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优化设计提问内容,掌握课堂提问技巧,使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设计标志课堂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高水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
2.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的发问,避免无休止地提问,那会使学生受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会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3.设计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同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知识水平。
4.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避免进行无明确中心和目的的随意发问。考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预先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和功课任务,然后按照预先计划的次序发问,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
5.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运用较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较高思维水平的基础。这种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较高思维水平的机会。
6.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
以上可以看出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有效的教学,它不仅能引发学生讲出一些清晰而生动的观点,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行动。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教学活动,就要有“活”有“动”,要有“活动”,舍“问”其谁? 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么能让现代 的青少年个个成为泥塑木雕,秦陵兵俑?对于逐渐向研究性学习转移 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要。教学实践中,我常有这样的发现 : 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能否科学地 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 个关键。那么,课堂提问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 味呢?笔者曾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第一,教师提问要做到“结合文本,曲径通幽”。
1.寻找文章的“空白”,于无声处感受文章的震撼力量。“空白” 有作者欲言而难言的,也有不值得言而不言的。如果提问能够在文章的 空白点上设计,往往能够使学生更直接更强烈地感受到文章的震撼力,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宽容〉序言》教学中,有位老师指导学生在“刻着先驱者名字的石头上”写上碑文。这似乎与 预设目标无关,但如果没有对文本的研读,就不可能写好碑文。在不少 叙述性的文章中,人物的设计往往有较多的空白点。如《祝福》中,我 们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我’不对祥林嫂说什么 灵魂的问题,祥林嫂会死去吗?”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让 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物的命运,从而对小说主题有更强烈的体验。
2.寻找文章的“症候”,于难言处把握情感和态度。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 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 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 / 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 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 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
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 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 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 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 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 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 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 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 依恋与心酸?
3.寻找文章的“瑕疵”,于缺陷处培养严谨的学风。一般来说,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仔细研究的,但是疏漏还是不可避免。现行的高中教材,无论是文章还是注释,都能找出其“瑕疵”,有一 些“瑕疵”是关涉到文章整体理解的。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拉动对文 章的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 的季节”中“风流”的注释;如《师说》中“今之众人”的注释;如《神 奇的激光》一文中有多处的病句和表达不完善的地方„„抓住这些“瑕 疵”来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交流看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更科学 的认识,养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质疑精神。
4.寻找文本的无疑处,于无疑处设疑。这应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较 高的境界了,可以称之为“享受语文”。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 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 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 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 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
第二,教师提问要做到“结合人生,拓展思维”。
教师以情换情,以情唤情,使他们也进入角色,使他们正确的、健康的情感获得必要的表达、宣泄和释放。教师结合人生,结合社会,激情设问,拓展学生的思维。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在学习《孔雀东南飞》 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 “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 随之达到了高潮。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 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 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 和家长制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 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
2.“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语文教学讲一个“拈” 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 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 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 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 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高中课文都是名篇精华,每篇课文中可教 可学的很多,但笔者认为面面俱到不如抓住“万绿丛中一点红”。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我在上《祝福》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 学们联系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具体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联 系祥林嫂一生的四次重大人生转折,即:孟春之日,丈夫死去;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从而得出鲁迅 先生把影响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四次遭遇刻意放在春天来写,所以祥林嫂 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之后饱受“四权” 束缚,被压迫、被蹂躏、直至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封建农村妇女的典型。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
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整体性。
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二、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三、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四、课堂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五、课堂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六、课堂提问的巧妙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总之,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之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第四篇:课堂提问的技巧
说说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发思维碰撞,引导思维方向,反馈学习情况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有意设问,引起学生思考,以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提问也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关于提问的技巧 一些美国学者,如拉德斯和奥斯蒂则认为,教师不能一直等到研究成果证明某些特别的技术是有效的再去使用,他们现在就需要提供最好的建议。美国学者韦伦对大量专门或部分研究提问这一问题的著作进行了综合,得出了下列一些提问技术:
(一)设计标志教学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
(二)清楚地、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两可的、模糊的提问。比如“我们昨天学了什么?”或者“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怎么样?”等等。提一些专一的问题,避免无休止的提问,不然会使学生受到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能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三)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恰当地提问可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齐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的、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概念水平。
(四)按照逻辑的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要考虑到学生智力和能力水平,预先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论题和教学任务。按照预先计划的次序提问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
(五)提各种水平的问题。提出基本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进行较高水平学习的基础。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较高水平思维形式的机会。
(六)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鼓励学生澄清最初的回答,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例如,“你能否再重述一遍你的观点?”“你能进一步对你的回答作出解释吗?”“你如何来捍卫你的立场?”鼓励学生澄清、扩展或支持对较高水平问题的最初回答。
(七)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提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地减少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等待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八)提问那些能够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自由处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学生的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鼓励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排圆形或半圆形的座次,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环境。
(九)鼓励学生提问。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对探究学习是不可缺少的。要给学生造成提问的机会,并将探索活动进行到底。在支持性的情感气氛中,赞许或鼓励,接纳和运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想做出反应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
二、提问技巧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将师生与所提问题和谐统一呢?我认为,课堂提问先要杜绝“四忌”。
1、忌缺乏力度。
有的教师喜好缺乏力度又没有思维坡度的问题,“好不好?”“好!”“对不对?”“ 对!”“是不是?”“是!”,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同学条件反射,随声附和,回答问题个个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何不如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即将“愤”“徘”时,指名问答,便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就如《小学语文课堂诊断》一书中提到的第二个案例《凡卡》一样,教师提出的提问,“凡卡告诉爷爷昨天晚上挨了一顿打,原因是什么?”“老板怎么打的呀?”“这个礼拜凡卡还挨了一顿打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说的真不错。你们说,凡卡的学徒生活痛苦不痛苦啊?”这样的提问设计缺乏力度,学生无须思考,无须潜心读书,张口就答,闭口能和。如果改成“读了凡卡挨打的片段,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想对凡卡说什么,想对大家说什么?”这样的提问设计,课堂效果就大相径庭了。
2、忌单纯式。
也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提问几个学生,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之,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3、忌盲目式。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考虑问题选择最直接为讲授内容服务,还要考虑问题的难易适当,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进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对不同类型的提问,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4、忌惩罚式。
课堂上难免有个别同学开小差,如做小动作或偷看其它书籍,教师切不可借提问来进行惩治。这样提问往往是无效的,学生明明上课做其它事,心无二用,原本就没把知识听进去,甚至连提问什么也不会知道,肯定出现冷场,造成僵局。如果这时教师再热嘲冷讽几句,势必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好事变成坏事。我曾在课间听到过一些学生私下谈话,“哎,我今天上课开小差被老师逮了个正着,他借提问来为难我,出尽了我的洋相。”此法实在不可取,人人都有一颗上进心,学生尽管有错,但可以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来制止他们的不良行为,这样的教育效果更为人性化、智者化。
5、忌有头无尾式。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记分,不管效果如何,这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我们应该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设计问题时结合学情与教情,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原则。
1、首要的是课堂提问必须新异,具有趣味性。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
2、课堂提问要以一当十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原则中明确指出了课堂提问的四个基本作用,即评价学生、检查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为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就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所以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如《小珊迪》一文的教学提问我是这样设计的:(1)小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2)他伤得这样重,为什么还挂念这些呢?学了这课,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这样的问题把本课的重要情节显示出来,使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小珊迪是一个既诚实又善良的穷孩子。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教育了学生,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提问要重现迁移,利用已学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利用阅读知识去写作,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扩展知识领域,所以还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的问题,避免在课文的细节上纠缠不休,絮叨个没完。例如在教《项链》这一文时,可以提问:“女主人公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以后,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
4、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
学习文章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事件和人物及主题思想。局部的精读,也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整体。整体理解是基本目标,提问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而纷繁琐碎、零打碎敲的提问则偏离或失去了目标。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我在教学时避轻就重,全文的学习紧紧围绕一个问题“你能结合课文说说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里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5、在关键内容处提问。
所谓关键内容,即是对教材全文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关键人物、题眼.等地方。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我从题眼“壮”字着手提问,为什么是“壮士”不是“战士”?有些作者在安排人物时总会穿插关键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主要人物有的是次要人物,在具体文章中,关键人物起的作用不一样,如《全神贯注》一文中,茨威格是个不起眼的人物,但是我们仔细读课文,他却对全文有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他的所闻所见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及工作态度才一一表现出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探究罗丹品质的时候也探究茨威格的品质,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怀着探究的心态可以更好的去掌握课本中的重要知识。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小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在这几年的教育、教研工作中,我从小学各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
1、流于形式,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
2、提问离题千里。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不重视学生真实反馈。教学时,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以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这种提问不能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6、提问面不广阔,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再几年的教育、教研实践中,我总结了几种课堂提问技巧,归纳如下:
一、提问应该由浅入深。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
三、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四、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
五、问题设计要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