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11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飞速地改变着面貌,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各自的战略,努力塑造各自在21世纪的形象。时代给中国人民以挑战,历史给中国人民以机遇,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而教育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为此,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现在,我们要说“少年创新则国创新”。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最主要的阵地是课堂。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一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做法,总结出来,请大家指正。
一、创设情境,好奇求知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动的诱发剂,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只有从情感上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
情境是使人入胜的好途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变换讲授方式;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灵活处理课堂内容,创设愉悦的、生动的、求知的课堂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学习内容,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探索科学世界的好奇心。
例如,《晶体结构》,肉眼无法看到晶体的内部。授课时,先观察球棒模型、比例模型,对晶体结构进行想象,而后投影展示3D-Max制作出NaCl、CsCl、干冰、金刚石、石墨等晶体的内部结构,从不同角度,真实、形象的展现出来。抽象到形象,虚无到具体,使学生即掌握了晶体结构,又学会了研究物质的方法,并且拓展了知识面,扩宽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产生强烈兴趣,在愉悦中不断进取。
二、关注个体,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受到的熏陶也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的品质和风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来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展现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差异,各自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阐述创新想法时,教师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让学生把话讲完,甚至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可能根本从未涉足,教师万不可扼杀这个想法,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一
些相关书籍,找到答案,或者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来获得结果,让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例如: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人机交互,学生选做适合自己的题目,然后计算机做出及时评判,学生根据评判、教师建议,作新的选择。及时得到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及时调整,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习自主积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接受科学文化知识。
三、转变观念,师生协作
新课程改革浪潮下,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转变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传授者、讲解者,逐步转变为引导者、帮助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主动探求者;教学过程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过程,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过程。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在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全面发展。要把选择权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改变课堂机械、沉闷的状态,让课堂充满生机,通过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学生参与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师生谈话,相互启发,相互合作,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研究给予鼓励或肯定,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精深。实践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让学生不仅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信心。独立探究,教师及时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中愿意思考,积极自觉的去接受理解,消化运用,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当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根据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度帮助,决不能包办代替,扼杀学生的创新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让学生愿意探索创新。
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付出的努力,哪怕仅仅获得很小的成功,也要看到,并认可、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进取,让他们收获成就感、荣誉感和快乐感,体验到自身价值,激发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总结道: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强+55%的面部表情。教师要重视“身态语”的作用,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一个微妙的评价,都是一次情感总动员,让学生振奋。
四、理论实践,有机结合传统的教育过程,学生动手能力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教师给两个同学出了一道思考题:从零点开始到晚上12点,时针跟分针重合多少次?其中的一位中国学生听完题目后迅速拿出了纸和笔比划着,而另一位美国学生听完题目后想了想拿出了手上的表旋转着。这个故事反映出两个民族思维形态的差异。一种重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另一种重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强。人的思维形式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形
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
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从经验型向抽象型过渡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设法加速这一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尽快趋于成熟,尽早地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培养出较好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例如,《化学实验设计》,学生在设计时,首先是通过模仿、移植现有的实验方案,然后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在设计中逐渐体现自己的个性,实质上就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再如: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对身边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感到很新奇,于是就引导学生去阅读,查找,观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关注身边细节。
五、批判吸收,鼓励质疑
真理具有相对性,知识具有局限性。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今天。让学生以审视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大胆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简单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生发出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真理的需求,进而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更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进而发挥自己创新能力。
例如:《原电池原理》,讲述化学能如何转化成电能。现象为,不接导线在Zn电极表面产生H2,接上导线后,Zn电极表面不再产生H2,而在Cu电极表面产生。但实验时,接上导线,Cu电极产生H2,Zn电极仍然有气体产生,与课本现象描述相悖。此时,要抓住机会,不可一带而过。要求学生就此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教师进行引导归纳,得出结论,由于电极纯度不够,结果在电极内部形成若干原电池,而出现两个电极同时产生气体的现象。使学生养成多观察、多质问、多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不在于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名次,而在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度和综合化发展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是现代化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它是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
我们要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发掘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和创新兴趣,提高心理素质、拓展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做合格的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杨庄中学王绪文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是教师的职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老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老师讲了,学生 就应该会;老师讲得多,学生掌握得就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 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 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 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 展的时空,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 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探索、研究、认识所有现象的需求,对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潜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 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 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 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 创造性思维。
2.自学答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 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
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 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做 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 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己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 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 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 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 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havea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应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
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
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 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创新和发展,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吸收新知识,是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已成为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探索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新途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 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艺术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王绪文
杨庄中学
第三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的呼唤,是历史赋予学校的重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1、利用教材更新学生观念培养其创新意识
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因此,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鼓励“善问”。李政道教授对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你们一辈子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环节,但它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善于与学 生一道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在我教学时,学生能积极提出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2)积极思考。在讲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时,课上就有同学提出:k=0时函数有没有图像?课本也无专门介绍。但在二次函数y=ax 2 +bx+c(a≠0)中出现对称轴x=-b/2a,这类无自变量函数的图形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忽视。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善于激发和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鼓励学生探索,发表独特(哪怕有错误)的见解,不迷信“标准答案”,保护创新欲望,开发创新潜能。
(3)大胆猜想。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应主动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学习机会。同时,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我在看某所中学进行的“圆锥”教学录象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学生回答是圆、半圆,扇形等,居然还有一名学生回答是梯形!教师积极引导、分析,因时因势利导,要求这位学生回家后去试剪一个梯形,当学生知知道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后,教师又不按母线剪开,而是剪成一条曲线,形成一个不规则图形,同时,要求学生求出其面积。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成就动机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有成就动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教师要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出快乐,要让学生在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取得一个较好的学习成绩中获得满足感。教师只有这样去进行数学教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创设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团结互助,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宽松的思维境界,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达到真正高效率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之目的。如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运用多媒体演示篮球运动轨迹引入“抛物线”)、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增加趣味性(用彩票中奖预测引入“概率”)。
4、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适当地暴露、再现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特殊化、归纳、猜想、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展开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使他们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从而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数学教育的本质功能,另一方面,要注意有效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弄清他们解题过程中真正的思维障碍,以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
例如,冀教版课本介绍用“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测定池塘宽度的方法。我们不妨让学生尝试测量高楼、大树、旗杆,提出测量方案,完成测量任务,撰写测量报告。这样,既巩固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通过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时,应如何多角度地分析其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架起“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桥”,当一条解题思路受阻时,应该如何变换思维角度,进行有效的类比、联想或把原问题作等价转换,或先将问题特殊化或一般化,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对问题的思维、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并学习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有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培养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体验成功的愉悦和欢乐,增强自信。
5、提倡解题后的反思,完善知识结构,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奠定其创新的基础。
如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时,碰到下面一题:
问:当m为何值时,方程mx 2 + 2(m-1)x + 2(3m+1)= 0 有正实根。在学生做题后,出现问题较多,此时可让学生自查,归纳出以下常见几种毛病,这样既完善了知识结构,又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出现的可能错误归纳如下:
(1)只考虑是一元二次方程,而没有考虑m=0时,此等式也是方程。
(2)当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没有考虑到两根的符号有多种情况。
(3)列不等式组,易丢失条件,如当题目变为:求解m为何值时,方程两根异号?应列不等式组
容易丢失m ≠ 0这一条件,对判别式易得出:[2(m-1)]2-4m · 2(3m+1)≥0
(4)不等式组错解。
以上几种都是学生较会犯的错误.通过上面四种可能情况的分析,扪心自问我有没有遗忘四种情况中的哪一点.这样不仅能够及时找出自己的错误,弥补知识的缺陷,加深学生对所犯错误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是奇妙的科学,它的变化是无止尽的,在教学中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灵活解题的技巧,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联想、类比的方法去解题的习惯,培养了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求学生搞什么创造,发明什么新东西。学生能够通过对数学问题思考、探索,独立获得结论,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创新。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从这方面引导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为今后真正创造打下基础。
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高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创新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是今后教育的重心。
第四篇: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贵州省金沙县第一中学赵旭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靠教育。”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而不同学科都有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特点,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教育教学条件,创新教育应结合学科特点和本地教学条件进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自制教具”设计实验和模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学的形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具有科学、严谨、系统等特点,新颖有趣而且具体的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自行设计的创新小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紧张、积极、活泼和兴奋状态中积极思考与想象,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除课本中的实验外,还可自制一些学生难以想象的模型,突破难点,一目了然。如:自制火车转弯的轨道模型,在分析火车转弯模型中,外轨高于内轨的原因和弯道圆心的确定是一个很难突破的难点,用家装剩余的门条线锯成两截,使其弯曲,当作内外轨道,用木板当做地面,且把木板钉成高度不同两块,再用圆木块做成车轮及轮缘,上课时可演示当内外轨一样高时,火车转弯轮缘就会挤压外轨,然后再演示外轨高于内轨时,把做成的火车轨道放在内低外高的木板平面上,再在做成的车轮上套上一个鞋盒子当做火车,由于木条做成的内外轨分别处于木板平面的不同一水平面上,火车转弯就在内外轨构成圆锥形曲面内进行,火车运动轨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这样向心力方向和圆心就被唯一确定了,那么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自然就是指向水平面内的。这样火车转弯的教学难点就被完全突破了。这样的设计性自制教具让学生耳目一新,想象力得到充分锻炼,激起他们利用生活废品创造模型以理解物理模型的兴趣,感受创造就在身边。如上“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学生用橡皮、直尺、硬币、书本等演示了多个生动的“惯性实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的机会,由此可见,把课本中一些难以想象的模型和现象用自己设计的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出来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有,教师演示实验时也请学生协助
或学生独立完成,其中自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但这刚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进行有目的性的探究学习。
二、把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实验思想上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成“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学生想到了把木板倾斜一个小角度,以利用重力的分力抵消摩擦力。这样就巩固了实验的探究功能,从定性的研究到定量的探索,突出了实验的设计思想,展现了知识和规律的发现形成过程,对学生大胆实验,主动探索物理规律起到积极作用。
把“测定木块动摩擦系数”等课外实验改为课堂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独立操作,通过实践否定不可操作的方案,认真分析和思考出可操作的方案,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单纯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
三、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这样不但构建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完摩擦力的内容后,就布置了“自行车前后轮摩擦力探究”的课题,同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把得到的实验结果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并且从理论辩证的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利用一定时间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四、理论教学中使用“空白”,引导自行探究领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谈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在教学中我发现无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是一个很难理解和记忆的内容,我用“送小朋友回家”来讲解。有一个小朋友要回家,屋子的门只允许小孩进入,而
且路上还有一条小孩跳不过去的深沟,小孩身旁站着一个大人,问:如何才能使小孩回家?学生思索:大人背小孩——跳过深沟——放下小孩——小孩进入家中。至此,我不再讲话,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讲故事的目的,去想象如何把故事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当学生思考后突然明白上述故事与无线电波的接收进行对比:大人—高频头,小孩—音频波,深沟—空间,背上小孩—调制,跳过深沟—发射,放下小孩让小孩自己进门—检波。问题终于解决了,那种类比发现的喜悦充满整间教师。
五、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思维。伽利略在教堂里看见悬挂的吊灯被风吹得左右摇摆,这在常人认为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伽利略却从中发现“摇摆等时性”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多来几个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用变式教学、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设想不管对错,教师要耐心细致地给予分析,同时要表扬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如我有一个学生,初中基础较差,但遇问题总爱提出不同的想法,甚至感觉有点转牛角尖,对此我引导学生沿着错误的路子走下去,引导他自己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仅高一一年,他的物理成绩就名列班级前茅。只有引领学生敢于“求异”,才能培养出良好的求异思维和探索品质。
在中华民族崛起和畅想“中国梦”的今天,作为一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人格因数的协调发展。最终把培养学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的创新,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住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实施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创造信心和勇气。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如0.28和0.3谁大,我教学生从高位起一位一位比下去的方法,十分位上的3比2大,取么这个小数就大,但也有的同学立刻就想到0.3可以化为0.30元,那么0.30就比0.08大,虽然我觉得加0的方法可能麻烦一点,但想到加0后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所以,也支持他们可用其他的方法。并适当加以表扬这位爱动脑筋的同学,这样,当学生小有成绩时,辅以表扬,是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发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二、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自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现和创新。
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然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当今教育的困境,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