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心理教育课程总结[大全]
编辑:前尘往事 识别码:16-759912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0 20:24: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心理教育课程总结[大全]

二零一一年上学期心理教育课程总结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展务圣的历史使命。

在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接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言教”楷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无时无刻不在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无处不在、不可取代的。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因此,我首先阅读了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如何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如何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书籍。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学年组教师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的详细操作方法,并身体力行,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做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二、坚持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科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学习方法辅导,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会学习的人轻松舒畅富有成效。进行学习心理辅导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既是当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益的需要也是使学生将来能有效地进行终身学习、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学习心理辅导通过包括学习智能辅导学习方法辅导学习态度、动机、爱好和习惯的辅导防备学生学习疲惫减缓学生考试心理压力等。学习方法不当是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应加以辅导。虽然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常能通过摸索把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多数情况下要走一些弯路,而许多学生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辅导,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课堂教学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求每个学生既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健康制度,又能当好义务宣传员,向社会,家庭,个人传播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

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掌握卫生科学知识的前提下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发展.通过心理卫生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特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思维方法,为智力的充分发挥和才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篇:心理教育课程计划

二零一一年上学期心理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何去关爱学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尤其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三、实施步骤

1、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一、二年级),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善于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能力,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帮助学生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和环境的不适所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级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学校的各种途径(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悄悄话信箱、绿色热线),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事后建立好心理档案。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对心理辅导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1、要有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健康人格。

2、要掌握辅导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如关注、倾听的沟通技术,同感、尊重、真诚等反应技术,情绪调节、行为矫正等。

3、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忌“老师说,学生听”的知识传授式的课堂模式,要与学生一同参与辅导活动,建立和谐的气氛,给予赞许、同感、亲切、鼓励的态度。让他们把真实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进而给予点拨、启发和引导。

4、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隐私,谨慎从事、量力而行。

第三篇:心理课程总结

心理与生活

这心理课跟我想的不一样,我原本以为心理学是一门读懂别人心思的科学,亦或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科。然而这些都是片面的,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这更激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

我对心理的兴趣从初中就开始了,当时胆子小,不敢得罪人又想交朋友。所以就要猜别人在想什么。比如如果一个人老是看表就说明他赶时间,如果他老是把手交叉在胸前就代表他缺乏安全感。进入高中后,有一段时间我频繁失眠,于是我就上网查资料,我对心理的认知从简单身体语言进入了对梦认识。我发现睡眠是从做梦开始的,越想睡就越睡不着。我失眠的原因是精神太集中,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引起的。

上了大学,我终于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所以选了张老师的心理课,我发现这门课跟我以前接触的不太一样。首先这门课是用英语授课的,当然不是全英文,否则课上一半人要懵了。很多人都认为心理课是教我们如何看透别人的想法,其实不然。这门课更多是解释心理的起源发展,派系分支和研究的内容。换句话说,我们学的只是心理学的框架,其中的细节还是要靠我们日后自己去补充。

张老师上课提得最多的心理学家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之一就是《梦的解析》。可能是我曾经经历过失眠,我对睡眠方面的题材特别敏感。人每天晚上都要做梦,而且还做七八个。我们能记得的梦往往是最后一个没有做完的梦。奇怪的是,我原本以为睡眠是一个大脑休息的过程,事实恰好相反,在做梦时,大脑是处于活跃状态的。至于为什么,老师提到过一个理论:白天我们不能做或做不到的事,晚上我们在梦中完成,这是心理欲求的一种发泄。我个人是比较赞同这个理论,它正好印证了一句老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只可惜现代医学对大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关于梦的产生和原理尚无定论,这些只能等未来的发现了。

还有一位心理专家经常被老师提起,那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他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更高级的需求就会产生。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提倡我们要控制七情六欲,我就觉得很难做到。我不是对出家人有偏见,当然像六祖慧能大师这种高人做到无欲无求是不难的。我指的是普通人总是有欲望的,而且欲望往往是无穷尽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这个道理。不可否认,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内在动力。就从饮食方面来说,人从食不果腹到解决温饱,再到现在的健康饮食。人的饮食水平在提高,需求也在提高。正是印证层次需求理论的正确性。

世事洞明皆学问,每个学科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心理学也不例外。一个学期学到的知识不多,但我知道了如何用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生活中看似微小的细节蕴含着人复杂的内心活动。要想认识世界,先要认识自己,心理学就是提供这样一种途径。

后记:

由于我没有征订教材,本文的内容都是凭着上课的记忆写下来的,如果有错漏的地方请老师指正。感谢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学期有趣的心理课,再见!

作者:Canfeng_L 2016年6月24日

第四篇:教育心理总结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第二章

3、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4、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的发展是一种构建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它的本质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

(2)认知的建构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平衡认知图式的过程。(3)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a.获得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运算和群集运算。标志:随着分类和排序的获得去集中化。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半)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口诀:信 自 主 勤 同 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域。

5、学生的个别差异

(1)学生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

①智力类型差异、②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③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④智力的性别差异。(2)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①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②冲动型和沉思型、③具体型和抽象型、④发散型与复合型。

第三章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长久的变化。

2、一般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

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发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2认识派学习理论

(1)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学习是由顿悟来实现的。(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建构注意的学习观、学生观、知识观。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第四章

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根据学校情境中的血液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组建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4、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成就动因理论(阿特金森):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4)成败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归因系统有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5、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学生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6、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②组织策略

③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2)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①时间管理策略、②环境管理策略、③努力管理策略、④学业求助策略

学习策略的培训要遵循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

①注重对元认知的监控和调节训练 ②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③提供足够的教学实践

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⑤认知结构的特点 ⑥学习策略的水平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②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③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④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⑤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⑥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8、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9、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阶段。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情境 ②定势与功能固着 ③原型启发 ④已有的知识经验 ⑤情绪与动机。

10、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1、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创造性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

发散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法、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12、品德心理结构包括四个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第五章

1、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加涅将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成五种类型: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态度。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公认为具有处方性。

2、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1)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①直接教学 ②接受学习

(2)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①发现学习②个别化学习(程序教学【斯金纳】、掌握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3)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策略

3、教学评价设计(1)教学评价的类型:①按对教学评价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②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分为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2)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①教师自编测验 ②观察评价 ③档案评价(3)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①评分 ②报告

4、课堂管理的功能: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①教师的领导风格、②班级规模、③班级的性质、④对教师的期望。

5、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①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③做好课堂监控 ④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第六章

1、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一般有以下标准:

①自我意识正确 ②人际关系协调 ③性别角色分化 ④社会适应良好 ⑤情绪积极稳定 ⑥人格结构完整

3、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

①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②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③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④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②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③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①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③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4、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②学科渗透 ③班主任工作 ④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⑤家庭教育 ⑥环境教育 ⑦社会磨砺 ⑧其他(少先队、板报、校报、广播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辅导课程、教育教学渗透、心理咨询

4、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会调适(基本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5、影响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改变行为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合理情绪疗法。

6、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心理因素。

7、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①学生个体进行积极地自我调适

②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③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8、教有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①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②教师富有激励和想象的倾向

9、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10、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课前计划差异、课堂教学过程差异、课后评价差异、其他差异 11.教师成长的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福特、布朗】 教师成长途径: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布鲁巴奇提出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1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

②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③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 ④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⑤能控制各种情绪和情感 ⑥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⑦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13、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

①观念改变 ②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 ③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2)组织有效干预(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3、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新的教学观

①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④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6、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首要)、独立性(核心)、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7、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8、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第五篇:《教育心理专题》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基本情况

“教育心理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为72学时,3学分,一学期授完。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小学教育专业大专课程《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小学教育实际,优先选择国际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完整且坚实、证据丰富而确凿的若干题目作为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作进一步的系统讲解,讲解中适当增加基础理论部分,展现从理论走向应用的逻辑过程,阐释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员树立和巩固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应该坚持的基本信念,向学员提供看待教育、教学问题的有利视角,努力使学员形成富有启发性的认知结构,从而便于他们反思自己的经验,改善自己的工作。

本课程为开放教育课程,从2005年春开始每学期滚动开课。本课程总体的教学设计思想与特点是体现开放教育特征,以学员为本,把握专业要求,立足学员实际,满足不同需求,提供全程学习支持。具体要做到:理论知识强调基础、必需、够用;突出重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媒体选择简练,符合课程特点,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各种教学材料的体系要方便学员自主性学习的需要。

本课程的教学将采用多种媒体与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划采用的媒体是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IP课件。文字教材(《教育心理专题》 袁军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录像教材(12讲,每讲50分钟,共600分钟,袁军老师主讲。)IP课程(12讲,袁军老师主讲)。在这三种教学媒体中以文字教材为主,录像教材和IP课件为辅。

二、教学要求与课程内容 1.教学要求

“教育心理专题”课程的教学拟按以下基本要求实施。

(1)教学过程要帮助学员确立明晰的专题意识,因为课程里的每个专题不但都面向小学教育实际的某一方面,而且往往还以特定方式处理某一方面的问题。因此,形成了明晰的专题意识就好比对多面的现实作了明晰的划分,准备了处理问题的基本路子,这样的分化性认识正是启发性认知结构中最粗大的成分。

(2)教学过程要着力帮助学员掌握每一专题内部的诸多论题,因为这些论题才是学员的认知结构里的知识“包”(package),它们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镶嵌体。按照这两种知识的特性,这样的知识“包”既是学完本课程后留在学员心灵里的静态知识,也是促使他们在合适条件下尝试应用的驱动性概念。

(3)教学过程要帮助学员清晰地认知每个论题内部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演进,例如是起源性观念,还是拓展性研究;是旨在说明理论或其要点,还是重在导向于应用。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教育心理学从整体上看已成了一门实验学科,所以从理论的提出,到要点的厘定,再到应用的尝试,其间都有严密的逻辑推论关系。掌握这样的逻辑联系将保障学员作有意义的学习,避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4)教学过程要引导学员分清知识点中的事实成分和评判成分,并以把握事实成分为重点。这是因为事实成分是所有学员由以生成个人独特见解的共同基石,所以关于事实成分的教学要确保高度的一致。为帮助学员认知事实成分,就要帮助他们认清比如初始现象是什么、形成的研究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以及目前得出的结果或结论又是如何的。至于对事实成分之含义的理解和评论,应该允许学员有个人的见解;本课程尤其赞赏学员根据实践经验而对上述的事实成分做出更精细的分辨或是更具体的综合,甚至是提出质疑。

(5)教学过程要帮助学员读懂图与表。这是因为图形象而表简洁,两者的共同长处是在模式化中压缩着大量的语词表达。模式化使图与表容易记与忆,而在真正理解后,学员也容易根据图表而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有关的内容。2.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为4编12讲,具体内容为:遗传与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个体差异,测量与分数,教学与测验。具体各讲的主要知识点教学要求可参见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三、各种教学媒体的情况与使用 1.文字教材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有《教育心理专题》,由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袁军教授主编,中央电大师范部罗洪兰副教授参加编写,属于合一型教材。它采用将研读目标、小结、难点解析和思考题合并于文字教材的形式。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最主要的教学媒体,它包括了课程的基本内容,是辅导教师进行辅导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教学和考试的基本依据,也是本课程教学大纲具体体现。本课程文字教材的编写力求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具有较强的导学和助学功能。2.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是本课程多媒体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为教和学服务的。因此,它十分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性。录像课在讲授内容上以系统阐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补充文字教材不便于表现的内容为主,适当地多引入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资料、动画、字幕、实镜等,补充讲授文字教材不便于表现的,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内容。在制作形式上采取专题讲授形式,预计设计12个专题。具体安排是:为何与如何学习教育心理学、遗传与环境,1讲;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1讲;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2讲;认知-社会学习理论,1讲;知识的表征,1讲;陈述性知识的学习,2讲;程序性知识的学习,2讲;个体差异,1讲;测量与分数、教学与测验,1讲。3.IP课程

课程建设基本完成(指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到位)后,将录制约12学时的IP课。IP课件一方面是按照章节顺序就学员学习本章节可能遇到的问题,讲思路、讲方法;另一方面对各章节中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提示学员如何辨别、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建议与安排 1.教学过程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自学《教育心理专题》文字教材,自学分预习和复习,由学员自己监控执行。本课程十分强调自学,具体地说就是不但要多读几遍教科书,而且每一遍阅读都要致力于实质性理解而不是寻章摘句或背诵文本。本课程赞赏进一步阅读本教材所附参考文献的学员。通过仔细研读教材,发现疑难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收看录像教材是学好本课程的基础。

面授辅导是学生个体自学和录像讲授的提高阶段,也是直接面对学生解决课程疑难的一个重要环节。面授辅导的主要职责是巩固远程教学的基本效果、诊断并矫正学员个体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差误。本课程要求面授辅导教师认真钻研本教材教学大纲、教材,收看电视讲授,认真备课。鼓励面授辅导教师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开创新颖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建议本课程的面授辅导时间不超过本课程的总学时的2/3为宜。

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取“个体自主学习”、“面授辅导(包括收看录像和教师辅导)”、“课堂(小组)讨论”和“平时作业与练习”等形式。在此我们特别强调“平时作业与练习”这一教学环节,本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较强的课程,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受平时练习的影响,有些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否向学生实际学习和教学转换的程度,受平时作业和尝试性实践经验的制约。为此,要求学习者必须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程的作业。另外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强调尝试实践是因为教学经验越广泛,越有助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反之尝试性实践经验越多,对于教育心理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越深刻。因此,本课程要求学生尽可能尝试实践。2.教学安排

鉴于本课程为新课程,在2005年春开课的这一学期,安排2次直播课堂课,主要介绍如何学习本课程,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课程辅导以及关于本课程考试的相关问题。

网上辅导拟安排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中央电大主持教师针对本课程的重难点安排6次文本网上辅导,两个星期更换一次。一种方式是安排动态的网上辅导,主要是网上答疑,在本课程开设的第1学期,中央电大至少将安排2次网上答疑活动,针对学生和辅导教师学习过程中以及期末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解答。此外,地方电大的辅导教师和学生平时教学或学习中有问题还可以通过电话或e-mail的方式随时进行交流。

五、考核

按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工作要求,本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一是期末终结性考核。本课程考试成绩也是由这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80%。

本课程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以中央电大下发的平时形成性考核册为主。中央电大和省市电大将对规定的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学生必须按规定时间认真完成作业,对于抄袭作业或不完成作业的,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按0分计算。

任课教师必须按时收取、并认真批阅学生按阶段完成的作业,对于规定的作业进行详批详改,并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做详细记录。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对作业进行评分,给出平时形成性考核的成绩,评定的成绩应该公平公正,并应将批改后的作业返还学生,学生对做错的题目应认真进行改正。

对不负责任,不按规定批改作业以至于批改作业送分的教师要进行通报批评直至取消该门课程的责任教师资格。

任课教师批改作业应记相应的教学工作量。

中央电大将对平时形成性考核的情况进行抽查,并将抽查结果进行通报,各省市级电大必须在学期的第19周前对作业进行全部检查,并将作业完成情况和成绩报送中央电大。

期末终结性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由中央电大根据统一考核要求,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考试题目具有科学性、精确性的特点,并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题量适度,难度适中,难度和题量的梯度应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少出难题,不出偏题。试题内容主要为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及应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来源:www.teniu.cc

心理教育课程总结[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