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谈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模式下导学案与小组合作关系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16-80376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0 00:11: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模式下导学案与小组合作关系

(二〇一一年)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参评申报表 编号:

注:本表由论文作者自填。注意:

1、编号及本表最后两栏不填。

2、论文分类要填正确,参见类别填写。

3、单位名称一定要写明所在县(市)。字迹要清楚。

4、严禁论文抄袭,凡引文要注明出处。

5、本表可复印,并装订在每一篇论文的首页,一式一份送审。

[类别填写:文科类:小语、中语、英语、历史、地理、音乐、体育(卫生)、美术(书法);理科类:小数、中数、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电教);综合1类:德育(政治)、心理(情感)、幼儿(家庭)教育、特殊教育、职业(劳技)教育、校外(社区、环保)教育;综合2类:教育学(教育理论的运用与探讨、课程、教学法等)、教管(人事、制度、财务、后勤、校企、班级、团队、督导、校园基建等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终生教育)、其它类]

浅谈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模式下导学案与小组合作的关系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获得学习主动权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点就是教育以启发学生智能,引导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中引导学生把潜在智能发挥出发,与传统的教法模式相比,突出的特点是启发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动作技能形成的活动过程,以学生可接受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和中心环节,构建适应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主体性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我校从2008年开始,作为江宁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学校,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以“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和指南针。我校统一使用的“导学案” 是指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晶。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做合一”的载体。其核心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和综合把握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导学,导练,导结;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我校课堂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运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导学案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有的老师完全放手给学生,没有适当的总结和点拨,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的思维没有得到提升;有了导学案,学生有了预习,都知道了这节课要讲什么,就可能失去了学习新课的逻辑的严谨性,在教师往下引入的时候,学生都知道老师要讲什么,失去了新鲜感,“情境创设”成了“揭密后的魔术”,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时机不当、分组不科学、规则不明、时间不足、评价不全几个方面。再者学生展示时的语

言组织毕竟不如教师,经常出现课堂不能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拖堂”和问题。怎样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谈谈如何充分利用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打造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

1、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体会现实成功的“导学案”设计。

教师不是要去塑造学生,而是提供条件。比如母鸡孵蛋,我们只能给它提供适宜的温度,而不好代替它孵。同样的,我们也不好代替学生学。

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学习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导学案设计与传统教案不同,传统的教案形式是立足于教师的“如何教”,而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导学案的 “导” 就是引导、指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根本要求; “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

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让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而不是习题集,练习册。

因此,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应高度注意下列问题:

(1)钻研教材是根本。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教师应该自信研读教材,仅仅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重难点,提炼知识脉络,研究学法,探寻规律,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

(2)目标落实是关键

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要课课有目标。整个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根据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环节和学习过程。目标怎么定?如何学?如何练?如何检测?所有的导学环节和当堂检测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吻合。

(3)梯度上升是必然

导学案多涉及的课堂内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式上升, 要学生探究的每一步,指令需要清晰明了,又前后贯通,不能模棱两可,让学生似懂非懂。内容有了梯度,学生就有了挑战,学起来就有了兴趣。

(4)优化课前学习、课后作业布置等方面相关教学环节

有意义的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导学案”精心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使课前的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先行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从而优化其导学功能。

通过“导学案”,就课外作业的内容、形式、批改、评价以及过程管理进行设计,优化学生作业练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将具体策略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常规,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 “路线图”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导学案的编制过程是对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2、通过“导学案”与“小组合作学习”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互动”。

课堂内外的“有效互动”,指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之间相互作用,并在彼此之间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所谓“相互作用”,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也包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积极影响,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的积极影响。

教师的“教”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对自己的教学手段做出恰当的调整,要“以学定教”;在课堂中,教师要围绕着学习内容,为学生营造自主发言的空间,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对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内外围绕学习内容而展开的互动(合作学习),我们更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因为这种互动如果组织得好,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改善产生重大作用,而组织不好,其反作用也是很大的。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如何实现教材、“导学案”、课件、教具之间的优化整合,这是值得思考的探讨的课题。

(1)课前预习,组内互学

组内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案中的分层次问题等进行分工,然后组内交流,并记录疑点。导学案的设计意图和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的超前预习或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大部分的知识,老师通过对学生学案的检查和分析,提取出老师需要讲解的重点和难点,把更多更自由的时间教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

(2)课中展示,组组互学

在课堂预习成果展示中,教师要尽量请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回答,以此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和团队荣誉感;在预习疑点展示汇总之后,分组讨论并交流其他

组的疑点,从而达到组与组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实现知识与知识的交汇与碰撞。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小组的优势和资源,通过有效的组织,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给学生更充分的交流和学习时间。

(3)课后反思,组内互帮

在导学案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还是有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完不成任务的现象,这反映了我在导学案编写中分层次教学方面还有待完善。组内互帮可以使这些优生把在教师帮助下解决的问题和学会的知识教给其他组员,达到了以优带差、共同提高的分组目标。

3、“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当堂训练”的目的在于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样做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以便于教师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同时也为教师在课外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供依据。

当堂训练时间设计一般不少于15分钟,以便让学生能及时地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习题主要是课本上的习题或稍作改编(防止学生去找现成答案),不能太难,量不能太多。检测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二是调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发现暴露的问题。特别注意让2-3名后进生板演——因他们暴露的问题最多,最有典型性。

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坚决摒弃死记硬背,摒弃课堂新知的简单重复,最好是引导学生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而在训练形式上,要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训练内容。这样的课堂训练犹如“实弹演习”,不但能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更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独立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而且,这也是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的有效手段。老师要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归类,特别要注意后进生有哪些问题,那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倾向性的,哪些是个别的。千万不能马上辅导。

总之,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实现学案中学习目标的手段。借助“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杜郎口旋风》

2、金华一中《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教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赖配根《解放“学习力”——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民教育》2009.12)

(《人

第二篇:高效课堂导学案

涉县“少年之星”主要事迹材料

龙北小学 四年级一班李莫然

李莫然同学是涉县龙北小学四年级(1)班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时刻用星级学生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学生, 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学生, 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学生。

在课堂上,聚精会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总能看见她高高举起的手;做作业更是一丝不苟,每项作业本上的字都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她的成绩总在班上名列前茅。

在课下,李莫然同学更是对各种文化知识、文化传统充满了好奇之心,处处都是她学习的内容,各种习俗的起源,旅游古迹的发展,交通路标、指示,等等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读书是她课余时间的一大乐趣,从童话故事到历史读本,从自然科学到天文知识,她都读得津津有味。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演讲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当今学生应朝气蓬勃, 活泼开朗。在这方面,李莫然同学做得很好。她的业余爱好很广泛,喜欢美术、电子琴、兵乓球。为了增强体质,她经常和家人一起参加晨跑,节假日进行登山,用自己的言行向同学们昭示: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

具有优良的品德是星级学生必不可缺的。在班级里,她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尽职尽责。她更是同学们的好伙伴,同学们谁有了困难都去找她,最后总能想办法圆满解决问题。今天,李莫然同学虽然仅是株幼苗,因为怀揣着振兴中国的奋斗目标,她在“校园”这片沃土上定会茁壮成长, 成为明天栋梁, 撑起祖国大厦。

第三篇: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小组建设

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小组建设

(一)小组组成

第一:学习小组概念及内涵: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它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以激发全体学习者共同愿望的学习型组织;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异质学习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与学活动;三是一种同伴之间、小组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互助性学习活动,包含小组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四是以各小组在单位时间内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的总成绩为评价的依据;五是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活动;六是由教师事先设置问题、分配学习任务和预设教学流程的学习活动。

第二:学习小组划分:

(1)划分原则: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基本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组间同质”体现了小组学习的均衡发展,也为公平公正竞争奠定了基础,“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质结对”是指在组内实行同层次学生结对,便于开展“对学”,“对子帮扶”体现了分层学习、梯度推进中学生个体间的有效合作和友好互助。

(2)划分依据:即类似于分平行班一样,按照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背景等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六至九个小组。

(3)具体操作:

第一步:确定组长人选:组长必须认真负责、有一定工作能力,认知水平、智力水平、性格特点、习惯爱好等应该处于A等。可以通过演讲、自荐以及班干部的推选等方式确定。

学习组长是一个小组的灵魂,他不仅要领导、团结小组成员,承担向组员分配独学、讨论、展示等方面的学习任务,还要带领一组同学达成学习目标,更担负着管理、考核小组成员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等综合表现的职责,是班主任的最重要的帮手。所以小组长的选拔是小组建设的关键。

第二步:确定组员进行分组。将班上学生按学习成绩和学习品质分为A、B、C三个层次(约各占三分之一)。分组的时候不只是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考虑男女生的比例,性格的差异,学生能力的差异,尽量做到每组都有成绩优异的,也有性格较为外向,敢于质疑和展示的,使每个小组的实力尽量平衡为佳。一段时间之后,老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如组长是否与组员团结,组长的管理能力等,有时是组长与组长之间的互换。

第三步:确定学科组长。学科组长主要负责本学科的学习。

(二)小组培训。第一:组长培训:

⑴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和作用。提高小组长在学习小组中有关在小组管理、指导、组织、协调、检查、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⑵定期召开学习组长会议,洞悉他们在思想、学习和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

⑶让小组长享有一定的权利。教师应力所能及地为小组长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

⑷对小组长的工作要适时地给予肯定、表扬或激励。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小组长领导一个小组应得到应有的尊重,更好地体现其自我价值实现。这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力量源泉。

第二:组员培训:

⑴在全体学生中树立“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的合作学习观念。

⑵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树立“展示者无错”的观念,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的学习、交流、展示等。优点放大,缺点缩小,对待学困生的展示,多关注过程,少关注问题结果的对与错。为组员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目的是让他们敢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

⑶采取捆绑式评价。由过去关注学生个体的评价转为关注小组整体性评价。在学习和常规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通常放在组内评价。旨在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小组整体水平。

⑷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优秀学习小组的评选可以扩展到全学校的范围,为班级工作营造更大的舆论空间。

第三:高效课堂常规培训:

比如如何开展小组独学、对学、群学、展示、互动、反馈与评价、导学案使用及整理学案等高效课堂常规学习行为。

(三)小组管理 第一:文化建设:(1)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有特色的组名、组训、组规、口号、组徽、组歌等,并制作成小组文化标识牌,激励每一个组员。

(2)在制定组名时应突出文化主题,依据学校文化主题或办学特色以及班级文化主题和班级特色,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名字,打造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制定规章制度

(1)制定在纪律、学习、卫生等各方面应该遵守的一些要求以及相关的奖罚规定。(2)进行事务分工。增强每个组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每个成员都感觉到自己在组内很重要,自觉自愿地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四)小组评价

高效课堂模式下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而教学评价则占据着核心地位,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的评价,学习成绩的评价比较直观,每学期就是月考、期中、期末几次的考试成绩,而是否能取得好成绩就主要看学习过程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机制是靠的各班级黑板上印制的评分表格以及各科课代表手中的教学过程评价表,各科任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制定评分细则。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热情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我现在就教学过程评价表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制定评分标准:各科任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制定评分细则,当然,教师课堂运用评分系统时,要因题而定,简单的题可以分值少些,难的题可以分值多些。预习、交流、板书、质疑、展示的分数要有差别,不能够全部都是一样的分数,否则学生便没了竞争的趣味,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同时还可以因人而异,比如一学生从来没上台讲过话,胆子特别小,上台展示却并不优秀,甚至出了错,老师也不要批评打击这个学生,要鼓励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这个时候鼓励分数是必要的。教师在给预习、交流、板书、质疑、展示等项评价时,最高分数最好不要超过五分,以便于学生统计分数时不至于分值过高。为了鼓励学生质疑,质疑的分值可以比板书、展示等适当高1-2分。黑板上的评价表上除了常规学习的这几栏外还有一个“其他”栏,这个可以作为课堂纪律分数去约束各个小组,比如:第六组某一学生上课在睡觉,教师就可以适当扣掉这个组1-3分,这样该组组长便会给那个睡觉的学生扣1-3分,每个班级都会有班级的规章制度和日活动评分记载,班干部管组,组长管自己的组员,他们手中都有我专门制定的日活动评分记载表和学习过程记载表,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上课睡觉违反了班规,理所当然要扣分。

(二)课代表计分:班级设立记分员,由距离黑板最近的组担任,其组员轮流担任。各科的课代表在每节的展示课一结束就迅速把黑板上教学过程评价表上的分数转载到每学期学校发到他们手中的教学过程评价表上,导学案收交后教师批阅时也应该做适当的评价,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比如:第六组政治导学案有一个人没订正,该生作业扣一分,第七组有两个学生因为没做完各扣了3分,那么第六组扣一分,而第七组就扣了6分。课代表如实记载第六组扣一分,第七组扣6分,而且课代表还必须把第六组、第七组谁扣的分,扣了多少分记载下来。如果课代表在统计的时候发现了有没交的学生,将不仅扣掉这个学生五分的作业基础分,而且还扣掉其组五分。如果不交的次数多了,在学习过程认定的时候他的分数自然就低了,被评为不合格他也就无话可说了。这个也可以根据各科的特点进行评价。课代表的评分记载表也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三)学习组长计分:每节展示课结束后,各学习小组长便会统计本节课自己组员的学习过程分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数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为了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各班在进行班级建设的时候要确立每个学习小组的各学科组长,学科组长负责从课代表那里接受科任教师的展示任务。课代表用抽签的方式把任务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而各学习小组的学科组长可以用多种方式决定板书、展示的人选,可以抽签,也可以轮流,也可以指派,为了让每一位同学参与课堂学习,指派的方式建议少用。每节展示课结束后,学习组长便把组员板书、展示、质疑等分数记载下来,一周下来,每个组员都有学习过程的分数,分数有高有低,谁的学习能力强也就见分晓了。

(四)班委会团支部统计分数:每天学习委员把各组各科的学习过程分数汇总统计,算出每天各组的学习过程总分,每周六收集课代表手中的作业记载情况,再算出各组本周的学习过程总分。班长带领班委会团支部算出本周各项总分最高的组为优秀团队;展示、质疑分数最高的为展示、质疑之星;各项评分记载一分都没扣,而且举止文明,学习认真,严格要求自己者为文明素质之星;优秀学习组长由班干部依据班规评选优秀的标准评选出优秀小组长;优秀班干部和课代表由各学习小组长推选评定。每项评定必须是扣除日活动评分记载上扣分和加分之后的最后得分。例如我班有一个组每周学习过程分数基本上是数一数二,但是因为纪律扣分屡次和优秀团队无缘,他们二话不说,只怨组员不守纪律,组长自己想办法整顿,这一周纪律扣分虽然没有了,但是因为考试质疑展示的机会减少了,所以没评上优秀团队,不过我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被评上的。

(五)奖励优秀:每周评选一次班级优秀团队和个人,包括优秀小组,展示之星、质疑之星、文明素质之星、优秀班干部、优秀学习组长、优秀课代表,进行班级公示表扬并给予物质奖励;每个月要评选学校优秀小组和个人,包括优秀小组、展示之星、质疑之星、预习之星、合作之星和文明素质之星,学校对优秀小组进行全校表彰,以此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评选依据有如下:一是各学习小组组长的学习过程评分记载表;二是各科课代表手中的评分记载表;三是班干部和学习组长手中的日活动评分记载表以及寝室长手中的寝室纪律评分记载表。统计分数由班干部负责。每周六晚夕会时班干部就会就会在班长的带领下进行统计评选,各项都是量化所以既公平又简单,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分认定学习过程占百分之四十,纪律占百分之三十,成绩占百分之四十,统计出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就简单多了。

具体到课堂评价操作的办法,远不止上面介绍的这些。各个班级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创新评价方式与评价办法。比如受网络虚拟积分的启发,有的教师联想到“QQ式”等级评价(星星、月亮、太阳、黄钻)或者发QQ币,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对小组学习愿景的共同期望;有的班级创造性地将军衔制引入小组评价;有的班级课堂颁发小证书,比如“××同学在××课堂上,积极展示,表现出色,特发此证,以资鼓励。”这不仅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沟通了家校情感;对评价积分赋予特权等级,比如利用学校师生资源或者教育教学设施资源乃至娱乐资源等,向学生开放,不同等级享有的特权不同。当然评价不能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意识、创造意识,使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个性发展。

由以上课堂评价的种种方式或操作办法,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已经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且更多地以质性评价的方式出现,以评价小组和个人结合的形式出现,以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形式出现,以多元的丰富的富有创造性的评价方式出现。

第四篇:基于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设计

基于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设计 吕河镇中心学校 袁彩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旬阳县吕河镇中心校的袁彩霞老师。非常感谢县教研室,感谢彭老师等领导对我们的老师的关心,对我们专业成长的帮助,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在一起交流探讨基于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设计,我感到非常荣幸!近几年来,在彭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都在尝试导学案设计和运用。接下来,我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简要介绍一下我的具体做法和理念,不足之处还请不吝赐教。(下面我的交流也许枯燥,请大家先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心情!)

一、导学案的定义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的最优化方案。导学案的编制主体是教师,使用主体是学生。所以,要突出三个字:一是“导”,指导、引导、辅导。(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二是“学”,学有出发点,有目的地,有可以评判的标准,有过程,有层次,有生成,也需要方法。三是“案”,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习题的简单堆积,而应该有序引导,由易到难,由低到高,螺旋上升,体现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素质达成的规律性。

二、高效课堂导学案资料包

每一单元首先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方案,接下来课时包括课时教学设计、学案、课件。

三、设计导学案的重要前提

就目前来看,导学案还是个新生事物。由于它承载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它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是否高效,学生学习的成败,所以对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一步 学习解读新课标(2011版)

研读课标作指南 有没有课标意识是衡量传统教师和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想教有方向、教有目标、教有效益,就必须首先熟读课标,研究课标。如果说课程标准是解题的“定理”和“法则”,教材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例题”。因为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标而不是课本。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不是单纯解决这个“例题”,而是叫学生学会运用“定理”和“法则”去解决诸如此类的“应用题”。课标了然于心,教学就不会迷失方向。所以,学习研究新课标是教学之前,必须坚决走好的第一步。

第二步 确立课程意识。

过去,受多年以来的传统教材观的影响,教师停留在教材桎梏下的“怎么教”上,把教材奉为“圣经”。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而今天的教师,再也不仅是忠实圆满的教授规定内容的教师,而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师,是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的教师。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建构者、开发者。所以教师应同时具备课程意识和教学意识,这应该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

第三步 研究开发教材

1、“高效课堂”教学必须从教材中实现突围,使教师和学生重新回归自我开发和使用教材的原点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被赋予了自主整合、开发教材的权力。然而,在现实中,教辅用书大量泛滥和重复使用,如教学参考用书、教材全解、现成的各类教学设计、教案等等,虽然解决了教师写教案的苦和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捷径,但这种“越俎代庖”的开发和资料的泛滥,不仅挤压了教师的开发空间,使教师和学生失去了对教材的敏感,乐于坐享其成,而且最终导致教师丧失了开发教材的能力。

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必须使教师和学生重新回归自我开发和使用教材的原点,以除去由于长期依赖教辅的拐杖而失去脚步如飞,走自己道路的能力,以开发适合县域校情和自己学生实际的学习材料,重拾师生的智慧、课堂的灵动和生命成长的精彩。

2、解读教材

要求教师要整合教材,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了解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教材分析。

要把握每一个单元的教材,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只备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而要备一个单元。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每一个单元的主题,清楚编者围绕这一主题是如何选材和编排的。要提倡教师单元备课,集体备课,把一个单元的课时和活动整体安排。

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有的老师在备课时一头扎进细节,对整篇课文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钻研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处于什么位置,编者为什么要选入这篇文章,如果换一篇文章行不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重点是学习什么,教师明确了这些才能备课和上课,以往三课时的内容可能一课时就能处理完。

课文研读,是教材处理的重要前提。没有扎实的课文研读,一定没有好的教学设计,也一定没有得体得法的教材处理。课文研读,首先要抛开外援和教辅,独立研读课文3—5遍。待到有了自己的独到的感悟、理解、思考和提炼以后,再通过阅读教辅以拓宽视野、加深认识。因为。教材是“源头”,是根本,教辅只是他人的“牙慧”,是“末梢”,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不符合校情学情的副产品。教学必须立足于研究教材,而不是直接使用现成的教辅。

“不识教材真面目,只缘身在教辅中”。现实中,许多教师手忙脚乱,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与舍本逐末地依赖教辅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由教辅向教材的回归。

第三步 随时把握学情(现有的基础水平和学习经验)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由于“先学”的法则常常在发挥作用,所以学情是变动不居的。这就需要老师随时注意把握学情变化的新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教学节奏。所以。随时把握学情的过程,就是根据学情变化,不断修正导学案,不断提高教学针对性的过程。

四、单元教学具体设计

1、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分析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位置、单元的主题、教材内容和结构(包括哪些知识,这些知识的逻辑结构是什么),编排的意图等。只有对教材认真研读,记在脑子里,才会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和教学策略等。

不关注学生的课堂就是无效的课堂。备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备学生,这里脱节了,谈什么都是虚的,这样的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很多课堂看似精彩纷呈,但是静下心来回味,如果主演是教师配角是学生,可以这样讲,这节课精彩得几乎荒凉?”

“学情分析看似简单,想要做得到位真的很难,但是不做的话,备课又会显得盲目。学情分析的内容“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等。“当然学情分析,可繁可简。

五、学案设计

设计课时学习目标是教师设计导学案的第一要务和基本前提,是一堂课学习的灵魂所在。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学习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如何设计 “导学案” 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备个案阶段,事先按照整单元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相应的个案学习目标,目标应该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开始,教师或学科长指导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目标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之中。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日常备课时,一般情况老师们会从教参上把目标原封不动抄写下来或者很随意地设定。这就出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不明确现象,出现教学目标错位、“贴标签”、陈述缺乏操作性、空泛罗列概念、主体混乱、行为动词选择错误等等。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课件展示)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如何让教学目标的制定语言规范、准确呢?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描述,(即每一个目标的主语都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即使省略也要明确指向学生的行为。),指示要明确。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不要用“指导、培养、教育”等词来陈述。

第二、从可检测的角度去表述,操作性要强(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确定的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如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好是直截了当点明学会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背诵哪段话、围绕某个意思写几句话或一段话等等。

如何读书自学,自主探究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在“导课”开始,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激趣因素,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然后设计自学的内容和方法,学生依照“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快乐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对可能生成新的问题整理。自学检测可放在课堂进行,也可放在课前。如何设计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环节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分两个层面,即: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展示、组内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学生可以先在小组内展示,之后整理出小组有代表性的问题,在班内组间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习任务的时机要跟教学的流程相一致,内容要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展示,不能只为展示活动而流于形式。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择机指导,确定“点拨”与“不点拨”的黄金分割点,及时进行点拨。此时组间展示交流学生互相帮助能学会的,教师就不需要再点拨。

如何设计达标检测,反馈拓展环节

设置达标检测目的是为了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达标检测题要有层次、有梯度,既能体现本节课知识与能力结合的重、难点,又能因材施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教师或学科长当堂批阅学生完成的情况,反馈达标效果,当堂矫正补救。

三、导学案的使用

(一)课前:

上课前一天,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预习过程中要求勾画出课本的知识点并写上标注,梳理基础知识脉络,并将生疏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导学案上做好标记。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检测”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拓展题。

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老师针对“导学案”了解学清,进行补充完善。

(二)课堂:

课堂一般分四个部分:

1、自学检测订正

2、分组合作 讨论解疑

3、展示点评 总结升华

4、当堂反刍 总结反思

首先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订正预习过的教材知识。

基础知识完成后,课堂的下半部分进行“合作探究”。学生首先将合作探究题目的思路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形成组内共识;然后每个小组将本组的答案于全班展示,由同学和老师给予点评。

最后完成“当堂检测”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三)课后:

1、上完课后,要求老师和学生分别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教后记和学后记。

2、每隔一周,将“导学案”进行整理,装订。

第五篇:高效课堂模式下小组的分工与合作

高效课堂模式下小组的分工与合作

在高效课堂中,小组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而小组内的分工明细则是高效课堂有效实施的体现。在教学流程上,每小组设组长一人、副组长一人、学科组长每科一人。组长抓学习,副组长抓常规(纪律、卫生、安全、日常行为等),分工合作。各学科组长,具体负责本学科的各项学习工作(预习本、纠错本的批改,收发导学案,指定本组展示代表、发言代表,收集问题向班级学科代表反映等),学科组长要能够调动、激发小组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常规活动的管理

每小组必须配备常规专管人员。具体有:组内卫生、桌椅的摆放、黑板的擦洗、标语的完善、组内的纪律。

课下常规活动建议给学生留白,让他们有自由的空间,不能什么事都按一定规矩做,那样会使学生很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在开展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做好学情调查并及时做好指导工作。学生分成小组交流后,老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听一听学生交流的内容,看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足,把它记录在课堂记录活页上,到小结课堂问题时指出来,让学生去纠正不足。老师在做学情调查时,发现学生的亮点,也要记录在课堂记录活页上,到以后上课时,让学生继续发扬。如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及时作好指导。教师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把解题的思路给学生讲明,让学生按解题思路去寻找答案。如果在组内还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组长就要把这个问题展示在主展板上,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后解决掉。

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先把导学案的问题进行交流。组长组织组员分成A、B两个小组,让每个组员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出问题的最佳答案。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想发生碰撞的过程,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意见分歧时,应该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大家共同认可的答案。经过思想的碰撞,学生对问题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组长还应该关注组内的学困生,让学习对子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实现共同进步。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还要承担起课后反思的观察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单独谈话等方式,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具体指导,促使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都进行反思,使之慢慢形成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循环。

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分配小组展示的任务

采取小组自愿的原则,哪个组喜欢讲哪道题就去认领,他们自己选择的题目,他们就会很自信。达到课堂中组组有事做,人人想展示的一种氛围。这样的课堂展示才是有滋有味、活色生香的。

为了避免学生只针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而研究、学习、准备的现象,教师大多数情况下应临时、随机地分配展示任务和内容,由组长根据本组的计划安排到组员。组长将展示任务分配到某个同学,展示内容的分配要考虑难度,应该是不同基础的同学展示适合他作法难度问题,特别是通过将一些简单问题分配到后进学生进行展示的作法,可以增加他们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

我们的课堂不应为了展示而展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作充分预设,大部分任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够解决,而展示的内容必须是全班共性的问题,而且这些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下,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

余下的少数代表性强的知识点或提高题可以留作展示,相应的展示题可分给以下小组:掌握得非常好,有独特方法的小组;水平一般,能够讲清思路,通过展示能够提高他们理解水平的小组;教师有意识要为之创造展示机会的小组。

在小组学习刚开始的阶段,往往出现小组展示时每组每次都是相同的学生的问题,往往是那些善于表现的“优生”,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怎样来确定展示人才合理

一节课中,个体展示是亮点,是高潮,是形成人格、自主自强、勇敢有为的重要途径,每节课要设定重要篇幅,通过学生个体展示来促成学生性格的铸就。

具体可以体现为两种方式,一种由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的展示人;一种是由老师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前者,有利于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后者,有利于老师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检查各类学生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方法运用要灵活,不可教条。

容易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难度大的学优生回答;对于中等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对加高分,学优生答对加分少;也可由科代表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号回答。为了避免课改初期学优生抢答,学差生不敢答的问题,可以在组内确定每人每天展示次数,同一个人多次展示时,少加分或不加分,其他人展示多加分,这样就能有效规避每组每次都是相同学生展示的弊病。

小组内实现一对一帮扶

帮扶从广义上来讲,就包括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优生与优生间的互助及优生和优生间的相互激励。要想实现学生间的帮扶和激励,就必须在小组建设时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编排。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若以8人一组的话,中间四人必然是优生,或者是,中间四人中两位是优生而另两位是次优生,而小组的两端分别安排中等生或中下等生。这样的编排方式非常有利于中间两位优生或次优生间的互助,也有利于优生对两边成绩较差学生的帮助,从而实现一对一的帮扶。

这种组合方式要求老师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一对一的同学,老师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是否相投,因为,只有性格相投的人之间,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和合作,同时,老师也要让学生明白小组编排的意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否则,小组的建设将失去意义。

小组的建设过程中,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小组成员不能固定,应该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组进行适当调整。

课堂中的对子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同时,组内对子之间的评价还应有梯度性,优生之间的对子相对于后进生之间的对子来说他们的优势更加突出,怎么评价才能平衡他们之间的差异?怎样才能既使优者更优又使落后者不失信心呢?

分层评价是最好的途径。在班级、小组内可设置“黄金搭档”、“挑战台”等,利用这种手段进行激励,使对子更加自信,更加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何避免“被合作”和虚假合作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表达方式,当然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往,我们一味强调参与率,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甚至所有人都能上台展示,殊不知,有些学生性格使然从心里就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对于这些学生,倒不如随之,只要他在用心学习,不参与讨论又如何?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未参加讨论意味着不知怎么去发表见解,不知如何去听取他人建议,或是对学习极端不负责任。原因有二:一是没有深入预习就没有存疑,没有新发现就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一是落实预习。措施有:自主预习、组长督查、存疑登记、释疑有奖、设问创新、循序渐进;二是有针对性地做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教给自学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

也有可能是因为问题的难度太大,当然还有可能是他不愿意参与讨论。这时,要提醒他们上课应该干什么并作好记录,扣除一定的个人积分并督促改善。

小组合作学生要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重要性更甚于在小组内讨论,可由于小组内几个学生的理解水平、反应速度等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以至于提出中心问题后便出现了上述情况。自己的方法:提出中心问题后开始在座位上独立完成任务,首先完成任务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相应的区域讨论相关问题,而未完成的同学继续独立完成相关任务,直至完成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小组内的所有同学都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能充分利用合作这一有效方法。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自学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放弃交流和展示,充分放大学生的自学。自学不充分,交流或展示就没有意义。

浅谈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模式下导学案与小组合作关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