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要: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及创设争论情境,鼓励发散思维这几个方面对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习兴趣人格魅力创新教学创设情境
中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课程过分注重了知识点的讲解与分析,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以致于好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持冷漠态度,认为可学可不学。但是从语文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中学生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兴趣教育为策略、以满腔热情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艺术上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有效探索,全方位、多角度、更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们有动力朝着一定的目标进取,它与学习活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开发。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为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
一、发挥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首先必须有吸引力,得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很难想象,一个令学生讨厌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吗?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就
1必须为自己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包括哪些方面呢?
(一)渊博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比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才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 出最重要的来讲”。的确如此,语文教师单一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实际需要了,孩子们需要的是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能让他们开阔视野的老师,那些一涉及其他知识就支支吾吾,运用起来捉襟见肘的老师势必不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教师的知识体系应该像一棵大树,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是树根,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树干,广博的其他知识是树叶,三部分缺一不可。
(二)高尚的品格和素养:
教师不仅是孩子们学习上的教育者,也是他们生活上的引路人。教师教给孩子们的除了基本的知识外,还有道德的准则和做人的道理。这些需要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身具备高尚的品格和素养,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运用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
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于永正老师说:“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减少学习的压力。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教学中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解,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化枯躁无味的内容为 意味盎然,学生愿听乐听。教师文彩飞扬的语言会使课堂如一首流淌的音乐,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快乐中达到教化的目的,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传授。
二、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研究教学策略与方法,寻找创新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把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灵魂,以其创造性的“教”来诱发学生创造性的“学”,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重要品质。
(一)运用学为主导,教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要彻底从过去那种僵化、呆板、如死水一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取而代之以一种崭新、生动活泼,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学为主导,教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最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多媒体来吸引学生。引多媒体进课堂,将形、色、味、动感性强的内容都体现出来,把当时的情境再现出来,能营造出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如教八年级的《苏州园林》时,课堂沉闷单调,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我就用电教化教学,用美术手段向学生展示园林的美景,学生被美丽的画面吸引住了,完全融入了美妙的意境之中,这时,我再通过语言艺术,合理的点拨,恰当的提问,听课的学生很容易将文字、图片、视频等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对课文的印象也就更深刻了。多媒体的音画交融,生形并茂,能全方位、多角度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二)注重实践活动与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主体,注重实践活动与合作探究。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大板鸭”。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知识的探究欲,在此期间,培养他们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究,使他们去主动参与,让他们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比教师单纯地讲授更有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出小组墙报、班级黑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竞赛等。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当学生要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发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象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所以,针对这一心理特点:
(一)关心、爱护每位学生
教师只有将慈母般的爱心投入到教学中,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每位学生,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对学生抱以充分的信任和期望,与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真正的“朋友”,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接纳教师。俗话说的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生一旦认可了老师,信任、尊敬他们,就会对他们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二)及时表扬、鼓励每位学生
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时,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尤其要注意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处,并且及时地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赞扬的话,一束信任的目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注意他,没有忽略他的存在,没有厌弃他。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很融洽了,这对教学是有好处的,同时,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是很好,非常重要的。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而这个“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四、创设情境,鼓励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在九年级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小结说,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愚实智,智叟用停滞的眼光看问题,形智实愚。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愚公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我认为愚公还是‘愚’,它可以在山上凿一个洞,这样比搬掉一座山更省时、更省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有点道理。我听后笑着说:“你见解很独特,其他同学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呢?”这下学生的思维又一下被激活了,个个情绪高涨,众说纷纭。有些说,这是个好办法,有些说当时科学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更有的说愚公确实是“蛮干”而不知“巧干”……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一种精神的需要。学习兴趣的激发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用满满的爱与真情去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花,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对语文学科乐于投入,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1]李富忠.浅议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6).[2]朱开秀.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职业,2010,(06).[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09)
[4]张得军,邢建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新[J].课改前沿,2008,(01).
第二篇:浅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诠释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有效途径。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共同研究的话题。教学实践中,许多孩子聪明,理科成绩好的学生,语文成绩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关键词》情景的导入、课前好的导入、课堂的精彩提问、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等可以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并将这些想法和措施归结如下。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如读课文、抄生字……就像每天都肯馒头,味同嚼蜡,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这又何谈学好语文呢?这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挂图、幻灯、录像等)。在教《三峡》一课时播放一段有关三峡的美丽画面,让学生用心走进三峡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对三峡的美丽向往。于是三峡景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画面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三峡的意境中。在教《苏州园林》时,可以借助投影仪打出苏州园林外形图,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课前导入 激发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例如在教《春》时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使学生充满遐想,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导入中除了诗词导入,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入,好的导人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脑海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课堂设问 勤思多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走进课堂之前老师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
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上课时老师说话的声音要启承转合,抑扬顿挫。有的老师讲话总是拖拖拉拉,音调没有任何变化,甚至讲一句话“啊”一声,结果,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数“啊”字,这如何能调动的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也要注意艺术,有的老师猛然提出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没有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结果,这个学生很紧张,其他学生就看笑话。还有的老师整节课都在讲,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所谓多练,即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练兵,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如“一日一记”: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并在日记前拟上标题,围绕题目选材,由于学生观察细致,构思周密,感受真切,不少优秀作文就是从日记中加工、提炼、补充、修改而成的。“一日一句”:要求学生每人备个较精致的积词本,每天积一句名言或警句。这样做,学生就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丰富了词语,解决了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炊”的难题。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
四、融洽关系,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甚至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我通过与学生广泛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语言幽默 活跃气氛
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同时也是讲求艺术的。一个人的个性与素养从语言上就可以得知,见字如见人,闻声知其性。俗话说得好,“话不投机半句多”“三句话软人心”等等强调的是语言的巨大作用,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语言艺术可以让陌生的人接近你,可以让讨厌你的人慢慢喜欢你。让人更加欣赏你。不时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开怀一笑,只有这样你才会让学生接收你,长期地坚持学生就会对你产生兴趣,从而达到喜欢你的学科之目的。真的有这一天的来临时可以说你就离成功教育不远了。当然任重而道远,实现它需要耐心和毅力,更需要你对教育的热爱。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
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目的。
第三篇: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几点建议
首先我在这里引用几句从古到今教育名家的话来说明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也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现行的新课标也有这样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由以上观点看来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主要依靠教师去引导,开发和培养。因此,我结合多年中学生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对如何激发中学生语文兴趣这一重要的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汉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语言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母语,用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怀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咱们多数的中学语文教师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象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培养。其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一点往往被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忘却了,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教学失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比如:每天利用早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成语纠错的比拼或进行几分钟的“课前演说”。这些活动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同时学生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因此,这种方法能够促使学生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从而提高了去学习和运用它的兴趣。
(二)教师要以自己的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在学生中竖立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喜欢什么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魅力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用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竖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更新思想,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这是老师应该自身所具备的能力,用这些东西去打造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这一点也很容易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广学博采,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高超的教学艺术,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学生就自然会对学语文发生兴趣,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偶像”。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中的有些中学语文教师整天都向学生口头强调要加强积累,而自身呢?教科书上的诗文都很难背诵几首,这样的老师能让学生信服吗?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吗?相反的,一位能够对古诗文信手拈来的老师,本身不已经给学生树立了一种最好的榜样了吗?如果教师自己知识量不够,就很难把课上活,就不能赢得学生的欢心,更别说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了。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调查:调查内容是“你最喜欢怎样的语文老师?”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语文教师是他们所喜爱的:幽默风趣、学识渊博、文学气质浓、理解学生、教学方式灵活多变。通过这个调查结果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教师魅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书本教育、课堂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这里我要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中学语文教学要勇于走出课堂!其实新课标中也有这样的论调:“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等等。我在互联网上的一个教育论坛中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我们今天的学生生活条件好了,体质下降了;智力提高了,品德下降了。”当时我就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恐怕是学生与大自然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就像笼中鸟一样,没见过高山、河流、天空、森林,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的学生,博闻广识只是书本上的文字,作文写作只不过是抄袭文人墨客的作品,又怎么会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自然发自内心的关怀呢?要让学生保持应有的活力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大自然里自由感知、体悟生活,这才是一条激发学生学习灵感的有效途径。
由于我是一名乡村中学语文教师,我教授的学生都是农村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积累较少。所以学校的许多老师都认为农村学生由于基础较为薄弱,在语文这一学科上是很难有所提高和作为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看法。我们乡村中学及学生虽然有些方面的基础条件不太好,但是我们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学生能够真正的贴近和了解大自然。一名在校的中学生,已经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感悟,我们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各种各样的机会,引导和带领他们走出课堂细心感受自然的和谐、伟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我的教学工作为例,我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农村生活,因为学生们都是农民的儿女,所以在观察自然并与自然的对话中显示出了他们独有的专心和细腻,在这种集体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源源不绝的写作灵感。在这里,石头下小草生命的坚强,河岸边大树情的怀伟岸,天空中雄鹰翱翔的自由,逆水的鱼儿奋力的前进……这一切都让学生对自然万物的生命产生了深深的感悟,他们学到的是书本无法教给他们的知识。学生们在思考大自然给于万物生命的过程中对每一个拥有生命的生物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从而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兴趣,而他们阅读主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从而学生们实现了由对语文的学习感到非常头痛到真真正正喜欢和热爱语文的转变。
总结以上观点,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的提了三点建议。同时我也指出,在现行新课标的大浪中,怎样更进一步地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同行们多提建议、多交流,不断地探索进步。
第四篇:浅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条件是必须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实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大突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这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增强,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进行,并富有成效。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好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不仅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还为其他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使学生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就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次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漫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学习困难生。对待学习困难生,尤其应当倍加关怀、真诚帮助。再次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教师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事实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这样的教师即使知识渊博,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巧设导语,诱发兴趣
创设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能力,不仅与其知识储备和智慧有关,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求知欲密切相关。那么,如何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习呢?
首先,必须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走进学生,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情境。
其次,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当老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
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争相提问,并让其积极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起来就特别有兴趣,也特别亲切。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语文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笔者在此介绍几种:(1)情境导入法。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二)故事导入法。即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典故,传说、历史故事等)导入对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如教《愚公移山》时就可以先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讲述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课文。
(三)背景导入法。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让学生理解了文意,拓宽了视野,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如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就可以说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还有名人名言导入、笑话漫画导入、目标导入、谜语导入等等,也可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同时渗透在一节课的导入中。
为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由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心灵沟通的知心朋友,多和学生交流,谈谈学习,谈谈生活,谈谈未来。增强师生间的了解,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间的感情,消除师生间的代沟。从而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中,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在知识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组织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导向,使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从而进入积极参与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契机。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三、优化教学方法,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以教材为本,厚古重今变教法
用好教材,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革新阅读的方式、方法。现在的孩子,少有对文字直接感兴趣的。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布置好学生看电视、电影的作业,比如:坚持收看《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先让他们被名著中的离奇情节精彩场面吸引住,再引导他们阅读文本。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选看课文中节选的部分,增强他们阅读课文文本的趣味。
用好教材,要“不薄今人厚古人”,大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作为“新新人类”的学生,只有走进他们的阅读世界,才可能引领他们的阅读方向。因此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教材中课外古诗文的阅读,仅仅是文学大观园里的一枝出墙的红杏。以此为抓手,要引导他们沐浴诗风词韵。
2、着眼于诱导,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扭曲变形,“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已经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语文变了味。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诱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求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3、着力于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地把语文知识由浅入深地分层
教学,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主动去探究、发现、思考、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在教学中可有机运用“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法”,“知识竞赛法”等加与引导。
4、着重于点拨,变“难学”为“易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差,语文教学仍然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讲课”仍然是老师讲。
我们不妨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吧。我们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叫着“画龙”,把老师的精要点拨,深入发掘叫着“点睛”。“画龙”要做大量工作,龙身的绘制可以多姿多彩,万千变化,但是无睛,它是不是真龙,是不是活龙还很难说。所以离不开老师“点睛”之语。于漪老师曾说:“‘睛’乃关键之笔,传神之笔,‘点’与不‘点’,迥然不同。点睛之龙,破壁而去,乘云上天;不点睛者仍留于壁,其中显然有真假之分,死活之别。这一‘点’,点出了要旨,赋予了生命,起了质的变化;这一‘点’,笔力千钧,工夫深厚。画龙须这关键的一笔,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既要善于‘画龙’,通过一篇篇范文的教学,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学会‘点睛’,学会准确地掌握文章精要,言简意赅地开启学生思维门扉,以收豁然贯通、印象深刻之效。”我对于漪的话深有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只在关键地方加以点拨,以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新课程改革下的农村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指 导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师生一道在“画龙”上下工夫,在“点睛”上花大力。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教”,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应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要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无数先哲仁人都践行者这一颠扑不破的育人真理。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于今天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语文而言,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第五篇: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赋春中学胡慧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某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会进入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
刻苦钻研,取得较好的成绩。
渊博的知识,敬业爱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要想在课堂上从容面对求知
欲望越来越强的中学生,就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博览群书,加强知识储备,才能给中学生更多的有源之水,同时老师对学生还要有一颗”关爱”之心,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民主和谐,友好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师而信师.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倾注入教育、教学中,学生必定会受到这种高尚精神的感染,对你所教的学科必然产生深厚的兴趣。老师的爱“投射”到学生身上,会唤起相应的情感,使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信赖感,把对老师的尊重转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喜欢听他的课,积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对于他的教导也乐于听从。反之,如果学生对老师有所不满,就会从心底产生一种厌恶、烦躁情绪,就会压抑学生对老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可见,老师对学生有良好的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加强教学关系,增强课堂艺术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条件。传统的教学过程是
老师当“主角”,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当“观众”看得筋疲力尽,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无法把老师那看似十分“高明”的解题方法学到手,枯燥的教学气氛就会 使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的情绪。因此要增强课堂情趣、创造性地运用趣味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准,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痛苦,从而吸引学生专心听课。
运用激励机制,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对于特定年龄段中学生,这种需求表现更为强烈。
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只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怀有成功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从心里上得到满足,就会强烈、持久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掌握规律,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来改革教
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掌握学生心理,让兴趣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