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如何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言稿
编辑:空山新雨 识别码:16-915465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8 17:41: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言稿

精巧设计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钱营中心校教研活动上的发言

太各庄小学吕国成我们中心校本月的教学活动主题是“精巧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学校围绕这一主题深入展开了研究与实践,来进一步打造我校“实”与“活”的教学特色。实际上我们自上学期以来,我校各学科教学遵循“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努力实现 “实”在基础,务实课堂,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发展;“活”在生成,用活资源,激活方法,使学生获得生动性的发展;实现快乐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如何精巧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参与课堂活动。

儿童心理学表明:一定的情绪、情感是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

一。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娱乐、满足等会让学生增加信心,促进其产生新的活动动机;反之,如经常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使其产生畏缩心理而害怕参与。所以师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样的语言诱导、评价,非常重要。如在诱导学生读书或回答以后,要及时给予评价。对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学生要婉言引导,不讽刺、挖苦,不训斥、指责。如:“你读得很流利,如果声音再响亮些就更好了。”“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可惜没想好,再想一想,好吗?”利用这些语言,再加上适当的动作、眼神、表情等体态可以激起学生的上进心、成功感,从而焕发新的参与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以便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知活动。

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站在讲台上,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教师总是营造最佳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

问题的伙伴,亲密的合作者,从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活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引导学生寻求参与。

寻求参与是指通过教师的开启作用,开课3-5分钟的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学习的强烈意识,各种感官积极活跃,渴求找到参与学习的起点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的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我校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经常运用游戏引入、猜测--验证、尝试--明理、操作--表达、激情导入、质疑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四年级刘文霞老师施教的《夜莺的歌声》一课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都知道的故事《小兵张嘎》的图片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了解一位与张嘎同一时代年龄相仿,为了正义和和平而战的外国小朋友。在这个小朋友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想读课文的欲望。这就是激情导入。再如赵晓荣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让学生观察一只断了尾巴的小壁虎,这时学生质疑“小壁虎的尾巴哪里去了?”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探究的情境。

三、挖掘训练点,引导学生探究,焕发新的参与动力。

探究参与是课堂学习中学生深层次学习的体现,属于学习展开阶段,表现在学习进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1)结合学生质疑设计探究点。主要是指学生依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时,教师结合学生问题设计探究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结合教学要求,设计探究点。例如:王贤老师施教的科学课“金属热胀冷缩吗?”首先取一个铜球让其刚好通过小孔,其次就让学生猜测铜球加热后还能通过小孔吗?这时学生都纷纷欲试,都想亲自试验一下,最后让学生亲自尝试对铜球进行加热,看能否通过原来的小孔。学生通过

自己的实验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

(3)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探究点。比如在施教《夜莺的歌声》一课,小夜莺在回答德国军官的问话时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所答非所问,小夜莺为什么这样回答?这样都可以引领学生探究,焕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动力。

(4)结合训练点,引导学生参与。比如:董爱玲老师今天施教的《英语课》就抓住了训练点,利用猜测验证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她拿起一把彩笔,让学生用英语猜一猜有几只,这时学生就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刘玉凤老师施教的《7、8、9的乘法口诀求商》采用了游戏的方法,将除法算式制作成小鸟的头饰,让小鸟找家,学生都积极的参加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四、提供机会,体验成功,引导学生创造参与

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来。课堂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创新的基础。设计练习可用观察性练习、讨论性练习、一题多变、多解、多串、多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创造参与是学生高层次的参与过程,学生不能满足于完成一般的学习任务,要学会基本的求异思维方法,能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对知识学习和理解步步深入。在今天的这几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体验成功而激发参与意识的”如:科学课中“让学生亲自实验不同金属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和拓展作业中让学生利用“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开展小创作活动”等都是要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来激发求知欲和参与的积极性。再如:二年级数学课中设计了“小鸟回家”的小游戏,也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出正确结果后才能成功的回家等等。都说明老师们在给学生提供机会,体验成功,引导学生创造参与。同时,由于小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为什么?怎样?)提出问题的方法(追问,反问,联系实际法等),渗透教学思想(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等),贯穿整个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便于他们自主创新学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百次的创造意念。儿童的创造力一旦被成人所欣赏,就可能作出更多的创造,进而形成创造性的人格。

总之,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学生在长期的自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就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教育资源,精巧设计环节,加大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分析,自己去历练,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从而获得正确地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在“精巧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方面,我校的做法不一定准确和完善,还有许多需要商榷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课时是不是必须使用多媒体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很多就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多的使用激励性语言是否就真的能够起到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等,还有待于以后研究和讨论,也希望在座的领导和同仁给于批评指导。

谢谢大家!

202_年4月9日

第二篇:激励学生发言稿

文件分类

今天我站在这里,与其说发言,不如说说点真实的感受,我这人的一大优点就是爱说实话,敢说实话,可能有的学生不喜欢被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还是要说写心里话,说的不对,多多批评,私下交流,说道学生,第一个问题我要问的是我们为什么要上学?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觉得太简单或者说太幼稚,你会头口而出,为了我自己,为了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没错,今天我给你的第一个答案也是他,为了自己我们要读书,要好好读书。那么,202_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就业形势就很严峻。你们将来就要众多竞争者当中找到你的工作,你们想过吗?一个用人单位招员工光简历就要收一大摞,在那么多简历当中,他为什么让你去面试啊?第一个看的是什么?就是学历,所以说要说没有学历你找不到工作,这是在骗你,要说有学历就一定能找到一个好工作那是在忽悠你,我告诉你,一个好的文凭是你找到好工作的一个敲门砖,没有这个敲门砖,你可能连机会都没有。有的学生就是不信,说老师你看,现在的人找工作要的是能力,学历不重要,你只说对了一半,能力重要,学历也重要,二者并不是对立的,是有一定联系的。有一位高管对这个问题是这么回答的,一定的学历就代表了一定的能力,学历并不只代表的你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你的素质,而学历高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主动性,肯吃苦,有责任感,有毅力。有对学习的热情,有和别人一拼高下的不服输的精神,而这些才子们会把这种激情,责任,坚强,主动开拓进取带入工作中去。而作为企业不正需要这种年轻人的干劲吗?相反,学历低的人,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偷懒,学习散漫,思想道德素质往往也不高。用人单位要这样的年轻人又有什么用呢。哪家企业愿意要散漫的。整天等着老板监督,分配工作的员工呢。一位出身自名牌大学的高管朋友认定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人更好用。他的经验是,同样是做一件事,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步曲的逻辑思维能力上更强,而且懂得利用一切资源比如网络和人脉等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更多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只能等待主管发出具体行动的指令。

地X叶公Y也

文件分类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社会、家长那么注重你考什么样的大学了吧?

有的同学说我托关系考公务员,公务员现在是金饭碗,人见人爱,但是你别忘了,公务员有报名条件,202_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学历最低要求就是本科,甚至有的要求是研究生,有的要求英语过四级或六级,有的要求计算机二级等等,你没有这个最起码的报名条件,你连报名都报不上,还考什么。这个谁都帮不了你。

有的同学说,我们家里有人,有钱,不用我找工作,家里给我解决了,羡慕吧。好了,你真傻,我就碰上过好几个这样的学生跟我这么说,有这样想法的学生你问问你的家长,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历,能给你安排一个正式工吗?最多也就给你安排一个临时工,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你的家里有关系有钱,你爸妈还是在天天的唠叨,好好学习。因为学历他们帮不上你。

有的学生说了,老师这些话我都懂,我也特别想考一个好大学,我就时不爱吃苦,我告诉你,全中国这么多学生谁不想考清华北大啊?谁都想,为什么有的人实现了,有的人没有实现,我认为就在于你是真想,还是假想,想的强烈还是不强烈,如果真想,想得很强烈,那你就为了理想,舍弃一切吧。学习确实很苦,为什么叫寒窗苦读,没有叫寒窗甜读的,但是如果你走到大街上问问,人什么阶段最幸福,大部分人会告诉你,你上学的时候,如果你连上学最幸福的苦都吃不了,你还能吃什么苦,什么苦都吃不了。所以今天我把哈佛大学告诉它的学生的话告诉你们:“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我在告诉你一句话:“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

激励学生发言稿

田旺

地X叶公Y也

文件分类

地X叶公Y也

第三篇: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数学学科

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内容提要

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对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充分感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重要,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新一代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素质。

于是,通过课堂教学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和总结,以便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实现高效教学。

1.建构良好的教学环境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策略的研究

3.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国家教育部自202_年6月8日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然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受到实验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实验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长期如此,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新一代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素质。鉴于此,我们进行“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建构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对教学的全过程而言,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遗憾的是,现在的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师的教,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学生营造良好、适合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一)分析学习起点,为学生有意义学习搭建平台

学生总是存在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具体的了解。许多教师虽然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但只是自己想当然,这是不可取的。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呢?

1.备课前可以思考以下问题,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知识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学生间的差异如何?哪些知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哪些需要通过合作完成?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哪些知识需要教师传授?等等。

2.了解学习起点的途径

了解学习起点途径很多,一般可以分课前和课中两种。

课前谈话,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就学习内容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些什么,充分展示已有的知识状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流程。

课中交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

问卷(抽样)调查——教师可以设计一张问卷让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进行填写,从而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

课堂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上的发言、练习等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随时调控。

作业分析——这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一个重要途径。从作业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的掌握以及存在的问题。

如有位老师执教“三角形分类”一节前,课前布置了如下的作业:请同学们把你见过的三角形分分类,可以用图形表示,也可以用文字介绍,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和资料的来源。

通过这样的途径,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的心理需要。之后再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材料,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 望,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同时教师也能有的放矢地发挥自身的课程智慧,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二)改善学习方式,做数学的“创造者”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应该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教学“正比例”时,教师创设踢毽情境,出示不同的数据,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其中有的两个量之间没有关联,在相关量的两个量中,有的是相加的关系,而有的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有的是乘积一定。然后又呈现多个活动,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两个量的比值相等的关系,从而产生了正比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正比例”关系的研究的过程,把握住数学的本质,实实在在的做数学的“创造者”。

(三)师爱胜于言教

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促进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许多学校的课堂经验表明,如果教师重视学生的成就,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在管理学生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问题。比如:

⑴教师要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弄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不错!”“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等等。

⑵上课期间,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 想法。教师在布置任务以后,应该在教室里巡视,察看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情况,积极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要只注意困难学生或者个别要求关注的学生。

⑶教师应该防止产生师生之间的隔阂。当学生在阅读、书写、画图或完成其它作业时,教师不能远远站在一边或者坐在一边。

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策略的研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学中十分注意和强调学生参与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由”,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确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被动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活动有形无实,学生知识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究以及自我感悟自省,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一)加强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谈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家都会谈到一个问题--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在课堂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有利 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如:

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 2.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3.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4.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二)注重动手操作

皮亚杰认为:思维源于动作,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给与充分的动手、动脑的实践,使他们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从中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如多让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摆小棒、圆片以及各种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联系原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展开探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提高数学交流活动的有效性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让各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提高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呢?

1.提供合适的问题和呈现方式,提高交流活动的参与度。

数学教学活动,用什么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选择合适的问题是数学交流的起点。课堂提问时教师引起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大问题”,还是一道习题中的“小问题”,教师都需要精心设 计和选择。

数学交流时经常要依托一定的素材进行,素材选择、素材呈现的实际等都会影响数学交流的有效性。

如教学“体积和容积”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容积指的是物体内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教师拿出两个杯子(外观明显有大小之分),学生就“谁的容积更大一些”展开研讨。多数学生认为说左边的容积大,右边的容积小,个别学生认为“说不好,我得试试”。于是这个学生把大家认为“小”的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大”的杯子中,结果反而“大”杯子装不下,“小”杯子有剩余。“猜猜是什么原因呢?”全体学生意识到:大杯子杯壁厚,小杯子杯壁薄。通过这个交流,借助实物演示,学生很清楚地理解了容积的含义,这样的交流是深刻的。

合理的交流形式也是提高交流参与度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恰当运用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由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交流的参与度,避免“教师——学生”的单相交流。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表达,提高交流活动的深度。⑴学会倾听与接纳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有效的倾听,能吸取众家之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教师在日常的课堂中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比如,首先要养成认真听别人的发言,等别人把话讲完以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用“你听明白他的想法吗?”“对于他的想法你有什么建议?”“你听得真仔细!”„„,促使学生自觉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的思维。尤其当别人和自己有不同想法时,能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哪怕他的想法是错误的。其次是教师要知道学生倾听的方法,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 耐心把话听完整,听懂意思,再细心区分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理解和接受他人正确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学会合理地评价别人的发言。教师还要适时指导学生倾听时需要关注的地方,可以随着思考的深入进行补充或质疑。如“我的想法和你的不同,我的想法是„„”。

⑵善于表达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语言的简明、抽象、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各有自己的特点。如图形语言——直观、形象,有利于问题的具体化和解释内在的联系;符号语言——简洁,规范,有利于推理和计算;文字语言——通俗、易懂,有利于数学问题含义的叙述。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形式来进行数学表达,并实现不同语言形式的沟通与转换。

⑶主动、深入思考

数学交流不等于“热闹”,不等于“说话”。缺乏深入思考的数学交流只能是学生之间浅显的“说话”。因此,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思考是可以借助操作、画图等多种方法。其次是学生交流前要有一定的准备,有足够的勇气向小组或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如教师教学“方向与位置”,在认识东、南、西、北之后,认识其它四个方向。教师让学生利用以前制作的方向板思考几个建筑物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上。思考与交流有了工具的辅助,学生交流中有话可说,也容易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

3.适时适度的启发引导,提高交流的效度。

在数学交流过程中,为了促使交流更有效,需要教师适时介入启发引导,发挥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⑴启发引导 交流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引导,有的信息需要加强,有的信息需要淡化。交流中可能出现思维的障碍,教师都应该给予疏导、点拨,引导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偏离目标的想法巧妙地引导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当出现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引导学生辨析讨论,甚至引发学生的争论,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⑵追问

在交流过程中,合理的追问是提高数学交流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敏锐地捕捉有关信息进行追问。但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的重难点,追问要问在关键处,追问的难度要适宜,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如教学“比例尺”一节,学生初步观察感受地图上的比例尺,进而教师跟进问:“为什么要规定一定的比例尺?”“比例尺是什么形式的?”等问题,将交流引向深入。

(四)提高应用意识

数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当学生理解掌握某一新知识后,教师应优化和重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练习,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比例尺”,教师让学生测量教室粘贴的“安全疏通示意图”中本班教室的图上宽,再测量教室实际宽,从而得出比例尺。进而让学生思考通过教室实际的长和比例尺,判断“安全疏通示意图”是否标准。通过实际运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更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自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三、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学科味淡了,教材受了冷落,数学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的挖掘出来。这是目前极其普遍的现象,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一)预设生成的冲突

生成资源来自哪里?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真诚宽容地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有些生成需要教师细心的去捕捉。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课堂出现的问题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价值,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在课堂里解决。一节课只有40分钟,哪些生成的新问题需要放大?哪些问题引发再思考、再讨论?对与课堂无关的生成可以淡化,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轻轻地告诉学生你的问题下课后再研究好不好?可是,非常遗憾,往往一些偶发性的资源从教师的手边悄悄地流走,失去了很好的数学教育的时机,如一年级学生在做7+6+3时,一位学生没有按顺序做先把7+3=10,再10+5=15。老师没有在意只说了一句你的结果也是15啊,这是不是一个不期而遇的美丽,却在不经意中从老师的手边溜走了!老师没有及时评价,使这样一个闪光的思维一瞬即逝。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对象,而且是我们教学的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促成课程资源“动态生成”的途径

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很少利用课堂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往 往按预先的“教案”施教,“心中有案,行中无人”,导致课堂教学缺失生命活力。教师如何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让课堂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过程,使其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用其充盈着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从而实现理想的数学教学的课堂。

1.创设和利用学生喜欢的活动使之成为起点资源

学生的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的加、减法时,考虑到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20 以内的数和运算的经验,如果再按部就班地讲,学生会失去兴趣。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已有的数与运算的经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大胆尝试,编排了利用“手指”与“卡片”的一系列“认数与计算”的简易游戏。在课堂上适当组织安排这些游戏,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游戏中提高计算技能。

实践证明“手指”与“卡片”游戏不仅操作简便,节约时间,而且面向全体、寓教于乐,提高了课堂效果。这种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互惠的、生长型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发展者。

2.捕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疑虑、不解或差异,使之成为疑点资源 在我们的课堂中曾经有过这样的现象:教师很少有针对性去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与不解,似乎是在要求学生:我讲了你就得懂,你学过了就得会。特别是在做公开课时,极其怕学生出现错误与闪失。新课程的新理念驱赶着人们的固守的思想,无论是上课的教师还是评课者,都会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一节课其真正意义的价值所在。人们的眼光已从片面的、主观的追求完美,转向了全面的、客观的寻求美的瞬间;人们不再拒绝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而是认同这个错误,重在引领学生展开研讨,获得学习体验。这一做法 实质上是在认同学生间的差异,认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也就是认同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中的人”。由于每个学生知识背景不同,储备的知识状况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不解、甚至混淆。这些疑惑、不解、混淆恰恰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可供探讨的问题,使学生在探讨学习过程中目标更清晰、问题的解决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性。而这些可供探讨的问题正是学生在原始状态下产生的可贵资源,这些资源可来源于学生,亦可来源于教师,学生和教师便是这一资源的创生者。它的存在是否有价值同样考核着教师是否极具慧眼——善于发现,是否极具敏思——有效捕捉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能力等存在着差异,使得学习的速度、收效、方式等不可避免的产生着差异。如果我们立足于让全体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巧妙运用,也能使这种差异转化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3.善于利用学生在交流中思维间产生的碰撞,使之成为课程的再生资源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转变: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信息的走向,并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师生心智互动的产物,生动鲜活而又充满了灵性,它稍纵即逝,也可以说是可与而不可求的。教师如果能把握机会,引导学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重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度呈现学生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使之成为赏识资源

新课程指出:“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 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忽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重在单一性结果与叙述方式。单一性的描述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围着教材教,学生跟着教师走,课堂中教学资源呈现的单一性,自然学生便不会有自己的想法。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资源是多元化的,丰富的,是生动的,也是美丽的。因此教师应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畅想与众不同的想法,使之成为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彼此赏识的一种课程资源。

在知识的探求中老师看到了学生那一个接着一个的发现,每一次的发现又引发了下一个想法与新发现,学生们在交流中赏识着彼此的智慧,享受着那种种因发现而带来的快乐,品味着同伴间赐予的精神食粮。每到此时作为教师,心里暗自呐喊:他们真行!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宝藏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而这种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凭借赏识加以滋养、润色,使之充满晶莹与亮丽,那我们的课堂将是承载这种美丽的所在。

真正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要靠教师的教学实践,靠具体的操作,空谈理论解决不了操作层面如此具体的问题,需要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对知识的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新世纪中学数学教师》202_.3)

第四篇: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引言

在微格课堂的讲课中,我们准教师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发现被提及最多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没有做到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互动少,学生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汲取知识。一堂课下来总是教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的模式,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教学,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更好的理解吸收,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也无法把握,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较低,从而使教学效率不高。那么,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就想怎样解决?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以至于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来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所以如何使学生更好的参与进来?提出了几种方法:将新知“旧知化”,将难点“简单化”;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利用留白,明暗线等手法留给学生思考学习的空间;设置矛盾冲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几种教学方法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巧妙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最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有意识的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关键词

课堂学习学生参与 学习效率 主动学习

正文

一堂课是否成功,学生的参与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是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师生互动情形。要做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就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在课堂上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这一模式,教师要彻底摆脱和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利用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主动汲取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并且尽量保证全员参与。一 将新知“旧知化”,将难点“简单化”

所谓新知“旧知化”,难点“简单化”即把学生要学的新知识的难度降低,通过联系旧知联系实际等手段,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到熟悉,感觉似曾相识,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度。一旦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度通过旧知识等方式提高,其对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会被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提高,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会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而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

比如在统计课程的课堂上,统计这个名词可能对于学生有些陌生,但是统计的模型在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所以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统计模型比如:一批产品的合格率,某电视剧的收视率等来引出统计,在老师的引导下举出统计问题的例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这个概念。

又如在讲授线性关系这堂课时,“线性关系”与“线性回归方程”对于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概念并且比较难以理解,若单纯的去讲授可能会花费挺大的功夫但收效甚微。我们就想办法能否将这个新知“旧知化”。线性关系是新知,与它相对的确定关系即函数关系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旧知,那么在讲授线性关系时,拿函数关系做比较去讲解,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就让学生很快的接受线性关系并且找出它的特点。“线性回归方程”是新知,与它在确定关系中对应的函数方程是旧知,在熟悉的知识下探索新知很容易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二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学生是课堂的主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也离不开教师的调动,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还是把握课堂导向的最直接的方式。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养成在课堂上随时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各个学科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摆脱被动灌输的学习方式。教师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应当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注意要把握学生讨论的度,要以学生学会能理解为目的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在统计教学的课堂上,在教师可以模拟很多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设身处地的想象自己在此情境中,会怎样做,做法的好坏是怎样的,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中的各种问题解决方法的优劣,比被动灌输来得深刻。比如:让学生思考如何统计一个班期末数学的平均成绩,一般学生会比较直观地想出直接把班里的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加起来除以全班人数,然后再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何统计全国期末数学平均成绩,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一般有两个方法:普查法和抽样调查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教师再稍作总结,学生对两种方法理解更加透彻,使用范围和优缺点都有深刻的理解,比被动的听课灌输来的简单易于理解掌握。

三 利用留白,明暗线等手法留给学生思考学习的空间

在一堂课里,若教师将所有的知识点所有的情形都事无巨细的讲完,对学生未必是很好的事情,因为学生未必能够将教师所讲的东西完全记住,更不用说完全消化理解。所以,在讲课时,教师学会适当的留白,把某种情形或某样可以类比的推导等知识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最后由教师检查,点出漏洞和不足,补充完整并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教学,同时这种主动的思考学习也能比被动地灌输听讲来的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也能让学生在对知识记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便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学会迁移,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习惯。

如在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课堂上,一位准教师在微课堂上思路清晰的讲完了这堂课,讲授的内容很丰富,几乎把所有的知识点和注意事项都点明了,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听这堂课总是感觉重点不够突出,没有让学生记忆很深刻的知识,学生的参与度很低,整堂课都是教师来讲,没有留有学生自己探索和思考的余地,那如何讲才能既没有漏下每个知识点,又能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空间呢?在指导老师的提示下,利用双线教学能比较好的把握住教授和学生自主探索之间的度。即有一条老师主要详细教授的“明线”,比如在对数函数中底数a>0时就可以作为整堂课的“明线”重点讲述,详细地利用图形讲解它的各种性质:定义域值域,函数的单调性,过定点,随a的变化图像发生的变化规律等。能让学生充分的学习对数函数的各个方向的性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而还有一条“暗线”,即让学生自己思考完成学习的部分,比如在对数函数中底数a<0时作为整堂课的“暗线”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仿照“明线”里重点教授的a>0的情况,类比和比较中很容易就能得到a<0情况时的函数性质,老师再做提示点评和总结,又快又好的完成学习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思考,还能在比较中更好的理解函数不同情况时的性质,加深课堂学习的印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不光是对数函数性质的课堂上可以利用双线教学,在很多课上都可以使用,例如教授一般情形,以此为“明线”,特殊情形为“暗线”等,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其中。四 设置矛盾冲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在课堂学习中,每位同学的观点认知都不尽相同,而观点持有方总有自己的理由利用自己的理解去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不同的观点制造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整堂课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既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并能理解记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口才,思维逻辑等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在某位名师的课堂讲课视频中,就极好对利用这种方法完成了一堂物理课。教师给出一中情形:两个气球,一个气球气多比较大,一个气球气少比较小,用一个管子将两个气球的口连接,会发生什么?在学生的踊跃回答下,有以下几种观点:两个气球变得一样大;大得更大,小得更小;大得变小,小的变大,但是两个气球不会一样大;两个气球都不变。学生各抒己见,很热闹。然后最上讨论完了,教师就分组,每个小组都去完成这个实验,看到底会怎样。实验完成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随之向学生介绍压强的概念。这堂课学生全员参与,无论一开始的观点正确与否,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并且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最后不止学到的物理知识印象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口才等,让学生生活中养成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总结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没有规范的,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方法也是要随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随时变化,但是大方向是不变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正是如此,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尤为重要,现在的教学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在创新中进步。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 贵在学生参与

语文课堂教学贵在学生参与教育规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文化科学知识的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通过他们内部的矛盾斗争,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成。现在初中生介于14-16岁之间,他们好新好奇好动,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可塑性和自我意识强。实施素质教育,需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敞开他们的知识大门,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做法。

一、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可见,“爱生”是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立足点。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什么场合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待,优差生一视同仁,处理问题客观公正,建立起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以亲密、融洽的感情为纽带的师生关系,既是主体活动的条件,也是活动过程的特点和结果。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喜欢自己的学生,教育过程中能与学生平等相待,以诚相见,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过程。这样,就实现了一种“双向”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学教并重,以学为本;学是内因,教是外围”的教学原则。如何沟通?这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等时间,或谈心闲聊,或共同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增进师生的感情和友谊,达到相互了解,密切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内心喜欢你,从而达到一种由人格的喜欢过渡到对你学科的喜爱,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觉地去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能动参与的关键教法呆板,陈旧、学生厌恶,并处于慢慢欲睡之状态、这样的教学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差,教师需根据教材体系,范文内涵,教学目的,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但项活而不散,变而不乱,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的达成能动地参与,在参与中去伪存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1、善于激疑。南宋教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放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思考之开始,学习之缘由,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紧扣文眼精心设计一些足以启迪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急于知道”的心理下学习,满怀激情地参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我教《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如何理解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是全文的重点一为了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哀莫大于丧子”,毛主席在得知爱子岸英牺牲后的心情怎样?他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划出有关描写主席神态、动作、心理的语句加以思考。全体同学积级性高涨,抱着急切的心情,明确的学习内容,手脑并用地投入到阅读之中!这与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效果显然不同。又如,我教《皇帝的新装》一文,紧扣皇帝自己。大臣及随员们都明知“什么也没穿”,却参加游行大典,甘愿受骗这一闹剧的原因设置疑问,组织教学,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积极,轻松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文章的主题、童话的特点。可见,激疑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主动地吸收知识,无形中提高能力。疑问的设计,既不可是简单的对错是否,也不能难得使学生茫然失措无从着手。而应根据教材、学生,体现“跳一跳、摘桃子”双手脑并用为原则。

2、以图析文。语文教学系统是个信息系统。教师要使自己传递的新信息为学生接受,他必须根据学生心理水平与认识水平,把需要传递的信息变换成学生所熟悉、容易为他们所接受的信号形式。运用“图示法”就能使某些课文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如我在导读《大明湖》一文时,首先我让学生回顾并画好《社会》学科中一般定向法的坐标: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方位名调阅读课文,并在坐标上画出“老残”游历的景点、行程的线路。经检查,百分九十几的同学画出较标准的图示:如右图。这样,学生就理清了“老残”从鹊华桥出发,乘船向北到历下亭,后向西到铁公祠,步行向东至“古水仙祠”,最后乘船统历下亭原路返回的游历线路,然后让学生结,合“图示”浏览全文,展开讨论,这就水到渠成地解怎样利用“图”这一工具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意,无疑是交给了学生一把分析文章、发展思维的钥匙,培养了他们学以致用的迁移能力。

3、课堂讨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至关重要。课堂教学结构安排得当,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在课堂上就会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废除“逐句讲解”的方法。课堂上干什么?叶老指出:“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师生两个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启动讨论,把握课文的真谛。同时,要大胆地跳出众多练习资料参考答案的圈子,鼓励学生对语义片断、篇章结构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进行切磋质疑,而且还应重视学生在阅读理解。讨论练习之后思考问题,提出疑虑,经过讨论比较,集思广益,求同存异,这样,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阐发自己的见解,互相后发,互相学习。经过这样的质疑讨论,学生不仅能学到真知,而且会养成认真读书、能动参与、独立思考、主动吸收的良好习惯。在注重课堂讨论的同时,教师还需重视学生对答教师的考问,在教师,是对教学情况的了解;在学生,是对学习的知识.技能的练习与巩固。这一过程,突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和谐地处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它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第一,充分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所处的正确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启发、引导.指点的作用,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活动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第二,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整个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此过程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领会了方法。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思想及学生由“扶到不扶”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过程。

4、角色互换。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当前较多的一种课堂现象是教师‘一言堂”的封闭式教学,总习惯于把学生活跃的思维纳入教师预定的轨迹: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师提问题,学生思考作答;教师布置、学生作业。这样,学生始终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奈地投身参与。这不利于“减负提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变换角色,让学生当主角,上讲台表演,畅谈自己的看法(见解),领悟成功的乐趣。例如作文评讲课中,对一篇较好的习作,通常是教师念学生听,教师评析学生思考。如果让学生自己念,自己评析,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再稍加评点,那效果就不一样,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鼓励学生释疑、争辩,还须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向老师质疑或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教师需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有机贯穿。可质疑讨论,可文学欣赏,可作文指导,可习作评讲。有条件的还可在每单元范文教学后安排小先生课,多方位、多角度地让学生来充当“老师”,这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无群益。三,激励或评价是学主持续参与的保证在课堂教学参与中,学生所提的问题,发表的见解,考问的对答难免带有偏见与不足。或幼稚,成紊乱,或残缺,成不着边,甚至完全错误。但教师都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肯定激励式好价,善于发挥“正强化”的作用。“正强化”这一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发掘一个人的优点使之得到及时巩固、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教师在课堂上针对使用,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从而保护了学生持续参与的热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思维活跃,在积极的状态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反之,学生的积极性消退,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步入“一言堂”之境地,事倍而功半。故教师在教学中务项运用‘正强化”发挥其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其首要条件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须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参与活动中来实现。因而,研究学生的课堂参与对提高素质,减轻负担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所谈的是一些肤浅的体会、简单的做法,有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实践、完善。

如何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言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