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编辑:月落乌啼 识别码:16-84812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5 23:40: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三工小学张堆祥

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了困难而恢复。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这两年来,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学习、引进、外校教师的理论和经验,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景,以故事引入,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

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一年级有二十多个学生,我让他们扮演故事里的角色,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在现代社会里中,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够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状的信息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种媒体互补,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

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品质。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 ○ 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摆出以下图形:

○ ○○○

△ △△△ △△2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 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 个△和比○多2 个合起来的。

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 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期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期的转化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借助游戏活动从初步学会理解人的某些行为,掌握了粗浅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象征性机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过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的阶段转变。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

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重知识灌输轻过程体验,重表面热闹轻内容落实,重少数学生发展轻全体学生提高,表演多于操作,学习多于领悟。“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较为普遍,问题由教师提出,材料由教师提供,活动由教师设计,操作由教师代替,思维路线由教师设定,评价由教师进行,学生被动参与、被动接受,思维刻板、兴趣缺乏,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数学素养难以提升。因此,数学教师应当首先要改变落后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下三种教学设计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我在数学教学第一册“同样多”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操作情境,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例如,引导说:“孩子们,老师左手有5个棒棒糖,右手有3个棒棒糖,怎样使两只手上的棒棒糖一样多?同学们帮帮我吧!”这时孩子们活跃起来了,用自己的学具摆起来,一位同学说:“吃掉左手上多余的2个,就一样多了”。另一位同学说:“给右手上再添2个,就同样

多了。”还有一位同学激动的大声说:“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从左手拿1个到右手,左右两只手上的棒棒糖也是同样多的。”……..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操作兴趣,通过操作学生获得了新的发现、取得了新的认识。又比如,我在教学第7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了这样一个争辩情境,出示一个判断“把一个饼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对吗?有的同学说这句话是对的,有的同学说这句话是错的,就在教室里一片争辩声的时候,我抓住这一时机,让同学们分成2个小组,1组说:“把一个饼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是对的,因为我们知道饼分的份数是两份,取得份数是一份,所以是它的二分之一。”2组说:“我们认为这句话是错的,(拿出一张圆型纸片,随便折,没有对折)这样是不是把这张纸分成了两份?”1组说“是”!2组继续说:“这两份一样大吗?”1组说:“不是”!2组说:“既然这两份不一样大,就不能说是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又怎么能说是二分之一呢?”由于学生刚接触分数,对概念模糊不清,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是正常的,所以我利用这一点,巧妙的创设了分组争辩情境,在争辩中,意见得到了统一,认识得到了深化。

在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也很关键,尽量多提一些趣味性、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少提一些判断性、组织性的问题。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留给学

生充足的提问的时间、激发提问的兴趣。交给提问的方法,多问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如:“我在教学“钟面的认识”时,给学生留出了提问的时间,学生看见钟面提出了以下问题:钟面上为什么有12个数字?钟面上问什么有长针和短针?钟面上的那些格子用了干什么?钟面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为什么有的钟表是圆的,有的是长方形的?其中有些问题没什么价值,但是说明学生们有了提问的意识。又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问:“为什么2+2等于2×2,而3+3不等于3×3呢?”学生能动脑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和平时的培养分不开的。

留给学生的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为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有层次性、开放性、创新性。有层次的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开放性就是让作业的内容或形式可供学生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作业,也可以是教材外的作业;可以是调查采访、实验操作,也可以是研究思考性的作业;既可以口头表述,也可以用课件完成。创新性就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独辟蹊径,想别人之不敢想。当然,数学教学不可能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经验和能力来决定。总之,数学教学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

能力;要想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获得数学知识,教师就必须把数学课堂变成科学、合理,快乐学习数学的“梦工厂”。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盛翠香

(八面通林业局中学,黑龙江穆棱 157500)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作为教师应该时刻以“亲其师,才能信其师,学其理”的理念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机动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新手段,使学生、教师、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道德感化 感悟 教学艺术 灵活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一堂高效的数学课,最亮丽的风景,应该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在参与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不断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而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以趣激学,使学生从行为到内心都积极地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使每个个体都成为学习共同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教师作为有深度,有广度的引导者,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讲究课堂艺术、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结合17年的教学实践,粗浅的谈点体会。

一、以德服人,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道德言论固然重要,但“仁德”的行为所赢得的声誉(“仁声”)则会深入人心,不依靠言辞,也不仰仗武力,而凭借自身的道德表率感化学生。让其“亲其师,信其道”,内心乐于接受教育,自觉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例:202_年4月29日,我的母亲脑出血病危入院,情况凶险,看着昏迷不醒的母亲我心如刀割,另外家里还有瘫痪在床的八十岁老父也需要人照料,看护人手严重不足。大家都让我近期请一段假先把孩子们的学习放一放,我有所动摇,但一想起班级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咬咬牙毅然决定扛下专门晚上看护老人的重担,白天坚持给孩子们上课。几日下来,我的脸色灰黄、眼圈发黑,孩子们察言观色侧面了解到了我的情况。那一天是周六,上周一的课,上午我有两节课,下午是学校放月假的日子(因为学校属半封闭式,每月要放一次假)。每次到了这天,孩子们因为着急回家,都心里“长草”,听课质量都会相对差了一些。而这一天课堂上除了我的讲课声却出奇的静,教室墙上石英钟的走动声显得格外刺耳,孩子们个个双目圆睁,精神抖擞而又满脸的一本正经,就连班里的“睡神”、“调皮大王”、最爱想家的此时也都像一个个钉子一样坐在那儿听着我讲课。那是一节整理复习课,我一如既往的讲着,课上孩子们与我互动频繁,听课效果超好,下课铃响了,还有一道习题没有讲完,以往有些着急赶车不耐烦听课甚至爱提前让家长请假不听课的孩子们,此时也和其他同学一齐要求:“讲完吧,老师!我们打车走,赶趟!”当我把题讲完,还未来得及说下课时,孩子们起立齐声说了一句:“祝妈妈健康长寿!”此时,我鼻子一酸,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孩子们用努力学习来回报我的真心,这就是道德感化的力量!

二、以趣激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提高教学质量,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创设有趣的情境,让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易于接受,玩中有学,学中有乐。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说:“小孩子天性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实践表明,将知识溶入到游戏中,学生乐学、快学,也会轻松学。情趣盎然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例如:在教学“集合”时,可采用“猜拳”和“抢椅子”的游戏,让8名同学“猜拳”,被淘汰的4人站在一边;获胜的4人接着做“抢椅子”游戏,由于4把椅子4个人无法抢,所以观众同学中再选1人组成5人来抢4把椅子;游戏结束,用两个呼拉圈分别套住玩两种游戏的人,但有4人既参加了“猜拳”也参加了“抢椅子”用呼拉圈怎么套(解决)呢?学生思考,顺理成章的将这4人用两个呼拉圈交叉套在一起,突破了本节难点,两圈重合套住的4人既参加了“猜拳”也参加了“抢椅子”,而交叉圈外的同学只参加了“猜拳”或“抢椅子”。这样的游戏教学让学生们乐此不疲,兴趣高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灵活教法,充分发挥创造性,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要精心设计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教无定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注重实效性,学为所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自信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借鉴平时跟班听课、网络听课中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和教学策略,结合笔者17年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提高课堂高效性,笔者尝试有效的有如下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高效性

多媒体作为当今社会,课堂教学的主流呈现方式,对它的利弊众说纷纭。而它在课堂上所呈现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多维性和高效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师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多种感观,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为了加深“二月”这一特殊月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可以播放课件:一颗苹果树上结满了十二个红通通的标有数字1至12的大苹果,树下有两个分别写着“大月”和“小月”的大筐,让学生随机摘苹果分放到两筐中,而其中写有数字“2”的苹果无论怎样摘也无法放到以下两个筐中,这样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轻轻松松就记住了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且牢牢记住了大小月份的分类,突出了本节重点,突破了难点,较之传统的讲授效果要好很多。

(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进度,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进而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

1、运用自主探索式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感性认识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而假设和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改变以往接受学习或只通过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多给学生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试验探究过程,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可以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实验操作得到数字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实践表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率。

2、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学生死记公式,可一到实际应用就错误百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学生易错之处授课时发明一些简单易记的方法。如:教学乘法运算定律这一课时,学生总易出错的题:(8+40)×25,学生做时易写成8×25+40教师授课乘法分配率(a+b)×c时就可以说a和b一起去c家做客,初次见面,出于礼貌c要与a和b分别握手(相乘)即:8×25,40×25,然后一起迎接进屋添“+”号。千万注意:不可以只和一个人握手,那样很没礼貌。这样学生课上对易错部分就会记忆深刻,做题时出错率会降到最低。

3、运用“竞赛式”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竞赛式”方法把竞争意识引入到教学内容中,用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采用比分制,开展个人竞争和小组比赛争胜的教学形式,如在在复习课中可以开火车或分小组必答题和小组抢答题两个模式,小组记分,哪个小组做对的题多,得分就多,哪个小组就获胜,对于做错的难题可请所有人进行回答,答对加分。学生回答完毕,老师对同学的回答进行总结、补充,对不完善的内容进行纠正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这样还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运用有的放矢的练习法,巩固知识反馈调节,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清晰而深刻的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储存在记忆中,在练习中再现出来,教师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进而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课堂教学中可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设计一些阶梯性判断题和选择题,让学生集体快速手势判断(对的打√,错的打×),集体口头选择正确答案,而教师要对反馈信息予以及时的评价,并对教学活动做出恰当的调节。这一方法对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习品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以“亲其师,才能信其师,学其理”的理念为指导,灵活机动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钻研、总结,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教师、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上是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的一点粗浅看法,希望与大家一起切磋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新手段,以便共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作者简介:盛翠香(1973-),女,黑龙江穆棱人,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第四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体会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体会

一(1)班周世福

本人这学期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从开学到现在颇有感受,以下是我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年级新生进入学校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正脱离幼儿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游戏”,逐步转向以”学习”为主的主导活动,这种转变不是随着学生跨进小学大门而自然发生的,而是从以游戏为主逐渐过度到以学习为主,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是:①无意注意占优势;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③观察随意性;④意志自觉性较差;⑤学习习惯未形成;⑥思维非逻辑性,操作能力很差。针对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从游戏活动向学习活动的转变。

(一)注重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式,一年级儿童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唤醒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老师这时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密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计算方法。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来认识体会这些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边操作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方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长方体能在桌面上滑动?(因为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球能在桌面上滚动?(因为它鼓鼓的,没有平平的面。)把圆柱拿出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有时会滑动,有时会滚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圆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圆柱可以在桌面上滚,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滚,它们的滚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圆柱只能朝一个方向滚,而球可以到处滚。)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圆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没有平平的面。而且圆柱的粗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柱的上下两个平平的面是一样大的。)这样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注重经验唤醒,促进学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建构数学知识。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观点,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

一年级第一册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少)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系。他们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想3再数2个数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几等于5,所以列式3+2=5,还有的是记住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的确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情境,我们教室里有一些男生,还有一些女生,怎样才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到一个方法,让男生和女生站队,一个对着一个,对齐之后看看是男生有多的,还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的比较方法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比较多少时,他们通常就是这样操作。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这样的比较经验,只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重温这个经验,学生通过重温进一步明白比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在明确这样的方法之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比较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学生有8人,老师有2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学生和老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来,这时再让学生指出哪几个学生是多出来的?这部分学生包括与老师对齐的那2个吗?如果果把这2个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学生中比老师多的)怎样求这一部分?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时学生体会到从较多的事物中去掉与较少事物一一对应的部分(也就是同样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较多事物比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们知道,学生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事情有热情,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创设合适的情境,充分唤醒知识经验。在此基础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数学知识。

(三)注重习惯养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初入学的儿童,往往还没有建立学习的雏型,因此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等习惯。以保障数学学习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懂得听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话,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其次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学会在倾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教儿童学会操作,学会轻拿轻放,有理有序操作学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动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操作过程中检查学生有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有错题及时改正等习惯。

由于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加强调控,多多开展小组竞赛,定期评价小组表现,宣布比赛结果。可以将老师的要求物化量化,设倾听星,操作星,守纪星,智慧星,作业星等多个奖项。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这间的竞赛。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第五篇:尝试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尝试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 教学体会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如果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了困难而恢复。我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尽可能的以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一、故事开头,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孩子们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5,小山羊的座位号是比4大3。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二、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情感需求。

在现代社会里中,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一年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品质。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 ○ 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 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 个△和比○多2 个合起来的。

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我也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期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期的转化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借助游戏活动从初步学会理解人的某些行为,掌握了粗浅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象征性机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过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的阶段转变。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

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比如,在教学“用数分”的活动中,我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请13位小朋友参加游戏,其余同学观看游戏。一位小朋友当司机,请8位小朋友当车上乘客,司机说:“请乘客们做好,汽车开始开动了,轰隆隆……。迎宾桥车站到了!” 这时,车上的乘客下车3人,4位小朋友当要上车的乘客上车。这时老师问:现在车上有几人?在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