研究,是在实践过程中的研究,也是为了实践的研究。
二、由“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引导、指导、疏导”的学习指导者。
也就是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指导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指导生活,教学生学会做人,帮助每一个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意:一是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重视激发学生对某个学科或某个领域的学习、研究兴趣。二是应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要给学生提供学习和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帮助学生分
析、解决问题。三是要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作到教学相长。
三、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授业者”,教师还应当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的不足。因此有了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及其影响下的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有的素养。
四、由知识的“传声筒”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
新时期,创新已不再是一种高要求,而是教育的普遍目标。如果教师还想从前一样照本宣科、“死教书、教死书”,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成败的关键是教师。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与教师有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增强教育创新意识,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五、由 “传道者”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护卫者。
新时期,社会竞争加剧,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所以,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鉴于心理素质在人才整体素质结构中的作用,3
4素质教育也必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的护卫者的角色。教师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还要在日常教育和班级组织管理工作中,依照心理健康的原则,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避免学生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六、由单纯课程的执行者成为课程的设计者。
新时期,课程结构由单一转向多样复合,其中的许多课程,如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将无法进行。此外,先进教学技术,也要求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成的知识信息,而且要收集课程软件信息、设计和编写课程软件、制作教学节目等。从课程管理来看,素质教育要求课程从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管理,转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把学校办出特色,必将在校本课程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成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师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要求教师一是要增强课程意识,二是要学习现代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技术
七、由教学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成为“集体英雄主义”。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个性,教师独立地完成教学任务,很少与其他教师在业务上进行交流。新时期的教学,强调视学生为生命整体,强调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各科教师、各方面教育力量相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
5研究和项目活动,教师指导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各种技能技巧、研究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知识和技术等。因此教师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与其他教师合作,与专家合作,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因此,每一名教师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专家等一起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八、由仅仅是学校的教育者成为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共建者。
新时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与之相适应,教师的工作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成为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共建者。
第三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教师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教师角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了“以人为本”?
有人说,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演员。那么作为“演员”就应该能够根据“剧本”的情节要求,能够扮演符合要求、观众喜欢的角色。
教育到底是为人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
教育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尽管人们要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也就是说通过社会的发展为人服务。
我们做教师的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备课情况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来确定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是教师适应学生还是学生适应教师?
新课程实施以来,要求教师在新理念下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可是,对一些教师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新课程,在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的同时,现在又陷入了新的误区。
新课程强调以能力为中心,倡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做中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改变“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力,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我们的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该讲的知识内容没有讲了,该有的讲授环节给忽略掉了,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强调不了,那么,学生在缺乏应有的基本能力的情况下,与其他同学、教师互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便是一句空话。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在创新实践中去感悟。
学科教学应该根据需要突破本学科的限制。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但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偏离主题,所以选择的内容、难易程度要恰当,使教学放得开、收得拢;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既“求同”又“求异”,不能以“求同”的思维定势扼杀学生的鲜活、新颖的思想和个性表达,使得原本可以有更多遐想的空间变得狭小,学生的思考能受到打击。
教师能否把握其所教学科的核心,能否将所引用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本学科教学之中,为本学科服务?
聪明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启发学生畅所欲言、个抒已见,使学生独立思考后个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因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同而不同,但就其共性,教师的角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即研究者。应该由教书匠向反思型教师转变,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者、实践者。
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善与其工作对象----学生的关系,实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到师生学习共同体关系的转变。
教师也是管理者。教师是构成学校的主要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有对学生管理的职责,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还是学习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构成学习的共同体,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教师相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当然,我们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且在保持两者人格都得到尊重的前提下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教师不能因为“师生关系”平等忽略、放松对学生的教语指导、严格要求的责任;学生也不鞥要求“平等”,就不尊重教师以及教师付出的劳动。师生平等应该体现在人格平等上,都视对方为人,双方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人的主体能动性是决定人的变化的内因。因此教育学原理中指出: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教学目的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改变旧的习惯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共识。但教学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教师“包办”,以“主导”作用代替“主体”地位的现象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心中建立“学生主体观”,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重在“导”,让学生自己探索,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一种“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自我主体意识。长期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于被动接受,安于当听众的不良状况。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导师,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构建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的教学策略。1.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知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没想好的充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总之,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能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灵活运用方法,激发学生想学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灵活运用方法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运用综合的方法,在一课中变换教学方法,也可以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3.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挖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教师是无法代劳的。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恰当地发挥“主导”的作用,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的效果。三.加强个体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的主人,其认知的过程、情感的长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都不能越俎代疱,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因此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加强学生的个体活动。首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设计个体活动,如带问题的阅读活动;走出教室的观察活动;强化实践的动手活动;气氛活跃的讨论活动;灵活多样的练习活动„„其次,在教学中个体活动时间要到位,一般说,一堂课学生个体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再次,个体活动的目标和过程要到位。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效果。
世纪之交,中小学教育的转轨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只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紧紧抓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就一定能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如何在教育中突出以人为本呢?我认为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新起点,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学,有很多旧的东西要改。1.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要改变陈旧的观念,重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由权威转变为伙伴,课堂教学由教师表演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舞台;课堂由个体孤立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由忽视学生生命个体转变为关注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时空构成由师生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满堂灌”、“一言堂”,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他们视为需要点燃的火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生命的主体在课堂中灵动起来。
2.改进教学实践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平时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贯彻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同时重新思考定位自身的角色,及时调整转变教学策略并指导学生相应地改变其学习方式,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还要改进工作方式,善于合作、勇于探究,让课改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加速器”。l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首先要 “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以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不要“只见书本不见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现状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化,贴近该年龄段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充分关注学生这个主体,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等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教学,乃至因地制宜,临时改变教学内容、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改变自身的教以适应学生的学。课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特别当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悖时,更要好好分析原因,多从自身的“教”上找问题,调整、改进教学,不要一味责怪学生。l 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还要关注同一群体内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把学生按实际水平并兼顾自愿的原则分层或分组,在目标要求、课堂提问、教学活动、作业布置和评估检测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实施有梯度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l 重新定位角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应由以前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独霸的舞台,而是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场所,充满了民主平等的气氛、洋溢着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师要“蹲下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的一份子;教师要“退回去”,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引而不发,让学生尽情、尽兴地释放个性、施展才能、放飞理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l 转变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相应变化,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注重自身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注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注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生活化以及教学形式的趣味性、活动性和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开发心智,拓展视野;改变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使用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观。l 改变学习方式
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健康和谐的人格;提倡合作学习,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才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学会学习。
l 改进工作方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合作、探究成为新的特点和亮点。教师间的合作、分享、探讨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切、频繁,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基础的合作工作组逐渐替代了以往的 “孤军奋战”。同时,教师的工作也越来越强调探究性和研究性,探究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探究也是开放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思考、总结、改进才能日趋完善,逐步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的转变。总之,教师要学习掌握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贯彻新课程的精神,勤于实践、精于合作、勇于探究、善于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在新课改中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四篇:新时期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时期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程国斌
摘要:教师的发展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附属于“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应该随着教育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优化。在中共中央刚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的大背景之下,加强对教育教学理念与策略的探索与重构工作意义深远。语文教师应该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为前提,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与语文学科教学现状,正确定位自己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角色。关键词: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很多教育家对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作出过精彩的论述,本文再来探讨这个话题好像有老调重弹的嫌疑。窃以为,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用以指导其社会行为的理念一定不同,而且这种理念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断优化,否则就会落后于这个时代。教师的发展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附属于“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应该随着教育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优化。新的时期呼唤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策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刚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的大背景之下,加强对教育教学理念与策略的探索与重构工作意义深远,而且长期、永恒。在大力倡导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为前提,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与语文学科教学现状,正确定位自己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角色。
一、语文教师应该是勤于更新自己知识储备的学习者。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大大缩短了人类知识的陈旧周期。语文学科以其人文性强的特点注定了以十年前乃至更长时间以前的知识储备来解读现代语文现象不能为学生所接受的现实;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作为公民且从事教育工作的语文教师,不断学习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谋求自身的发展缺少不了加强自身的学习等等因素,都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是勤于学习、勤于更新知识储备的学习者。学什么?思想方面,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改革方案(如《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等等;业务方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批判地继承其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规律的成分,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加深和拓宽自己的语文课程专业知识,学习新方法、新技能等等。怎么学?积极参加观摩课、研讨会、公开课、说课等活动是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撰写教育教
学论文,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都是提升自己的课程实践能力和业务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等等。
二、语文教师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语文课程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应该致力于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修养”;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天然纽带。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储蕴了丰富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过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天乃至未来,其积极的内涵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忠孝文化”、“礼仪美学”、“道德文化”等等精华的东西对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是现代文化所不能替代的。语文老师应致力于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致力于营造“朝读四书五经,晚听古典乐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孩子们在紧张有序的课程学习之余时刻浸染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培养人文主义精神。
三、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
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直接的组织者。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围绕“字、词、句、段、篇”丰富学生语感,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这些能力的形成绝对不会一帆风顺,需要作为组织者的语文教师借给学生适合的“风力”,帮助学生调整好“风向”。语文教师的组织者角色是广义性的,其主要行为是对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做好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等等方面的工作,实质上就是通过选择合适的语文教学媒介、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和组织有趣的语文课堂活动来实施语文教学,使语文课程内容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经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定向发展有赖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往往先于学生学习活动,这也是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需要语文教师统筹规划并适时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功能的提高和完善;二是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达到“组织是为了不组织”的目的。
四、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知识系统全面的传授者。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广义的知识分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三类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也称步骤性和过程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
如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复述文本内容教学环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复述的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如何遣词造句进行复述即是程序性知识;用什么方法记忆文中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复述即是策略性知识。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是:语文教师往往侧重于对学生陈述性知识(学的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做什么、怎么做)的传授,基本上就没有策略性知识(如指导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做好计划,对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以及学习时间如何安排;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清楚学习的目标、对象和任务;在学习活动之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并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的学习采取补救措施等等)的教与学;即使偶尔有,也是零零碎碎非系统性持久性的指导。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对语文学科知识的片面理解和非完整传授,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其中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是核心,而语文学科策略性知识注重的就是这种融合。语文教师在全面系统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该成为语文知识的灌输者,即偏重于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引领者,即更应该注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者的有效结合。
五、语文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中的合作者。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意思大家肯定都懂,只有合作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才能顺利轻松的到达成功的彼岸。在生活当中,合作更是到处都是,因为只有合作才能进步,只有合作,才能发展。在语文学科教学工作中,教与学的关系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规定的客观条件下的互动,这种互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语文教师特别是同年级组的语文教师是一个战斗的团队,教育教学工作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合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科教师如同一台安装了各种零部件的机器,倘若机器上的某个零件发生问题,机器就会发生故障,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对教育教学所起的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各科教师之间主动沟通,通力合作,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发挥教育最大潜能。语文教师大多兼任班主任的角色,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接触的人,除学生和同事之外,最多的莫过于学生家长,语文教师特别是兼任班主任角色的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切忌损伤家长的感情,要正确地评价学生,切忌挫伤家长的自尊心,要善于与家长交往,进行有效、和谐的合作,让家长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帮手,班级管理工作做好了,教学工作才能有序高效的完成。
六、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改规定课程管理从中央集权改为中央、地方与学校三级分权。这样的分权就赋予了教师“课程的建设者和校本课程开发者”的角色。《语文课程标准》
在“教科书编写建议”章节中指出:语文“教科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该理念给语文教师建设符合本地域、本学科与学生实际的语文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制度保障。某种意义上说,建设优质的语文课程与开发具有学校教育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也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标准和教材属于宏观性的和抽象性的,还不能直接进入课堂,有待于教师将其具体化和微观化,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具体化微观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课程建设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课程总目标以及各学段阶段性目标,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分配教学单元所需要的教学时间、决定和使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材料和信息、选择和应用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等等,都属于课程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新的教育呼唤具有新的教学理念的教师。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的全面推进与实施,我国教育的大发展、大挑战历史性的摆在了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面前。语文教师只有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与主旋律,正确定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与地位,不断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在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有所作为,才能够担负起全面落实“纲要”精神的历史重任,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兴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2、马雪明《教师角色的多维审视》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4、叶澜《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三》
5、《关于教师合作的理性思考.课程教材教法》
6、周正、温恒福《教师参与课程发展》
7、黄埔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角色培训》
8、《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9、《教育心理学》
第五篇:如何定位班主任的角色
如何定位班主任的角色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对自身角色的认同,不仅决定着我们的理念和行为,还直接影响着工作质量。随着班主任工作专业特色的日趋强化,“怎样科学定位班主任的角色”作为支撑班主任“主业”性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日益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一、工作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
午饭后,几个同学在议论:“我们有多长时间没上音乐课了?”“但愿下午
第一节课不再被其他老师抢占!”上课铃响了,教音乐的李老师还没有出现,大家焦急地等待着,心里隐隐有些不快。
果不其然,没等班主任老王急匆匆地站稳讲台,许多哀叹、不满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同学们,中考临近,复习时间非常宝贵。这节音乐课我们就先不上了,请大家拿出语文课本,准备上课!”王老师的话音刚落,李伟忽地站起来问:“老师,我们已经有好几周没上音乐课了。这次,你为什么又占用音乐课?”“为什么?这个班我说了算,我叫它上啥就上啥!你身为班干部,竟然带头顶撞老师。滚!滚家去!我的班里没有你!”素以严厉著称的老王腾地火冒三丈,那吼声把学生们吓得发抖。“我就不走,你凭什么赶我?我没错!”那学生也不甘示弱„„
李伟是我一个同学的儿子,当同学又打来电话询问时,已经是他第二次送孩子上学被老王拒收了。原来,由于家庭气氛比较民主,再加上同学夫妻俩平日工作都很忙,对孩子“管教”少一些,所以孩子独立意识很强,个性非常突出。当有些事情班主任处理不妥时,他常表示不服、质疑争辩。于是,就发生了开头一幕。
怎么办?或许学生不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质问班主任,但是对于一个把班级看成私有产品,什么都“说了算”的教师,我又能说些什么呢?在他眼中,学生是“附属”,甚至是奴隶,他拥有绝对的权威,“叫你干啥,你就干啥”,不能有丝毫的违抗。这种错误的观念,已经明显扭曲了班主任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的本质角色,使班主任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小官”,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管理者”。
无独有偶,笔者就曾亲眼目睹这样的现象:一家长领孩子去找班主任刘老师谈事,孩子很有礼貌地问候:“老师好!”,谁知家长听后训斥:“这孩子真不会说话,应该叫刘主任!”的确,一个好班主任,在家长眼中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这种神圣的荣誉和地位更多来自“教”和“育”的魅力,并不是“当官”能当来的。有很多人总喜欢把班主任看成是管理班级和学生的“官”。这样,就把班主任置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他必须去管人、管事。于是,就产生了非常奇怪的现象:有许多班主任在忙忙碌碌的管理中,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一个教育者,而只会颐指气使地指挥、要求、批评。
许多班主任,就这样教了一辈子书,只留下劳累的身心,没有找到当班主任的感觉;更有甚者,辛辛苦苦干到退休,即使被评为优秀教师N次,还是没找到当班主任应有的感觉。有人两眼紧盯学生错误不放,找到的是当警察的感觉;有人动辄训斥指责,找到的是当监工的感觉;有人喜欢不断发号施令,找到的是当官的感觉;有人动辄扣分罚款,找到的是当经理的感觉„„很明显,对班主任角色的迷茫和错位,主要源于“教育者”和“管理者”两种身份的对立与统一。
二、从教育的本质属性,探寻班主任应有的角色
班主任到底要做一个教育者还是管理者?怎样的角色更有利于班主任工作?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对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价值,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和艺术,无疑都有巨大的帮助。
我们探究一下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举出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大师的经典论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分析各方面的能力”是卢梭对教育本质的定义;“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而通过“格物”“致知”而至“诚意”“正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则是孔孟一脉教育思想的相承。
诸如此类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实际上都可以抽象出这么一个基本共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而管理却不是这样——它重规则的执行而轻习惯的养成,重外在行为的表现而轻个体人格的养成,重单向度地接受而轻个性化的创造、思考。可见,教育的本质属性中,并不排斥外在的管理,但这种成分比较少。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区别、联系,我还专门查过不少资料。《说文解字》中,对“教育”二字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使别人效仿为善的榜样的力量,是教育者立足的基础。《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505页,对“管理”做了如下解释:“①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管理财务,管理国家大事。②保管和料理:管理图书,公园管理处。③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管理罪犯,管理牲口。”很明显,“学生”既不是某项工作,也不是某处地方,所以只有第三种定义比较符合。也就是说,“管理者”更多是依靠权力、强势去管制、监督、规范别人。一个靠自身榜样的影响,一个靠优势地位的驱压,两者在角色内涵上有巨大的差别。教育者不是管理者,教育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更不能用管理的功利之心和执行意识来衡量。这种巨大的差别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我经常在想,当学生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时,当学生做事弄得一团糟时,当学生心里不快故意找茬打闹时,当学生因你的严厉斥责冲你瞪眼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批评,还是帮助?实践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都是后者!他们最需要的是帮助!帮助他们冷静下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帮助他们调整心理,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帮助他们仰起笑脸!就如圣人孔子,他不会指责学生,更不会恐吓,他只是含笑地亲切地注视着每一个弟子,希望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施以一定的评价,他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但在单纯的管理者看来,就大不一样了,他操着生杀大权,管着你;你是他的下级,他要是不想让你讲话,你就不能讲话,他要是说谁不好,你不能说谁好;他也不管有没有道理,他自以为有权也可以管你、他的存在就是为了管你。于是乎,教育就变成了军事训练,教育就变成了完成任务,失去了孕育、生长、自由绽放。
但是,对一个班主任而言,这两种角色又不能截然对立。他首先应是个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而且管理必须建立在教育基础上,是为教育服务的。所以,我们要做“教育型的管理者”。“教育型管理者”与“单纯管理者”之间,前者重规范,后者重发展;前者是以人为本,真正为学生着想,后者则几乎是自我中心者,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的“业绩”。
三、从一个真实案例,进一步进行探析
为了更好地认识两者的区别,我们通过一个经典案例进一步来透视和分析。199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个工作机构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一次国际中小学教师、学生联欢活动,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10名教师参加。我国也从北京、广州、上海选派了9名教师、9名学生参加。联欢活动中,组织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各国(地区)各选派两名教师讨论后做出简单回答。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某学校读书。他们住地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好睡懒觉,经常迟到。有一天上午考试,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而迟到了20多分钟。老师查问原因时,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了胎,到维修店修补耽误了时间。老师悄悄到车库检查了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从而知道他们说了谎话。请问:假设你是他们的班主任,你将怎样处理?
教师们经过短暂讨论后,交上了20份答卷。其中几份如下:
1.中国教师:一是当面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通知家长进一步管理。
2.美国教师:幽默地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激凌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了。”
3.俄罗斯教师;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谎?
4.以色列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回答,然后让他们自己对照。三个问题是:A爆的哪个轮胎?B在哪个店修的?C修补费是多少?
从这几份答案可以看出,中国教师只关注“学生撒谎”的事实,处理方式重在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惩罚;至于学生为什么撒谎、能不能自己认识到撒谎的错误,并从内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诲、引以为戒等,都一概不问,是比较典型的管理型教师。美国教师轻松幽默,但不失引导提醒;俄罗斯教师晓之以理,促其自省;以色列教师的处理,可谓经过了精心设计,巧妙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在处理过程中认识错误,感到自责,受到教育,又给师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沟通机会,可以为以后深入交流奠定良好基础。这里面渗透着教育智慧。
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活动主持把20份答案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分送给200多个学生,请学生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结果,以色列教师的处理方式最受学生欢迎,占91%;中国教师的处理方式最不受学生欢迎,没有一个人赞成。前者重在研究,充满尊重,促使学生自省;后者简单粗暴、无原则扩大事态、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同样一个问题,因教师所持的身份不同,产生了千差万别的处理方式,而不同的处理方式,则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不同的影响。
所以,有人说,看一个班主任的真正水平,往往要看他们如何对待“非评比”一类的问题。因为缺少人文因素的评比量化往往是管理者最常用的手段。比如,有的班主任,对于自己班级的学生,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好像自己是一个武断的老板,对学生颐指气使、态度专横。学生只要有日常规范没有做到位,轻则不分青红皂白地一番批评,重则上纲上线叫来家长。有时还振振有词地说,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殊不知,这样急功近利的管理行为,不仅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班主任的双重角色能否走向和谐统一
作为一名班主任,对于很多班级工作来说,的确是一名管理者。日常规范的形成,班风学风的建设,奖惩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管理的手段。太轻视管理,必然会导致班级秩序的混乱,甚至连正常的教学工作都无法开展。所以,做教育者的同时,班主任还必须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
但是,问题的核心是:管什么,怎么管?我们不是上级任务的“传声筒”,不是学校事务的“跑堂小二”,更不是班级的管家、警卫。我想,做管理者并不代表我们必须纠缠于这些琐碎的事务,管是为了不管,管理的目的始终是为教育服务,教育毕竟是慢的艺术,一切不能内化到学生心里去的外在形式,都与教育的科学精神相违背。管理,好比是给花木修剪枝叶;而教育,则是从研究它们的习性开始,注意水分、阳光、营养。
缺少了教育的管理,只能使学生变成被管理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灵魂。这也正是为什么有许多孩子在学校里规规矩矩,而一旦走出校门则粗俗放肆的重要原因。比如,学生可以背出如何讲究卫生的规则条例,但面对生活中的破坏卫生现象,却是熟视无睹。为什么学生被教成了这个样子?因为他们是为管理而“活”,因管理而“做”,而管理的方式就是在学校里你必须按这些要求去说、去做。至于走出校门,离开了教师的视线,所有的规矩就都成了泡影。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许多孩子虚假的双面人格。可悲的是,这样的条条框框,有许多还被冠以科学的名义。真是荒谬!
长期以来,班主任的教育职责经常被漠视和遗忘,所谓手勤、腿勤、眼勤、嘴勤的“四勤”成为优秀班主任的评价标准。于是,大多数班主任就像一头总在低着头拉车的老黄牛,我们看不到他学习、思考,也看不到他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没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殊不知,管理的核心是“理”,而不是管。不尊重规律,不调查研究,不规划思考,不追求效益的“管”,只能导致班主任的忙乱、疲惫和班级管理的机械、武断。
比如,学生早恋是任何班主任都感到头疼的问题,但是,我们又必须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这种现实。怎么办?有一次与某重点高中学生面对面交流,对优化我们处理这类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有特别意义。
交流中一男生忽然问:“郑老师,你说为什么不让我们高中生谈恋爱?”是啊,我们整天对学生大讲特讲“不准谈恋爱”,可到底为什么呢?这是许多学生一直在追问父母、老师的问题。看来,一个强制性的“不准”并不能简单了事,千叮咛万嘱咐的“耽误学习”也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
如何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泥潭?略作停顿,我笑着反问:“是吗?是老师不让你谈恋爱吗?”另一个大胆的男生学着老师的声音说:“不好好学习,净想些乱七八糟的坏事,谁再敢以身试法,毫不客气,坚决开除!”这话引起全场学生的哄堂大笑,在场的许多教师都为我捏了一把汗。谁知我故作惊讶地说:“哇!这就是老师不对了。好像我国任何一条法律法规都没有规定‘不准高中生谈恋爱’。据我所知,像你们这个年龄的那些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而被迫回家务农的学生,即使你不想谈恋爱,有些父母也在催孩子找对象了吧?”此话刚一落地,立即引起全场师生共鸣,许多人点头认可,也有人在悄悄私语:“是啊,我有两个没上初中的小学同学,早就订婚了。”
我不紧不慢地继续道:“我也是一个农村孩子,小时候我家里有一棵大枣树。那时,生活条件不好,根本没有什么水果吃,吃几个清脆甘甜的枣儿,真是一种幸福。每年秋天,我都盼着枣儿快点成熟。偶然发现枝头红了一个,就赶紧想方
设法用竿子打下来。结果,一看,被虫子咬了。再弄一个,还是被虫子吃过的。后来,我就总结出一条经验‘早熟的枣儿易生虫’。同学们,一个熟透喷香的果子和一个青涩酸苦的果子,你愿意选哪一个呢?”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那还用说吗?除非是傻子,不然都知道应该选熟透了的。”这话让我精神一振,“这位同学说得太对了!当然,如果有人非要选那个酸涩的果子尝一尝,本也无可厚非,但却很不明智,非常愚蠢!”
“同学们,其实,老师们都是为你们着想,既然你们的身心还没有成熟,既然你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那就先不要考虑恋爱之类的问题,更不能陷在感情的漩涡里!因为你们年龄还小,自我约束能力还弱,人生经验也欠缺,所以,很多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因此就需要老师的提醒和帮助。”看着大家脸上的微笑,我知道,到这个时候,同学们的心里已经豁然开朗。“最后,郑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既然你心中还有更大的梦想,那就不要因为路边的野花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后来,那个学校的校长笑着告诉我:“郑老师,你讲得太好了。现在一有学生有恋爱的苗头,许多同学就提醒他(她)说,‘你别做傻事呀,吃被虫子吃过的枣儿闹肚子’,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其实,我只不过讲了几句实话而已。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或许,正因为我们缺乏思考、生硬武断的“禁”,把问题搞得神秘兮兮,反而愈发增加了学生偷尝禁果的好奇。如果班主任能引导学生理解老师的用心、明白其中的道理,许多棘手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再比如,一个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管理型班主任的处理过程一般是:先声色俱厉地批评教育一番,然后扣除一定的行为考核评定分数,最后警告学生不得再犯。如果碰到老实的学生,这样一来,自然受惊不小,以后再犯的可能性会比较低,管理似乎很成功。但仔细一想,学生通过这样一件事,受到了什么教育?显然没有。他为什么没有完成?是知识没学会,还是懒惰不想做?是不感兴趣做还是想做不会做?„„这些根本的问题,我们没有去深入思考,只一棍子打死,岂不很容易造成“冤假错案”?找不到问题的根源,费再多的精力,也是枉然。如果是面对一个学习一直较差的孩子,即使我们的批评和谈心让他痛哭流涕,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为什么?因为他不是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是因基础不好,已经落下了很多,现在很想赶上来,可就是不会做呀。如果是在学校里,还可以问问别的同学,但是回到家中,父母又忙很少有时间辅导(有些东西也辅导不了),自己又不太会,那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完不成了!讲得再不好听些,如果是个刺头学生,我行我素惯了,这样的简单管理不仅没有丝毫益处,我们一而再地批评指责,很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对于这样的学生怎么办?最好的方式不是想尽办法去管理学生,而是改变我们自身:一是加强辅导,使他补上知识断层或进一步理解新知识;二是降低作业难度,使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观念决定行为,要教育好学生,我们就必须搞清作业没有完成的原因,进而根据他的自身情况制订相应的改正措施,并允许他的行为有反复。这样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能治本,可以让他一生受益。控制行为和润泽心灵,纪律评比和学生发展,究竟孰轻孰重?
学生到学校里,是为了成长,而不只是受管理。他们是教师教育旅途的伴侣,班级管理的高度取决于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我们的教育不需要单纯的管理和空洞的说教,需要的是教育与管理的结合,两者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把班级工作做好,班主任就必须跳出单纯管理者的思维怪圈,努力成为智慧型的教育管理
者,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事不做,凡事讲究一个“育”,让教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发。
非常欣赏王晓春老师的这段话:“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他们即使在夹缝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做专业的人。”我想,专业的班主任一定是一个把教育者和管理者两种角色有机融合统一的班主任,也只有这样“独具管理特色的教育者”,才能在班主任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