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牛的春天》观后感
观看《放牛班的春天》感悟西方教育的理念
——狂野的个性,不再受束缚和枷锁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3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了39.96万人,创下历史记录。据业内预测,预计2013年出国人数将突破45万人。那国外到底有什么优势吸引留学生?国外的教育资源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一部风靡全球的《放牛班的春天》将揭示西方教育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国外课堂。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个才华横溢、却其貌不扬的音乐家马修,在“池塘之底”问题少年教养院代课的故事,他用音乐感化问题学生,耐心的培育学生,让学生重拾信心,其中的一位学生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大师。
“问题”学生犯错转化为教育契机
影片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问题少年,司空见惯的体罚,学生被禁闭的最长时间为至少15天,由此学生极度叛逆,甚至可以火烧学校和校长的勋章。马修体谅学生,为了使伤害校工的学生免于被关禁闭,他“包庇”了犯事的学生,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他冷静、耐心地找学生谈话,了解作案动机,让学生在内疚中悔悟,把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转变成教育学生的工具。
通常,中国教师对于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严重的学生告知其家长,仿佛要“昭告天下”,并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久而久之,便会对成长形成阴影,《放牛班的春天》虽然只是一部电影,但却折射出了西方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对问题学生给与更多的关爱,不抛弃不放弃,并积极的进行引导,着力正面的教育,有耐人寻味的一面。
关爱学生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对于问题学生,马修真正为学生着想,深度信任学生,用爱心熔化了学生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帮助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更多无私的爱,他同时也扮演着一个父亲的角色,让学生学会感激与原谅。当学生犯规的时候,他私下处理,不包庇学生,也不让学生丢了面子,必要的时候,他也会表现出强硬的一面,不放任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思想,最终得到了学生和其他代课老师的肯定。
同时,说到中国的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国外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在于不管是批评或是表扬都会刺激到其他学生,国外教师更能理解学生,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学生进行相互比较。
找准症结点将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马修老师之所以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并成功的改造学生,最主要的是他找到了学校未开设音乐课,而学生在音乐上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的症结点,他用音乐感化学生,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把各种不幸造成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学生训练成了一个合唱团,将经常制造麻烦的学生制服,如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马修谆谆善诱将学生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最终还培养了一位音乐大师。
中国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大多是填鸭式教学,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大班教学大课堂讲解,便于集中管理,片面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而在国外,教师更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更多思考和想法能为学生获取更多的加分,学校也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诚然,《放牛的春天》让本来是所谓的“无可救药”的学生,最后变得很可爱很努力。体现了国外教育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真正的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拓展了心智的发展,挖掘学生的优点天赋和才能,教师应该将更多的视角转移到学生潜在的待开发的领地,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被忽视的群体或个体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展所长,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成为有思想、有责任心的社会栋梁。
第二篇:放牛1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起初看到这个名字以为是国产的有关教育的影片,脑子里闪现的就是贫困地区的放牛娃的艰辛求学之路,偶遇某位人品才学兼优的老师„„
其实,这部影片法文原片名Les choristes指的是男生合唱团,“放牛班”台湾的翻译,指“律乱,学生成绩差”。电影里的孩子们最初的确是那样无恶不作。
直到马修老师的出现,他们的世界开始发生了变化。马修是另类的老师——相对于校长先生。马修用他的包容、无私的爱融化了学生冰封的心,打开了学生心灵之窗。
改变一个人很难,改变一群人更难,马修却改变了一整个破罐子破摔的学生。他独特的个人魅力、人格精神成了一剂最有效的良药。都说音乐是无声的语言,给人心灵以温暖。他用爱、用温暖捂热了学生心,学生也激发了创作的激情。优美的旋律中,马修和学生的心灵逐渐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作为一位老师,马修不求名利,学生就是他的天,他的世界。他只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个学生对未来萌生希望。他只希望校长能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能多点宽容。
马修有思想有作为,他能深刻领悟每个学生内心的渴望,能理解他们恶作剧掩饰的真心。正因为他的善良的一举——带学生郊游避免了一场灾难。
许多经典的影片都会有一个感人至深的高潮——马修离别校园时,所有的学生都把承载着自己的美好祝福和寄予希望的纸飞机投下来。马修的付出,终于帮那班的学生打开了心灵之窗。(汤秀梅)
第三篇:看电影王二小放牛的观后感
看电影王二小放牛的观后感
四(9)徐逸涵
今天我们在世博中国馆看了王二小的电影以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想。
我觉得二小是一个正直、勇敢的抗日小英雄。他才十三岁,就英勇的牺牲在战场上。从王二小放牛郎这个感人的故事里面,我学到了做人要做一个好人,不能做向日本鬼子那样残忍的人,而且还要正直。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忍不住掉下了一滴一滴的眼泪。
一天早上,牛儿们正吃着津津有味的野草,王二小突然看见了许许多多马,它们的啼声非常响亮。王二小一想马上就明白了,原来是日本鬼子向他飞奔而来,敌人抓住了王二小,叫他带路。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我们的埋伏圈,我们的八路军用自己的步枪来射击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才知道是受了骗,把王二小一枪击中,我心里感觉非常的可惜和心痛!王二小为了拯救中国,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特别的感动!
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因为小小年纪的王二小就懂得奉献自己的生命去救人,这是一件让我们会永远永远不忘记的事情,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会奉献的人!
第四篇:放牛经典散文(推荐)
放学后,离天黑还早,一群山里不大不小、胖瘦不均衡的孩子,牵着一群牛往对门山上走去。
说是山,其实山上却很少有树,稀稀拉拉的不过大人高的白树,由于土地贫瘠,多年也不见长高,仅剩树杆,没有白树叶,就象一个个多年生病的老汉。
山上也没什么草,在哪个吃不饱、连小人书也很难看得起的年代,山里的孩子放牛、割草成了份内的事。
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石头裸露,只能看到黄褐斑斑的泥土。就连许多草垛也被这帮穷孩子挖回家晒干了当柴禾。蛮大一个山坡,也只有零星枯黄的碎草,一眼可望透十里八里。
黄牛水牛、大牛小牛十几头,象撒在山上移动的玩石,不停的移动着,和山上的泥土一样的颜色。水牛还好,很少乱饱,多是只埋头慢慢找草吃。可黄牛就不行了,没草吃,跑得飞远,满山乱窜,稍不小心就跑到人家庄稼地吃青苗。
这下就不得了。除了向人家赔礼道歉、挑粪补水加肥助苗生长,少不了挨大人打骂。大人会一边打一边叫:“你这个挨刀的,叫你去放牛,却让牛吃人家庄稼,看不打死你!”竹板劈哩啪啦的响声,却落在木凳子上。这响声一半是在演戏,让人知道是在管教孩子。
这群饿着肚子贪玩的孩子,可穷得开心。声音象响雷,从山腰滚下山沟,在河水里旋转。
不是在山上捉猫藏,就是玩石块修房、修路修水渠挖山洞。
天冷,穿得单薄,就挖个洞,藏进去,挡寒风。
天热,躺在山洞里,挡日晒。
有时,为防止牛跑远,就将牛绳拴在石头上,要不将两头牛的绳子拴在一起。
人难吃饱。牛也很难吃饱。
太阳西下,炊烟升起,山和夜一起黑了下来。
只听到:“猪崽”“牛崽”“路长”“么毛”……之类叫喊声在山洼里回荡,这才见一群赤脚露肉的小孩们爬在牛背上“叽叽喳喳”赶着牛回家。
山村的夜这才宁静下来。
第五篇:放牛吟
放牛歌
大水完小 六年级徐永柯
下午四点半,牛往山上赶。
几个小伙伴,吆喝到半山。
悄悄在商谈,回到小河畔。
齐喊一二三,就往水里钻。
傍晚七点半,太阳早下山。
速把衣服穿,忙往山上赶。
满山都寻遍,牛儿还不见。
后悔去贪玩,心里直发颤。
回到家里边,父母没发现。
饭桌前面站,不敢端饭碗。
借口去方便,竟有大发现。
呵呵呵……,牛已在牛圈。
指导教师:潘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