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编辑:月落乌啼 识别码:16-66179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8 15:16: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被全社会所关注。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主流的背后,依然存在着阴影。

学生的一切心理问题都要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的一切行为均是其心理活动的外在显现。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不客观、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学习与考试的焦虑、缺乏责任心以及存在惰性心理、侥幸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自我感觉优越、不接受否定意见、听不得批评、与老师同学及家长的关系紧张、压抑、自卑、不守时、不适应公益性活动等等,严重的还会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考试舞弊,甚至会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

社会方面: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学生自出生起就处在压力之中,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除了学校规定的学业任务外,大多数学生都要接受一至两门甚至更多的特长训练。社会上一些控制不严的暴力、色情、赌博等现象,也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稚嫩心理。

家庭方面:家长对学生学业上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在生活上又过于溺爱,导致学生一方面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另一方面又为获得良好的表面现象而不择手段;还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抚慰,也会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

学校方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往往使得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地承受失败的打击,而导致学习兴趣淡化,生活情绪消沉。

自身原因:处在“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对自尊、独立的需求与对父母、老师的依赖之间缺乏良好的平衡。

针对学生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的学校,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疏导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呢?

1、设立谈心室、悄悄话信箱,配备心理咨询师,倾听学生心声。

学校应针对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由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科学知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如转移情绪、宣泄压力、发泄苦闷、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学生可以在谈心室中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接受心理咨询。

悄悄话信箱十分有利于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当有些话是敏感的或碍于颜面的,信箱可省去暴露真实身份和害羞的忧虑,这种方式可以便 于 老师更真实地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加强对教师和家长心理咨询能力的培训。

教师的心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学校应该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缓解教师职业压力,形成教师的健康心理影响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也是学校所有教师的职责,学校要努力营造全员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这是说家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与家庭有直接的联系,学校应借助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开设心理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学校和家庭共同联手正确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3、开展有意的活动,创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学生在良好的心育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这里所说的心育环境包括学校的整体环境、班级环境,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

作为学校而言,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会、体育活动、参观、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文艺会演等,并以制度的形式保证这些活动能常年正常开展。活动中有意识的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如让胆小的学生参与活动以训练胆量;为自卑、抑郁的学生提供成功表现的机会;观看相关的录象,剖析学生的心理,开展辩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等。

具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个性才能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我们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和关心这一问题。

第二篇:浅析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

浅析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罗山县高店一中 曹辉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尤其突出,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从近年来调查研究活动中了解,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我所在的中学为一所农村中学,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为“留守生”(父母在外务工,学生寄宿在亲戚家中)他们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环境,监护人大多是学生的祖辈,文化层次不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自已的后代,许多的家长认为他们不在家没有给孩子们应有的爱,认为让子女穿好吃好就行,用金钱来弥补对子女的爱,结果适得其反,纵容学生乱花钱的习惯,同学的攀比严重,购买MP3,MP4等,上网,打游戏等不良的恶习。在调查过程中有许多学生以学校或老师征收费用为由向家长索要钱财。一位同学说我在过生日的时候发了300多元请同学们吃喝,不过我收到许多同学的礼物,我有好多的好朋友,家长从没有给我过个生日……另外单亲家庭中的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高于其它同学,加之现在农村的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许多学生辍学下海,形成“上学无用论”说什么“就是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我们村的一个没上个学的在南方打工收入也不菲,并且上大学要发费一大批钱”这样造成许多家长有个错误的导向,不支持自已的孩子上学,让其自流,学不好就下来去打工,现在农村的辍学率远高于城市。

(二)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学生爱好被抺杀,足球只能放在墙角,明星照只能藏在书柜的最底层,电视也不能看。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四)缺少意志、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五)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他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即“情绪商数”的简称,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情商,它包括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了如何理解他人、1接纳他人和被他人理解和接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有的中学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环(情绪反应强烈)、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六)学生精神压力大,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素质教育的程度进一步加强,但在农村中学或者落后的山区,仍然是“唯分至上”经常的收到同学给我写信说“我这多年第一次感到自已的无能和痛苦,老师我的压力太大了,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

(七)人际关系问题这也是困扰中学生的问题之一,这些问题中学生反映问题也比较多。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个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八)情感类问题也是困扰当今中学生的问题,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情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三)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些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

1、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伯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3、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理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4、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象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咨询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帅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咨询失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第三篇: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社会转型的嬗变,这使得现在的中学生普遍都面临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心理问题直接和间接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近几年呈现居高不下。对当前中学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这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意外伤害,有助于落实新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成因

笔者根据调查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观察分析,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有:过度焦虑、抑郁等,如果不能及时舒缓,往往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自杀等。

就拿最严重的中学生自杀来说,学生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这些学生选择了一种惊人的方式,给我们敲响了一个个警钟:2013年1月17日晚,“扬州市最好名校”树人学校一16岁初三男生留下4封遗书后,从教学楼5楼跳楼自杀。分析认为,该生学习压力太大,大到生命不能承受的地步。可见中学生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又无法排解,往往会产生意外。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这些极端个例的悲剧,究其原因,从学校的德育角度看,存在德育、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压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本来该德育和智育该协调发展,但在实践中,教师唯分数是从,学校考评也过于看重分数,家庭和社会的

压力都落在学生稚嫩的肩上,考试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崩溃,从而做出极端的举动。在德育内容上,心理教育严重不足。虽然来近年来中学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程,但大都流于形式,所谓的心理咨询室既缺乏专业人士,又没有学生咨询,形同虚设。学校缺乏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再加上一些学校管理不善,有一些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导致师生矛盾激化,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上分析,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不成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弱,出现了心理问题,由于个性等种种原因,不去寻求帮助,而是采取悲观的方式来自己了结等。此外还有家庭关系,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亲情冷漠也是诱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二、矫治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不当教育有关。因此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乃是当务之急。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注重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课堂中去,存进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整合,并将之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去,运用到个别学生的转化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

教师也要不断进修,大力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好的教育方法和专业知识和能力,落实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

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要把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

此外,还要重视对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现在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现在较大,一些教师往往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及时排查,并采取治疗等措施,让一些有心理疾患的教师及时整改和矫治,防止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影响学生。

2.培养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

就目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仍有很大的不足。城乡差距存在,导致心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中学普遍缺乏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是有也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要对现在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大力向农村中学倾斜,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财政拨款上予以大力倾斜,以尽快缩短与城市中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心理教育教育课程,开全开足,杜绝被别的学科挤占的错误现象。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配合班主任开展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以及品德问题生、思想问题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给以格外关注。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而且迫切,但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防止意外,不仅仅是学校的职

责,还需要社会、家庭等予以配合,它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并采取以上措施,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四篇: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及其教育对策

史以宁

沭阳银河学校

邮编:223600 摘要: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还有多少人信奉诚信?这种现状对中学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深思。

诚信是现代人文明人的名片和通行证。诚信道德的建立,是以每个人的诚信为基础的。诚信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学校是诚信教育很重要的场所,诚如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的,“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应“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中学生 诚信缺失 社会根源 对策

《三国演义》中关公义薄云天的形象,千百年来一直传为佳话、成为美谈;而现代社会中一些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行为则让人扼腕、令人切齿,这说明世人从内心深处是渴望诚信、呼唤诚信的,然而,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还有多少人信奉诚信?这种现状对中学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深思。

现实生活中已经有许多中小学生远离了诚信,时常撒谎,欺骗老师、欺骗家长。广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如果他们的诚信道德底线被突破了,那么对国家、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都是极其巨大的、难以想象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从根本上找原因,分析其社会根源,采取相应对策,那么造成中小学生远离诚信的社会根源到底有哪些呢?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是人从幼稚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度阶段。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巨变。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难坚守自己的许诺,做到真正的诚信。第二,青少年不良的个性倾向性

人的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的趋向与选择。个性倾向包括人的需要的动机、兴趣、信仰、观念体系等,不良个性倾向性是大多数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心理因素,正是在这些强烈、畦形的欲望驱使和错误观念的支配下,造成了青少年缺乏诚信,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第三,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个体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小社会”。父母对子女的教化也是最深刻的,一些家教箴言、格言及家训是影响子女的一生,甚至有的还世代相传。调查与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在家庭这一环境中能否健康发展,与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态度、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及其自身性格和言行举止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家长本身就是缺乏责任感,而且在举止言行方面缺乏诚信,这样就是必然影响到孩子。比如说,这家长要是赌博、行骗,他的孩子一定不诚实。社会实践证明,十有八九的不诚实孩子,家长都有不良的习性。

第四,商品经济对传统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冲击。

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白猫黑猫理论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似乎社会对人的评价就是看个人能不能赚钱,能赚钱的就是英雄,不能赚钱的就是狗熊。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很多人只注 1 重结果,不问过程,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有不少中学生认为,现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毒米毒酒事件不断,企业恶意逃避债务,做假帐、假破产、假出口、假证书„„层出不穷,虚假广告、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价格欺诈随处可见;人才市场有假文凭,文艺界有假唱,体育界有假球黑哨„„连政府部门都有作假,有些地方领导为了在任政绩,虚报产量产值、财政收入,统计做假屡有发生。他们认为现在社会没有什么诚信可言,做老实人“吃亏”,讲信用的人“无用”。现实生活中,孩子涉世之初,父母亲往往“谆谆教诲”:“社会复杂啊!老实人要吃亏的!”爱子之心无可厚非,江湖险恶亦是事实,生活中确有诚信者受屈,狡诈者获利的事情,于是“要诚信,更要金钱”成了不少学生的人生哲学。第五,现代传媒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传媒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具体表现在手法的多样和内容的丰富多彩,其中反映贪污腐化、坑蒙拐骗的内容很多,而这类题材,不管编剧和导演采用什么手法,为达到什么目的,但他的负面效应都是存在的,且影响很大,我们成人看这样的影视可能会有些警醒和借鉴作用,而处在生长期发育期的广大中学生就未必见得看到这些,他们或许只会看到其中的糟粕,或者有意无意的就会重蹈剧中反面人物的覆辙。就像当年国产大片《少林寺》本身是想弘扬一种武学精神和爱国思想,结果片子放过以后,全国不少地方有不少青强少年摔断了胳膊摔断了腿,他们完全不顾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另外,那些打黑、打假的影片里面也有很多糟粕,学生看了以后往往对这些东西情有独钟,且经常会竞相效尤。第六,自身认识的错位

做假在中学生中有一定市场,有的甚至还认为会做假是脑子“活络”。

考试作弊这是公开的秘密。学校在期中期末考试时,设立专门考场,监考老师严阵以待,领导巡视考场,效果仍不理想,考试作弊手法越来越高明,监考老师力不从心。

涂改试卷,这是做假的又一种手法。笔者曾听到一位中学教师说的一件事。期中考试后他在课堂上分析试卷。课后两位女同学拿了试卷跟他说,有一道不定项选择题批阅错了,另一位同学证明她选的是ABD,应加3分。他看了一下卷面是57分,这题她选的是ABD,可能是自己批错了,忙给她加了3分,并向她道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他听到两位女生在交谈:“我把试卷作了小小的技术处理,AB后面加了个D,成绩就及格了,老师还向我道歉,真是‘阿木林’!”“你做假有水平,脑子真活络!”“做这种事你放心好了,不会‘穿帮’的,即使老师有怀疑,你一定要咬住是批错的。两个人的事,谁也说不清楚。”

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移花接木亦属常有之事。在一些学校科技节创造发明成果展示中总有几件作品是由学生家长代刀的或在市场上买来的最新产品,贴上学生的名字,就是他的杰作了。学校为了多出成果、多拿奖牌也就默认了。

言而无信,出尔反尔,视许诺为儿戏。“虚心接受,屡教不改”这是教师在教育学生中碰到较为普遍的问题。如上课迟到、作业不交、上课经常讲废话等,找他谈话,对老师的批评他“虚心接受,保证改正”。然而,一星期还未过,老毛病又重犯。

诚信是现代文明人的名片和通行证。诚信道德的建立,是以每个人的诚信为基础的。诚信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学校是诚信教育很重要的场所,诚如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的,“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应“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对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一、提高对诚信教育的认识

“立身处世,诚信为本”。我国自古就有“礼义之邦”的美誉。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做人、做事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做事的道也就产生了。所谓“人无信不立”。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要发扬这一中华传统美德,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全社会的人都认识到树立诚 2 信道德的重要性,培育“信用至上”的社会道德,让“诚实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二是诚信道德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狼来了”的故事,在我们这一代孩提时已深入人心,懂得说谎的危害。中小学课本中应多加些有关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让孩子从成长开始就受到诚信意识的熏陶,从而逐步树立讲实话、守信用的道德观念。

二、利用政治思想课对广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就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来看,“经济常识”是对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最佳内容。人类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大生产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都离不开诚实、信用。法治与德治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位学生以诚信为题,收集经济生活中正反两方面事例,在政治课上演讲、交流,课后写心得体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

中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诚信道德的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对诚信的体验,积累经验,为诚信道德提升提供基础。我校把中学生理财活动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把它作为诚信教育的一个抓手,让学生在亲身理财活动中感悟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我校理财活动追求的不是学生有多少钱存入银行,增值了多少,而是让学生在亲身理财过程中悟出些道理来。我们要求高二年级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每个学生记“家庭消费日记帐”,每天把一笔笔消费的内容、金额按消费结构分类记好,到一定阶段统计家庭“恩格尔系数”。再如,成立理财兴趣小组,为小组每位成员办理了银行信用卡,让他们学会存钱、取钱、挂失、修改密码、利率计算及ATM机、POS机的使用。在个人理财活动中让学生懂得这就是银行信用资本的积累。此外,我们还指导学生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感悟到信用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在教育过程中,有的学生在网上寻找市场经济不讲诚信,自食苦果的事例。潮汕地区,疯狂的出口骗税、恶意的逃蔽债务,使这里一度沦为信用恶化的“重灾区”。全国19个省市向下属企业发出通知,提出不和汕头人往来生意,致使该地区经济严重倒退。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

四、诚信道德教育方法应多样,形式要活泼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喜欢空洞的说教,要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就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载体。如观看优秀电影电视片,听先进人物报告会,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故事会、班级辩论会、师生实话实说讨论会、征文竞赛等,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自觉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此外,可以组织学生代表向学校提合理化建议,设立“班级信箱”、“校长信箱”等,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良好效果。还要注意校园文化氛围的教育功能,校内墙壁、橱窗可张贴诚实守信的名言警句,黑板报内容也要经常体现这方面内容,教师更要成为诚实守信的榜样,从而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五、诚信教育要从点滴小事着手,持之以恒

龙永图先生在2001年APEC会议上讲到一则故事,一个七、八岁的瑞士小男孩在一家超市的厕所里很久了还不见出来,他妈妈急了,一个记者刚好碰到她。记者替他妈妈进去找,发现小男孩满头大汗在修抽水马桶,想把马桶冲干净。记者问男孩,你妈在外等急了,干吗还不出去?男孩说,马桶没冲干净怎么可以走呢?龙永图把小男孩的这种责任感称之为诚信意识,从细小的事上可以看到小男孩的道德观念。生活学习中有些事因为很细小,人们不重视它,而失去了很好的教育资源。有些班级做得很有特色,为班级每位学生设立诚信记录,把有不良信誉的学生,如值日生不擦黑板、不打扫教室、抄袭作业、不交作业、上课无故迟 3 到、考试作弊等行为,班主任老师记录在册,一年内凡有不良记录的学生不能评选三好学生,不良记录越多,品德等第越低。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校纪校规,一定要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如考试作弊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决不能言而无信。

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是诚信教育的启蒙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同时又是子女的终身教师。家长在青少年的诚信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单是经常性的诚信理念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身教示范作用。在目前的形势下,学校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加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的家长为子女写虚假请假条,为子女的错误作掩盖辩护,出了问题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向学校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引起家庭教育的重视。

2011年7月20日星期二

第五篇:中学生榜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三.提升当代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把握榜样选树的标准,整合榜样教育资源

1、体现真实性,符合人性的社会性复杂性

真实性是榜样树立的首要标准。选树榜样时,力戒将榜样形象、事迹等过渡修饰和拔高,而是呈现给教育者一个真实的、合乎人情的、具有鲜明个性和人格的榜样。另外,更需要为教育者树立生活中的榜样,他们的形象和事迹未经修饰,然而,他们自身的德性.-和生活中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必然会福射到周围,影响周围的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地方用以容纳人性中的美好,因此,整合来自青少年生活经历中的榜样,以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激励青少年,使他们心向往之,进而乐意为之。

2.体现效仿性,满足他人的利益需求

在为青少年树立榜样时,首先需要具有较强的可模仿性。具体而言,要遵从个体的模仿规律为青少年选树榜样。2所以,对于年龄较低、知识水平不高的青少年,可以为其树立形象生动、行为直观的榜样,选择书本中出现的榜样形象、生活中的同学、教师等,以这些榜样行为的直接示范达到教学目的。对于年龄较长、社会阅历较为丰富的青少年,可以为其树立社会杰出人物、英雄模仿等,注重以榜样精神激励、引导他们。其次,榜样的树立要有针对性,榜样的形象不是越高大越好,而是要针对青少年的需求选择适a的榜样,即选择的榜样要针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问题,能给他们带去帮助和教益。

3、体现先进性,反映人类的先进品质

榜样的先进性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而言,只要在才能、品质、态度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优于他人的人物,都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榜样。也就是说,只要有优点,就可以成为他人的榜样。然而,当教育者在推荐一些英雄榜样,并述说他们的先进事迹时,他们的品质体现的崇高性,反映的是人类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先进性的最高层次。何为崇高?崇高作为一个形容词,是雄伟高大的意思;并且它又属于审美范畴的一种,表示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使人在精神层面上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榜样所具有的崇高性表现出来的美感可以引发人们对榜样的崇敬,从而效仿学习。由此,在选树榜样时,要坚持“平民性”和崇高性相结合。所谓的“平明性”,即要拓展榜样选择的范围,坚持只要有优点就值得学 >」的素朴的榜样学 >」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理论上而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榜样,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发现青少年的优点,创造“人人是榜样”的境界,形成青少年间良好的互相学>」的氛围。当然,榜样教育也要坚持的一定高度,将那些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的英雄模范等推荐给青少年,让他们在崇高精神的熏染下提升己的精神境界。

4、体现民族性,传承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传承性,体现在榜样上,不仅表现在榜样所代表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是在民族传统美德上的继承发展,也表现在一些反映民族传统美德的榜样即使历史悠远依然成为教育资源,如教师、家长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儿童要互相礼让。具体而言,第一、教育者需要认真整理传统的道德榜样资源,剔除那些过时的榜样,选择那些具有较强可学习性,可模仿性的榜样人物。第二、寻找青少年身边的体现传统美德的典型人物。因为时代在变化,当时那些榜样的言行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难以引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从青少年角度出发,结合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挖掘新的榜样以新的形式诠释传统美德。

5、体现时代性,吸纳时代的优良精神元素 ,榜样必须是真实的,符合人性的,体现的是榜样的“真”;是可以模仿的,要能满足社会和人的利益需求,体现的是榜样的“善”;必须是先进的甚至是崇高的,包含人类的优秀品质,体现的是榜样的“美”。而榜样的选择又必须传承民族文化的和吸纳时代精神的,概括之,榜样的选择必须是拥有“真善美”品质的,这是选择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标准。而民族性、时代性的人物形象则更易为该民族、该时代的人所效仿,是榜样选树的充分条件。

(二)坚持榜样教育原则,引导青少年榜样选择

1、注重榜样教育的生活性,贴近青少年生活世界

榜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改进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并引领他们向往理想生活”是指向青少年生活本身的。因此,青少年通过榜样学习要想获得“德性之知”的生成,则榜样必须来源于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对于榜样教育而言则要注重践履性,即在生活的实践中开展榜样教育。因此,需要帮助青少年尽可能发现身边人物的优点和长处,引导他们以周围的人物为榜样。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深入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创设青少年与榜样人物良好互动的情境,让青少年在观察榜样、与榜样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榜样的优良品质,进而自觉认同、效仿榜样。

2、坚持榜样教育的崇高性,与崇高精神对话

引导青少年选择人类崇高精神的代表——英雄、道德措模、优秀伟人等。如此,才有可能帮助青少年使自我走向更高的精神台阶。然而,由于青少年与一些英雄、道德楷模、优秀伟人等榜样存在着层次的差异性,导致其容易对这些榜样行为或事迹的不认同或虚假认同,因而不能真正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弓丨导青少年选择崇高榜样的可行方法是倡导他们与崇高精神对话。一方面教育者在引导青少年向某一榜样人物学习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榜样人物所处年代的具体特征,深入挖掘榜样行为背后的精神实质,因为崇高的榜样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而永恒的。另一方面,需要教育者帮助青少年找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从其崇高精神中汲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前进的动力。

3、体现榜样教育的层次性,选择契合个体的榜样

青少年选择适合自己的榜样,也需要教育者的帮助和引导。一方面,要使青少年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榜样的选择要针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中的问题,而不能仅仅凭个人的喜好和兴趣,如此,才能通过榜样学习有所提高。另-方面,对于已经选择了不适合甚至不良的对象进行模仿的青少年,要使他们了解自己正在追求的是什么,他们还可以或应该追求的榜样有哪些,不同的追求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等,使他们在比较中选择契合自己需要并能促进自身发展的榜样。

4、展现榜样教育的多样性,化偶像为榜样

在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和多向思维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榜样内涵外延的日益丰富和榜样形象的多样化。有研究者认为,现有榜样教育提供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总共有四类:(1)革命先烈、领袖人物、历史伟人等;(2)社会各领域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3)教师、家长等成人榜样;(4)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可见,榜样教育已体现多样性的特点。然而,在大众媒介时代产生的各类明星人物,不管我们是够意识到或是否承认,他们都对青少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成为青少年心目中的崇拜的偶像。因此,榜样教育需要开发新的榜样资源,即将那些德艺双馨的明星人物纳入榜样行列,成为新的教育资源。如香港的教科书《中国语文》便将香港影星周润发的成长史作为其中篇目,激励青少年像周润发一样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三)遵循榜样学习机制,创新榜样教育方法

1、激发兴趣、唤起认知的“认知性榜样教育法”

认知性榜样教育法的重点在于使青少年对榜样感兴趣,并能记忆榜样相关信息、全面理解榜样精神。因而可以从激发青少年对榜样的兴趣入手。具体而言,第一、对于那些教育者想要推荐给青少年的榜样,教育者可以选择“曲折前进”,而不是“单刀直入”,即不是一开始就把这些榜样形象和榜样事迹呈献给青少年,而是可以通过呈现给青少年关于榜样的趣事轶闻、电视电影或者相关书籍等,尽量引发他们对榜样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活泼的相关活动,如组织编办关于榜样的报纸、开展榜样相关知识的竞赛等,让青少年全面了解榜样。第二、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青少年自由展开讨论,对这些榜样的行为、事迹、精神、值得学>J的地方等发表意见,然后教育者在旁引导、总结和归纳,凸显需要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行为和榜样精神,加深对榜样行为和精神的认识。第三、鼓励学生效仿榜样,既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榜样使榜样形象再具体化,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能体现榜样精神的一些小事做起,让学生“从做中学”,在行为屮对榜样精祌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价值辨析,引导认同的“认同性榜样教育法”

采用价值辨析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宽容理解。对于青少年已经做出的一些低俗甚至错误的选择,教育者要予以宽容和理解,让学生因受到理解和尊重而愿意敞开心扉。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可以通过“对话引导”帮助青少年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此过程中加以有意识的引导和提升。这是“认同性榜样教育”的第二步。与青少年进行对话,要与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类似谈心甚至闲聊。对话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引发青少年价值观外化,在评价、引导的基础上使青少年纠正或提升原有价值观并内化,再通过启发青少年想象学习一些好榜样会有的结果并鼓励其行动的方式外化,这一过程有助于青少年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力、真诚接受并内化优良榜样所代表的价值观,从而达良好的榜样教育效果。

3、情感体验,引发共鸣的“体验式榜样教育法”

对话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引发青少年价值观外化,在评价、引导的基础上使青少年纠正或提升原有价值观并内化,再通过启发青少年想象学习一些好榜样会有的结果并鼓励其行动的方式外化,这一过程有助于青少年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力、真诚接受并内化优良榜样所代表的价值观,从而达良好的榜样教育效果。

具体到应用策略,一种方法是使榜样和青年处于真实的同一情境屮,促进青少年自我角色体验。一方面,使青少年亲身“见过”榜样。如在青少年生活中寻找榜样,开展榜样教育。选择学校中具有优秀德行的教师,如那些棘棘业业、关心学生的教师榜样,使青少年在教师的流畅生动的上课中、在教师的关心鼓励中体验什么是“爱岗敬业”。或者选择学校中表现优易的学生,如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榜样,可以让这些学生和成绩较差但有较强学习动机的学生他们坐在一起,在相互交流学习中让后者将榜样行为和自身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选择家中品 质良好的父母家长,如勤劳善良的母亲,从母亲每日的辛苦操劳中体验什么是勤劳;从母亲对孩子无私的关怀中体验什么是爱心等。再如可以将青少年领至榜样行为发生的现场。如有些青少年崇拜刘翔,如果有条件可以将他们带领到刘翔训练的场地,实地参观刘翔的训练和生活,从而增进对榜样人物的了解,引发对榜样人物真实的情感,的更好地学习榜样。另一方面,可以使青少年亲身体验榜样行为,即效仿榜样,如要理解雷锋助人为乐的谨慎,就要亲自参加帮助他人的活动,在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助人为乐,理解什么是雷锋精神,并对这一精神产生积

极的情感。因此,榜样教育要多开展公益服务、志愿者活动等项目,促使青少年亲身体验。另一种方法是创设情境,让青少年体验他人角色。也就是说,创设一个榜样情境,扮演榜样,使青少年暂时处于榜样的社会位置和生活,并按照榜样的位置所要求的规范和态度行事。

4、强化锻炼,固化行为的“践履性榜样教育法”

在榜样教育中,“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榜样行为本身的直接模仿和再现,即复制性行为;另一类是在用内化的榜样精神指导自身的行为,即创造性行为。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但是无论是那一类行为的固化,都离不开行为强化和实践锻炼。在榜样教育中,“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榜样行为本身的直接模仿和再现,即复制性行为;另一类是在用内化的榜样精神指导自身的行为,即创造性行为。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但是无论是那一类行为的固化,都离不开行为强化和实践锻炼。

固化复制性行为的方式主要有社会服务和劳动教育两类。社会服务如在“学雷锋月”开展敬老院献爱心、清扣社区楼道等服务,参与者将自己当做“雷锋”,模拟“雷锋”行为;也可以开展劳动教育,即在劳动模范等榜样的带领下,青少年与榜样一起参加劳动。这两种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少年在模仿学心中加深对榜样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认识,并在榜样影响下逐渐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是持续性,要想通过一两次活动就到达到良好的固化效果无疑是天方夜谭。然而,这两种活动方式也容易造成这样一种情况,“孩子们在有意识地`做好事'时很积极,因为他们从小被告知这是`学雷锋',但当有人真的处于需要榜样的情况下,他们却表现得很迟钝,有时即使发现也尽量逃避”。因此,现如今更需要加强志愿者服务平台的建设,在自然的生活中践行榜样精神,从而固化创造性行为。

5、尊重主体性、发挥能动性的“互动性榜样教育”

互动性榜样教育法,一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的互动。具体表现为,首先在榜样树立上,可以采取“上下结合”的互动方法。鼓励青少年推选校内外值得效仿的人,结合教育者树立的榜样一起作为“榜样谱”供青少年选择。其次,也可以鼓励青少年组织榜样学习的一些列活动,而教师则只是从旁指导,这样可提高青少年榜样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榜样活动的形式。在此过程中,可以尝试创设一个学校、教师与学生进行活动的平台,如通过互联网,开辟榜样论坛,让学校领导干部、任课教师、德育教师、各年级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民主、平等的对话。另一形式的互动性榜样教育表现为榜样和青少年的互动。最直接的方式是邀请榜样现身说法,与青少年直接对话互动。有研究者例举北京市人大附中邀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如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白岩松、神州数码总裁郭为来跟学生直接对话,对话过程内容丰富,形式生动、话题明显带有目前青少年鲜明的心理特点、文化追求和生活爱好,以及对未来、为人生的思考。“8在对话过程中,榜样人物“指点迷津”、言传身教,在行为示范和精神方面都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

6、审视榜样,超越榜样的“超越性榜样教育法”

超越性榜样教育,顾名思义,指“在榜样之上”学习榜样,具体指,第一,审视地评价榜样。即在榜样教育中,要引导青少年对学习的榜样做现实的评估,相对地看待榜样的价值,从而有选择性地认同榜样行为和价值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一改传统榜样教育为青少年提供明确的示范信息和学习内容的教育方式,对于那些年龄稍长,社会阅历丰富的青少年,应鼓励他们对榜样和崇拜的偶像进行理性判断,组织他们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体会等方式,发现榜样的优缺点,挖掘榜样行为背后的高尚精神和先进价值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促使他们对榜样更深刻认知和认同。第二,实质性地学习榜样。是指在榜样教育中要超越对榜样具体行为的机械性模仿,实质性地学习榜样的内在精神。也就是说,在榜样教育中,教育者要帮助青少年将榜样精神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生活中践行榜样精神。

(四)营造青少年榜样教育的良好环境

1、发挥朋辈、教师、家长及公众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

互动性榜样即同学、教师、家长和明星偶像等公众人物是青少年榜样学>」的主要对象。因而,营造榜样教育的良好环境,首先必须发挥好朋辈、教师、家长及公众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成年人的舆论对他们的影响相对减弱,而朋辈群体的舆论,则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影响相对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就担负着学生榜样的角色。对于青少年而言,教师因其知识、身份的权威性对于青少年颇具引领作用,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思想引导、行为示范等,则使教师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而家长作为个体的首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对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公众人物,通常指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并受到民众关注的人物,如影视歌明星、著名学者、政府官员等。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首先应该自律,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素养,管理好自身的名气资本,自身的一言一行要对社会负责,公众人物还需要处理好谋取个人利益与服务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社会出力,公众人物和学校也可以主动“结合”,现身说法,讲述自身的榜样事迹,使青少年获得对榜样的真情实感,更易为榜样精神所感染。

2、坚持教育的常态化

坚持榜样教育的常态化,注重榜样教育的日常化,使青少年处于时时都有榜样可学,人人都在学习榜样的良性环境中。坚持榜样教育的常态化,在学校层面,首先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第一、对于教师而言,不是只有在特殊节日、班队课等时间在课堂上才能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而是要利用课堂教育、学生日常活动等一切机会,向学生渗透榜样精神,进行榜样宣传。第二、榜样教育的教育者不仅仅只是这两类教师,任何学校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都可以利用自身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其次,延续和创新“节日性榜样教育”。如3月份往往是传统的学雷锋月,学校一般都会举行大量的学雷锋活动。而3月份一过,则学雷锋热度骤减。但是,如果以雷锋精神为依托,则可以将雷锋精神具体化为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节约精神等等,根据青少年实际需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并配合组织相应的实践锻炼,促使青少年真正认同榜样,践行榜样精神。第三、学校榜样教育要与加强校园道德建设相结合。如在学校举行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班级创建等活动时开展先进评选、宣传和学习,使青少年的榜样学习日常化、生活化,这不仅使得榜样教育有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与载体”,也促进了良好校园道德的形成;而良好的校园道德又为榜样教育有效开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3、强化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引导

第一、大众传媒要注重挖掘传统英雄榜样、先进模范、政治军事领袖等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要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等对榜样精神进行阐释,并引导青少年身体力行践行榜样精神,从而使这些传统榜样能真正走进青少年的生活世界。第二、大众传媒要真实、正确地宣传榜样人物。第三、大众传媒在宣传明星等青少年偶像时要注意社会效益取向,突出这些人物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发挥他们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总体而言,大众传媒应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少年、以高尚的精神塑造青少年,为青少年榜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4、形成榜样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 2012年,中国见义勇为基金会对近年来受到省级以上表彰的5770名见义勇为先进人物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仍有2920名见义勇为的先进人物生活困难,占被调查人数的50.6%。而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因为其见义勇为的行为导致受伤致残,从而丧失工作能力。在众多影响青少年榜样学习的环境因素中,“社会如何正确对待榜样以及榜样的现实生存状态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需依靠党和政府进一步健全榜样权益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榜样的奖励和补充措施。如对于因榜样行为而导致牺牲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可以改一次性补偿为“月薪制”,即每月资助榜样或其家属,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再如对于那些因榜样行为而致残致伤的人,在帮助他们医治的基础上还可以为提供一些其力所能及的工作,以解决他们在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需借助民间组织和民众的力量。最后,重视对榜样权益真正有效的保障,形成榜样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