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师生心灵的对话的方式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16-51012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07 08:52: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师生心灵的对话的方式

师生心灵的对话的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对话,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真诚的对话师生间会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的对话是润物细无声,不露教育痕迹,但又切实地对学生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早上和学生刚见面时的对话。早上学生来到学校时,兴致是很高的,在师生见面问好时,教师要精神饱满,和蔼可亲,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

二、上课时间的对话,学生开始作业时,教师可一边巡视,一边和学生悄悄说。“你今天作业做的真快。”“你今天写的字端正多了,真不错!”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三、课余师生共同活动时的对话,教师常常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特别要跟那些不太合群,不善交往的孩子说些“悄悄话”,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

四、校外偶遇时的对话,有时,校外偶遇学生,这是培养师生感情,调节学生心理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或生活情况,如“你去哪里?星期天过得快乐吗?”,“帮妈妈做事了没有?”“作业完成了吧?有没有困难?”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般的关怀,内心感到温暖和亲切。

五、利用电话和学生的对话,教师要利用和学生通电话的机会,接近学生了解班情。如 “今天老师上的课你听懂了没有?”等。这时,由于师生不是面对面谈话,学生就没有约束感,往往会畅所欲言。不但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家庭生活,而且还能反馈班级各方面的工作情况。

第二篇:心理咨询:一种心灵对话的方式

心理咨询:一种心灵对话的方式

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到底有什么用?当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真得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获得心灵安慰、心理平衡吗?这些是从事心理咨询和想了解心理咨询、想尝试心理咨询的所有人的疑惑,让我们先听一个很古老的神话,再谈这个问题吧--

古希腊有个传说,传说在一个王国城堡的附近有个女魔,叫“斯芬克斯”。她整天守着那条过往行人必经的路,让人猜一个谜:“什么东西早上是四条腿,中午是两条腿,傍晚是三条腿”。如果行人不能答对谜底,她就会把他吃掉;如果猜出来了,她自己就会死去。无数的人都不能猜出谜底,于是王国中死去了许多的人,外面的人也不敢来这里了,王国内外充满了恐惧。终于有一天,一个叫“俄底浦斯”的年轻人来到了斯芬克斯的面前,说出了这个神奇“东西”的谜底-------“人”!斯芬克斯于是死了,而这个谜语始终流传了下来。

所谓“当局者迷”,当是神话中遭遇厄运者的最好哀悼了吧?!“斯芬克斯之迷”于今天的我们,可能已不是一个难题,而它所暗含的误区,却是不分时代、不分民族、不分老幼、不分性别地存于我们每个人中:自己很多时候是认不出自己的,是很难看清自己的。而这层“糊里糊涂”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渴望了解自我是人天生的需要,因为只有了解自我,了解了真正的需求与愿望,才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方向,明白生命的意义,才可以当你走得很累很辛苦的时候,并不觉得委屈与懊悔;也只有了解了自我,才可以撕去太多的因所谓“生活”而带上的种种“面具”,享受清新与安宁!一个人不能真正了解自身,纵使忙碌不停,终是茫然痛苦;纵使优裕富足,终是难奈空虚……

其实“斯芬克斯之迷”永远地留了下来,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破解它、诠释它,希望找到合理的个人答案,而不落为“厄运者”!

心理咨询就是采用一些相对便捷或称为专业的方式,与当事人一起去揭示“斯芬克斯之迷”,一起去探索心灵,感受真我,发现谜底,获得成长、成功的力量。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在这一时空中,你可以逐层褪下繁重的装束,可以放心地没有干扰地去看自己,去思考自己,不会遭遇嘲笑,不必忍受评价,有的只是倾听、关注、同感与挑战,你可以全神贯注直抵心灵深处!

不同的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心理咨询对于每个人都是必需的,只是寻求的方式不同罢了:对父母、对朋友、对神灵、对先知、对“客观的我”、对专业咨询员,而不同的方式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一吐为快、同情安慰、引导指教……发展到今天,心理咨询的工作则较规范化了,主要归属了专业的咨询人员,使得咨询能够更切实地对人有所帮助,使人走出咨询情境后仍满载被关怀的感受,能够学会在现实中应对际遇:学习、工作、生活!

心理咨询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

想象一片沙漠,你是那里唯一的跋涉者,你走得很累、很孤独、很焦渴,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片绿洲,感受一下此刻的心情;你捧起一汪清水,珍惜地开始滋润自己的嘴唇、喉咙、肠胃,及至全身;回头看看走过的路,看看这片绿洲,再看看前方的路,洗把脸,然后放步前行,体验一份值得!--这个过程就是心理咨询的感觉!

想象一辆空的公车将近,你是排队人中的一个,现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很可能上车就没有座位了,而你的路途遥远,感受此时此刻!你可能有三种选择:其一,不管怎样上车再说;其二,挤到前面去,抢先上车;其三,随队列前行,排到前面,但等下一辆空车再上。至于最后到底怎样了,由你决定!--与你一起分析具体情形,设想多种选择就是心理咨询,而决定仍然是你的权利,只是决断时多了一些明知。

第三篇:师生对话[定稿]

师生对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方式

上传: 肖俊婷

更新时间:2012-5-28 22:29:28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阐释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维系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而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师生对话应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方式。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教学的意义

在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对话教学对师生双方都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1、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毫无兴趣,学生在毫无生机的氛围中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至于厌倦上语文课,对语文学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师生对话式教学则营造了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为教学过程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对话中,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任,能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就这一观点与老师、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在对话中感受中国的文化韵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会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乐事,是一件可以自己掌控的事,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教学追求固定、统一,追求标准答案,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限制,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对话教学则注重的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不同的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同一问题而得出的不同结论。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师生对话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风格等得到尊重,从而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而民主的氛围是创造力形成的沃土。

3、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跟他人交往沟通,只有这样人才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生存、立足。师生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过程本身是一个交往过程,作为学生为了能更好地跟老师对话,体会老师的感情和观点,首先必须认真做好

听话者,认真倾听;其次要理清自己的思路,用准确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老师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4、师生对话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跟学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思维方式和出乎意料的答案,使教师在交流中扩大知识面,获得新的经验、信息,使教师修正、完善自身的观点,总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炼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同时,在语文课堂的师生对话中,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需要教师在知识储蓄上有更多的准备。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样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语文师生对话教学中出现的偏差

对话教学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风,但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语文阅读 教学中产生了对师生对话教学的误读,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一)问答式对话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并没有真正吃透对话理论的内涵,由于理解的偏差,有些教师把对话简单地理解为“谈话”和“说话”,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不假思索立刻举手。然后教师指名回答,再补充讲解,再提问下一个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范进中举》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问答——

师:这篇课文作者是谁? 生:吴敬梓

师:吴敬梓是哪个地方的人? 生:安徽全椒人

师: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小说家? 生:清代

师:吴敬梓的出生年月是什么? 教学的展开全部围绕问题进行,教学的推进过程就是问答的延续过程。问题回答完了,对话也就宣告结束。这是典型的一问一答的“浅对话”,而且常常是无疑而问,或者是简单地向学生再现“是什么”等显性知识。这种问答式对话,缺少视界的融合、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也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二)强制性对话

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依据,分析阅读文本,拟定对话思路,预设若干对话陷阱,在教学过程中以强制的方式请学生做出回答。让学生沿着老师设定的思路一步步走向老师的结论。

有位教师上《乡愁》,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

学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

“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该这样回答。”教师有点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的语气显然不太自信了。他抬头一看教师已是满脸阴云,连忙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继续启发道。

“深情。”学生嗫嚅道。

好在此时下面有同学接口:“叫做„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

这种以预设的答案硬拽学生入“彀”的对话,失去了对话的平等性和独立性,是教师独霸式的对话。

(三)脱离文本的对话

与文本对话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视界融合的过程,是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最重要的形式。各种对话的着力点应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阅读,发现意义,实现自我的精神建构。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读书还没有几分钟,老师就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的老师一味让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甚至任由学生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或无关痛痒地无谓争辩。

例:某教师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个学生问:“„邹忌修八尺有余‟中„八尺‟是多高?”这位老师马上说:“好!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于是,一节课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置文本于不顾,严重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主题。这种缺失文本的对话,是一种“空对话”。阅读教学既然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过程,就不能仅有学生的发言,而教师和文本却话语缺失。读者的主体作用不是无限和万能的,它理应受到作者、作品的制约。从以上种种误区来看,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相当普遍。语文教学要产生真正对话还需要再向前走一步。针对当前语文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反思与剖析,廓清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并探讨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策略,以达到正本清源,促进教学之目的,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方法

(一)充分预设

在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对话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科学的回应,有时也会因为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而一时语塞,因此要提升对话的质量,智慧的教师还要做好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1、预设学生的“疑问”

教学片断:(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生:“„兴,百姓苦‟,国家兴盛,百姓怎么也苦呢?”

师:我给大家讲一组数据。当初修建咸阳宫,秦始皇动用了四、五十万人,经历了几年才盖好。但是不到一百年时间,就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不久汉朝又开始了,又建了宫殿,然后又变成土。就这样宫殿毁了又毁,百姓建了又建。……

老师在这个环节积极理答,彰显深厚的教学功力。我想,教师之所以能泰然处之,是因为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不但全面深刻地解读了文本,而且认真“备了学生”,预设学生的“未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对他们的疑问作了很好的预设。

教师的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此,教师在每一堂备课中都要考虑和参考一些相关的教学材料,比如:到网上进行理论知识的查询、在教学参考书中吸取不同的教学建议和方法等、翻阅一些相关书籍、有时借鉴别人的教学备课等等,在备课中预设一些教师认为适合学生的问题和环节。

2、预设学生的“答案”

教学片断:(宗璞《紫藤萝瀑布》)

师:有人说,把紫藤萝比喻成树精灵的一绺儿长发也是可以的,你觉得可以吗? 生1:可以。师:为什么?

生1:因为既然是精灵嘛,头发想必就是彩色的。而且在微风的吹拂下,也是动态的。

生2:不对。头发不会从上往下动,只会左右飘散,而紫藤萝花是从上往下的。而且头发很没有气势,显得小家子气。

师:分析得不错,同学们还要注意“一绺”这个词,字典上解释,“绺”:线、麻、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从这我们知道“一绺”让人联想到得是物的长,而没有宽的感觉,而紫藤萝不仅长而且宽,把紫藤萝比喻成树精灵的一绺儿长发不太恰当。

针对“你觉得可以吗”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前已经预设学生的“答案”会有肯定否定两种,课前从字典上查到“绺”字的意思,抓住“绺”字,智慧理答,引导学生从形态上分析”紫藤萝“不能喻以”一绺儿长发”。我们听一些特级教师上课,常为他们在课上与学生巧妙的对话折服。这种境界是我们的课堂梦寐以求的。我想,这些看如信手拈来的潇洒背后是一遍遍地学习教材、研究学生、揣摩教法支撑着的。长期的研究积累了课感,才会有课堂上高质量的师生对话。

(二)善于倾听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认为,倾听学生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练习。那么要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对老师来说就是要准确地接住孩子的“发言”,这一素质的基础就是学会倾听。倾听,听懂学生的心是老师的特殊本领。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只有善于倾听,才真正有可能实现与学生的有效对话。由于诸种原因,面对一个新的文本,学生的理解有时是不到位的,甚至是比较肤浅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智慧,认真倾听学生比较肤浅的见解,了解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间对话鼓励学生进行完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抓住事物的关键,说到点子上来。教学片断:(《桥之美》)师:你认为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几乎所有的学生立刻说是“桥”,教师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课文理解是不到位,需要引导。)师:那么,文中提到哪些桥呢?

生:(再读课文后):江南水乡的桥、威尼斯的桥、赵州桥、乌镇小河上的桥…… 师:作者是为了介绍这些桥吗?

生:(思考讨论后):不是,作者提到这些桥式为了说什么样的桥美。师:那么,课文的说明对象是—— 生:(齐)桥之美!

面对《桥之美》一文,学生初读后,比较肤浅的认为说明对象是“桥”,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进行了启发式的师生对话,鼓励学生进行完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抓住事物的关键,说到点子上来。

(三)巧用追问

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通过对话,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而创设一些问题。追问有利于对话深入展开,可以说,追问是纵向深人式的,它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教学片断:(杜甫《石壕吏》》)

师:“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幽咽”是什么意思?

生:压抑的哭,哽咽。

师:为什么不敢大声哭?谁在哭?为什么?

生:不敢大声哭是因为官吏的粗暴。

生:儿媳妇在哭。丈夫战死、婆婆又被捉,儿媳忍不住地哭。

生:老头子在哭。偷偷回到家的老头子,看到老伴已经被抓走,想想将来的生死也不可知,忍不住为老伴的命运为全家的遭遇而哭。

生:老妇人在哭。想到连自己这样一个年迈体衰的老太太官吏也不放过,想到家人,老妇人也不能不哭。

生:小孙子在哭。

师:还有可能谁在哭?(生沉默,老师追问启发)在这个事件中,就这一个抓人的官吏吗?官吏抓人就抓这一家吗?

生:还有可能是其他人家的大人孩子在哭。因为,在安史之乱中,遭难的应该不仅仅是老太太一家。

生:我认为诗人也在哭。杜甫目睹这一切又无能为力,诗人的心在因百姓的痛苦而幽咽。

师:为平定安史之乱,朝廷四处抽丁补充兵力,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老妇人一家只是一个代表——三男应征,两儿战死,家人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昼夜难安。最终老妇自请应役,一方面是老妇为保老翁、儿媳,迫于无奈,一方面从官吏连老人也抓,可见当时壮丁已抓尽,家家户户“室中更无人”。而此夜,官府依然蛮横抓人,再次遭难的又何止老妇一家?因此,此处的“泣幽咽”不仅是儿媳为丈夫出征、婆婆被抓而低声哭泣,还有千千万万个失去丈夫、失去婆婆公公的儿媳,失去儿子、失去媳妇的老人,失去父母、失去爷爷奶奶的孩子在低声哭泣……诗人一路走来,他看到了太多苦难。正如那个同学所说:诗人的心也忍不住为这一家人,为战争中遭难的千家万户、为广大的苦难的百姓而哭泣。

学生在理解诗歌时,往往喜欢直奔中心,没有真正的感受。我们老师也都希望学生能切中要害,然而更多时候,学生的回答并不能一下子答到关键点,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而引导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追问。学生在教师刨根究底的追问中,深入思考,逐渐明晰。这种追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深入了解课文,推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综上所述,师生对话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方式,语文教师只有纠正对话教学中存在的偏差,采取确实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师生对话教学的质量。

第四篇:新学期师生对话

A为高年级学生B为低年级学生

A 尊敬的各位领导 老师

B 亲爱的哥哥姐姐们

A B大家上午好

A 告别了冬天的萧瑟和寒冷,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春天正向我们展现笑脸。

B 告别了假期的安静和寂寞,期待的校园充满了书声琅琅、欢声笑语。A迎接我们的是笑容满满的老师、相亲相爱的同学。

B迎接我们的是整洁的校园,绽放的笑脸。

A 开学了,我们又长大了一岁。

B 开学了,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

A 亲爱的学妹,这个假期你是怎么度过的呢?

B 我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第一次坐了飞机,在飞机上我讲文明、懂礼貌,大家都夸我是有教养的好孩子。亲爱的姐姐/哥哥,这个假期你是怎么度过的?你过的快乐吗?

A 这个假期我的经历很特别,我跟随学校的游学团队走出了国门,开拓了眼界。在国外的短暂生活让我有了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珍惜拥有的一切,节约身边的点滴。

B 节约身边的点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A 中午吃饭时,根据自己的饭量打饭,勤拿少取,避免浪费,这就是节约。

B 哦,节约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还可以节约用纸,有很多同学随意撕下一页纸折成飞机,这都是浪费的表现。

A 你说的没错,我们能做的其实更多。比如在家里随手关灯,关掉电器时切断电源。

B 和爸爸妈妈出去吃饭时把剩下的饭菜打包回家。

A 你说的对。节约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地球母亲孕育了我们,我们要为地球母亲保驾护航。

B 亲爱的学长,谢谢你跟我们分享你游学的感受,我们会把珍惜记在心里,时时刻刻,不忘节约。

A 节约是一种美德,是省二学子的修养。

B 节约是从身边做起,珍惜身边的点点滴滴。

A2013年伴着钟声到来,我们迎来了新学期,新希望,新目标,新追求。

B2013年乘着金蛇到来,我们又长大了一岁,我们更懂事,更文明,更有修养。A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的梦想扬帆起航。

B春天的种子在发芽,我们要不断的长大

AB长大!

第五篇:教学案例——师生真诚对话,心灵碰撞智慧火花

师生真诚对话,心灵碰撞智慧火花

——《羚羊木雕》案例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繁琐的提问,老师全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来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师生关系成为一种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权,自我意识不强。而新课标强调要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双方彼此应敞开心扉,真诚对话,相互接纳,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平等条件中的“主持人”。教师和学生只有建立起这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心灵才能畅通,思维才会活跃;师生只有通过灵魂交流,教学活动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在学习《羚羊木雕》一文时,我试图将学生分组围绕“父母对‘我’的批评是否正确”,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亲情”和“友情”冲突时,你会选择什么?

在争论中,突然,一位同学发问:试问老师,如果你的孩子将你已许诺给他的贵重礼物送给好友,你会忍心批评他、伤害他的自尊心,破坏同学间纯真的友情吗?

(这是我备课根本没有想到的突发问题,不难看出这位同学很重友情,他很机智,将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重合时,试探我作为家长,我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观察我的态度,以寻求支持。)

我思索片刻后,便这样说:

“我作为老师,也是家长,和所有家长一样,并不是处理任何问题都能做到理性、妥当,我也是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的过程中一步步完善的,那么同学们能为老师提些建议,怎样处理才更妥当呢?”

(没想到,这时同学发言更加积极,以下几位同学的看法让人回味)

生一:“礼物不是因为价值高才贵重,而是因为凝结真挚的友情才显珍贵,希望做父母的能看到这一点。”

生二:“再贵重物品失去都可以可以再买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损害,却是无论如何也买不到的,因而做为父母也不能机械的、简单的一味责怪孩子的不是。”

生三:“相反父母如果能维护孩子的友情,不去伤害它,比你送他礼物,更能使他健康快乐成长,因此父母不怪孩子,可能会更好些。

从大部分同学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否定家长所做的一切,在处理“亲情”与“友情”关系上,显得有些偏颇。对此,我适时引用文中的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老师便以家长的身份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探讨。随后,学生便从文中“我”的身上以及结合自身的经历,认识到同龄人身上的普遍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不成熟,如意气用事,不懂得尊重父母等。在两端分别挑着亲情与友情的天平上,学生们心中都有一杆称,他们与老师真诚的沟通,坦诚的交流意见和看法,使两者都收获颇丰。

学生的积极思考发问,促成了课堂的积极互动与交流,在交流中,师以尊重、真诚探求的态度对待学生,尽可能多营造些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让学生之间展开争论与探讨,才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自由地思维,果敢地发言、交流等,为教学生成增加活力,让彼此的心灵在碰撞中点燃智慧的火花。

师生心灵的对话的方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