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为此语文老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点,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渗透。
一、质疑中启迪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小学生基本上能看懂、读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一种不愿深究的心理,因此,很难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对此,教师要善于在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作深层思考。通过师生问答、讨论,弄清文章主旨,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带给他们启迪,陶冶他们情操。优秀的提问切入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师生享受文章情感的抒发,接受健康主题的熏陶。如:人教版第八册第25课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人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地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人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学习较差的同学也能不同程度地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了音外之意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美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他们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到升华,从而让他们热爱美、追求美。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
情趣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人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七册第3l课《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人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旧社会的黑暗。
三、加强朗读,以读传情悟道
用心爱心专心 1
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明确的,有含蓄的。只有通过教师人情入境的朗读指导,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如讲授人教版第十一册第21课《凡卡》时,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两部分,还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其中学生朗读:“„„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便不由自主地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接着又让学生对“寄信后的事”进行想象,并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和“如果爷爷收到信,会不会带凡卡回家,为什么?课文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朗读课文,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摆脱的,因为当时是黑暗的旧社会。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痛恨旧社会,珍惜今天幸福生活。课后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写一篇《与凡卡比童年》的读后感,以巩固学习成果,使学生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升华。
四、在欣赏插图、领悟意图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第一册第四课“看图学词学旬”,“星”、“红”、“旗”三个生字和“我爱五星红旗”一句子,可利用插图,并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懂得国旗代表伟大的祖国,全国人民都爱五星红旗,激发了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
再如讲授人教版第六册第l9课《赵州桥》~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在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高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造就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育目的。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二篇: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中学生德育教育
摘 要:纵观教育改革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在追求理想教育模式和科学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各类教育精英、普通教学工作者都贡献出了无穷智慧。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且日渐被人们认可,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令人堪忧;道德;心理健康
一、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
内容摘要:纵观教育改革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在追求理想教育模式和科学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各类教育精英、普通教学工作者都贡献出了无穷智慧。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且日渐被人们认可,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 令人堪忧 道德 心理健康
一、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迎接挑战
语文论文: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迎接挑战
我们就要迎来21世纪。面向21世纪这个辉煌的时代,对语文素质如何规范呢?根据21世纪人才素质要求,语文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又能准确而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进行思想交流。换言之,就是要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学会做人,要有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要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3)要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文明的素质。
(4)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都要发展。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
任何学科都具有认知功能。认知包括知识和能力,认知功能就是获取知识和增强能力的功能。小学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的学习目的主要是获得本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历史学科的认知功能,主要体现在获得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方面。而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有三方面:
(1)掌握语文本身的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获得语言能力;
(2)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学习能力;
(3)获得各种文化科学知识。
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项基本的认知功能,所以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具有再认知特点。一个学生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才能再认知。因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不载负着一定文化、思想、感情的语文。这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语言不仅有物质外壳——语音,而且还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获得语言,还可以获得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人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都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儿童的成长也是在逐渐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掌握书面语言尤为重要。当儿童能识字、阅读以后,不仅会丰富知识,而且会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会提高认识能力。通过识字、阅读还要培养学生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要做的事,用口头和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所以说,学好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因而才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语文学科是学习知识、提高认识、表达思想的工具,是青少年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工具。正如叶圣陶指出的:“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由此说明,学生掌握语文基础工具,发挥语文学科的再认知功能,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对于从事各项工作,对于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叶圣陶提出“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一是“个个学生”,“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二是“善于使用”,不是一般地使用。就是说,要做到使语文的认知功能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充分发挥作用。要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看,还很难找到一个班的全班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上都实实在在地达标的,有不少小学生读书、读文章,抓不住重点。读一本书,抓不住要领;读报纸,抓不住要闻。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认知功能发挥得还不够,距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语文素质目标相差甚远。从未来社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知识的更新率很高,迫切需要提高单位阅读时间的信息量,人工智能的发展,电脑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对听、说、读、写提出较高要求。尤其是要有较高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会读书、爱读书、会作文,养成读书、作文的良好习惯,为培养高水平的读写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矗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情意、审美功能
任何学科都有教育功能,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一条客观规律,这是教学的共性。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点体现在表情达意和审美功能上。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不属于各科的共性,而是由语文学科的个性决定的,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为语言是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价值,所以语文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上。往往一篇文章所塑造的伟大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学生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通过语文教学,在渗透思想情感、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重大功能。所以语文也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成为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情感教育的工具学科。
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情意、审美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奠定基础。
三、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思维的功能,但语文学科发展思维的功能具有突出意义,这也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语言是与思维相联系的,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对立统一的。这里要区别思维和思想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思维是一种活动过程,其活动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思想则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内容。思想和思维是相伴活动的,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既是统一的,但又是有区别的。语言和思维的职能不同,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形式是词和句,语言的内容是语义,语言的规律是语法。思维是认识的工具,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内容就是思想,思维的规律是逻辑。语言体现思维,思维反映客观事物间的关系和联系,进行判断、推理、形成思想,思想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和思维、思想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是统一的。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语文,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发展思维的功能。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听人讲话或阅读中分不清主次,抓不住要点,不会概括段意,不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会编写读书提纲;在说话和作文中,往往语无伦次,条理不清,重复口罗嗦。这些不仅说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低,而且也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还有的学生读书时不会把文章中描写的情景、事件、事物、人物理解得具体形象;在说话、作文中,语言空洞、枯燥、呆板,缺乏具体情景的描写。这除了对事物、人物、景物缺乏具体观察认识外,也说明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还未充分有效地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在培养语文素质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敏捷性。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因为语文和思维既是统一的,又是有区别的。既要防止出现只抓语言训练,不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要防止脱离语言专搞思维训练。要从语言训练出发,以发展思维能力为基础,使发展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高中语文教师的角度,重点从学生个人层面、语文教师层面以及社会发展层面探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并结合本人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有效性对策,旨在丰富学生学识的同时,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积极意义;对策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教师职业成长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讲,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正处于成形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明辨是非善恶的正确思想意识。从语文教师层面来讲,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可以有效的将语文教师的视线从单纯的语文学科知识层面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层面,而且语文教师在探索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我德育反思和深入思考的过程,这对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发展也是大有裨益。从社会发展层面来讲,在包括语文学科的各个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迎合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培养出兼具丰富知识与良好道德的现代化人才,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对策分析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将德育教学贯入语文教学的始终。下面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就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分析:
(一)通过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内容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案例,有的蕴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感,有的表达了无私忘我的高尚情操,有的为读者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思想观点,有的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等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德育相关课文内容,以此为契机,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日常授课中。比如,屈原的《离骚》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屈原的高风亮节,我还特意为学生播放了电影《屈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屈原那种忠于祖国、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如此,屈原的爱国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通过作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版块,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品德情感、心理活动等。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透过文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思想有问题的学生需要及时找到学生本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针对当前很多高中学生相互攀比的不良现象,我以“同学之间可以攀比吗”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学生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深刻的思考了这一问题,有的学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同学之间不可以互相攀比”的结论,还有的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之后,认识到了“同学之间可以比学习,不要比吃穿”。在作文讲评课上,我不仅在写作技法上给予指导,而且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对很多学生中表达出的积极健康的情感和意识给予肯定。诸如此类的作文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对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增强德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还要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因此,我经常通过开展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健康高尚的道德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当然,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加强德育教育教学,首先要不断提高我们教师自己的道德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比如,为了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我会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个星期至少做一次好事,在班会课上做汇报,说出自己做好事的全部过程,以及当时和过后的情绪情感,久而久之,助人为乐就成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内在品质。
三、结束语
总之,教书育人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突出“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问题,明确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对教师、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并从实际出发,多方面提出有效性对策,真正提高每一名高中学生的德育水平。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生作文评语
浅谈中学生作文评语
【内容摘要】: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作文批改最集中的体现,是作文教学的继续,具有促进作文教学的重要功能。本文对当前作文评语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总结,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提高作文评语的质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作文评语中具有情感性和语言精美的重要意义。【关键词】:作文评语弊端情感性语言精美
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提出的有指导性意见的文字,是“作文指导的补充和深化,是一项特殊的再指导过程”,[1]它不仅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写作技巧进行了评价,还对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同时还包含着对学生后继作文学习环节及内容的调度和引导,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但如何写好它,让它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作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写好评语,做好评价工作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作文评语,往往会令学生激动万分,或茅塞顿开,或借此生发下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南,成为老师和学生心与心对话的平台。反之,则会使学生不知所云,甚至望而生厌,失去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好的评语不仅对学生有巨大的指引作用,同时也是老师责任心的试金石,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使命感和殷切的爱护。因此,作文评语的探讨的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作文评语存在的弊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发现学生每次对教师批改后发下的作文只是看一眼就束之高阁,等到作文讲评时再从一堆书本中找出来。通过对学生的询问和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我发现现实的作文教学中,作文评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老师的教学计划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首先,套话空话现象。比如,“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晰”“取材不合理”等等。至于为何“不明确”如何“不清晰”为啥“不合理”,老师没有具体的指出,学生看了也不明白。就是那些肯定性的评价,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结构尚可”“语言较优美”等,都是没有具体指出好在什么地方。这种“假、大、空”的评语是学生最不愿意看的,因为看不出什么内涵来,是对学生最没有用的评语。其次,一边倒的评语。一种是以批评指责为所有评语内容,从书写到结构内容,把学生的作文批的一无是处。例如“书写不工整,卷面不整洁,结构不合理,中心不突出。”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肯定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全是褒奖。例如“文章中心明确,有条理,书写也较为工整”。这是我曾很喜欢的一种评语,以为这就是“成功教育”,觉得学生就是要夸。其实,学生不仅要夸奖,也要批评,只有把批评和夸奖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成功教育”
曾看到过一个有关作文的问卷调查:1000名高中学生中仅有23%左右的学生认为以往的作文评价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写作能力较强,越写越有兴趣,或写作起点虽不高,但能感受到自己在进步;而77%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作文水平较低或低下,很少或未曾得到肯定与鼓励,对写好作文没有信心,甚至讨厌作文。不难想象,在这种状况下,作文教学的效果会是如何。
二、改进作文评语写作的措施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作文的直接动力之一。作文评价应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与激情,帮助他们体验到写作成功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灵最细微的运动,以巧妙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明确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要做到这些,我觉得作文评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具体明确
空话套话使学生不能发现其不足之处与可嘉之处,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没有任何的帮助。我们 1 在写作文评语时要注意具体指出学生作文的问题及优点。旁批,眉批,总批相结合,使学生一看变明白评语的具体指向,然后对症下药,修改作文时有能有的放矢。眉批、旁批一般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力求具体实用。总批则要适当长些,站得高些,努力从全面着眼,评出特点,评出方向,带有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比如,学生的语言比较优美,可以划出他比较好的句子,然后在旁边适当点评。如果说文章的结构不是很合理,可以在总批中具体指出为什么不合理,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便学生修改时有方向。在一次随笔中,有位学生写了个议论文,观点很明确,但在论证过程中条理不清,结构有点混乱,我给他具体指了出来,并提出了修改建议,第二天这位学生就拿了他按照我的建议重新写了一遍的作文给我看。我看过之后,发现明显比前一篇好了很多。
2、肯定否定相结合
一味的肯定或者一味的否定都是不合理的。“成功教育”并不意味着不能否定。肯定固然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加以发扬,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但是,过分的肯定容易使学生沉浸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不利于学生很好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反之,单方面的否定往往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甚至可能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况。只有肯定和否定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的同时,还能清醒的认识自己还存在的不足,然后发扬优点,改进不足。这样,作文水平才能有提高。
3、有针对性
作文评语如果求其全面,会使学生不得要领。教师在评改是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有所警惕和收获,即从大处落墨,如文章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立意角度、结构语言等主要方面,使学生明辨优劣,引起足够的重视。评语的着眼点要放在文章对写作意图的体现上。教师布置指导的每一篇习作训练,都是有目的的,或是训练组织结构能力,或是训练想象描写能力,批改时要注意将既定的写作意图做为点评的焦点和靶子,有的放矢。
针对性不仅体现在针对文章,还体现在针对学生。评语要考虑学生所能接受的限度;从个性特征上来说,我们要注意学生的性格特点,不要伤人或“棒杀”;从程度水平上讲,不能以同一尺度来衡量所有同学。所有这一切,都直接影响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评改作文时,应因人而异。
4、情感性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评语,最关心的并不是技能技巧的指点,得失优劣的评价,而是破费心思地从字里行间窥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是扶持还是厌弃„„每个人窥测所得不同,其情绪也随之起伏而波动。所以教师的评语要满怀深情。正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作文评语也是如此。评语中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爱,能给学生以亲切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例如:”你这篇习作写得非常逼真,非常感人。”这种亲近就犹如教师写给学生的一封充满热情的“复信”,也像一张对症下药的“处方”。学生一旦从评语中品出了鼓励和希望,他们马上兴奋起来,振作起来,花数倍于教师的心血投入到作文中去。因此,作文评语的写作出发点应该建立在亲切、和谐充满情感的基础上。以父母对孩子的慈爱为态度,以医生对病人的亲切作为基本的语调,使学生看了评语后,觉得老师好像在与他面对面地交谈,对他的劳动成果尊重、信任,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密感,碰到问题愿意请教老师。因此,教师在学生作文评语中要避免写那些淡漠、冷峻、责备、讽刺、挖苦的评语,以免学生产生厌烦、畏难、失意等消极情绪。如:“一塌糊涂”、“连起码作文常识都没有”、“胡言乱语”等。
5、力求语言的精美
示范是最好的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种文字精美而富有个性的评语,那种句句珠玑、掷地有声的评语,则能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种文学的熏陶,一种 2 审美愉悦的精神享受,令学生长久铭记,永志不忘。学生从中会感受到自己的老师也是一位写作能手,这样学生写作文时会写得更来劲,写得更好。另一方面作文评语其实也是老师的作品,既是教师价值观、审美观的自然流露,也是其文学功底、文化素养的直接展示。那种生硬呆板、千篇一律的评语,纵使评得正确、全面,也会因其面目可憎而“拒人于千里之外”。而面对文笔隽永的的学生的作文时,如果老师的评语干巴巴,那将和学生的作文极不协调,同时也会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三、结语
作文的评语是形象化的理性表现,其中融合着教师的道德、学识、人格等多种素质。作文评语虽小,但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文中特别强调指出的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语文老师评语不仅要求客观,还必须注意其情感性和语言的精美,时时锤炼自己的语言,关爱每个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一定能写出充满“人文关怀”、“声情并茂”的作文评语。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6年版
2、翟启明、刘永康《中学语文教学论》成都:天地出版社2001年版
3、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陈进栋《作文评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选自《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9期