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文档整理)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16-91676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9 17:39: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文档网整理)

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南庄实验中学:李晓琴

摘要:随着电脑的大众化,多媒体教学逐渐走进了课堂,成为现代教学重要手段之一。同样,对于化学这门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也展示出常规教学所不能企及的优势,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人到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也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努力寻求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特点,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它有丰富的实验、较繁杂的化学式、抽象的概念以及半经验化的理论,这些都决定着化学教学的特殊性。如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思索的问题。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技术已逐步被广泛应用。这种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的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逐渐成为目前一种新兴的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现代化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基础化学一些理论如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气体摩尔体积、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依靠表格、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增大教学容量。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增强教师本人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能更多地直接参与体会这种创新活动,这种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教师讲清所授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学习进行创造发明的原动力。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疲劳、厌倦心理,因此教师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受到影响。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态。例如,在“序言”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许多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或实验来引人新课,从而使学生在这种人机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另外,很多化学实验因为受到时间、空间、环境、以及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现象不明显,在课堂上演示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试验,污染性强,现象不明显,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制作视频来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多感官的共同作用来接受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人到学习中去。

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工作,使教师的活动不像以前由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简单电教手段组成,而是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增加课堂容量和知识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展示微观现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微观粒子运动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肉用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基础化学中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同分异构、电解池原理、原电池原理、消去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聚合反应、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把微观问题直观化。通常有关晶体结构的知识用多媒体课件,不需要过多的课时就能够充分说明,并且效果很好。诸如氯化钠晶体一个晶胞中有多少个钠离子、多少个氯离子,一个钠离子周围距离相等且最近的钠离子有多少个的问题,几乎不费口舌,学生就能搞清楚

2、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使难以言述的概念和理论变得容易。既让学生了解了理论知识,又能使在课堂上不可能实现的实践操作,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有效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讲“酸和碱的反应’,时,可以利用动画动态演示在反应时构成酸和碱的阴阳离子进行交换,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阴阳离子交换的结果。再如,讲授“化学变化实质”这一内容时,也可以通过设计动画,动态地演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水分子分解成原子,而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使学生通过直观无法理解的化学变化过程获得了真实的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一般条件下较难完成的实验和错误的实验操作后果。

一些错误的实验操作可能引起的实验安全事故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将水加入浓硫酸以稀释浓硫酸、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二氧化碳、各种碱金属单质中Na、K投入水中教多或Rb、Cs与水的反应等。错误的实验操作后果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将水加入浓硫酸以稀释浓硫酸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乙炔等。

4、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节奏慢,课堂容量小,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呆板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一堂课40分钟,有的实验时间长,不易马上见到实验效果,如铁生锈的实验,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需很长时间,不可取,如果改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其实验过程,几分钟即可,既节省时间,又加快了课堂节奏,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

化学实际教学中,关于化工生产的内容较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模型挂图板书等演示手段,真实性和直观性较差,无法激起学生对化工生产的兴趣。若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编写化工生产的流程图,向学生展示物质的转化和流动情况,就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化工生产过程及反应原理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框架模拟化工生产的全过程,如硫酸工业中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氨的合成塔等真实的反应现象。在展示讲解该课件时,再配以播放相关的化工厂的全貌及车间内部设备的场景,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化工生产的真实性,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二篇: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共)

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多媒体教学以其大容量、高实效、直观形象等独特的教学魅力,在我国各级各类教学中迅速普及。同样,对于化学这门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也展示出常规教学所不能企及的优势,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而且能够优化教学信息的传递途径,有效地增加教学的密度和扩大信息量,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努力寻求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特点,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它有丰富的实验、较繁杂的化学式、抽象的概念以及半经验化的理论,这些都决定着化学教学的特殊性。如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思索的问题。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技术已逐步被广泛应用。这种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的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逐渐成为目前一种新兴的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现代化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基础化学一些理论如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气体摩尔体积、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依靠表格、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增大教学容量[1]。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增强教师本人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能更多地直接参与体会这种创新活动,这种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教师讲清所授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学习进行创造发明的原动力。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例如,在绪言课上,通过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并配以

简单说明、五彩缤纷的焰火,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学生化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潜在的吸引力,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2]。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工作,使教师的活动不像以前由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简单电教手段组成,而是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增加课堂容量和知识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展示微观现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微观粒子运动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肉用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基础化学中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同分异构、电解池原理、原电池原理、消去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聚合反应、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把微观问题直观化。通常有关晶体结构的知识用多媒体课件,不需要过多的课时就能够充分说明,并且效果很好。诸如氯化钠晶体一个晶胞中有多少个钠离子、多少个氯离子,一个钠离子周围距离相等且最近的钠离子有多少个的问题,几乎不费口舌,学生就能搞清楚[3]。

2、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对于一些微观抽象概念传统的口述难于表达清楚,学生会觉得概念很模糊,理解不深。如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学习,有机物反应中断键和成键位置等利用动画演示学生很轻松的就能明白,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3、一般条件下较难完成的实验和错误的实验操作后果。

一些错误的实验操作可能引起的实验安全事故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将水加入浓硫酸以稀释浓硫酸、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二氧化碳、各种碱金属单质中Na、K投入水中教多或Rb、Cs与水的反应等。错误的实验操作后果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将水加入浓硫酸以稀释浓硫酸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乙炔等。

4、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节奏慢,课堂容量小,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呆板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一堂课40分钟,有的实验时间长,不易马上见到实验效果,如铁生锈的实验,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需很长时间,不可取,如果改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其实验过程,几分钟即可,既节省时间,又加快了课堂节奏,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

化学实际教学中,关于化工生产的内容较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模型挂图板书等演示手段,真实性和直观性较差,无法激起学生对化工生产的兴趣。若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编写化工生产的流程图,向学生展示物质的转化和流动情况,就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化工生产过程及反应原理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框架模拟化工生产的全过程,如硫酸工业中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氨的合成塔等真实的反应现象。在展示讲解该课件时,再配以播放相关的化工厂的全貌及车间内部设备的场景,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化工生产的真实性,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恰当把握好教学节奏是实施多媒体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给大多数的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记笔记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与进度的需要给出相关的教学信息,因为同时给出较多的教学信息内容分散学生注意力而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化学教育媒体(如实验、实物、模型等)是化学教学中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化学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努力寻求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特点,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综上所述,随着多媒体技术逐渐引入课堂,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必然随之改变,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学科特点充分结合巧妙运用,可优化课堂结构,能够有效地增加教学的密度和扩大信息量,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亮.多媒体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_,(6)73 [2] 马成.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J].教育革新,202_,(6), 71 [3] 舒潮玲.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J].教育革新,202_,(6),72 [4] 周其中.高中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学习,202_,(6),117

第三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宁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议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运用误区及解决策略

多媒体出现于课堂,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多媒体教学以其本身的生动性、直观性、高效性,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教师只有通过扬长避短,合理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先进作用。

存在问题

1、盲目追求美感,华而不实。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教师所用的课件从图片的处理、文字的选择到播放的艺术效果,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追求细节的完美固然是好,但是也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语文课堂常有复习词语的这样环节,有的课件在显示词语时,在同一张画面上显示了三、四种不同的字体,或是选用一些毫不相干的图片做背景,还不时跳出几个动画的卡通小人物。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到,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会自然地将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到热闹的场景上,从而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2、过分依赖多媒体,削弱了老师的魅力。现在的课堂,示范朗读有音频资料。教师反倒显得毫不相干,无所事事。德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语文老师的一笔好字,会使很多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教师儒雅的气质,饱满的激情,个性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会激发很多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的魅力将对学生作用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做到的。

3、出示大量文字图片,完全取代了文本。笔者听过好几节语文课,从头到尾,学生连书本碰都没碰,或者是碰的很少。课文的文字一个个打在课件上,插图也费劲心思用扫描仪扫出来展示。文章的重点语句,需要反复揣摩品味的,可以打出,方便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交流。全部内容都用电脑出示有什么意义?实在是不必要的麻烦。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孩子看着书上的插图肯定比看着大屏幕上的图片更加细致,孩子手捧书朗读肯定比仰着脖子看大屏幕读感觉更清楚、更惬意、更入情。再者,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令人感动、产生共鸣的情节上或旁边及时注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会帮住其加深对这一内容的印象。从这一点,取代了文本的多媒体,完全是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了。

4、再现情境,忽略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众所周知,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叶圣陶《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以语言或它的书面符号„„文字为物质手段,构成一种表象和想象的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再创造的”(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这一“思维外壳”,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感知形象,体会情味,领悟理趣。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5、为“用”而用,盲目“拿来”。在很多的教学评比活动中,课件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众多的教师为了评比、上公开课、观摩课等做了课件,有些实在是为“用”而用,追求一种形式,图个时髦而以。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一个精美的课件,需要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MTV、MP3、WAV等背景音乐,需要耗费一名制作老师的大量时间。而且有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解决方法

1、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

谈到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应该知道何谓“多媒体”。“多媒体”即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信息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如教师的板书属于文字媒体、教师的语言属于声音媒体、幻灯片为图像媒体、录相片为视频媒体等等。多媒体电脑属于其中一种,它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所有的媒体均能在电脑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而“辅助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宏观辅助,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脚本,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个别交互”的辅助学。其二是微观上地辅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集体交互”的辅助教。“辅助”决定了它的一切设计应为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起“烘托”,“渲染”作用,而不能代替教学。

2、坚持适度、有效性原则

首先课件数量上要适度。再新奇的事物经常出现学生也会感觉厌烦,而且会增加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其次课件的趣味性要适度。趣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过分。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听手段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刺激,使之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但这样的刺激一定要精选,要有实效性,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解决一定的问题,尽量是一节课中至关重要的信息、重点难点。无关紧要的内容尽量不在课件里出现。不要追求课件形式上的完美,表面上的热闹,这样只会造成信息堵塞,以形式害内容。

3、将多媒体的优势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巧妙结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更多的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而多媒体课件里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从这一点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主要表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两个方面。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教学《观舞记》时,在教学中播放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去感受课文描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去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教学《黄果树瀑布》、《 绿》等一类写景文章时,尽管文词优美,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很难将那些优美景物与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符号,因而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对孩子们美的熏陶与感染了。课堂上运用课件播放了优美的风景图片,并配以优美的乐曲,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真正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转入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兴趣盎然。新教材也选编了很多古诗词和现、当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凝炼,表达含蓄,意境深远。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想象力的贫乏(尤其是来自贫穷地区阅读量很小的学生)一般都很难想象出诗歌描绘的画面,品味出诗歌的意境。如果利用多媒体,再现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描摹富有特征的形象画面,无疑会把学生带入久远的历史中,体会诗人的悲与喜,品读出诗文的意境。整个过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烘托出我国古诗特有的意境美。

4、多媒体的运用要与语文课程有效整合

实施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如下问题: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改进教学手段,组织引导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如何处理好语文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如何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力工具,这也就是新课标要求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目前语文课上最常用的教学课件通常是演示型课件。这种课件比起传统的口授、板书更加直观、丰富、生动、形象,但如果将它作为语文课堂上唯一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恐怕还是会有相当的局限性。演示型课件通常用来提示、呈现相关教学内容,主要适于作为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在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练习交流等教学环节中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整合”则要求多媒体的使用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其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当然,要达到“与语文课程整合”——这一多媒体运用的最理想状态,并非一蹴而就的,所有的语文教师还要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从而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雍熙二小 张 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5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所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4页认识厘米单元《量一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住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

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长就是5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上课注意听讲时间短,持久性差,对学生的直接兴趣始终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伊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

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着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三、引导学生运用电脑查阅资料,启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如在学完《千米的认识》后,我就布置学生找一些有关“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资料,结果有学生告诉我,教科书上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不全面,他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到有的汽车每小时可行80千米,还有的车速度更快。在学习《24小时计时法》前,我布置学生观察在哪儿看过24小时计时法,学生告诉我他通过看电视,了解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每晚19:00开始;《大风车》

节目是

18:00开始,有的甚至将它们列成时间表等等,学生都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解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僻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

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我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第五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广东省惠州市第八中学516001 朱可彬

摘要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对化学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怎样将信息技术灵活、有效地应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的还是无效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现实的、自主性的、探索性的化学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拟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文字、图片、有声读物、动画和视频等形声结合、图文并茂的学习材料,创设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的情境。在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生动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化学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分子原子的知识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也枯燥无味,这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用电脑动画显示出分子原子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分子原子的性质等。还有电解水的实验,实验的过程不是很直观,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如果在课堂中加上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情境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唤起了有意注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真正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推进主导主体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比传统教学能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

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的闭门造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带有自主能动性的同时又能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老师可组织学生借助小组讲座协商甚至于网络漫游,广泛接受各种意见建议,交流观点,共享集体智慧成果,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张在生动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而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对原有知识再加工,再改造,使问题对学生来讲感到有些难度,但经过努力可以解决。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简化,最终形成结论,在问题的关键处,留出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因此教师的工作使学生怎样去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上网获得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邮箱、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等,甚至可以用上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因此通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愿望,鼓励他们独立探索真理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地得以充分体现和强化,使老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

觉占30%,听觉占20%,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可达68%。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教材中某些比较抽象或者复杂的内容和实验,学生感觉陌生的、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显得难以突破。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视频,甚至计算机仿真综合性多媒体技术手段,带给学生生动、真实、直观的形象,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分化难点,化难为易,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例如在讲授教材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时,可设计NaCl、CsCl、CO2、金刚石、石墨等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思维训练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

也提出“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化学教育要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仅靠原来的低效的教育资源是不可能的,必须引入信息教育技术,利用其信息量大、反馈快、交互性强等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求异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目前应付各种考试,常常淹没在题海中,思维能力发展迟缓,因此特别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把原本要求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问题转化为形象思维。众所周知,学生对化学知识中抽象内容,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疏通,而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一般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心理上对化学学习的不同需求,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可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接受化学知识的能力。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首先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性,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主动性是

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其次,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现实特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信息

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它可虚拟现实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相当吻合,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自在地将各种

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再次,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创性。多

媒体计算机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它可以进行人机交互,而且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充分利用这种交互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地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身思维的独创性。

最后,是充分运用计算机的网络特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性。探索是

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多媒体的超文本性与网络特性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它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角度多了,自然就会选择好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思维的角度多

了思维就更活跃,创新的思维自然就多了,真正做到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思维训练。

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练习反馈

化学学习需要足够数量的习题练习,特别是在巩固、强化知识的练习阶段更

是需要形式多样的练习题,而传统的教学由于手段的单一,在一节课上要完成大量的形式多样的练习是有较大难度的。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训练的选择是正确的,但训练的力度不够,浅尝辄止;加之训练形式的单调乏味,学生兴趣索然,影响了能力的形成。而信息技术可以吸收更多的信息,能够容纳大量的,不同形式的练习,节省了教师许多操作的时间,提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如化学方程式的练习是化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化学方程式,可以根据要求随机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

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学生及时的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及时的予以改正。教师可以通过有百分比的正确率的统计图,及时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同类的题,准备多几个,当出现正确率低于80%的时候,老师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再出示一组难度相同的题进行巩固。当正确率达到90%以上,教师再出示高一层次的练习题。运用互动多媒体教学系统,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能及时诊断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并且提高了课堂密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教学, 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从而卓有成效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第一版。

[2] 王珠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_.10

[3]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 彭绍东,《信息技术教学论纲》,电化教育研究,202_

[6] 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

[7] 刘正萍,阴国恩.《简论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

版),202_,(3):22-24.

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文档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