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历史教学论文
编辑:岁月静好 识别码:16-68753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1 08:41: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历史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之我见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对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大量的观察事实及心理学研究发现,凡是对某一学科有浓厚兴趣和满怀热情的学生,该门功课的成绩较好,反之则相对较差。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当务之急应以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尽全力发掘历史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素材,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摆脱传统教学中学生厌恶历史学科的状态。

笔者将结合五年来对初中历史教改的实践,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浅谈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新版历史教材增加的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等。而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将这些形象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即做成课件)展现出来。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更形象、更直观地展示历史,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强化学生记忆,激活学生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能突破教学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中的关键。历史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老师也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模糊为清晰。

如讲“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剪辑电影《西安事变》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宋美龄、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进而提问学生:蒋介石该不该杀?为什么不能杀?当时有哪几种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西

安事变为何能得到和平解决?学生联系几个片断,经过思考,就弄清了国内外各派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再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是学生容易混淆弄错的难点。通过播放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动画课件,分别演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并把路经的重点醒目地显示出来。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清楚准确地复述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能激活学生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五种智力因素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节,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寿典,大肆铺张;北洋海军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实力不弱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会全军覆灭呢?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影像展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因此,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

二、设置问题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将学生带入某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或在某一切合点上来展示历史与现实的融通,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期待,投入积极的思维,进而碰撞出火花,感悟历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索。

(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在讲授《戊戌变法》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各自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两国为挽救危机各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中日在19世纪下半期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中国之所以未能象日本那样摆脱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二)、引导学生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矛盾,产生问题情境

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时,教师可提出:“假如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讲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提问:“假如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还会爆发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明白一战的发生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扩充军备的结果。五四运动则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的推动等诸因素合力作用下的必然之举,进而使学生弄清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如:在讲秦末农民起义时,学生已经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以及楚汉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假如你是刘邦,并亲眼目睹了秦末农民起义,你打下天下后,你会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问题一出,课堂顿时热闹非凡,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谈自己的治国宏图。有的学生主张爱惜百姓,有的学生还提出反腐倡廉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的认识历史,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是教师能够紧密结合教材提出新颖的、需要积极思考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思维活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在思考中不断擦出火花。

三、挖掘热点创设实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距现实太远往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的劣势,然而历史学本身就具有鉴古知今的本质功能,历史和人类生活古今相连的客观规律,赋予了历史学科与现实

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这些“热点”,创设实用的历史情境无疑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价值,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如课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导入本课时引入资料:当前在美国次贷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减缓背景下,实力较弱的小国家受到较多的负面影响,这好比是当经济衰退时首先倒闭的就是小型企业一样,越南金融危机其实就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余震”。看后,学生兴致勃勃,即刻要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可以帮助理解当今世界发生的某些重大问题,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感的认同。

四、开设活动创设参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

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模拟角色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如讲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一课,对于“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一目的理解是个难点,笔者做了如下情境创设:战争结束快十年了,JACK(英国人)全家,每天过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有一天回家后他眉飞色舞的对妻子说:“公司发行股票了,我买了股票,以后我也是老板了„„他不停的对妻子说他的股票,并说服家人一起买股票„„如果你是JACK,你认为自己真的成了老板了吗?这个故事说明企业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中,我把全班分作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农民阶级,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的历史,探索不同的救国救民道路。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当时的国情和救国方案进行探讨。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他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究。

从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的现象可见,让学生成为历史角色的扮演者,实际上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学

生在扮演历史角色的过程中,通过概括史实、设计方案、评价历史事件等活动,也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巩固知识,笔者曾设置过知识抢答,模仿中央二套李咏主持的幸运52节目,将学生按排分组,问题的设置配合分数的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集体荣誉感也得到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中,曾经设置了一场十分钟的小型辩论赛:全球化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仅气氛活跃,而且知识记忆简单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了许多。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讨论法也是经常采用的历史活动。讨论前教师应当先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竟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当出现争执时,不要轻意否定任何一方,并鼓励求异思维,让各方面的观点都摆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

面对历史,学生如果没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就很难形成牢固的历史知识,更谈不上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当借助一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创设一系列可以参与的历史情境,这既可以使学生感知历史的真实、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协作的精神。

五、及时反馈创设成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成功的情境”,即能使学生成功的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历史认识活动的快乐,感受到“自我发现”的愉快情境。

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评价目标已发生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以能否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突出强调评价“以人为本”的精神,评价内容不仅要考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更要考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隐性的情感、价值观的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之中,并把此当作至关重要的部分。这为历史教师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成果、创设成功的情境提供了众多机会。

如讲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课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五个经济特区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引导学生猜测分别是哪座城市。很

多同学曾经去过某座城市,所以很快便指出来。可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固定的图片上,因此我临时想到,引导学生谈谈你眼中的某座城市在改革开放后有哪些变化。其中一位同学家住温州,他的介绍深刻而生动,赢得学生的热烈赞誉。事实上这个学生平时对历史并不感兴趣,此次介绍后,他每一节课都表现得十分活跃,历史成绩也大幅度提高。由于受到他的感染和对成功情境的体验,许多同学争抢着介绍城市变化,加入到积极探究历史学科的行列中。

新课改要求不能单纯依靠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帮助学生创建成功的情境、建立自信,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先导和持续的驱动力,历史情境的创设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升华为目标意识,让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使学习的过程充满诱惑、新颖和回味。一旦学习摆脱了枯燥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精神便会进入新境界。这就要我们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科学地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中自主去实践、去创新,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第二篇:历史教学论文

促进课堂有效互动,提升学生全面素养

【内容提要】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主活动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生凭借课堂、教材以实现一定的目标,只有当两者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才能够保证互动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师生互动,来确保课堂学习效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笔者认为要使两者积极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应该在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做到:平等和谐、开放互动、质疑答问、自由创造和发展能力。【关 键 词】

平等和谐

有效性

质疑答问自由创造

发展能力 【 正 文 】

班级课堂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行为,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国外学者艾雪黎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三种类型: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利比特与怀特则从师生关系角度,将其划分为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和师生互不干涉式.我国学者吴康宁等人把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划分为两组类型:第一组有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第二组有控制服从型、控制反制型和相互磋商型.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在沟通和交往中有效互动,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得到有效的发挥,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的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互动之中。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师生互动平凡,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序、高效地实施“互动”教学,充分体现“互动”教学主动性、民主性的同时,突出“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如何创设有效的师生互动呢?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等和谐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虽然纪律是班级授课制中学生学习的一个保障,但权威的课堂往往会失去孩子的主动性。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学生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上课时,常讲一些健康有趣的笑话作为开场白,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老师真诚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热情的话语无疑是学生放松心情、敢说、敢想、敢辩、敢质疑、敢挑战、敢批判的“催化剂”。学生的心灵解放了,才会思维敏捷,个性飞扬,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求,才会有师生互动教学,才会有真正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时,老师能微笑以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当然,老师教学的语言和方法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别,给学生们多些宽容和耐心,多些呵护和关爱,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作业时,我允许他们自由地组合、几个人一起讨论,在表现的方式和选择材料上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比较容易发挥个性特长。

理想的互动式历史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带着富有创意的设想和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学生带着努力创新的愿望,共同步入教学天地。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

二、开放互动 1、形式是开放的

历史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也有不定的学生与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说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录音、录像、互联网资料,甚至是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元媒体形式参与的文化型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学生自主安排、师生双向批改、双向评价式的互动型作业。

2、思维是开放的。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学生头脑里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框架束缚,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内容,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更丰富多彩。这时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3、答案是开放的。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同时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不同,在互动答问的过程中,历史问题的答案也常常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我就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沿着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在思考,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

三、质疑答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宋代学者张载也说:“学贵有疑。”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了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提供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平台。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比如一位老师教学《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时,我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提问题,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删除简单的、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并按课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围绕这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讨论时积极性就比较高,思维能充分的展开,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讨论时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学生的思维状况好比火花,一旦点燃就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诱发学生思维的工作,引导他们质疑问难。

四、自由创造

历史课堂上互动教学是以老师和全体学生的互动为表象,但切忌停留在学生的动的表层上,应以学生的思维互动为核心,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思维创新。在这个问题上我以前有过这样一些认识的误区:一是追求表面的活跃,而不顾教材的内在情感,也不管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什么样的层次上。课堂上一会儿让学生复述,一会儿让学生表演,整个课堂非常热闹,但这种对学生无多少思维价值的表面上的活跃,算不上真正的教学的互动;二是认为“满堂问”就是课堂的互动。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课堂效益就越好,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价值如何,应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为最好的课堂效益。

理想的历史课堂互动教学应该是学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学习中,别人的感知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 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产生。因此,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应以学生的思维创新为核心。

五、发展能力

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自我。面对二十一世纪,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当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不断推广,教育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是十分迫切的课题。所以,互动式历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标。

第三篇: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活跃初中历史课堂气氛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让我们来共同努力,探讨一条让学生参与历史、亲近历史、学好历史.在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一谈起历史,被认为是“枯燥、没意思的课”。作为一个历史老师,我不禁自问:“为什么历史学科如此不受重视?”。应该承认,历史教学工作面临如此尴尬境地,原因是多样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课堂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如何增强趣味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必然是我们的工作中心之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便一直激励着我去寻找种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故结合本人实际,谈谈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第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说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后,作为教师则可以顺利的传授新课了,故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上课前的两三分钟,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编出小故事﹑设置情景难题、安排学生朗诵、播放短片等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由于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到英国侵占我国香港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学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内容时,让学生把胡锦涛书记到西柏坡考察的时事政治和讲话内容找出来并结合课文讲述以突出会议的重要意义。由于事例是学生自己找的而且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赞许,他们有一种“成功”感,而其他学生也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学生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第三,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如学习《戊戌变法》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有些不容易解释清楚的重难点内容先布置学生回去看课文、看课外书、查资料,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带着资料上讲台当“老师”给其他学生们讲解,我一般针对同一个重难点要找几个学生带不同版本的资料从不同方面去讲解,我在边上只起“导演”和“旁白”的作用。这种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录象机、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的感知遥远的史事,这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目标。

第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 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 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 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 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 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 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 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 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似的。从而正确理 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 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第五、创设多种情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历史课堂显得沉闷枯燥,有的学生看小说,有的睡觉,有的忙着说话,还有些发呆的。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老师严厉呵斥或者干脆不闻不问,这两种态度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喜欢说闲话的学生,我们不如让他(她)到讲台上进行几分钟时间的演讲,既能锻炼学生,让他(她)“回归”课堂,更重要的是对其他学生起到威慑作用,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环境保障。总之,我们要努力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真正体现课堂主任地位。

总之,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运匠心,力求做到生动,合理而又恰到好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历史教学论文

谈谈培养高一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钦州市第六中学高一政史组温静

【内容摘要】:如何改变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畏惧心理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中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等。如何从高一开始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本文以兴趣引路,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适当补充,精心设问等方法。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辨析能力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死的教条。由于不知道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对这些论断的学习仅仅是记忆而已。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只能被用来应付考试,不能被实际应用,因而也是没有意义的。史料的运用,即是确立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因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自己运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高一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阅读障碍小,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素材。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

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一些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紧扣教材,切忌夸夸其谈,冲淡了主题,否则学生掌握的只是这些片断,而并非系统的历史知识。另外,由于现在媒体众多,许多历史问题都被艺术化,甚至被扭曲,对学生而言难辨真伪,教师应慎重使用,即使使用也应以尊重教材史实为前提,并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一、运用史料,以趣引思,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萧何,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树立信心,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如

能重视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景,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

如讲授《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目时,先介绍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它已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生忘死,英勇作战,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功臣,被作家魏巍称为“最可爱的人”,并成为志愿军的代名词,沿用至今。经过这样的讲授后,学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抗美援朝的经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显然这一教学目标还没有完成。

对于这一教学内容,我通过幻灯片放映介绍黄继光、邱少云英雄事迹的史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黄继光“七处负伤,他从伤痛中醒来,看到敌人的机枪还在吐着火舌。他用最后的力气,扑向暗堡,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邱少云“一团烈焰在他身边燃烧起来,在邱少云的身后就是条水沟,他只要在泥水里打几个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是,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战友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的纪律,咬紧牙关,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这样学生就能够职直观地感受英雄们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意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通过讨论,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这样,使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的升华;既生动有趣又不乏思维深刻性。

二、运用史料,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动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口,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动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材料处理、历史阐述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学和训练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外,还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授之而渔”;并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一吧掌握材料解析题的钥匙,从而达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

目前,中学生对漫画作品兴趣浓厚,我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对漫画等史料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新教材下册《20年代的国际关系》一节中有一幅“一战后德国、英法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漫画。针对漫画,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图中显示英、法、德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分别是怎样?②说明了

怎样的历史事件?图中所指的核心问题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找准材料(漫画)的关键词。如时间关键词:战争时、战后,空间关键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历史名词:贷款、偿还、赔款,以及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接着审题,有几问,问什么,每一小题又有几个小问。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简单而言,就是“知识回位”。通过对一战结果、一战对四国产生影响的分析、思考,归纳出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就是美国利用战争大发横财,是最大的债权国。最后,构思作答,进行史论结合的口头或文字评述。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锻炼了学生动脑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根据近年高考材料题出现的新趋势,能力要求的力度加大,不但要求表述成文,而且限定字数,对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所以,单纯依靠动脑、动口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学生表述成文,动手操作。这样才能避免学生题意理解了,但要表述成文却词不达意,概念不清,逻辑性不强。为此,基础年级就应该规范教学要求,表述时要思路清晰、文字通顺、语句流畅,并加强训练的力度。不但要动脑学习思维,而且还要动口动手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达到兴趣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进而为高

二、高三进一步的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在漫长的岁月里,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

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问,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学会方法,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设问时,要有适当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切忌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

四、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1、认真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但关键是要认真,要有耐心。认真阅读史料,除了阅读正文以外,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这些要素提示我们把这段史料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下,有助于我们联想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正确答题。

2、仔细审题

如果说认真阅读史料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仔细审题则是关键。不少同学不会审题,特别是考试时遇到一些材料长,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较艰深的史料题。一看材料,心里发慌,手脚自然就乱了。还没答题,心里就打了败仗。于是,匆忙地将材料和题目看一下,还没理解清题意,就草率答题。其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殊不知,审明题意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只有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准确答题。

3、准确表述

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回答,千万不能丢、漏要点。这一步的关键是靠船下篙,扣紧问题回答。对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进行整合、概括。表述时要做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应该从高一年级开始,立足于课本,以兴趣引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把选取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一定的方法,决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资料:

①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②《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10期

③《试析高考试题的能力考查要求》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1期 ④《略论史料的高效运用与能力培养》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4期 ⑤《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期

第五篇:历史教学论文

浅析初中历史教育之重要性

初中,是一个学生初步认识、感知社会、人性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校要客观、正确地来引导学生,学校要如何客观、正确地来引导学生呢?这就要从教师教授的各个学科入手了,在初中学校安排的这些学科中,各学科都有自己育人的规律。而历史这一学科在初中学科中往往被称为杂科、豆芽科,不受到重视,这里就历史这门学科简单分析一下它的重要性。

历史,是一门科学性、综合性、人文性很高的学科。可以这样说,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不但能了解到我们国家的过去,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增强我们的民族归属感;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经验!

借用唐太宗的话来说:“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史为镜,知兴衰。”历史代表着国家的文化之一,作为一国的人民,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就是在了解自己本国的文化。这不是说历史有没有实际用处的问题,而是你到底对自己的祖国了解了多少,这是一种基本的常识。以史为鉴。借鉴过去的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一国而言,可以有助于更好的发展本国。而对于一个普通的人来说,则可以从中吸取做人的一些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一个人在阅读历史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时,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道德标准,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不会再简单的相信电视、报纸、网络上所说的东西。而能够依据你建立的标准客观的分析判断一件事情,不再简单的去辨别好与坏。历史教育有一定的人为性。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个人使用历史的层面来看,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时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主观的东西不光是结果,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分析过程。比如说李鸿章,你说是坏人,他说是好人,有什么意义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里,坏在哪里,对人民、对国家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好,为什么说坏?这其中有什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所在。

历史对于国家有什么作用呢?从国家使用历史作为工具的方面看,国家要让全体人民了解历史,这样才能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整体的凝聚力。也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生活虽然已经没有了意义,但是我们仍要保护和发掘它们的原因,正因为这些是我们共同的历史渊源,所以它能维系我们之间关系,能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历史其实就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现在看来,世界各国对历史的重视,不亚于对母语的重视。初中历史学科作为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它肩负着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的重任;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公民素质的重任;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任。

一个国家有悠久的灿烂历史,不代表是这一代人的灿烂历史,也就更不代表这一代人更优越,更聪明、更能干。学习历史,决不是拿以前的灿烂历史去向别人炫耀。但它也是值得骄傲的东西,应该为有

这样勤劳智慧的祖先感到骄傲,对于自己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明天充满信心;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能够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的国家。另外,站在整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学习历史也是为了了解我们周围的邻居,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使自己不落后于其他国家,而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历史的重要性可以从它的功能来看,主要有两点:1.以史为鉴,可以明智,2.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面对历史的功能,初中学生应怎样对待历史这一门学科呢?对学生而言,历史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让学生学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甚至会完完全全的放弃。这样,就不可能体现出历史的重要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必须采取一些好方法,使学生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在学习历史的过程找到快乐。

历史的重要性还可以从什么是历史来分析,历史绝不是简单的某年某月某人在某地做了什么事情。历史是当我们要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要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人生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当我们手足无措的时候,我们可以参照先人的经历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研究一下处在相同情况下他们为什么这么去做,为什么在那个时间去做,为什么用那种方式去做。哪些成功的经验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哪些失败的教训要我们引以为戒的,在自己处理相同问题的时候就可以避免。

在初中的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历史史实被压缩了,没有完完全

全地把历史展示出来,这样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不能充分地体现出历史的重要性,那么就不能起到历史应有的作用。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设置一个历史探究的平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才能体现历史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平台完成交流——辩论——统一认识的学习过程。实践表明:历史探究平台的设置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究。这种探究会成为学生学习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也能够充分体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总之,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读史使人睿智聪明。古往今来,有所成就的有识之士,大都是博古通今的人。纵观当代,没有哪一个发达的国家,不是在众多的学科中给历史科学以极高的地位,不是在国民教育中给历史知识以特殊的重视。历史教育的普及已经向通俗性和知识性提出了新要求。

历史教学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