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
编辑:枫叶飘零 识别码:16-915026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8 11:40: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为什么同样的一节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讲授而效果却大不一样?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等不同而致。教有定则,教无定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应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正确地、有创见地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俗话说:“与其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授知识,授之以法。”既要管教,更要管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体字等历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会爆发吗?在学习《戊戌变法》时问,如果光绪帝真的有实权,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如果不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可能会忽略而过,或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使学生清楚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地图,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目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辛丑条约》签订的情景图叫学生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危害。否则,有些学生只会把课本中的图画当成好看的画面来欣赏,并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教材内容,让“死”的历史知识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其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体验人格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

用心爱心专心 1

生,对此不能任其自然,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生的效果才会显著,学生的自学能力才会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增强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学生将来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对课文中条理较清楚的部分,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女真的勃兴和辽、北宋的灭亡》一课中,女真的勃兴这一部分条理清晰,我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根据课文列出提纲。大部分同学都能列出:女真的勃兴(生活;统一;抗辽;建国。)我在学生已经掌握女真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指出:生产力发展,女真力量增强,促进统一,统一的实现,团结一致,有利于抗辽,抗辽的成功,摆脱辽的控制,才能建国。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再加上老师的点拔,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反复曲折,学生如果盲目阅读,会不知所云,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我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1640年议会斗争(革命爆发)→1642年内战开始→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宫廷政变,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确立。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学生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曲折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笔记纲要如果做好了,学生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更能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不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指导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提高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因此,在讲课时,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如: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地方政权的割据叛乱,像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乱”,在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注意它们之间的共性,即这些叛乱都是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蓄意挑战,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中央的领导权,除“靖难之役”外,都是以中央政权的胜利,地方政权的失败而告终。这样一个纵向联系下来,不但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不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将所学历史知识前后联系、古今贯通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纵向联系历史事件外,还要教会学生懂得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如在学生学完《日本明治维新》一课后,我便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来横向比较、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通过比较,学生对19世纪末日、中两国发生的重大改革的一成一败便有了清

用心爱心专心

2晰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用这种横向联系的方法来看待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横、纵向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 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它包含了文学、哲学、法学、美学、音乐、绘画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能够使人从各种层次、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分析。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顾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草地的晚餐》、《老山界》、《七根火柴》这几篇文章,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这几篇文章中所发生的历史背景的理解。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 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地理课上的地图知识、政治课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等,如果能在历史课堂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其为历史教学服务,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战国七雄》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七国的地理位置,我利用课文中的“战国形势图”,把七国的位置编成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这样结合地图一说明,学生一下子就把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记住了。像这种通过地图交待的知识点在教材中举不胜举,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地理课上的地图知识来掌握。而政治课上所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对于学生理解历史教科书中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后一种社会比前一种社会来得进步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历史的学习,又加深了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把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用心爱心专心

3“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它,就是要让历史为我们所用。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在学习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不管哪一个朝代,举凡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社会安定。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不仅过去如此,今天也一样。还有: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治国方式、做法都有所不同,象夏桀、商纣、隋炀帝等暴君骄横自大,目空一切,采取强权政治,结果落个身死国亡;而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则使国家繁荣昌盛,成为历史佳话。在教学中,我通过引用这一反一正的史实,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史实所蕴含的辩证原理,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联系到今天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的局面,就是因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忠心拥护。这一事实更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再如:我在讲课中,把清朝闭关政策与唐朝全面开放政策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比较,学生便明白:只有改革开放,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使祖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方针。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台湾问题、印巴争端等等,我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实用功能,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所谓的“学习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就如同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做法,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十几年教师工作所积累得的这些点滴经验,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所捡得的几枚贝壳而已。

用心爱心专心 4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历史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生生提问”阅读探讨模式设想

俗话说:“与其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冲击下,当历史教学面临着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重大转变之时,以现代的眼光去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形成真正有效的,适应学生学习心理的,合乎时代要求的“新历史教学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中提出:“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也就是说,与传统的“教”和“学”的二元论对立,在增加学的比重的同时,去发现学生“动”的重要价值,将教育的主体移向学生,从教育的目的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自我培养。教学做成为一个互动而又统一的链条:做法↔学法↔教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形成了一个以“做”为轴心的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我试提出“生生提问”阅读探讨模式,来谈谈对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点尝试。传统质疑

现在存在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都拿来给学生”的教师,他们虽然比以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的教师要进步许多,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仍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种教学主要是启发式的“问学生”。我们以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宋元时期的经济•两宋经济》一课时为例。这一课时内容繁杂,知识点散乱。教师如一味的提问:两宋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在哪里?在手工业以及商业表现在哪里?等等。这就成了学生机械的翻书、应答、记笔记,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完全让学生配合他的叫法,生动的一课丧失了趣味性,且因知识点过多而使学生很难吸收消化。

在进一步,采用问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课堂学习中,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当堂提出问题请老师解答,即“问老师”。这种方法确是阅读与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机途径。但我认为,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学生所提问题有限。

2、碍于对老师的敬畏,只有部分甚至极少的学生愿意向老师提问。

3、不利于分层指导,破坏在教学过程中的对每个教育主题的“针对性”教学。

实施设想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比较分析以后,我做出了一种“生生提问”阅读探讨模式的尝试。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学生自行阅读总结→小组循环提问→提问结果评价→教师更正、补充、总结→学生应用创造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变量是:教师的学识与语言及其组织能力,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主动参与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的设问及对问题的解决是关键。

课堂座位方式:四组模块型。讲传统教堂的4列,重新组合形成社和学习活动进行的4组模块型。师生融合。

课堂教学过程:

A、通过多媒体音、像作品展示,引起学生感官刺激,导出新课。

B、在学生兴趣已激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先自行分段阅读教材内容,对要点总结归纳。教师交待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每人需针对每部分内容,至少分别提出三个问题(根据知识点多少确定),问题要确切,有深度,能够自己给出答案。

C、限时阅读后对每部分内容展开集体分析。由各小组限时循环提问,1组→2组、2组→3 1

组、3组→4组、4组→1组(对后面内容的提问,小组次序可灵活调整,以使机会均等),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由不同的同学提出三个问题,对方组要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解答,答对加分。若提出的问题重复或不恰当,扣半分。若问题不能完全解答,组员可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补充,酌情加分。在学生提问做成中,教师给以指正和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熟读教材,而且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也培养了他们集体创造的精神。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宋元时期的文化和对外交往•科学技术》一课,学生激发灵感可问出“沈括发现一种„脂水‟,取来烧烟制墨,这种脂水今名为何,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见学生对教材不仅分析得十分透彻,且已能联系现实,拓宽知识面。而且有的小组在合作总结了指南针的四种制作方法后,课下还亲自制作了这些指南针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十分热烈。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中就提出,让孩子成为活的人,就必须让他们去做去创造。“小孩子的做是小发明,小创造,小试验,小建设,小生产,小破坏,小奋斗,探寻小出路。”我们的历史课应该为孩子们创设这样“做”的空间。

在学生互相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对差生给予更多的启发、鼓励和帮助。如,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差生甲犹豫不决又跃跃欲试,教师应特别在其他同学酝酿的过程中去关注他提出的问题,对他提出的问题做出简单的指正,用鼓励的表情让他充满信心。在提问或回答的过程中多给他机会,其后多做表扬和帮助。这样,渐渐地树立起他的自信心,让他逐步增多参与和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在他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D、全节内容进行后,教师对分数统计评比作出表扬或孤立。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对知识点补充介绍、系统归纳。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与材料,以便学生对知识的确切把握和巩固,也使教学目标能够全面实现。

E、最后,由老师先做出示范,再由每组各请一名同学,以本节内容为情景,以自身为主人公,编设情景故事,做一分钟演讲。既保持了课堂控制的连贯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亲自去“做”,将知识当堂消化、运用、贯通。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九年级第二学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有学生将自己叙述成了一名美国工人(后成为一名政客),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前后他波折且具戏剧性的“经历”,引来了同学们的满堂喝彩,让大家印象深刻。这样的课堂活了起来,这样的知识有了生命。

自我剖析

“生生提问”阅读讨论模式的实践,是决定于“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重视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教师“教”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实践和感受为基础和前提的。教师在创设民主情境、竞争情境、虚拟情境中,改变传统单一“问学生”或“问老师”的模式,将“教学做”、将“师生”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位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实践欲、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又在集体探讨创造的基础上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使学生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陶行知《育才二周岁之前夜》)

某种程度上,该模式是对斯塔克(R.E.Stake)“应答模式”教学评价的一种迁移,引入了他所提出的“多元现实性”和价值观念的发散性,对大多数人的愿望作出应答,以使教育能够满足各种人的需要。同时美国阅读学专家G.R.施道佛博士曾强调指出“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在于调动思维”的观点,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增知长智的过程,通过这种模式就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甚至动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生生提问后,教师筛选补充,以精练的语言给予总结和指导,便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当然,这一模式人存在缺陷和不足。如,如何实现实施的长期有效性,如何不断地给学生新奇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灵感,如何引导学生的问题设置不断深入升华

等。这些也有待于其他老师的支持参与,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总之,我们要给每位学生一把金猎枪,让他们在知识森林中获取更多的智慧猎物。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主,或交待事件、人物、过程,或交待历史发展的演变,有时则布置一些枯燥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以旁观者的心态了解历史,而不是以身临其境的态度去亲近历史。因此学生常反映历史年代多,历史知识量大,历史知识不易记忆。而教师也常常抱怨“学生上课听得有滋有味,而课后却将历史知识几乎忘记殆尽”的局面。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以上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活动来完成。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的内容丰富,历史图片增多,实用性也增强了;并且贴近学生的方式设置了“动脑筋”栏目;安排活动与探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由阅读卡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总之,历史教材内容的丰富多彩让师生爱不释手。

在参与教学改革的一年中,我认为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进行。

一、充分把握课堂的每一分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注重课堂题目的创设,这是引发学生对事件关注的切入口,显得极为重要。某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可以通过几个活动题目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在活动中一气呵成,毫无乏味之感。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中,郑和下西洋是该课的重点,我通过4个活动题来完成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活

动一,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各是什么;活动二,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要带领大家进行一次以“了解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旅游,你该如何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以及经过的具体路线;活动三,如果你要去探访郑和走过的足迹,你能给出一张简单的路程图吗?(从海沧出发,经过的省、市、国家、地区等);活动四,以下给出一些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以上四个题目的设置,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题目的创设也很讲究艺术和方法。

(1)把活动题的主语设置成“我”或“你”,这样学生在思考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上面所讲“郑和下西洋”题目的设置,多以“你”为主语来创设。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想象一下,我们班是当时北京人时期的一个群体,我们该如何进行分工合作,我们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此题一出,距离很遥远的原始人群生活仿佛就在眼前,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在想象过程中,学生也就掌握了北京人的特征,特别是对北京人只懂得使用天然火,而不是人工取火印象极为深刻。这种第一、第二人称设置法非常好,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常设常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新教材的图片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形象,教师应充分利用、挖掘出图片所潜藏的信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时,南方得到开发的

原因是此课的重点亦是难点,我就让学生分析《耕获图》来获取信息。我这样设计题目:“这是一幅南宋时画在扇子上的图,图中有70多个不同形象的人物,他们都正在干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此图虽小,但人物众多,个个栩栩如生,学生对此有极大兴趣,个个举手发言,“风和日丽”“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劳动力众多”“有使用翻车”等脱口而出,再经过老师的指导补充,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其次,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题时宜采用竞赛法进行,因为初

一、初二的学生好胜心强,且喜怒易于表露,采用竞赛方式易激发他们思考、回答问题的欲望。

(1)抢答法。上课伊始设置几道题以复习、检测上节课的知识。这时我较多采用抢答方式来完成,表现得语言精练、表情热情张扬,“同学们,下面有几道抢答题,来,看谁的手举得快,看谁回答的好,预备开始!”,此法用于下午第一节课学生昏昏欲睡时特别奏效,且复习效果好。

(2)小组竞赛法。各小组推选一人笔录回答,组员可相互补充。(3)男女生竞赛法。教师可运用些激励性的话语:“为男子汉鼓励加油”“女同胞们,巾帼不让须眉,加油”等,以活跃课堂气氛。

二、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索题及活动课

这是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新颖、实用的地方,对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如七年级上册第5课的活动与探究题: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七年级下册活动与探

究题:办历史小画报“宋词内容广泛,选一首你喜欢的宋词,配上一幅山水式景物画,或几位同学合作为办一期介绍宋词的小画报”。以上这两道题颇受学生欢迎,正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历史,在画中了解历史,有助于学生保持对历史的爱好和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参与性。

三、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教学,教师始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用慈爱的眼神、鼓励性的言语去激励学生,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加油。特别是对学困生应付出更多的关爱,如,课堂上布置浅显易懂的问题请学困生回答,让学困生得到表扬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到取得成绩的喜悦之情,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照顾,明白他们不是“被遗忘的角落”。例如,七年级的某位学生在上学期时无心读书,上历史课时常心不在焉,经常故意调皮捣蛋以此吸引我的注意,或以此寻开心,但他又不愿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教育和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没有把他视为另类,而是主动地接近、关心、爱护他,并注意观察其各方面的表现。有一次,我讲到蔡伦改进造纸术时,这位学生说,用树皮、破麻绳、破渔网等作原料就可以造纸。我非常吃惊,当即对他进行了表扬并且和颜悦色地问他这答案是哪来的,他说是从故事书上看到的。第二天他从家里带来故事书给我看,果然说得一点没错,他还告诉我,他小的时候很爱看故事书。这时,我的眼睛湿润了:“瞧,多可爱的孩子。”随即,第二天在班上我对他大加赞扬,进行鼓励,还经常在其他同学面前夸他,让其他同学间接地传递我对他的期望和褒扬。他

终于感到自己还行,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做得好,从此以后他对自己有了信心,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当中。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新教材所设立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题、自由阅读卡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宽了探索的空间。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美好理念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中。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更应注意体现“以人为本”,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应培养如下的素质与能力:

一 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应该是指学生注重自主独立读书的实践活动。即:既学知识,又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正确地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单纯地,一味地讲解;而应该侧重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同时,在引导中,正确地运用教师的爱护大主导作用而此作用,主要是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独立自主的学习。

二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主体思维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要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积极起来,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我认为应从如下几点着手:

⒈以“兴趣”为前提,体现情境教学。

⒉以“感情”为桥梁,引导学生在体验教材的美感中,动情晓理。

⒊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感悟力。

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它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二是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超越。

培养学生创造性,中在自身动机的激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为此,教育者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教师要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机智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诠释教训。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我认为,教育者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关于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一、告别无效提问;演绎课堂精彩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当下被许多教师作为课堂师生互动、教学落实乃至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落实素质教育的经常性教学举措。在听课过程中,目睹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一些“无效提问”,引起笔者的反思。

上述“无效提问”的策略:首先,教师对课堂即时提出的问题要善于运用“第一等待时间”和“第二等待时间”,特别是一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课堂要求学生即时回答的问题,则应课前布置相关预习。其次,应该提供相应思考的“载体”,实现“论从史出,论从证出”。第三,提问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课堂要求学生即时回答的问题,其设问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层层递进,并允许学生可以置换一个问题作答。第四,不要先请学生起立,再提出所回答的问题,人为制造紧张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氛围和质量。

解决这一“死问题”的策略:首先,问题的设计应尽量避免学生缺失生活体验及相关问题探究情境、载体的情形,要求学生即时回答的问题不易过大过难。其二,案例中所设计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够进行适度的学法指导,把其作为一个课后拓展性的探究作业还是可行的。

针对“无效提问”的弊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尝试“生成性提问”。教师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想法,因势“设问”,善用“疑问”,乘胜“追问”,而形成“有效提问”和“生成性提问”。课堂教学也因此而“生动”“有效”并“精彩”。该教学环节的成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立足于“学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呈现方式,我们的学生就会产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因此有效并精彩.二、丢弃形式上的合作;追求课堂讨论之实效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更是当下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举行各类公开课时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但是笔者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课堂小组合作、讨论环节存在追求形式、走过场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深思考。

合作与交流还应该作为一种方法和能力来培养。首先,在选择讨论问题时,我们应该从教学内容本身出发,要考虑该问题的讨论有无必要?讨论的目的是什么?要选择哪些只有当学生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或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的问题。其次,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讨论,在学生的讨论搁浅或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时,教师要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或进行适度的点拨、引领。三,教师所提供给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的时间应该保障其真正有效的开展。

让我们一起努力,告别课堂教学“无效提问”,提倡“有效提问”和“生成性提问”;丢弃形式上的合作,追求课堂讨论之实效,共同演绎课堂教学的优质与实效。

用心爱心专心 1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