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定“十一五”计划若干战略问题思考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16-1018220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1 12:34: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定“十一五”计划若干战略问题思考

定“十一五”计划若干战略问题思考

------------------

202_-4-1林毅夫阅读1207次

关于制定202_-202_的“十一五”计划所应考虑的重大战略,我想谈八个问题。讨论这八个问题建立在两大前提之上:第一,到202_年中国加入WTO的所有承诺都已落实,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开放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202_年到202_年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很重要阶段,“十一五”计划应该以此为目标进行安排。根据这两个前提,本文将就如下八个战略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当我国落实了所有加入WTO承诺后,应该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的经济体制原来以计划经济为主,这几年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最后阶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主要差别在于:在计划经济中,经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主导经济发展。当然,从“十五”计划中可以看到,政府的思路已经在改变。但是,在“十五”计划中,过去的烙印依然存在。在WTO的框架下,“十一五”计划中以政府的力量来支持或扶持某一个产业或企业发展的余地将大大缩小,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不再可行。然而,这并不意味政府对经济发展不可发挥一定作用。政府除了应该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法制环境以及市场的基础建设外,也还可以制定国家计划,但这种国家计划必须是指导性的。它的功能首先是提供信息,如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幺、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什幺、哪些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国际国内经济的变化趋势如何等等。这些信息需要在全社会进行充分沟通,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并提供给社会各阶层和部门,作为他们在面对市场各种挑战和把握各种机会时的参考信息。所以计划还可以继续存在,但它的功能将是信息的沟通和对发展方向共识的形成。同时,由于我国经济还会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的变化也比较快,因而需要在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任何一个企业均无法在其内部解决所有协调问题。同时,各种制度安排也要不断变化,其中有很多的制度创新是企业本身所无法做到的,因而需要政府帮助;如企业对于金融创的新要求就可能属于这类情况。制定计划可以有助于达成上述诸多方面的协调。此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经济活动具有外部性,需要政府利用其财政或税收措施来补偿这些外部性。因而,在大的思路方面有一点需要明确,就是“十一五”计划与“十五”计划相比应当更是一个指导性的、用以综合信息、形成共识、促进协调、克服外部性的计划,而不是一个依靠政府力量扶持、鼓励某个产业或产业群发展的计划。

(二)第二,在“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尚需继续深化,这与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成立国资委解决了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身份问题,但是,国有企业至今在相当大程度上还需依靠市场垄断以及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支持来维持生存。当我国全面实现加入WTO承诺后,所有外资企业均将享受国民待遇,国有企业过去享有的市场垄断地位将不复存在,国有企业必须直接面对市场竞争。过去政府对国有企业在资金方面支持主要有两个来源:国有银行的低息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几乎所有上市公司均为国有企业)。这一融资模式在WTO的框架下不再具有可行性,其理由如下:

第一,国有银行本身也将面对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必须要考虑到自身的生存问题。因此依靠国有银行以低息贷款的方式来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扶持国有企业不再可行。

第二,在资本市场方面,估计资本账户的开放、人民币的可兑换在不远将来都会实现。因此,外资(包括短期资金)进入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只是时间问题。现在的股票市场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上市公司均为国有企业,自身素质较差,缺乏盈利能力,股东不能靠长期持有股票获利,只能短期投机或炒作。在开放资本账户、允许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之前必须改善资本市场的体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依靠股市圈钱来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是股票市场问题的根源,改善上市公司的素质乃是解决目前股市问题的当务之急。为了改善资本市场的状况,必须从现在开始让越来越多素质好、有竞争力和赢利能力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传统扶持国有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再可行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巩固发展呢?我认为,国有企业最根本问题在于国有企业存在政策性负担,由此导致政策性亏损,于是政府负有给国有企业补贴政策亏损的责任。同时,企业也会利用政策性亏损为借口,把经营性亏损也说成是政策性亏损。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政府无法区分企业的这两种亏损。由此导致政府只能把企业的全部亏损都承担起来,从而形成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剥离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政策性负担可分为两类,一是社会性负担,一是战略性负担。对于社会性负担,包括冗员、养老等,我国这几年虽然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但是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加强,需要把养老职能从企业中全部剥离、企业冗员全部下岗。所谓战略性负担是指企业所在的产业或产业区段资金很密集,我国目前不具比较优势。既然不具比较优势,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这些企业不具自生能力,除非国家给予补贴,否则无法生存。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围绕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即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只要管理好,就可以不需要政府的保护或补贴,即可获得市场上可接受的利润率的能力。根据这个目标,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依据产品特性的不同而分成如下四种情形来处理:

第一类企业,其产品在国防上是必不可缺少的,而且只能由国内自己来生产。对于这类企业在任何国家都一样,只能由政府直接监督,继续由财政拨款来支持其生产和经营。

第二类企业,其产品有相当大的国内市场,但在国防上不是很敏感。对于这类企业可以采取以市场换资金的策略,到国外的资本市场上市或和外国公司合资,直接利用国外的资金与技术,来解决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因为不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而没有自生能力的问题。

第三类企业,其产品国内市场的规模很小,但企业拥有比较强的工程设计和管理力量,这类企业则可以转向生产在国内有市场且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品。

第四类企业,其产品没有市场,企业也缺乏工程设计和管理力量,这类企业只能令其破产,退出市场。

只有剥离了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解决了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的问题,企业不再需要并也没有任何理由需要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政企才有可能真正分开,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在“十一五”计划期间必须在“十五”计划所取得成果基础上,沿着上述改革方向继续向前推进和落实,国有企业才能巩固和发展。

(三)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以增加就业。目前城市的劳动力仍在增加,农村的劳动力需要大量转移到城市就业,同时城市还面临企业冗员下岗的问题,必须大量增加就业机会,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在“十五”计划和十六大报告中已有认识,就是要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以及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区段。这样的选择也与WTO有关系,因为落实了WTO的承诺后,除了还保留一点关税外,所有的市场都将开放,我国的企业只有在这些产业和产业区段中才有自生能力,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可以靠自己改进技术、管理水平,而不需要靠政府的扶持来发展。在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或者产业区段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其中大部份是民营企业。为了多创造就业机会,也为了提高在WTO框架下的竞争能力,需要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民营企业的发展牵涉到金融服务、市场准入和信息服务的问题。

第一,过去我国政府为了保护国有企业,在金融方面主要支持国有企业而不是中小企业。最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服务的是地区性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在“十一五”计划中,对于民营中小银行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创业基金等方面,应有比较好的规划。

第二,过去为了保护国有企业,还给与国有企业市场垄断地位,民营企业不允许进入一些行业;关于市场准入的问题,加入WTO后外国企业可以得到国民待遇,本国的民营企业更应该是如此,各个行业都应该对本国的民营企业开放。

第三,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劳动力密集,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依靠他们本身来收集信息的成本比较高,因此,在台湾、日本有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半官方的中介机构。我国在未来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内要保持每年7%或更高的增长率,前提是技术、产品和产业必须不断升级。这些升级必须要了解大量的信息,如技术在什幺地方、市场在什幺地方,必须有类似于台湾、日本的中介机构来提供这些信息。围绕着怎幺样“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引导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上述关系到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三方面的问题,在“十一五”计划中应该有所规划落实。

(四)建立适合我国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主张多发展民营中小银行,这个建议其实关系到我国现阶段最优的金融结构的问题。金融体系的基本职能是:1,动员金融资源,把分散在四处的剩余集中到金融部门;2,分配金融资源。把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中最有竞争力、回报率最高的部门;3,分散风险,项目投资的风险由多个市场主体分担,从而鼓励投资,鼓励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在这三种功能中,配置的功能是最重要的,因为,配置好了,可动员的资金就多了,而且,风险也会较小。所谓好的配置就是将资金配置到经济中最符合比较优势、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中的企业。目前我国最有竞争力,最具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密集部门,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区段。劳动密集部门的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大银行往往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原因主要有:由于中小企业所需资金量少,所以每笔贷款的单位资金交易费用很高;由于中、小企业分散在各地,大银行对贷款用途进行监督的成本很高。同时,股市融资的初始成本高,上市后对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多,成本也高,资金需求量小的中小企业也不合适在股市上融资。最适合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安排是地区性的民营中、小银行。其实,在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因此,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金融结构的基础应该是能为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银行。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规模扩大了,资金需求量增加,才逐渐发展资本市

场、大银行等,以满足这些大企业的需要。而且,即使到了这个阶段绝大多数的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所以在发达国家仍然有许许多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比发达国家要大的多,因此,我国应该建立以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为核心,配合几个大银行和股票市场的金融体系。可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方便给那些不具备自生能力、资金密集度很高的大型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行了财政代替金融的制度。1978年之后,虽然恢复了银行,但同样为了保证大型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而建立了适合于为大企业服务的“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后来,设立了股票市场,仍然是为了给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条件。中小企业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随之地区性中小金融机构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准入标准和监管不当,出现了一些问题,呆、坏帐严重,中央银行就全面收缩,导致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结构,是一个从现在开始应该仔细研究,并在“十一五”计划中要有良好规划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五)选择合适的城市化道路。目前我国60.1%的人口还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困难的是在农村。十六大报告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强调,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把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就业,用城市化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可是,应以大中城市为主还是以中小城镇为主来提供非农就业机会?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当前的政策似乎倾向于中小城镇,但是仔细分析则可以发现,中小城镇难于发展制造业,因为制造业要有竞争力,一方面必须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多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一方面要形成产业集群,只有在大中规模的城市才较易形成有足够规模、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因此,除非靠近大城市周边,绝大多数的中小城镇不会成为制造业的中心。中小城镇的经济主要是为高度分散的、人口稀疏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流通和农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商业活动,这样的服务业规模不会太大。在“十一五”计划中,应该在总结目前中小城镇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思考我国的城市化战略问题。我个人判断未来我国的城市发展道路会是一个两级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以后会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在农村地区则散布着星星点点的,提供新增就业量有限的政治和商业中心为功能的小城镇。

(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与第五点是紧密相关的,这几年我曾倡议新农村运动,着重于村一级的各种与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我提这个建议的一个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当前国民经济中生产能力普遍过剩,造成通货紧缩的问题。中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如果农村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则难于有现代化的消费。但是,新农村运动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通货紧缩的问题,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还会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在农村务农,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全世界的农民,包括美国的农民,都住在自已的农场上,不会住在小城镇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人口分布情况可能是:农村人口主要居住在村里,以村为基础,从事农业;少量的人口在镇里,从事商业,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的集中销售以及农民生活用品的零售服务;剩下的人口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从事工、商、服务业。如果这个判断正确,到202_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使降到45%,仍会有近7亿人,到202_年这个比例下降到30%,还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其中绝大部分居住在村里。这部分人的生活也必须现代化,我们才能说是全面建设了小康社会。中央农村会议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在“十一五”计划中应对这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而全面的规划。

(七)政府组织结构的问题。我国人口将发生大量转移出农村的情形,目前中央、省、市、县、乡镇所组成的五级结构并不适合这种转变,这一点现在已初见端倪。当人口大量转移出

农村后,县以下的人口将大幅度减少,县级财政的税基规模也将随之大大减少。在此情况下,县以下政府的税收无法维持其正常运作。最近清华大学教授孟建军提出一个可能超前但值得考虑的问题——“废省虚县”。他主张县级以下政府应虚化,主要采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政府应设在地市级,同时把省的职能精简。我认为从中国的政治形态考虑,把省去掉可能比较困难,但他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现共有202_个县,如果到了202_年我国还有30%的人口在农村,估计约为5亿左右,这样每个县的人口平均约为25万,在中西部的县人口将远远低于这个数。要维持一个县、乡政府这幺庞大的组织,靠这样规模人口的税基是很困难的。事实上,这种现象在有些中西部地区已经出现了。只有一个非常发达的第二产业才能维持比较发达的第三产业,也只有发达的第二产业才能够维持较高的人均收入。如果到202_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达到3000美元,绝大多数县城的第二产业基本上没有竞争力,县城里的工业基础很难维持这样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其人口必将逐渐向收入水平高的大中城市转移。因此,不仅农村人口会减少,县城人口也会减少,五级结构的矛盾就会更突出。这个问题在目前比较超前,但值得开始考虑。

(八)人口政策问题。大部分国家在达到高收入水平后才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我国则在中低收入水平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这里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1,要尽快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社保体系,一方面不能在将来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大窟窿,另一方面必须给老年人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2,要重新思考我国的人口政策。人口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质量,一个是人口数量。人口的质量亟需提高,这应是无可争议的。在人口的数量这一方面,我国现在的政策是从如何压低生育率、减少人口增长的角度出发来制定的。传统上认为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但是到底人多是负担还是优势?人多了为什幺会变成一个负担?毛主席说:“每个人一张口两只手”,手做的总比口吃的多,为何人多却成为负担?这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战略不无关系。建国后,我国发展的主要是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其特点是投资多,创造的就业机会少,连满足城里新增劳动力就业的需要都有困难,以致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使用原始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劳动效率与产出相应地处于低水平。但是,若认为人口规模一定会限制经济发展,为什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沿海地区却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以浙江为例,它原来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但现在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发展战略的转变,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将会多发展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这些产业不仅是我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同时又可以容纳最多的就业,创造最多的财富,资本的增加最快,产业的升级速度也最快。如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人口规模并非劣势。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东亚地区,如日本、台湾、韩国、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很高,但其企业极具竞争力。与之相应的,人口少、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也罕有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由于一方面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考虑到过去我国把人多作为一个负担主要是因为采用了不当的发展战略,在加入WTO后,我国必须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多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人多未必就是劣势。况且,当收入水平提高后,生育率自然会下降,现今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均是在于人口生育率过低,无法维持自然的替换。这类人口问题在日本、亚洲四小龙都存在,而这些国家并没有我国这样严格的人口政策。我国已经到了必须对当前的人口政策重新认真考虑的时候,至少在内部需要仔细讨论。

以上就制定“十一五”计划所应考虑的战略问题发表了一些个人看法。这些问题很不全面,有些到了202_年可能已经得到解决,不再是重要的战略问题;有些则还有争议,应该另外组织专家深入研究,现在将个人的看法提出,以抛砖引玉,给大家作为讨论的参考。

本文根据202_年1月10日在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十一五”计划重大战略问题专家座谈会上发言的录音,由郭国栋同学协助整理成文

第二篇:十一五计划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

摘要:

(一)“十一五”时期的特征与挑战从全国和西部来看,“十五”计划的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十五”计划力图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展不理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够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源

(一)“十一五”时期的特征与挑战

从全国和西部来看,“十五”计划的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十五”计划力图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展不理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够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就业形势较严峻,体制问题、人才问题、科技问题日益突出等。

“十一五”时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之所以是“黄金发展时期”,主要在于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和区域间产业转移以及科技进步加快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关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等。处理得好,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飞跃。

之所以是“矛盾凸显时期”,主要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由于涉及利益和权力格局调整,深化改革的难度明显提高;内外矛盾交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保持国内稳定的难度加大等。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1、指导方针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把既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好的发展过程;通过公平的分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需求、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切实做到“五个统筹”,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把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作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和战略任务的抓手。

2、阶段性目标

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下,“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是:

--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前提下,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占国民经济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民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满足需求;

--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和区域差距缩小;

--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缓解,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和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国防建设取得新成就。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增长方式的内涵,主要是“四个转变”:一是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转向内外需协调、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二是从过于依赖工业推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推动。三是从过于依赖资金和自然资源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四是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转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一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逐步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回落到35%左右;二是扩大国内消费,把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三是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四是改善流通和消费环境,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循环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2、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长远利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重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要为传统产业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空间。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不仅要看工业比重的提高,更要看就业结构的变化。因此,不能刻意追求每个地区的工业化比重。

三次产业调整总的方针是:农业由“弱”调“强”。工业由“低”调“高”(水平)。服务业由“慢”调“快”。同时,要构筑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要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

3、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本强国。要把自然资源依赖型和投资依赖型的经济结构,逐步转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大国策,为充分就业和人人都能成才创造平等的机会;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把扩大就业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变上来。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加强科技原始性创新;抓紧研究共性技术和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推动事关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扩大教育供给,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义务教育的国家供给,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重点发展设在县市、面向农家子弟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倾斜。

5、实施城市化战略,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国情的多样化的城市化道路;要特别注意节约土地、解决好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要在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初步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进入城市的体制和机制框架。

实施城市化战略的根本任务:一是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并定居;二是调整和充实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优化整合现有比较成熟的城市群,培育发展一批新的城市群,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有重点地发展有一定基础的中心城市(镇)。

6、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是:统

筹考虑人口流动和分布,通过发展经济和人口合理流动两个途径缩小区域之间人均GDP以及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的差距;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与人口分布、经济布局,重构我国的空间发展格局,并据此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根据区域的主体功能,合理规划城市体系、基础设施和资源跨区域调动;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按优化整合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自然保护区域确定空间功能区划。

优化整合区域:主要指跨省级行政区的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的区域。这类区域要成为我国最强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和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和主体,必须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是指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较好、具备在一定程度上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此类区域要加快集聚经济和人口,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和人口密集区。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主要指各省级行政区内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差、不具备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此类区域要实行有限开发的方针,发展适合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色产业,并引导人口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整合区域。

自然保护区域:主要指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动物、文物、地质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此类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7、开源节流与利用境外资源并重,缓解资源约束。缓解矿产资源约束,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国内国际并重的方针,一手抓资源供给和保障,一手抓资源节约,逐步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十一五”期间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

包括三大方面:加快推进体制改革,调整完善经济和社会政策,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

1、加快推进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强化政府的公共职能;二是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上来;三是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问责制;四是精简行政层级。

财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合理界定并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二是根据区域功能和客观因素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加强对县乡的转移支付;三是改革收支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四是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制度。

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确保农民利益。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制度。现行城镇社保覆盖到进城务工和落户的外来人口。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由政府控制转到社会选择。培育非营利的民间机构。加强社区建设。健全重大决策听证制度。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建立军民结合的创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调整经济和社会政策

产业政策。竞争充分的产业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主。成长类产业的政策重点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垄断性产业要打破行政性垄断。盲目投资产业和污染产业要加强引导、严格限制。

区域政策。土地、财政、人口和环境政策要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分别制定和实施。要加强区域规划工作,明确区域空间开发框架,并作为实行差别化区域政策的依据。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全

作医疗制度。

对外开放政策。从注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从注重“引进来”向注重“走出去”转变,从注重实行行政优惠向鼓励公平竞争转变。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规则。

资源环境政策。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方针,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工作。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革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环保执法。

3、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

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切实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文化等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领域的财政投入。

第三篇:战略思考

《战略思考》陈安之老师

一、什么是战略思考?

战略思考:是思考自己,思考别人。(两者都思考的,才能成为顶尖中的顶尖)

思考自己目前的位置,目前的现状;思考未来的目标。

1、大部分人为什么失败?

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面。

忙碌不等于生产力

——陈老师在新浪微博发表

速度跟时间有关系,时间跟做对事情有关系。战略思考最重要的两个字是:思考

二、什么是战略思考? 1.问对问题

2.是决定决定了你的命运 3.所以不能做错了决定 4.所有的关键都在决定

三、决定分短期和长期

只有一种决定是对的:短期对,长期对

我不会去听别人的意见的,别人怎么知道我要什么。不可以乱听别人的意见。

他自己是不是顶尖?顶尖和成功还是有差别的。画家——毕加索

蓝球——乔丹 听成功是不够的,要听最顶尖的。

成为第一名的方法,首先要知道谁是真正的第一名。法拉利高档还是奔驰高档?法拉利 法拉利 PK 宾利

劳斯莱斯 PK 法拉利、宾利

请劳斯莱斯总裁颁奖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西北方:钱卦,男人的财位 全世界有三种人:

1.最有权:元首级、美国、中国

中国未来一定把美国干掉,但目前必须承认事实美国目前还是第一。2.最有钱 3.最有名

成龙、姚明、比尔盖茨、巴菲特„„ 最有权排第一名——世界第一强国元首 7个战略思考

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想办法排第一名

所以为什么只有第一名才能教你如何成为第一名。成为第一名的秘诀,就是先知道谁是真正的第一名。成功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QQ总部请陈老师在总部(北京)培训,现场培训1个小时给QQ所有员工,现场直播给全国6亿网民 QQ首页宣传、新浪、网易„„ 最顶尖中的最顶尖

如何从无名小卒到最顶尖? 战略思考:

步骤一:过去十年当中,你做过的最棒的十个决定

1、跟随陈老师,帮陈老师工作

2、聚焦从事教育培训行业

3、不断的上课和跟优秀人士交朋友

4、上陈老师的课程

分分秒秒都在研究,什么比较重要?战略思考 做决定有两种方法: 借力使力

一、骑驴找马二、一步到位

所以不住上海,就可借力使力,坐出租车就可以,没有必要买劳斯莱斯,连买奔驰的必要都没有,但是如果住在上海,自己要用,要做生意,要载客户,所以就要买奔驰或劳斯莱斯了。

下半场:

如何发达又发财? 答案:成为第一名(要做就做第一名)乔丹的目标是什么?

老虎·伍兹、比尔盖茨„„ 成为世界第一名 刘翔的目标是什么?世界第一名

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做行业的世界第一名 20年成为世界第一,叫做快 10年 太快 5年 不是人

战略思考:你现在几岁?

加20年——几岁成为世界第一 在中国怎么做第一名? 得京泸春得天下 深圳:港

京、沪、深、台湾 布局

如何发达又发财:做世界第一名 大部分人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面

——安东尼·罗宾 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 1.了解现况 2.找到方向 3.详细计划 4.大量行动 5.修改方法 6.坚持到底

布加迪为什么这么贵?

因为所有的都是最好的:轮胎、皮、方向盘„„ 而且也是最快的

布加迪:16缸

劳斯莱斯:12缸

4个滑轮

布加迪:2.5秒提速

F1是2.7秒 布加迪:1200匹马力 陈老师开275法拉利 布加迪:424 布加迪如何摆脱法拉利 每一项都赢过竞争对手 怎么样变成世界第一名? 每一项都PK 最顶尖的人先赢后战 先要纸上谈兵

孙子兵法讲:庙算(先在庙里算一算)计划就是有谁做过 布加迪的PK理论 1.赢过你 2.赢过你 3.„„ 4.„„ 5.„„

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我们必须要扬长避短,把缺点变优点。成功开始于自我分析

成为第一名的真正含义就是要摆脱所有的竞争对手。就是布加迪的PK理论

我们的人先要成为极品,不要成为实验品。不要把自己当实验品。如何成为第一名? 百分之百的绝对优势 假如比赛7个项目

不要4:3获胜

要7:0 企业是策略的竞争

布加迪理论:每一项都要PK

下午:

总结上午学到了什么? SSC公司跑车,比布加迪

当你是NO.1的时候,你要把自己淘汰、升级变新的第一名。例:苹果出1代,出2代,3代„„

很多成功者成功之后是没办法退休的,因为他要继续维持他的第一名,李嘉诚„„ 如何登顶第一名?

一定要找比你更棒的人为你工作 天天有人在PK你? 所以要不要自我PK? 事例示范: 梁杰青:实体

助理的哲学:非暴利不赚

要害一个人,就叫他开工厂吧!

台湾首富郭台铭,拉儿子(结婚时)向王永庆请教成功秘诀 — 信用 郭台铭下跪给王永庆 腰软,态度很好 王永庆以前是卖米的

王永庆,郭台铭都是从小人物开始的 想要提升业绩,需要先接受刺激 辅导案例:5000万—1亿 十个目标是什么? 如何上市?

Face11111有可能在202_年上市 变通

要懂得变通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孙子兵法 随机应变的意思

变通的前提是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 1.明白什么是核心目标 2.不花时间在重要的事情 3.要花时间在最重要的事情

陈老师预测网络有可能代替实体的通路

李开复每50分钟发布一次微博,点击排前十名,千万点击率。未来是高科技的时代

布局高科技跟布局实体10年后会有什么差别?

战略思考要先能预见未来,预见未来才能够预测未来。举例:酒店:500个房间×?钱=?

可以算的出来 网络上面创造的财富是算不出来的,很惊人的 不管做什么东西,都要加3个字,互联网 如何竞争? 1.对方很强大

不能消灭他,就加入他

因为不加入他,就会被消灭掉 ※ 如果硬要消灭他,就找比他更强的人 ※ 联合所有的弱势对手,就会变成一个团队,100个人对抗1个人 Facebook,最想跟百度李彦宏和李嘉诚合作 任何行业的竞争对手,最终只会有一个

什么叫决赛? 就是最后只剩你和对手两个人 奔驰——宝马

法拉利——兰博基尼 只有在有绝对实力的时候,才可以挑战“拳王” 杰克韦尔奇说:顶尖的总裁花50%的时间在学习

365天 180天学习需要时常更新,时常更新 辅导案例:

如何月入50万? 一年600万 加强潜意识

每天早晚目标写10遍 1.有谁可以帮助我? 2.有谁已经做到?

3.我有哪些资源可以运用?

4.我如何用更省力的方法来做到? 5.我如何用更短的时间来做到?

例:1995年陈老师推了145人安东尼·罗宾课程,发20万张宣传页,有4个人报名

忙碌不等于生产力

202_年11月12、13日安东尼·罗宾

深圳

2300个位置

300个是VIP(和安东尼·罗宾合影)

202_个是普通席 VIP:88000人民币

10万元 2张VIP票 普通席:58000人民币

10万元 5张票 为什么活动办在深圳? 因为控股公司在深圳 有谁可以帮助我(陈安之)? 安东尼·罗宾 为什么在11月,不在3月

现在报名有什么好处?座位好,价格优惠

办活动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吸引最顶尖的人脉,与陈老师合作 深圳最顶尖会所:上海新天地

全世界华人最顶级的叫新天地

所以陈 老师公司叫成功新天地 新天地(市中心)上海 深圳欢乐海岸

湖 比上海新天地的湖大30倍

每一个餐厅比上海新天地大5-10倍 户外表演(每天晚上)

华会所(市中心)投资50亿人民币

会员费26.8万

所有会员都可能请陈安之老师来培训

最值钱的是:机会与人脉

26.8万买的是机会和人脉

陈老师的茶馆,全部都是小包间,一般人通常吃完饭后要找茶馆 只收300个会员 5万元/人

300×5万=1500万 大成功必须天时、地利加人和,缺一不可

华山路和泰安路 徐汇区 太安路26号(陈老师茶馆)辅导案例:

做保险可以成功,但不可以赚大钱 赚大钱的是保险公司 辅导案例:

所有的行业都是行销行业

如果face11111上市,至少帮助300人成为50万富翁。奇迹就很难说了

不可思议 202_年底 神速 202_年 目标 202_年

成功会所 1500万 业绩

顶级的城市,可以开2、3家

目标是拥有100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总结:你要得到什么结果? 以结果为导向

控股公司 202_年7月登记 202_年1月1日开业 我的工作是成为世界第一名 是行动改变了你的命运 行动之前要做决定

卓雅公司、LV公司4亿美金买7%的股份,要把卓雅带向世界级 如何做决定?

成功者3%,顶尖NO.1 ; 听普通人,变普通人;听3%,变3%;听NO.1,变NO.1 如何每一次都做对决定

今天的课程值1千万人民币以上

——陈安之 思想→决定→行动→结果 思想是价值观和信念 价值观和信念简称观念 改变观念,改变人生

观念从哪里来的,从爸爸妈妈那里来的 请问爸爸妈妈是不是第一名

所以陈老师选择听安东尼·罗宾的,没有听爸爸妈妈的。face11111今天并购上市成功 洪总分享;1.原始同学(个人)2.公开发行前(法人)3.上市

18个月 收购并购上市

即使上市公司破产了,也会有人排队来买 股权是N年,世世代代

现在是最后一班的财富列车 陈安之老师: 是你的决定决定了你的命运 成功者先相信后看到

陈老师和洪总认识到确定合作,三次面而已 三次当中有两次不谈这事,事实上只见过一次 陈老师做决定绝对是一流的,速度快 陈老师见安东尼·罗宾一次,就做决定了 如何做对每一个决定?

有谁做一个决定影响很多人? 比尔·盖茨,美国总统

我们现在做决定的方法是美国总统做决定的方法 要想成为顶尖的领导者 必须要学会这种拍板的能力

陈老师去深圳王阳公司,去楼上看金矿公司对面房子,马上找业主,1个小时合约签订完毕.陈老师做决定,3秒钟

3秒钟拍板,可是这3秒钟练了40多年了 学了这套方法,你会成为世界纪录保持人 美国总统做决定这套方法有公式 举例:

攻打伊拉克,把三军统帅叫过来,请你告诉我3个方案(每一个人)(最顶尖的人)

每一个人告诉他3个方法 1 1 1 2 2 2 3 3 3 列出优缺点

举例:控股原始股东

50万 涨:150万 亏:0 评估:失败了,负作用可以承担吗? 不影响,就要投 有影响,不要投

举例:如果你有100万,放银行,一年103万(本金+利息)100万,买股票 失败:80、60、50 成功:120、150 问自己:我买股票的目的是什么? 美国总统做决定的模式

(安东尼·罗宾请教美国总统学到的,陈安之老师正好学到了)成功的关键在速度,所有的人都喜欢快 快速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拍板要够快

秘诀是:R结果 我做这个决定,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C 选项 ○1有礼走遍天下,陈老师经常收到智障的礼物 C 后果 它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Y 价值观 什么比较重要 A 有没有其它选项 行动

光盘 付出越多,一定会获得更多 成功是少数人,如果资讯卖你2块钱,你不珍惜

全台湾第一名茶艺师给陈老师列出找顶级茶馆条件: 1.闹中取静 2.停车方便 3.独栋洋房 4.独立包间

5.最好有个小花园 6.最好有个露台

7.可以省一些装修费用

8.在好的地段,显示它的档次 陈老师3秒钟做决定 案例:嫁老公

所有的决策都是要先列条件 案例:开公司

1.开公司要得到什么结果

例:陈老师公司为什么要上市,因为要帮助更多人赚到钱。例:快乐 ○1有钱,不快乐

○2快乐,没钱

换成:快乐+有钱(条件)答案:就要找下一个 作业:自己的作业

把结果列出来,其它就好办了

洪总:50万÷6元/股=股数

开曼群岛:全中国一半以上的企业上市注册在这里(合法)机会不会流失,只会转移到别人手里而已

例:洪总1996年投资康师傅,如果不投,康师傅一样上市,只会转移到别人手里。face11111 6.9万

6.9万是代理商,股票只送不卖 1.终身的广告链接权

2.获得face11111的代理资格,可以有权推广 3.配送原始股

陈安之老师贵宾室分享 7:0

这个秘诀是IBM以前世界第一名推销员 1月7号就完成全营业额 7:0理论是从这里来的 成功者做三件事

一.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二.别人不敢做的事 三.别人做不到的事

陈老师五项世界销售记录: face11111 8个月上市 成100家上市公司的股东 我就是要证明,成功学有效

——陈安之老师

千万不要做错的决定 高凌风:“一个错误的决定让高凌风花了15年时间来摆平”。陈安之老师一辈子都记得这句话

30-45岁的决定是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 高凌风到57、8岁才把债务还清 找对合伙人是成功的捷径 找错合伙人直接掉到悬崖里 没有合伙人的 惨、惨、惨

比尔·盖茨的合伙人是保罗·艾伦

保罗·艾伦:电脑工程师 比尔·盖茨:行销天才 乔布斯 有2个 雅虎 有2个 安利公司 有2个

这辈子靠自己,死定了

找合作伙伴,人品比能力还重要 找合伙人条件: 1.人品

2.能沟通,有共识

3.两个人合作,只有一个人可以拍板 4.必须有能力

如何证明有能力,看他过去有没有经验,有没有成功案例。举例:李超的案例

第一次活动赚100万,后来听某人的亏70万 主席有几个:1个 1.要互补

例:陈安之负责行销学,洪总负责上市 一定要找志同道合,理念相同的人 找对合伙人是成功的捷径 例:陈安之老师 做好的决定:

1.把英文学好,从5岁开始 2.出国留学,绝对重要 3.上安东尼·罗宾的课 4.加入安东尼·罗宾机构 5.再次回到台湾

在美国1万美金/月 在台湾1000美金/月 舍得

回到台湾后加入生产力中心(第一名的顾问公司)老板认同安东尼·罗宾 后来,开始创业: 1.作者 2.演讲

3.成立自己的培训机构

陈老师要的是实战经验(做培训机构的原因)找对合作伙伴是成功的捷径 陈老师的朋友——夏目志郎 1.选择一个大的市场 2.做商业模式的创新 必须了解你行业的短板

任何行业都一定有它的短板 教育训练界短板: 1.靠人力

2.人数是有限的,1000人/全场不可能1000万 3.空间

4.永远要开发新客户 5.能成功,跟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 在商业模式上赢过竞争对手 商业模式:太重要

一个决定会影响你15年的命运 钱多事少离家近,数钱数到手抽筋 所有的东西用问题就决定了 慧眼识英雄

懂得辨别谁是英雄的人,那个人才是英雄

要看《金陵十三钗》男主角是蝙蝠侠的男主角,女主角:1988年8月8号 尼尼

成功学的最高境界是:无中生有,借力使力 智慧就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例:今天老板心情不好,不要讲加工资 大成功: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最重要 例:看电影哪天生意最好? 周五、周六、周日最好

不懂天时的人叫做没有智慧,天时是无法改变 地利占50%,不懂地利的,也绝对不是NO.1 例:汤臣一品

1.一望无际,前途一片光明 2.水,水为财

自己的公司,住宅 不搬家的人不会成功的

成功新天地,办公场所(浦西)→茶馆会所(中间)→汤臣一品(浦东)

业辉路 220号 317号 上延安高架 赵巷出口

第四篇: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

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

农民工现象不是我国所独有,是所有国家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观察这种现象要高瞻远瞩,处理这方面的问题要从经济社会的全局出发。只有这样,才抓住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牛鼻子”。

对农民工称谓的理解

我国经济发展快,从农业领域转移到非农领域的人数众多,加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壮观的春节迁徙景象,形成了庞大的农民进城务工群体,国务院在 《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2_]5号)中正式称这个群体为农民工。一些人认为农民工这个称谓带有歧视倾向。依作者的理解,这个称谓定 位是准确的。它准确概括了农民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领域到非农领域,现在仍迟迟徘徊在农村——城市——农村(没有融入城市)这种现象。同时也是表明这个特 殊群体与农民与市民的不同,也表明了中央致力于解决这个群体问题的决心。一些城市把这部分人称为新市民,一些地方称为新×人(东莞称这些人为新莞人)。其 实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致力于解决这个群体的问题,通过不懈努力将这部分人变成市民。到那时,农民工这个称谓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农民工伴随经济的发展而诞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民也解决了温饱问题,对外开放外资进入大办工业,农民要致富城市需要工人,于 是就有大量的农民告别妻儿老小、不辞千辛万苦来到城市。从农村到城市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其间是艰辛的。城市哪里需要农民工,哪里就出现了农民工的身影。为 了谋得一份工作,不怕脏、险、累、苦和屈辱,因为求职者众而岗位寥寥。如果说这个时期看不到农民工现象不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资本在完成原始积累的话,还情 有可原,而眼下已经建立起了庞大的工业体系和城市群落,已经到了出现“民工荒”制约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再不着手长远地解决农民工问题实在是没有道理 的了。

对农民工现象形成历程的把握,有助于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农民工问题,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逐步解决直到消除农民工现象。

农民工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农民工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农村人口、农业生产者逐步减少是众多国家的普遍现象。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农业人 口比例为

2.4%,加拿大为2.8%,法国为3.2%,英国为1.9%,德国为2.8%。日本农村人口已经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1150万减少到330 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从890万减少到220万,日本农村居民只占总人口3%左右。我国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农业人口也在逐年 减少,202_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4.9%,城镇人口5.9亿,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分别增长13个百分点和2亿人,年均以202_万人的速度递 增。但是在我国统计为5.9亿的城镇人口中,还有1.6亿是农业户籍人口,占到了城镇人口的27%。遵循这个发展规律,我们作决策才不会走弯路。

1.解决了农民工的问题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说过,“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顺序,而是应该将顺序调换过来,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作者赞成这个观点。农民中有多少人种地,有多少人进城,决定着农村怎么建设,农业怎么发展。农民中 已有大量的进了城,成了农民工,今后还有更多的要进城。以四川广安市广安区为例,100万农民有35.7万人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成了农民工,农村收入的近60%来自务工收入。因此,解决了农民工的问题就解决了“三农”的主要问题。农民问题中的农民工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再来解决农村、农业的问题就容易得多 了。

2.安置好了农民工城市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城市要发展二三产业,离不开农民工,城市要加快发展,更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进城的速度就是城市发展的速度。我们的经济之所以发展得这样快,我们的城市之所以得以欣欣向荣,农 民工是推手是功臣。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会越来越紧缺,谁拥有了农民工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今年珠三角、长三角乃至全国上下都出现了“民工 荒”,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状况会愈演愈烈。在此情况下,若对农民工问题熟视无睹,不去善待安置农民工,这个地方这个城市会失去经济发展的话语权!善待安置农民工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是把他们逐步变成市民,成为这个地方这个城市永久的劳动力。

3.经济社会总的规划必须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出发点

农民工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它从农村中来,又做着城市的事,是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又是城乡一体化的使者。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首先要看农民 工的发展趋势。对农村来说,农民多少变成了农民工,还有多少会成农民工,决定着这个地方农村的发展方向。那么作规划就要顺应这种形势,产业怎么布局,学 校、医院等社会事业怎么布局,对农村的管理怎么布局,对农村的道路、水利等设施怎么布局,等等,都要有个科学的规划。农民都没几个了,还在那里按部就班地 作规划,就没有做到有的放矢。比如,集中建村庄的问题。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少了,一家人要耕作更多更远的田地,你叫他集中在一起居住,怎么方便他耕作? 对城市来说,我这个地方现有多少农民工,还将增加多少农民工,还需要多少农民工才能缓解“民工荒”,如何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来稳住农民工、吸引农民工,就 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今后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农民工,对农民工变市民,采取什么措施来接纳、来管理,都得作出科学的规划。

4.集中资金加大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投入

既然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提高到了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就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际上,对解决农民工问题所作的投入,也是经济社会必要的投入。

一是对农村的投入应该更多地用于解决农民工问题。对农村农业本身的投入要符合农村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明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农村居住、很少一部分人从事 生产,仍然按照地域来规划来投入,实际上很多投入是重复的无用的。对农村农业本身的投入应优先也是主要考虑的,是道路、水利、机械化、良种良法等直接为农 村生产生活服务的。除此之外,应该把资金用来解决农民工问题。

二是城市土地等收益完全用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关键在城市 有没有接

纳农民工将农民工变市民的能力。要彻底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就要增大对城市投入。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土地出让等收益变成了财政收入,平衡了预算,没 有完全用于城市建设。现在城市接纳农民工的能力太弱,不仅需要城市的收益要用于城市建设,财政还要节约其它方面的开支,以加大对城市设施的投入。否则,解 决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变市民就是一句空话。

增加农民工

我国经济总量与美国相比差距还很大,增长的 空间很广阔,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农民工。现在我国农村人口8.7亿,按最终目标农村人口减少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这个设想仍是保守的),剔除已有 的1.6亿农民工,还有2.1亿农村劳动力(劳动力占人口总数大约在50%-55%之间)可以变成农民工。如果经济要继续按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农民变农民 工的步伐同时也要加快。否则,会造成更大范围的“民工荒”。

1.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农业生产者来增加农民工。加强农业机械的 研发,生产出更多适合我国不同地形地貌的农业机械,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西部丘陵地区农机道路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加强良种良 法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保持全国粮食总产量不降的情况下也可以减少部分农业生产者。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和农业产业 化,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2.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来增加农民工。对有意愿又适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农民。对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又希望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其成为农民工。特别对那些接受了义务教育后不再升学的 农村学生,继续免费开展职业教育,将其培养成合格的产业工人。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城市的适应能力。

减少直至消除农民工

农民工在经济生活中,是一个过渡性 的群体,处在不城不乡的尴尬境地。农民工问题是我们工作长期忽视的结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遗留问题。如果再不解决,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 定。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城市,农民工的出路最终在城市,农民工变市民是个大方向。现有的1.6亿农民工,加之今后增加的2.1亿农民工,率其家庭其他 成员共有7.4 亿农民要变市民。这个庞大的数字,对城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过去认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个难题,现在看来不是难题了,现在感到解决七 亿农民变市民是个难题,今后恐怕也不是个难题。只要我们致力于解决它,就一定能战胜它,最终中国社会会没有农民工!

1.鼓励农民工在城市居住下来。对在城市有了谋生经验谋生能力又有意愿在城市居住的这部分农民工,政府通过租金补助或购房资金补助,放宽户籍政策,让他们直接变成市民。对其农村的宅基地由原籍政府进行收购,通过土地整理复耕,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2.通过加快城市发展来接纳农民工。一户农民工家庭进入城市,至少有四人,上学、就医、养老的问题都得解决。现在的城市容量还有限,没法大规模接纳农民 工。现在户籍为什么迟迟放不开,因为户籍的背后是城市的承载能力。因此,城市规模、城市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能力都需要加快发展,加快建设。

3.通过降低房价来加快农民工变市民的步伐。为什么农民工变市民这样缓慢,主要在于不断攀高的房价阻挡了农民工的脚步。若是房价不能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大规模农民工变市民的想法也只能画饼充饥。降低房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选择:一是城市要有足够的建设用地。农民工要进城,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扩展城市 规模必须要有土地。现在用地将来用地都是用地,可以把用地指标提前使用。只有土地供应充足了,地价才会降得下来。二是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土地费用、行政 规费(配套费、人防费等)、税收要占成本的50%左右。政府要想方设法把这部分降下来。三是城市要有足够的房产储备。用于无力购房的群体租住和平抑市场。笔者不主张政府储备廉租房和建经济适用住房,因为政府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管理办法同时还会引起分配不公。过去政府也掌握着大量的公房,但这些公房一旦落 入个人的手里,就没法再流动了,变相成了他家的私有财产。四是政府不要当房价攀升的推手。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有种错误的认识,把本辖区的高房价作为一种炫 耀,认为是经济发达的表现城市有活力的表现。同时用土地来做大财政盘子,现在一些地方财政变成了土地财政。第一,政府掌握着土地,控制土地的投放量,故意 造成紧张局面。第二,没有很好控制土地的一级整理成本,投放市场的土地价位高。第三,政府频繁地干预房地产市场。楼市一有点走低,政府就通过减税让利的形 式进行救市;楼市兴旺的时候对其进行打压,殊不知,压住的是消费需求,一旦反弹房价就节节攀升。政府应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监管房地产市场,交由市场 来调控房地产价格。

(作者系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办公室主任)

第五篇:制定战略思考的10个问题

制定战略思考的10个问题

1、你的企业为哪部分人服务,我的目标客户群希望占据什么位置?

2、消费者为什么非要买我的品牌?客户的偏好是什么?(低价格、差异化、为客户解决问题、政策维持客户关系)

3、挣什么钱?赚哪部分人的钱?

4、你的竞争对手是谁?

5、企业的使命、宗旨、价值观和文化是什么?

6、你的营销渠道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模式)

7、把简单的一招练到无人能敌。

8、控制手段(品牌、行业标准、专利、版权、产品开发速度)

9、几年后企业达到什么目标?

10、达成目标分为几个阶段走?如何计划保证完全实施?

定“十一五”计划若干战略问题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