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用文本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巧用文本 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大岩嘴小学 胡琼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善用文本资源,以随文练笔的形式紧抓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科学之路。
读与写的“结合”究竟在哪里?就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阅读文本的过程,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样写?如此,就将阅读的目光聚集在“写”上了。在领悟到了文章那点点滴滴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学会运用,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最近几年我一直从事高段语文教学,我就以五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来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一、品味文本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众所周知,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皆不能例外的。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例如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中,作者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而且,在具体的动作描写中:两人“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掐架似的对起阵来”,小嘎子一开始“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这又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在教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细细地品读,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动词填空”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着胖墩儿猴儿似的()。小胖墩儿呢,()着腰,()了档,()着眼珠儿,不露一点儿破绽。()了三四圈后,他们()在了一起,不管小嘎子怎样(),可就是()不动他。小嘎子刚想用脚腕去()他的腿,不料反被他把脚()住了,接着一(),小嘎子()了个仰面朝天。”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小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势巧招,下冷绊子”,这种心理描写属于内心自白法,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地表明人物的心迹,也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因此,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一写小嘎子的心理活动。从而真正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结合文本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写作
例如六年级课文《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教师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学生马上能回答。“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学生不知怎样回答。我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进行对比阅读,有什么发现?学生就能发现从”小””圆”看出他的年少、天真。我再让学生把”紫色的”划掉,换上”苍白的、蜡黄的”,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学生可以体会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我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他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点。这时,我出示了几个语段,让学生读一读,找出人物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
例1倩倩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朴朴的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小辫子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
例2院子里走出一个外国小女孩,她披着一肩金黄色的头发,碧蓝碧蓝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苹果似的小脸,身穿一条浅蓝色的连衣裙,脚穿一双红皮鞋。她调皮地眨了眨眼睛,冲我友好地笑了笑,她这一笑,脸蛋上露出了两个小酒窝,嘴角向上翘起,活像一个洋娃娃。
例3她的头发短短的,身着运动衫,足登球鞋,看上去像小男孩。她的名字叫张颖,颖是聪颖的颖。这个名字饱含着父母对她的希望,当然她也没辜负父
母的期望,还有点儿小聪明。她不但长得像个小男孩,性格也像小男孩。她爱和男孩子们玩打仗,也爱和表哥在地下摔跤,更爱和男孩子们放炮竹,捉蟋蟀。她说:“和男孩子玩,他们不爱生气,不爱哭,玩着痛快!”
然后我让学生用几句话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最后,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有一个同学写到“在六(2)班教室里,常常看到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扎一个马尾辫,走起路来,头上的马尾辫跟着一摇一摆的,犹如一个上下飞舞的小蝴蝶,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上架上了一幅黑框眼镜,显出很有学问的样子。别看她现在是一幅文质彬彬的样子,可换到运动场上就立马变了
样、、、、、、”同学们马上就猜出了是:刘淑涵。班上百分之九十个同学描写出来的都能被别人准确地猜出来,他们都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又例如五年级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我让学生认真品读这句话后,问学生“你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里面感受到了什么?”生:“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我再问:如果写成“挖了整整36个小时”,不是显得时间更长吗?生:“那会感觉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你有过觉得时间过的特别慢的时候吗?那么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我问。同学门们纷纷举起了手“天黑了,我一个人在家,心理很害怕,1小时,2小时,3小时,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上,我参加了200米跑步,30米,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学生都能学会迁移运用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学习文中的难句,好句,重点句。然后当学生阅读达到高潮时,再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读中仿写,读后学写,使学生乐写、易写,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水乳交融,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运用教材习作资源,获得写作提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1、创编故事,改写情节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每当读完一篇作品他们总会产生许多的假设如果,在脑子里进行第二次创作,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根据童话创编故事。
《去年的树》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素材。我们可以换另外一个角度来创编。原文说的是树被砍了,鸟儿四处寻找。还会想象成这样一种可能:树仍旧在那里,鸟儿却没有如约回来,树便开始了更加漫长的等待,他多方打听鸟儿的消息,时时为鸟儿的安全担心,最后„„我们可以启发孩子们从这个角度想象一下,也许一篇篇童话佳作会诞生。
2、留白处补写
六年级课文《凡卡》的结尾,让学生想象凡卡的信投进邮箱后会怎样,进行补写练习,学生更能体会作者采用如此结尾的艺术魅力。《穷人》的续写,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会家后,课文就嘎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样呢?桑娜和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都牵动着学生的心。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续写。
3、变换文体练习写。
A、改变人称。这种写法,在我们读写结合中也经常应用。学了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把它里面的人称加以转变,第一人称可以改变为第三人称,或者相反。如在学了《新型玻璃》一文,课文里介绍了五种的新型玻璃,我就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变得有趣味性,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又给予学生练笔的机会。
B、改变文体。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诗歌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如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有素材)又能写(有方法)。这样的小练笔,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让学生训练写作,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总之,”读”和”写”是一个整体,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写作状态。没有阅读的作文课与没有作文的阅读课一样,都是不完整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荆州市一等奖
第二篇:读写结合有效性初探
小学语文高段增强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性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因此,小学语文高段教师要理顺读与写的关系,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增强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同时,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听见身处一线的高段语文教师感叹: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阅读课教师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学生往往来不及细细品读文本,来不及认真思考,就站起来回答问题,自然“说”得表面。而学生习作更让教师们伤脑筋,几年下来,学生们名家名篇学了不少,循环日记、小练笔也练得不少,但是一碰到大作文,学生们或无从下笔,或洋洋洒洒却离题万里。长此以往,教师们多有这样的感觉,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之间像隔着深壑,无法引导学生逾越。
基于以上的因素,中心组成员在教研员余老师的指导下,确立了“儿童视野下读写结合教学”的研讨主题。在这个大主题的引领下,上个学年,中心组各个连片研修负责人组织本片教师进行了“回归语文本色 落实读写结合训练”的小专题研讨。因为当时读写结合训练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教师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还很陌生,也充满了疑问,因此在连片研修活动结束后,个别教师甚至提出了“‘读写结合’的‘读’体现在哪儿呢”的质疑。(究其原因,这位教师是理解出现了偏差,她认为“读写结合”的“读”没有做到以往的阅读课那样有多层次的、多形式的朗读,就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大多数教师通过参与这样的小专题研讨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意识已植入她们的头脑中,并开始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尝试。
于是,本着趁热打铁的目的,以及在“读写结合训练”的教学模式中探寻一些可供老师们借鉴的方法,寻找一些切实有效的途径,促使中心组将本的小专题确定为“小学语文高段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性”研讨。通过近两个月的磨课、研讨、思维碰撞,参与研讨的教师团队对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性”有了新的认识,寻找到了新的方法。现简要叙述如下:
一、在读写结合训练中,要避免两个误区: 误区一:“读”得多,“写”得少。
承担连片研修活动献课的老师接受任务后,即进行了精心地教学设计,在前期的磨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按照旧有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上,而在读的过程中基本没有渗透“写”的方法指导,在一堂课即将结束的部分匆匆安排学生练笔,学生思路没有打开,多数学生只能简单仿照课文中的语句来写,写完后也没有较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围绕“写法”进行互评。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误区二:抛开文本,拔高“写”的要求
另一位教师试讲中,在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落时,提到了作者的写法,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提醒:作者是由“看到的”到“想到的”,缺乏有层次地提炼。在接下来“写”的过程中,教师干脆抛开文本,而将文本改编成诗歌格式后,来引导学生对诗歌品读,仿写诗歌。由于缺乏原有文本这片土壤的涵养,参与研讨的教师团队认为这样的练笔,有些根基不实,浮在“空中”。
那么,在读写结合训练中,如何增强有效性,引发了中心组成员的深思,在教研员的帮助、指导下,成员们重新梳理思路,执教老师认真调整教学设计,随着磨课的深入,参与研讨的教师团队逐渐寻找到了好的方法和途径,那就是:
二、在读写结合训练中,要把握两个原则。
(一)紧扣文本,渗透“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原则。【课例1】:
在区连片研修的四年级活动现场,钟老师给观课教师呈现了《和时间赛跑》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紧扣第四自然段中父亲的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读悟,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点明了要“和时间赛跑的原因”。由此引出:“紧扣中心,选择事例”。这第一把金钥匙。让学生品味“围绕中心,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能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加深刻。再分析哪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作者心目中不一样了?放手让孩子自己体会,并出示第二把金钥匙:“有条理的具体表达。”然后总结第三把金钥匙:“点明中心,抒发感受”。在片段写作训练后学生的互评也是围绕这三把金钥匙,习作方法始终贯穿整个课堂,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了文本,更让学生积累了 2
写作的方法。由于教师读写结合的切入点选得恰当,因此学生当堂完成的小练笔质量也较好。不难看出,这节课的读写结合训练既体现了由读到写的水到渠成,也让学生在练笔中,更好地理解父亲对时间的哲理性论述。
(二)整合文本,渗透如何“写得好”的原则 【课例2】:
在接下来的第二堂课中,黄老师给观课教师展示的是《朱鹮飞回来了》第二课时。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对课文10-13自然段进行品读。课堂上黄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圈画批注,在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交流,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苦苦等候”,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考察队员还走过哪些地方、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从内容上指导学生仿写。黄老师在写的指导上不仅注意了内容的引导,还进行了方法的指导,她利用12自然段“静候一旁的考察队员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像守候着一只易碎的宝瓶一样,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悄悄地拍摄照片,生怕惊飞了这两只珍稀的鸟儿。”这一句进行教学,抓住像“守候”、“小心翼翼”、“悄悄地”这些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利用修辞手法,用上生动的词语等方法可以将句子写得有血有肉。正是在老师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做到妙笔生花。
三、依标扣本,灵活运用文本,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训练的思考与建议。作为中心组成员,在组织片区教师进行小专题研讨的同时,也积极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性”地实践。在教研员余老师的指导下,在和中心组成员的交流、碰撞中,实践一个学期下来,颇有心得,现将部分操作记录如下:(选用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仅供参考)
1.写心得笔记——使学生贴近人物内心
本册教材,对写心得笔记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教师也应着力指导,加强训练。教材中有很多篇目为学生写好心得笔记提供了素材,如:《信任》中未露面的桃园主人;《修鞋姑娘》中那位质朴的修鞋姑娘;命运多舛的小凡卡;足智多谋的晏子;《为了他的尊严》中的那位女主人;《灯光》中那位舍己为人的郝副营长等等。
在教学中,紧扣文本,指导学生练习写心得笔记,能够有效地防止以往练笔时,诸如“学完了课文,你想对文中某某说些什么”“你觉得文中某某是个什么 3
样的人”学生在表达时的片面与空泛。
2.续写——使学困生也“有的写”。
在《信任》一课,紧扣文中桃园主人的做法指导学生练写心得笔记。同时,为了关注学困生,教师又布置了一项练习,为《信任》写前传。此次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练笔积极性,学生在选择中变得主动,因为主动而思路开阔,有话想说,自然有话可写。
学习《凡卡》时,紧扣凡卡的遭遇写心得笔记,这个练习对于学优生来说很容易完成。但是毕竟小凡卡的生活与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而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谈谈体会、认识,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就有些勉为其难了。于是教师又设计了一项练习,展开想象,为《凡卡》续写结尾,并注意帮助学困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学困生也能较好地完成此项练习。
3.补写——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
《西门豹治邺》这一课的教学,要让西门豹这个人物形象树立在学生心中,并且能够正确的、有层次地评价西门豹,是教学的难点。在对课文“惩治恶人”这个重点部分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西门豹的做法、西门豹的为人有所认识,但不乏偏差之处或理解肤浅。教师设计了两次补写练习:1.逃过一劫的官绅
地说:“
”。(此项练笔注意两点:A.“官绅怎样地说”既可以填成语或四字词,也可以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B.官绅的话要符合说话人身份以及当时的情景。)2.看到眼前的一幕,老百姓
地说:“
”。从学生交流中完全可以看出,两个补写练笔非常好地弥补了前半段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不到位的问题,学生生成非常精彩„„
4.仿写——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
《晏子使楚》可结合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指导学生为晏子写颁奖词。
《幸福在哪里》学完后,让学生仿照文中人物的对话写写自己的幸福体验。有《劳动的开端》做范文,学生在完成单元大作文《写写自己的劳动开端》时,习作速度惊人地快,质量却并不差。
以上思考与做法,未见得成熟。有不当之处,非常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同时,也希望在教研员的引领下,有更多的老师能积极参与中心组组织的连片研修活动,投身“儿童视野下读写结合训练”的研讨中,有自己的研究小专题,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让我们为开辟成华区的小学语文教育新天地尽绵薄之力。
2011-7-4 5
第三篇: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经验交流)
读写结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宁涛 2012年8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新课标中有200多处改动,其中有30多处提到了“运用”,可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多给学生创设理解、感悟、运用的机会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呢?我认为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是一条必由之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阅读与写作更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水平。有效的读与写教学,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因此,语言教学中读与写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绝不能孤立的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写结合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的、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我校的具体实施办法。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主要方面。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读写能力低,自主精神差,缺乏学习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从教学目标看,语文教学缺乏量化的指标,教学随意性较大。从教学方法看,形式主义多,课堂热热闹闹,但训练不落实,支离破碎,大部分语文教学时间都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浪费掉了。从学习效果看,学生读得少,写得少,要想提高语文水平是很难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了深化教育改革,探索一条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蹊径,依托我校总体科研课题,以“自主、导学、高效”为根本,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途径,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为目标,决定开展“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的研究。决心通过3年的时间初步达到实验效果。
1、研究目标:
(1)总目标: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2)具体目标:通过《教师导学案》和《学生自主实践》的推广运用和完善,改变语文教学存在的读写脱节、课堂“高耗低效”、训练不扎实等现象,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2、主要内容:
(1)通过编写《教师导学案》和《学生自主实践》,探索出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模式。
(2)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3)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4)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二、几点具体的操作方法。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在课堂中究竟学到了什么,课后得到了什么,这永远都是任何教学所必须追问和思考的,也永远是我们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潘瑞金先生在《浅谈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的有效性》中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课文的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读的有目的,写的不茫然,有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课堂才能真正的高效,下面介绍几种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的方法。
(一)找准文本结合点,培养读写能力。
在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知道,读与写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而表达能力的增强,又促进着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明确了这个关系,知道了读与写迁移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创新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不无裨益。
(二)训练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水平。对于读写训练形式的设计,在具体的研究和实践中要注意这样四个问题:
一是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他们的具体认知能力,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持之以恒;
二是要关注训练点的衔接,不要零碎进行,要通盘考虑; 三是要注意训练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形式上可采用说写结合,开始多说,逐步多写,内容上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增强训练兴趣;
四是要及时跟进点评反馈,让学生既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又及时得到写作指导,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1、仿写经典文段
如《少年闰土》中“雪地捕鸟”的动词的锤炼等经典片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仿写。
如《小摄影师》中的对话练习,提示语的位置及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既生动又简单,便于学生模仿。
2、续写故事结尾
如《去年的树》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相机设计练笔。
再如,《陶罐和铁罐》的结尾,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出不同的结果。
3、扩写深刻语境
一些古诗文语言凝炼、隽永短小,情理丰富,令人回味,让学生把古诗文扩写成故事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文内容、情感和哲理的理 解,又培养学生创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让古诗成为写作素材。
古诗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潜入古诗,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诗歌的改写或仿写是再创造过程,是情智意念、语言抒发的过程,是阅读行为转化为创造行为的过程,是将诗人的财富转化为学生的财富的过程。
学完《宿新市徐公店》后,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诗的内容按要求将其改成记叙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描写捕蝶这一场面时,要写出动态。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力。
第四篇:巧用文本,注重积累,读写结合
巧用文本,注重积累,读写结合
学生害怕写作文,提起笔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即使有了想写的内容,也不知该如何表达。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表达方法的引导。
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通过教师引导,巧妙利用所学教材,积累材料并进行针对性的片段仿写练习,是一条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引导学生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外,还要引导他们多看有关书籍,搜集材料,积累素材。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多为经过专家学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课文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有特色,各有精彩之处。所以我认为在教学生掌握字词句的同时,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学生心目中有了一些参照模式,可随时进行片段仿写训练。这样学生在构思成文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笔,虽不能说挥洒自如,倒也能写得文从字顺,像模像样,时而还能写出点新意。
一、增加阅读量,积累好词,好句,好写法
学生苦于表达不畅,很大原因是积累不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好的表达方法,学会“审美”,感知课文“美在哪里”“怎么把美写出来的”。
如:《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文质兼美。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天山“美”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美”。学生果然发现了大量的优美且恰当的词语、得体的修辞运用,这些都是学生不可错过的积累。
同时,语言的积累仅靠课本是不够的,因此我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把课堂上的“审美”运用到独立阅读中,积累好作品中的好词、好句、好写法,并摘抄进摘录本《拾美册》。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我定时检查学生的摘录本,除完成每周规定的摘录数量外,我将学生能自觉阅读并积累的《拾美册》及“会审美”的学生摘录作业,在班上展示,并计入学生的学习积分,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将“要我读”化为“我要读”,培养学生课文阅读的热情和良好习惯。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学生有了一定词句的积累,可很多学生的作文依然条理不清,可见只有语言的元素是不够的,必须教给学生组合语言元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顺畅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二、巧用教材,精选课外范文进行仿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儿童时就有模仿的天性,他们因模仿而获得了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多种技能,最初阶段都是借助模仿作为“阶梯”的。也可以说,儿童的一切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通过教师引导,巧妙利用所学教材,积累材料并进行针对性的片段仿写练习,是一条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在教学中捕捉语言的训练点,通过模仿例句、例段、例文的表达方法或写作方法,使学生能写一段流畅的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
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表达、习作要求,我认为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捕捉课文中仿写的内容,不拔高、降低教学目标。同时,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表达方法,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中有特色、有规律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品味、模仿,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我发现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对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进行对比,并用具体不同的事物含蓄指代“战争”,使诗歌内容富有变化、充满童真。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本课语言训练的目标“学习、运用诗歌指代、对比的表现手法”。所以教学中,我抓住前半句美好的画面与后半句战争破坏后的画面的“对比”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再让学生感知同样是写“战争”,为什么作者要用不同的事物来代替,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试着说说也能代表战争的事物,学生调动所有感官说出了“隆隆的枪声”“炸弹爆炸后浓烟的气味”等形式多样的词语,丰富了“战争”的内容。最后,我让学生试着运用课文的句式“________,可是________,这究竟是为什么?”进行仿写训练。这样,既让学生感知了诗歌的表达方法,又在运用中巩固了习得,还在交流评议中提升了习作水平。
三、绘本阅读,多途径写绘,引导乐于创造
1.仿照绘本画中的“话”进行学写。许多绘本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画面紧密搭配,重复的结构,简单有趣的语言,是孩子们仿写的好媒介。在仿写的过程中,孩子去探索作家笔下描绘的世界,运用语言,迁移绘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
2.抓住绘本中的画外“话”进行续写。许多绘本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故事的结尾又是一个新故事的开始,我们就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写故事。如阅读了绘本《小猪变形记》可以让学生编一编《小猪成长记》。
3.联系绘本中的画外“画”进行创编。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如果把画画与写话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更符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所以在绘本的教学中还可以让孩子们既画又话,创造自己的绘本。如阅读了绘本《小熊、小马和苹果树》后,学生创编了《月亮、星星和小河》、《小狗、小兔和钱包》等。
4.根据绘本中“空白画”进行练写。许多绘本在画面的设置或语言的叙述上,都留有一定的空间,留下了许多“空白”,这些“空白”召唤着我们去想象,去创造。教师就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抓住绘本的空白处、争议之处,或是学生情感的喷发点让学生进行想象创作。
课本是一课之本,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多为经过专家学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课文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有特色,各有精彩处。如果语文教师能在教学生掌握字词句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学生心目中有了一些参照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课文的句、段、篇,学习句式的表达方法、段落的组合特点、课文的谋篇布局,可随时进行片段仿写训练。这样学生在构思成文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笔。
第五篇: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读写结合的有效初探 大悲中学 李红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工具性。所以,读和写是语文学习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说“读”是理论,那么“写”便是实践,读写结合,便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初中的阅读教学来说,更应该体现读写结合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写作方法,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7~9年级)中提出了写作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包括五点内容:“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地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面对如此要求,一周两节的作文课是很难完成的。那么,写作教学该怎样开展,怎样开展才科学有效,便成了困惑语文教师的难题。
综观初中写作教学,有的教师重写作理论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写作实践的指导;有的教师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而缺乏科学指导;有的教师重范文的阅读指导而轻视了学生对真实生活感悟的激发;有的教师重视用写作模式来规范学生的写作而抹杀了学生真情实感的个性表达。诸如此类误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新课程语文实验教材只有阅读教学序列的编排,而没有写作教学序列的编排。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基本上是无本可依,无章可循。写作教学也就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摸索写作教学的有效形式和科学规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立足初中语文教材,可挖掘丰富的写作资源,解除写作教学“无本可依”的困惑;从理性的角度来研究“读写结合”的设计手法与设计角度,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可解决写作教学“无章可循”的难题,使阅读和写作两者相得益彰。
一、读写结合的三要领
(一)、研究教材是读写结合的前提
初中语文教材六册的教学单元编排以主题为主兼顾文体,这样安排不但有利于阅读的开展,也有利于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多形式、有序地推进。要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7~9年级)进行全盘考虑,不刻意把一些目标固定安排在某一年级,而是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有好用的“触点”就适时落实一个个写作教学目标。如能依照阅读教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相应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落实写作教学目标,既可做到“有的放矢”,又能做到灵活多变。
研究教材,关键要研究教材中可用、好用的读写结合的“点”,也就是分析课内文本哪些可以作为读写结合教学的范例,根据读写结合的不同范例建立不 同的读写课型。
1.记叙性文章可建立读写结合的课型:景物描写的烘托,人物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谋篇布局,波折,伏笔,悬念,转换视角,细节描写,拟题,语言运用(修辞的运用、多种表达形式的训练、仿写、补写、添写、扩写、缩写、续写),语言积累(字词、成语、佳句、句式、好段、名篇)。
2.写景抒情类文章可建立读写结合的课型:观察,描写(层次、细致、用词、修辞),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写法(想象、对比、衬托、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3.议论性文章可建立读写结合的课型:提炼
观点,写作思路的严密,围绕中心表达观点,感叹
句、反问旬、排比句的运用。
4.文言文可建立读写结合的课型:添加细节描写,写人物小评论,积累、鉴赏等。
5.古诗词可建立读写结合的课型:积累运
用,扩写成形式多样的小短文,写赏析和点评,以
诗词名家分类整理并运用材料写多种形式作文,以诗词的内容分类整理并积累运用。
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才能保证读写结合的有
效开展,不然,读写结合也会陷入盲目的泥潭。
(二)、过程指导是读写结合的关键
研究教材是读写结合的前提,过程指导是读写结合的关键。可以说,研究教材是静态的“预设”,而过程指导则是动态的“生成”,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下面结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案例来解析过程指导教学进程。景物烘托写作训练(九年级上《孤独之旅》):
首先,品析文本,让学生领会景物烘托的妙处。
接着,小结阅读文段后领会得来的写作知识:
①景物烘托的写景,既要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要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要体现主观情志。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描写景物,做到情景交融。③可借助对比、衬托、想象等写作手法来表现。
最后,指导学生写作实践:
第一步,以采访形式讨论:(1)你孤独时心情怎样?你最孤独的一次是什么时候?(2)你孤独时在做什么?周围环境如何?第二步,让同学们说说哪些景物的特征能切合孤独的心情。(3)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和恰当的写法增强表现力。
(三)、真实有效是读写结合的宗旨
读写结合的真实有效性不仅体现在课前的研究教材和过程指导环节,还体现在课后的跟踪、反馈环节。
1、课前研究的真实有效性
通过课前研究环节可确定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读写结合点须遵循教材的特点,同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以七年级第三单元的两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为例:《春》通篇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同时,要掌握比喻的有关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学写比喻句。《济南的冬天》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展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情恬静,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在阅读环节中应让学生明白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这样写更亲切自然,更有人情味。之后,引导学生学写拟人句。
2、课堂指导过程的真实有效性
《春》的读写结合点是在欣赏品味语言的同时学写比喻句。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进程的:先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画出比喻句,大声朗读领会语句的生动形象美;接着让学生把描述对象的比喻句取消,用一个句子实实在在描述对象的特点,再进行对比来体会比喻句表达生动形象的妙处。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句子取消比喻就是“有的花是红色的,有的花是粉色的,有的花是白色的”,通过对比,学生领会到不用比喻写花的颜色的句子呆板得多。再下来告诉学生,比喻句的运用关键是喻体的新颖和恰到好处以及喻解的细致生动的展开。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把春天比作小姑娘,把春天的温柔、妩媚动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而后的“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又是结合本体的特点对喻体作了细致的铺写,喻解恰到好处地把本体描述得生动而逼真,能够达到增强文采、凸显语言情韵的效果。最后,我又展示一些喻体和喻解都新颖生动的比喻句供学生揣摩、领会和仿写。如:“父爱如山,巍峨持重;父爱如海,博大宽容;父爱如水,柔韧沉稳;父爱如石,坚忍深沉。”这个过程把学写比喻的过程分解为四个进程,循序渐进,符合认识规律,是科学有效的。把困难分解,每一步指导都能考虑学生的实际——先扶着走而后牵着走再放手让他走,这是真实的学习过程,因此说,课堂指导过程是真实有效的。
3、课后巩固的真实有效性
以《春》为例:通过学习《春》这篇课文学生已经初步会写比喻句了,如果就此为止,学生的能力难以得到提升,接下来应该安排一个周期训练巩固这项能力。第一阶段:老师给定对象,学生收集、摘抄有关这个对象的比喻佳句l0句以上积累,自己再创作5—10句;而后把学生积累和创作的句子张贴出来大家修改、互相积累。第二阶段:片断写作训练(以强化学生写比喻句的情景片断)。第三阶段:日常写作强调运用比喻句。就这样,实实在在学,实实在在积累、借鉴,实实在在运用,把写作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写作程序性知识,再把写作程序性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这个过程也是真实有效的。
二、读写结合的策略
如何有效地落实“读写结合”呢?一要树立“读写结合”的意识;二要明确“读写”训练目标;三应注意三“给”,给时间、给思路、给指导;四应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训练,如:仿写句子、补写空白、描写插图、续写故事等等。
一、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训练,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看一堂课是不是语文课,重点就是看教师是在教课文还是教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如果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却什么也没有教会。就会犯 “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错误。在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语段重点教学。在语段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孩子在对比、模仿中领悟语言,习得语言。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林莉的《小巷深处》时,可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仿写。
原文:“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这段文字是“我”情感回归本位后的宣泄,从记忆中的一个个生活片段更具体的诠释了母爱,用悔悟的心灵升华了母爱,淋漓尽致的表达了“我”对妈妈深深的爱。以读促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中心。仿写时可指导学生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抓住关键词“还记得”,选取自己生活中感触最深的画面。写好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以写促读。
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有写作的模拟点,如生动形象的一连串动词的连用(如《风筝》),叠词的运用(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修辞手法的适当应用(如《春》,细腻的描写,(如《周庄水韵》),抒情议论的句式(如《石缝间的生命》)等等。
二、抓住文本空白点,发挥想象,培养创意表达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许多空白点,是作者言犹未尽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训练点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发挥学生的想象,适时拓展,也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本里很多课文的思考与练习题有写作的要求,弥补文章空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思考练习题三“课文中莎莉文老师用比喻形象的回答了海伦凯勒爱是什么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体会,模仿课文,也用比喻来回答这个问题,并把这个问题和同学交流一下。”通过此项训练,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细节中描绘什么是爱,更全面地诠释爱的内涵,更深刻的理解爱的力量。又如陈伯吹的《骆驼寻宝记》思考与练习三“课文讲述了骆驼寻宝的经历,但没有写寻宝过程中骆驼想了什么。你不防走进骆驼的内心世界,假设自己就是这头骆驼,写一篇短文,叙述一下你在寻宝路上的心理活动。要求:
一、用第一人称来写;
二、根据骆驼的特点做合理的想象;
三、可以只写一两段心理活动。”这一写作要求弥补了文章缺乏细腻的心理描写的空白,让学生走进文本,发挥想象,写出骆驼当时的心理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丰富了骆驼的人物形象。
像这样的要求不止这些,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课时进度,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轻描淡写的说一说或者是干脆放弃。我认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有效性,不仅要做实课后要求的写作训练,还要深刻挖掘教材,寻找文本的空白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采用多种写作形式(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 等),适时写作。
三、抓住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培养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拓展延伸点,改变教法,因势利导,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教学艾青的《我爱着土地》时,可让学生仿写诗歌,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嘹亮的喉咙歌唱:……”开头,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读写结合有效结合。(《乡愁》《天净沙.秋思》《家》等)
教学许基仁的《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结合奥运会圆满成功的事实,中国人民的喜悦自豪的心情,中国社会的进步,课程收尾时因势利导,拓展延伸,让学生对对联,教师可出示上联:“新北京新奥运新天新地新世纪”或“申奥成功鹏展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锤炼语言的能力,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会掀起课堂高潮。郭红云老师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证明。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文中的图片,根据人们的表情,描绘当时场景,填补 新闻缺乏描写的空白,培养学生的表达。
四、抓住读书笔记,反思自我,拉近文本和切身实际的联系。
读后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材料,提高认识。读书笔记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编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读书笔记是读写结合的最有效的方法。这里谈一谈两种读后感的新形式。
1、课前读后感
写课前读后感,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有利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帮助。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将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如《懒惰的理解》一课,课前让学生 写一写对懒惰的理解,课上展开讨论,理解文中懒惰的意义,步步深入,最终感悟文本的真正内涵。
2、课前课中批注
批注是读后感最随意的的形式。在预习时或课上,应要求学生随时做批注,记下自己读书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会完美结合。
语言习得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变“理解课文”为主的解读式教学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要善动心思,巧抓契机,适时练笔,丰富积累,锤炼语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平时的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发现写作素材,注重积累,不断引导学生锻炼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