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成果简介(汇编)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16-733352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5 20:47: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成果简介

学生自主管理教育探索与实践成果展示

——延安市第一中学学生自主管理记实

提要:校园内实施自主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宗旨,也是我校德育工作追求的特色。学校德育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从而丰完和善富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关键词:学生自主管理,探索与实践

全文:延安市第一中学作为一所全寄宿制学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寄宿制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省级课题研究。四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者坚持科学、民主的育人理念,从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入手,不断挖掘学生潜能,调整学生管理方式,通过一切活动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我磨砺、自主管理,让学生在参与中充分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素质,释放无穷的能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了学生管理从被动约束式的管理向主动自主式管理的转变。

四年多的课题研究,使学校、老师以及学生都受益匪浅,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德育教育信息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分析,结合我校实际总结出我校自己的德育教育模式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理论成果

1、提升与创新了一种德育理念,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水平。

自主德育理念在德育目标指向上,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自主实践、自我评价、深切反思、不断内化的真实受教育过程的追求;在操作方法上,体现出为学生广泛参与、自觉参与而作出的专业化策划与自主德育策略的最优化选择;在评价体系上,着力于学生个性特色充分发展。在许多教师的德育工作实践中,萌生了这样一种认识:自主德育,就是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自己的实践,不断建构高尚、文雅的生活,从而让学生自主、自觉地进入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生命状态。通过4年多的研究实践,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2、培育了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德育机制,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完善了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学校德育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从而丰完和善富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

3、在学生德育教育管理上,注入了文化式的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

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把学校办成师生的幸福家园和精神乐园的目标追求。

4、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师资队伍。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和教育科研骨干,带动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实践效果

为了确保自主德育的研究实践获得理念上、制度上、组织上的保障,学校在实施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了相应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1、规划机制的建设。加强了通式培训学习,力求在自主德育上达成共识。

2、策划机制的建设。这几年,学校根据自主德育的需要,对活动的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的成效进行了系列策划,力求各项活动纳入系列化的框架;而后,又制定出各类主题活动,制定出详实可行的策划方案。为了让自主德育具有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路径,学校强化与优化策划。在整个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学校抓好了四个方面的策划;

(1)、明确内涵,端正认识:我们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了文化引领作用,以文化经营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大力培育学校精神,实施“一中精神”,践行”五种意识“,并把建设精神乐园和幸福家园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追求,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品位,突出学校特色,创建示范高中。我校学生管理适应时代要求,体现自己的特色,突出实效,大力推行了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管理。

(2)、找准方向,确立目标:“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我校育人理念。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的精神乐园和幸福家园是我校的终极目标。而“把学生培育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文明人”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是我们的德育工作目标。在校园内实施自主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宗旨,也是我校德育工作追求的特色。

(3)、立顶建队,健全机构:我校以学生会为依托,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组织”。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定期与校长、主任进行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共同“参政”,当家作主的自主意识,从而实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4)、广辟蹊径,创新措施:学校不是文明的监狱,应该成为学生的乐园、学园、家园,让他们的心灵色彩和谐舒展,精神家园洒满明亮的阳光。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3、组织机制的建设。学校着力于三类组织的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学校行政管理层面上的学生组织,如①学生会:我校以学生会为依托,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在每两年一届的学生会主席的选拔上,我们都坚持实行竞选制,通过民主评议层层推荐、面试答辩、召开学代会竞聘演讲等形式,最终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学生会主席。整个竞选过程都由上届学生会干部策划、组织,充分体现了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由学生自己组建,自己选拔干部。新当选的学生会主席,有权组织自己的“内阁”,可以从各年级提名副主席,由学代会通过后,由主席和副主席提名各部的部长、副部长(学习部、卫生部、纪律部、体育部、文艺部、生活部、宣传部),交学代会表决通过。学生会成立后,主席和副主席被聘为校长助理,各部部长、副部长被聘为处室主任助理,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定期与校长、主任进行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共同“参政”,当家作主的自主意识,从而实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②、设立“三级助理”岗位。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学校决定由学生会主席、副主席担任校长助理,由学生会各部长、副部长担任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主任助理,由各班班干部轮流担任班主任助理,校长助理每月与校长进行一次沟通,主任助理每周一次,班主任助理每天一次,通过这种形式,使班级、处室、学校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干部在与老师、领导交流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成立“学生记者团”。由学生会宣传部具体负责,采取民主推荐的方式,从全校45个班级中每班推荐一名品学兼优、善于思考的同学组成“学生记者”。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学生记者招待会”,采取答记者问的方式,由学校领导、处室主任现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会议的议题多样,“从教师拖堂没有按时下课”,到“实施新课改作业量大,占用了学生社团的活动时间”;从“教室隔音不好”到“学生排队吃饭,餐饮公司应在窗口公示饭菜品种价格”;从“学生集合后地面无人清扫”到“个别老师管理中不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几乎襄括了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扬了民主,确保了学生能够有一个表达意见的畅通渠道,使他们懂得了如何参与公共管理,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④、成立学生维权组织(学生权利保障委员会)。学生的权利来源于宪法,教育法等相关法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中只谈学生的义务,很少谈他们的权利,以致于学生不知道自己有那些权利,更不知道如何维权。教师们可随意进出学生宿舍,上课期间,学校随意带人参观学生教室,教师随便对学生的压制、训斥、惩罚、歧视等等,这此现象的存在,使得教师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学生的低下与顺从地位变得根深蒂固。为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维权组织成员可以带着学生对教师、年级、处室的意见,走进校长室与校长进行对话,要求校长做出答复,以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比如,为了解决学生对食堂饭菜质量和价格的意见,学校后勤服务部门专门组织学生维权委员会的成员,到校外食堂及市场进行考察,并召开学生会、生活部和各班生活干事会议,充分讨论,合理解决,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又懂得了经营管理的艰难,达到了共赢的目的。

(2)、学校社团组织,如①、爱心救助社,现代社会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淡漠,学生中独生子女和以自我为中心者日益增多,他们缺乏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家庭环境,合作意识、爱心意识较差,为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我们利用寄宿制学校得天独厚的资源,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了互帮互助活动。由学生会组织成立了学生爱心救助社,学生会主席担任社长,每学期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一次献“爱心募捐款

活动,所筹款项作为贫困学生救助基金,贫困生向学生会递交申请,救助谁,救助多少全部由学生召开会议,根据平时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决定,学校、年级、处室只作审查、备案并为其代管所筹款项。几年来,通过学生爱心救助社和社会各界,已救助了2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校园之声”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由校团委牵头负责,由学生会干部担任站长,播音员、编辑都由学生担任,各负责班的通讯报道员采编组稿,每周各播出一次,如“校园新闻”、“热点透视”、“学生心声”等栏目,都深受学生的喜爱。播音员声音亲切柔和、字正腔圆,构思缜密,内容丰富,通讯员报道内容具体详实,生动精彩,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广播站、电视台的作用不可忽视,已成为我们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彰显我校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舞台。

(3)、班级管理层面上的学生组织:①、成立班级“智囊团”。由学生民主推荐,让善于思考、乐于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的同学组成“智囊团”,他们不同于班干部,但可以通过分析、观察班级的情况,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为班级管理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促使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成立学生矛盾化解委员会。学生整天生活在一起,他们中间的矛盾、纠纷老师往往不易发现,为了发挥学生自治的作用,我们在各班建立了学生矛盾调解记录本,由班干部组成矛盾调解委员会,要求班干部学会当“家长”,从各方面观察学生中间的动响,并通过与其谈话,做出详细记录,及时化解和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小摩擦,使学生在自尊自爱的基础上,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谦让,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精诚团结,珍惜同学情谊,努力做谦谦君子,不做戚戚小人,共同维护班级声誉,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4、评价机制的建设。

学校对学生的自主评价涵盖两个层面:一是对学校管理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畅通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献言献策的渠道,让学生的提案、建议推动学校的民主管理。二是对教育教学的评价:每学期都在学生中进行教育教学调研测评,其形式有问卷、座谈、个别访谈、召开记者招待会等。

5、形成了在德育过程中学生自主实践的教育模式,学校研究中着眼于“延安市第一中学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即“给学生以自尊,还学生以自主”,并致力于这一种教育模式的研究。

学校的德育是学生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造就自己”的历程,是帮助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建构积极向上的主体人格的过程。在形成学生自主德育模式的过程中,学校突出“自主”两字,体现在五个方面。

(1)主流引领,目标指向明确

(2)自治管理,合理设置岗位

(3)自主开发,教育主题凸显

(4)积极参与,活动项目完整

(5)自我锻造,活动载体丰富

(6)自我反醒,嵌入心育轨道

6、营造了一种文化认同,培育学校精神的社团文化氛围。

学生自主德育是学生在一定社会要求下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学习、自我培养和自我实现的生命建构活动。学校站在人文高度,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如由学生组建的“清秋塬文学社”,该社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自己聘请语文老师审稿,学生排版、编辑、设计版面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获得文化认同与文化滋养。

总之,我校通过学生自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了一批充满创造力,学会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优秀学生群体,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带动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市一中在短短不寻常的四年里,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地位,增强了学校的影响力,从而使市一中走上了快速发展的素质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快车道。

第二篇:最终成果简介

最终成果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职业进步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步伐,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标准和目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研究蓬勃开展,取得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但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研究的价值:通过对施甸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指出全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施甸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带动施甸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研究的意义: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研究,能了解教师专业化现状,为区域教师的培训、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三项:①调查报告;②研究总报告;③系列研究论文。施甸县全县共有三所完中,分别为施甸一中、施甸二中、施甸三中,施甸一中为城区中学,施甸二中、施甸三中分别在由旺镇和姚关镇。全县三所完中共有87个高中教学班,共有在岗高中数学教师45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全部为大学本科学历,职前都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教学理论,职前教师专业化水平都达到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一)影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在岗的45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职后施甸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

1、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由于受教育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很难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去学习,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有的教师从教二十余年还从没有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更不用说到外地学习取经了。教师长年囿于学校的小天地中,难以撼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实施教学改革缺乏外围信息的支撑,难免会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更有闭门造车之嫌。

2、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教师们感到教学压力很大,总担心学生成绩上不去,担心被平行班比下去。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千方百计抓考试成绩,越抓越死,学生学习成绩反而进步不大,越是进步不大,教师抓得越紧,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教学效益提高的途径便被弃置,影响了教师自我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3、组织有限的培训活动,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每年都有地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若干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层次越高的培训,受训的面也就越窄;另一方面培训的内容并不连贯,培训效果受到影响。这样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暂时的而不能持久,是零星的而不能系统化。教师专业发展除专业引领外,更需要系统的培训来支持。当前活跃在教师培训领域中的许多专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很深入,但由于职业的缘故多远离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因此理论造诣往往高于对实践的理解。

4、校本教研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教师缺乏专业化发展的校内契机。校本教研是学校教研组与年级备课组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学交流、研究和磨题、磨课活动,包括教研组的专家报告、教育理论学习、课例研究、同课异构、示范课等,也包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磨题等,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三所完中的各种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很少,偶尔有一两次活动也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和实效。探其原因多数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教学作用不大,相对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堆积如山的学生作业,只会浪费教师时间。

5、区域教研不被重视,教师缺乏专业化发展的县内平台。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由县教育局教研室牵头组织的全县区域教研的次数很少,几乎就只是一年一次的中考、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教师专业化管理部门太多的行政化。而许多教育发达地区的区域教研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如北京市的海淀区、上海市的洋浦区每周都要定时举行一次区域教研活动,有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同课异构、统一教学进度、研究高考试题等,这些区域教研平台都成为了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快速成长的必要途径。

6、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不够,忽视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现象尤为普遍。目前大部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三个途径:①通过系统的自学;②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③在教室里检验己有的理论。许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提高的是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次之,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譬如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就觉得很累,并且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成效慢。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一线,忙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容易被自己忽视,缺乏必要的专业化再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如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等等。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忽视,既严重地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又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从以上六种因素的分析来看,前五条基本上属于外部因素,而第六条恰恰是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其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提高。

(二)促进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实施区域教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一个县区平台。所谓区域教研,就是根据地区区域、学校现状、管理水平、教研能力、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划分教研区域,以学科教研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各校优势,加强校际交流研讨,多层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以点带面,区域互动。有效发挥区域教研优势,借助共同发展的平台,互动研讨,平等交流,努力实现教研制度和教研水平提升的双赢。当前区域教研多数是指由县区一级统一组织的教研活动,区域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施甸县三所完中高中数学教学学科由县统一组织的教研活动很少,几乎为零,县教研室的工作太多的行政化,教研员多数被政府派去下乡蹲点,专门去知道教师教学、组织教研的时间很少,这与教育发达地区开展的有声有色的区域教研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多数高中数学教师都希望能有一个专业化发展的区域教研平台,而且三所完中开展高中数学教学区域教研已具备条件:①活动时间上可以有保障:三所完中分别相距不到20公里,交通便利,不到半小时的路程,可以错开教学时间,组织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教研。②教研内容可以有保障:可以邀请保山学院、保山市教研所、县教研室专家做专题培训;可以利用六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引领,进行示范课、专题研讨等;还可以组织考纲考点的交流学习;可以统一进度、研究考题、命制试卷等。③发挥各校的强势,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只要精心组织和准备,就会使区域教研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实践,成为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平台。所以应该及时出台施甸县区域教研实施方案,使区域教研常态化、制度化,尽量缩短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区域教研行动差距。

2、强化教研组与备课组在校本教研中的功能,让教师专业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本教研是以校情、学情为出发点,针对教师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展示交流,研讨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强效之本。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认为学校高中数学教研组、各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的活动十分有限,形式单一,基本流于形式、无实际效果。课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学校教研组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开展,可以开展骨干教师、学科带动人的示范课,利用专业引领、名师效应的带动、辐射和激励功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可以组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探究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途径。可以组织高考备考研讨,为高三集团对力量。年级数学备课组是校本教研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本活动形式,包括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小环节的探讨,集体备课是年级备课组的重要活动内容,至少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从这一周的教学内容开始到学生练习编制,集团队的力量到打磨每一节课,使教学更合理,更有效。总之,光靠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已是一件不现实的事实,必须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因此教研组与备课组的建设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强教研组与备课组建设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是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3、把教学反思与教学随笔培养成习惯,突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反思。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方法很多:①自我反思:这是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敢于质疑,多打问号,再去解决问号,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教学媒体的应用等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②合作反思:寻求同行协助虚心的请教前辈老师听课指导,请他们指出课堂的缺点和改进意见。多上汇报课、公开课,课后请同行集体诊断,求得更完整的反思。另外,教师可以写写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是教师课堂教学现象的反思、研究和小结。教师每上完一堂课后,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如果把这些及时地写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不断地改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水平。

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目前还是空白。此课题的研究,为施甸县高中其他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研究,能了解教师专业化现状,为区域教师的培训、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提供科学依据。首先,为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区域教研提供了理论分析和实施方案;其次,为学校教研组建设和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借鉴方法;再次,指明了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强调教师必须树自身终身学习的意识才是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能得到重视和应用,本课题提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将对带动施甸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施甸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策略,提高高中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中教育的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对社会有一定的效益和影响,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将会推动整个社会发展。

第三篇:最终成果简介

最终成果简介

理清党的执政方式与党的领导方式之间的关系是搞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而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联结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在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的加强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在新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次突出了“关键在党”的主旨,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重点是把握好党的历史方位,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围绕着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命题。作为对十六大这一命题的解答,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敏锐地审视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完整地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这表明,执政能力建设成为了当前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整体推进所围绕的中心。党的建设的全部工作最终都要落脚在执政能力的提高上。

党在理论上的提高,是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

鉴于世界和中国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鉴于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的重大责任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有必要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探讨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的问题,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提到全党面前。

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实践的先导和指南,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些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和成就。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我们党有着丰富的实践,从民主革命时期在局部地区执政到建国后在全国范围的执政,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执政问题上,虽然在实际上长期执政,但对执政的研究却不是很集中,也不是很深入,我们对于执政问题的理论认识,特别是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曾经长期处于比较模糊的状况;对于执政问题的理论梳理、阐述、分析,还不是很系统。因此,很难说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执政理论,或者说,我们党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自己的执政理论。

随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课题的提出,深化对执政理论的研究,加强执政理论建设,建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总书记提出:要紧密围绕“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么执政”这个重大问题,紧密联系执政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借鉴外国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努力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执政方式是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中的主要内容,优化党的执政方式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执政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成效,关系到党的执政目标的实现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加强对党的执政方式的研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

因此,研究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首先,执政方式创新的研究价值富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影响和决定执政能力的至少有三大要素:一是执政主体的建设,即党员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素质和能力的建设,这是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二是执政的制度和体制建设,这是执政能力的基础;三是执政的方式建设,这是执政能力的发挥途径。这就是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该遵循着两条线进行。一条是执政党内部的建设,即自身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按照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要求来开展,把党的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条是执政党与其他政治系统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所在环境的处置,探求一条执政党有效发挥作用的科学、合理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正确处理党同国家的建设,把优势转化为胜势。这就是执政方式问题。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创新研究具有中国式的独特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执政,要遵循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但中国有着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共产党有其特殊的背景和特点。如何建构党与国家之间关系处理方式的科学体制和机制,关系到执政党的命运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不断提高我们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物的能力。

党的执政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党运用国家政权,改造国家和社会的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提出的实施,在党的执政活动中倾注了科学、民主、法治的精神,并以这种精神来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形成科学、民主、法制的理念与精神,推进国家和社会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水平。

其次,执政方式创新研究价值还在于认识、掌握和运用执政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和发展趋势。执政党执政作为人类的政治活动,也是有其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的。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就是研究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基本制度和基本方式等。执政方式是执政规律的重要内容。研究执政方式,有助于我们探究和掌握执政规律。所以加强对党的执政方式及其创新问题的研究与理性思考,厘清党的执政方式的演变轨迹,总结党在执政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找出党的执政方式的“实然”与“应然”状况以及其之间的差距,以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党的执政方式改革与创新方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政党政治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引导党有效执政。

再次,执政方式创新研究也有其理论价值。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是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对执政方式及其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执政理论化体系建设乃至整个执政党建设理论作出贡献。

在理论上,党的执政方式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所做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贡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没有领导过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实践,只是从理论上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一般原则,未能就无产阶级执政作出系统的改进。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了布尔什维克党如何执政的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阐明了布尔什维克党执政的一些基本原理,提出了许

多处理党政关系的光辉思想,但没有形成体系。斯大林在实践中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并对列宁的思想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然而在斯大林时期,苏共形成了独特的执政模式。这种模式强调高度集权,把党的领导变成无所不包的控制与管理;夸大个人作用,导致个人判断以及否定法治。这种党政不分,党政合一,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成为各国共产党的效仿模式,给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带来了损害,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的下台埋下了体制性伏笔。毛泽东关于革命党建设理论是相当成功的,关于党的执政方式,他在革命胜利前就开始探索,建国后也提出过一些正确的思想,但他也没能从根本上建立适应执政要求的执政党行为方式。所以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实践来看,很长时期并没有解决好何执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艰苦探索,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无产阶级执政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是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方式的科学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党建设学说作出了重大成就。

12231231

第四篇: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茶叶曾经和丝绸、陶瓷并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产品。茶叶源自中国,并从中国推广到世界,其产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兴衰沉浮,因其悠久的生产加工历史和辉煌的贸易业绩,使得该产业一直成为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近年来,随着天然、健康以及环保的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有机食品成为引领时代的弄潮儿,世界各国掀起了茶叶生产和出口的热潮,研究茶叶生产加工及贸易的国家和机构不断涌现,其中特别著名的有印度克莱茶叶试验站、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土耳其茶叶研究所以及肯尼亚茶叶研究基金会等。这些机构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导致新兴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国对中国的围攻,让中国茶叶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显示:中国茶叶近几年来出口量一直在稳步提高,但是创汇不增反降;中国经营着全世界最大的茶园,但却没获得最大份额的外汇收入;中国茶叶从来都以品种多样,名优特色著称,但近年却屡被欧盟、日本等进口国拒之门外。

针对上述状况,中国茶叶界也加强了反思和对策研究。目前,国内省级及其以上的茶叶研究机构就有13个,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全国综合性茶叶研究机构;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是茶叶加工专业综合性研究机构;省级的另外还有11个,分布在全国各著名产茶省。这些机构针对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现状,对茶叶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研究。目前的现实是:面积第一(我国现有茶园面积126万公顷以上,全国有近一半的国土都适合茶叶种植,茶园面积世界第一);产量第二(年产量超过83.5万吨);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另外,研究表明:中国茶叶品种齐全,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六大类,其中绿茶产量最大;而近些年主要出口到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巴勒斯坦等国。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提高产量和外贸收入。

茶叶也是四川省的主要特产和传统出口创汇产品,是农业上第二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骨干支柱产业。四川茶叶历来以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广、品质好、声誉高而著称,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量居全国第三,茶叶产值居全国第四,涌现出“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宜宾早茶”等一批区域品牌,全省茶农人均收入达到了280多元。其中,宜宾市现有茶园面积89万亩,年产量4.03万吨,产值22亿元,居全省前列。2013年出口茶叶851吨,居全川之首。但是,宜宾茶产业在产业规模扩展、产业经营提速、质量安全保障、品牌效应打造、科技支撑引领、茶农增收致富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离2015年实现茶园面积100万亩,茶叶总产量5万吨,茶叶农产值25亿元,茶叶综合产值100亿元,带动100万茶农增收致富的预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本课题选题目的在于如何高起点规划宜宾茶产业发展,打造区域一流知名品牌,全面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状大龙头企业发展、出口创汇、为民增收,为宜宾茶叶产业战略发展定位作些调研和思考,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设性建议。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预期成果。作为全国茶叶发源地之一,宜宾是巴蜀历史上的著名产茶区,目前,全市已有143个乡镇种植茶树,宜宾市提出茶叶“做大做强、做优做好、做出特色”的规划目标,将宜宾茶打造成第二张城市名片,把宜宾打造成四川千亿茶叶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和茶叶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实验区;同时形成的茶园研发育种,茶叶生产加工,茶叶技术交流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把宜宾打造成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着力把宜宾茶业打造全省乃至西南成区域品牌的排头兵。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发展思路,必须在建设茶叶强市中积极作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高起点、高标准定位,搞好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国茶叶产业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保证“宜宾早茶”、“川红功夫”、“叙府龙芽”茶等知名品牌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第二、做大做响品牌,打造区域品牌排头兵。“宜宾早茶”、“工夫红茶”、“叙府龙芽”等已有品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并且“宜宾早茶”已获国家农业部地理标识保护认证,但离做大做响品牌的要求还有差距。例如与“铁观音”、“西湖龙井”、“蒙顶山茶”等知名品牌比较,还有不小差距。如何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各方参与”的品牌管理打造运行机制,统一品牌、统一标识、加强宣传,把“宜宾早茶”等品牌打造成宜宾第二张城市名片,打造成全省乃至西南区域的排头兵,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任务十分艰巨,要做的具体工作非常多。

第三、以区域化、规模化、生态化理念,全面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打破行政乡村界限,坚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整合相关资源和项目,实行“基础设施建设跟着基地走,项目配套跟着产业走”,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和低效茶园改造力度,全面推进现代化茶叶产业基地建设。例如,在茶园建设上,积极推进以宜宾县、屏山县为主的10万亩高山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以翠屏区为主的600米以下的30万亩特色名优早茶基地建设;以高县、筠连县、珙县、屏山县为主的50万亩优质绿茶及红茶基地建设;以筠连县为主的10万亩小叶苦丁茶生产基地建设。同时,要加强市范,把市范区建成茶叶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项目资金整合的投入区。第四、加快推进企业整合,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宜宾市茶叶加工,目前还比较分散,既浪费资源,又不利于提高竞争力。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快推进企业整合,形成集约化经营。应从发展战略高度支持整合宜宾龙头茶叶加工企业,打造区域茶业企业“航母”,需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合,中小企业根据大企业需求,严格按标准开展订单生产,贴牌生产等。同时充分发挥茶叶合作社的桥梁作用,把茶农与市场紧密地连接起来,让广大茶农充分受益,持续受益,实现通过茶产业增收致富。

本课题通过对宜宾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实现如下成果:一是宜宾市充分利用好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常年在二月可开园采茶,比江浙早一个月,比云贵也早半个月左右的自然条件优势,打造宜宾很有影响力的早茶基地和川红工夫故里等品牌,形成四川乃至西南区域品牌的排头兵;二是按照既定的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宜宾早茶”已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等优势,把宜宾茶打造成第二张城市名片,提高产量,提升产值,增强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助农增收。

(三)价值:本课题的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本课题在对宜宾茶叶茶园标准化建设、品种培育、品牌打造及知名度的提升,连带产业的建设及发展方面,提出了较为独到的见解,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打破传统观念和固化观点,善于思考总结提炼,科学归纳但又不标新立异。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宜宾茶叶产业的现状、发展战略定位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而细致的调研及探索,力求找出发展的对策、措施,探索发展的方向。

本课题的应用价值在于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战略,围绕“打造区域品牌排头兵”,观点鲜明,主旨明确,所提出的几个主要观点,对茶产业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教学成果简介

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申报

高职环境资源法教材建设与改革(教材)

教学成果简介

高职教材是高职教学的基础资源,是规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环境资源法》是高职、高专院校资源环境类、环境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特点,是环境科学和法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作用重大。

该成果是全国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甘肃省第一部高职高专《环境资源法》教材,其编著、出版和使用有利于积极推进高职《环境资源法》课程和教材改革,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以教材编写理念创新,推动教学理论创新,促进教材引用创新,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是:探索如何以教材为基础,推动高职院校环境资源法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成果采用了四个紧密结合的方法,即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紧密结合典型案例,编排体例紧密结合教学改革,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充分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教材特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环境资源执法能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成果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检验,显著提高了资源环境类、环境工程类专业环境资源法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提高了就业质量,对校内各专业教材改革产生了借鉴与示范作用;对省内外同类专业环境资源法教材改革,也有示范性作用和积极影响。

成果简介(汇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