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带来新生机
新课改带来新生机
——新亚中学高中课改工作小结
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崭新的姿态直面我们的教育之时,我们蓦然间意识到: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部分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地碰撞与摩擦,特别是对我们私立学校更是巨大的挑战让教师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准则,改变教材“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使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能力不断提高有相当大的难度,让教师转变观念,是推进课程改革关键的第一步
一、以校为本,实施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
1、通识培训,让教师感知新课程。
2007年暑假,我校经过精密的挑选各科派出了比较年轻的老师参加了全市的通识培训,使教师深入了解新课程的突破点。
2、案例培训,解读《纲要》和《标准》。
开学前两周学校组织新高一教师进行研讨由老师们分别对各学科培训谈体会理解,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主要是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与解读,了解新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系统学习课改理论和实践经验。2007年暑假学校购置了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这两本书人人都有,其它有关新课程的书籍,每个教研组一套。还给全体老师印发了大量的学习材料,选印了许多有关新课程的材料和优秀课例供老师们学习。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组织所有实验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看光盘、看录像,观摩课例。实验教师在深钻新教材的基础上,所有任教一年级学科的教师上了2至4节新教材研讨课。课后,教研组老师和实验教师们对每一节课都进行了评课、议课、说课,对新教材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在培训中提高,边培训、边实践、边提高。
经过近一年来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
二、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语文老师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物理,化学与学生共同动手实验,他们以课改为锲机建立了与学生合作学习的关系,这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新亚中学的生源比普通校的录取分数低了很多,有的学生中考总分只有两百多分,他们的自卑心理很强,上课大多数不敢回答问题。课堂上,老师用微笑安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这是我校的实验教师在课改反思中写下的一段话。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课堂上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当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师,老师更多的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给予学生,师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读书学习。语文课,图书馆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博览群书查找资料;网络海洋,师生纵情地冲浪、游弋…“,数学、物理课上一道题的多种解法在师生之间讨论热烈,或许它还缺少科学研究的深邃和严谨,或许它还显得浅薄而幼稚,但它来自师生的密切合作,它验证了新的学习方式。
四、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主发展。
通过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气氛更活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做到:多与学生商量、多征求学生看法,多采用激励性语言评价。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轻松、愉悦地学习。
通过新课改,使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所改变。教师们在课堂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赏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另外,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态度、情感,知识技能的积累、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高一(2)卓男同学思维非常敏捷,物理、化学尤为突出。课堂上超前的反应,大声的回答,常常使老师感到有些尴尬,年级把他做为个案进行研究,要求老师给他以发展机会,使他越学越有劲头,考试总是名列前茅。
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探索问题,再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开创不同道路,找寻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开启知识的大门,从而达到对信息的理解掌握与综合运用。他们在教学中选择紧贴生活的素材,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利用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学生随新课改一同成长。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在新课改的课堂上能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变被动的接受者为积极的学习者和主动的探索者。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教师学生们都在新课改中获益。在教学中教师们深深感到: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时,课堂便会出现敏锐的思维,闪现智慧的火花,蹦出创造的灵感。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程走向生活。
教师们在教学中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科书不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教材不是法典,不是圣经,不能再用教材这张旧船票登上新课程的渡船。教材是一扇窗户,把学生的视野打开,成为课内、外贯通联系起来的桥梁。老师们对教材进行大胆地拓展延伸、分类组合。比如语文教师经过对教材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课堂实际操作,将课文分为适于表演型、适于诵读型、适于选讲型、适于续编型、适于读绘型等,运用
不同方法处理不同类型的教材,使学生节节都有新奇感。学习兴趣浓厚,在读读、说说、议议、画画、演演、讲讲、做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了知识,锻炼了各方面能力。在召开的年级的诗歌朗颂会上同学们找来了贴近自己学习生活的名诗,声情并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变”预设“为”生成“。数学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策略。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技能,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还使每个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从而喜欢数学,亲近数学。
3、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让学生乐学,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体验、感悟课程。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更多的是体验。艺术课上,教师凭借教材,挖掘艺术信息,营造一种良好的音乐氛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如今的音乐课堂,学生学习歌曲,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唱;音乐欣赏也不局限于反复地听;器乐练习也不单纯是枯燥的技能训练,而更多地采用了一些学生乐于接受,愿意参与、表现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自主地创编、自觉地参与、大胆地表现。,学生们或舞蹈,或演奏,或歌唱,把枯燥的练习融于音乐表演中,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技能,这种学习方式充满了热情与激情。元旦联欢会上,新高一各班节目从唱歌到跳舞、小品、三句半等,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赞誉,用他们的话讲,今年的节目超过任何一年,这是高一年级给我们带来的眼福。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开设了五门选修课,篮球足球技术.美体练习及美术.音乐。开课前各位老师对自己任教的课程向学生进行了讲解,并对过程及终结评价进行了说明。学校下发了表格同学们根据个人的爱好,自由选择,各位老师认真备课认真记录考勤,学校加强管理,老师对技术要领讲解到位,从理论层面给予了指导动作要求人人过关,美术.音乐给学生带来里艺术的熏陶。
4.研究性学习全面开展
学校克服了重重困难按照计划本学期要完成准备,选题;开题;评审;实施等步骤。第一步准备
实施前学校对教师进行了宣传动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了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宏观上给予了指导,并请外语;数学;化学三位教研组长以本学科为案例展示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让老师和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感性上的认识特别是化学刘老师结合实验提高了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在此基础上又开设了选题辅导讲座完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
第二步选题
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选题辅导后,班主任组织各班成立若干研究小组进行了选题,年级组组织老师也进行选题,将师生选得课题分老师和学生两部分打印出来交学校课改小组,为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我校没有一步就确定课题,而是要求班主任辅导学生对于自己所选的课题从意义、背景到可行的措施等,进行充分的论证,写出可行性报告,再上交课改小组,课改小组通过讨论,酝酿,把不易实施的课题挑选出来,由班主任找组长转达实施的困难,提出转题的建议,这样通过几周时间,由最初的30个课题确定为15个课题。同学们经历了几次选题的过程,对研究性学习充满了渴望,体验了选题的乐趣。
第三步开题
课题确定以后,学校又进行了开题报告的辅导,班主任指导学生填写了开题报告,至此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一切准备就绪,本学期各指导老师带领各研究小组按计划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学们上网查阅资料,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做问卷调查,出外走访,每个人俨
然像个小研究家。
我们深深地感到: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把学生放在多大的空间,学生就会发挥出多大的能量。
五、模块考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数外的模块一考试我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语文及格率100%,数学及格率95%,外语及格率90%。我校课改领导小组非常重视第一次的模块考试,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了备战前的动员要求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及认知水平做出切合实际的复习计划,并进班听课检查知识在课堂的落实情况。高一三位班主任以书面和电话两种形式通知家长,并对基础较差和学习态度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了逐一的谈话,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齐心协力牢牢抓住基础,将知识点在课堂上落实到学生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90%以上的学生通过第一模块考试的历练端正了学习态度及克服基础差赢取好成绩的毅力,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成绩出来后许多学生和家长受到了鼓舞,家长会上发言的家长用真切的语言感谢新亚中学和老师对孩子成绩的取得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并对任课老师加强了平时学习过程的管理表示深深的感谢。期末全年级八个模块考试综合及格率达百分之九十课程改革给新亚中学带来了新的生机
六、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改进与激励;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等特点。
1、评价内容多样化。
即单元达标、阶段性考察、古诗文背诵、大阅读、课本剧表演、手抄报、电脑报等。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2、评价方式多样化。
(1)口头评价。(2)作业评价。(3)及时评价。如建立家校联系簿,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心灵。(4)档案袋评价。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成长的足迹。自行设计封面,内装老师的话、爸爸妈妈的话、学校、生活中的照片、优秀作业、美术作品、各项获奖证书复印件等。(5)阶段性评价。学校开放周、家长接待日期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6)终结性评价。学期末老师在强调激励、关注过程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七、几点体会
1、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
3、方法改革是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4、评价改革是动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八、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如何缩小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而造成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我校在课改实验中锻炼教师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新生机,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二篇:读书给校园带来生机和活力
读书给校园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利津街道教研室魏峰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将使一个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受益终生。可是我们这所学校是农村小学,受条件的限制,师生很少读书,整个校园死气沉沉,很少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教研教改也没什么起色。自从2005年东营市开展了“全市中小学生面向未来读书成才”活动,利津镇教育办召开了“以人为本,以德立身,构建学习型组织”专题报告会后,在镇教办的资助下,我前刘小学全体师生,掀起了读书的热潮。通过近几年的读书实践,各班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亲近书本,学会读书,喜爱读书,逐渐养成了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给校园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建立图书架
为了让全校师生共享书籍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全校共15个班级,校领导在每个教室、办公室、图书室内都建立了图书架,把有价值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名著、小说、诗歌、寓言、故事等搬进了课堂;把《说课100例》《当代教育新理念》《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有助于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师理念的书走进了办公室。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图书目录,成立了图书管理小组,图书架上,每个老师、学生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这对于缺乏图书的农村小学生、农村教师来说,确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难得的读书机会。老师和同学们看到书架上这些琳琅满
目、涉猎广泛的书,个个激动不已。
二、读书,带来了快乐
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在书海中遨游,才能打开智慧之门,打开知识的宝库。自从建立图书架后,我校全体师生与书为友,已有空闲时间就读书,读完后再交换着看。如今,全校学生的课桌上都放着读物和教材两类书,完成作业的同学,便可以兴趣盎然地享受自由阅读的快乐。放学时,每个学生抱着一本书回家,一路上又是跳又是笑,互相讲述着书中精彩的故事和自己独特的感受。学校每周的两节阅读课更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每到此时,学生排着整齐的对伍,高兴得来到阅览室,迫不及待地拿起自己喜欢的书来读,读得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每名学生都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享受着读书的快乐。
三、读书,提高了修养
朱永新教授说过:“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书香学校’,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通过读书受到榜样的感染,能净化心灵,提高修养。学生学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后,全班同学都读了《雷锋的故事》这本书,从中感受到了雷锋叔叔是一个有爱心、助人为乐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活雷锋”。去年,当周东亮、周东星兄弟二人得了“尿毒症”,需要80多万元移植肾的消息传到我校时,全体师生都震撼了,于是慷慨解囊,伸出了援助之手。我班的綦成同学把自己的零用钱20多元,一角角、一分分地全部放进了捐款箱中,这对于一个只有8岁的农村小学生来说,品德是何等的高尚啊!可见,读书不仅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维,还培养了学生从小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
四、读书,促进了成长
我前刘小学年轻教师特别多,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这批年轻教师认识到了只有与书为伴,才能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找到“新的奶酪”,才能快速成长起来。部分教师率先垂范,自费订阅了杂志《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教学设计》等,并积极投入到教学、教研、教改中,并向于永正、魏书生、杨丽娜等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学习,一学期下来,每位老师就有两万字以上的理论笔记。这几年,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和获奖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设计共计38篇:2008年张秀兰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后进生的转化与关爱》获全国一等奖,2007年,翟福成撰写论文《谈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获省级一等奖,张艳艳撰写的教学案例获市级一等奖,杨永军老师的教学设计《有趣的不倒翁》获市级一等奖,2006年王君香老师撰写的论文《图书进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全国二等奖„„各位老师在课堂教学方面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李梅老师的特色课《炮手》获县级一等奖,张艳艳老师执教了县级公开课《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王君香老师执教了市级公开课《关心父母》,有5名老师的课被评为县级优秀课。从这儿可以看出来,各位老师的成长与进步是与读书分不开的。
五、读书,收获了成果
宋代大诗人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获得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果,受到教育。图书搬进课堂、走进办公室后,我校全体师生不断探索,大胆实践,把读书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每月都要进行“三会”
“两赛”“一展评”活动:“三会”即故事会、佳作欣赏会、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感受会;“两赛”即古诗词大赛、读书知识竞赛;“一展评”即展评海边拾贝手抄小报、妙词佳句本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师生能灵活地运用积累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取得可喜的成果。宋代大诗人苏轼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张丽莹同学在“古诗词大赛”中背诵600多首,成为我校的“古诗词大王”;在“爱家乡、爱利津”手抄小报展评中,徐丽丽同学获县级二等奖;在“佳作欣赏会”中有13名同学的作文《“爆豆”老师》《越野赛的收获》„„7名老师的下水文《利津黄河大桥》《集邮,让我着迷》《迷人的月》等刊登在镇级刊物《太阳语》上,彭媛、张琴琴、高慧珍同学名列榜首,她们的作文《妈妈的变化》《放飞》《我的老师》刊登在省级刊物《创新作文》上,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在镇刊、省刊发表,被老师、同学翻阅,高兴得跳了起来,这大大激发了全校学生的写作兴趣,每个同学的心中都萌生了一种写作、投稿的欲望。在读书活动中表现出色的被评为“书香班级”或“书香少年”并发“喜报”。其中,我校已评出了六个“书香班级”,低、中、高各年级分别评出10名书香少年。这种读书活动开展,打开了全校师生的智慧之门,给学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给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我校图书搬进课堂、走进办公室后,给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我们农村学校拓宽了知识面,建起了一条通向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光明之路,培养了全体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兴趣,使我们在读书中提高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
第三篇:新课改给语文带来什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新课改,我发言的题目是“新课改给语文带来了什么”。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一道最独特、最亮丽的风景线。语文是直接关乎生命的。语文天生就是浪漫的。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语文的路有多长,人类的路就有多长。语文教育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因为能否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体现了一国公民的基本素养。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提起语文,就让人心痛,这恐怕是绝大多数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语文教育,让人充满了忧思。现在,新课改来了,它会带来语文教育的春天吗?这是值得期待的。它给语文带来了什么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下面谈到的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第一,新课改带来了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比如说新的教材观。现在我们用的人教版教材容量大、内容多。高一上学期要上完必修1、2两个模块(两册)的内容,高一下学期和高二学年上完必修3、4、5和选修1A、1B五个模块的内容,高三上校本课程1C(学校自主选修的课程)和高考复习。这就相当于至少是将以前三年语文学习的内容安排到了一年零半个学期里。以传统经验和方法,那肯定“教”不完高中新教材,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学”不完。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尝试“用教材教”。教材不是“圣经”,它只是一种工具,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我们要用好、用活教材,要敢于对教材作创造性地处理。象科学地、合理地、艺术性地删减、整合、拓展相关内容;跨越单元或年级的界限,进行同一主题不同内容的对比阅读;将名著选读内容和课内教学或者写作联系起来等等。又比如说新的课堂教学观。新课改倡导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争论到底是“人文性”第一,还是“工具性”第一,我觉得这很无聊,这些抽象概念的争论与纠缠,应该交给那些语文专家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知识的获得、心智的启发、审美的愉悦其中任何一点就足够了。如果因为课改而生怕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没有人文性,那是很滑稽的。另外,还有许多诸如教学的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的符号学习、交往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反思学习等不同学习类型的研究之类,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客观地说,现在对新课改语文教学理念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整个社会也似乎对语文新课改特别关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对语文新课标的各种批评甚至非议,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也是信心不足,有的甚至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这些可以理解。不过,我想说的是,我们对新课改至少要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有争议的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新课改实行之后就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如同置身于寂寞的荒原”,既无赞和又无反对,那才是最大的悲哀。中国自有改革始,非流血无以成功。当然,我们不必为新课改流血,但为它付出心血却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新课改,我们可以“悲观”,但不能没有“理想”。
第二,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广大教师,可以这么说,新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如果不想在课改中裹足不前,不想在课改中无所适从,那么,你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超人”。你要是一个有高度的课程实施者,一个有深度的课程资源开发者,一个有精度的课程策略选择者,一个有力度的课堂生成组织者。你还要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设计师,一个博学善辩的主持人,一个眼光独到的鉴赏家,一个民主平等的参与者。语文教师不但要是“专家”,而且要是“杂家”,更要是“艺术家”。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如此之多,综合素养的要求是如此之高,怎么办?通过新课改的培训,我有这样的认识。首先要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句大家都熟悉的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能有很多老师已经把这句话送给了学生,其实它也适合老师自己,而语文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读书。当教师将读书和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使之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动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引发学习的地方,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创造充满诗意的校园。” 语文新课标上说“读书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教师不但自己要读书,还要把引导学生读书作为自己的职责。当教师将自己读书的喜悦、读书的体验、读书的收获传递给学生时,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在这种良好氛围的熏陶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燃起对读书的渴望,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会觉得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教师倡导学生读书,首先自己要做
好读书之人。其次要反思。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定是有其独特魅力和个性特征的,而反思的价值恰恰在于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反思成为他自己。教学反思的内容,大致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反思、对教学常规的反思和对教学习惯的反思等几方面。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是所说的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师如果能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是大有裨益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学鲁迅先生自我剖析,二是以人为镜知得失,三是勤写反思日记或总结(有时三言两语就可以了)。我自己曾做过这种尝试,比如在讲诗歌鉴赏提到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时……(上课举例时最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或者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要多用、擅用比喻的方式);在给高一实验班新生做报告时,我想引导学生去接触古今中外的大师……(上课不但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甚至要有意识地备点幽默);在上《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给学生介绍徐志摩时……(借名人的故事,哪怕是爱情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符合新课标的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后要创新。《新课标》把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升到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民族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语文课堂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它在让学生感受语文浪漫和美丽的同时,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快乐。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大胆实行“拿来主义”。我记得在给学生讲《我有一个梦想》时,课后附有英语原文,我就通过向英语老师借“牛津”查询,搞清楚每一个不认识的单词,然后上网找到马丁的原声演讲反复听,最后我终于可以很流利地读英语原文,当我在课堂上表演时,学生感到很惊奇,说老师,看不出你的英语读得真好啊,其实他们哪能里晓得我就只这篇才读得那么好呢?后来我就告诉学生,让他们比较一下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同一个句子用文学的语言和口语表达会有何不同,如果用古文甚至方言来表达会有何不同。如果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尝试,我想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东西出现,当时我并没有在这上面花时间,不过至少我激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一点思考。现在有很多语文老师都在用多媒体上课,将音乐、美术和影视资源纳入课堂教学,有时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我们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让学生看看教学影片,让学生谈谈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小说的语言刻画和影片的画面反映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试着写影评,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帮助。另外,可不可以凭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创新引导学生实现由阅读的趋利向审美的过渡;还有,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可不可以开设“语文信息课”呢?我们老师从教参、网络上获取的很多信息,学生同样都可以从网上获得。我们可以布置一课或者一个单元的目标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查询并做好记录,这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从而让老师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我想,只要老师指导监督到位,学生定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创新和“钓鱼”一样,都是向内使劲,是要通过智慧和勇气来实现的。(邹主任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钓鱼杂谈》,他谈到“钓鱼是向内使劲,属于隐的范畴”我在这里借用一下。)当然,创新离不开和谐、民主、自由的外部环境。给教师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隐性要求。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应该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强制;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疑虑;多一点自由,少一点“不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这种人性化、人文化的管理,对于维护教师的主体意识、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让教师从经验和反思中迅速成长起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管课程改革是改教材还是改教法,它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我们自身,课程改革即自我新生。
第三,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困惑,我们对此感受非常深刻。在湖北省新课改暑期培训专家视频答疑时,从众多老师的提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这里,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改革的瓶颈--高考。蛇有七寸,事有要害;中国的教育,高考是第一。高考导向未变而推进课改,课改是无奈的、尴尬的,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高考和课改对立起来。目前,大学选拔人才的方式正在变化,自主招生还会扩大。自主招生最适合那种知识面比较宽,头脑比较灵活,整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从这意义上来说,我们也要支持课改,让学生更灵活、更主动的学习。实际上,应试能力强也是一个学生整体素质高的体现之一。有人说,应试教育数湖北搞得最好,我要说,湖北要数钟祥一中搞得最好。大家都搞应试,我们搞得最好,大家都搞课改,我们一样可以搞得最好!我觉得,在当前“课改与高考并存,挑战共机遇齐飞”的形势下,我们可以“胸怀课改,眼观高考”,争取“鱼与熊掌兼得”。我们已经走在新课改的路上了,我们任重道远。让我们把握机遇,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博爱的胸怀、开拓的双手化一路风雨如歌,在布满荆棘的路上走得更远!
最后,祝愿大家在课改的路上、以后的教学生活中健康快乐,收获幸福!谢谢大家!
第四篇:“三项制度”改革为矿井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三项制度”改革为矿井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激发活力催生动力
“三项制度”改革为矿井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杨村矿资源匮乏,条件不如大矿,多年来“引不进、留不住”人才的问题,严重束缚和制约着矿井的快速发展。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坚持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刻实践“不求最大,只求更好”的核心理念,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创新绩效分配模式,激
活内部劳动力资源,为矿井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动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营造推进矿井改革的良好氛围
在“三项制度”改革初期,虽然大多数职工都能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对于改革紧迫性的认识不足,仍然感觉改革步子大、速度快、势头猛,一时难以理解和承受。在有些干部职工的心目中,矿井还没有到不改不能生存的地步,对“三项制度”改革的政策只是盲目的顺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抓职工的思想教育、观念更新入手,切实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干部职工对推行“三项制度”改革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力营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一是组织全矿干部职工全面学习贯彻上级一系列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政策。二是分批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赴先进企业进行实地学习考察。三是以开展促“三转”、树“三观”主题教育为契机,组织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大讨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座谈、讨论的过程变成职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过程,进而把思想统一到“早改早受益、晚改就被动”的认识上来,为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矿井各方面改革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立足创新,科学运作,努力形成加快矿井发展的新机制
我们坚持“多创效益是能人,真抓实干是好人,无所作为是庸人,违法乱纪是坏人”的衡量人才标准,立足自身实际,在学习借鉴先进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进取的精神,着眼于营造公平竞争氛围,构建岗位竞争机制,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一)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机制。我们分别制订出台了《杨村煤矿劳动力资源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和《杨村煤矿管理人员动态考核实施意见》,在全矿干部职工中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在对职工考核方面,把劳动用工权下放到基层,基层单位可随时对达不到考核标准的职工,按照本单位职工总数4%的比例实行末位淘汰。由各单位领导、车间工会主席和职工代表等组成的民主评议小组负责对每位职工按工作业绩、技术水平、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等8项内容进行百分制量化打分,打分最低者,进入矿教培中心转岗培训。培训期满一个月后,经考核合格者,可根据实际岗位需要,按照“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竞争上岗。转岗培训期间,培训人员1-3个月内执行每人每月600元的培训工资,4-6个月内执行每人每月500元的培训工资,6个月后仍未上岗的,由矿统一安置,既激发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又保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和活力。我们坚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仅2003年就有178名职工转岗培训,形成了“淘汰—待岗—培训—提高—上岗”的流动机制,彻底破除了“一岗定终身”的僵化机制,使矿井待岗率始终保持在4左右,有效促进了职工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对管理人员考核方面,变考核为季度动态考核,坚持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11个要素为考评内容,区分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档次,把每季度考核结果直接与下个季度、月度综合奖励挂钩,并作为年终末位淘汰的重要依据。2003年年初,我们又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人员考核办法》,在考核方式上,把主管和分管领导评议、职工群众民主评议、部门、同事之间相互评议与平时工作业绩四个方面紧密结合,既提高了考核过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又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在考核内容上,把考核重点由重结果向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转变,由重学历等客观基础条件向重业务技能、工作质量和实绩转变,做到了“平时严考核,分配靠实绩”。全年分别对43名优秀管理人员进行了奖励,对21名人员进行了处罚。两年来,我们坚持先是不称职的被淘汰下岗,后是虽基本称职但缺乏改革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也被淘汰下岗,先后共有62名管理人员和21名中层干部被淘汰下岗或降职使用。一年一度的比例淘汰,给矿井每一个管理人员以挑战、考验、锻炼和压力,从而形成了“不改革、不提高、不发展就等于自我淘汰”和“无功便是过”的观念,在竞争中管理人员队伍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
(二)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我们大胆创新分配形式,坚持效益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以按劳分配为基础,淡化工资、奖金概念,实行规范化的经营责任制考核,不论是管理岗位还是生产岗位,均打破工资、奖金界限,实行捆绑浮动考核,建立了集浮动性、激励性、自主性于一体的分配新机制。对生产单位实行定额管理,以分计酬;辅助单位与一线挂钩,实行联产计酬;对生产12全文查看
第五篇:多元化评价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
多元化评价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
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评价,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多元评价,就是要赋予语文课堂新的内涵,给孩子一个深情的学习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力。那么,如何在课堂评价中落实人文关怀,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下面我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在多元评价实施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课堂充满和谐
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的课堂评价,教师几乎成了唯一的评价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及其学习状况的裁判员或者“法官”,教师评价的结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课程理念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以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1.开展自我评价,促进自主发展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克服自身的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开展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重要手段。
2.通过生生互评,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评价互相促进。在课堂,孩子们为了能够正确评价别人,就必须认真倾听,认真倾听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敢的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除了组与组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之外,学生个人之间开展评价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一篇作文写好了请同学相互评一评,既可以取长补短,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审美等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起到了教师评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提倡师生互评,保持学习张力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更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 ,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 , 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好好地表现一番。
采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于促使学生在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让课堂展现异彩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语言评价的方式以外,还可适当地运用实物评价,体态语评价(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甜甜的微笑、竖起大拇指、热烈的掌声及各种丰富的表情等),都能使课堂显得异彩纷呈。
1.机智多变的口语评价,让学生听而不倦
口语评价是课堂上最常用最经济的评价方式,但是如果经常以 “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等这样口头禅进行评价,学生就会感到厌倦。重复评价愈多,学生的单调乏味感就愈强。久而久之,学生反应冷淡,感觉自然就无趣。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
评价用语不能一成不变,要经常更换、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
2.口语、体态语相结合评价,使学生信心倍增
爱抚地摸摸头、亲切地握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地鼓掌、有力的大拇指、轻轻地拍一下肩膀,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
课堂上教师的鼓励语言、礼貌动作、亲切微笑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评价手段。在学生因为紧张站起来后一言不发时,只要耐心等待,并给予热情鼓励:“别急,慢慢讲”或者“刚才还没有想好,是吗?”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给学生一些善意的提示。这样的语言和行动上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对老师的信任,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等,以发展的眼光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及时地运用恰当、有效的多元化评价策略,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致力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就会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阳光!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