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
编辑:星月相依 识别码:16-81723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9 23:40: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

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

吕红芳

课堂是教学资源生成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学生思维展露的场所。下面就谈谈一些地理课堂教学中碰到的具体事例。

一、地理课堂上的“名人”趣事

一日,在某班上课,授课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讲述到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时候,我列举了青藏高原水水拍云崖的雄伟景观,并且播放了相应的图片。学生看到后感到非常的新奇,当他们看到图片上——站在岩石上看起来非常小的人的时候,他们开始在那里议论纷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其中一位学生在那里疑惑的喊道:“老师,石头怎么比人还大?!”其他学生开始在那里大笑了。无论谁在那时那景都会笑的,我也笑了。不过在笑过之后,更多的是引发人深思的东西。

平时爱打瞌睡的学生对这一雄伟壮丽的景观表现出了强烈的不解,这也引出了“为什么”。图片使教学内容变的丰富多彩,也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当他们自己开始变的不解困惑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动力。而这个时候的教学如同顺水推舟,学生也由被动的接收转为主动的接受。

二、课堂小插曲

在某班上课,授课内容是季风环流。在分析南亚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时,有学生提出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也会发生南亚夏季风类似的情况。借助这位学生的这个引子,我顺路提到南半球澳大利亚夏季时候的西北季风正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西北季风。这些学生的思路是多么宽广啊,他能这么想说明他已经真正理解了南亚夏季风的主要成因。在课堂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学生在老师讲解分析的过程中不经意的提问,虽然他们的提问会打断教师的课堂思路,但是他们这种爱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的精神是值得表扬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因此,我觉得针对这样的情境。首先老师备课一定要充分,在课堂思路的处理上要能融会贯通,遇到突发事件,也能灵活处理。

地理课堂丰富多彩,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尽量的让学生的思维拓展的远一点。作为教师,课前应尽可能多的预设课堂上临时生成的资源,做到巧妙的为后续内容所用。

第二篇: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361”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省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专项督导,对有严重违规行为的学校和地区实行“一票否决”,并公布各地监督电话。严禁提前开学,严禁延迟放假,严禁以任何形式补课。以往用延长教学时间和加强学生学习强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现在看来是行不通了。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地理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呢?这就对课堂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满堂灌”的“教”

英国教育学家威廉.亚瑟曾经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满堂灌”的课是最糟糕的课。

而我们目前的地理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许多与课改初衷相背离的现象:

花——以媒体代文本,将课本上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显示在屏幕上,看似内容丰富,声情并茂,实际上是花拳绣腿。无效信息的搜集和利用,不但侵蚀有效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剥夺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虚——“讨论”之风盛行,动不动就让学生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且不说论的内容怎样,仅讨论的过程就很让人担忧,不是一个人说,另外几个人听,就是大家叽叽喳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全班交流时,发言者所说内容仍是个人见解,并没有概括大家的意见。讨论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收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乱——对学生的评价不规范或忽略,练习的反馈、阶段性的测试没 有。作业批改不规范甚至完全是错误的。这些无序的教学流程,使整个环节显得凌乱。学生完全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要怎么做,课堂上显得手忙脚乱。

二、措施——“361”教学模式

“361”教学模式的含义:

学习内容:自主学习(约占课本内容的30)、合作探究(约占课本内容的60)、教师讲解(约占课本内容的10)。

课堂分配:教师指导、点拨、答疑、精讲(约占课堂时间的30,约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约占课堂时间的60,约25分钟)、当堂检测、学生展示(约占课堂时间的10,约5分钟)。

(一)教师有效的“教”

1、导学案的编写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地理教师必须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导学案。导学案必须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导学案必须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学习内容、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达标检测等内容。

2、地理教师必须做到的五个活动

一是听课,每一位教师都是被听课的对象,每一位教师都是听课者;二是评课,对每位教师的课都进行评价,首先是自评,然后是大家评;三是总结,对课堂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修正,可以早上听课,下午评课,晚上总结;四是再学习,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学习经典教育理论,思考教育新理念;五是反思,每位教师对每节 课都要写课堂反思录以提升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3、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必须做到: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丰富个人的地理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地理素养。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

(二)学生有效的“学”

1、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自主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把自己学习的收获标示出来。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课内5分钟)

各小组把导学案上的合作探究问题和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列举出来进行讨论,并最终形成统一的思想。

3、分组展示(课内5分钟)

把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出的成果拿出来展示给其他组看,如果讲解正确,再由其他小组展示剩余的问题,如果展示不完善,可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4、学生点评、教师点睛(课内20分钟)

小组的成员可及时对其他组成员的展示进行点评,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和重点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消化。

5、当堂检测(课内10分钟)

对于导学案的达标检测当堂及时进行检测,及时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总之,作为地理教学主体的学生在地理课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路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地理教师能否把地理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克服无效的“教”,落实有效的“学”,通过师生互动,才能建构起有活力的、有绩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有效的学,高效的学,快乐的学。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性教学必然是自主学习,只有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三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索知识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所以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对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能力的挑战。首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它的几个特点是需要我们注意把握的。

1、提问的针对性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并非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知识,教材只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问题”,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问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问题为中介进行交往,促进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例如对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一般的问法是新航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这样的提问限制了学生自己对事物的反思批判。如果这个问题换成这样问:“新航路的开辟对于欧洲和亚非拉地区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样我觉得针对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针对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针对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2、提问的启发性

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挖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的兴起一课时,我没有直接问工业革命的作用,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展示《机器的成绩》对工业革命前后情况的对比,再问这种比较告诉了什么?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3、提问的趣味性

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提问,作为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也需要具有趣味性,维持学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的兴起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问题:你知道火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一开始是叫蒸汽机车?对这样的提问学生颇有兴趣。所以有时我们不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提问的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设计问题时,应难易得当,有清晰的层次,课堂提问必须满足学生的层次需求,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解决疑问的思维空间。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一旦问题的情景设计不合理,也往往会难以达成提问的有效性的提高,这也需要分析解决。

1、课堂提问表面化,质量低而偏 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实则提问和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是简单附和,并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同时课堂环节松懈,学生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2、课堂提问难度过高

课堂设疑如果偏难或过易,都不会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或使学生产生“不屑一顾”的情绪。例如,我在讲分化的社会一课时提问: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出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宗教?生答:佛教。我问: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有些学生答:乔达摩-悉达多。我又问:佛教的内容有哪些,它的核心教义又是什么?佛教的传播对古代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很多学生就无从回答。然后我又讲授了一大堆有关佛教的典故,从东汉洛阳白马寺的修建一直讲到唐僧到西天取经,自己讲得津津有味,殊不知很多学生却因为不能理解而觉得我是讲天书。后来我想这样效果不好,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能实现师生互动的情景,教学效率自然也不能提高。

3、追求“轰动”效应,实行“满堂问”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思维,而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设疑导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抓住契机,问到“点”上。提问次数要适当,不能把设疑导学误解为协调课堂机制、追求“轰动”效应的手段,不分主次“满堂问”。因为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所依次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 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使学生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

4、课堂气氛不融洽

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产生一种教学的合力,互相促进,教学相长;而过于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易使学生处于恐惧焦虑的状态,抑制其智力发展。有的教师提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不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没被抽问的学生就会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其实与教师的满堂灌没多少区别。

针对以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本人试着提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在讲授新课时精心设问,引人入“戏”

上好历史课,必须重视每节课的开始。这就犹如一部小说,要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必须有精彩的开篇。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吸引到课堂上,教师应当精心设问。比如在讲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课时,教师先以图片或语言去描述郑和下西洋这一宏大的场面,然后话锋一转:“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会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绝唱?”如此对比鲜明的设问,使学生兴趣陡起,思维闸门洞开,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精心设问以导入新课,不失为教师可用的一种办法。

2、在教学过程中故设障碍,诱导学生思维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法国大革命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点,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抓住了学生求知的心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循序渐进中层层设问,巧设问题坡度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要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在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这一课,我提出了这一系列问题:(1)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对印第安人做了什么事情?(2)印第安人人数减少,欧洲殖民者又是怎么解决劳动力?以此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突出教学主题。

4、在枯燥乏味处设置疑问,平淡中见神奇

教材中某些知识,如年代、地点、事件等,既比较枯燥又重要。教师应在此设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活”课本,于平淡中见神奇。如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一课,如果从美国国旗入手:“为什么美国国旗由十三条纹和50颗星组成?”即可激起学习兴趣,学生不仅掌握了美国版图的扩张史,还富有趣味性,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提问过程中要掌握好时机

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因为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那些可以也应该想一想,求得答案的地方,就宜用提问;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就不应该提问。在准确地把握时机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学生回答如果不够流畅,教师也要耐心听答,不宜插进追问,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学生如果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问,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并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根据个人特点找准突破口,就能开创出个人特色的课堂模式,展现出个人的教学魅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第四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

南和县教研室 王少科

上一次地理联片教研活动我们共同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从误区分析到策略实施,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合作探究”即课堂讨论,它在课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是,我们平时在听课、上课中发现,讨论取得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大量无序、虚假、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教师随意出示讨论主题。

2.讨论主题的跨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得出结论。

3.把讨论当成一节成功课的必要的一个环节,无论需不需要都加上这一环节。

4.讨论过程中各小组成员有时没有分工,效率低,浪费大量的宝贵课堂时间。

5.讨论的时间掌控随意性大,有时过长,有时则过短。6.讨论的方式比较单一。

7.教师参与方面较少。比如: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包揽了发言的权利,有学生趁机偷懒、说闲话,或者出现讨论偏题、时间过长、争论不休等现象。

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所以,课堂讨论的 “有效性”有待加强。鉴于此种现象,如何提高地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1、精心挑选问题,精心挑选问题是讨论有效的重要前提。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会使他们感到无从下手而产生观望态度;问题太浅,学生感到无味,没有思考的兴趣,会有厌倦情绪。

2、明确角色分工。明确角色分工是讨论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角色分工要根据小组成员的构成、座位的设计来设定。成员数过多过少都不利于讨论的开展,这与讨论的议题有很大的关系。成员的构成应该考虑学生间的相容性与互补性的特点。课堂内讨论小组的组建以六人小组、八人小组为好。要做好角色分工。角色包括以下几种:主持人、记录员、质疑者、发言人。比如 :八年级上册73页的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的活动2.3、确定讨论方式。讨论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讨论方式。例如:(1)任务分工式讨论。各个小组内再进行任务分工,在各自完成自己分得的任务后,再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使得责任明确,学生学习的机会更多。(2)滚雪球式讨论。先两个人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增加为三个人、四个人等讨论形式,使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充。(3)书写式讨论。不一定上来就用语言交流,可以要求学生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避免了讨论时表面热闹,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况。

4、讨论时间的安排。讨论时间依不同的问题而定,一般在 5——15 分钟为宜。但要注意以下两点:(1)安排充足的讨论时间,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去思维,不能在提出问题后象征性地留几分钟就迫不及待地收场。否则长此下去学生就会丧失热情不再主动思考。教师要安排讨论,就要留足时间,充分考虑可能遇见的各种情况。(2)在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讨论前的独立思考看起来好像浪费一点时间,其实很有必要,是值得的,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先独立理出思路,带着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可以为后面的讨论节省时间,提高讨论的效率,避免盲目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

5、老师的适当参与。许多教师认为,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不宜过多地参与,一旦教师参与了,便容易主宰讨论过程,限制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这是有道理的,却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包揽了发言的权利,有学生趁机偷懒、说闲话,或者出现讨论偏题、时间过长、争论不休等现象。所以,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适当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老师要做讨论过程的组织者,和联络员,学习成果的欣赏者。教师通过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和学习的需要,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利弊,以便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讨论的效果。

6、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有的老师为了避免课堂失控,组织课堂讨论时统一步调,以教师为中心,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来确定;有些教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浅尝辄止,不敢深入;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讨论话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却是虚张声势,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即“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这些讨论形式在而本质上仍是单向活动,是封闭、消极和被动的,学生找不到自由发挥的兴奋点,就会渐渐失去讨论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和环节,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氛围,真正让学生大胆参与讨论、深入有效讨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比如:八年级77页,讨论完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分析家乡身边的水资源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生活意义。

7、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所付出的劳动和表达的观点应及时给予评价,注意要多表扬、鼓励。另外,评价既可让学生给,也可让老师给。并且要教给学生讨论、评价的方法。

8、拓宽地理知识面。其实很多学生也想参与讨论,在师生面前表现一番,但是苦于平时地理知识欠缺,无话可说。这就需要平时多让学生积累地理知识,或在讨论前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以方便讨论的开展,既而提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附:课堂讨论成果的展示

1、发言学生的确定。讨论时根据角色分工,一般会由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一定时间后,最好要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对于教师,应热切关注整个学习活动,对谁已经发言了,谁还没有发言要心中有数。另外,最好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回答,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使他们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借助道具展示成果。当讨论成果无法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时,可以借助一定的道具来展示。如模型、板书、板画、小论文的形式来展现。

第五篇: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关于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钦州市第二中学

地理组曾慧声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西地理新课改的准备实施及其对高考成绩影响的探讨,阐述了地理课堂有效性的界定及其重要性,并就笔者几年的教学心得总结出了若干策略,也对新课改实施和地理课堂有效性的相互关系做了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一节高效的地理课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 体验学习过程、能主动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技术素养,这样的地理课堂不因教材版本的变化而降低教学效果。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课改 1.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

[1] 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新课程理念下,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为学生的主动构架提供学习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

[2] 人学习反思;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2.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

[3]趋势,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课改之风已经吹遍大江南北,广西成为最后一批实行新课改的省份,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迫在眉睫!新课改是大势所趋,许多省份都实施新课改,问题也随之出现: 新课改不成功的学校高考成功了,新课改成功的学校高考成绩却下滑了。必须面对的是,高考成绩还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试金石,只有让学生通过高考顺利进入大学的教学才会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改革不等于文革,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还是地理课堂的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若干见解。3.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3.1 精彩的教学导入,可以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导入新课非常重要。导入的教学方式方法很多,可能是一个故事、一些图片或者一个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演示或实验。比如,在学习旅游地理景观的欣赏之前,笔者先播放一组非常美丽的自然风光给学生欣赏,引起学生对美好风光的向往。在“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点燃蜡烛放在教室门口,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的方向引出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接着引导

[4]学生思考风是如何形成的?设置这样的悬念,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3.2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一个问题。还是以“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为例,笔者为了说明山谷风的存在创设了一个情境:“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诸葛亮依计划将司马懿之众引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学生还沉浸在这个悲壮的故事当中,1

笔者马上抛出一个问题:这雨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用热力环流的模式图来分析谷风造成了地形雨。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把枯燥的知识分析得生动有趣。例如,笔者在分析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移。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的知识点是①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②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③赤道上,无偏移。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从昏昏欲睡中唤醒,笔者创设了一个武侠的情景:你和你多年的敌人在江湖上又相遇了,你的武器是一架直线发射的大炮,你请问你在以下的哪个场所能炸到敌人(要分析原因)?一是北半球、二是南半球、三是赤道地区。学生一听,是他们最喜欢的武侠立马就来了精神,翻翻课本吱吱喳喳地讨论开了,很快就得出答案:在赤道能报仇,因为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会发生偏移,大炮直线发射能打中敌人!3.3把知识分模块处理,逐个击破

还是以旧人教版的高一地理教材“2.6气候的形成与变化” 为例,学生需要掌握气候形成因子、特征、气候判读、气候模式、气候成因、气候变化六个模块的知识,知识点多而繁琐,又是高考中自然地理的重点难点。可笔者发现,这六个模块的知识实际上要用三个课时来学习,每节课只需掌握两个模块,在教学中又注意利用上一堂课旧的知识体系来构建下一堂课新的知识体系,学生学起来难度系数小。又比如按高考要求,学生需熟记10个气候类型的特征还要会判读,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好多好难。于是笔者把10个气候类型分四个小模块,分别是热带气候4个,亚热带气候2个、温带气候3个、极地气候1个,引导学生逐个小模块击破,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

3.4任务驱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考试过后,笔者时常发现学生会在总结中抱怨,没有时间复习啊、背笔记啊等等,这说明学生的课堂效率很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课堂上限时小复习,然后马上大范围地抽背学生,笔者发现那些平常喜欢伏台睡觉的学生精神了,口中念念有词,手还在空中划来划去,在课堂上就把该记忆的知识点背的滚瓜烂熟。

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死记硬背知识,笔者把分析问题及总结结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笔者只在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加以引导。比如,笔者只指导学生气候的特征要从气温和降水来描述,然后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例,根据教材柱状图可以得出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特征,其他的9个气候类型的特征学生自己就能分析出来。

[5]3.5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地理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知识点,往往教师讲解费力学生理解也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地球的昼夜长短”,笔者先用投影展示春秋分时的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图,再用动画的方法演示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学生观察动画演示后兴致很高,并自己总结出了规律,显然课堂有效性比传统教学法更高。

4.关于提高课堂有效性在新课改中的一些思考 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广西实行新课改。新课改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给所有的学校都提出了挑战,首先是:师资资源不足;二是教师负担过重;三是课时不足;四是课堂质量、五是学生学习、六是高考问题、七是选修课程安排、八是选课程指导等等。其中,最让学校头痛的是广西高考方案还没有出台,如果高考的改革跟不上新课程的改革,那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至于在新课改实行的同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待广大同行们的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1] 钱柳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金华市婺城区教研室.http://218.93.114.186/wzhan/news.asp?id=992

[2]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习手册(综合本).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2011-8.[3]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习手册(综合本).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2011-8.[4]卢卫忠.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穿插艺术(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5]黄金芬.谈谈白板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课改前沿(第二期),钦州二中,2012,(1).

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