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6-91458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7 23:30: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202_—202_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数学学科

新课程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卢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主张“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使学习更多地成为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四步八环节”。下面就一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导入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起学习的热情,把“创设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内容要科学,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问题情境

不能太难,要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当然,数学课不是每节课都有精彩的导入,毕竟每节课的内容与上节课都有联系,精彩的情境创设一般都出现在每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师通过翻阅资料,下载课件,组内讨论,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创设与课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二.自学释疑、同伴互助,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主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自学释疑、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应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师要把握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学自悟,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在实际操作中,自学这一环节有的时候会放在课前,为的是课堂上能节省时间。有时候自学课本因为课本上有问题的答案,学生懒于思考,所以这一环节也可能会省略,以问题探究为主。

三.训练操作、反馈矫正,巩固所学知识

这一环节主要是处理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通过训练操作,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能力。当堂训练,一是巩固知识,二是提升能力,三是进一步的反馈矫正。训练的题目要有层次、要有拓展,要体现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和发展。

反馈矫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演板提问,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总结方法规律,规范解题步骤。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才能不断调整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效果。

四.延伸迁移、总结归纳,考查学习效果

这一过程是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过程。总结归纳由学生还是由教师来进行,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师都必须帮助学生弄清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通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解决本节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本节的新知识、新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重知识的联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考查学习效果。亦可提出与本节和后续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对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能,都是很有价值的。

以上四步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不足之处,尤其是创设情境和延伸迁移这两个环节需要加倍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总结创新。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高中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xxxx第一学期是新课程在xxxx实施的第一个学期,到今年的新课程第一届高考,我与我的学生一起经历着,在这将近三年的日子里,看着新课程的实施,看着一些新的措施一项项的落实,经历着新课程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我的心中颇有一些感慨和体会。

一、自身方面

经过新课程的高考,经过几次技能评比和竞赛,觉得教师的不断学习至关重要,而学习方面是我做的不够的,这三年除了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研究高考试题,做一个数学案例教学看的几本书之外,就没有看其他书籍了,因此总会感觉自己缺少了些什么,感觉自己比起其他优秀的老师还差很多。作为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看教学论,心理学等等的书籍,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性的写一些东西,写体会,写新想法,写案例,而这些是我做的远远不够的。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各级部门不断组织各类培训,各种开放性教研活动,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学习提高的机会,对于这些机会,我能牢牢把握,认真的学习,认真的反思,比如xx年参加了省级新课程骨干培训,xx年参加了xxxx市INTEL未来教育培训,xxxx师范大学组织的奥数培训等等,这些都让我增长了本领,因此作为新课

程的一线实践者必须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积极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新课程也给了教师很好的实践平台,对于每一个教师都是公平的,教师投入了时间,他就会有收获。各部门组织的技能比赛活动,让教师充分的把平时实践中培养的素质发挥出来,让教师不断的发展提高,作为新课程实践者,教师更该花更多的精力实践自己的想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付诸行动,认真实践,收获和不断提高。特别是高三的教学活动,让我更有一番收获,让我体会了研究高考试题的重要性,让我体会了研究xxxx样卷的重要性,让我认识到了揣测高考出卷者的意图的重要性。

二、备课组建设方面

1.必须经常性地学习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把握考试要求,明确考试方向。在高中阶段,有时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而教师只有通过对高考的了解,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备课组活动时安排学习考试说明,共同探讨高考试题等就显得至关重要,不仅是高三,在高

一、高二每个阶段应适当的探讨某章节中高考的命题动向,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在本章节中的要求。

2.必须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部门、科室举办的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理念,体验课堂实况。备课组活动如果仅仅局

限在办公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组织参加各类比赛,让每个成员成长起来,让每位成员竞争起来,而学校,教育局教科室组织的各种比赛是很好的机会,备课组应该利用好这些机会不断鼓励成员上进和提高。

3.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加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建设。备课组活动必须很好的分工,否则单单依靠组长之力不能很好的提高整体实力,但是有些徒劳的,为了偷懒的分工却是要不得的,备课组长可以把活动的框架限定好,分每个教师分次准备,其实每次分工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更重要的是合作,备课组成员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可以提高认识,明确考试要求等等。

4.高三各阶段复习要明确要求和计划,认真讨论方案,严格实施计划。

5.备课组对18选6的课程应做统一处理,特别是与其他科目协调要做到有准备,有计划,有微调。

第三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高二数学教研组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教研提出了许多新的高层次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总结这一年多来的课改感受,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材研究与时俱进

课程改革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教学内容模块化,评价机制学分制。面对诸多变 化,如何进入新的角色,对教材的深钻细研是根本。

2、教学思想与时俱进

1以生为本的思想,要求教学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学设计很重要; ○2“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高中数学四大思想之一,但随着教材内容主线由以 ○演绎推理为主转变为以合情推理为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就突出出来,备课教研应予充分重视。

3、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4、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要求迫切。

几点困惑:

1、关于知识体系的“螺旋式上升”和“渐进式线性上升”理解: 课时的要求?学业水平测试的时效?竞赛辅导的尴尬?

2、文理分科的教学要求: 教师的分工?

3、教参需求:

人手一册,教学需求。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四年,在这四年里,我不断研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致力于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贯彻于我的教学中。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在课堂的实践内容和心得。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环节分为有效预习、有效课堂、有效反思。所谓的有效预习就是培养同学们的预习习惯。我觉得预习是很好的一种体现自我学习的一种学习手段,同时也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让孩子们在回家预习的过程中,不仅预习字词,还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预习,圈圈点点,将读明白的地方画上蓝线,将不明白的地方画上红线,也可以在空白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这样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有效课堂体现了新课改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现在的课堂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传统的教学只能是忽视了孩子们“学习主人”的条件,而且长期以往会使孩子的学习变得被动。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和观点。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在老师提出学习指南后,小组长会认真组织组员积极探讨,积极分析,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分享收获的喜悦。当然有些问题还是比较深奥的,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有困难的,我会做好功课,通过其他的资料或者文章帮助同学们理解,引导孩子们进行正确的思考,在整个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人,而我只是适时的加以补充和引导,成为真正一名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和教育的探究者。

有效的反思就是在课后,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加以回顾,加以反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完新知识之后,不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反思,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和熟记。同时对后进生进行有效的辅导,不能让他们成为班级的小尾巴。

在课堂上,要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将孩子们看作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亲人,用心去体会,用爱去感悟,激励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时常的鼓励会让每一个孩子更加的自信,更加的努力。

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就像我们学校有经验的老教师而言,备课就是备学生、备老师、备教材,只有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自身的素质和教材的要求、目标,加上自己的一些创新,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教好每一位学生。路漫漫兮,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加注重新课改对于课程的要求,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第五篇:实践新课程 感受新课程

实践新课程 感受新课程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基于这种理念,在教师中转变了角色,转变了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中,我是一名管理者,学生做什么、怎么做都是由我决定的,学生的问题从来没有难过我,因为他们问的问题离不开我教的圈圈,现在我既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有时又是他们的同学、他们的学生。是他们告诉我“超导体的应用将使欧姆定律失去意义”,是他们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难住了我,诸如“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而不吸引铜”,“没有太阳只有灯光和二氧化碳,绿色植物是不是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我们常一起上网查资料,去请教物理老师、生物老师。上学期,我们讨论如何验证人多不通风的室内空气比新鲜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高这一问题时,有学生提议用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时学生一致建议我带领他们去实验室验证,于是我给学生当助手,协助他们取仪器、配药品,学生们有的用石灰水检验,有的用塑料瓶和水检验,还有的用秒表计时,通过燃烧的蜡烛熄灭快慢来验证,而我则分享着每一组学生的收获。讨论课上,小组竞赛活动中,我不再像过去那样当“真理的化身”和“标准答案的象征”,而让学生有权公判答案的对错,有权参与评分。角色的转变自然就有了一种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这种关系缓解了初三学生的心理压力,为

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教学方式上,我曾坚信,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效率高,省时间,过去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完全按照我自己的预设来进行,包括实验的每一步都是一齐操纵。课改之后,采取了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常常一节课只能讨论一个问题,但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如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家里现有条件区分厨房里的食盐和碱面,花费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得出七八种方法,使学生不仅既动脑又动手,还对化学产生比较稳定的兴趣。学生接受课改,欢迎新的教学方式,喜欢上化学课,如有一次因故把化学课调到第二天了,全班学生立刻表示不满,有学生大声说:“为什么要调我们班的化学课,我今天有好心情就是因为要上化学课,现在没有了。”新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学生不仅探究实验室如何制氧气、氢气,也探究与人息息相关的空气中有多少氧气,既检验了盐酸、氨水的酸碱性,又可以知道每天吃的西红柿、喝的饮料、用的洗发精、护发素的酸碱性,他们可以在老师提供的用品中自由探究,可以在参与式讨论中畅所欲言,竞赛小组的成员不再是前座后座的同学,而是通过报号或模扑克牌随机编配的,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得到了发挥,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下面是学生写在“感受与不同”中的一段话:“可能是以前习惯‘死’背定理的方法,一下子课改了,都不知从何学起,刚开始时,一点学习目标都没有,一天只背几个化学式,几个元素符号就可以了,不过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动手能力强了,而且善于思考了,其实这才是课改的真正目的,虽然上课讲的知识不多,但有一半是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解决。对某种物质的不理解,可以提出假设,写出方案,然后到实验室去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评价几次就会出现更多的好学生。以往的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评价没有贯穿在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中,使其激励作用受到削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改实践中,我开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发挥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我在他们的学习材料上,写着我以前不曾用过的话语:“希望每一节课后,你都能说,‘噢,原来如此!’”“让我们一起去揭开这个秘密”、“空气这个大家族可真热闹”,我在那份用了80分钟记录26次现象的“鸡蛋与醋反应”的实验报告上写道“你真让老师感动,如此有耐心和毅力。”„„每天介绍一分钟“化学与生活”的同学会获得掌声,为实验室倒污水的同学会受到表扬,自带实验用品的学生名单会在全班公布,学习档案袋会在班内交流,优秀的会在全校展示。学习成长记录卡上,还专设了家长评议栏,让家长也参与评价活动。

正是由于在教学中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上了化学,尽管他们在纸笔测验中不一定会获得好成绩,但他们有一种持久的兴趣,有了一种探究的意识。学完溶液酸碱性后,我给每个小组都发了pH试纸,过了很久在一场春雨后,事先我并没有提醒学生要去测雨水的pH值,他们早晨一到学校,便来报告:“pH值是6。”“不是酸雨。”这使我获得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满足。新课程带给学生的也是全新的感受,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当他们不再是无奈地学习,不再感受知识与生活互不相关,不再无望成功,他们就成了真正的“学生”——成为掌握生存知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人。化学课改不到一年,对一个已习惯了八年的传统教学的学生来说,课改还没有让他们有深层次的理解,但他们确实有了新的感觉。首先是在学习方式的转变,化学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传统的化学实验,是“照方抓药”,课改后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探究天地。例如,探究金属性质时,我给学生提供粉末状、丝状、片状的铜、铁、铝三种金属,他们可以在酒精灯上燃烧不同形态的金属,对不同的现象进行分析。在探究食品中是否含有淀粉时,让学生带自己想测的任何食物,有的学生用统一型号的塑料盒,装来了白面、大米、红豆、花生等多种食品进行测试,简直像开了个“微型粮店”。这种探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了化学的重要性。

初三新学期伊始,我为学生专门设计、订制了化学学业成长档案,它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日记”,记录着自己的观察与感想、搜集的材料、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同学们的评价„„现在他们的档案袋里,装有: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性质等实验报告,空

气、水污染调查报告,金属的自述,合理利用资源建议,章节知识整理归纳,科普小报,化学与生活常识,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简报,最新化学发展等种类不同的材料几十份。档案材料的交流,又成为新的课程资源。一百多双眼镜看世界,总比我看的多,看的清,由此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也是我的老师。

在学习负担减轻方面,首先是课堂学习过程轻松了。课堂上,学生不再是任老师灌输,不再是硬逼着自己集中精力去听老师讲解,而是在自愿的、主动的探究中随便发问,随时发问,随时议论。例如,我们在“人类、环境、材料、能源、化学”的讨论课上,每小组任选一个主题作组名,通过竞说化学式名次的先后,任意选择10分题、8分题、6分题,竞赛中组内同学可自由补充,外组同学补充的对也可得分。学习活动中有了比赛,学生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是一种自愿、一种兴奋,正如踢足球很累,但他们愿意踢一样。当我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将五个专题同时表达出来,以结束本节课时,有的说“人类生存的环境离不开化学、能源、材料”,有的说:“化学为人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能源、材料”,他们的表达让大家都兴奋不已。在进行章节总结与复习时,我也采用这种形式,事先把学生不愿说、不易记的题目印发下去,作为必答题,然后,通过竞说一些短小题目来决定选题的先后,使学生练了较多的习题,有时题目比较简单,一下子有几个人站起来抢答,就再更换题目,学生感到既紧张又愉快,他们在“课后随感”中写到:“我们小组的成员都认为搞这样的活动比较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调动我们的积极

性,使我们主动地学习。”课堂练习与实践的多样性,也使学生感觉不出学习负担重。学生课后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去搜集材料以拓展视野,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做做家庭小实验,如碱面中加醋,实验产生的气体使燃着的蜡烛熄灭;每人带回家一瓶石灰水,验证纸中含有碳元素,也有学生回家试验鸡蛋白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变化,也有学生拿来树叶、面粉,利用午休的时间试验叶脉书签的制作,探究面粉爆炸的现象和原因。他们还可以在实验室亲自体验课外阅读到的一些实验,我也总是在自习课或午休时间和他们一起做实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由于任教的班级多,实验室条件不匹配,课改实验工作做的比较辛苦,尤其是今年化学学科,首次作为课改学科进入中考,我感到压力很大。但是,课改势在必行,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我将知难而进!

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